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荀子認識論的現(xiàn)狀及問題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afd8c454a10ade5cb3b2d827bc7ec9a/4afd8c454a10ade5cb3b2d827bc7ec9a1.gif)
![論荀子認識論的現(xiàn)狀及問題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afd8c454a10ade5cb3b2d827bc7ec9a/4afd8c454a10ade5cb3b2d827bc7ec9a2.gif)
![論荀子認識論的現(xiàn)狀及問題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afd8c454a10ade5cb3b2d827bc7ec9a/4afd8c454a10ade5cb3b2d827bc7ec9a3.gif)
![論荀子認識論的現(xiàn)狀及問題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afd8c454a10ade5cb3b2d827bc7ec9a/4afd8c454a10ade5cb3b2d827bc7ec9a4.gif)
![論荀子認識論的現(xiàn)狀及問題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afd8c454a10ade5cb3b2d827bc7ec9a/4afd8c454a10ade5cb3b2d827bc7ec9a5.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論荀子認識論的現(xiàn)狀及問題
關于荀子的認識論的研究,科學家通常從主觀和客觀的角度進行。荀子認為,它客觀上是客觀的,客觀上是客觀的。本文作者認為,這種看法可以說符合常識的理解,卻沒有切近荀子的本意。荀子的認識論是心物一體的認識論,心不是“主觀”,物也不是“客觀”,他更沒有提出“符合”論,也不以“客觀”為認識的標準。荀子的認識論是心“合”物論,也就是心物相合不二之論。荀子指出,“知有所合謂之智”,“能有所合謂之能”(《正名》)。通常的解釋是人的知覺和事物相接觸有所符合叫做智慧,本能和事物相接觸后有所符合叫做才能。2可是,知覺和本能在跟事物接觸之后,哪怕有所符合之后并不會發(fā)生本質性的轉變,那么智慧和才能又是怎樣出來的呢?僅僅是因為“符合”了嗎?符合是主觀跟客觀相符,但二者之間只是相符而已,并沒有發(fā)生什么本質性的變化,可見,單純的“符合”并不必然產生智慧和才能。只有心與物真正相“合”,也就是心物融合成一體才有所謂的智慧和才能的出現(xiàn)。這就是說,智慧或才能都是心通于物以后的表現(xiàn),是一種心靈通達世界運化之后的“慧”和“能”,而不僅僅是與事物符合的知覺或本能的認識狀態(tài)。否則,盡管“禽獸有知”(《王制》),如動物出于生存的需要,其知覺和本能也能與其生存環(huán)境相符合,但我們不認為動物具備智慧和才能。可見,要有“智”和“能”,單純靠“符合”是遠遠不夠的,荀子所謂“合”不是簡單的“符合”之意,而是心“合”于物,也就是心通達萬物,并與萬物相融合之意。一、從片面的觀點看在荀子看來,僅僅依賴知覺和本能去認識事物是一定會有片面性的。認識事物的首要目的是全面,所以他才寫作《解蔽》一篇,因為他發(fā)現(xiàn)常人總是易于為事物的某一方面所蒙蔽,而無法領會全局,即所謂“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如果單純依賴知覺和本能,無論怎樣認識事物都必然是片面的,因為知覺再多也是無數(shù)碎片的疊加,本能再豐富也是直接反應模式的簡單重復,荀子發(fā)現(xiàn)人們總是在片面的認識中打轉,希望幫助人們全面地認識事物,因此才建立了他的認識學說。