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地震監(jiān)測概況_第1頁
安徽地震監(jiān)測概況_第2頁
安徽地震監(jiān)測概況_第3頁
安徽地震監(jiān)測概況_第4頁
安徽地震監(jiān)測概況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節(jié)

地震監(jiān)測臺網(wǎng)所在區(qū)域概況一、區(qū)域自然地理條件安徽于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始建省,省名是取當時政治中心的安慶、經(jīng)濟中心的徽州兩府的首字合成的,簡稱皖。安徽省地處中國東部,位于東經(jīng)114°54′~119°37′、北緯29°41′~34°38′之間,緊靠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經(jīng)濟區(qū),是臨江近海的內陸省份;東連江蘇、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鄰江西,北靠山東。全省南北長約570km,東西寬約450km,總面積13。94萬km2,約占中國國土面積的1.45%。安徽位于黃淮平原、長江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的交匯處,地貌類型多樣。平原面積達

34608km2,山地面積41162km2,丘陵面積40448km2,圩區(qū)面積12097km2,洼地面積5256km2,水面面積5866km2。全省大致可分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大別山區(qū)、沿江平原、皖南山區(qū)五個自然區(qū)域.境內主要山脈有大別山、黃山、九華山等,主要河流有長江、淮河和新安江三大水系,另有全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至2001年末,全省總人口為6312萬人,人口密度為453人/km2。

安徽行政區(qū)劃共有省轄市17個,轄縣(市)61個,即:合肥(長豐縣、肥東縣、肥西縣)、淮北(濉溪縣)、亳州(渦陽縣、蒙城縣、利辛縣)、宿州(碭山縣、蕭縣、靈璧縣、泗縣)、蚌埠(懷遠縣、五河縣、固鎮(zhèn)縣)、阜陽(界首市、臨泉縣、太和縣、阜南縣、潁上縣)、淮南(鳳臺縣)、滁州(天長市、明光市、來安縣、全椒縣、定遠縣、鳳陽縣)、六安(壽縣、霍邱縣、舒城縣、金寨縣、霍山縣)、馬鞍山(當涂縣)、巢湖(廬江縣、無為縣、含山縣、和縣)、蕪湖(蕪湖縣、繁昌縣、南陵縣)、宣城(寧國市、郎溪縣、廣德縣、涇縣、績溪縣、旌德縣)、銅陵(銅陵縣)、池州(東至縣、石臺縣、青陽縣)、安慶(桐城市、懷寧縣、樅陽縣、潛山縣、太湖縣、宿松縣、望江縣、岳西縣)、黃山(歙縣、休寧縣、黟縣、祁門縣).二、區(qū)域地震地質條件安徽省地處華北斷塊區(qū)、下?lián)P子斷塊區(qū)和秦嶺~大別山斷褶帶三個大地構造單元的接壤地帶,是一個地質構造比較復雜的地區(qū).著名的郯城~廬江斷裂帶斜貫全省,在斷裂格局上起著主導作用.全省地殼結構具有明顯的層狀特征,新構造運動比較活躍,主要表現(xiàn)在大面積的塊體升降運動、斷裂活動以及相伴的巖漿噴溢、溫泉出露和地震活動,這就決定了安徽的地震活動在全國居于中等水平.歷史上,安徽的破壞性地震大都分布于不同塊體差異運動的交接地帶、斷陷盆地的邊緣,以及活動性斷裂的端點或交匯處,且都屬于淺源地震。安徽省構造分區(qū)情況見圖1.1.1。圖1.1。1

安徽省構造分區(qū)簡圖(一)主要構造板塊1.華北斷塊區(qū)安徽境內的淮河中游地區(qū)處于華北斷塊區(qū)的南緣,南以韓擺渡~肥西斷裂為界,東止于郯一廬斷裂帶.該斷塊經(jīng)五臺運動和中岳運動褶皺回返,硬化固結為基底,構造線方向為北西西,霍邱一帶為近南北.由于加里東運動的影響,斷塊大面積抬升,缺失中奧陶世至早石炭世地層。印支期蓋層變形強烈,燕山期斷裂活動加強,并伴隨火山噴發(fā)活動。喜馬拉雅期表現(xiàn)為斷裂的繼承性活動,差異斷塊運動以及新生代斷拗發(fā)育。2.秦嶺~大別山斷褶帶安徽省西南部位于秦嶺~大別山斷褶帶的東段。它的南部是大別群,經(jīng)過大別旋回褶皺回返,硬化固結為基底,構造線方向為北西西和北東.大別運動之后,南部處于長期隆起和遭受剝蝕過程之中,幾乎沒有蓋層發(fā)育.它的北部是佛子嶺群和梅山群地層,經(jīng)加里東~印支旋回褶皺回返,硬化固結。之后進入蓋層發(fā)育階段,燕山期裂陷作用加強,堆積中生代數(shù)千米厚的陸相碎屑巖,并伴有中酸性巖漿侵入和噴出活動.3。下?lián)P子斷塊區(qū)

