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湖填四川移民與井鹽業(yè)的興衰_第1頁
清初湖填四川移民與井鹽業(yè)的興衰_第2頁
清初湖填四川移民與井鹽業(yè)的興衰_第3頁
清初湖填四川移民與井鹽業(yè)的興衰_第4頁
清初湖填四川移民與井鹽業(yè)的興衰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清初湖填四川移民與井鹽業(yè)的興衰

一、效果二:生物指標把“江干孤城”納入“家世新煙”,“最突出”明末清初,四川戰(zhàn)爭多年,人民遭受破壞。此外,水、旱、旱和瘟疫的流行,四川人口急劇減少,經濟崩潰,農田廢棄,人煙稀少。即以渝東三峽地區(qū)而言,所受摧殘尤為慘烈。崇禎十七年(1644),張獻忠大舉入川,并率部溯江而上,三峽地區(qū)“沿江失守”;“繼以姚、黃、于、李、三王、三譚,連營江干,大肆蹂躪,耕耘盡廢,千里人煙斷絕;及后十三家李來亨、袁宗第等,憑恃險阻,盤踞多年,寥寥孓遺,盡為荷戈之兵”,以致“商賈絕跡,耕農失業(yè),斗米四兩銀,強者掠人而食,弱者割尸茍延,加之土匪入伍肆兇,驕兵悍將,屠戮無忌,兼有虎豹、疫疾,百姓死亡殆盡矣?!痹偌由掀浜笄逋鐤|十三家所實施的三省會剿和八年平吳戰(zhàn)爭,渝東三峽地區(qū)更是生靈涂炭,滿目瘡痍。當時“川東各屬尤為空曠,草蓬蓬然而立,彌山蔽谷,往往亙數十里無人煙”?!敖晒鲁?僅見荒煙茂林而已”。在經歷了四川歷史上最為慘酷的這場浩劫之后,四川人口銳減。據明官方公布的統(tǒng)計數字,萬歷六年(1578),全川共有3102073人,但到了康熙二十四年(1685),全川則僅有18509丁,設若每戶一丁、同時仍按每戶6.7人的比例計算,(1)亦只有十二萬余口了。二、第三,清初期移民運動的持續(xù)展開,是由清末以來持續(xù)進行的為恢復四川經濟,清政府制訂了一系列招撫外省民眾入川墾殖的政策,并采取各種行政手段,鼓勵并組織外省人口大量遷徙入川,從而形成了規(guī)模更為巨大的第二次“湖廣填四川”的移民大潮。筆者認為:這場由清政府鼓勵和組織的規(guī)模巨大的移民運動,起自順治十年迄至乾隆年間,前后延續(xù)了百余年時間,而非止于雍正初年;根據其歷史發(fā)展狀貌,可將之大致劃分為三個階段。(一)第二,為川中官員招民開墾殖事此階段前期,整個四川,戰(zhàn)亂猶未結束,但清政府已著手制訂招募入川墾殖的政策?!绊樦问?1653),準四川荒地,官給牛、種,聽兵、民開墾,酌量補還價值?!表樦问哪甓∮?1657)夏四月,戶部議準給事中粘本盛疏奏之“督墾荒地應定勸懲則例”,決定將“督墾”作為各級地方官員“考成”升遷的重要依據,其具體內容為:(1)督、撫、按,一年內組織民眾墾至二千頃以上者,記錄;六千頃以上者,加升一級。(2)道、府,一年內組織民眾墾至一千頃以上者,記錄;二千頃以上者,加升一級。(3)州、縣,一年內組織民眾墾至一百頃以上者,記錄;三百頃以上者,加升一級。(4)衛(wèi)、所官員,組織民眾墾至五十頃以上者,記錄;一百頃以上者,加升一級。(5)文武鄉(xiāng)紳,組織民眾墾五十頃以上者,現任者記錄,致仕者給匾旌獎。(6)其貢、監(jiān)、生、民人有主荒地,仍聽本主開墾;如本主不能開墾者,由該地官員招民給予印照開墾,永為己業(yè)。(7)若開墾不實、及開過復荒,新舊官員俱分別治罪。