荀子首先批判了過去君主、臣子和游說之士中受蒙蔽的禍害和不被蒙蔽的好處,指出圣人懂得思想上的毛病,從而能夠“兼陳萬物而中縣衡”(《解蔽》),也就是能夠把各種不同的事物同時提出來并在其中設立一個正確的標準去進行權衡判斷,從而能夠看到各個不同的對立面而不被彼此相互蒙蔽,也就不會擾亂事物本身的條理和秩序?!昂狻本褪恰暗馈?而“道”不是通過“符合”就可以知曉的,必須“心知道,然后可道”,可見,“道”是心可以通達的,不是靠心去“符合”的,因為“符合”不是合于正面,就是合于負面,總之不能“符合”于“道”之全體,道必須是心自己認可懂得才能進一步遵循持守(“守道”)。所以荀子說,“人何以知道?曰:心”。(《解蔽》)這樣的心,在與認識對象完全融合而領會“道”的同時,也是一種知覺性的行動,也就是說,認知“道”的同時就是持守“道”的實踐過程。31.心應全面地理事物,不能再認識事物那么,心如何才能了解道呢?荀子并不認為是靠心“符合”物才能了解,不是依賴主觀符合客觀,更沒有以客觀為標準的說法,他提出心了解道要靠“虛壹而靜”。也就是說,心通過虛壹靜,與萬物融為一體,進而把握萬物的全體,這不是要讓心去一一符合事物,以外物為標準。真正的客觀和準確是去把握萬物全體的“道”,所以要使心進入虛、壹、靜的狀態(tài)。“虛”心是不要讓我們以前認識得來的信息、記憶中的知識去妨礙將要接受的知識;“壹”心是不要在認識的過程中有“二”心,即不要在認識某一事物時,讓關于另一事物的認識來妨礙此一事物;心“靜”是心不為夢幻、雜思所亂。4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大清明”的境界。在這個境界里,不是心跟事物一一符合,不是知道一個個事物的所謂“客觀”的狀態(tài),而是所有的事物同時在心中呈現(xiàn)出來,事物所有的方面都為心一下子徹底了解:“萬物莫形而不見,莫見而不論,莫論而失位。”(《解蔽》)這種狀態(tài)中,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清澈澄明起來,心廣大到可以普及一切事物方方面面的程度,完全與物整合相融沒有分際。這是一個“恢恢廣廣”、“睪睪廣廣”、“涫涫紛紛”(《解蔽》)的狀態(tài),心完全普及到寬闊廣大、浩瀚無涯的宇宙之間,跟著萬物一起活躍多變、紛繁復雜。所以可以達到“坐于室而見四海,處于今而論久遠,疏觀萬物而知其情,參稽治亂而通其度,經緯天地而材官萬物,制割大理而宇宙里矣”的無所不知、全然沒有任何遮蔽的狀態(tài)。在荀子看來,心可以通達一切事物,并且可以同時了解事物的所有方面。心本身是“形之君”、“神明之主”(《解蔽》),只發(fā)出命令而不從任何地方接受命令。心既能完全包容一切,又能自做選擇,既能認識繁雜的事物,又能思慮專注。心思如果分散就不能獲得知識,三心二意就會疑惑不解。“壹于道以參稽之,萬物可兼知也。”(《解蔽》)專一于道來考察萬物,就可以同時認識它們,所以心思一定要精明專注。“精于道者兼物物”(《解蔽》),精通道就可以全面地治理支配一切事物。連通于萬物的心又稱“道心”,以與“人心”相區(qū)別,荀子引述《道經》的話說,“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可見人的本心易于偏差,而合于萬物的道心卻往往微妙難明,這其中“危微之幾”,只有非常明智的君子才可能認識。心當如止水,如果不去晃動它,其污濁自下,清明浮起,明澈如鏡,好比一個人獨自靜思,思路必然通達明白。5可見,荀子非常強調內心的平靜,認為對事物的準確把握來自內心的安寧,判斷的準確與否也取決于心是否能夠通達萬物,不為表面的假象所惑。內心不平靜的人,判斷問題象是在昏暗中行路的人,喝醉的人,蒙眼的人,他們對事物的錯誤判斷是由于心有所蔽,沒有辦法擺脫外物的干擾。比如有人認為有鬼,荀子認為是精神恍惚、疑惑、迷亂的表現(xiàn),這都說明,心神專一寧靜是保證心通于事物的前提。2.命名、辯論的方式荀子的命名觀是從心可以通融于物出發(fā)的。心通過融合于“類”而后融合于具體的物6,這是一個約定俗成的過程,“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正名》)。