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學實錄_第1頁
《應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學實錄_第2頁
《應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學實錄_第3頁
《應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學實錄_第4頁
《應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學實錄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8-《應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學實錄師:同學們,大家請看一個實驗(實驗器材:一個生雞蛋,一杯400ml清水和一杯400ml飽和鹽水):生雞蛋放進清水中,雞蛋怎么樣了?

生(合):雞蛋下沉。

師:生雞蛋放進鹽水中,大家觀察雞蛋又怎么樣了?

生(合):上浮。

師:為什么同一個雞蛋放進不同的兩杯水中會出現(xiàn)兩種完全不同的結果呢?(學生沉思一會兒)這是因為:清水的浮力小于雞蛋的重力,所以雞蛋下沉;鹽水的密度增大(比清水大),使得浮力大于雞蛋的重力,所以雞蛋上浮。因此,要獲取新知識、新理論,必須通過實驗得到。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就是主要論述實驗精神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板書課題: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師:首先,大家一起來了解——丁肇中(出示幻燈片,學生邊看教師邊介紹)。

師:課前大家已經(jīng)做好了充分的預習,現(xiàn)在老師檢查一下預習情況:

丁肇()中彷徨()

生1:丁肇(zhào)中

生2:彷徨(pánghuáng)

師:解釋下列詞語:“彷徨”、“齊家”、“袖手旁觀”、“不知所措”。

生3:彷徨:走來走去,猶豫不決,不知何處去。

生4:齊家:即把自己的家庭治理好。

生5:袖手旁觀:比喻置身事外,不加過問或協(xié)助。

生6: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辦才好。

師:好。接著,請大家一起來理解課題:哪位同學來說說,“在《大學》里‘格物致知’的含義是什么?”

生: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

師:“格物”和“致知”分別是什么意思?

生: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獲得知識。

師:在《大學》里“格物致知”的含義跟今天丁教授所說的目的和含義會不會一樣?

生:不會。

師:那么,所說的真正“格物致知”的意義又是什么?請大家勾畫出課文中相關的句子。

生:通過實驗獲取知識。

師:課文中揭示“格物致知”的意義是什么?

生:第一,尋求真理的惟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應該有想象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

師:大家一起把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中兩個意義朗讀一遍。

生(合):(齊讀)

師:這就是告訴我們的真正“格物致知”的意義。請問這篇文章的文體是什么?

生(合):議論文。

師:對,是一篇漫談式的議論文。(板書:議論文)我們必須掌握議論文哪三要素?

生(合):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21世紀教育網(wǎng)

師:一般的議論文的結構是怎樣的?

生(合):總——分——總。首先提出問題,接著分析問題,最后解決問題(得出結論)。

師:快速閱讀課文,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論證結構,劃分文章的段落層次,理清論證思路。(提醒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標好段序,并板書: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生: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1)、第二部分(2-12)、第三部分(13)。

師:有沒有其他劃分方法?

生:第一部分(1-2)、第二部分(3-12)、第三部分(13)

師:這兩種劃分方法都可以。我們一起來看第一部分,提出了什么問題?

生(合):中國學生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教師板書)

師:認為學習自然科學的方法是什么?

生(合):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師板書)

師:的觀點在文中第二自然段出現(xiàn),因此我們可以把第一、二自然段合為一個部分。認為學習自然科學的方法是必須要有格物致知精神。大家觀察這是課文的什么?

生(合):題目(課題)。

師:因此,題目即是的觀點,也是文章的論點。(板書:論點)請問:圍繞“中國學生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這個問題進行幾個方面的分析?舉了哪些事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生:進行三個方面的分析。

師:具體哪三個方面?

生:首先提出對實驗的態(tài)度:不能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

師:這是誰的例子?

生(合):王陽明。

師:舉這個例子說明什么?

生:中國傳統(tǒng)教育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

師:這里指出中國傳統(tǒng)教育存在的弊端,以王陽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為例子。那么,我們中國傳統(tǒng)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文章哪個段落告訴我們?21世紀教育網(wǎng)

生(合):第三自然段。

師:大家一起朗讀第三自然段。

生(合):(齊讀)

師:中國傳統(tǒng)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平天下,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不是尋求新知識。換一句話說,針對自然科學而言,中國傳統(tǒng)教育研究的是哪個方面?