及至康熙三年(1664)第一次完全平定四川之后,康熙帝即在七年(1668)題準四川文武各官招民復業(yè),每招民一百家記錄一次;四百家加一級;五百家加二級;六百家加三級;七百家以上不論俸滿即升。十年(1671),康熙帝又批準了四川湖廣總督蔡毓榮關于“敕部準開招民之例”的疏請。其主要內容為:(1)招民有績者,授予官職。如候選州同、州判、縣丞等,及舉貢監(jiān)生生員人等,有力招民者,授以署職之銜,使之招民,不限年數,不拘蜀民流落在外及各省愿墾荒地之人,統(tǒng)以三百戶為率,俟三百戶民盡皆開墾,并取有地方甘結,方準給俸,實授本縣知縣。(2)本省現任文武各官,有能如數招民開墾者,不論俸滿即升。(3)蜀省隨征投誠各官,俟立有軍功、咨部補用者,如能如數招民開墾,照立功之例,即準咨部補用。盡管清政府為調動地方官員招民墾殖的積極性而采取了上述強有力的措施,同時又給予兵、民以“聽其開墾”、“官給牛、種”和所開之地“永為己業(yè)”等優(yōu)待政策,但由于川中戰(zhàn)亂創(chuàng)傷太深,特別是山惡水險的渝東三峽地區(qū),更是飽經戰(zhàn)火摧殘,故真正由省外遷徙入峽的外省移民并不多見。以當時川東云陽縣為例:據不完全統(tǒng)計,在清代由外地遷入該縣的105族姓人家中,順治年間,僅有自湖北麻城和湖南零陵、常德遷入的五戶人家,以及由忠縣、石柱遷入的王、馬二姓。但不管怎樣,清政府所制訂的一系列鼓勵招民墾殖的措施和相關的墾殖優(yōu)待政策,對于四川省內外地方官員和峽外湖廣等地廣大民眾,無疑均具有極大的鼓動作用,并由此引發(fā)了湖廣等地一部分民眾攜家?guī)Э凇⑾嗦嗜氪?、挽草為業(yè)。此階段可視為第二次“湖廣填四川”移民運動的發(fā)端。正當康熙帝開始實施更為寬優(yōu)的移民政策,以促進四川社會經濟全面恢復之際,康熙十二年(1673)十一月,吳三桂卻自云南發(fā)兵反清,全力進犯四川,一時“全川悉陷,附逆之徒,脅民為兵;荷鋤之眾,盡擁節(jié)旄?!彪S后,康熙帝調兵遣將,組織平吳戰(zhàn)爭。據道光《夔州府志》載:“康熙十三年甲寅,吳三桂偽總督王公良率偽將軍王鳳岐、劉之衛(wèi)等據夔州”;“逾六年,庚申(1680),四川總督楊茂勛,率師由楚江峽路逆流而上,破巫山,揚帆直進。抵夔州,兵不血刃,群逆遁去,遂復夔州”是年,清廷出兵分路進剿,“奮勇將軍王進寶恢復保寧,遣總兵楊洪招撫重慶,一時成、敘、瀘、永、夔東諸郡復歸版圖?!钡@場戰(zhàn)事并未就此了結,其后夔東譚宏、川北彭時亨等“復叛”,直至康熙二十年(1681)正月,平吳戰(zhàn)爭方才全面結束。此即清廷所謂第二次平定四川。在此八年時間內,發(fā)端于清初的第二次“湖廣填四川”的移民運動,實際上處于停滯狀態(tài)。(二)全川移民分布自清廷第二次平定四川后,整個四川轉入長期安定時期。但正如前文所述,時至康熙二十四年(1685),全川居住民僅有十二萬余口了。鑒于四川地廣人稀,隨著清政府的一再鼓勵和移民政策的寬優(yōu),本已暫告停滯的移民運動,則再次掀起,并逐漸進入高潮階段,形成了規(guī)模巨大的移民潮??滴醵拍?1690)議準:“四川荒地甚多,流寓之人,情愿在川居住墾荒者,將地畝給為永業(yè)?!笔悄晔辉?又定入籍四川者準其考試例:凡“蜀省流寓之民,有開墾田土、納糧當差者,準其子弟在川一體考試”。其后,又“特頒恩詔,自康熙五十年以后,滋生人口,永不加賦?!弊允?來自湖廣等地區(qū)的外省移民,多取道峽江,大量涌入四川。而渝東三峽地區(qū),憑借其地與湖廣地區(qū)緊相毗鄰且有峽江連通的地理優(yōu)勢,則又自然成為了入川移民的首選落腳之地。