可見“名”是人們共同約定以了解某一類事物的中介。心通過“名”來“命”令某一類的事物,從而對此類事物有自己的把握。心由名而命,就不需要一一去“符合”事物了。能夠使用合理的名稱去稱呼某一類的事物,民眾就會被引上正道,但實行教化的君王卻無法告誡百姓命名的規(guī)則?!捌?、命、辨、說也者,用之大文也,而王業(yè)之始也?!北葦M、命名、辯論、解說,是名稱在實際運用中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是帝王事業(yè)的起點。“君子必辯……君子之于言無厭”(《非相》),說明荀子重視名相,提倡論辯,認為不重視言語和外在表現(xiàn)的儒是“腐儒”(同上)。言語和辯論是心為了表達對道的認識而產生的種種方法。命名和辯論的方式是為了能夠表達心靈對道的“融合”,而不是為了與某一事物“符合”。所以說,荀子的認識論不是簡單的“符合”論,而是心“合”物,其實是心“盡”物論。正是在“合”與“盡”的意義上,才能夠給一類的事物命名,這就是《正名》篇討論“名”之來源的根據(jù)。知覺“符合”事物,即使是同類的事物仍然要不停地“符合”下去,但心其實可以“盡”一類事物,能夠由已知推處未知的同類事物的情況,而名稱正是為了表達某一類事物而創(chuàng)設的?!胺餐愅檎?其天官之意物也同,故比方之疑似而通,是所以共其約名以相期也?!?《正名》)人對于同類的事物有近似的了解,所以可以通過一些概括的名稱來交流思想。這說明人心可以“合”于一類的事物,而不必一一去“符合”,心的“征知”不是心能夠一一驗證外物,而是心能夠檢驗新的事物是否與既已認識的事物同類。所以心是可以與物融通的,如果沒有檢驗出來,就說明“人莫不然謂之不知”,就是人們都會承認這樣的心是沒有認識能力可言的。荀子認為性也能夠通于事物之理,所以人能夠通過認識自己的本性來求知事物的道理,但是,單純用性來了解事物之理,卻不去停止,那么一個人即使一生一世也不能遍及對外界事物的認識。可見,用“性”去“符合”事物之理,將陷入一個無休止的認識重復,永遠只能得到片面的認識,而無法了解事物的全體。7“其所以貫理焉雖億萬,已不足以浹萬物之變,與愚者若一。”(《解蔽》)這種以客觀事物為標準的“符合”認識論,即使能夠貫通千萬條世間道理,也不能用來通曉世上萬物的變化,其結果就是跟愚蠢的人沒有本質的區(qū)別。荀子稱這一類人為“妄人”,也就是執(zhí)迷于“符合”認識論的人,認為他們即使學到老,仍然是蠢人一個,還自認“符合”論為至理,所以是狂妄無知的人。荀子認為,學習有一定的范圍和限度,其目的在于“止諸至足”,也就是達到最完滿的境界,也就是通曉圣王之道。荀子認為心是道的主宰,而道是治理國家的經久永恒的原則,“心也者,道之工宰也。道也者,治之經理也。”(《正名》)“圣也者,盡倫者也;王也者,盡制者也;兩盡者,足以為天下極矣。”(《解蔽》)圣人是那些完全精通事理的人,王者是那些徹底精通治國制度的人,而既圣又王的人,就是天下所有人的最高標準。圣王的一個明顯特征就是“盡”,所以他們不可能是“符合”論者,不可能是通過具體的“性”與“理”的對應來了解事物的人,他們必然是讓自己的心徹底周遍世間萬物的人,完全把握世間事物的變化及其道理的人。他們的心與萬物相“合”不二,從而窮盡萬物之理。二、心“和”理,理自身“神”“理己”,以養(yǎng)天下荀子這種心物融通的認識論在全書中有不同方面的體現(xiàn),可以說,《荀子》一書的主旨之一是君子、圣人之心如何“合”物,涵蓋多方面的內容。書中的許多側面都說明,荀子所提倡的心“合”物論,不是學者通常討論的以主觀、客觀相分為基礎的符合論,而是心念完全“合”于天下萬物的融合論。荀子的見識可以說是心物相合之后精湛運思的流露。8在荀子看來,君子是那些能夠讓自己的心“合”于物的人,而小人則是那些心為物蔽,或心念狹小的人?!熬哟笮膭t敬天而道,小心則畏義而節(jié)”(《不茍》),君子之心由于通于物事,可以推廣延展到自然規(guī)律,而心及于具體的禮義,就會敬畏禮義并有所節(jié)制。