安徽省郯廬斷裂帶和嘉山~響水斷裂帶以東部分處于下?lián)P子斷塊區(qū)的中段,經(jīng)晉寧旋回,皖南的板溪群和皖中的張八嶺群褶皺回返,硬化固結為結晶基底,構造線方向為北東。之后進入蓋層發(fā)育階段,南北兩側基底持續(xù)隆起,其間強烈拗陷,堆積了從震旦紀至早、中三迭世的海相沉積巖系,印支旋回使其褶皺,燕山旋回中斷裂活動強烈,并伴隨中酸性巖漿的侵入和噴出活動。(二)主要斷裂安徽省斷裂構造的展布方向有北東、北北東、北西和北西西向四組,它們彼此之間互有切割和錯動。其中著名的郯一廬斷裂帶斜貫全省,在斷裂格局上起著主導作用。在郯廬斷裂帶的西側,以北西西向和近東西向的斷裂為主,并被北東、北北東向斷裂錯開,呈現(xiàn)北西西向斷裂呈帶、北東向斷裂劃塊的構造格局;在它的東側,則以北東向斷裂為主,并有向郯廬斷裂帶收斂的趨勢,且被北西向斷裂錯開,呈現(xiàn)出北東向斷裂呈帶,北西向斷裂劃塊的構造格局.安徽省主要斷裂分布見圖1。1.2。安徽省主要斷裂情況如下:①王老人集斷裂(圖1.1.2中編號F1,下同)該斷裂北自河南永城向南經(jīng)安徽渦陽西側、阜陽東側延至河南固始、商城,抵湖北麻城并繼續(xù)向南延伸,長達340km,總體作北北東向展布,傾向北西西,傾角60°~70°。該斷裂在布格重力異常圖上,異常梯度帶明顯,阜陽三十鋪以北斷裂兩側重力高和重力低均被左旋錯移,錯距5~10km。該斷裂沿線附近安徽境內歷史上有記載的破壞性地震有1481年渦陽6級地震。斷裂近側安徽利辛縣張村鎮(zhèn)杜竹園村附近1999年12月30日曾發(fā)生一次Ms4。1級地震。②渦河斷裂(F14)該斷裂北西起自安徽亳州,經(jīng)渦陽至蒙城并繼續(xù)向懷遠方向延伸,全長大于150km,總體走向330°,向南西陡傾,順北西向渦河直線狀延伸。斷裂在衛(wèi)星遙感影像圖上表現(xiàn)為延伸極好的線性異常帶,在重、磁異常圖上均有明顯顯示,航磁向上延拓10km仍然清晰,表明斷裂切割深度較大。該斷裂形成于中生代末,第四紀早期曾有強烈活動,斷裂南西側落差達300m以上.據(jù)史料記載,沿斷裂曾發(fā)生過較頻繁的有感地震。1481年渦陽6級地震就發(fā)生在渦河斷裂與北北東向王老人集斷裂的交匯部位.③潁上~定遠斷裂(F17)該斷裂西起安徽潁上口孜集,向東延伸,經(jīng)壽縣城北珍珠泉、淮南舜耕山北麓至定遠山地,全長160km,作北西西方向展布,新生代以來有一定程度的繼承性活動。該斷裂附近曾發(fā)生公元294年壽縣51/2級地震.④肥中斷裂(F18)該斷裂東起肥東梁園附近,向西延至壽縣隱賢集、河南省固始、潢川至明港以西,呈北