據《巫山縣鄉(xiāng)土志》載:“巫邑經流賊屠戮后,土著人甚鮮,類皆由湖廣、江西、福建、浙江、陜西、廣東等省懋遷而來?!惫饩w《巫山縣志》亦有“巫邑田地,多因無主荒蕪,自募民墾種以后,兩湖人民,負耒耜而來者幾千萬人?!?案:幾,幾乎、差不多;千萬,成千上萬之意)的記載。大寧縣(今重慶市巫溪縣),康熙六年(1667)至雍正七年(1729)間歸入奉節(jié)縣。此階段入境落戶的移民較之第一階段多。“據宣統(tǒng)元年(1909)陶宏猷大寧調查報告稱:外省客籍以江西、陜西人為多,以湖廣人為最多”。又,據1988年巫溪縣志編委辦公室的典型調查可知,巫溪鳳凰鎮(zhèn)一地“32古戶中,除兩戶土著外,有27戶系清初湖廣、江浙等地移民;上磺鄉(xiāng)130古戶中,亦有58戶為上述地區(qū)的移民,據推算,縣境移民來自湖北麻城縣孝感鄉(xiāng)約占遷入總數的40%?!痹脐柨h,于康熙年間入境落業(yè)者共有36族姓(包括康熙初年少量入境移民),除陳、溫二姓分別自巫山、奉節(jié)轉遷而來以外,其余34姓人家即分別來自湖北黃州、黃岡、麻城、蒲圻、公安、大冶、建始、利川等縣和湖南巴陵、湘鄉(xiāng)、祁陽、邵陽、常德、衡陽、零陵等縣,以及江西建昌、安徽太和、福建上杭、廣東樂昌等縣地;雍正初年入境落業(yè)者共36族姓,分別來自湖北蒲圻和湖南沅州、零陵、武陵、新化等州、縣地,以及江西龍泉、南康、安福和廣東樂昌等縣地。即如縣北大姓李氏,其入川先祖李茂亮,本為湖南邵陽縣人?!翱滴跛氖哪?1705),徙縣北之黃村。既定居,歸迎父子華、母艾就養(yǎng),并挈弟茂林、茂椿等與俱;益治產業(yè),買荒地,招佃墾殖,積數十年,自鹽渠至路陽,延袤數十里,沃壤相屬,遂為縣北著族。”萬縣長灘井一地,據初步調查得知,由于明洪武初年入境落業(yè)者甚多,已幾乎占有整個明清時期入住移民的70%,該地又遠離江干,地勢較為隱僻,明末戰(zhàn)亂波及不大,故而清初之際,該地實際上已主要是明代遺民及其后裔的聚居之地。盡管如此,但仍有不少外籍人戶輾轉入境落業(yè)。諸如黃、蔡、鐘、羅四姓人家,其先祖早在洪武初年即分別由湖北麻城、湖南永州等地入川,而在康熙年間卻又從其他地方遷入長灘;劉、林、鐘、林等四族姓,康熙年間自湖南湘鄉(xiāng)、長沙、永州等地入川,轉徙達州、忠縣、岳池等地,最后亦遷入長灘;龍、唐二姓,則于雍正年間由湖南溆浦、澧州直接遷入該地落業(yè)。忠縣雖亦多明代遺民及其后裔,但在順治、康熙年間,仍接納了42戶遷入戶。遷入戶中之劉、張、陳、李四大姓于清初遷入者,劉氏占8支,張氏3支,陳氏3支,李氏4支。涪陵縣,“明清間,自楚、贛來遷者,十六七”;而在清代,則多江西人入遷??滴跷迨荒?1712),鑒于“湖廣人民往四川開墾者甚多”,為加強對入川移民的管理,“嗣后該撫查明年貌、姓名、籍貫,造冊移送湖廣查對”。及至雍正二年(1724),全川人口已增至1320355人了。由上述情況可知,這場由清政府鼓勵和組織的移民運動的第二階段,在渝東三峽地區(qū)已形成了“湖廣填四川”移民潮的第一次高峰。但到了雍正年間,情況卻有了變化。鑒于大批移民不斷涌入四川,雍正五年(1727)九月,川陜總督岳鐘琪疏奏朝廷:“湖廣、江西、廣東、廣西等省之民,逃荒入川,不下數萬戶,請開招民事例,給窮民牛具、秄種,令其開墾荒地,方為有益?!钡赫实蹍s批諭道:“各省大小官員,于地方歉收,即當題請設法撫恤,況各省皆有耗羨備用銀兩,即當以此為賑恤貧民之用,何得坐視百姓之窘迫,不加賑恤而令其逃往他省乎?”