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人教版帶答案高中歷史下高中歷史統編版下第七單元世界大戰(zhàn)十月革命與國際秩序的演變考點題型與解題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aeaedd033ee6e6d06342958ef05d8b2/aaeaedd033ee6e6d06342958ef05d8b21.gif)
![2023人教版帶答案高中歷史下高中歷史統編版下第七單元世界大戰(zhàn)十月革命與國際秩序的演變考點題型與解題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aeaedd033ee6e6d06342958ef05d8b2/aaeaedd033ee6e6d06342958ef05d8b22.gif)
![2023人教版帶答案高中歷史下高中歷史統編版下第七單元世界大戰(zhàn)十月革命與國際秩序的演變考點題型與解題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aeaedd033ee6e6d06342958ef05d8b2/aaeaedd033ee6e6d06342958ef05d8b23.gif)
![2023人教版帶答案高中歷史下高中歷史統編版下第七單元世界大戰(zhàn)十月革命與國際秩序的演變考點題型與解題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aeaedd033ee6e6d06342958ef05d8b2/aaeaedd033ee6e6d06342958ef05d8b24.gif)
![2023人教版帶答案高中歷史下高中歷史統編版下第七單元世界大戰(zhàn)十月革命與國際秩序的演變考點題型與解題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aeaedd033ee6e6d06342958ef05d8b2/aaeaedd033ee6e6d06342958ef05d8b25.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單選題1、某次會議指出:“三國之宗旨,在剝奪日本自從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開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奪得或占領之一切島嶼;在使日本所竊取于中國之領土,例如東北四省、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群島等,歸還中國?!边@次會議的內容屬于A.凡爾賽—華盛頓體系B.雅爾塔體系C.《馬關條約》D.《九國公約》答案:B解析:根據“三國之宗旨,在剝奪日本自從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開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奪得或占領之一切島嶼;在使日本所竊取于中國之領土,例如東北四省、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群島等,歸還中國?!笨傻贸鲞@次會議是開羅會議,發(fā)表的《開羅宣言》中強調日本所竊取的中國領土,例如中國東北,臺灣和澎湖列島等,必須歸還中國,而這次會議是屬于雅爾塔體系的會議之一,B項正確;A項是一戰(zhàn)后的,與材料中的二戰(zhàn)無關,排除A項;《馬關條約》割讓臺灣給日本,而不是歸還,排除C項;《九國公約》是一戰(zhàn)后的,排除D項。故選B項。小提示:2、1933~1934年,蘇聯農民的小麥交售給國家的價格為每公斤3.2到9.4戈比(貨幣單位);通過國家商業(yè)渠道銷售的面粉每公斤零售價格最高約是400到500戈比。這一措施的目的是A.應對西方國家經濟上的封鎖B.發(fā)展商品經濟促進市場繁榮C.提高集體農莊農戶的積極性D.為高速工業(yè)化提供資金保障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蘇聯糧食和面粉的價格剪刀差較大,這主要是通過剝削農業(yè)來為高速工業(yè)化提供資金保障,D項正確;當時西方國家正處于經濟危機時期,并未對蘇聯進行經濟封鎖,排除A項;蘇聯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體制,排除B項;蘇聯的做法不利于提高集體農莊農戶的積極性,排除C項。故選D項。3、從印度教徒到穆斯林,從英印殖民地到土邦王公,在戰(zhàn)爭之初均團結一致支持英國。戰(zhàn)后不久,許多印度人就認識到,“1914年前的一種莫明榮耀感,現在看起來多少是一種羞辱”。據此可知,這場戰(zhàn)爭A.激發(fā)了民族主義意識B.導致著印度走向分裂C.中斷了全球化的進程D.宣告了西方文明破產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印度人從支持英國進行一戰(zhàn)到以支持英國為恥,這說明更多的印度人通過一戰(zhàn)認識到英國殖民統治的本質,民族意識覺醒,故A項正確;印度分裂是英國分而治之政策的結果,故排除B項;一戰(zhàn)中飛機等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在戰(zhàn)后促進了世界各地的交往,對一戰(zhàn)的反思也有利于全球化發(fā)展,故排除C項;D項中的“破產”不成立,西方文明受到沖擊,故排除D項。故選A項。4、19世紀末20世紀初,國大黨領袖提拉克提出“印度人的印度”口號以及“戰(zhàn)斗,不要乞求”和“自由是我與生俱來的權利,我將得到它”等主張,要求英國人離開印度,并在全國贏得眾多追隨者。對這一現象認識正確的是A.一戰(zhàn)后英國加緊對印度的控制B.印度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識已經覺醒C.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在印度展開D.印度民族獨立斗爭受十月革命影響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印度人的印度”“要求英國人離開印度,并在全國贏得眾多追隨者?!闭f明印度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識已經覺醒,B項正確;材料體現不出英國加緊對印度的控制,排除A項;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計劃”是印度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識的表現,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十月革命與印度民族獨立斗爭的關系,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5、美國記者約翰·里德是1917年俄國革命的親歷者。他在《震撼世界的十天》里寫道:“他們(布爾什維克)實現了最基層百姓那普遍而又單純的愿望,號召他們起來摧毀舊制度,然后同他們一道,在舊制度的廢墟上構建起新制度的框架?!边@一論述A.成為俄國新制度建立的依據B.揭示了俄國革命勝利的原因C.瓦解了臨時政府的階級基礎D.進一步鞏固了工農革命聯盟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他們(布爾什維克)實現了最基層百姓那普遍而又單純的愿望,號召他們起來摧毀舊制度,然后同他們一道,在舊制度的廢墟上構建起新制度的框架?!闭f明民眾希望推翻舊制度,建立新秩序,這是俄國革命勝利的主要原因,B項正確;基層百姓不是俄國建立新制度的依據,排除A項;臨時政府的階級基礎是資產階級,材料體現的是基層百姓,排除C項;材料提到的是基層百姓,體現不出進一步鞏固工農革命聯盟,排除D項。故選B項。6、下圖是《20世紀的戰(zhàn)爭與和平》一書的目錄,①、③可能是(
