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普通地質學課件07地震及地球內部構造_第1頁
新大普通地質學課件07地震及地球內部構造_第2頁
新大普通地質學課件07地震及地球內部構造_第3頁
新大普通地質學課件07地震及地球內部構造_第4頁
新大普通地質學課件07地震及地球內部構造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新疆地勘學院木合塔爾買買提第七章地震及地球內部構造第一節(jié)地震的基本概念一、地震概況

地震是巖石圈的快速顫動,是地殼運動的特殊形式。地震是一種常見的地質現(xiàn)象,全世界每年發(fā)生地震500多萬次,其中大部分是人們不易覺察的小地震,人們能感覺到的地震約5萬次,而且具強烈破壞性的地震,每年有十幾次左右,類似唐山大地震(7.8級)規(guī)模者更少。發(fā)生在海底的地震稱為海震,海震引起海浪的劇烈運動形成海嘯。

地震前兆:雞犬不寧、地下水漲落、地電、火光、塌陷。二、地震的類型地震雖然發(fā)生在一瞬間,但其孕育過程時間卻比較長,地震孕育過程就是巖石圈內的巖石內能逐漸積累的過程,或者叫地應力積累過程,當地應力積累超過了巖石所能承受的程度時,地應力(即內能)就要突然釋放,即巖石發(fā)生斷裂而引起地震。(一)地震按其發(fā)生的原因可分為三類:1.陷落地震---由地面塌陷和崩裂引起的地震3%2.火山地震---由火山活動引起的地震7%3.構造地震---由地殼運動引起的地震90%4.誘發(fā)地震—

一些人為地震,如人工爆破、水庫水、深井注水等引起的非自然地震。(二)世界上大多數地震和絕大多數大地震均屬于構造地震,構造地震約占地震的90%,分布在斷裂帶及其附近,破壞性強,由斷層活動引起。陷落地震多發(fā)生在石灰?guī)r地區(qū),底下掏空,頂部塌落;火山地震局限于火山活動帶。(三)地震要素:1.震源:巖石圈內發(fā)生振動的地方,地震波從震源出發(fā),向周圍傳播。2.震中:震源在地面的垂直投影,它可以看作是地面上的震動中心,破壞性強烈。3.震源深度:震源到震中的距離。震源深度一般為幾km--300km,最大700公里,按震源深度將地震分為:淺源地震---震源深度0--70km,大多數地震,占75%

中源地震---…………70—300km

深源地震---…………>300km4.震域:地面上地震波能傳到的區(qū)域,地震邊界難以確定,只能說成是人們能感覺到的震動區(qū)域,一般震源越深,震域越大。地震要素第二節(jié)地震波與地震儀一.地震波:由地震產生的彈性波.按傳播方式分二類三種.1.體波(bodywave):地震時從震源發(fā)出并能在地球內部各方向傳播的彈性波.它包括地震縱波和橫波.1.1縱波(P波):為推進波(pushwave),如彈簧,質點振動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一致;在固、液、氣體中均可傳播;它通過介質體積的變化而傳播,速度快,最先到達震中,引起地面最先發(fā)生上下振動.但破壞性較弱。

1.2橫波(S波):為剪切波(shearwave),如抖繩,質點振動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垂直;只能在固體中傳播;它通過介質形態(tài)的變化而傳播,速度較慢,晚于縱波到達震中,引起地面前后左右振動.破壞性較強。

2.面波(L波):S波和P波在地表相遇激發(fā)產生的一種彈性波.僅沿地表面或彈性分界面?zhèn)鞑?不能傳入地下.特點是:波長大、振幅大、傳播慢、破壞性最大。二.地震儀(seismograph):記錄地震波的儀器1.侯風地動儀:東漢張衡(公元132年)發(fā)明(P77)。青銅,直徑八尺,形如酒壇。中心設中軸,四周為8條杠桿機制的龍,龍口各含一銅球,下有一蛤蟆張口承接。受某方地震波沖擊,立桿失去平衡,側向震波方向,使此方龍口張開,銅球落入蛤蟆口中,便知此方發(fā)生了地震。

特點:只能驗震,不能記錄2.地震儀:依據擺的原理設計。

儀器分二部分:拾震器(接受振動)、記錄器(記錄震動)。附件有:放大器,時鐘,報警器特點:既能驗震,又能記錄三.地震譜:地震儀記錄下來的起伏震動的曲線.曲線上S-P為時差(縱、橫波到達地震臺的時間差).1、利用S-P時距曲線,可求出震中和震中距Δ(P77,圖7-5)如有三個臺站,則可利用測得的三個震中距(XA、XB、XC),用交會法可求得震中:以XA、XB、XC為半徑作圓,可得交點。