又說:“此等遠來多人,良奸莫辨,其中游民無賴之徒,不行稽查,必轉為良民之憂;且恐既開招墾之端,愚民無知,但圖目前之利,必至輕去其鄉(xiāng),亦非所以愛之也。且地方官吏,坐視百姓之遠徙異鄉(xiāng),而不知軫念,斷不可不加懲戒。著岳鐘琪會同巡撫憲德,行令四川州、縣,將雍正四年秋冬以后各省入川人戶,逐一稽查姓名、籍貫,果系窮民,酌量安插,再備造細冊,咨查原籍,將所用牛、種、口糧銀兩,著落原籍之州縣官照數補還。如此,則游惰之民不致冒混,而地方官亦知所儆戒,共以愛養(yǎng)百姓為務,可杜流移之患于將來矣。”次年二月,雍正仍念念不忘此事,下諭內閣云:“上年聞湖廣、廣東、江西等省之民,因本地歉收米貴,相率而遷移四川者,不下數萬人,已令督撫設法安插,毋令失所。但思上年江西收成頗好,即湖廣、廣東,亦非歉歲,不過近水之地,略被淹損,何至居民輕去其鄉(xiāng)者,如此之眾也?”“為地方官者,當撫綏之于平時,而勸教之于臨時,開其愚蒙,恤其窮困,時勤訓導,使百姓知故土之可戀,轉徙之非宜,則愚民之不醒悟者亦少矣。”看來雍正帝對于百姓“輕離故土”轉徙入川已很不以為然,同時對入川移民甚多而又奸良不一的情況也格外重視,故而一面責令稽查近年入川人戶、備造細冊,咨查原籍,加強管理,以杜絕外省游惰之民冒混入川;同時對真正之窮民又網開一面,酌量給以安插,毋令失所;但所用牛、種、口糧銀兩,則著落原籍之州縣官照數補還。并下諭內閣,將自己對此事之主張,“著各督撫曉諭官民等知之”至是,涌動近五十年的移民大潮,似乎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而宣告結束,但實際上卻并未完全消歇,自乾隆初年迄至乾隆中期,卻又再次涌現高潮。(三)種新的入川移民:川、川各以其為乾隆初年,湖北、湖南、廣東、江西、安徽以及江浙一帶,水災迭連發(fā)生,而甘肅、陜西等地地震、水雹成災。此后,大批貧民紛紛逃荒入蜀,“廣東、湖南二省人民由黔赴川就食者共二十四萬三千余口,其自陜西、湖北往者,更不知凡幾。”逃荒入川之貧民,本為流民,但入川之后,大多滯留蜀地,或寫地墾荒,或謀求他業(yè),不再返回原籍,流民實際上已成變相的移民,至是,似已消歇的移民大潮又再次開始涌動。乾隆十年(1745),據川陜總督公慶復奏報:“凡赴川之人,本省給照,無照阻回。后仍有捏造姓名,指稱依傍,兩月之內,來川者多至三千余名?!奔爸燎≈衅?其勢更不可遏止。二十五年(1760),貴州巡撫周人驥,鑒于各省流民入川者甚多,奏請朝廷限制。但乾隆卻批諭道:“此所謂知其一不知其二也。國家承平日久,生齒繁庶,小民自量本籍生計難以自資,不得不就他處營生糊口,此乃情理之常,豈有自舍其鄉(xiāng)里田廬而樂為遠徙者?地方官本無庸強為限制,若其中遇有生事為匪之人,則在隨時嚴行查禁,不得以一、二敗類潛蹤,遂爾因噎廢食。今日戶口日增,而各省田土不過如此,不能增益,正宜思所以流通,以養(yǎng)無籍貧民?!比?1767),四川總督阿爾泰又再次奏請禁止各省貧民繼續(xù)入川,說:“川省荒地,業(yè)經認墾無余,嗣后各省民人,藉詞赴川者,不必給票,并轉飭沿途關津,查無照票者,即行阻回?!钡〉蹍s回復道:“此等無業(yè)貧民,轉徙往來,不過以川省地廣糧多,為求口食之計;使該省果無余田可耕,難以自贍,勢將不禁而止。若該處糧價平減,力作有資,則生計所趨,又豈能概行阻絕?且臨近該地之湖廣、江西等省,均屬朝廷子民,撫綏本無異視?!薄鞍柼┳喽P隘查盤、給票驗放、及咨移各省曉示民人之處,不必行。將此傳諭該督及各該督撫知之?!