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音樂文化的多因互動_第1頁
北朝音樂文化的多因互動_第2頁
北朝音樂文化的多因互動_第3頁
北朝音樂文化的多因互動_第4頁
北朝音樂文化的多因互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北朝音樂文化的多因互動

在北方,許多人首先想到了戰(zhàn)爭。但是,當時的統(tǒng)治集團中也有許多高層統(tǒng)治者并非只知炫耀戰(zhàn)功,他們在文化方面的建設有時也頗具開放意識,甚至多渠道、多方面地接受、學習、消化著對其統(tǒng)治有幫助的各種制度文化和藝術文化。當時的不少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者出于其天性和民族傳統(tǒng),對音樂藝術尤其重視和喜愛,使音樂藝術竟然在當時較為動蕩的環(huán)境中獲得了一些發(fā)展機遇。本文將以聘使往來、士人交流、僧徒流動以及戰(zhàn)爭移民等主要交流途徑為綱,觀察北朝音樂文化在中華大地獲得廣泛交流與傳播的圖景。在正式展開之前,筆者先對這四種途徑分別做一簡說。聘使往來應該說是當時最為正式的官方交流渠道,它一直存在至北朝時代結束。當然,聘使往來活動有過中斷和挫折,但在北朝和南朝之間,以及北朝和西域諸國之間,大量的信息互通是通過它實現(xiàn)的。當時各個政權之間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藝術等層面的有效交流,都離不開聘使。當時的士人階層受到政治斗爭的影響,大量在南北朝之間流亡。因為士人本身幾乎就是文化的代名詞,所以他們在文化交流方面的價值也是不可忽視的。后文將討論士人階層對當時南北方文化交流所起的幾個方面的積極作用。佛教在南北朝時期非常興盛。盡管發(fā)生過周武帝滅佛的事件,但總體而言,佛教對北朝文化的建設仍是有貢獻的,特別是當時僧人的來往對佛教音樂在中原大地的傳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后文也將重點從僧侶之間的往來及佛教交流活動的變化入手,力圖更好地解釋當時佛教音樂的互動與傳播。戰(zhàn)爭誠然有著非常大的破壞力,但它在文化資料、文化器物、文化人員的交流中仍有可能扮演重要的角色。特別是戰(zhàn)爭中的移民潮,客觀上帶來了文化交流。本文對此將主要針對戰(zhàn)爭雙方的音樂器物交流和樂人交流進行論述。一、北京市政府招聘特使本節(jié)主要涉及南北朝之間、北朝與西域諸國之間的聘使往來,梳理該類活動對北朝與南朝以及西域諸國的文化交流起到的促進作用。(一)任職于南、北宮廷—與南朝之往來南北朝對峙期間,聘使互往是最主要的官方交流途徑?!端螘に魈攤鳌酚涊d,北魏和南朝宋為了防止雙方的沖突,曾在邊界附近設立一個緩沖區(qū),只有雙方的聘使才可進入該區(qū),民眾不得跨越這個界線:邊境之民,煙火相望,雞狗之聲相聞,至老死不相往來,不亦善乎!而《魏書·列傳第五十三》清楚地敘述了聘使的這種特權:蕭衍求通和好,朝廷盛選行人,以諧兼散騎常侍,為聘使主。因為此時敵對雙方的正式合法交往必須通過聘使來完成,所以聘使對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官方對話起到的作用是無比重要的。