而小人則相反,心往大處用會傲慢而兇暴,小處用會邪惡不正而傾軋他人。所以“君子養(yǎng)心莫善于誠,……誠心守仁則形,形則神,神則能化矣?!?《不茍》)君子在通達事情之時心念真誠,并用真誠的心境堅守仁愛,在言行中表現(xiàn)仁愛,從而達到神明的境界,進而感化他人。君子用“誠”心來合物,因為“天地為大矣,不誠則不能化萬物;圣人為知矣,不誠則不能化萬民”(《不茍》),只有心念真誠純粹才可以化育萬物,感化萬民。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說,君子“心小而道大,所聽視者近,而所聞見者遠”(《不茍》),說明君子之心具有合于天下萬物的能力,他能夠從一人、一事去了解千萬人與事,他們掌握了簡單的方法,卻可以做成偉大的事業(yè),不用出內室廳堂,就可以掌握天下的情況。正是由于荀子的心“合”物觀認為心物是一體的,所以心認識自身與認識他物并無分別,對自己的認識就是對自身情境的了解。而人了解自身是不能離開其生存其間的情境的。荀子用喜歡浮在水面上曬太陽的魚由于不了解自己的存在不能離開水,等到擱淺在沙灘上時已經后悔莫及來說明人對于自己的了解必須連同生活其間的情境一起了解,心念如果拘于自身而不能推及生存情境就不是真正地了解自己。“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榮辱》)由于認識到自己生存情境的有限性,人就不會埋怨他人,懂得自己的命運可能延伸到的限度,人就不再需要埋怨上天。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個人心念的向度就是其命運的限度,對命的領悟就是對自身心念之深度和廣度的理解。所以人生的遭際,行事的榮辱的本質是心念的影響所引起的反應,這與《易傳》認為言行是“榮辱之主”的觀點相通。人生的榮辱,外在的表現(xiàn)在于是否遵從禮義,而內在的原因是心念是否與其生存其間的情境相和諧,此之謂“君子道其常”(《榮辱》),君子所行的常道是與其生存情境相和諧的合宜之道。91.在禮治上,強調人性方面的教化荀子明確反對孟子的性善論,認為孟子沒有真正認識人的本性,不明白先天本性和后天人為之間的區(qū)別。在荀子看來,“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性惡》),性是自然天生的,好比“目可以見,耳可以聽”等感官自然的功能,不是禮樂等經過后天教化而學習到的。10人天生有種種貪念和欲望,美德和禮義都違背人本然的天性。要想形成善良的品行需要后天禮樂的教化,而每個人通過學習,“化性起偽”,改變原初惡的天性,仍然有成為圣人的可能。11荀子提出“涂之人可以為禹”,也就是人受到禮樂的教化后還是可以成為圣人,但這不是孟子意義上本來性善自然生發(fā)出來的圣人,而是主動地接受了禮樂熏陶之后,改變了天然惡性的人。12荀子認為“性”是“本始材樸”,“偽”是“文理隆盛”,“性”要與“偽”相合,“性偽合,然后成圣人之名,議天下之功于是就也”(《禮論》)。圣人的心合于事物,是他的天然本性和后天人為相結合而產生的?!坝钪腥f物,生人之屬,待圣人然后分也”(《禮論》)。圣人化性起偽的一個有效手段是運用音樂,這是因為音樂可以調節(jié)人的情感,所以“樂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樂論》)。音樂“化人也速”,所以有必要對其進行選擇,好的音樂可以“感動人之善心”(《樂論》),從而使人心“和順”,讓人們在受到感染的過程中,“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樂論》),有利于建立和諧的人情關系。樂和禮在這個意義上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都是圣人通達天下人心的有效中介,“禮樂之統(tǒng),管乎人心矣”(《樂論》),音樂調節(jié)人的性情,禮處理人倫關系,都是為了使人們和諧一致。