圖1。1。2

安徽省主要斷裂和震中分布圖西西向延伸,長達300km以上.它隱伏于新生代蓋層之下,已為航磁、重力、電測深、鉆探資料所證實。新生代以來該斷裂仍有活動,江淮分水嶺緊鄰斷裂北側,在壽縣隱賢集附近發(fā)現(xiàn)第四紀斷裂剖面。該斷裂與郯廬斷裂帶交匯部位近年來呈小震叢集現(xiàn)象。⑤梅山~龍河口斷裂(F22)該斷裂走向北西西,北西起自金寨梅山,大致沿響洪甸水庫、霍山下符橋、復南山南側再向南東延至舒城龍河口水庫。斷面向南西陡傾,性質先張后壓。斷裂沿線呈現(xiàn)強烈的動力變質作用,發(fā)育糜棱巖、碎裂巖和斷層泥。如自西向東,在汞灣附近,巖石產生糜棱巖化;在楊泗嶺發(fā)現(xiàn)未固結的斷層泥;鮮花嶺至膠沖一帶發(fā)育層間滑動及各種形態(tài)的微構造;下符橋以東斷裂形成寬闊的碎裂巖帶。復南山一帶見碎裂巖與擠壓扁豆體逆覆于中生代紅層之上。斷裂在布格重力方向(0°)導數(shù)圖上顯示為延伸極好的線性異常帶。在地貌上,自響洪甸~龍門沖~復南山南側可見斷續(xù)延伸的線狀溝谷。沿斷裂有一系列斷崖和三角面山,在其與北東向落兒嶺~土地嶺斷裂交匯地帶曾發(fā)生1652年霍山東北6級地震。⑥青山~曉天斷裂(F23)該斷裂西起金寨青山,經(jīng)龍井沖、磨子潭、東西溪至舒城曉天,走向東西~北西~近東西,地表傾向北(或北東),傾角60°~70°,深部可能反傾。該斷裂具廣泛的動力變質作用,整個變形影響帶寬度為2~15km。斷裂在布格重力方向(0°)導數(shù)圖上顯示為延伸極好的線性異常帶。斷裂對地貌輪廓及水系格局有明顯影響,在霍山縣石門山及舒城縣曉天鎮(zhèn)可見線性斷層崖和斷層三角面山.地質、物探、衛(wèi)片等方面資料均證實本斷裂存在,且規(guī)模巨大,切割很深。在衛(wèi)星影像圖上,該斷裂顯示斷續(xù)延伸的線狀色帶。青山~曉天斷裂帶被北東向斷裂組切割。如在諸佛庵南該帶被北東向張剪性斷裂錯移,北東盤相對北移,震旦紀大理巖被錯移,視斷距達300余米;1917年1月24日霍山61/4級地震發(fā)生在該斷裂與北東向落兒嶺~土地嶺斷裂的交匯部位。⑦落兒嶺~土地嶺斷裂(F26)該斷裂自北東至南西經(jīng)霍山落兒嶺、楊家灣、爛泥拗、祝家鋪、土地嶺、楊樹溝、漫澗沖和霍山七二嶺,并繼續(xù)向南西延伸,斷面產狀:50°~60°/NW(或SE)∠64°~84°,沿斷裂線狀溝谷極為發(fā)育,發(fā)育構造變形帶,有韌性變形的糜棱巖,也有脆性變形的角礫巖和較新時代形成的斷層泥。1652年霍山東北6級地震震中位于該斷裂與北西西向的梅山~龍河口斷裂的交匯處附近。斷裂沿線歷史上曾發(fā)生一系列的中強地震。⑧郯廬斷裂帶(F3)郯廬斷裂帶縱貫我國大陸東部,自黑龍江肇興向南西方向,經(jīng)吉林、遼寧、山東、江蘇和安徽的泗縣、五河、明光、肥東、廬江、桐城、潛山、太湖等地抵湖北廣濟,長達2400km,在遙感影象上顯現(xiàn)得十分清晰。該段在中生代晚期活動強烈,擴張斷陷形成裂谷,新生代后期進入裂谷收斂階段,代之為側向擠壓.第四紀晚期新構造活動同樣存在著很大程度的差異,但活動強度不如北邊的沂沭段。