擔任聘使者的官職稱謂有散騎常侍、通直散騎常侍、員外散騎常侍等?!段簳す偈现尽酚涊d了散騎常侍的主要職責:建國二年,初置左右近侍之職,無常員,或至百數(shù),侍直禁中,傳宣詔命。皆取諸部大人及豪族良家子弟儀貌端嚴,機辯才干者應選。又置內侍長四人,主顧問,拾遺應對,若今之侍中、散騎常侍也?!拢冒瞬看蠓?、散騎常侍。又載:十二月,置侍中、黃門各四人,又置散騎常侍、侍郎,員各四人;通直散騎常侍、侍郎,員外散騎常侍、侍郎,各六人。由此可以看出這一官職的工作性質。同時,為維護朝廷形象,出任聘使還要滿足較為嚴格的條件,儀表和才能必須兼?zhèn)?,風度不佳者即使才高八斗也不能充當聘使。普泰年間,北魏與梁國交好,所以雙方精心挑選報聘的使者。當時北魏的知名文人邢邵就因為容貌舉止不夠莊重,沒能成為朝廷派往梁國的使臣。又如,南朝陳的姚察兼任通直散騎常侍,出使北周,史書對此有如下記載:江左耆舊先在關右者,咸相傾慕。沛國劉臻竊于公館訪《漢書》疑事十余條,并為剖析,皆有經(jīng)據(jù)。臻謂所親曰“名下定無虛士”。這更說明當時的聘使大多是頗具名望的人。另外,從北魏挑選的聘使的身份,也可以推測出他們在文化交流上能夠起到的作用,如李繪“博涉經(jīng)史,文藻富盛”,邢亢“頗有文學”,李諧“風流閑潤,博學有文辯,當時才俊,咸相欽賞”(見《魏書》中各人本傳)。當時的這些“文化先鋒”既要有很好的家世條件,還要有豐富的知識閱歷,甚至相貌也要清奇脫俗。他們之間的往來,屬于當時較為轟動的政治文化事件。梁朝使節(jié)入北魏時,全鄴城的百姓都出來迎接;北魏使節(jié)入梁時,梁武帝親自與其談說,“甚相愛重”。南北朝時期聘使往來交流的盛況由此可窺一斑。顯然,他們的互通互往,對音樂和文學的交流也很有意義,如《北史·薛道衡傳》中就能看到聘使和對方接待人員之間詩歌互唱的記載:武成即位,兼散騎常侍,接對周、陳二使?!愂垢悼f聘齊,以道衡兼主客郎接對之??f贈詩五十韻,道衡和之,南北稱美。應該說,當時的南、北朝廷,在文學、藝術、經(jīng)濟領域的交往和相互學習離不開雙方聘使的信息溝通。當然,南北雙方一直處于軍事上的對峙狀態(tài),所以雙方朝廷在互通互惠時也要十分注意使者的形象。(二)對西域西域的往來《魏書·西域》有載:太延中,魏德益以遠聞,西域龜茲、疏勒、烏孫、悅般、渴般陀、鄯善、焉耆、車師、粟特諸國王始遣使來獻。北魏世祖認為,西域雖在漢代就已打通,但西域各國知道自己地處遙遠,所以有求時才來進貢,因此北魏朝廷與他們交往的意義并不很大。不過,為了讓其他國家保持朝貢,以及彰顯北魏朝廷的“氣度”,也要派出使節(jié)與西域九國交好。于是《魏書·西域》又載:又遣散騎侍郎董琬、高明等多赍錦帛,出鄯善,招撫九國,厚賜之?!院笙嗬^而來,不間于歲,國使亦數(shù)十輩矣。由此可以看出北朝面對西域諸國時以大國自居,其對外交流的目的也以賞賜和安撫為主。該書又載:世祖詔散騎常侍、成周公萬度歸乘傳發(fā)涼州兵討之,度歸到敦煌,留輜重,以輕騎五千渡流沙,至其境。時鄯善人眾布野,度歸敕吏卒不得有所侵掠,邊守感之,皆望旗稽服。其王真達面縛出降,度歸釋其縛,留軍屯守,與真達詣京都。世祖大悅,厚待之。是歲,拜交趾公韓牧為假節(jié)、征西將軍、領護西戎校尉、鄯善王以鎮(zhèn)之,賦役其人,比之郡縣。上述文獻是鄯善人(即古樓蘭國)歸附并融入北朝的一個例證。