)A.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國際聯盟B.雅爾塔體系、凡爾賽—華盛頓體系C.聯合國、凡爾賽—華盛頓體系D.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雅爾塔體系答案:D解析:由目錄看,第二單元在時間上位于兩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所以第二單元中的短暫和平應該是一戰(zhàn)后建立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導致的,第四單元位于二戰(zhàn)后,二戰(zhàn)后建立了雅爾塔體系,在雅爾塔體系之下國際局勢存在冷戰(zhàn)與和平并存的特點,D項正確;第四單元應該是二戰(zhàn)之后,而國際聯盟是在一戰(zhàn)后建立的,二者時間上不符,排除A項;第二單元位于兩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應該是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而第四單元是二戰(zhàn)后,應該建立了雅爾塔體系,排除B項;第二單元是位于兩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而聯合國是二戰(zhàn)后建立的,二者時間上不符,第四單元應該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而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是一戰(zhàn)后建立的,二者時間上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7、雅爾塔體系的實質是A.以維護世界和平為目標的大國相互妥協的產物B.改變以歐洲為中心的傳統國際格局C.維護世界和平、民主及安全的國際秩序D.確立了美國的世界霸權地位答案:A解析:結合所學內容可知,雅爾塔會議由英美蘇三國參加,其實質是世界大國為了維護世界和平為目標而相互妥協的產物,A項正確;雅爾塔體系是為了構建新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并不是為了改變以歐洲為中心的傳統國際格局,更不是為了維護世界和平、民主及安全,排除BC項;雅爾塔體系下美蘇爭霸,并沒有確立美國的世界霸權地位,排除D項。故選A項。8、十月革命后頒布的《土地法令》宣布廢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將全部土地無償地分配給農民使用,其目的是A.促成蘇維埃政權成立B.有效解決蘇俄糧食問題C.爭取農民對革命支持D.建立全新社會主義制度答案:C解析:十月革命后,蘇俄通過《土地法令》,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滿足了大多數農民的意愿,得到了農民的支持,故選C項:二月革命中,工人和士兵組成自己的權力機關一工兵代表蘇維埃,與材料不符,排除A項;十月革命后俄國依然面臨嚴重的經濟問題,B項“有效解決”表述過于絕對,排除B項;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是1936年蘇聯憲法,排除D項。故選C項。9、該郵票描繪的是坐在一起會談的美國總統羅斯福和英國首相丘吉爾,背景分別為停在海面上的美國海軍“奧古斯塔”號重型巡洋艦和英國海軍“威爾士親王”號戰(zhàn)列艦。兩位首腦交流的是A.粉碎德國“空中閃電戰(zhàn)”計劃B.開辟歐洲第二戰(zhàn)場問題C.戰(zhàn)后世界和平與安全問題D.反對納粹暴政和重建和平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1941年8月14日,羅斯福和丘吉爾在北大西洋紐芬蘭會晤,發(fā)表了《大西洋憲章》,表示了兩國反對納粹暴政、重建世界和平的決心,故D項正確;該郵票紀念的事件發(fā)生在1941年。粉碎德國“空中閃電戰(zhàn)”計劃是英國在1940年取得的勝利,與該內容無關,故排除A項;商討開辟歐洲第二戰(zhàn)場是在1943年,故排除B項;討論對德處理及戰(zhàn)后世界和平與安全問題在1945年雅爾塔會議,故排除C項。故選D項。10、1946年2月,蘇共中央書記處書記日丹諾夫提出:國家必須“用像戰(zhàn)爭時期那種布爾什維克解決軍事任務的熱情”,來解決擴大消費品生產和提高生活水平的問題。日丹諾夫的主張A.蘊含著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的理性思考B.強調了建立政府主導的經濟模式C.指明了蘇聯經濟體制的改革方向D.破除了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蘇共中央書記處書記日丹諾夫強調要重視解決擴大消費品生產和提高生活水平的問題,說明他對嚴重失調的經濟結構有所反思,A項正確;1936年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已經確立,排除B項;1946年仍是斯大林執(zhí)政時期,并未有經濟體制改革舉措,排除C項;D項與史實不符,排除。故選A項。11、1943年的《開羅宣言》以中、美、英三國首腦會談精神為基礎,由美方代表草擬,經中美、英三方代表認真討論(中國代表據理力爭),三國首腦同意,并征得斯大林的完全肯定,最終公布于世。由此可見,《開羅宣言》的發(fā)表A.提高了中國國際地位B.體現了大國強權政治C.遏制了日本侵略活動D.維護了中國獨立地位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開羅會議是中國以大國身份參加,且”中國代表據理力爭”,得到英美蘇等國同意,說明《開羅宣言》的發(fā)表提高了中國國際地位,A項正確;四國首腦共同同意,不能體現大國強權政治,排除B項;《開羅宣言》抨擊了日本侵略暴行,不能說遏制了日本侵略活動,排除C項;此時中國備受日本侵略,尚不能實現民族獨立,排除D項。故選A項。12、1920年11月底,蘇維埃政府頒布法令,規(guī)定把有機械動力而工人在5人以上或無機械動力而工人在10人以上的小企業(yè)全部收歸國有。一法令的頒布折射出A.蘇維埃政府開始實施新的經濟政策B.蘇維埃政府向社會主義過渡的迫切C.蘇俄已經完成了生產資料的公有化D.蘇維埃繼續(xù)實行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答案:B解析:結合學知識可知,材料所述法令是進一步實施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的表現,而材料中“1920年11月底”時,蘇俄國內戰(zhàn)爭已經基本結束,所以該法令的頒布是蘇俄借助共產主義政策直接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反映,B項正確;1921年蘇俄開始實施新經濟政策,排除A項;蘇俄已經完成了生產資料的公有化表述與當時的史實不符,排除C項;1921年蘇俄開始實施新經濟政策,停止實施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排除D項。故選B項。13、1920年12月,列寧領導的全俄電氣化計劃開始實施。列寧把該計劃稱為“第二黨綱”,認為這是一個為期不下十年,把俄國轉到共產主義所必需的真正經濟基礎上去的偉大經濟計劃。據此可知,全俄電氣化計劃的實施A.得益于蘇俄社會經濟的恢復發(fā)展B.完善了特殊時期的經濟體制C.有利于探索國家現代化的新模式D.突破了西方國家的技術封鎖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1920年12月,列寧領導的全俄電氣化計劃開始實施”并結合所學可知,此時蘇俄的國內外戰(zhàn)爭基本結束,當前的主要任務是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恢復發(fā)展本國經濟,因此提出實施全俄電氣化計劃,這一計劃有利于探索國家現代化的新模式,C項正確;實施全俄電氣化計劃是為了恢復經濟,排除A項;材料主旨強調實施全俄電氣化計劃來探索現代化建設模式,無法得出是否完善了經濟體制的結論,排除B項;僅僅依據實施全俄電氣化計劃,無法得出是否突破了西方國家的技術封鎖,排除D項。故選C項。14、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說:“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殖民地地區(qū)出現了革命的浪潮。雖然這些革命的根源可追溯到1914年以前的那些年里,但正是戰(zhàn)爭本身直接促進了革命。”據此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A.導致了戰(zhàn)后世界殖民體系的崩潰B.是殖民地民族民主意識萌發(fā)的根源C.動搖了以歐美為中心的世界格局D.推動了世界民族民主運動深入開展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推動了世界民族民主運動深入開展,D項正確;二戰(zhàn)后世界殖民體系逐漸崩潰,排除A項;B項說法與材料“這些革命的根源可追溯到1914年以前的那些年里”不符,排除B項;C項說法錯誤,一戰(zhàn)還沒有動搖以歐美為中心的世界格局,排除C項。故選D項。小提示:15、從1939年秋天開始,蘇聯媒體上的德國形象從“蘇聯人民的敵人”“世界和平的破壞者”,變?yōu)榱颂K聯的“友好經濟伙伴”,媒體對德國的宣傳態(tài)度轉變?yōu)橹辛⒒蚩隙?。這一轉變反映了當時A.《布列斯特和約》使蘇德關系有所緩和B.不同社會制度國家間開始實現和平共處C.《拉巴洛條約》推動了蘇德的經貿往來D.蘇聯為謀求自身安全調整了對德國關系答案:D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是1939年8月23日蘇聯與納粹德國在莫斯科簽訂的一份秘密協議,該條約是英法等國綏靖政策企圖禍水東引的必然結果,條約的簽署為蘇聯爭取了更多時間備戰(zhàn),但也使波蘭成為大國博弈的犧牲品。