币泼袢氪?其勢已不可阻擋,看來乾隆皇帝亦充分看到了這一點,于是一改其父之控制政策,順水推舟,順其自然。正由于此,第二次“湖廣填四川”的移民運動即再次掀起高潮。對此情況,陜西按察使嚴如熤作了十分生動而詳細的記載:流民之入山者,北則取道西安、鳳翔,東則取道商州、鄖陽,西則取道重慶、夔府、宜昌,扶老攜幼,千百為群,到處絡繹不絕。不由大路,不下客寓,夜在沿途之祠廟巖屋或密林之中寄宿。取石支鍋,拾柴作飯。遇有鄉(xiāng)貫便寄住。寫地開墾,伐木支椽,上復茅草,僅蔽風雨。借雜糧數石作種,數年有收,典當山地,方漸次筑土屋數板。否則仍徙他處,故統(tǒng)謂之棚民。(夔州府)形勢險阻,為川東門戶,岷江(即“長江”)貫其中。奉節(jié)、巫山、云陽、萬縣、開縣、大寧各縣均在江北,崇山峻嶺,密地千里;川中山多黃土,不逮陜南山之沃而土性稍堅。山民遇有溪泉之處,便開墾成田,故到處均有稻谷,價值較陜省為賤。但各縣地均遼闊,棚民雜處……川東風土,與漢南相近,……承平既久,民多外省搬入,而湖廣之人尤多,以其壤地相連易于搬遷也。由上所引可知,在移民再次大量涌入之際,渝東三峽地區(qū),仍然憑借其地與湖廣等地緊相毗鄰的地理優(yōu)勢,又自然成為了入川移民的首選落腳之地,正如嚴如熤所言:“以其壤地相連易于搬遷也”。以當時鹽業(yè)經濟較為活躍的萬縣長灘井為例:盡管此地離大江較遠,但據初步調查得知,乾隆年間即有何、楊、曾、龔、房、唐、顏、蔣、江、石、王、孫、唐等13戶人家,分別自湖南永州、湘鄉(xiāng)、寧鄉(xiāng)、長沙、衡山、醴陵等州縣和湖北大冶以及江西南昌、廣東梅縣等地轉徙入川,并直接進入長灘落業(yè),這遠比在第二階段直接遷入該地的湖廣移民多得多。即使位在萬山叢中之城口等地,也有大批移民深入其境。及至后來,該地亦“民少土著”而“多外來入籍之人”,可謂“五方雜處”;“土著謂之老戶,外來入籍者謂之客家。附近州縣及湖廣、陜西、江右之民,始則貿易或佃耕,繼則置業(yè)者居多。鄉(xiāng)俗不同,土音各別”。至于沿江各縣,情況則更為突出。單以云陽縣為例:乾隆年間遷入該縣的外省移民竟有58族姓之多,比康熙年間入境落業(yè)之36族姓還多22族姓。除陳、肖二姓分別自四川敘州高縣和忠縣轉遷而來外,其他56族姓則分別來自湖北武昌、黃岡、蒲圻、江陵、麻城、大冶、蘄水、咸豐和湖南的武陵、長沙、岳州、巴陵、湘鄉(xiāng)、衡州、桃源、邵陽、益陽、寧鄉(xiāng)、新化、安化、永州、臨鄉(xiāng)等州縣,以及江西的興國、吉安、信豐、福建的汀州、莆田、建寧和廣東的朝亭、安徽的安慶、太湖等州、縣地。入境落戶的外省移民中亦不乏佼佼者,如江北大姓涂氏,其先祖涂開盛,本為湖北蒲圻縣人,“乾隆二年(1737),年十七,隨父功亮入蜀云陽,度地北鄉(xiāng)老龍坪。既成貿矣,資不足,隨父返蒲圻措之。未幾,父卒,廬墓三年。服除,攜妻、子徙云陽,定居老龍坪,披荊斬棘,辟良田數十頃。遇人平易,鄉(xiāng)里無貧富老幼,以逮田農傭保,皆樂與之游,故能以單姓成一邑巨室”。又如薛光秀,“其先楚人,初徙開縣,乾隆初移云,以耕作起家,家日裕。嘗倡設東井上下兩義渡,以便行人;又募修紫云閣,為里賽會地,所費均不下數千緡,均首為應之?!钡搅饲宕衅谝院?即有江南之彭、薛,江北之鄔、涂、陶、郭、湛、溫等入川移民人戶,已蔚然而成該縣望族大姓矣。外省移民的大量涌入,加之人口的自然繁衍,使四川人口得以不斷增加。