地震活動方面,自有史料記載以來,該段雖尚無6級以上地震發(fā)生的史志記載,但在五河、定遠、合肥等地曾發(fā)生數(shù)次5級左右地震,屬伴隨中強震發(fā)生的活動斷裂段。⑨橋頭集~東關斷裂(F20)該斷裂北西起自六安炎劉,向南東經(jīng)合肥大楊,沿南淝河穿合肥市,在肥東橋頭集左旋錯移郯廬斷裂,再沿巢湖北東岸抵巢湖東關,全長大于100km。斷裂通過處多被覆蓋,據(jù)鉆探、地震勘探、斷裂與水系關系及遙感影象等資料綜合分析,認為這是一條活動斷裂。其與郯廬斷裂帶交匯部位曾有破壞性地震發(fā)生。⑩江南斷裂(F8)該斷裂自贛北經(jīng)七都、石臺沿清弋江至涇縣、宣城、郎溪入江蘇南部,作NE向展布,傾向SE或NW。該斷裂為中生代形成的張性斷層.涇縣赤灘至章家渡一段青弋江河道及沿岸發(fā)育的楔入中山區(qū)的唯一一條狹窄的新第三紀~第四紀河床相泥砂礫石層,表明該段在新生代有過活動。推測該斷裂為早、中更新世斷裂。11宿松~樅陽(頭坡)斷裂(F10)該斷裂西南起自宿松,向東北經(jīng)懷寧、安慶北到樅陽,呈北東向延伸,主斷面向SE陡傾(傾角>50°)。該斷裂在重、磁異常圖上反映為明顯的交變帶,衛(wèi)星影象上線性特征清晰。該斷裂早期以逆沖兼平移為主,晚期以正斷層活動為主,控制晚白堊世及更新盆地堆積。地貌上斷裂為一分界線,斷裂西北側為低山丘陵區(qū),東南側則為開闊平緩的河谷平原.斷裂沿線被錯斷的最新地層為中更新世(Q2),變形帶物質的測年數(shù)據(jù)也證明該斷裂在中更新世曾有強烈活動。綜合以上分析,該斷裂定為早、中更新世活動斷裂。12葛公鎮(zhèn)斷裂(F12)該斷裂北起貴池木閘,向南經(jīng)殷家匯、榔山?jīng)_、牌樓、辛田、東至高山、葛公鎮(zhèn)至東至金田村,走向北北東,傾向北西西或南東東,傾角高達70°~80°.該斷裂形成于燕山期,早期以左行平移剪切為主要特征.第四紀以來仍有微弱活動,斷裂帶北端曾有中等地震發(fā)生。(三)新構造運動與地震關系地震活動是現(xiàn)代地殼運動的一種特殊表現(xiàn)形式。安徽的地震活動與區(qū)域構造特點、地殼物質結構特別是新構造運動有著密切的關系.進入晚第三紀以來,全省新構造運動具有較明顯的同一性,即以大面積的整體升降運動為基本特征。這種整體升降運動存在著升降幅度的差異,但在空間上具有明顯的漸變性。新構造運動的整體性和漸變性,使地應力不易有大的積累,決定了安徽的地震活動水平要低于華北和東南沿海地區(qū)。安徽絕大多數(shù)Ms43/4級以上的地震發(fā)生在沉降區(qū)內或沉降區(qū)與上升區(qū)的交接地帶,上升區(qū)內的地震很少(霍山地區(qū)除外),表明不同的新構造區(qū)具有不同的地震活動水平.上升區(qū)與沉降區(qū)的交接地帶,是新構造時期構造差異活動較為強烈的地帶,其地震活動水平亦較高,安徽歷史上有3次6級以上地震都發(fā)生在這些地帶。構造差異活動強烈的程度決定了地震震級的大小,皖北沉降區(qū)的地震活動相對來說較弱,以4~5級地震為主,除其他的構造條件外,它們大都發(fā)生在晚新生代沉積的凹陷部位。

