西方政治制度流程課程知識點_第1頁
西方政治制度流程課程知識點_第2頁
西方政治制度流程課程知識點_第3頁
西方政治制度流程課程知識點_第4頁
西方政治制度流程課程知識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導言45-50一、本課程研究的內容和范圍1、國體:國體是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的組成部分,而且是核心部分,是決定性部分。即一個國家的國體決定的是政治制度的形式。政體是政治制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內容。2、政治制度:指的是一個國家的整個政治統(tǒng)治形式,不僅包含國體,也包含政體;不僅涉及政體、國家結構和政府制度,而且涉及國家機關、政府機關之外的一切政治單位或政治角色(公民和選民、政黨和利益集團、新聞和大眾傳媒,等等)活動的具體形式和具體環(huán)節(jié),等等。3、政治制度的形式:(1)政體,(2)政府制度,(3)國家結構,(4)政治體制(1)政體:指的是一個國家的統(tǒng)治階級如何組織自己的政權,即政權組織形式,具體內容是設置哪些國家機關、國家機關如何組織、國家機關如何產生、權力如何劃分、如何相互配合和牽制。(2)政府制度:一個國家行政機關的制度。(3)國家結構:即國家的整合形式。(4)政治體制:國家機構的具體設置和具體形式、運作的具體方式、具體程序和具體環(huán)節(jié)。