雍正二年(1724)全川人口已增至1320355人,及至乾隆四十九年(1784),全川人口則增加到了7789782人,六十年時間,全川人口幾乎翻了六倍,這絕非完全依靠原有人口的自然增殖所能達到,從中亦可見乾隆年間外省移民入川之盛。及至嘉慶初年,但仍有一些外省民眾,為求口食之計而零星遷徙入川,然而,這已經是這場“湖廣填四川”移民大潮的余波了。三、堿農下川,意取材料之家發(fā)端于清初的這場規(guī)模巨大的移民運動,亦勢必使四川社會經濟文化得以全面的恢復和發(fā)展。在渝東三峽地區(qū),長期遭受戰(zhàn)亂破壞的井鹽業(yè),隨著移民的不斷涌入,亦逐漸興旺發(fā)達起來。自清初采取一系列優(yōu)厚政策積極組織湖廣等地移民入川之始,清政府亦在鹽政的管理上,大開綠燈:“任民自由開鑿,(井灶)遂為人民之私產;國家只就井灶而征以課,就鹽引而榷以稅?!辫b于此,自古以來即為渝東三峽地區(qū)重要經濟支撐的井鹽業(yè),自然會得到外省入川移民的格外垂青。所以,在大量移民深入三峽地區(qū)崇山峻嶺開荒墾殖、從事農業(yè)經濟開發(fā)之際,一部分較有實力的外省移民,則把目光投向煮鹽業(yè)的開發(fā)和與之相關的經濟活動中。云陽縣北云安鹽場,“崇禎甲申(1644),張獻忠入蜀后,姚、黃、余、李相繼為亂,士民逃亡,乙巳(1665,康熙四年),僅存灶戶十二。越十三年,丁巳(1677,康熙十六年),逃徙者漸歸鑿井,益灶戶二十二。雍正八年(1730),井十,鍋一百六十五。乾隆二十三年(1758),迭增井一百有二,灶二百五十四,鍋八十五;三十六年(1771),迭增井二十三,灶一百有三,鍋一百有三。”此例中盡管含有少量逃亡灶戶返回井場重操舊業(yè),但從其后制鹽井灶迭增速度來看,外省移民的加入,無疑已在多數。如該場制鹽大戶陶、郭二姓,其先祖皆湖北黃岡人,康、乾之際“遷蜀后,俱業(yè)鹽灶、煤礦,世食其利,浸以潤家,田廬、鹵井,資皆巨萬?!庇秩绾鷳延?弟懷義,原籍湖北麻城,“聞云安鹽井工作多黃州人,遂遷云,以鹺務起家”。一些移民始入川時,本為墾殖務農,但由于鹽業(yè)經濟的迅猛發(fā)展,即轉而購置鹵股,或筑灶自煎,或筑灶租賃他人煎制,同時又一面繼續(xù)從事農業(yè)經濟開發(fā),并由此發(fā)家致富。個中緣由,則在于“購鹵股者,勝于買田,以責息速且厚也。”諸如:“裴超鳳,舊家武陵,祖正己始來川,父志禹乃徙云,初服農疇,旋以鹽筴起家;”“彭宗義,字會川,乾隆中,侍父自圭,由大冶徙云,以力農起家,工榷算,日益富,遂為巨室,購良田、鹵水甚多;”胡德榮,其曾祖早在清初即“自長沙遷(云陽)梅子甲,力農殖產,買慈竹園居之數世”,但傳至德榮,已是“舉債頗眾,生計不給”,于是“乃習為賈,移家鹽場,貿遷嗇積,既清宿負,仍有羨金,購鹵買田,日益完富”;其弟德禮,亦“佐德榮營鹽筴,持家事,自營別墅于南溪,與兄別居,然同財持家如故”。當此之際,由于人口不斷增加,食鹽需求量增大,煮鹽一項,燃料的更換和革新已是勢所必然。鑒于此,煤炭工業(yè)在渝東三峽地區(qū)應運而生。但外來移民于其中所起作用卻不可低估。仍以云陽云安鹽場為例。明末清初,該場煮鹽基本上仍沿襲千年未變之古法,其燃料以木柴為主。當煮鹽燃料初始更換為煤,一些入川移民,即由他業(yè)轉為經營煤礦,并由此發(fā)家致富而成望族。清順治八年(1651),有張榮廷者,自漢中南鄭遷居云陽縣水市口,“以操舟為業(yè),日運柴于鹽廠。廠中煤礦未盛,煮鹽多以柴……而榮廷已積資小裕,旋改營煤礦,以鹺務起家,成巨族。”又如以煤起家之譚錫奎,“原籍湖南茶陵州。先世流徙至縣,貧無藉。弟兄三人,為湯溪煤礲,供鑿運之役。