隨著北朝時期各民族之間的交往日益增多,由使節(jié)往來而引入的音樂文化也更加豐富。中原不但傳入了充滿異域風情的樂器及其音樂,而且還傳入了很重要的源自天竺的樂調理論。據(jù)《隋書·音樂志》記載,在周武帝時期——有龜茲人曰蘇祗婆,從突厥皇后入國,善胡琵琶。聽其所奏,一均之中間有七聲。因而問之,答云:“父在西域,稱為知音。代相傳習,調有七種?!币云淦哒{,勘校七聲,冥若合符。一曰“娑陀力”,華言平聲,即宮聲也。二曰“雞識”,華言長聲,即商聲也。三曰“沙識”,華言質直聲,即角聲也。四曰“沙侯加濫”,華言應聲,即變徵聲也。五曰“沙臘”,華言應和聲,即徵聲也。六曰“般贍”,華言五聲,即羽聲也。七曰“俟利”,華言斛牛聲,即變宮聲也。隨突厥皇后進入中原的蘇祗婆帶來了七調理論,也帶來了一套全新的音樂概念,這促進了后來隋唐燕樂的發(fā)展。由上考察可知,當時北朝的政權與西域諸國的往來雖主要建立在軍事征服的基礎上,但也有不少使節(jié)的互訪,其中自有對音樂文化的主動吸收。所以這依然體現(xiàn)了北朝統(tǒng)治者較為開放的文化觀念。二、士人的回流北魏時期,存在著一個南朝流亡士人群體。當時南朝政局變化頻繁,而北魏相對穩(wěn)定,所以士人的流亡以自南奔北的為多。而且,這種士人流亡通常不是個人行為,而是以家族的整體遷移為目標的,所以他們在傳播南朝文化和建立北朝典籍制度方面,甚至在北朝禮樂文化的建構方面的貢獻都不可忽視,可以說是他們促進了整個北朝對漢族文化的吸收。(一)裴叔業(yè)南逃,北逃三縣南朝的士人流亡群體主要由三部分人組成。其一是南朝皇室,比如南朝宋廢帝劉子業(yè)在位期間,就有皇室劉昶畏禍逃奔北魏的記錄。其二是南朝世族,如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南齊尚書左仆射王奐被齊武帝蕭賾所殺,其兒王肅就歸順了北魏,后來整個王氏家族都來投靠北魏。其三是叛逃入魏的南朝將領及其僚佐,這也是這三部分人中數(shù)量最多、規(guī)模最大的,比如南朝宋時降魏的有徐州刺史薛安都、兗州刺史畢眾敬等,隨行的還有薛安都之弟薛真度等,其中薛真度的兒子將“絲竹歌舞、樂器盡獻世宗”?!段簳ぱΠ捕葌鳌罚撼?,真度有女妓數(shù)十人,每集賓客,輒命奏之,絲竹歌舞,不輟于前,盡聲色之適。庶長子懷吉居喪過周,以父妓十余人并樂器獻之,世宗納焉。南齊時降魏將領中有代表性的一位是裴叔業(yè)。由于擔心南齊的迫害,裴叔業(yè)帶領眾多部下和家族門人“自導自演”了降魏的逃亡歷程?!赌淆R書·裴叔業(yè)》載:高宗崩,叔業(yè)還鎮(zhèn)。少主即位,誅大臣,京師屢有變發(fā)?!瓚]禍至,棄母奔壽陽,說叔業(yè)以朝廷必見掩襲。徐世檦等慮叔業(yè)外叛,遣其宗人中書舍人裴長穆宣旨,許停本任。叔業(yè)猶不自安,而植等說之不已,叔業(yè)憂懼,問計于梁王,梁王令遣家還都,自然無患。叔業(yè)乃遣子芬之等還質京師。明年,進號冠軍將軍。傳叔業(yè)反者不已,芬之愈懼,復奔壽春。于是發(fā)詔討叔業(yè),……初,虜主元宏建武二年至壽春,其下勸攻城。宏曰:“不須攻,后當降也?!敝驳冉赃€洛陽。而《梁書·裴邃傳》的記載也表明隨裴叔業(yè)入魏的人數(shù)眾多。當作為壽陽刺史的裴叔業(yè)降魏時,整個豫州豪族全部北上遷徙,裴邃也“隨眾北徙”。相比于這種某一地的上層人士幾乎全部北逃的浩蕩場景,北人入南的情況在當時相對較少?!