當代政治學劃分政體的主要依據是什么?二、研究西方政治制度的意義(1)有助于(2)是面向世界學習外國的需要。(3)有助于更準確地把握西方各國內政外交及其走向,從而更透徹地理解中國的外交政策。(4)有助完善我們的知識結構。三、研究西方政治制度的方法:1、歷史唯物主義對于研究西方政治制度的指導意義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是指導比較政治研究的根本方法。經濟因素并不是決定歷史過程的唯一因素。(同樣是資本主義國家,政治制度卻不相同。)我們在歷史唯物主義的指導下研究政治制度,就應該看到,影響各國政治制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所有這些因素綜合起來就是一個國家的國情。國情:所謂國情不僅包括經濟制度,而且包括歷史特點、文化傳統(tǒng)、民族構成和民族習慣、國際環(huán)境、階級力量的對比,甚至人口、地理位置、自然條件等。任何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都是這個國家所特有的,他要適合該國的生產力發(fā)展水平和生產方式,適合這個國家的國情。(一國政治制度與該國國情的關系)2、比較研究方法是研究政治制度的基本方法最早對政治制度進行比較研究的是,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他提出了對政治制度進行分類的原則和標準;以及后來孟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比較政治研究的取向:①國別研究;②跨國研究3、政治制度研究的分析工具具體研究方法:階級分析、制度分析、歷史分析、文化分析、系統(tǒng)分析。系統(tǒng)分析:是把系統(tǒng)論、信息論等現代科學的方法引進政治學研究而產生的一種分析方法。系統(tǒng)分析對政治制度研究的意義:系統(tǒng)分析對政治制度研究的意義在于把政治制度放在一定的環(huán)境中來認識,有助于揭示政治制度與其他系統(tǒng)的關系。第一章西方政治制度的歷史變遷51-79第一節(jié)古希臘城邦的政治制度一、城邦:(城邦是西方政治制度的搖籃)(古代希臘社會的基本結構是城邦制度)1、2、代表性城邦:雅典(實行的是民主政體)、斯巴達(實行的是寡頭政體)、敘拉古等。3、城邦的社會結構城邦人口劃分的三個主要階級:(1)奴隸、(1)外邦人、(3)公民公民:4、城邦政治制度的多樣性:①君主制政體;②貴族制政體;③民主制政體。古希臘出現過多樣的不同政體(政體類型):(1)君主制政體:城邦最高統(tǒng)治權掌握在君主一個人手中,即所謂一人統(tǒng)治。克里特島最早出現。(2)貴族制政體:由少數賢人掌握城邦最高統(tǒng)治權的政體形式。(3)民主制政體:指城邦國家中全體公民享有平等的權利。★儹主制(敘拉古)是君主制的變態(tài)形式:具有個人獨裁色彩的政體。二、雅典的城邦民主制(雅典城邦民主制的核心特征是主權在民)1、雅典的民主制的形成與發(fā)展(雅典城邦民主制的經濟基礎是奴隸制經濟)雅典民主制:指在古希臘城邦雅典實行的民主政治制度。(1)雅典民主制的形成:在荷馬時代,古希臘的氏族社會開始解體。在階級分化、階級對立過程中,雅典城邦產生了。早期的雅典城邦是由:世襲貴族、自由民中的工商業(yè)者、農民,三個等級組成。(2)雅典民主制的發(fā)展:1)梭倫改革,2)克里斯梯尼改革。1)梭倫改革的具體內容:①經濟改革:頒布了解除債負令,廢除了債務奴隸制度;②社會結構改革:打破原有血親組織;③政治改革:剝奪貴族對政治的壟斷,規(guī)定按等級抽簽選官。還創(chuàng)立了陪審法庭。梭倫改革歷史意義:奠定了雅典民主制的基礎。2)克里斯梯尼改革:①以地域組織取代血緣組織作為城邦的行政單位。②政治制度上進行一系列改革,議事會規(guī)模擴大為500人。③建立陶片放逐法制度??死锼固菽岣母餁v史意義:宣告了氏族社會的終結和國家的成熟,標志著雅典民主制的最終勝利?!?、雅典城邦民主制的內容:(1)公民大會;(2)議事會;(3)陪審法庭;(4)十將軍委員會。(1)公民大會:是雅典城邦的最高權力機關。公民在公民大會上有權了解真實問題和情況,然后進行辯論和公議,決定城邦所有值得一論的事情和政策。(2)議事會:雅典最重要的統(tǒng)治機構。議事會負責籌備公民大會的召開,準備和起草公民大會討論的所有議案,執(zhí)行公民大會的決定,處理城邦的日常事務。500人議事會(常設機構):(3)陪審法庭:(4)十將軍委員會:十將軍組成十將軍委員會,是雅典城邦的最高軍事機構。在古希臘的雅典,唯一需要依據當選者的才能進行選舉的職位是十將軍。3、雅典城邦民主制的特征:(1)直接民主;(2)抽簽選官;(3)輪番為治(陶片放逐法是全體雅典公民對高級官吏進行控制和監(jiān)督的最嚴重的手段)三、城邦民主制的意義與困境1、雅典城邦民主制的意義:(1)主權在民原則:(2)法治原則:雅典城邦民主制是和法治聯系在一起的。憲法是城邦的最高法律準則。2、雅典城邦民主制的局限和困境(1)(2)存在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尖銳沖突。(3)強調多數人裁定的時候沒有相應的保護少數人的權利,這很容易導致多數暴政。(4)頻繁舉行的大規(guī)模集會不可避免會導致民主質量的下降。第二節(jié)古羅馬國家的政治制度一、古羅馬國家的形成和發(fā)展1、古羅馬國家的形成和發(fā)展的三個歷史時期:(1)王政時代,(2)共和時代,(3)帝國時代。從羅馬建城到末代國王于公元前510年被驅逐,構成羅馬國家形成的王政時代(1)王政時代(2)共和時代。羅馬共和國:指古羅馬在公元前509年到公元前27年之間的政體。羅馬共和國的發(fā)展的兩條主線:①平民與貴族的斗爭。②羅馬對意大利的征服和對外擴張。羅馬共和時代,平民在政治上的無權地位是由土地問題、債務問題造成的。(3)帝國時代羅馬帝國分為:前期帝國(前27-192)和后期帝國(193-476)476年西羅馬帝國的最后一個皇帝被廢除,西羅馬帝國滅亡。二、古羅馬國家政治制度的發(fā)展:1、王政時代的政治制度:(1)庫利亞大會,(2)長老會議,(3)王(勒斯克)。這一時期的政治制度表現出軍事民主制的色彩。(1)庫里亞大會:即羅馬的人民大會:主要解決羅馬公社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務。由全體氏族成年男子參加,按庫里亞分組議事。(2)長老會議:由300個氏族族長組成,相當于庫里亞大會的預決機構,能操縱庫里亞大會并對王施加決定性影響。(3)王:主要是軍事首長,身兼最高祭司和審理某些案件的審判長。公元前326年通過的彼特留法,規(guī)定禁止將負債的羅馬公民變成奴隸。第六王塞維·圖里烏進行了兩項改革:①按財產把羅馬公民劃分成6個等級。②以財產和地域原則設立森杜里亞大會。圖里烏改革,標志著羅馬氏族社會向羅馬國家的轉變。2、共和時代的政治制度:(1)人民大會,(2)元老院,(3)行政官員。(1)人民大會:其權力有立法權、決定戰(zhàn)爭與媾和問題的權力、選舉權、司法權。(2)元老院:是羅馬共和國時代最為重要的機構,由王政時代的長老會議發(fā)展而成,控制著羅馬共和國的最高權力,在共和國的政制中,元老院處于權力的中心地位。元老院一般由300人組成。(3)行政官員:包括①執(zhí)政官,②獨裁官,③行政長官,④監(jiān)察官,⑤保民官。①執(zhí)政官:共和國的最高行政長官,由兩人組成。②獨裁官:國家處于緊急狀態(tài)下由元老院任命的特殊官職。享有最高軍事權和民政權。③行政長官:是負責訴訟方面的最高長官。④監(jiān)察官:⑤保民官:保民官對其他官員的命令、元老院的決定有否決權共和時代的高級官吏的共同特點:3、帝國時代的政治制度:這時代的羅馬實行軍事獨裁統(tǒng)治,是一種君主專制體制。(1)羅馬帝國統(tǒng)治體制的三種類型:①元首體制,②四帝共治體制,③君士坦丁體制。元首體制:又叫奧古斯都體制,由屋大維(被尊稱為奧古斯都)創(chuàng)立的個人獨裁體制。特點是保留共和制的形式,實際上凌駕于元老院、一切官員和全體人民之上。四帝共治體制:由戴克里先創(chuàng)立。把帝國劃分為四部分,由四個統(tǒng)治者治理。君士坦丁體制:所有軍政高級官員全由皇帝指派,皇帝的意志成為唯一的法律。是徹底的君主專政?!镌左w制新機構的內容:1)元首的專員督辦,2)元首的御前會議,3)元首的內務府羅馬元首體制時,作為元首顧問團的是御前會議。四帝共治體制由戴克里先創(chuàng)立。(2)行省制度:指意大利境外那些必須向羅馬國家納貢的地區(qū)。古羅馬帝國時設有行省制,元老院會向每個行省委派的官員包括總督、副總督、財務官。三、古羅馬政治制度的影響:(羅馬政治制度對后世的最大影響在于其混合政體)1、共和國的觀念與制度形式為后世吸收,成為現代國家的一種重要形態(tài);2、古羅馬的混合政體啟迪了后世的政治制度設計;3、羅馬法是古羅馬留給后人的最寶貴的遺產之一。共和國:許多人基于法的一致和利益的共同而結合起來的集體?;旌险w:結合君主制、貴族制和民主制三種制度因素而產生的一種新的政體形式。波里比阿(古希臘歷史學家)認為混合政體把國家權力合理地分配于元老院、人民大會和執(zhí)政官三個機構,使之造成既相互抵制又相互配合的分權制衡局面。羅馬法:泛指羅馬奴隸制國家法律的總稱。由“市民法”和“萬民法”組成《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歐洲歷史上第一部全面系統(tǒng)的法典,提出了公法與私法的劃分。)第三節(jié)中世紀歐洲的政治制度一、中世紀封建制度的形成1、封建采邑制:就是土地分封制。三個基本要素:采邑、領主與封臣。封分土地的是領主,受封者是封臣,封出的土地是采邑。(領主與封臣之間是一種封建契約關系)封臣(大封建主)包括公爵、伯爵、大主教、修道院院長。領主權力有行政權、稅收權、司法特權。2、中世紀封建制度的政治經濟特征:1)經濟:封建土地占有制。2)政治:裂土而治。二、中世紀封建時期的西歐政治制度:1、封建君主制:1)貴族君主制,2)等級君主制,3)專制君主制貴族君主制:又稱封建割據君主制,是封建君主制的早期形態(tài)。國王只是形式上的一國君主,諸侯貴族就是領地里的國王。國王和大封建主之間存在強化王權與限制王權的斗爭。等級君主制:專制君主制:法國的等級代表機構稱作三級會議,即貴族、僧侶和市民三個等級的代表機構。2、中世紀自治城市的政治制度(自治城市的典型形態(tài)是城市共和國)自治城市:享有行政、司法、財產和軍事大權,制定自己特有的城市法律,并組建行會進行自治管理。英國和法國:自由市、自治市或公社城市;意大利:城市共和國;德國:直屬皇帝的帝國城市。(1)自治城市的政權組織形式:行政、立法和司法機關。(2)自治城市的自治權表現形式:所謂自治有三方面內容:①人身自由、②司法自治、③行政自治。①人身自由:②司法自治:③行政自治:城市通過自己的選舉,產生議會和公職人員,組成行政自治機構。城市的司法機關主要是:法庭。最高行政機關:長老會議。(3)中世紀自治城市的形成和特征:中世紀歐洲自治城市的形成:商業(yè)的復興導致城市的興起。中世紀歐洲自治城市的特征:最大特點是自治性,包括司法自治和行政自治兩個方面內容;有一部保障城市和平和安全的城市法。自治城市市民社會是中世紀通往近代資產階級社會的橋梁。3、基督教教會統(tǒng)治體系(1)教會填補權力真空,從事社會管理的世俗事務。(2)宗教裁判所(3)王權與教權的聯盟:各國國王為了鞏固統(tǒng)治地位需要教會支持,教會因為國王的支持建立了在整個西歐的統(tǒng)治地位。王權與教權的沖突焦點主要集中在王權的來源;“教權至上”與“君權神授”。三、中世紀封建政治制度的影響1、孕育出現了現代憲政主義:1)封建契約精神促進了現代西方契約政治的形成;2)封建制度的多元權力并存促進了現代有限政府的觀念和制度;3)封建等級會議孕育了現代議會。2、自治城市的政治實踐對西方立憲制度的影響:城市市民自主的政治活動創(chuàng)造了一整套新的政治、行政與司法制度體系,尤其是城市市民選舉產生的代表機構時常通過頒布法規(guī)這樣重大的發(fā)明來進行管理,幾乎稱得上是最早的憲法試驗。第四節(jié)現代西方政治制度的形成一、近代國家興起的原因(1)地方性和多元權力中心是封建社會兩大景觀,由此產生了普遍的戰(zhàn)亂及對統(tǒng)一權威的社會需求。(2)資產階級的三次思想解放運動:1)文藝復興,2)宗教改革,3)啟蒙運動文藝復興:是指13世紀末在意大利各城市興起,以后擴展到西歐各國,于16世紀在歐洲盛行的一場思想文化運動。人文主義者的主張包括個性解放和平等自由、發(fā)揚人的個性、要求現世幸福和人間歡樂、提倡科學文化知識。(核心思想是人文主義)宗教改革:是由馬了·路德及其后的加爾文發(fā)動的一場反對羅馬教廷、提倡個人直接與上帝交流、不需教會作為中介的改革運動。實際上是文藝復興運動在宗教領域的繼續(xù)。啟蒙運動:通常是指發(fā)生在17-18世紀的西歐的一場反封建專制和反教會的思想解放運動。要求建立一個以理性為基礎的社會。啟蒙運動時期,啟蒙思想家著書立說,激勵地批判專制主義和宗教愚昧,宣傳自由、平等、民主。▽在歐洲獨立主權國家形成過程中,具有重大意義的兩個事件是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運動。▽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有格老秀斯、斯賓諾莎、密爾頓、霍布斯、洛克。人權是所有啟蒙思想家普遍重視的基本問題。斯賓諾莎認為,人的自然權利中最首要的是生存權。幾乎所有的啟蒙思想家都以社會契約作為國家和政治制度學說的核心。二、近代西方政治制度的形成:包括英國議會君主制、美國總統(tǒng)共和制、法國議會共和制。西方政治制度:是以憲法為基礎,以人民主權為政治原則,以限制政府權力為內容的憲政制度。1、(1)大憲章:1215年《大憲章》,確立了貴族和教會的封建特權,限制了國王權力,其最重要意義在于確立了王權有限,法律至上的憲政原則。(英國是近代史上第一個確立了憲政制度的國家)1265年,西門國會,大議會由貴族會議發(fā)展成為等級代表會議。(2)英國革命與短暫的共和政體:內戰(zhàn),查理一世被廢,建立共和政體——克倫威爾軍事獨裁,查理二世復辟,共和制失敗。(3)光榮革命與議會君主制的確立1688光榮革命:光榮革命的歷史意義:以不流血的方式結束了復辟王朝的統(tǒng)治,扭轉了英國政治發(fā)展方向,奠定了英國立憲君主制的基礎。1689《權利法案》:限制了王權,確立了議會地位;在議會與王權同興共榮的時代,英國國王的最高統(tǒng)治權只有在議會中才能體現出來。2、美國總統(tǒng)共和制度的形成:(1)獨立戰(zhàn)爭,(2)聯邦條例,(3)1787年美國憲法。(1)獨立戰(zhàn)爭(1775):《獨立宣言》1776,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以政治綱領形式提出人人平等,具有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力,以及政府必須經人民的同意而組成,為保障人民權利而存在,人民有權革命以推翻不履行職責的政府的政治原則。為美國發(fā)展奠定了思想基礎。(2)聯邦條例:1777年,大陸會議制定,1781年生效。規(guī)定13個國家各自享有主權。(3)1787年美國憲法:主要原則:1)分權和平衡原則,2)聯邦制原則,3)權力有限的政府原則。美國的議會總統(tǒng)制是美國獨立戰(zhàn)爭的直接結果,憲法使美國由一個松散的邦聯過渡到聯邦制國家。3、法國議會共和制的形成(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法國近代政治制度的確立經歷了三個階段:(1)法國大革命,(2)拿破侖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和波旁王朝復辟,(3)議會共和制確立(法國議會共和制的形成是通過暴烈革命的方式實現的)(1)法國大革命1789,《人權宣言》:三權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則。(2)拿破侖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和波旁王朝復辟拿破侖,1799,霧月政變結束督政府統(tǒng)治;1804年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拿破侖戰(zhàn)敗,波旁王朝復辟;1830,七月革命建立七月王朝;1848年,歐洲革命,工人起義,法蘭西第二共和國;1851年,路易.波拿巴政變,法蘭西第二帝國。(3)議會共和制確立:1870年普法戰(zhàn)爭,法戰(zhàn)敗,法蘭西第三共和國誕生。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及《1875年憲法》標志著共和政體在法國的最終確立。三、現代西方政治制度的發(fā)展:1、政治民主化,2、行政集權化,3、多元共治,4、地方自治1、政治民主化:主要表現為公民自治權利的擴大尤其是普選權的實現。政治民主化表現為在一系列的運動作用下,資產階級被迫接受了一系列的改革,逐步擴大了民眾參與政治的各項權利,實現了普選制,這些運動包括工人運動、女權運動、少數民族爭取公民權利運動。2、行政集權化:議會民主開始走向衰弱,在主要西方國家,紛紛走向行政集權。具體表現就是作為行政首腦的總統(tǒng)或總理(首相)的權力擴張上。帝王般的總統(tǒng):總統(tǒng)對國會立法發(fā)揮領導和干預作用,甚至繞過國會的立法采取行動。首相民主:內閣首相控制著國家預算和國家重要政策的制定。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總統(tǒng)超越一切其他國家機關之上,成為至高無上的權威。