繼乃謀于兩兄,自辟煤洞,多得煤脈且饒。由是殖產日沃,遂為富人?!痹谟鍠|三峽地區(qū)其他主要產鹽井場,雖然煤業(yè)的開發(fā)與營運較之云安鹽場要稍晚一些,但在乾隆以后,亦依附該地煮鹽業(yè)的不斷發(fā)展而逐漸興旺起來。如大寧鹽場,已有縣北“譚家墩口出有煤洞,煤載小舟,順流而下,更為便當。天不愛寶,養(yǎng)活無數生命,故大寧商人不須大有資本,亦能開設也;”又如開縣溫湯鹽場,嘉慶年間,距鹽廠十里內外已有煤窯,所產煤炭由“煤戶用四輪小車推之溪側,小船運載至灶廠中。井廠所用夫匠水陸運煤及商販運背之人,井旺時日以萬計?!痹偃缗硭羯禁}場,亦在嘉慶初年,于井場附近黃金道、盧塘溝、過路灘一帶發(fā)現了煤炭。自此之后,郁山鹽、煤兩業(yè),相依相存。至于為求口食之計而從事鑿井煮鹽與煤礦開采的灶丁、煤工和各類工匠,以及肩挑船運的腳夫、船夫和行鹽之商賈小販人等,更是不計其數。如大寧一地,“工匠外來者多……至鹽場峒灶工丁逾數千人,論工受值,足羈縻之?!薄按髮?、開縣等廠,眾亦以萬計。灶戶煮鹽,煤戶、柴行供井用,商行引張,小行販肩挑貿易,或出資本取利,或自食其力,各營生計,無所謂事端也”云安鹽場,及至乾隆以后,在鹵水的提拽與煎制以及成鹽的販運等等方面,則已開始出現同一籍貫的外來移民各主其事的局面。據民國《云陽縣志》記載:“鹽商多黃州人,拽水夫亦黃州人尸(“主持、執(zhí)掌”之意)之。灶房雜雇,則忠州人。照火者,尤忠州人專業(yè),他籍不能羼也。惟跑井不論。”鹽業(yè)的興盛亦帶動了整個三峽地區(qū)運輸業(yè)的發(fā)展。陸路運鹽大道四通八達。在巫溪縣,經實地考察得知,與后溪河畔大寧鹽場緊相連接的北上段兩河(東溪、西溪)棧道,實際上已與其北面各條山路連成了網絡,形成了四通八達的山地交通格局。而擁有長江這一黃金水道的渝東三峽地區(qū),其運鹽出川之水路則更為暢達。正如嚴如熤所云:“川鹽處處運以舟,淮鹽亦以舟運而溯流而上,不如川運順流而下之便當,工本運腳既較省于海鹽,故其價常賤而銷售甚易。銷售既易,業(yè)鹽之人愈繁。川中沃饒,為各省流徙之所聚,其他陸路來者無論已,即大江拉把手,每歲逗留川中者,不下十余萬人。歲增一歲,人眾不可紀計,豈山中墾荒、平疇傭作所能存活!”由于井灶日盛,“所用匠作轉運之夫實繁有徒,轉徙逗留之眾,得食其力,不至流而為匪”,故而渝東三峽地區(qū)社會相對穩(wěn)定,此實乃“得力于鹽井之盛為多也?!彪S著鹽業(yè)的興旺、運輸業(yè)的發(fā)達,以及人口的迅猛增長,在三峽地區(qū)其他行業(yè)也相應得到發(fā)展。亦如嚴如熤所云:“山內營生之計,開荒之外,有鐵廠、木廠、紙廠、耳廠各項。一廠多者恒數百人,少者亦數十人……凡開廠之商,必有資本,足以養(yǎng)活廠內之人,必有力量,驅使廠內之人。工作本利,其資值帖然為用?!辈粌H如此,鹽業(yè)的興旺還帶來了城鎮(zhèn)商業(yè)的繁榮。例如巫山縣,由于“鹽務暢行山陜,富商俱在巫邑就埠售鹽,財源不竭,以致各行貿易繁興,邑無游民”。又如大寧鹽場所在之地,盡管地勢偏狹促窄,但由于鄰近鄂西北之竹山、房縣、興山、秭歸等縣,其地山內“重岡疊巘,官鹽運行不至”,故而“赴廠(指“大寧廠”)買鹽者,冬春之間,日常數千人,”再加上“自食其力,各營生計”的常住民,“眾亦以萬計”。久而久之,該地亦沿山麓水畔蔚然而成七里長街矣。又如云陽,當鹽業(yè)鼎盛之時,“各鄉(xiāng)殷阜、豪紳、富賈暨其子弟,歲常入城游止,動經旬月,服用豐美,揮霍偃蹇。