段簳ぱΠ捕葌鳌份d有南逃的一個例子:申纂者,本魏郡人申鐘曾孫也?;适汲?,太祖平中山,纂宗室南奔,家于濟陰。及在無鹽,劉彧用為兗州刺史。顯祖曰:“申纂既不識機,又不量力,進不能歸正朔,退不能還江南,守孤城于危亡之地,欲建功立節(jié)豈可得乎!”纂既敗,子景義入國,太和中,為散員士、宋王劉昶國侍郎。景明初,試守濟陰郡、揚州車騎府錄事參軍、右司馬。另外《魏書·高湖傳》提到北魏的司徒從事高雍帶著小兒子高思義投奔梁蕭衍,但總體來說北人入南仍屬于個別情況。(二)進行文化交流南北朝時期的雙向流亡士人也對當時的南北文化交流起了很大的作用。比如,在朝章制度的交流上,南方流亡士人袁式就為北魏文化制度的建立做過貢獻:袁式是泰常二年歸于北魏的,他與司徒崔浩是好友,出于崔浩之手的朝儀典章,就經(jīng)常得到袁的幫助。而北方人士崔靈恩入南后,也深度參與了文化交流?!读簳と辶謧鳌份d:靈恩聚徒講授,聽者常數(shù)百人。性拙樸無風采,及解經(jīng)析理,甚有精致,京師舊儒咸稱重之,助教孔僉尤好其學。又載:靈恩先習《左傳》服解,不為江東所行;及改說杜義,每文句常申服以難杜,遂著《左氏條義》以明之。時有助教虞僧誕又精杜學,因作《申杜難服》,以報靈恩,世并行焉。(僧誕,會稽余姚人,以《左氏》教授,聽者亦數(shù)百人。其該通義例,當時莫及。)在藝術交流方面,流亡人士自然也未缺席,如《北史·文苑傳》載:荀濟,字子通。其先潁川人,世居江左。梁武將誅之,遂奔魏鄴下士大夫多傳濟音韻。南北朝時期的士人流亡是一個值得重視的文化現(xiàn)象。新環(huán)境中的新境遇,既影響著這些士人的思想觀念,也改變著他們接受文化的態(tài)度,從而促進了他們在新的文化環(huán)境下的新鮮認知,為當時文化藝術的繁榮增添了新的推動力。三、寺院內部的投入使用南北朝時期,佛教在中原大地得到了廣泛傳播,僧人及寺廟都一度數(shù)量驚人,佛教經(jīng)典被大量翻譯,佛教理論著作也不斷出現(xiàn)。為這一盛況起了重要推動作用的,就是僧人的流動。筆者將通過西域龜茲僧人鳩摩羅什的東渡,以及北朝宋云、法顯的西行求法等著名例子,探討這一交流途徑對北朝佛教音樂發(fā)展起到的深遠作用。(一)姚興與長安譯經(jīng)鳩摩羅什祖籍天竺,出生在龜茲,是中國佛教史上極負盛名的譯經(jīng)大師。公元401年,這位來自西域的高僧被后秦國主姚興引入長安,在逍遙園里翻譯佛經(jīng),并講經(jīng)說法。他在翻看中原佛經(jīng)時,發(fā)現(xiàn)不少經(jīng)文都與印度原經(jīng)相差甚多,于是積極參與考訂校正工作,領導翻譯完成了34部佛經(jīng),共294卷。(二)宋云、沙門力行宋云是北魏明帝時管理僧侶的官員。公元518年,他受胡太后之命,與崇立寺沙門等出訪天竺,西行求法?!侗笔贰の饔騻鳌酚休d:熙平中,明帝遣滕伏子統(tǒng)宋云、沙門法力等使西域,訪求佛經(jīng),時有沙門慧生者亦與俱行,正光中還。據(jù)說他于正光三年(公元522年)攜大乘經(jīng)論170部返回洛陽,此行耗時可能多達五六年。當時的佛教徒以充沛的探險和求索精神,開唐代著名法師玄奘前往西方取經(jīng)之前例。行程中的宋云,于神龜二年(公元519年)入烏場國(今巴基斯坦印度河上游及斯瓦特河流域),見到“國王精食菜食長齋,晨夜禮佛。擊鼓吹貝,琵琶箜篌,笙簫備有。