法蘭西第五共和國以總統(tǒng)為權力中心的主要表現:

試論西方國家行政集權化的表現:3、多元共治:也稱治理,就是多元主體的協(xié)同公共管理過程。治理結構的基本特征就是多元共治。統(tǒng)治型政治具有三個方面的內涵治理型政府的重要特征:①治理是一個多主體間的管理活動。②治理是一個互動過程。③多元公治意味著社會自主管理。權力依賴:①致力集體行動的組織必須依靠其他組織。②各個組織必須交換資源。③交換結果不僅取決于資源,也取決于游戲規(guī)則及交換環(huán)境。4、地方自治:地方自治制度的發(fā)展:①地方自治體正式成為獲得公共授權的地方公共團體。②居民自治原則得以確立。③地方自治體與國家行政組織合二而一,成為國家行政系統(tǒng)不可或缺的部分。

簡述大陸法系國家的地方自治制度:(1)大陸法系國家的地方自治權具有委托性質,中央政府對于自治事務有最終決定權。地方官員不論為中央直接任命或為地方居民選出,部同時兼具中央官員和地方自治機關官員的雙重身份,中央政府有權隨時撤換他們;(2)中央政府對地方自治機關的監(jiān)督以行政監(jiān)督為主,中央政府可隨時向地方機關發(fā)出強制性指示,地方機關必須執(zhí)行;否則,中央政府可采取強制性措施。第二章西方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則80-108西方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則:是指體現在西方各國政治制度背后的政治價值觀和政治追求目標。西方民主制的三大支柱是議會制度、政黨制度、選舉制度。第一節(jié)主權在民原則主權在民原則:又稱人民主權原則,國家被看做是由人民根據自由意志締結契約的產物,國家的最高權力屬于人民,而不屬于君主。一、主權理論的提出與發(fā)展(國家主權—→君主主權—→議會主權—→人民主權)主權:國家獨立自主處理內外事務而不受他國干預或限制的最高權力。神法和自然法先于國家而存在,故高于國家和國家主權是主權論的哲學基礎。1、布丹的主權理論(國家主權)2、從君主主權到人民主權(1)霍布斯的君主主權(君主主權)霍布斯是把主權理論用于論證君主主權的重要代表人物。它是第一個主張把專橫的主權限制在政治領域,而把經濟領域作為自治的領域留給新生資產階級的人。霍布斯的《利維坦》:如果沒有一種最高的主權權力存在,人類將生活在自然狀態(tài)下。這個最高的、不受限制的、不可分割的主權權力,只能掌握在君主手中。(2)洛克的議會主權(議會主權)(議會主權是英國憲法制度的根本特征)洛克是第一個系統(tǒng)闡述議會主權論的思想家。議會主權論的本義在于分割君權,限制君權。議會主權是指在政府權力內部確立立法權對執(zhí)行權的最高地位,議會有權制定一切法律。在洛克的社會契約論中,契約一經訂立,自然狀態(tài)立即轉化為公民社會。(3)盧梭的人民主權(人民主權)盧梭的人民主權論直接來源于社會契約論,他提出了“公意”的概念,公意就是國家全體成員的經常意志。二、主權在民原則在西方各國的確立1、最早把民主主權原則寫進憲法而確定下來的是法國,法國是主權在民思想的發(fā)源地。2、《人權宣言》英國是實行不成文憲法的國家,構成英國憲法的主要是議會制定的憲法性法律、憲法性判例和慣例。1689年《權利法案》和1701年《王位繼承法》確立英國的基本憲政,以此達到規(guī)范和限制權力的目的。3、主權在民的評價: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憲法雖然標榜主權在民原則,但人民事實上很難行使國家主權,最高權力照例掌握在經濟上占統(tǒng)治地位的少數財團及其代理人手中,廣大民眾始終處于無權地位。三、主權在民原則與政治合法性(主權在民是現代政治合法性的基礎和關鍵)1、政治合法性的含義:又叫政府合法性、政權合法性,指某個政權或政府的統(tǒng)治獲得社會成員的服從和忠誠的問題。統(tǒng)治的正當性和對統(tǒng)治者的認同的總和就構成了政治合法性。2、政治合法性的意義:1)政治合法性關系到公共權力的順利行使。2)有助于減少統(tǒng)治和管理成本。3、主權在民與政治合法性的基礎主權在民是現代政治合法性的關鍵和堅實基礎。政治權利的來源及其獲得方式:1)宣稱國家一切權力來源于人民,這是一切政治合法性所在。2)選舉也是人民控制政府的有力武器。瑞士是世界上最早實行公民創(chuàng)制權和復決權的國家之一。天賦人權論所揭示的人民權利主要包括生命權、自由權、財產權和反抗權。資產階級革命成功后,在人民權利中真正有意義的是財產權和自由權。財產權是解釋資本主義歷史運動的最具有直接性和實質性的因素。第二節(jié)代議制原則代議制:指人民不直接行使國家的權力,而是通過選舉代表組成代議機關來行使國家權力。相對之直接民主制度,代議制是間接民主制。直接民主制:是指任何公民都有權利和義務直接參與國家事務的決策和管理。間接民主制:也稱代議民主制,是指人民根據主權在民的原則,按照一定的程序選舉代表組成的代議機關(議會或國會)來行使國家最高權利的政治制度。一、代議制的產生:(英國既是“議會之母”,也是代議制度的發(fā)源地)1、代議制產生的歷史條件代議制產生的歷史條件:①到了近代,隨著民族國家的形成,人口和城市的擴大,實行直接民主制失去了歷史和客觀的條件;②資產階級用商品經濟摧毀了封建制度的政治特權,建立了資產階級的社會制度,從而為資產階級政治平等和政治自由奠定了強大的物質和民意基礎。2、代議制被各國普遍接受和采用的原因:(1)資本主義的商品經濟要求實行民主制。(2)現代國家無論是領土還是人口都達到了相當大的規(guī)模。3、代議制的特點和性質(代議制議會與等級制議會的不同)(1)等級制的議會是與封建制度聯系在一起的;代議制的議會是與資本主義制度聯系在一起的,在功能上調節(jié)和平衡資本主義商品經濟條件下的不同階級、階層和利益關系,在本質上則是資產階級控制國家權力的工具。(2)等級制的議會由不同等級派出的代表組成,他們生來就是不平等的;代議制是由選舉產生的代表組成的代議機關,由他們代表生而平等的公民,而在名義上則是代表全體人民。(3)等級制議會仍是主權在君。代議制議會的前提是主權在民,只有人民才是國家的一切,國家權力的所有者,議會則是代表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性質:在本質上議會仍是財產所有者維護其財產權的工具,資產階級通過議會限制政府權力的目的是為了保護私有財產不受侵犯。二、有關代議制的理論發(fā)展(代議民主制是以“議會主權”為基本特點)1、中世紀代議制民主思想的孕育普選制是代議制的基礎,也是議會民主制的基礎。沒有它就沒有現代意義上的代議制。這是代議制和歐洲中世紀封建的三級代表會議的根本區(qū)別。人民參與國家最主要、最通行和最現實的途徑是代議民主制。

普選制的歷史意義:①普選制打破了”君權神授”的傳統(tǒng)觀念;②普選制改變了國家最高權力和最高首腦的產生機制,大大提高了公民在此過程中的地位和影響作用。③普選制改變了西方國家權力產生的機制和程序,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政治文明的發(fā)展。

普選制在鞏固資產階級政治統(tǒng)治中的作用:①資產階級提出的普選制以及其他革命口號,對吸引絕大多數民眾,特別是處于社會底層的民眾的擁護和支持資產階級革命,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②普選制度的建立,是資產階級穩(wěn)固政治統(tǒng)治的重要工具;③普選制在西方國家民主政治的運作中處于重要地位。