因此這一時期蘇聯媒體上德國的形象發(fā)生了變化,D項正確;該條約是《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排除A項;當時不同社會制度國家之間并未實現和平共處,是歐洲戰(zhàn)爭陰云下的特殊產物,排除B項;《拉巴洛條約》簽訂于1922年,與材料時間明顯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小提示:填空題16、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戰(zhàn)爭(1)九一八事變:________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變,發(fā)動了侵華戰(zhàn)爭,拉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________。(2)七七事變:________年7月7日,日本制造七七事變,發(fā)動了________戰(zhàn)爭,中國開始全民族抗戰(zhàn),這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在________爆發(fā)的標志。(3)德國閃擊波蘭:________年9月,德國以“________”突襲波蘭,英法被迫對德宣戰(zhàn),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________爆發(fā)。德國東突西進,迅速占領歐洲大部分地區(qū),________國敗降,英國堅持抵抗。(4)蘇德戰(zhàn)爭:________年6月,德國入侵蘇聯,蘇聯戰(zhàn)場成為抵抗納粹德國的________。(5)太平洋戰(zhàn)爭:________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戰(zhàn)爭,________對日宣戰(zhàn),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發(fā)展到全球階段。答案:
1931
序幕
1937
全面侵華
亞洲
1939
閃擊戰(zhàn)
全面
發(fā)
1941
主戰(zhàn)場
1941
美國九一八事變: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變,發(fā)動了侵華戰(zhàn)爭,拉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序幕。七七事變: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七七事變,發(fā)動了全面侵華戰(zhàn)爭,中國開始全民族抗戰(zhàn),這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在亞洲爆發(fā)的標志。德國閃擊波蘭:1939年9月,德國以“閃擊戰(zhàn)”突襲波蘭,英法被迫對德宣戰(zhàn),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
爆發(fā)。德國東突西進,迅速占領歐洲大部分地區(qū),法國敗降,英國堅持抵抗。蘇德戰(zhàn)爭:1941年6月,德國入侵蘇聯,蘇聯戰(zhàn)場成為抵抗納粹德國的主戰(zhàn)場。太平洋戰(zhàn)爭: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戰(zhàn)爭,美國對日宣戰(zhàn),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發(fā)展到全球階段。17、十月革命的背景(1)二月革命勝利后,工兵代表蘇維埃和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同時并存。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蘇維埃的領導人認為俄國無產階級尚無能力管理國家,將政權交給______,自己則處于______地位。(2)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繼續(xù)進行______,一直沒有滿足人民群眾對“和平、面包和土地”的要求,并鎮(zhèn)壓人民的反抗。(3)1917年4月,列寧提出了將俄國革命從______革命向______革命推進的戰(zhàn)略和策略。答案:
臨時政府
次要
帝國主義戰(zhàn)爭
資產階級民主
社會主義結合所學可知,二月革命勝利后,工兵代表蘇維埃和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同時并存。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蘇維埃的領導人認為俄國無產階級尚無能力管理國家,將政權交給臨時政府,自己則處于次要地位,
①處填寫臨時政府;②處填寫次要;結合所學可知,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繼續(xù)進行帝國主義戰(zhàn)爭,一直沒有滿足人民群眾對“和平、面包和土地”的要求,并鎮(zhèn)壓人民的反抗,1917年4月,列寧提出了將俄國革命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推進的戰(zhàn)略和策略,③處填寫帝國主義戰(zhàn)爭;④處填寫資產階級民主;⑤處填寫社會主義。18、一戰(zhàn)后的國際秩序帝國主義的國際新秩序——凡爾賽—華盛頓體系(1)主要會議:召開________。(2)締結條約:以《凡爾賽條約》和《九國公約》為代表的一系列國際條約。國際聯盟成立(1)性質:________。(2)宗旨:________。(3)評價①形成決議的________原則,使其失去了對侵略行為采取任何有效行動的可能性。②是英、法維護自己既得利益、操縱國際事務的工具。③在制裁侵略、保衛(wèi)世界和平方面沒有發(fā)揮應有的作用。知識補遺:認識委任統治制度(1)實質:是帝國主義戰(zhàn)勝國所建立的通過國際聯盟對戰(zhàn)敗國的殖民地進行再分割和統治的一種制度。(2)認識:比原來的殖民統治有所進步,但是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仍然有殖民統治的烙印。答案:
巴黎和會與華盛頓會議
第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世界性國際組織
促進國際合作和實現世界和平與安全
“全體一致”結合所學可知,一戰(zhàn)后,召開巴黎和會與華盛頓會議,締結了以《凡爾賽條約》和《九國公約》為代表的一系列國際條約,①處填寫巴黎和會與華盛頓會議
;結合所學可知,國際聯盟的性質是第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世界性國際組織,宗旨是促進國際合作和實現世界和平與安全
,②處填寫第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世界性國際組織
;③處填寫促進國際合作和實現世界和平與安全;結合所學可知,國際聯盟形成決議的“全體一致”原則,使其失去了對侵略行為采取任何有效行動的可能性,④處填寫“全體一致”。19、列寧主義誕生意義:列寧深刻洞悉帝國主義時代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新特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______結合起來,形成了列寧主義,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社會主義可能在一國或數國首先取得勝利等一系列______和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為______的無產階級革命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答案:
俄國革命具體實際
社會主義革命