日中已后,始治國事”。(三)法顯西渡的佛教傳統(tǒng)存世的《法顯傳》記述了名僧法顯在公元399年至413年間的旅行經(jīng)歷,屬于游記、佛教地志類著作。法顯生于五胡亂華和北魏時期,是已知的第二位到海外取經(jīng)求法的中國佛教大師(第一位為三國時的朱士行),同時也是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旅行家和翻譯家。他以60歲高齡從長安出發(fā),一路西行,歷經(jīng)千辛萬苦,游歷了十幾個國家,到達天竺,在那里苦修佛法后歸國,翻譯了從天竺取回的部分經(jīng)文戒律。他為佛教文化的傳播和翻譯事業(yè)做出了巨大貢獻,其著作《佛國記》也成了中國佛教文化的一部經(jīng)典??梢哉f,法顯的海外經(jīng)歷本身就是一部佛教的交流與傳播史。南朝宋初及以前,由于北方戰(zhàn)亂以及魏太武帝毀法,有大批僧人相繼南渡,給南方的佛學帶來了新的風氣。南北佛教的交流,對當時的音韻學也產(chǎn)生了積極影響?!陡呱せ蹍眰鳌吩疲宏惪ぶx靈運篤好佛理,殊俗之音,多所達解。乃咨以經(jīng)中諸字,并眾音異旨,于是著《十四音訓敘》。條例梵漢,昭然可了,使文字有據(jù)焉。作為一個北方背景的僧人,慧叡掌握的很多佛學知識來自北方。既然他將這些知識傳播給謝靈運,就可推測二人合作中是互相學習的。另外,佛教寺院在中原與西域的音樂文化交流中也起過溝通、宣傳的作用:《魏書·釋老志》有云“今之僧寺,無處不有”、“梵唱屠音,連檐接響”就這樣直到南北朝晚期,由于往來交流更加頻繁,佛教出現(xiàn)了新一輪的繁榮。而佛教音樂,也當是更多的異域佛教文化融入中土文化的重要紐帶。四、南方音樂的滲透南北朝時期幾次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如北魏太武帝南伐、侯景之亂、西魏平江陵等)加快了多方物質資料和人員的交流傳播節(jié)奏,并擴大了其規(guī)模。連綿不斷的移民浪潮,客觀上使雙方都得到了一些對自己進行更為全面的認知的機會,為文化的進一步融合帶來了現(xiàn)實的可能性。還有學者指出,移民運動從本質上說就是一種文化遷移?!端鍟ひ魳分鞠隆肪陀涊d了禮樂器物和樂人因戰(zhàn)爭而多方輾轉的事情。慕容垂打敗了慕容永,得獲秦苻氏的舊樂。不久慕容垂又被北魏所敗,慕容垂的鐘律令李佛帶著太樂細伎投奔了慕容德,慕容德的母親死后,其子以太樂伎120人來“詣興贖母”。宋武帝進入關中時,把他們全部帶到了江南……這些故事,為我們展示出“苻氏舊樂”在前秦、后燕、北魏、南燕、南朝宋幾個政權之間的被動交流,體現(xiàn)了當時的戰(zhàn)爭對音樂文化交流的客觀作用。后來的《隋書·音樂志上》則記錄下了南方的音樂通過西魏平江陵時傳入北方的情形。王僧辯大破侯景,將其使用的諸樂送到荊州。荊州被北周攻克,北周人不會使用諸樂,于是將“工人有知音者,并入關中,隨例沒為奴婢”?!端鍟ひ魳分鞠隆愤€記載了隋滅陳時的音樂交流,以及音樂在各方政權間的交流:《清樂》其始即《清商三調》是也,并漢來舊曲。樂器形制,并歌章古辭,與魏三祖所作者,皆被于史籍。屬晉朝遷播,夷羯竊據(jù),其音分散。苻永固平張氏,始于涼州得之。宋武平關中,因而入南,不復存于內地。及平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