既防止權力的專橫.又有利于資產階級的政治統(tǒng)治的重要的三大發(fā)明是代議制、法治、分權制衡。2、近代思想家關于代議制的理論(1)柏克的代議制政府理論,強調政府是由少數精英集團領導下的結構嚴密的工作機構。現代議會政治中的一個關鍵問題,即如何處理國家利益與黨派利益的關系問題。柏克主張,議會議員不是其選區(qū)代表,而是代表全國人民(2)密爾(系統(tǒng)、全面論證代議制政府理論的思想家),《代議制政府》論述了代議制以下幾個問題:1)理想上最好的與實際可行的政府形式。好政府的標準:①政府的統(tǒng)治必須有助于增進被統(tǒng)治者的好的品質。②政府必須利用它本身存在的好的性質來實現正當的目的,要符合法律道德的標準。2)代議制政府的本質規(guī)定:①代議制政府是主權屬于集體公民而不屬于個人的政府。②代議制政府是公民參與政治的平民政府而非貴族政府。③代議制政府有兩大基本職能:是管理國家公共事務的機關;是國民教育機關,培育、倡導和維護一種公共精神,應是政府的首要職能。3)代議制政府的兩大弊端及建設方案缺陷:①議會中的普遍無知無能。②可能受到和社會普遍福利不同的利益的影響。應對方案:①實行精英民主。②以比例代表制替代多數代表制。③保障少數代表在議會的對抗職能。④主張擴大選舉權。精英民主:就是精英統(tǒng)治基本上的民主。三、代議制通行的具體原則代議制在西方國家政治制度的實行中遵循的原則:1、人民通過代議機關行使國家主權。2、人民通過選舉代表組成代議機關。3、代議機關必須遵循嚴肅的議事規(guī)則:議事規(guī)則應符合的要求:1)議事規(guī)則必須是事先制定,以法律形式加以規(guī)定。2)議事規(guī)則要體現平衡原則。3)所有決定都必須經過充分自由的辯論協(xié)商后才能做出。4、少數服從多數與保護少數原則5、代議民主并不排斥直接民主。

西方代議制的歷史意義和現實作用:第三節(jié)法治原則西方政治制度的一個最根本的憲法原則是法治原則。一、西方法治思想的產生1、法治的含義法制:意為國家法律、法令、法規(guī)的一套設施和制度,其重點是落實在法的強制性、合法性、技術性。法治:以法律為國家和公民的活動的基本準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理論、原則與方法治理國家。法治的內涵:(1)法治與自由,(2)法治與自然法(1)法治與自由戴雪,《憲法精義》指出法治三個特征:1)正常的法律具有絕對的至高無上的地位。2)法律面前的平等。3)不是個人權利的來源而是個人權利的結果。(2)法治與自然法自然法:格勞秀斯認為正確理性所下的命令,按其是否符合理性,指出一種行為本身具有道德根據或道義上的必然性。自然法的內容:人是生而具有生命、自由和財產的權利,這些權利被稱為自然權利,即依據自然法所享有的權利。2、西方政治思想的產生與發(fā)展亞里士多德,最早主張法治的思想家之一。認為:法治應當優(yōu)于一人之治。西塞羅,比較系統(tǒng)地提出自然法理論。認為:真正的法律,即正確的理性,與自然相適應,適用于所有的人并且是不變而永恒的。阿奎那認為:法律是對于種種有關公共幸福事項的合理安排,由任何負有管理社會之責的人予以公布。根據其神學世界觀,阿奎那把法分成四種:1)永恒法,2)自然法,3)人法,4)神法路德和加爾文把法律分為神圣法、自然法、實證法。二、法治與憲政1、法治與憲法憲法:是國家的最高法律,被稱為基本大法或根本大法。西方各國憲法分為①成文憲法②不成文憲法1)成文憲法:將國家基本組織、人民權利義務以一套法律文書形式表達的憲法。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憲法:1787費城制憲會議通過的美國憲法2)不成文憲法:沒有專門的統(tǒng)一憲法典,而是由帶有憲法性質的各種歷史文件即各種憲章、含義憲法內容的議會制定法、含有憲法內容的法院判例及各種憲法慣例組成的。實行不成文憲法的典型:英國2、憲法與憲政(憲政即憲法政治)憲政是指一種近代以來形成的政治制度,這種政治制度以憲法為標志、以人民主權為合法性基礎,以代議制民主為行使權力的方式,實現了權力的分立與制衡、確立了司法審查制度等一套制度結構。現代憲政的本質內涵:限制政府權力,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憲政制度的根本問題是權利。憲政與法治的關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路易斯·亨金認為憲政就是對政府權力的憲法制約,但他同時也強調對政府權力的限制的目的是為了保障公民個人的權力。三、法治原則的主要內容1、法律必須是普遍的和公開的法律的普遍性:①法律的適用性不是針對某些特定人群,而是所有的人和一系列相同的事務。②法律的規(guī)范是具有普遍意義的規(guī)范。2、法治的最終目的是維護人的公民權力和政治權力維護人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不僅是法治的目的,也是法治的存在價值。近代憲政制度的根本問題:是如何調節(jié)政治權力與公民權力之間的沖突問題。法治從根本上講就是為了保障權利而限制權力3、法律面前人人平等(1)公民均享有選舉權與被選舉權;(2)種族歧視政策廢除,少數民族和有色人種開始享受有同白種人同等的政治權力;(3)任何人都沒有法外特權;(4)司法平等。4、司法獨立司法獨立是指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不得加以干涉。第四節(jié)分權制衡原則分權即權利分立:是指國家權利不能集中于國家機構的某個部門或者一部分人,而應當合理地分割成若干部分,由憲法授予不同的國家機構(部門)和不同的人民所執(zhí)掌。制衡:是指分立為不同部分的權利之間應形成彼此制約的關系,其中任何一部分權利都不能獨占優(yōu)勢。分權制衡:一、近代分權制衡原則的理論基礎1、古代和中世紀的分權理論亞里士多德:分權思想的萌芽。波里比阿,《羅馬史》認為羅馬實行了執(zhí)政官、元老院、公民大會三者并存的混合政體。波里比阿進一步得出了權力過大易導致政治腐敗的結果。2、近代以來的分權理論(近代分權學說發(fā)展)(1)第一次以分權學說來為資產階級用民主形式組織國家進行經驗總結并為以后資產階級的自由主義思想發(fā)展提供理論基礎(2)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學說:權力制衡關系的必要性:三權分立制衡主要表現為立法權與行政權的分立與制衡。在立法權與行政權兩種權力上,孟德斯鳩偏重行政權。(3)杰斐遜、麥迪遜、漢密爾頓對分權理論的發(fā)展?jié)h密爾頓、杰伊、麥迪遜,以普布利烏斯為筆名發(fā)表《聯邦黨人文集》麥迪遜:美國憲法之父,杰斐遜和漢密爾頓不僅把孟德斯鳩的分權理論應用于美國的憲政制度設計,而且進一步發(fā)展了分權理論。杰斐遜認為,要保障人民主權,防止暴政,僅僅在聯邦政府層面實行三權分立是不夠的,還需在聯邦政府與州政府、地方政府之間實行縱向分權,層層分權。漢密爾頓的貢獻在于強調司法獨立。他主張法院和法官的獨立,既不從屬于議會,也不從屬于政府,主張賦予司法機關更大的權力。二、西方國家分權制衡的三種模式:1、美國模式,2、英國模式,3、法國模式1、(1)國會與總統(tǒng)之間的分權制衡:國會法案只有總統(tǒng)簽署后才能生效,總統(tǒng)對國會法案有否決權;國會也分享總統(tǒng)部分行政權。美國國會的權力包括財政權、征兵權、立法權、撥款、設立郵局;美國總統(tǒng)的權力包括任命大使、任命內閣部長、統(tǒng)帥軍隊、特赦。(2)總統(tǒng)與法院之間的分權制衡:總統(tǒng)有權任命法官,赦免罪犯,行政裁判權;法官一經任命終身任職,總統(tǒng)無法左右法院,法院掌握司法審查權。(3)國會與法院之間的分權制衡:國會有權同意或不同意總統(tǒng)任命的法官,有權對法官進行彈劾,國會通過的法律一旦生效,除非違憲,法院必須執(zhí)行;法院有權審查國會立法,一旦違憲,不再執(zhí)行。

美國總統(tǒng)和國會兩院在聯邦立法過程中各自具有什么作用?

美國的聯邦法院可以對法律采取什么行動,這是一項什么權力?

聯邦地區(qū)法院、上訴法院和最高法院在美國聯邦法院組織體系中的地位和職權?聯邦地區(qū)法院在聯邦司法系統(tǒng)的最低審級,聯邦地區(qū)法院是初審管轄法院,但聯邦地區(qū)法官審理的案件可能涉及不同州的公民,這時他們也要應用有關州的法律。上訴法院又稱聯邦巡回法院,美國全國50州劃分為11個司法巡回區(qū),上訴法院只有上訴管轄權,受理轄區(qū)內不服聯邦地區(qū)法院判決的案件,最高法院是唯一由憲法直接規(guī)定設立的法院,也是聯邦法院系統(tǒng)中的最高上訴法院。2、英國分權制衡模式:英國分權制衡模式的特點:行政與立法高度重合,分權不突出,制衡確實存在。(1)議會與內閣間的相互制衡:(2)議會主權與司法的相對獨立:律師可以競選議員,但是一旦晉升為法官,不能再任議員。所有的法官都由大法官和首相推薦,行政任命。法院可以對議會的立法作出解釋。英國議會的機構組成有:國王、上院、下院(行政權力的最高來源)。下院的權力逐步向政府轉移表現在:政府控制決策;政府控制立法;政府控制財政立法;政府控制下院。3、法國分權制衡模式:第三、第四、第五共和國政治制度中分權制衡的不同特點:(1)第三、第四共和國的權力失衡:第三、第四共和國的議會共和政體下,議會處于國家權力中心。(2)第五共和國的分權制衡:以總統(tǒng)為國家權力的中心。在確認政府對議會負責的前提下,提高了政府對議會的獨立性。表現在:嚴格限制議會對政府的倒閣動議。取消可能導致對政府舉行信任投票的質詢。限制議會權力,使議會的地位和作用明顯下降。法蘭西第二共和國實行的是總統(tǒng)制。法蘭西第三、第四共和國的政治制度都屬于議會共和制。法蘭西的第五共和國屬于半總統(tǒng)半議會制。法國第五共和國憲法委員會:是法蘭西第五共和國中比較重要的監(jiān)督機構。第五節(jié)人權原則一、人權與人權思想的提出(系統(tǒng)闡述自然權利理論的學者是霍布斯、洛克。)人權:人權主要表現為自然權利,是一種道德權利,法律權利。