生(合):社會科學。

師:它們注重的是什么?

生(合):理論。

師:因此王陽明最終宣告失敗,其實他沒有真正做到“格物”,他是怎樣做?

生:格己。

師:我們已經(jīng)回答了第一方面,接著呢?

生:分析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來源:21世紀教育網(wǎng)]

師:舉了什么事例?21世紀教育網(wǎng)21世紀教育網(wǎng)

生:探究竹子的性質。

師:這兩個方面都運用了事實論據(jù),因此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生(合):舉例論證。

師:同時有沒有作道理的分析?

生(合):有。

師:有道理的闡述,在議論文中我們說它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生(合):道理論證。21世紀教育網(wǎng)

師:接著又怎么分析?

生:分析了中國學生的實際情況。

師:什么實際情況?能把它讀出來嗎?

生: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

師:在這里運用了什么事例論證?

生1:中國學生輕視實驗,缺乏動手的事例。

生2: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

師:能概括一下有過怎樣的經(jīng)歷嗎?

生:埋頭苦讀,但用這種方法到美國留學,卻吃了不少苦頭。

師:分析在這種文化背景下中國學生的現(xiàn)狀,自己本人的經(jīng)歷就是最好的證明。為什么?因為也是受中國傳統(tǒng)教育長大的學生。這樣寫,就更加深刻地揭露了什么?也說明了什么?

生3:揭露了中國傳統(tǒng)教育的弊端。

生4:說明了格物致知(實驗精神)的重要性。

師:分析到這里,把前面提出的問題解決了沒有?

生:從三個方面分析了,問題也解決了。

師:既然問題得以解決,得出什么結論?

生:我們必須重視格物致知精神。(教師板書)

師:課文最后又對我們提出了什么?

生:希望我們這一代對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使得實驗精神真正變成這個文化的一部分。(學生齊讀)

師: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如何學習這種格物致知精神?同桌相互交流討論,推薦一位來回答。

生1:要多觀察、多動手,得到一些實踐知識。

生2:要通過實踐得到結論,運用實踐檢驗書本知識。

生3:還要有計劃,敢于探究問題,大膽發(fā)揮想象力。

生4:還要有判斷力,有探究精神。

生5:……

師:這幾位同學的回答都很精彩,希望大家能把同學的建議用到日常生活中去。那么,在科學領域,有些科學家的理論也不完全是正確的。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證明不同重量的物體在空氣中自由降落時,它的重量與下降速度無關,駁倒亞里士多德認為的下跌速度和物體的重量成正比的觀點。(多媒體演示:伽利略——自由落體實驗)因此,科學領域要獲取新的知識、新的理論,都必須通過實地實驗。那么,你還能從生活中舉一些“通過實驗來獲取新知識”的例子嗎?大家思考一下,然后來舉一舉。

生1:毛筆往空中一放,會自動向下降落,說明地球有引力。

生2(物理科代表):力的相互作用……

生3(化學科代表):100ml的水和100ml的糖水混合在一起,不會等于200ml的水,因為兩種水的密度不同,所以獲得新知識必須通過實驗。

師:除了書本中的,還能舉我們生活中的例子來證明嗎?

生4:我們要了解葉子的性質,必須拿到顯微鏡去觀察,通過實驗,得到我們要觀察的葉子的性質。

生5:在煮沸的水中加進軟水,軟水會變成硬水。

生6:……

師:我們生活中應該有很多例子可以證明“通過實驗來獲取新知識”。打個比方,為了研究四驅車的原理,我們會拆開來觀察,從中獲得一些知識……

師:(課堂小結)文章針對中國學生的現(xiàn)狀,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義,希望我們這一代人要培養(yǎng)實驗的精神。文章用擺事實、講道理論證了中心論點。(板書:從三個方面分析)文章在論證的過程中,除了運用了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合起來叫做擺事實,講道理)外,還用了什么論證方法?哪些地方看出來?

生(合):對比論證。(教師板書:對比論證)

生:王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