霍山、六安地區(qū)是安徽地震活動強度最大、頻度最高的地區(qū)。該區(qū)是莫霍界面的斜坡地帶,現(xiàn)代地形差異運動強烈,北西向活動斷裂與北東向活動斷裂在此交匯.上述深部構造和新構造運動的特征,導致了該地區(qū)的地震活動水平要高于其它地區(qū).從有史料記載以來,霍山、六安地區(qū)已發(fā)生過2次6級以上地震和5次5~5.9級地震。

淮河中下游地區(qū)也是安徽地震活動較強的地區(qū)之一.它處在郯~廬斷裂帶等北北東向斷裂和一些近東西向斷裂的交匯部位,是構造比較特殊的地方。歷史上該區(qū)發(fā)生過2次6級以上和6次5~5.9級地震。

安徽省5級以上破壞性地震大都分布在活動塊體的邊界地帶和塊體內部的活動斷裂帶,如郯廬斷裂帶、江南斷裂等。特別是北北東向與北西西向活動斷裂的交匯處更是發(fā)生中強地震的主要地點.安徽歷次破壞性地震的地質構造特征情況見表1-1—1。安徽省主要斷裂和震中分布見圖1.1。2(Ms≥4.0)。

安徽境內地震的震源深度皆屬淺源地震,已知的地震全部發(fā)生在地殼范圍內,其中大部分又發(fā)生在地殼的上部,分布在康氏面附近.尤其是霍山地區(qū)的地震,震源深度一般僅幾公里,即使是1.0級左右的地震,也常有聲有感。(四)隸屬的主要地震帶安徽地處華南地震區(qū)和華北地震區(qū)的交界部位。主要隸屬五個地震帶:Ⅰ華北地震區(qū)華北平原地震帶

Ⅱ華北地震區(qū)郯城~營口地震帶Ⅲ華中地震區(qū)河淮地震帶Ⅳ華中地震區(qū)長江中下游~南黃海地震帶Ⅴ華中地震區(qū)漢水地震帶安徽省隸屬的地震帶分布見圖1.1。3。

?表1-1-1

安徽部分Ms≥5級地震地質構造特征簡表

震地

征294年壽縣51/2級合肥斷陷盆地北緣,穎上~定遠斷裂近側1425年六安53/4級位于戚家橋新生代斷陷盆地內兩組斷裂交匯處,合肥斷陷盆地內,控制隆起和凹陷的韓擺渡~肥西活動性斷裂的西端1481年渦陽6級宿北斷裂西段南側,渦河斷裂與北東向王老人集斷裂的交匯處附近。渦河斷裂屬張性斷裂,上下盤地層分析表明,斷裂在第四紀早期活動較強,南西側落差達300m以上1537年靈璧51/2級淮北持續(xù)沉降區(qū)與徐州~宿縣微弱上升區(qū)的交接地帶,宿北斷裂南側1585年巢縣南53/4級位于升降交替區(qū)附近的沉降側,樅陽~當涂斷裂與湯溝~高淳斷裂交匯處附近,烏江~羅昌河斷裂東側1644年鳳陽51/2級淮北持續(xù)沉降區(qū)的次級隆起交接部位,臨泉~劉府斷裂北側1652年霍山東北6級合肥斷陷盆地的南緣,北西西向梅山~龍河口斷裂與北東向斷裂的交匯處1673年合肥5級合肥斷陷盆地的東緣,合肥~六安斷裂與北西向和北北東向斷裂的交匯部位,位于義城新生代斷陷盆地與撮鎮(zhèn)斷陷盆地的交接處1743年涇縣5級皖南隆起區(qū)與宣城~南陵升降交替區(qū)交接帶,江南斷裂與青弋江斷裂交匯區(qū)附近1829年五河51/2級

郯一廬斷裂帶的西側,郯廬斷裂帶與太和~五河斷裂的交匯部位。五河地區(qū)現(xiàn)代強烈沉降1831年鳳臺東北61/4級

淮北持續(xù)沉降區(qū)與蚌埠~淮南微弱上升區(qū)的交接地帶,北西西向活動性斷裂與北東向活動斷致的交匯處1868年定遠南51/2級合肥斷陷盆地的東北緣,郯廬斷裂帶上1917年霍山61/4級大別隆起區(qū)邊緣,北西西向青山~曉天斷裂與北東向斷裂的交匯處1934年霍山、潛山間5級大別山強烈上升區(qū)內的北東向活動性斷裂帶上1954年合肥、六安間51/4級合肥斷陷盆地的西南緣新生代斷陷盆地中1979年固鎮(zhèn)5。0級

郯一廬斷裂帶西緣,劉集~爐橋斷裂與太和~五河斷裂的交匯部位,晚新生界沉積厚度最大的地區(qū)

圖1.1.3

安徽省隸屬的主要地震帶分布圖

三、地震活動及震害情況據(jù)歷史資料和近現(xiàn)代儀器記錄,自公元294年至2002年,安徽省共發(fā)生Ms343/4級地震33次,其中,5級以上地震23次,6級以上地震4次,最大為1831年9月28日鳳臺61/4級地震和1917年1月24日霍山61/4級地震,均造成了一定的人員傷亡與經(jīng)濟損失,這些地震主要分布在霍山地區(qū)及淮河中游地區(qū)。安徽?。蛃343/4級地震目錄見表1-1—2,具體分布見圖1.1.4。