2、利用走時表,也可求震中.每個S-P時間均對應有一個Δ;三點求震中方法同上。

3、根據出射角求震源深度。

4、震級公式:M=0.58I0+1.5(I0為震中烈度)

第三節(jié)

地震的強度一、地震震級

震級---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量度,震源放出能量越大,震級越大。由于一次地震釋放的能量是一定的,故無論什么地方測出來的震級都是相同的。lgE=A+BME--震級;A,B--常數;M--總能量二、地震烈度烈度---指地面及房屋建筑物遭受地震破壞的程度。烈度大,破壞性強。地震烈度的大小與震級大小、震源深度以及該地區(qū)的地質構造有關。1、同次地震,離震中越近的地方烈度越大;反之越小。2、相同震級的地震,震源淺,烈度大。3、同一次地震,離震中相同距離,斷裂發(fā)育,則烈度大;建筑物地基不堅實,破壞性強。等震線:地震烈度相等點的連線判斷烈度大小是根據人的感覺、家俱等物的震動情況、房屋建筑物破壞的情況,以及地面破壞情況等因素綜合考慮確定的,目前我國使用的是十二度烈度表。根據烈度大小,準備抗震救災工作。地震烈度與震級和到很遠深度關系第四節(jié)地震的地理分布一、世界地震地理分布:主要集中在四個地帶上:1.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太平洋兩側島弧及海溝地帶):最強的地震活動帶,80%淺源地震,90%中源地震,所有深源地震發(fā)生在這個帶內,占地震全部能量80%.新西蘭-印尼-臺灣-日本-勘察加半島-阿留申群島-阿拉斯加-美國西海岸-墨西哥-安第斯山-馬爾維拉斯群島-南喬治亞島2.地中海—印尼地震帶(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地震帶):(歐洲、非洲交界部分):近東西向,占地震全部能量15%?!窦辛耸澜缟?5%的地震,主要是淺源、中源地震3.洋脊和轉換斷層地震帶:位于全球洋脊的軸部,全為淺源小地震4.大陸裂谷地震帶:(巖石圈板塊的邊界)二.我國地震的分布

1.鄰近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東北,華北,華南,臺灣,華東沿海?!駷橹?淺源地震,但東北有深源地震。

●華北為古老剛性地殼,不震則已,一震則大震。

華南為較年青破裂型地殼,能量不易集中,故大震極少。2.西北-西南地震帶:塔里木、喜馬拉雅、川西-滇東。

●為新構造強烈活動區(qū),屬地中海-印尼帶?!穸喟l(fā)生在盆地與高山的交接帶?!駷橹?淺源地震,震級較大,5-7級常見。第五節(jié)地震預報與預防一、地震預報地震預報內容一般有三個:時間、地點、強度(發(fā)生何種震級的地震)。地震發(fā)生時間的預報分為:1、中長期預報:是數年以上時間跨度的預報,主要通過地震和地質情況的調查研究來實施。(1)根據地震活動規(guī)律預測1011-1076:活躍65年→1077-1289:平靜212年→1290-1368:活躍78年→1369-1483:平靜114年→1484-1730:活躍246年→1731-1811:平靜80年→1812-現(xiàn)在:預計活躍200年(至2012年)

規(guī)律:活躍期越來越長,平靜期越來越短.(2)地震地質調查預測

確定地震危險地帶(活斷層帶)。2、短期預報:是指1-2年時間跨度的預報,這即要靠地震和地質情況的研究查究,還要靠運用各種監(jiān)測手段。●地面變形測量(衛(wèi)星激光距離測量)●地應力測量

●地球物理測量:a、地磁場:巖石的壓磁效應出現(xiàn)的地磁場變化。b、電阻率:巖石承受力達到破壞所需力的一半時,會產生裂隙,使體積增加。造成擴容,電阻率增加。●地聲地光