13君主在教化時,除了要利用“以順人心為本”(《大略》)的禮樂之外,還要重視權勢和法度,要“立君上之勢”并“重刑罰”(《性惡》),這是建立在人性本惡的基礎之上的。依荀子的觀點,禹之為禹不是他有超出常人的天然善性,恰恰相反,他的惡性與常人無別,但是禹能夠“為仁義法正”,也就是實行仁義和制度??梢?普通人努力積累善行就有可能成為圣人,但這需要人“專心一志,思索孰察,加日縣久,積善而不息,則通于神明,參于天地”(《性惡》),通過積累善行達到這種最高的修養(yǎng)境界是可能的,但是可能性并不等同于現(xiàn)實性,正如腳可以走遍天下,但沒人可以真正做到,“可以為,未必能也”14,所以雖然圣人可以通過積累善行來達到,但普通人還是鮮有成為圣人者?!按笫ァ钡木辰缡恰爸ê醮蟮?應變而不窮,辨乎萬物之情性”(《哀公》),可見,圣人的心智通于能夠化成萬物的大道,應對世間無窮無盡的變化,這就是心“合”于萬物的境界。2.中國的人之所積—變心易慮,齊心成圣荀子認為,人生下來的時候心念都是狹小的,“人之生,固小人”(《榮辱》),如果沒有良師教導、禮法約束,人的心念就會為財利所拘,也就是心念只能“合”于自身的私利。所以人需要接受禮義的熏陶,讓心念能夠“合”于仁義之道,以擺脫心念狹隘的“陋”,即淺陋無知。人要想理解圣人的言論,就需要把自身的心念打開,不僅明了自身的命運,而且了解他人和社會,只有心念能夠“合”于天下之后,才能夠明白《詩》、《書》、《禮》、《樂》包含的治理天下的道理,這些道理絕不是心念狹小的“庸人”所能理解的。而圣人就是那些“以己度人”的人,他們“以人度人,以情度情,以類度類,以說度功,以道觀盡,古今一也”(《非相》)??梢?圣人心念的擴展是以自己的切身體驗為基礎的,用自己的體驗推知他人的體驗,以當代人的狀況推知古人的狀況,以今人的情感推斷古人的情感,依據(jù)現(xiàn)代的物類去論斷古代的同類事物,由今天流行的學說去推想古人的功業(yè),由今天的道理去概論古時的一切情況,因為今天的心念是可以通達到古代的。心之所以能夠和通于物,是有其形而上的根據(jù)的。荀子提出:“萬物同宇而異體”(《富國》),心之廣博不過宇宙,而萬物皆包容于宇宙之中,只是形體有異而已。人也一樣,雖然各種不同種類的人處在一起,但是他們“同求而異道,同欲而異知,生也”(《富國》),人都有著共同的要求和欲望,但滿足的方式各異,這就是人的本性共通之處。由于人們滿足自己欲望的方式太多,所以有必要“明分使群”,“節(jié)用以禮,裕民以政”(《富國》),用行政手段使社會安定發(fā)展。荀子認為禮是貴賤、長幼自然分別的表現(xiàn),圣人模仿天地的秩序來整理人倫,達到“少者以長,老者以養(yǎng)”、“和齊百姓”的“人和”(《富國》)境界。荀子認為,君主的治國之道可以用來統(tǒng)一天下人心,“彼其人茍壹,則其土地且奚去我而適它!”(《王霸》)可見,荀子認為人心的一致是實行王道的根本。百姓之心的和諧一致來自君主本人的身心和諧:“血氣平和,志意廣大,行義塞于天地之間,仁知之極”(《君道》),這樣的圣人能將自己身心的和諧推廣到天下百姓,將內心的心意與萬民的行動相協(xié)調一致,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說,“君者,民之原也”(《君道》)。在軍事上的表現(xiàn)就是“百將一心,三軍同力,……和傳而一”(《議兵》),全體軍隊行動起來團結得像一個人,從而達到“和齊”之境,可見用兵的根本在于使得將領與士兵的心意相通。心“合”物需要實踐來落到實處。荀子說:“聞之而不見,雖博必謬;見之而不知,雖識必妄;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儒效》)所以他有“學至于行之而止矣”(《儒效》)的說法??梢?行動是使心念真正合于事物的中介,只有通過實踐才能“當是非,齊言行”(《儒效》)。而圣人的境界其實是普通人積累德行而成就的,即“人之所積”(《儒效》)。在這個意義上,荀子不認為貴族和平民的身份是固定不變的,而是要看人被教化的程度而定,也就是思想行為是否符合禮義的要求,“雖王公士大夫之子孫也,不能屬于禮義,則歸之庶人”(《王制》);反之,如果普通人的子孫能夠記錄文化典籍方面的知識,品行端正,符合禮義的要求,就把他們歸于卿相士大夫一類?!