自然權利的含義及內容:自然權利是指國家產生以前,人們依據自然法所享有的一系列基本權利,這些權利包括個人的生命權,自由權和財產權。自然權利不是國家或政府賦予的,而是產生于政府產生以前,可以說是人生而有之的權力,是天賦的,不可轉讓的,不可剝奪的權力。近代人權的主要內容和來源是自然權利。二、人權原則在主要西方國家的確立1、英國人權原則的確立《大憲章》1215,宣告了國民享有人身自由的權力?!稒嗬堅笗?628?!度松肀Wo法》1679,人身保護令除了可向政府發(fā)出外,也可以向私人發(fā)出?!稒嗬ò浮?689。

《權利法案》的主要內容:2、美國人權原則的確立美國的人權原則主要體現在《弗吉尼亞宣言》、《獨立宣言》和《權利法案》之中?!丢毩⑿浴?776,《權利法案》1791,是美國憲法關于人權與公民權利的主要規(guī)定。3、法國人權原則的確立《人權宣言》1789,主要內容:①在權利方面,人們是生來是自由平等的。②主權屬于國民。③自由是指有權從事一切無害于他人的行為。④法律是公共意志的體現。⑤公民都有言論、著述和出版自由。⑥財產時神圣不可侵犯的。三、人權原則的發(fā)展第一代人權形成于美法兩國革命時期,相當于人權公約中的公民和政治權利,是最基本的人權。被說成是消極的權利。第一代人權確立了國家與公民的關系。是公民享有政治權利的必要基礎。第二代人權形成于俄國革命時期,基本上屬于人權公約中所稱的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被稱為積極的權利。為公民政治權利的發(fā)展提供了理論基礎。第三代人權涉及人類生存條件面臨的各種問題,需要通過國際合作來加以解決,因而可成為“連帶關系”的權利。維護和平、保護環(huán)境、促進發(fā)展。第三章西方國家的選舉制度109-139第一節(jié)西方選舉制度的產生和發(fā)展一、選舉制度的產生1、選舉:享有政治權利的本國公民按照事先規(guī)定的程序和方法,選擇和推舉公職人員的活動。選舉是公民政治參與的主要形式。作為一種社會行為,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但是作為國家政治制度的選舉制度是產生于奴隸制國家。(選舉制度是使政府獲得合法性最有利的途徑)2、中世紀選舉市民代表的方法與近現代選舉制度的差別:(1)受地域、財產或身份等限制,選派代表名額非常少,而且最終結果必須由國王決定。(2)享有選舉權也不是公民權利的體現,而被認為是享有特權的象征。3、積極公民和消極公民:()二、普選制的確立(在西方各國,普選權的實現主要完成于20世紀中期)(普選制被恩格斯稱為測量工人階級成熟性的標尺)普選權:指一國公民不論其性別、種族、出身、財產等,一律享有平等的選舉權。普選制:普選權的具體化指的是平等原則。普選制是現代選舉制度成熟的重要標志。普選制的發(fā)展所經歷的階段有:嚴格限制選舉權;逐步放寬選舉權;形式上確立普選權。1、英國普選制的確立(英國最終確立普選制的標志是1949年制定的《人民代表法》)1832年改革,英國議會《英格蘭與威爾士人民代表法》,降低了選民的財產資格限制,改革的新增選民主要是城市工業(yè)資產階級。1837年,憲章運動,成年男子普選權為首要目標。英國婦女爭取選舉權的過程:1)2)1928,《男女選舉平等法》取消年滿30歲要求;3)1948,《人民代表法》,滿21歲,在其選區(qū)居住滿3個月;4)1969,《人民代表法》,年滿18歲。2、美國普選制的確立1810,馬里蘭州,憲法修正案;1860,全部34個洲,白人男子;1837,肯塔基允許婦女參與選舉;1920,第19條憲法修正案,婦女選舉權確認。美國實行選舉權種族平等的過程:1870,憲法第15條修正案;1957和1960國會,設置聯邦機構援助被剝奪選舉登記權的黑人;1964,憲法第24條修正案;1965,《投票權法》暫停文化測試條件;1970,國會對該法案進行修正,黑人選舉權得到全面實現。對黑人選舉權的限制:1)人頭稅,2)文化測試,3)祖父條款,4)白人預選制3、法國普選制的確立1793年憲法取消了積極公民與消極公民的區(qū)分;1795年憲法恢復了積極公民的制度;1848年憲法,法國成年男子普選權確立;1944,頒布法令,法國婦女首次獲得選舉權;1974,將年齡限制降為18歲,至此法國普選制度趨于成熟。三、西方選舉制度的意義(選舉的功能)1、選舉是實現人民主權和代議制民主的主要途徑。(建議:看看書上的拓展部分內容,可能是新考點)2、選舉是政權合法性的基本來源3、選舉是民眾政治參與和政治社會化的重要方式。

選舉是民眾政治參與和政治社會化的重要方式:國家的統(tǒng)治、社會的管理須以民意為依歸,民主必須通過廣泛的政治參與才能得到保證。盡管民眾只能通過自己所選出的代表治理國家而無法直接行使權力,但他們在選舉中可以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意愿,并且可以撤換他們所不滿意的代表而重新組成新的政權;可以影響參與選舉的政黨的未來公共政策取向,從而聯結了選民的行為和政府的行動。另外,選舉也起著政治社會化的作用。在選舉期間,各政黨與候選人,無不利用多種途徑與選民溝通,傳遞其政治上的理念和訴求,以吸引選票。而選民也在這個過程中增強了分析政治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對國家的認同感、歸屬感、參與感和團結感,從中感受自身的價值,并對自己的地位和作用產生明確的認識。第二節(jié)西方選舉制度的原則金權政治是西方選舉制度中原則與實踐矛盾的根源,金錢政治最為典型的國家美國。一、在西方選舉制度的原則中,強調選舉權范圍的廣泛性的是普遍原則。

簡述普遍選舉原則呈現出的階段性特點:二、平等原則平等原則是普選權的具體化,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1、一人一票,2、每票等值西方國家不平等選舉現象具體體現:1)復票制:在一次選舉中,部分選民享有多次投票權。2)差別代表:不按平均人口劃分選區(qū),導致不同選區(qū)的選票不等值現象。三、自由投票原則(在選舉實踐中,自由投票更多的表現為秘密投票)自由投票原則指選民不受他人強制,根據個人的自由意志表達選舉意愿。強制投票:對無正當理由而放棄投票的選民處以法律制裁。秘密投票(無記名投票):是指選民遵循選舉法規(guī)定,按照自己的意愿填寫選票并親自投入票箱,選票不署名,不向他人公開。秘密選票因首創(chuàng)于澳大利亞故也稱“澳大利亞選票”。公開投票即選舉人投票時須公開表示其意向,從而使自己的選擇為大家所共知。公開投票方式主要有歡呼投票、唱名投票、舉手投票和雙記名投票。

簡述決定自由選舉的主要因素:從選舉制度的角度來考慮,根據選舉的實際經驗,主要因素有:①秘密選舉;②差額選舉;③選民提出候選人的自由。四、選舉公開原則(為大眾提供參與政治生活的基本途徑是堅持公開選舉)選舉公開原則是指選舉規(guī)則、候選人、選舉經過和選舉結果都必須向全體公民公開。選舉公開的內容:1)候選人情況公開,2)選舉過程公開,3)候選人能夠公開表達自己的意見和主張,4)公布競選資金的來源與使用情況。第三節(jié)選民、候選人和選區(qū)劃分一、選民資格(根據選舉資格規(guī)定的方式,選舉資格可分為肯定資格和否定資格)1、選民:指依照一國憲法或選舉法的規(guī)定,享有選舉權的公民。所有的選民都必須是公民,并非所有的公民都能成為選民。2、選民資格:一國的公民,在符合法定標準的情況下才擁有選舉權,這種法定標準就是選民資格。總統(tǒng)候選人往往受年齡資格的限制,在美國,總統(tǒng)候選人的年齡資格為35歲,德國、法國為40歲,意大利為50歲。美國參議員的最低年齡為30歲。3、西方選民資格具備實質要件和形式要件,而實質要件又分為積極要件和消極要件。積極要件:1)國籍條件,2)年齡限制,3)居住期限。消極要件:1)不能患有精神病或其他無法正常表達意識的疾病。2)不能被剝奪政治權利。形式要件:選民登記(選民登記就是以編制選民名冊的形式將享有選舉權的公民登記入冊)。二、候選人資格候選人資格條件:①國籍資格②年齡資格③居住資格④職業(yè)限制⑤文化教育資格⑥選舉保證金。選舉保證金制度:是指候選人需交納一定數量的競選保證金,如果選舉中所得選票達到了法律規(guī)定的一定比例,則可發(fā)還,否則由國家沒收。三、選區(qū)劃分1、根據劃分選舉單位的方式不同,區(qū)分為:①職業(yè)代表制;②地域代表制(廣泛采用)。職業(yè)代表制:按職業(yè)劃分選舉單位,如工會、農會、商會、銀行、保險等。(愛爾蘭)地域代表制:按地域把全國化為若干個選區(qū),選民以選區(qū)為選舉單位進行投票的制度。2、選區(qū)劃分的基本原則:

簡述選區(qū)劃分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1)“一人一票”的原則,即同等數量的代表或議員應該由同等數量的選民選舉產生,每個選區(qū)每一代表或議員所代表的選民數基本一致。(2)根據人口的變更不斷改劃選區(qū)的原則,即在定期的人口普查后,根據人口變化的狀況更新改劃選區(qū),以保持代表(議員)所代表的人口數量的準確性。(3)按照行政區(qū)劃劃分選區(qū),如德國聯邦議院的選區(qū)劃分不得跨越州界,盡可能依據鄉(xiāng)鎮(zhèn)、縣和自由市的疆界劃分,選區(qū)應是一個完整的地域.不得有選區(qū)飛地。3、選區(qū)劃分的類型:①小選區(qū);②大選區(qū)。小選區(qū):又稱單名制選區(qū),即每個選區(qū)只能選出一名議員或代表。小選區(qū)有利于大黨控制議會。大選區(qū):又稱多名制選區(qū),每個選區(qū)可選出兩名以上議員或代表。大選區(qū)有利于小黨的生存發(fā)展采用大選區(qū)還是小選區(qū),對不同政黨的候選人能否當選具有重要影響。影響選區(qū)劃分的因素包括人口數量、地理、歷史文化傳統(tǒng)、政治派別斗爭、行政邊界。4、選舉地理學:(杰里蠑螈指的是為了政治目的而不公正地劃分選區(qū))論述小選區(qū)的優(yōu)點與缺陷:在小選區(qū)下,由于每個選區(qū)只產生一名代表,選民只能在各黨所提出的候選人中挑選一個,加之小選區(qū)通常采用相對多數的計票方法,即由候選人中得票最多者當選,這樣小黨的就很難在全國獲得足夠的議席從而在議會形成自己的聲音,因此小選區(qū)有利于大黨控制議會,減少政黨的數量。此外,小選區(qū)由于比較容易產生勝利者,因此選舉過程比較簡單,花費也較少。但小選區(qū)也存在明顯不足,在這種制度下,如果參選的候選人較多,選民投票比較分散時,由得票相對最多的候選人當選就會使得大多數選民的選票被忽略,選舉結果無法代表該選區(qū)大多數選民的意愿。選舉地理學在現實生活中的表現形式(1)將本黨占有較大勢力的小片區(qū)域連在一起,形成一個選區(qū),是使本黨有可能獲勝;(2)將不支持本黨的選民分散到各個選區(qū),使他們在各個選區(qū)都不可能成為多數從而有助于本黨在各選區(qū)獲得相對多數的選票;(3)將不支持本黨的選民統(tǒng)統(tǒng)劃入一個或少數幾個選區(qū),本黨候選人雖然可能在這些選區(qū)落敗,卻保了重點,得以在其他選區(qū)獲得較大的勝利。第四節(jié)選舉的過程與程序一、直接選舉與間接選舉選舉基本方式:(1)直接選舉,(2)間接選舉。(總統(tǒng)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的國家是法國)直接選舉:代表機關的代表或其他公職人員由選民按選區(qū)直接投票選舉產生。間接選舉:二、候選人提名1、提名權:政黨或一定數量的選民可以提出公職候選人。2、提名競選:也稱預選,公職候選人要獲得政黨的提名,一般都要經過黨內競爭。公職候選人提名方式:(1)集權型提名方式(2)分權型提名方式。集權型提名方式:候選人的提名是由政黨的中央機構或領袖決定。(以色列)分權型提名方式:公職候選人提名由選區(qū)的黨組織決定。(英國)3、美國的總統(tǒng)預選(美國的總統(tǒng)選舉實行間接選舉)美國選舉中廣泛采用黨內競選的方式提名公職候選人,并在預選中由兩黨選民直接投票產生候選人。兩黨選舉代表的兩種不同方式:(1)基層黨團會議預選(2)直接預選。規(guī)則不同,分為兩種基本方式:(1)關門預選(2)開門預選。關門預選:是一種嚴格的黨內選舉。開門預選:出席黨代會的代表有兩種情況三、競選(在競選過程中,候選人參與競爭的根本籌碼是競選綱領)1、競選機構競選機構主要包括:①由競選咨詢專家組成的競選班子②由候選人的親信、學者和實業(yè)家組成的政策顧問班子③由志愿人員組成的秘書班子④由黨的各級骨干分子和志愿人員組成競選組織網。2、競選資金競選資金的來源:競選方式:①競選旅行與演說②充分利用傳統(tǒng)媒體進行宣傳③網絡競選④民意測驗。四、選票計算西方國家選票計算方法主要有(1)多數代表制、(2)比例代表制、(3)混合代表制。1、多數代表制:一個選區(qū)應選出的議員名額,為該選區(qū)內得票最多的政黨或個人完全占有。多數代表制分為:1)相對多數代表制,2)絕對多數代表制相對多數代表制:又稱簡單多數制,由獲得一個選區(qū)內最多選票的候選人當選。絕對多數代表制:候選人或政黨必須獲得全部選票的過半數才能當選。兩輪多數投票制:稱兩輪多數制,即如果沒有候選人在第一輪投票中獲得過半數選票,則要對得票最多的前兩名候選人進行第二輪投票,獲得相對多數者可當選。多輪投票的限制方法(加快投票進程減少投票成本):(1)淘汰制(2)集中制(3)轉讓選擇投票多數代表制對政黨格局的影響:多數代表制使選民能夠較容易做出自己的選擇,實行多數代表制的國家,形成比較穩(wěn)定的兩黨或多黨兩翼聯盟競爭的模式。

多數代表制的特色:多數代表制的最大特色在于它將選民的多樣性偏好簡化成了多數和少數兩種相互競爭的偏好,從而使得選民能夠比較容易做出自已的選擇。多數代表制下的候選人直接與選民見面和對話.從而增加了候選人個人與選民接觸、便于認識和了解的機會。當選人也能夠比較熟悉所在選區(qū)的選民和選民所關心的問題,以便于在當選后更好地將其表達出來。在實行多數代表制的國家,由于小黨難以獲得多數票而上臺執(zhí)政,因此通常形成比較穩(wěn)定的兩黨或多黨兩翼聯盟競爭的模式。2、比例代表制:各政黨按照自己所得選票總數的比例分配席位。(比例代表制只適用于大選區(qū))比例代表制最早出現于1855年丹麥議會選舉。計票方法:(1)黑爾基數法(2)頓特公式。實行比例代表制的國家一般都規(guī)定了最低的比例控制線。

