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新教材高考歷史全程一輪總復習課題訓練11從明朝建立至清朝前中期的統(tǒng)治_第1頁
2025版新教材高考歷史全程一輪總復習課題訓練11從明朝建立至清朝前中期的統(tǒng)治_第2頁
2025版新教材高考歷史全程一輪總復習課題訓練11從明朝建立至清朝前中期的統(tǒng)治_第3頁
2025版新教材高考歷史全程一輪總復習課題訓練11從明朝建立至清朝前中期的統(tǒng)治_第4頁
2025版新教材高考歷史全程一輪總復習課題訓練11從明朝建立至清朝前中期的統(tǒng)治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課題訓練11從明朝建立至清朝前中期的統(tǒng)治一、選擇題(每題3分,共36分)1.[2024·長沙高三月考]明初,朱元璋規(guī)定:“內廷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但是明朝中后期,宦官負責提督東廠,限制錦衣衛(wèi),甚至幫助皇帝“批紅”。這一變更的背景是()A.君主專制漸漸衰落B.朱元璋失去影響力C.宦官專權操弄朝綱D.皇權獨攬親政懈怠2.[2024·蕪湖市高三二模]明太祖時,上司對日照知縣期滿考語為“無課農(nóng)興學之績,而長于督運”,有意薦其任職交通運輸部門,結果被皇帝痛批“棄本而務末”,而將該知縣降職,明太祖此舉旨在()A.關切百姓疾苦B.申飭官員勾結C.整肅地方治理D.規(guī)范政績考核3.[2024·南通市大聯(lián)考,5]明朝初期,內閣閣臣們朝夕與皇帝相處,職司代言,聲勢顯赫。閣臣們敢于規(guī)勸皇帝的錯誤確定和行為,主動為皇帝舉賢任能,參與人員的選拔和考核。在內閣頗具影響力時,閣臣所舉薦的官員多被接受和任用。材料反映明初()A.內閣掌控了朝中的政治實權B.專制主義皇權得到空前加強C.皇帝與內閣之間能相互監(jiān)督D.內閣閣臣能夠影響皇帝決策4.[2024·武漢市高三模擬]明代的文臣蔭子武職制度構建于景泰年間,嘉靖以降,由于邊事頻仍,閣臣、樞臣等各級文臣多有得蔭錦衣衛(wèi)武職者,該制度使部分縉紳子弟成為世襲武官。明代的這一制度肯定程度上()A.促進了社會階層流淌B.變更了科舉制的選拔方式C.加強了錦衣衛(wèi)的權力D.進一步鞏固了大一統(tǒng)局面5.右圖是明清時期的權力空間布局示意圖,明朝內閣距皇帝寢宮乾清宮1000米,清朝軍機處距皇帝寢宮養(yǎng)心殿50米,幾乎形成一條直線,同時也暗含了一條隱秘的政治軸線。這條“隱秘的政治軸線”是指()A.中心集權不斷加強B.君主專制不斷強化C.行政中心漸漸北移D.官員地位不斷提升6.[2024·哈三中高三三模]對于朝貢體制,利瑪竇寫道:“所謂進貢倒是出名無實的……讓皇帝信任全世界都在向中國朝貢,而事實上則是中國的確在向其他國家朝貢。”可見朝貢體制()A.在經(jīng)濟上得不償失B.鞏固中外宗藩關系C.強化天朝上國觀念D.導致東方從屬西方7.[2024·吉林市高三二模文綜]明英宗時期“土木堡之變”的發(fā)生,導致武將和功勛集團出現(xiàn)斷層,文官集團快速崛起。明朝沒了相權與皇權之爭,卻出現(xiàn)了嚴峻的文官與皇權之爭。明朝文官集團與皇權沖突的發(fā)展()A.助推了宦官集團勢力的膨脹B.使東林黨人的勢力得以發(fā)展壯大C.為后來清軍入關供應了契機D.適應了統(tǒng)治集團權力安排的要求8.[2024·大連市一模]雍正即位后將太子人選寫為密詔,當眾藏于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后,另寫一份內容相同的密詔自己保藏,臨終前,以兩份密詔所書太子之名宣示而傳位。之后乾隆發(fā)布諭旨稱“總之,不行不立儲,而尤不行顯立儲,最為良法美意,我世世子孫所當遵守而弗變者?!鼻宄[私立儲制度的確立()A.