圖1.1.4

安徽歷史地震震中分布圖(Ms343/4)

表1-1—2

安徽省Ms343/4級地震簡目

(截止2002年6月)序號地震日期發(fā)震時刻時分秒震中位置震級Ms年月日緯度經(jīng)度震中地名12940700

32.6°116.8°壽縣5?213360112

31.2°116。1°霍山西南5?313360301

30.2°116。1°宿松黃梅交界4?414250307

31。7°116。5°六安5?514810309

33.5°116。2°渦陽、亳縣間6614910914

32.7°119.0°天長北5714970600

30.5°116。5°潛山西南4?815001118

32.4°118.2°滁州西北4?915251002

33.9°115.9°渦陽西北5?1015350100

30。7°117.5°貴池4?1115370513

33。6°117.6°靈璧5?1215610200

30.5°117。4°貴池西南4?1315850306

31.2°117.7°巢縣南5?1416350217

30。5°116.5°潛山懷寧間4?1516421004

34.2°116。9°蕭縣4?1616431023

34.2°116.8°蕭縣4?1716440112

32.8°116.2°穎上北4?1816440115

34.4°116。5°蕭縣、碭山間4?1916440208

32.9°117。5°鳳陽5?2016520210

31.4°116.3°霍山5?2116520323

31.5°116.5°霍山東北62216540217

30.9°117。5°樅陽、廬江間5?2316730329

31。8°117。3°合肥52417430630

30.7°118.4°涇縣52517700116

31.4°116.3°霍山5?2618291118

33.2°117.9°五河5?2718310928

32。8°116.8°鳳臺東北6?2818681030

32。4°117.8°定遠南5?2919170124

31.3°116.2°霍山6?3019170222

31.3°116。2°霍山5?3119340318

31.3°116。2°霍山5321954061710083931°30¢116°31¢六安5?331979030215201333°11¢117°25¢固鎮(zhèn)連城5

安徽省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有儀器記錄以來至2002年6月,共發(fā)生Ms33級地震44次,其中Ms4.0~4.9級地震5次,Ms5級以上地震1次,即1979年3月2日固鎮(zhèn)5.0級地震.安徽省Ms33級地震(1970.1~2002。6)目錄見表1—1—3,具體分布見圖1。1.5.與鄰省相比,安徽的地震活動頻次和強度低于山東、江蘇,高于湖北、江西、浙江,與河南省相近,是一個中等地震活動水平的省份。一次強烈地震所造成的破壞和影響往往超出本省區(qū)的地理范圍.歷史上,對安徽造成震害最為嚴重的一次地震是1668年7月25日的山東莒縣、郯城8?級地震,對安徽全省造成烈度六度以上破壞和影響,其中宿州、滁州市的烈度達到了八度,造成較嚴重的人員傷亡和經(jīng)濟損失。進入20世紀70年代,毗鄰的江蘇溧陽先后發(fā)生5.5級、6.0級地震,山東荷澤發(fā)生5。9級地震,均波及、影響安徽,使部分地區(qū)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和損失.

表1-1-3

安徽省Ms33級地震簡目(1970年1月~2002年6月)序號地震日期發(fā)震時刻時分震中位置震級Ms年月日緯度經(jīng)度震中地名119700509153731°28′116°12′霍山3.6219710201171931°22′116°08′霍山3。5319710201224631°22′116°08′霍山3。5419710203064031°22′116°08′霍山3。0519710205052631°22′116°08′霍山3.3619710713130433°38′117°14′靈璧3.3719711211045831°21′116°13′霍山3.1819720316071130°48′116°52′桐城徐河3。5919730307123031°23′116°12′霍山落兒嶺3。11019730311163231°22′116°11′霍山落兒嶺4。31119730311164031°22′116°10′霍山落兒嶺4.51219730311223131°23′116°10′霍山落兒嶺3.21319730312152131°23′116°11′霍山落兒嶺3.31419730312162131°23′116°10′霍山落兒嶺4.01519730827112831°05′117°32′無為鄭河3。01619730922115333°35′116°31′濉溪臨渙4。01719740918190232°27′116°02′霍邱代店3.01819741119005830°18′118°24′旌德朱莊3。01919760522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