帝國主義時代結合所學可知,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fā)表標志列寧主義的誕生,其重要意義是:列寧深刻洞悉帝國主義時代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新特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俄國革命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形成了列寧主義,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社會主義可能在一國或數國首先取得勝利等一系列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為帝國主義時代的無產階級革命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20、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列寧主義的形成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舉行第二次代表大會,標志著布爾什維克黨的建立。黨的指導思想是“布爾什維主義”,也就是________。十月革命的勝利(1)背景①________勝利后,兩個政權并存。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掌握政權。②《四月提綱》指明革命方向。1917年4月,列寧提出了將俄國革命從________。(2)進程①占領冬宮:________年11月7日,即俄歷10月25日,革命武裝占領臨時政府所在地________。②成立新政權a.成立: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宣布推翻臨時政府,成立________,________當選為人民委員會主席。b.意義:標志著蘇維埃政權在俄國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個________的誕生。(3)意義①是俄國與世界歷史進程中的劃時代事件。②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________領導的國家,打破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世界格局,實現了社會主義從理想到現實的偉大飛躍,開辟了人類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新紀元。③沉重打擊了________對世界的統治,極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改變了20世紀的世界格局。④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社會制度的________,成為世界歷史的重要內容。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1)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背景十月革命勝利后,國內外的________聯合起來,企圖扼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目的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來保證________的勝利內容實行________,將農民除口糧、種子糧以外的一切余糧收集到國家手中作用保證了前線的糧食供應,緩解了城市饑荒,但嚴重損害了________的利益,導致戰(zhàn)后的經濟和政治危機(2)新經濟政策①概況:時間1921年3月內容a.重心是調整國家與農民的關系,通過________等市場機制建立工農聯盟b.允許________有一定程度的發(fā)展,并以租讓制等形式在一些經濟部門引入外國資本作用穩(wěn)定和恢復了國民經濟,鞏固了蘇維埃政權②綜合認識:材料下表是蘇俄(聯)1921—1925年農業(yè)生產恢復和發(fā)展的情況項目1921年1923年1925年糧食作物耕作面積(萬公頃)662078608730糧食作物產量(億普特)22
.1334
.5544
.24思考:材料中反映了蘇俄(聯)在農業(yè)生產上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導致這一變化的政策因素是什么?對農民有什么影響?a.變化:1921年后糧食作物耕作面積及產量增長較快。b.政策因素:________。c.影響:減輕了農民的經濟負擔;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有利于工農聯盟和政權的鞏固。蘇聯模式(1)背景①________年12月,“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簡稱“蘇聯”。②1924年1月,列寧逝世。(2)措施:在斯大林領導下,先后實施“________”和“農業(yè)集體化”。(3)結果:經過兩個“五年計劃”,到1937年,蘇聯宣布基本實現了“________”目標,主要工業(yè)部門的產量躍居歐洲首位、世界第二位。(4)特點①在經濟上表現為生產資料公有制,實行自上而下的________。②政治上表現為權力高度集中。(5)評價積極性①蘇聯在很短時間內從一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小農國家發(fā)展為世界工業(yè)強國②蘇聯模式奠定了強大國家的基礎,為后來取得________的勝利創(chuàng)造了物質條件,為蘇聯贏得了巨大的國際聲譽消極性排斥________,片面發(fā)展重工業(yè),在農業(yè)集體化中采用強制手段,導致國民經濟________,農業(yè)和輕工業(yè)長期落后,消費水平相對較低以圖解史:答案:
列寧主義
二月革命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推進的戰(zhàn)略和策略
1917
冬宮
蘇維埃政權
列寧
社會主義國家
無產階級
帝國主義
并存與競爭
敵對勢力
戰(zhàn)爭
余糧收集制
農民
糧食稅
私營企業(yè)
實行新經濟政策,以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
1922
社會主義工業(yè)化
工業(yè)化
指令性計劃體制
衛(wèi)國戰(zhàn)爭
市場經濟
比例失調①根據所學,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舉行第二次代表大會,標志著布爾什維克黨的建立。黨的指導思想是“布爾什維主義”,也就是列寧主義。②根據所學,二月革命勝利后,兩個政權并存。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掌握政權。③根據所學,1917年4月,列寧提出了將俄國革命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推進的戰(zhàn)略和策略。④⑤根據所學,1917年11月7日,即俄歷10月25日,革命武裝占領臨時政府所在地冬宮。⑥⑦根據所學,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宣布推翻臨時政府,成立蘇維埃政權,列寧當選為人民委員會主席。⑧根據所學,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標志著蘇維埃政權在俄國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⑨根據所學,十月革命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國家,打破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世界格局,實現了社會主義從理想到現實的偉大飛躍,開辟了人類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新紀元。⑩根據所學,十月革命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對世界的統治,極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改變了20世紀的世界格局。?根據所學,十月革命后,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社會制度的并存與競爭,成為世界歷史的重要內容。?根據所學,十月革命勝利后,國內外的敵對勢力聯合起來,企圖扼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根據所學,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的目的是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來保證戰(zhàn)爭的勝利。?根據所學,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最重要的內容是實行余糧收集制,將農民除口糧、種子糧以外的一切余糧收集到國家手中。?根據所學,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保證了前線的糧食供應,緩解了城市饑荒,但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導致戰(zhàn)后的經濟和政治危機。?根據所學,新經濟政策的重心是調整國家與農民的關系,通過糧食稅等市場機制建立工農聯盟。?根據所學,新經濟政策允許私營企業(yè)有一定程度的發(fā)展,并以租讓制等形式在一些經濟部門引入外國資本。?根據所學,1921年后蘇俄(聯)糧食作物耕作面積及產量增長較快的政策因素是:實行新經濟政策,以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根據所學,1922年12月,“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簡稱“蘇聯”。?