強化了對官僚機構的管理B.利于加強中心對地方的限制C.成為中樞穩(wěn)定的制度保障D.是嫡長子繼承制的形式創(chuàng)新9.[2024·河北邯鄲期末]康熙帝時,“御門聽政”成為中樞決策的主要形式,也就是皇帝定期在乾清門聽取內閣等各部院衙門官員的奏事,或即時裁決,或留給相關部門進行商定??滴醮伺e()A.防止了官員貪污腐敗B.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C.擴大了軍機處的權力D.避開了君主決策的失誤10.下表是明清時期土司地區(qū)有關科舉制度的規(guī)定,據(jù)此能夠得出的歷史結論是()時期規(guī)定明朝初期當諭諸酋長,凡有子弟皆令入國學受業(yè),使知君、臣、父、子之道,禮樂教化之事明朝中后期凡土官嫡子許入旁邊儒學,并明令愛護土著士子入學、充貢和應舉,不準他處士民冒籍康熙時期土司子弟愿習經(jīng)書者,準許就近府、縣入學考試A.利于維系民族間的和諧B.保障了人才選拔的客觀性C.促進了人才的自由流淌D.消退了民族間的文化差距11.[2024·重慶八中期末]1684年,清朝在臺灣設府;1689年,從法律上確定黑龍江流域、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闊地區(qū)都是中國領土;1762年,清朝在新疆設立伊犁將軍;1793年,以法律形式明確和落實了中心政府對西藏地方的管轄權。材料說明清朝前期()A.國家統(tǒng)一促進對外交往B.大一統(tǒng)的局面不斷鞏固C.封建君主權力日益強化D.邊疆危機危及朝廷權威12.[2024·北京市海淀區(qū)高三二模]清朝將南海諸島列入水師的巡查范圍??滴跛氖拍曛廖迨荒?1710~1712),廣東水師副將吳升率水師巡察西沙群島,“自瓊崖,歷銅鼓,經(jīng)七洲洋、四更沙,周遭三千里,躬自巡察,地方寧謐”。下列對此相識正確的是()A.為康熙收復臺灣奠定了堅實基礎B.維持了東亞諸國與清朝的朝貢關系C.反映出清政府大力扶持海上貿易D.表明白清政府對南海諸島行使主權二、非選擇題(第13題16分,第14題12分。)13.[鄭和下西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6分)材料一《明史·鄭和傳》記載了鄭和下西洋的事跡:“鄭和,云南人,世所謂三保太監(jiān)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從起兵有功,累擢太監(jiān)。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永樂三年六月,命和及其儕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將士卒二萬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送)金幣。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廣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蘇州劉家河泛海至福建,復自福建五虎門揚帆,首達占城,以次遍歷諸番國”。材料二1936年,在云南玉溪縣鄭和十七世孫鄭紹明家里發(fā)覺了《鄭和家譜》,記載了鄭和出訪事跡:“和才負經(jīng)偉,文通孔孟,特選皇廷”;“敕奉差諸官員共二萬七千四百一十一員,又撥寶船六十三丈,大船長四十四丈,闊一十八丈;中船長三十七丈,闊一十五丈。所至諸國名:占城國、爪哇國、暹羅國……”;“于諸番國并海外,公干教化諸番王等無不祗順(尊敬)”;“又乃稱和公之德而揚和公之行,可謂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者矣”。(1)閱讀材料,比較兩則史料關于鄭和下西洋記載的異同。