比例代表制的優(yōu)點:3、混合代表制:是在選舉中同時采用多數代表制和比例代表制兩種選票計算方法,德國聯邦議院和日本都采用混合代表制。第五節(jié)選舉的保障一、選舉監(jiān)督(設置專門機構對選舉進行監(jiān)督的典型是法國)1、選舉監(jiān)督的主體:選舉組織機構專門的選舉監(jiān)督機構選民和社會組織④大眾傳媒等。2、選舉監(jiān)督的內容二、競選資金的控制:1、規(guī)范競選資金來源和確定捐款限額。美國選舉活動中競選資金分:硬錢軟錢硬錢:受聯邦選舉法披露規(guī)則、捐助限制和來源禁止的約束捐款,其來源與用途都較透明。軟錢:個人、團體和企業(yè)向州或地方一級的政黨委員會提供的任意數額的捐款,該捐款并不指名直接捐助某一候選人。稱為不受管理的錢或非聯邦的錢。根據1958年法國憲法的規(guī)定,負責對總統(tǒng)選舉進行監(jiān)督的機構是憲法委員會。2、公布競選費用。3、規(guī)定競選資金的最高額度。4、實行政府資助制度。其目的是減少和削弱大壟斷集團對競選活動的影響。三、選舉訴訟1、選舉訴訟是指解決因選舉而發(fā)生的各種糾紛的法律方式的總稱。2、選舉訴訟和選舉監(jiān)督的聯系與不同?選舉訴訟與選舉監(jiān)督密切聯系而又有所不同。一方面,選舉監(jiān)督與選舉訴訟前后連貫。就同一糾紛而言,一般先經選舉監(jiān)督機關加以解決,解決無效時則可以提起選舉訴訟;兩者相輔相成,共同促進選舉的制度化與合法性。另一方面,選舉訴訟與選舉監(jiān)督之間又有著明顯的區(qū)別:(1)就效力而言,選舉訴訟具有的強制力高于選舉監(jiān)督。(2)從形式而言,選舉監(jiān)督側重事前及事中的制止及糾正,選舉訴訟是被動與事后的。(3)從時序上看,先監(jiān)督后審理,在之間上有先后之別。3、選舉訴訟的分類:(1)選舉人資格訴訟(2)選舉效力訴訟(3)當選訴訟當選訴訟,引起當選訴訟的情況:①決定當選的機構違法②選票計算違法③當選人的資格認定違法④管理選舉機關的負責人受到違法指控。3、選舉訴訟的管轄機關:(1)代議機關,(2)普通法院,(3)憲法委員會,(4)選舉委員會或選舉法院等專設機關4、選舉訴訟的管轄模式:復合型管轄模式,即由多個機關對選舉訴訟進行管轄。糾紛發(fā)生的階段來看:1)發(fā)生在選舉進行過程中的訴訟:由普通法院管轄;2)糾紛發(fā)生的層面來看:1)在地方選舉中,選舉人資格訴訟基本上由地方選舉管理機構處理;2)在全國選舉中出現的爭議與訴訟,由代議機關、普通法院、憲法法院或委員會等管轄。第四章西方國家的政黨與利益集團140-166第一節(jié)西方現代政黨的產生一、政黨的概念及其特征西方學者對政黨的定義:1)是為選舉而建立的政治組織;2)是有明確綱領和一定政治目標的;3)是一種政治組織。馬克思對政黨的定義:是一定階級、階層或集團的活動份子,基于共同的意志,為了共同的利益,采取共同的行動,以期取得或維持政權,影響國家機器而建立起來的政治組織。政黨的特征:1)具有鮮明的階級性;2)擁有明確的政治綱領;3)有明確的政治目標;4)有相應的組織系統(tǒng)和領導機構;5)有一定的紀律約束。二、現代政黨的起源(使用“政黨”這一詞匯始于17世紀~18世紀)現代政黨:1、資產階級政黨產生的兩種形式:1)議會內起源的政黨;2)議會外起源的政黨。2、英國現代政黨的產生:17世紀70年代,英國議會中的托利黨(保守黨)和輝格黨(自由黨)是資產階級政黨的萌芽。英國是產生政黨最早的國家。3、政黨產生的原因(起源)(條件):(1)經濟因素:是西方國家從自給自足的農業(yè)經濟發(fā)展到工業(yè)經濟的產物。(2)政治因素:是西方國家代議民主制發(fā)展的結果。(3)思想因素:是西方國家民主政治思想發(fā)展的現實體現。三、現代政黨的形成與發(fā)展1、政黨的發(fā)展(歷史發(fā)展階段):(1)第一階段是公開排斥時期,把政黨視為政治生活中的有害之物。(2)第二階段是默認時期,政黨隨民主政治發(fā)展而壯大。(3)第三階段是法律承認時期,19世紀末西方國家在法律上承認政黨。2、西方各國政黨產生和發(fā)展的不同特點:(1)議會內起源的政黨:①英國②美國③法國①英國政黨的形成與發(fā)展:17世紀70年代,英國議會中的托利黨(保守黨)和輝格黨(自由黨)是資產階級政黨的萌芽(最早創(chuàng)立兩黨制)。工黨取代自由黨,形成保守黨和工黨輪流執(zhí)政的政黨格局。②美國政黨的形成與發(fā)展:共和黨和民主黨是兩大主要政黨。③法國政黨的形成與發(fā)展:(2)議會外起源的政黨:①德國②日本③意大利④西班牙①德國政黨:“兩個半政黨”體制以右翼的基督教民主聯盟和左翼的社會民主黨兩大政黨為主體,分別吸收其他小政黨組成政黨聯盟輪流執(zhí)政的政黨體制。②日本政黨:民主黨和自民黨“55體制”:自由黨和民主黨1955年合并成立自由民主黨,此后連續(xù)單獨執(zhí)政。四、現代西方國家政黨的分類1、以政黨階級屬性和階級基礎為標準:(1)資產階級政黨(2)無產階級政黨2、根據政黨與現行國家體制的關系及其在體制中作用:(1)體制內政黨(2)體制外政黨體制內政黨:在國家的政治生活中起著主導作用或具有重要影響的政黨。體制外政黨:被排除在政黨競爭行列之外的政黨。3、以政黨的政治主張和傾向為標準:(1)左翼(2)右翼(3)中間黨極右冀的政黨包括法國的國民陣線、英國的英國國家黨、新納粹主義的德國國家民主黨。4、從政黨意識形態(tài)角度劃分:5、以政黨與政權關系為標準:(1)執(zhí)政黨(2)反對黨(在野黨)6、以政黨活動范圍為標準:(1)地方黨(2)民族黨(3)國家黨7、以政黨組織體制:(1)組織嚴密型政黨(2)組織松散型政黨合法政黨:是被一個國家法律承認,事實能夠公開參加政黨政治的政黨。非法政黨:被國家法律禁止,而轉入地下活動的政黨。

西方國家在法律上限制政黨活動的兩種方式:西方國家在法律上限制政黨活動主要有兩種方式:①是預防制,政黨必須事先經過申請,經有關機關批準后才能合法地進行活動;②是追懲制,即對成立政黨事先不做限制,但對政黨超越法律允許范圍的活動實行事后懲戒,直至對該政黨予以解散或取締。目前,西方國家都紛紛放棄了預防制,越來越多地采用追懲制。第二節(jié)西方政黨的功能政黨的結構危機:政黨的機制、構成和功能已經無法實現其組織目標。西方政黨的功能:1)利益表達2)利益聚合3)組織選舉4)政治錄用5)政治社會化。一、利益的表達:政治多元化,聽取并表達人民的意愿,是政治參與的基本渠道;政黨是選民可以用來表達、滿足或促進自己利益的重要渠道。二、利益的聚合:通過政黨的活動將各種利益和愿望變成可操縱的意見和建議。三、組織選舉:西方國家,政黨獲得政權主要通過:(1)選舉、(2)操縱議會、(3)控制政府三個環(huán)節(jié)政黨如何組織選舉:四、政治錄用:五、政治社會化的途徑是通過政黨的政治宣傳和政治教育。第三節(jié)西方國家的政黨政治及其運行一、西方國家政黨政治的含義與特點1、政黨政治:西方國家的政黨圍繞國家政權所進行的活動。狹義:政黨執(zhí)掌政權的活動;廣義:政黨為取得、運用和維護國家政權所進行的活動。2、政黨政治的特點:(1)表達和聚合本階級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意見(2)是發(fā)生在不同政黨之間的政治(3)以奪取和執(zhí)掌政權為目標。(4)反映了社會政治(5)主導國家政治在西方政治制度中,任何一個政黨要達到上臺執(zhí)政的最終目的,都必須遵守西方政治的博弈規(guī)則。在議會制下,雙重身份合一的是政黨領袖和行政首長。二、西方國家政黨政治的運行1、政黨政治運行的內容(環(huán)節(jié)):(1)組建政黨組織、宣傳政黨綱領和主張(2)拉攏選民,角逐競選(3)政黨競爭,輪流執(zhí)政(4)政黨分肥,掌握重要職位,控制國家行政機關的運作工程。2、政黨政治運行的意義:(1)促進了政治與社會的雙向交流(2)保證了西方國家政府機構之間的有機聯系(3)有利于加強西方國家政治制度的自我調整。三、西方國家政黨的組織機構:(1)領袖(2)黨的中央機構(3)黨的地方分支和基層組織(4)黨的輔助機構和外圍組織(5)黨組織間的關系(6)黨內派別四、西方國家的政黨制度:1、兩黨制(英、美);2、多黨制(法、意、日);3、一黨制。政黨制度:是指國家法律規(guī)定或實際政治生活中形成的政黨的社會地位和作用,特別是政黨執(zhí)掌、參與或影響國家政權的體制和運行機制。目前最為普遍和最直接闡述政黨制度差異的一種分類方法是以國家內部的執(zhí)政黨數目為劃分標準。1、兩黨制:資產階級國家中兩個執(zhí)政黨輪流執(zhí)政的政黨制度。(英國最早形成兩黨制)英國的兩黨制特征:美國的兩黨制特征:“懸浮議會”:議會中沒有任何黨獲得組閣權力,這種沒有多數黨的議會稱為懸浮議會。