根據所學,蘇聯在斯大林領導下,先后實施“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和“農業(yè)集體化”。?根據所學,經過兩個“五年計劃”,到1937年,蘇聯宣布基本實現了“工業(yè)化”目標,主要工業(yè)部門的產量躍居歐洲首位、世界第二位。?根據所學,斯大林領導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體制機制,后被稱為“蘇聯模式”。它在經濟上表現為生產資料公有制,實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計劃體制。政治上表現為權力高度集中。?根據所學,蘇聯模式奠定了強大國家的基礎,為后來取得衛(wèi)國戰(zhàn)爭的勝利創(chuàng)造了物質條件,為蘇聯贏得了巨大的國際聲譽。??根據所學,蘇聯模式排斥市場經濟,片面發(fā)展重工業(yè),在農業(yè)集體化中采用強制手段,導致國民經濟比例失調,農業(yè)和輕工業(yè)長期落后,消費水平相對較低。這些問題影響了蘇聯的發(fā)展。21、導火線:____答案:薩拉熱窩事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一戰(zhàn)的導火線是薩拉熱窩事件。22、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一)總體歷程:法西斯國家發(fā)動的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經歷了從局部戰(zhàn)爭逐漸發(fā)展到________的過程。(二)具體過程局部戰(zhàn)爭爆發(fā)——中國戰(zhàn)場表現(1)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變,發(fā)動了侵華戰(zhàn)爭,拉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序幕。中國人民開始________(2)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________,發(fā)動了全面侵華戰(zhàn)爭,中國開始全民族抗戰(zhàn),這也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在亞洲爆發(fā)的標志意義中華民族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團結抗日,開辟了對日本法西斯持久作戰(zhàn)的________全面爆發(fā)——歐洲戰(zhàn)場(1)1939年9月,德國以“________”突襲波蘭,英法被迫對德宣戰(zhàn),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全面爆發(fā)。(2)1941年6月,德國入侵________,蘇聯戰(zhàn)場成為抵抗納粹德國的主戰(zhàn)場。全球戰(zhàn)爭——規(guī)模擴大1941年12月,日本挑起________,美國對日宣戰(zhàn),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發(fā)展到全球階段。反法西斯同盟形成:1942年1月,以美、英、蘇、中為首的26國簽署《________》,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戰(zhàn)爭轉折(1)1942—1943年,斯大林格勒戰(zhàn)役、阿拉曼戰(zhàn)役和中途島戰(zhàn)役的勝利,標志著反法西斯同盟國成功扭轉戰(zhàn)局。(2)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法西斯軸心國集團開始瓦解。(3)1944年6月,英美盟軍在法國諾曼底登陸,開辟了歐洲第二戰(zhàn)場。戰(zhàn)爭結束:1945年5月8日,________投降,9月2日,日本簽署無條件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對二戰(zhàn)的認識材料
這一太平洋戰(zhàn)爭,是日本法西斯為了侵略美國、英國及其他各國而發(fā)動的非正義的掠奪的戰(zhàn)爭,而在美國、英國及其他各國起而抵抗的一方面,則是為了保衛(wèi)獨立自由與民主的正義的解放的戰(zhàn)爭……全世界一切國家一切民族劃分為舉行侵略戰(zhàn)爭的法西斯陣線與舉行解放戰(zhàn)爭的反法西斯陣線,已經最后地明朗化了。——《中國共產黨為太平洋戰(zhàn)爭的宣言》(1941年12月)思考: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國共產黨對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性質的認識,這一認識是在怎樣的國際背景下產生的?認識:是反法西斯侵略的正義解放戰(zhàn)爭。國際背景:蘇德戰(zhàn)爭爆發(fā);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知識補遺: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教訓和經驗(1)教訓:對侵略和擴張不能縱容,和平需要共同維護,要警惕歷史重演。(2)經驗:①各國聯合,對付共同災難。加強合作,求得發(fā)展。②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任何形式的侵略擴張。③國際合作共贏是維護世界和平最重要途徑。答案:
全球戰(zhàn)爭
局部抗戰(zhàn)
七七事變
東方主戰(zhàn)場
閃擊戰(zhàn)
蘇聯
太平洋戰(zhàn)爭
聯合國家宣言
德國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總體歷程:法西斯國家發(fā)動的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經歷了從局部戰(zhàn)爭逐漸發(fā)展到全球戰(zhàn)爭的過程。局部戰(zhàn)爭爆發(fā)——中國戰(zhàn)場表現:(1)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變,發(fā)動了侵華戰(zhàn)爭,拉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序幕。中國人民開始局部抗戰(zhàn);(2)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七七事變,發(fā)動了全面侵華戰(zhàn)爭,中國開始全民族抗戰(zhàn),這也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在亞洲爆發(fā)的標志。意義:中華民族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團結抗日,開辟了對日本法西斯持久作戰(zhàn)的東方主戰(zhàn)場。全面爆發(fā)——歐洲戰(zhàn)場:(1)1939年9月,德國以“閃擊戰(zhàn)”突襲波蘭,英法被迫對德宣戰(zhàn),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全面爆發(fā)。(2)1941年6月,德國入侵蘇聯,蘇聯戰(zhàn)場成為抵抗納粹德國的主戰(zhàn)場。全球戰(zhàn)爭——規(guī)模擴大: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戰(zhàn)爭,美國對日宣戰(zhàn),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發(fā)展到全球階段。反法西斯同盟形成:1942年1月,以美、英、蘇、中為首的26國簽署《聯合國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戰(zhàn)爭結束: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9月2日,日本簽署無條件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23、一戰(zhàn)的影響(1)它削弱了____和____力量,動搖了____的世界優(yōu)勢地位,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____。(2)____的參戰(zhàn)和俄國____的勝利,開始改變以____為中心的國際格局。(3)這場空前慘烈的戰(zhàn)爭改變了人們的觀念,反對戰(zhàn)爭、要求____的運動日益高漲。答案:
帝國主義
殖民主義
歐洲
民族覺醒
美國
十月革命
歐洲