(8分)(2)結合史料類型,說明上述兩則史料的價值。(8分)14.[2024·濰坊市高三模擬]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雍正八年(1730年),曾任臺灣總兵、浙江水師提督的陳倫炯經(jīng)過實地查訪和多方收集資料,寫成《海國聞見錄》。該書在當時被贊為“防戍、經(jīng)商必用之書”。此后魏源的《海國圖志·籌海篇》、徐繼畬的《瀛寰志略·日本》等即是在此書基礎上撰寫而成?!逗勔婁洝肪砟考爸饕獌热莺喗榫韮詢热莺喗樯暇怼短煜卵睾P蝿蒌洝酚浭鲋袊睾5乩硇蝿?,北起渤海灣,南至北部灣的地貌、水文、航運、海防等。《東洋記》記述朝鮮、日本及琉球的海道、自然條件、國家制度、民族、風土民情、物產(chǎn)等?!稏|南洋》記述臺灣、菲律賓群島、西里西伯島、摩鹿加群島及婆羅洲的地理、人文,并詳述鄭勝利收復臺灣經(jīng)過?!赌涎笥洝贰缎∥餮笥洝贰洞笪餮笥洝酚浭鲇《戎前雿u、馬來半島、巽他群島,南亞、西亞及中亞,非洲和歐洲各國的地理?!独鲇洝贰赌习臍庥洝酚浭瞿虾V械睦鰨u及中國南海諸島。下卷6幅圖:《四??倛D》(即東半球圖)《沿海全圖》《臺灣圖》《臺灣后山圖》《澎湖圖》《瓊州圖》(即海南島圖)這些圖比《鄭和航海圖》具體、精確,但沒有五大洲圖?!幾詶钗暮狻妒澜绲乩韺W史》依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對《海國聞見錄》的相關內容做出合理說明。(要求:表述成文,觀點明確,論證充分,邏輯清楚。)課題訓練11從明朝建立至清朝前中期的統(tǒng)治1.解析:材料表明明朝中后期出現(xiàn)宦官專權現(xiàn)象,這是君主專制強化的表現(xiàn),皇帝大權獨攬,防范外朝。但事務繁多不堪,從而重用宦官,故選D項,A項錯誤;“失去”不行能,B項表述錯誤;題目問的是背景而非材料表現(xiàn)的本身,C項錯誤。答案:D2.解析:據(jù)材料“明太祖時,上司對日照知縣期滿考語為‘無課農(nóng)興學之績,而長于督運’,有意薦其任職交通運輸部門,結果被皇帝痛批‘棄本而務末’,而將該知縣降職”,可知明太祖堅持重農(nóng)抑商思想,此舉重在教育世人要以農(nóng)為本,從而整肅地方治理,故選C項;明太祖降職該知縣是因為其長于督運,而并不是因為關切百姓疾苦,解除A項;材料中只有日照知縣因不重視農(nóng)業(yè)被貶職,并未提到其與其他官員勾結,解除B項;明太祖懲處的日照知縣,并未懲罰其上司,無法說明規(guī)范政績考核,解除D項。答案:C3.解析:據(jù)材料“在內閣頗具影響力時,閣臣所舉薦的官員多被接受和任用”可知,內閣的建議多被皇帝接受,說明內閣大臣影響皇帝決策,故選D項;內閣是輔佐皇帝處理政務的秘書機構,僅有“票擬”權,無法掌控朝中政治實權,解除A項;明朝時期廢丞相設內閣,標記著專制主義皇權達到新高度,軍機處的設立標記著專制皇權空前加強,解除B項;材料中都是體現(xiàn)內閣對皇帝的影響,未體現(xiàn)皇帝對內閣的監(jiān)督,解除C項。答案:D4.解析:依據(jù)材料“由于邊事頻仍,閣臣、樞臣等各級文臣多有得蔭錦衣衛(wèi)武職者,該制度使部分縉紳子弟成為世襲武官”并結合所學學問可知,社會階層流淌指的是個人或群體社會地位的變更,即從某一社會階層到另一社會階層的變更,材料反映了明朝文官子弟漸漸變?yōu)槲涔俚默F(xiàn)象,這在肯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階層流淌,故選A項;結合所學學問可知,當時仍舊是實行科舉考試的科舉制,并沒有變更科舉制的選拔方式,解除B項;結合所學學問可知,明代的文臣蔭子武職制度并不會加強錦衣衛(wèi)的權力,解除C項;“進一步鞏固了大一統(tǒng)局面”與中心集權有關,而材料涉及的是明代的文臣蔭子武職制度,解除D項。答案:A5.