英國兩黨制形成和演變大體經過的三個階段?2、多黨制:法國多黨制的特點:“多黨兩極”(多個政黨、兩大聯盟對峙的政治格局);“左右共治”。意大利多黨制:由某個大黨輪流聯合一個或幾個中小政黨組閣的局面。日本多黨制:民主黨,自民黨3、一黨制:一黨制特征:第四節(jié)利益集團一、利益集團的含義利益壓力集團:為實現某種特殊利益而對政府施加政治影響和壓力的集團。是參與政治的利益集團。民主政治:是指公民在政治生活中擁有實際的決定或影響政治決策的能力,民主政治在體制上要求政治體系的決策民主化,公民通過民主選舉輪流擔任政治領導職位等。寡頭政治:是指政治體系的運作受少數人掌權者的控制,公民對其無法行使有實際意義的約束。金錢政治:鑒于金錢在這個政治生活中的突出影響,人民用“金錢政治”來形容現代政治。二、利益集團的產生和分類1、利益集團的產生:從經濟看:西方工業(yè)革命后,社會化的大生產促成了社會巨大變革。從政治看:西方各國政府的權力和職能范圍擴大了。2、利益集團的類型:(1)特殊利益集團和公共利益集團(根據利益集團組織目標指向與受益的對象)(2)體制化利益集團和結社性利益集團(根據利益集團的體制特征)體制化利益集團:結社性利益集團:處于正式政體之外的組織。美國的“軍事—工業(yè)聯合體”屬于政治性利益集團。(3)經濟型利益集團和政治型利益集團經濟型利益集團:追求和維護經濟利益為主要目標的利益集團。政治型利益集團:追求和維護政治利益為主要目標的利益集團。(4)壓力集團:向政府和社會施加壓力位手段來實現自己的經濟利益和政治目的。3、利益集團對政黨政治的沖擊(利益集團與政黨政治相比所具有的自身優(yōu)點)(1)西方政黨在傳統(tǒng)上都是以階級或集團利益為追求目標,而這種利益又比較抽象地表達為政治綱領和策略。而利益集團則是以鮮明而具體的利益主張,直接地贏得本團體的認同和支持。(2)西方政黨運用政黨綱領和政策來吸引選民,凡基本擁護該黨主張的公民就成為支持政黨競選的基礎。利益集團的成員有明確的利益要求,人員范圍相對比較明確,行動容易達到統(tǒng)一高效。(3)西方政黨都是通過控制公民選舉來獲得或維持國家政權的。而利益集團對政治生活的影響方式則是在時間和空間上都表現出多元化傾向。三、利益集團影響政治的主要方式(利益集團影響政治系統(tǒng)的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是影響行政機關)利益集團影響政策的方式:(1)直接向政府表達政治訴求,提出利益要求,直接影響政策。(2)通過政黨影響政策(3)通過大眾傳媒影響政策四、利益集團政治利益集團政治對西方政治的影響:1)改變和豐富了西方傳統(tǒng)政治決策的機制;2)擴展與深化了西方公民的政治參與;3)成為一種新的權利制約機制。第五章西方國家的議會制度166-195第一節(jié)議會的產生與發(fā)展議會也稱國會:是現代西方國家的代議機構(民意代表機關)。議會最早來源于英國的封建等級會議。議會制度是現代西方民主制度的核心和主要標志。西方民主制又可稱作議會民主制或代議民主制。嚴格而論,現代議會制度是資產階級革命的產物。一、歐洲中世紀封建等級會議的發(fā)展1、御前會議包括三部分人:大會議的特征:對國王提交它的任何重大政治問題,可以自由討論;具有了一定立法功能;充當了國家最高法庭,進行司法審判。在英國,首先在職能上完成由封建機構向全國性政治機構(早期議會)轉變的是大會議。2、《大憲章》的內容:宣告國王無權擅自征稅;國民有協(xié)商的權力;③確立了王權有限的原則;④國民享有人身自由的權力。意義:監(jiān)督王權制衡王權;3、西門國會,1265,標志著大會議的性質由貴族會議向等級制會議即等級代表會議的轉變。4、三級會議:二、資產階級革命與近代議會的產生(傳統(tǒng)議會向現代議會發(fā)展的重要標志是議會立法功能的完善)(英國的平民院、美國的眾議院和法國的國民會議都屬于下議院)1、英國議會的產生(英國資產階級議會的雛形為等級代表會議)《權力法案》、《三年法案》、《王位繼承法》2、法國議會的產生(法國資產階級議會的開端是國民議會)3、美國國會的產生(美國的共和政體包括兩項原則:一是代議民主,二是憲政主義)三、西方國家議會的發(fā)展(三個時期)1、西方議會的建立時期(主要是在十八世紀)的特征:2、西方國家議會權力的全盛時期(主要是在十九世紀):議會是最高立法機關和權力機關,不僅制定和修改法律,還制定和修改憲法性法律,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居于至高無上的地位。3、西方議會的功能調整時期(主要是在二十世紀)的特征:1)最高權力機關的地位受到挑戰(zhàn),傳統(tǒng)立法功能削弱;2)政治生活和決策的中心地位不復存在;3)其他功能日益突出。第二節(jié)議員一、議員產生方式1、議員的任職資格:①國籍資格②居住資格③職業(yè)資格④保證金制度⑤提名限制⑥其他資格要求2、議員的產生方式:①選舉②任命③因特殊身份成為議員。下議院:一般由選舉產生;上議院的產生方式:多種,同上①②③。3、議員的任期:大多4-6年美國眾議院議員:4年(到期全部改選);參議院議員:6年(不全部改選,每兩年改選其中1/3);在美國總統(tǒng)和副總統(tǒng)職位都空缺時,繼任總統(tǒng)職位的第一人選是眾議院議長??梢约嫒巫h長的人有副總統(tǒng)、大法官和國家元首任命的人。日本眾議院議員:4年(全部改選);參議院議員:6年,每三年改選半數;法國國民議會議員:5年,到期全部改選;參議院議員:6年,每三年改選半數。二、議員的權利與義務1、議員的職權(議員的權利):2、議員的特權:1)人身保護權,2)言論免責權,3)生活保障權。3、議員的義務:指法律規(guī)定或根據憲法慣例必須履行的責任或必要的行為約束。向選民負責,必須出席議會會議,參加投票表決,同時必須遵守會議紀律,議事規(guī)則。議員兼職時要求分權制衡憲法原則的貫徹。三、議員的政治活動議員的政治活動:1)參加和應付定期舉行的選舉;2)“履職”即行使法律賦予他們的各項權利和權力;3)要反映和表達民意;4)其他社會活動,包括一些禮儀上的公務活動。進入20世紀,各國基本實現普選,現實生活需要政府的廣泛干預,政府因其相對議會的效率優(yōu)勢而獲得了超強議會的權力;議會在應對處理問題速度方面是無法和政府相提并論的,它的那一整套程序會使整個決策過程緩慢下來;議會并非是橡皮圖章,代表選民對政府進行對監(jiān)督和制約的作用是其他機構無可替代的;議會在20世紀的衰落是一種必然現象,并不違反民主和進步的潮流。第三節(jié)議會的體制和內部組織結構一、議會的體制:1、一院制;2、兩院制。1、一院制:議會只擁有一個議院并由它行使議會全部職權的制度。一院制的優(yōu)點:1)機構單一,利于行使權力;2)能提高立法效率,有利于適應社會發(fā)展和變革;3)便于對行政進行的監(jiān)督。主張議會的組織結構形式實行一院制的學者秉持了盧梭的公意理論。2、兩院制:是指議會設有兩個議院并由兩院共同行使議會職權的制度。主張議會的組織結構形式實行兩院制的學者秉持了孟德斯鳩的分權學說。屬于“非平衡的兩院制”的國家有英國、德國、日本、法國等,最為典型的國家是英國。二、議長與議會的組織領導1、議長的地位:是議會的主持人和對外的代表人,是議會組織結構的核心要件。2、議長的主要職權:(1)對內:主持會議活動;(2)對外代表議會;議長還享有一票裁決權。議長對內職權:①召集和主持會議②主持議會辯論③主持議會表決④主持制定議會議事規(guī)則。3、議長的作用:4、議會的領導機構:(1)個人;(2)集體兩種類型。個人型領導機構就是議長領導制。集體型領導機構——①議會主席團(德國、丹麥、荷蘭):由議長、副議長、議會秘書組成;②議長會議(瑞典、芬蘭):由議長、副議長或議會工作委員會主席、議會黨團領袖組成。兩院制國家上院議長產生的方式有由上院選舉產生、副總統(tǒng)兼任、大法官兼任、國家元首任命。三、議會的委員會1、議會中委員會的地位和活動方式委員會的作用:委員會的功能:對立法建議的詳細審議;對財政預算和決算的討論和修訂。行動中的議會:委員會的效率較高,審議后法案通過全體會議的可能性較大,目前西方國家的議會工作大部分在各種委員會中進行。2、常設委員會:(1)專門委員會;(2)非專門委員會。專門委員會:一般與相應的政府部門活動有關,工作范圍同相應的政府部門的職責和權力保持一致。非專門委員會:無專門職責或職權的委員會。美國眾院中的委員會按其重要程度可以分為三等。1)獨占性委員會(撥款委員會、規(guī)程委員會)、2)半獨占性委員會(司法委員會、武裝部隊委員會)、3)非獨占性委員會(哥倫比亞區(qū)委員會)3、臨時委員會:又稱特別委員會,為處理某一具體問題而專門設立的委員會。臨時委員會分類:4、聯合委員會:只存在于兩院制中,充當兩院之間的媒介。

議會中委員會產生的原因:西方各國議會一般設有各類委員會,委員會的主要任務是協(xié)助議會審議法案;委員會的產生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①隨著議會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傳統(tǒng)的議事和決策方式日益捉襟見肘,不敷實用;②隨著社會經濟的空前發(fā)展,議會立法的復雜性、專業(yè)性和規(guī)范性程度越來越強。議會的實際工作和正常運轉不得不日益依賴有專門知識和技術的專家。四、議會黨團(議會黨團的最高決策機構是議會黨團全體會議)議會黨團:是指為協(xié)調政黨或政治傾向相同的議員在議會中行動的組織,并以該黨名稱命名或以幾個政黨的名字聯合命名。議會政治危機:隨著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的演變,國家干預和管理社會經濟事務職能的不斷擴大,議會的傳統(tǒng)權利和對政府的作用相對削弱,議會代表人民行使主權的權威性下降的一種政治現象。

現代西方議會政治危機的主要表現:西方國家的政黨政治表現出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①是議會的地位的衰落和權力的虛化。議會的立法權已聽命于政府。②是議會決策模式的固有缺陷與立法效能的萎縮。即現代議會的決策模式與日益復雜的社會經濟事務管理之間越來越缺乏相容性,議會也越來越不能有效地表達民意。③是行政權力的膨脹對議會權力的侵蝕。1、議會黨團的類型:1)由一個政黨單獨組成本黨的議會黨團;2)由兩個以上的政黨的議員組成一個議會黨團;3)跨國議會黨團。2、議會黨團的職責:(1)協(xié)調本黨議員或聯盟黨團議員在議會的行動和確定對其他黨派提出的議案的態(tài)度;(2)組織指揮本議會黨團在議會及各委員會中的活動;(3)選擇議會中的盟友和對手;(4)觀察和研究議會內政治的發(fā)展形勢,并提對策;(5)參與、爭奪對議會事務的領導。第四節(jié)議會的權力議會的權力:1)立法權;2)預算權;3)監(jiān)督權。一、立法權:制定、修改和廢除法律的權力,是西方國家議會的基本權力和最重要的權力。是議會發(fā)揮立法功能的主要原因。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