和平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一戰(zhàn)的影響:(1)它削弱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力量,動搖了歐洲的世界優(yōu)勢地位,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2)美國的參戰(zhàn)和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開始改變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3)這場空前慘烈的戰(zhàn)爭改變了人們的觀念,反對戰(zhàn)爭、要求和平的運動日益高漲。24、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1)導火線: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在________被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槍殺。(2)全面爆發(fā):1914年7月28日,________對塞爾維亞宣戰(zhàn)。此后,德、俄、法、英相繼參戰(zhàn)。(3)性質:________。三條戰(zhàn)線:(1)西線:________對陣。(2)東線:德奧聯軍與俄軍相互廝殺。(3)南線:奧軍與俄軍及塞爾維亞軍隊在爭斗。大戰(zhàn)進程(將正確序號填入對應區(qū)域)①凡爾登戰(zhàn)役②馬恩河戰(zhàn)役③日德蘭海戰(zhàn)④索姆河戰(zhàn)役進程概況第一階段(1914年)________:德軍“速決戰(zhàn)”破產第二階段(1915-1916年)________:傷亡慘重、“凡爾登絞肉機”________:傷亡慘重,“索姆河地獄”________:德國未能突破英國的海上封鎖;意大利加入協約國一方作戰(zhàn)第三階段(1917-1918年)a.美國、中國參戰(zhàn)(以工代戰(zhàn))b.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退出戰(zhàn)爭c.1918年11月,同盟國失敗,大戰(zhàn)結束影響(閱讀下列材料)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涉及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大約900萬人戰(zhàn)死,2000多萬人受傷,350萬人終身殘疾。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主要參戰(zhàn)國陣亡士兵人數統計國家或地區(qū)參戰(zhàn)時間士兵死亡人數(約)奧匈帝國1914
.7
.281200000德國1914
.8
.11770000俄國1914
.8
.11700000法國1914
.8
.31240000英國1914
.8
.4908000意大利1915
.5
.23615000美國1917
.4
.650600思考:材料揭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呈現怎樣的特點?由此得出怎樣的結論?(1)總括:①特點:________。②結論:________。(2)具體來看:①削弱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力量,動搖了歐洲的世界優(yōu)勢地位,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②美國的參戰(zhàn)和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開始改變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③改變了人們的觀念,________戰(zhàn)爭、要求和平的運動日益高漲。易錯提醒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的根本原因(1)協約國與同盟國在殖民地掠奪上的矛盾只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的促成因素,不是根本原因。(2)帝國主義各國經濟政治發(fā)展不平衡才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的根本原因。答案:
薩拉熱窩
德國支持奧匈帝國
列強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的帝國主義之戰(zhàn)
英法軍隊與德軍
②
①
④
③
以極其殘酷的殺戮為主要特點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影響之大前所未有,破壞巨大,給全人類帶來了深重災難
反對結合所學可知,一戰(zhàn)的導火線是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在薩拉熱窩被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槍殺
,①處填寫薩拉熱窩;結合所學可知,1914年7月28日,
德國支持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zhàn)。此后,德、俄、法、英相繼參戰(zhàn),一戰(zhàn)的性質是列強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的帝國主義之戰(zhàn),
②處填寫德國支持奧匈帝國
;③處填寫列強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的帝國主義之戰(zhàn);結合所學可知,
一戰(zhàn)的西線是英法軍隊與德軍對陣
,④處填寫英法軍隊與德國軍隊;結合所學可知,馬恩河戰(zhàn)役標志著德軍“速決戰(zhàn)”破產,凡爾登戰(zhàn)役傷亡慘重、“凡爾登絞肉機”
,馬恩河戰(zhàn)役傷亡慘重,“索姆河地獄”
,日德蘭海戰(zhàn)后,德國未能突破英國的海上封鎖,⑤處填寫②
;⑥處填寫①;⑦處填寫④;⑧處填寫③;結合所學可知,一戰(zhàn)以極其殘酷的殺戮為主要特點,結論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影響之大前所未有,破壞巨大,給全人類帶來了深重災難,⑨處填寫以極其殘酷的殺戮為主要特點;結合所學可知,⑩處填寫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影響之大前所未有,破壞巨大,給全人類帶來了深重災難;結合所學可知,一戰(zhàn)改變了人們的觀念,反對戰(zhàn)爭、要求和平的運動日益高漲,?處填寫反對。25、亞歐戰(zhàn)爭策源地的形成(1)原因①德、意、日對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形成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不滿。②1929年爆發(fā)的____,席卷資本主義世界,德日受到沉重打擊。③經濟大危機引發(fā)____,法西斯國家通過____尋找出路,轉嫁危機。(2)法西斯運動開始①意大利:____年,____成立“戰(zhàn)斗的意大利法西斯”,是世界上____法西斯主義政黨,后更名為“國家法西斯黨”。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了____。②德國:1920年,希特勒組建“____”,德國法西斯運動開始。③日本:1921年,____、____等日本軍人訂立密約,要求“消除派閥、刷新人事、改革軍制、建立總動員態(tài)勢”,是日本____法西斯運動的開始。(3)亞洲戰(zhàn)爭策源地形成①日本法西斯分子妄圖把中國____變成日本獨占的海外市場和殖民地,進而征服中國,最終征服世界。②____年,日本軍隊發(fā)動____事變,侵占中國東北。③____年,日本建立____,以擴大對外侵略為____。亞洲戰(zhàn)爭策源地形成。(4)歐洲戰(zhàn)爭策源地形成①經濟大危機使德國本來就十分脆弱的經濟落入低谷,社會各階層普遍對政府失去信任,法西斯勢力迅速發(fā)展。納粹黨利用民眾對《____》的強烈不滿,煽動民族____,種族狂熱和對外擴張得到了廣泛支持。②____年,納粹黨攫取德國政權,建立____統治,積極____。③____年,意大利和德國結成____國。歐洲戰(zhàn)爭策源地形成。(5)《慕尼黑協定》____年,德國吞并奧地利,并對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領土要求。英法實行____政策,與德意簽訂《慕尼黑協定》,把____等地區(qū)割讓給德國,更加____了法西斯國家的侵略野心。答案:
經濟大危機
政治危機
戰(zhàn)爭
1919
墨索里尼
第一個
法西斯政權
納粹黨
岡村寧次
東條英機
軍部
東北
1931
九一八
1936
軍事法西斯專政
基本國策
凡爾賽條約
復仇主義
1933
法西斯獨裁
擴軍備戰(zhàn)
1936
軸心
1938
綏靖
蘇臺德