……當年常有京貨船、南貨船泊城下,經數月一至,至輒大獲,或囊貨入廠,恣所嗜攜取,不問價責直,歸舟始收帳而去。又更賒貨若干,以俟重到,不虞相負也?!庇纱丝梢愿Q見,時云陽縣城和云安鹽場兩地,由于鹽業(yè)的興旺而致整個商業(yè)經濟異常的活躍。至于奉節(jié)、萬縣、忠縣、涪陵等運鹽出川口岸,亦同樣因鹽運而呈現出繁榮的城鎮(zhèn)商業(yè)景象。經濟的發(fā)展亦勢必帶來文化的復蘇。由于移民來自各地,隨著鹽業(yè)經濟的繁榮昌盛,渝東三峽地區(qū)各產鹽井場及周邊地帶,均先后出現了大量具有濃郁移民色彩的祠堂、宗廟與會館,以及與鹽相關的壇廟、宮觀等建筑。諸如大寧場之城隍廟、觀音堂、東岳廟、文昌宮、武圣宮、帝主宮、禹王宮、莼南宮、吳王宮、觀音閣、風洞寺、萬壽宮、火神廟、保安寺、王爺廟、三義宮、太極宮、藥爐觀以及“屢加修葺”之龍君廟等;其中,祭祀鹽泉之神的“寶源廟”(即“龍君廟”),“殿宇巍峨,香火極盛;”而對大寧鹽業(yè)生產及其管理曾作出過卓越貢獻的歷史人物,諸如宋代大寧監(jiān)官雷說、孔嗣宗、虞祺等,亦在縣城所建名宦祠中設有牌位,以供世人祭奠膜拜。較之大寧,三峽地區(qū)另一產鹽重鎮(zhèn)云陽云安場其況尤甚。云陽一地,自古以來,“琳宮秘館,獨盛他處,”及至“湖廣填四川”之后,“客籍既多,民不忘本,爭設賓館,附祀鄉(xiāng)賢,一以聯鄉(xiāng)情,一以資平議,”鑒于此,云安鹽場及其周邊地帶,神祠、會館、佛寺、道院,即如雨后春筍般地矗立起來,原存頹廟舊觀,亦得以修葺一新。諸如神祠,即有龍君宮、文昌宮、炎帝宮、三皇廟、倉圣宮、高祖廟;會館有關帝廟、萬壽宮、廬陵館、禹王宮、帝主宮、萬天宮、水府廟等;佛寺有滴翠寺、清凈寺、羅漢廟、普賢寺、大佛寺、花果寺、青衣庵;道院有玄天宮、玉皇廟、三官廟、高峰寺、皇經堂;其他雜祀則有三元宮、五顯廟、三義廟等。其中,龍君宮為供奉井神扶嘉之地,高祖廟為祭祀劉邦、樊噲首開井鹽之利而建。有趣的是,不少神祠、會館,或為“工商集會之區(qū)”,如洞上馱幫,在云安鹽場即以白水灘水府廟為會館;云陽炭幫,則在離鹽廠北去近二十里之南溪鄉(xiāng)建有高峰觀,以為集會之地?;驗橥?如萬天宮,即為忠州人公所;帝主宮,則為湖北黃州人公所。“祀神飲福,平議幫務,皆于是行之?!睍r至今日,云安父老,尚相傳“昔有九宮十八廟”之美談。除此而外,一些鹽業(yè)大戶又相繼在廠建起了宗廟祠堂,諸如郭家祠堂、陶家祠堂、周家祠堂、林家祠堂、曾家祠堂、袁家祠堂等等,于是競相供奉先祖,以示不忘其入川創(chuàng)業(yè)之艱難;香火不斷,以祈求神靈保佑其子孫綿延、發(fā)達興旺;同族人等,聚會一堂,長幼有序,禮儀有方,還望由此而在地方“樹風聲、化民俗”也。至于三皇五帝、古圣名賢以及神人巫鬼,亦各得其受祭之所;佛寺尼庵、道院宮觀,皆附麗于廠而得增飾一新。隨著湖廣等地入川移民的安家樂業(yè),為求神靈保佑一方平安,自古楚地“信巫鬼、重淫祀”的文化習俗,至是得到發(fā)揚光大,由鹽而興的移民文化在一片簫鼓叢祠、巫覡歌舞之中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現。值得特別注意的是,入川移民中的一些有識之士,一旦起家而漸至殷阜,亦非常注重地方教育事業(yè)的振興,常有創(chuàng)修書院之義舉。譬如云陽雙江之云峰書院,即由原籍湖南湘鄉(xiāng)之鄔世文所建。世文先祖于康熙末年入川,落業(yè)于縣北黃石甲,及至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