岸Y義”可以說是判斷人是否合于其生存情境和社會的標準,一個王道昌明的社會是人人處世力圖合于禮義的社會,一個“衣服有制,宮室有度,人徒有數(shù),喪祭械用皆有等宜”(《王制》)的社會,禮義成為人們立身行事的準繩。老百姓“皆知夫為善于家而取賞于朝”(《王制》),都知道趨利避害,于家于國皆知何者可行,而何者不可行。所以,荀子提出“禮義者,治之始也;君子者,禮義之始也”(《王制》)。君子與禮義是天下達到“王制”所缺一不可的,沒有禮義就沒有教化的依托,沒有君子,禮義就不能推行天下。君子通過“制禮義以分之,以養(yǎng)人之欲,給人以求”(《禮論》),可見,禮義還是使人之欲望與自然、社會供給達到平衡的必要條件??梢?君子運用禮義來將自己的心意跟天下百姓的行為相合,從而使得天下達到和諧的“王制”之境界,“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于欲”(《禮論》),此即“君子理天地”(《王制》)。而君是“善群”的,即善于按一定的名分等級把人們組織成社會群體,從而使“萬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長,群生皆得其命”(《王制》)。人之群體內部必然有所分別,但能夠使人群的紛爭和諧化的能力即是和,“義以分則和,和則一”(《王制》),和諧就是使“分”能夠合而為一,這樣就將心力用往一處??梢?心力之“和”是人群之力的來源。與“和”相對應的是“爭則亂”,所以要由君王來使得萬物各自安于合宜的“分”,也就能“得其命”,全生、養(yǎng)生、盡生從而達到和諧共處的境界。君王運己心以合于天下蒼生,實行教化,“禮義教化,是齊之也?!?《議兵》)目的是使百姓齊心協(xié)力,讓百姓能夠順從自己的本然之命,安時處順,從而達到天下大治。荀子認為,圣人力圖改變他固有的本性,經過長期的身心修養(yǎng)而后心念廣大,可以“合”于古今一切人事變遷。但也由于圣人意識到小人心念的狹隘,知道“非得勢以臨之,則無由得開內焉”(《榮辱》),需要得到權勢來統(tǒng)帥他們,否則沒有辦法打開他們的心志來使他們接受禮義的熏陶,這就是禮義教化的工作。教化就是心念打開的君子去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度車間租賃安全協(xié)議書(含安全生產責任險)
- 二零二五年度茶業(yè)投資合作框架協(xié)議
- 2025年度解除婚約協(xié)議書(情感修復與法律支持)
- 二零二五年度油茶種植基地承包與生態(tài)修復協(xié)議
- 2025年度食堂食品安全風險評估與監(jiān)督執(zhí)行協(xié)議
- 施工現(xiàn)場施工防生物污染制度
- 施工日志填寫中的施工材料消耗記錄方法
- 個人商鋪抵押借款合同范本
- 云服務器托管服務合同(三)
- 二手廠房買賣合同
- 2025年度高端商務車輛聘用司機勞動合同模板(專業(yè)版)4篇
- 2025長江航道工程局招聘101人歷年高頻重點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年黑龍江哈爾濱市面向社會招聘社區(qū)工作者1598人歷年高頻重點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執(zhí)行總經理崗位職責
- 《妊娠期惡心嘔吐及妊娠劇吐管理指南(2024年)》解讀
- 《黑神話:悟空》跨文化傳播策略與路徑研究
- 《古希臘文明》課件
- 居家養(yǎng)老上門服務投標文件
- 長沙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隊招聘普通雇員筆試真題2023
- 2025年高考語文作文滿分范文6篇
- 零售業(yè)連鎖加盟合同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