助長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亞歐戰(zhàn)爭策源地的形成原因:①德、意、日對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形成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不滿。②1929年爆發(fā)的經濟大危機,席卷資本主義世界,德日受到沉重打擊。③經濟大危機引發(fā)政治危機,法西斯國家通過戰(zhàn)爭尋找出路,轉嫁危機。法西斯運動開始:①意大利:1919年,墨索里尼成立“戰(zhàn)斗的意大利法西斯”,是世界上第一個法西斯主義政黨,后更名為“國家法西斯黨”。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了法西斯政權。②德國:1920年,希特勒組建“納粹黨”,德國法西斯運動開始。③日本:1921年,岡村寧次、東條英機等日本軍人訂立密約,要求“消除派閥、刷新人事、改革軍制、建立總動員態(tài)勢”,是日本軍部法西斯運動的開始。亞洲戰(zhàn)爭策源地形成:①日本法西斯分子妄圖把中國東北變成日本獨占的海外市場和殖民地,進而征服中國,最終征服世界。②1931年,日本軍隊發(fā)動九一八事變,侵占中國東北。③1936年,日本建立軍事法西斯專政,以擴大對外侵略為基本國策。亞洲戰(zhàn)爭策源地形成。歐洲戰(zhàn)爭策源地形成:①經濟大危機使德國本來就十分脆弱的經濟落入低谷,社會各階層普遍對政府失去信任,法西斯勢力迅速發(fā)展。納粹黨利用民眾對《凡爾賽條約》的強烈不滿,煽動民族復仇主義,種族狂熱和對外擴張得到了廣泛支持。②1933年,納粹黨攫取德國政權,建立法西斯獨裁統治,積極擴軍備戰(zhàn)。③1936年,意大利和德國結成軸心國。歐洲戰(zhàn)爭策源地形成。1938年,德國吞并奧地利,并對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領土要求。英法實行綏靖政策,與德意簽訂《慕尼黑協定》,把蘇臺德等地區(qū)割讓給德國,更加助長了法西斯國家的侵略野心。材料分析題2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20世紀政治領袖大多都在追求現代工業(yè)技術,但甘地是個例外。在決定只穿手工布后,甘地將進口的機織布付之一炬。他每天花半小時用簡單的紡車紡紗,并將這一工作稱之為“圣禮”,紡車成為他所領導的運動的象征。甘地重振傳統紡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反對不斷追求物質享受,這種邪惡做法使歐洲人變成了奴隸。他將印度的貧窮歸罪于英格蘭和日本的棉花產業(yè),它們毀掉了印度曾經自給自足的傳統棉紡織。甘地回顧了印度淪為英國殖民地之前的歷史,那時,婦女用自己的棉花紡出上等的線,以貼補家用。他認為紡車在一年中無事可做的四個月為上千萬人提供了工作?;貧w紡車可以給印度人提供數百萬個就業(yè)機會,也可以成為民族意識的象征和每個人為國家作貢獻的標志。但甘地是一個懂得利用現代手段動員群眾、組織支持者的精明政治家。他戴手表,用電話機和印刷機同支持者保持聯系。他會乘火車旅行。他的目標是祖國的獨立,他會用一切非暴力的手段實現這一目標。甘地的思想促使我們反思技術的初衷。他在原則上反對一切現代發(fā)明嗎?或者說他是否有一個原則,可以解釋他愿意用電話和火車而不愿穿機織布呢?——摘編自[美]理查德·W·布利特等《大地與人:一部全球史》(1)根據材料,概括甘地重振傳統紡織的主要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甘地對待現代技術發(fā)明的態(tài)度及其意圖。答案:(1)原因:可以塑造和提升甘地本人的形象;可以作為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象征;甘地反對過度的物質追求和物質享受,有助于重振印度的經濟和改善民眾的生活;有助于在特定時期為印度人提供就業(yè)機會;有助于促進民族意識覺醒;有助于推動國家認同。(任答3點即可)(2)態(tài)度:采取為我所用的態(tài)度,并不反對一切現代技術發(fā)明。意圖:爭取群眾支持其組織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追求民族自治和國家獨立。解析:(1)根據材料中“他每天花半小時用簡單的紡車紡紗,并將這一工作稱之為‘圣禮’”得出可以塑造和提升甘地本人的形象;根據材料中“紡車成為他所領導的運動的象征”得出可以作為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象征:根據材料中“他反對不斷追求物質享受”等得出甘地反對過度的物質追求和物質享受;有助于重振印度的經濟和改善民眾的生活則是對材料信息的抽象概括;根據材料中“回歸紡車可以給印度人提供數百萬個就業(yè)機會”得出有助于在特定時期為印度人提供就業(yè)機會;根據材料中“可以成為民族意識的象征和每個人為國家作貢獻的標志”得出有助于促進民族意識覺醒、有助于推動國家認同等結論。(2)第一問態(tài)度,根據材料信息他愿意用電話和火車而不愿穿機織布可以看出甘地采取為我所用的太菜,并不反對一對現代技術發(fā)明。第二問意圖,根據材料信息“利用現代手段動員群眾、組織支持者的精明政治家”“他的目標是祖國的獨立,他會用一切非暴力的手段實現這一目標”并結合所學知識中“非暴力不合作”“民族自治”等信息可以得出爭取群眾支持其組織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追求民族自治和國家獨立。2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在本世紀之交,它(英國)開始封鎖德意志并且于1914年發(fā)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只是由于內部的不團結,德國在1918年被打敗了。┄┄當我們的士兵在西線攻擊英法聯軍的時候,俄國武裝力量在東線的存在變得越加危險。在1940年8月,我總結道,考慮到布爾什維克軍隊師團的強力擴充,帝國東部各省不應該再被忽視,它們總是極其容易被戰(zhàn)爭摧毀。然而,諸上種種正是英國和蘇聯希望看到的。事實上如此多的德國軍隊,特別是空軍部隊被迫被部署在東線,使得德國人民的領導階層不能給西線的戰(zhàn)爭帶來一個根本的解決方案。這正是英國和蘇俄的政策的目標。英國和蘇俄都希望盡可能地延長這場戰(zhàn)爭,來削弱整個歐洲的力量并使其陷入永久的蕭條?!L乩?941年6月22日凌晨對全國的講話(1)希特勒對一戰(zhàn)中德國戰(zhàn)敗原因的分析是否全面?請闡述理由。(2)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概括二戰(zhàn)中1913年下半年至1914年上半年的歐洲戰(zhàn)爭態(tài)勢。希特勒此番講話后的德國軍事行動是什么?結果如何?答案:(1)希特勒把一戰(zhàn)中德國戰(zhàn)敗原因僅歸結為德國內部不團結是不全面的,而是多重因素所致,包括:德國、奧匈帝國等發(fā)動的戰(zhàn)爭具有非正義性,失道寡助;,一戰(zhàn)中沒有達到速勝的目的,戰(zhàn)爭進入膠著狀態(tài),最終變成曠日持久的消耗戰(zhàn);美國的參戰(zhàn)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的重大事件,它最終改變了兩大對立的軍事集團的力量對比和戰(zhàn)略形勢。(2)態(tài)勢:德國發(fā)動西線戰(zhàn)役,西歐、北歐國家多被德國法西斯占領,法國滅亡;英國不列顛之戰(zhàn)使德國速勝計劃破產,戰(zhàn)爭進入相持階段;
俄國開辟了“東方戰(zhàn)線”,對德國東線造成壓力。軍事行動:德國突襲蘇聯,蘇德戰(zhàn)爭爆發(fā)。結果:蘇聯在莫斯科戰(zhàn)役中打破德軍不可戰(zhàn)勝的神話。解析:(1)觀點:希據材料“只是由于內部的da結,德國在1918年被打敗了”并結合所學可知,特勒把一戰(zhàn)中德國戰(zhàn)敗原因僅歸結為德國內部不團結是不全面的,而是多重因素所致。理由:一戰(zhàn)中德國戰(zhàn)敗是多重因素導致。據所學可知,德國、奧匈帝國等發(fā)動的戰(zhàn)爭是具有掠奪性的、非正義戰(zhàn)爭,失道寡助;據材料“這正是英國和蘇俄的政策的目標。英國和蘇俄都希望盡可能地延長這場戰(zhàn)爭,來削弱整個歐洲的力量并使其陷入永久的蕭條”并結合所學可知,一戰(zhàn)中德國想通過速決戰(zhàn),迅速結束西方戰(zhàn)事,但沒有達到速勝的目的,戰(zhàn)爭進入膠著狀態(tài),最終變成曠日持久的消耗戰(zhàn);據所學可知,1917年美國的參戰(zhàn),擴大了協約國的力量,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的重大事件,它最終改變了兩大對立的軍事集團的力量對比和戰(zhàn)略形勢。(2)態(tài)勢:據材料“┄┄當我們的士兵在西線攻擊英法聯軍的時候,俄國武裝力量在東線的存在變得越加危險”并結合所學可知,德國發(fā)動西線戰(zhàn)役,西歐、北歐國家多被德國法西斯占領,法國滅亡;據材料“事實上如此多的德國軍隊,特別是空軍部隊被迫被部署在東線,使得德國人民的領導階層不能給西線的戰(zhàn)爭帶來一個根本的解決方案”并結合所學可知,1940年德國空襲英國,但英國不列顛之戰(zhàn)使德國速勝計劃破產,戰(zhàn)爭進入相持階段;據材料“在1940年8月,我總結道,考慮到布爾什維克軍隊師團的強力擴充,帝國東部各省不應該再被忽視,它們總是極其容易被戰(zhàn)爭摧毀