●地下水變化、水面變化、井水化學成分變化;泥砂上噴;氡氣量變化。●動植物異常(竹林開花,雞飛狗叫,鼠蟲亂竄)●地球物理測量:a、地磁場:巖石的壓磁效應出現(xiàn)的地磁場變化。b、電阻率:巖石承受力達到破壞所需力的一半時,會產生裂隙,使體積增加。造成擴容,電阻率增加?!竦卣鹨?guī)律:小震后有大震、大震后有余震。3、震前預報:主要靠運用各種監(jiān)測手段。地點和強度的預報主要根據歷史地震的資料和地質情況,做出地震區(qū)劃圖、畫出地震危險區(qū),并指出危險程度。二、地震預防主要在于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在設計與施工中應根據地震區(qū)劃的資料作出相應的抗震措施,特別是大型礦山、水庫、重大工程設施以及工業(yè)建設等要嚴格符合抗震要求。抗震建筑物的實質在于加強建筑物的整體性、結構的牢固程度及地基的穩(wěn)定性。三.海嘯(tsunami)1、定義:海底突然局部變動,引起海水大幅度升降,形成巨大波浪的現(xiàn)象.地震可以產生海嘯.2、特征:1937年前蘇勘察加半島,浪高達64米、波峰距100公里、速度700-800公里/小時3、破壞:破壞力極大.1960年智利地震產生海嘯,700公里/小時傳至日本,沖進海港,將碼頭淹沒,房屋沖跨,將魚船“開運丸”號沖上陸地,壓倒民房.4、原因:海底斷裂活動,引起地震;或海底火山口崩塌,或海底斜坡上沉積物的大規(guī)?;瑒?、地點:與地形、構造環(huán)境有關.海岸臨近深海,大能量的海水洶涌上岸(智利、日本);喇叭形海灣、四周都是海洋的地方如夏威夷,極易受海嘯影響.6、我國:影響較小.一是近岸有寬闊的大陸架,摩擦作用大,海嘯能量被消耗,二是島嶼起屏障作用.

注意:錢塘江大潮與潮汐有關,不是海嘯.四.地震利用1地震層析:寬頻帶高分辨率地震波接收儀,研究深部構造2地震勘探,尋找石油3地震能量能否應用?第五節(jié)地球的內部構造

一、地球內部構造及主要界面(見P82)

(一)確定依據:地震波波速的變化(P、S波在地球內部的傳播與物質成分、物理狀態(tài)有關:密度越高速度越快;介面處要發(fā)生反射和折射;液體介質中S波不能通過,P波則要降低速度).

(二)地球內部重要界面:1.康拉德面(Si-Al/Si-Mg界面):~10km深處

2.莫霍面(~33km深處),

3.低速帶或軟流圈(60-250km之間;青藏150-400km之間),

4.200間斷面(413km處,相變過渡帶,密度和波速增加)

5.上下地幔界面(?):670km或984km深處,

6.古登堡面(幔核界面):2898km,

7.萊曼面(固內核-液外核間過渡帶):4703-5154km.二.地球內部各圈層的物質成分及其狀態(tài)

(見P84)1.地殼(Crust):大洋厚7-8km;大陸平均35km,喜山最厚70km.●Si-Al層(A′層:大陸地殼)成分相當于花崗巖(沉積巖、火成巖、變質巖);P波6/秒;密度2.7.陸殼變形復雜,陸核形成很老.2億年前的地層大都分布在陸殼中.

——————康拉德面——————————●Si-Mg層(A″層:大洋地殼)成分相當玄武巖(輝長巖);P波7/秒;密度2.9;缺少花崗巖———————33km(莫霍面)——————2.地幔(Mantle):成分相當于為超鎂鐵巖.2.1上地幔:B′層,固態(tài),~30km厚.A’+A’’+B’=巖石圈鐵鎂鈣含量高;P波速度為8km/秒;火山巖中的包裹體和模擬實驗得出:橄欖石55%+輝石35%+石榴子石10%=“輝石橄欖巖”(與上地幔相同)——60km(大洋區(qū))或150km(大陸區(qū))——

B″層,平均60-250km,此200km為軟流圈,玄武巖漿源;P波速7.8km/秒1-10%的物質呈熔融狀態(tài),強度小、波速低、可緩慢流動.—413km:相變過渡帶,密度和波速增加,稱震中距200間斷面———C′層:固相帶,密度更大,使橄欖石分解為FeO、SiO、MgO。C″層,成分和物相無變化,密度和波速隨深度加大而加大.

——670或984km————2.2下地幔:鐵鎂含量更高D′層,除波速密度外,情況不明.D″層,除波速密度外,情況不明.

———2898km(古登堡面)———3.地核占地球質量的1/3;密度極大(10-11);成分推測為鐵與少量鎳、硫混合物。

E層(外核):液態(tài)(P波陰影區(qū)是由于界面折射,而S波陰影區(qū)是由于不能通過橫波)F層(來曼面:內外核過渡帶)—————G層(內核):固態(tài)—————6371km(地心)——————

地球層圈結構圖解地球內部結構構造小結1地球的內部形態(tài)層圈狀:地殼+上地幔頂部=巖石圈→軟流圈→固相上地幔→固相下地?!?/p>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