”并結合所學可知,1939年9月德國閃擊波蘭,俄國開辟了“東方戰(zhàn)線”,對德國東線造成壓力等。軍事行動:據所學可知,1941年6月22日德國突襲蘇聯,蘇德戰(zhàn)爭爆發(fā)。結果:據所學可知,蘇聯在莫斯科戰(zhàn)役中打破德軍不可戰(zhàn)勝的神話。小提示:2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二戰(zhàn)中,中國作為反法西斯四強國之一,為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勝利做出了重大的貢獻。然而,國外一些學者卻認為日本是敗于美國、英國和俄國,不是敗于中國。國外一些學者之所以忽視或貶低中國抗戰(zhàn)在二戰(zhàn)中的地位和作用,除了他們對中國抗戰(zhàn)的情況不甚了解、囿于某種政治偏見外,還有多方面的原因。在整個反法西斯戰(zhàn)爭中,作為民主國家“兵工廠”的美國,通過租借物資的形式先后向盟國提供了近500億美元的戰(zhàn)略物資援助,其中95%以上投在歐洲戰(zhàn)場,作為四大盟國之一的中國,得到的僅為1.8%的援助。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初期,盟國曾有過把中國作為未來反攻日本的前進基地的想法,但隨著后來中國正面戰(zhàn)場顯示出來的抵抗力的衰弱,盟國最終放棄了把中國作為反攻日本本土前進基地的想法,“他們出于無奈才支持重慶,其目的也純粹是不讓中國退出戰(zhàn)爭”?!幾渣S愛軍《中國抗戰(zhàn)在二戰(zhàn)中的地位和作用被一些國外學者忽視或貶低的原因》(1)根據材料,說明中國抗戰(zhàn)為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做出的貢獻。(2)根據材料,分析中國抗戰(zhàn)在二戰(zhàn)中的地位和作用被一些國外學者忽視或貶低的原因。答案:(1)貢獻:中國抗戰(zhàn)打破了日本侵華戰(zhàn)略計劃,使日本陷人與中國的持久戰(zhàn)而不能自拔中國抗戰(zhàn)抵制了西方綏靖政策,推動了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中國抗戰(zhàn)對日本北進戰(zhàn)略的制約和南進戰(zhàn)略的牽制,有力支援蘇聯的衛(wèi)國戰(zhàn)爭和美英在太平洋戰(zhàn)場的作戰(zhàn)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是打敗日本帝國主義的主力軍,中國戰(zhàn)場是亞洲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主戰(zhàn)場。(2)原因:盟國先歐后亞戰(zhàn)略,客觀上削弱了中國戰(zhàn)場的地位國民黨堅持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方針,極大地損害了中國抗戰(zhàn)的形象國外學者對中國抗戰(zhàn)的相關史料缺乏了解國外學者對中國的認識受西方政治的影響等等。解析:(1)貢獻:根據材料“二戰(zhàn)中,中國作為反法西斯四強國之一,為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勝利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及所學知識可知,中國抗戰(zhàn)打破了日本侵華戰(zhàn)略計劃,使日本陷人與中國的持久戰(zhàn)而不能自拔;中國抗戰(zhàn)抵制了西方綏靖政策,推動了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中國抗戰(zhàn)對日本北進戰(zhàn)略的制約和南進戰(zhàn)略的牽制,有力支援蘇聯的衛(wèi)國戰(zhàn)爭和美英在太平洋戰(zhàn)場的作戰(zhàn);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是打敗日本帝國主義的主力軍,中國戰(zhàn)場是亞洲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主戰(zhàn)場。(2)原因:根據材料“在整個反法西斯戰(zhàn)爭中,作為民主國家‘兵工廠’的美國,通過租借物資的形式先后向盟國提供了近500億美元的戰(zhàn)略物資援助,其中95%以上投在歐洲戰(zhàn)場,作為四大盟國之一的中國,得到的僅為1.8%的援助”可知,盟國先歐后亞戰(zhàn)略,客觀上削弱了中國戰(zhàn)場的地位;根據材料“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初期,盟國曾有過把中國作為未來反攻日本的前進基地的想法,但隨著后來中國正面戰(zhàn)場顯示出來的抵抗力的衰弱”可知,國民黨堅持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方針,極大地損害了中國抗戰(zhàn)的形象;根據材料“國外一些學者之所以忽視或貶低中國抗戰(zhàn)在二戰(zhàn)中的地位和作用,除了他們對中國抗戰(zhàn)的情況不甚了解、囿于某種政治偏見外”可知,國外學者對中國抗戰(zhàn)的相關史料缺乏了解;國外學者對中國的認識受西方政治的影響等等。29、材料
1941年8月9日至12日,羅斯福與丘吉爾在大西洋北部紐組芬蘭的阿根夏海灣的軍艦上會晤。8月13日,二人簽署了《大西洋憲章》。憲章包括:宣稱英美兩國不追求領土和其他方面的擴張;不承認法西斯通過侵略所造成的領土變更;尊重各國人民選擇其政府形式的權利,同時兩國將努力設法恢復各民族中被剝奪的主權和自治權;保證一切國家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貿易和經濟方面的合作,贊同摧毀納粹德國暴政后重建和平。在永久的普遍安全制度建立之前,有必要解除侵略國的武裝。8月15日,羅斯福和丘吉爾聯名給斯大林發(fā)電報,建議在莫斯科舉行三國會議,討論對蘇聯的軍事援助問題。在9月份于倫敦召開的反軸心國的同盟國會議上,蘇聯聲明同意《大西洋憲章》的基本原則,其他與會各國也先后表示支持憲章?!幾蕴瀑t興《近現代國際關系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大西洋憲章》的基本原則。(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大西洋憲章》簽署的意義。答案:(1)原則∶民族自由;進步民主;非戰(zhàn)和平;平等合作。(答出三點即可)(2)意義∶加快了美國外交政策的轉變;揭露了法西斯的罪惡,促進了反法西斯國家的團結;為戰(zhàn)后國際秩序的建立奠定了基礎。(答出三點即可)解析:(1)原則∶由材料“宣稱英美兩國不追求領土和其他方面的擴張;不承認法西斯通過侵略所造成的領土變更;尊重各國人民選擇其政府形式的權利,同時兩國將努力設法恢復各民族中被剝奪的主權和自治權”得出,《大西洋憲章》的基本原則是民族自由,進步民主;由材料“保證一切國家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貿易和經濟方面的合作,贊同摧毀納粹德國暴政后重建和平。在永久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2030年敏感肌友好卸妝潔面乳企業(yè)制定與實施新質生產力戰(zhàn)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年即食紅豆薏米羹行業(yè)跨境出海戰(zhàn)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年呼吸窘迫監(jiān)測設備企業(yè)制定與實施新質生產力戰(zhàn)略研究報告
- 建筑安全施工質量監(jiān)控考核試卷
- 2025-2030年古堡幽靈之夜企業(yè)制定與實施新質生產力戰(zhàn)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年新能源汽車充電站充電行業(yè)跨境出海戰(zhàn)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年墻板生產智能監(jiān)控系統企業(yè)制定與實施新質生產力戰(zhàn)略研究報告
- 彈簧在船舶螺旋槳動態(tài)平衡中的應用考核試卷
- 信托支持的衛(wèi)星遙感應用產業(yè)考核試卷
- 二零二五年度股權代持糾紛預防及處理合同6篇
- 樓梯 欄桿 欄板(一)22J403-1
- 勞動法培訓課件
- 多指畸形-課件
- 5G NSA站點開通指導書(臨時IP開站)
- 宗教與社會課件
- 3人-機-環(huán)-管理本質安全化措施課件
- 生殖醫(yī)學中心建設驗收標準分析-講座課件PPT
- 慶陽煤炭資源開發(fā)調研報告
- 橋博常見問題
- 貴州省電梯日常維護保養(yǎng)合同范本
- 《我們的方言》-教案(共4頁)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