解析:明代的內閣和清朝的軍機處都是皇權加強的產(chǎn)物,因此其地理位置距離皇帝寢宮越近,就越能體現(xiàn)君主專制不斷強化,故選B項;內閣、軍機處與君主專制有關,并未涉及中心和地方的關系,解除A項;北移只是表象,不能體現(xiàn)實質,解除C項;內閣不是法定的中心行政機構,軍機處官員跪奏筆錄,實質反映了君主專制的不斷強化,解除D項。答案:B6.解析:據(jù)材料“所謂進貢倒是出名無實的……讓皇帝信任全世界都在向中國朝貢,而事實上則是中國的確在向其他國家朝貢”,可知利瑪竇認為朝貢體制中國雖然名義上由別國進貢,實質上卻是中國反饋給這些國家的東西價值遠遠超過了朝貢的物品,說明利瑪竇從經(jīng)濟角度分析了朝貢體制,故選A項;宗藩關系強調朝貢貿易的好處,而利瑪竇從經(jīng)濟角度分析了朝貢體制對中國的損失,解除B項;強化天朝上國觀念屬于朝貢體制對中國外交思想的影響,而材料只是從經(jīng)濟角度權衡利弊,解除C項;新航路開拓后中國閉關鎖國,導致東方從屬于西方,解除D項。答案:A7.解析:依據(jù)材料,明代文官集團的崛起威逼到皇權統(tǒng)治,因此皇權借助宦官的力氣維護統(tǒng)治,由此出現(xiàn)了明代中后期宦官擅政的局面,A項正確;東林黨人本身屬于文官集團,解除B項;清軍入關之時,明朝已經(jīng)滅亡,解除C項;文官集團與皇權的沖突不屬于權力的安排,D項表述錯誤。答案:A8.解析:題干中隱私立儲制度“最為良法美意,我世世子孫所當遵守而弗變者”,利于緩解爭奪皇位的沖突,穩(wěn)定中樞,故選C項;“官僚機構”不合題意,題干提及的是皇儲制度管理,解除A項;題干提及的是中心的核心——太子即后來皇帝人選問題,非中心與地方關系,解除B項;“形式創(chuàng)新”不合邏輯,應為“本質顛覆”,解除D項。答案:C9.解析:御門聽政的做法使各部衙門的奏事即時得到處理,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故選B項;“防止了”說法肯定,解除A;御門聽政是由皇帝親自裁決,不須要經(jīng)過軍機處,解除C;君主個人決策具有主觀性,無法完全避開決策的失誤,解除D。答案:B10.解析:題述明清時期關于土司地區(qū)有關科舉制度的規(guī)定,保證了土司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讀書人可以通過特定的渠道學習儒學和參與考試,這有利于維系民族間的和諧,故選A項;材料做法能夠保證少數(shù)民族子弟可以學習儒學和參與考試,但并不能保證人才選拔具有客觀性,解除B項;材料體現(xiàn)的是少數(shù)民族可以有通過科舉考試入仕為官的機會,但不是人才可以自由流淌,解除C項;單憑政府規(guī)定允許少數(shù)民族子弟學習儒學和參與科舉考試,沒法消退民族間的文化差距,而且明清時期這種差距也是客觀存在的,解除D項。答案:A11.解析:清政府通過在東南、東北、西北、西南的邊疆治理促進了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fā)展,故選B項;對外交往指的是中國與其他國家的溝通,而材料說的是清政府對內的邊疆治理措施,解除A;材料中的邊疆治理說的是中心與地方的關系,解除C;材料只涉及清代前期的邊疆治理措施,未體現(xiàn)朝廷權威受到邊疆危機的危及,解除D。答案:B12.解析:清朝中期疆域南至南海諸島,因此材料中“清朝將南海諸島列入水師的巡查范圍”可以說明清朝對南海諸島行使主權,故選D項;1662年,鄭勝利收復臺灣,1684年清朝在臺灣設府,隸屬福建省,解除A項;朝貢關系是一種對外政策,而南海是我國的領土,解除B項;大力扶持海上貿易的說法與閉關鎖國的政策相違反,解除C項。答案:D13.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相同點,材料一“永樂三年六月,命和及其儕王景弘等通使西洋”表明鄭和是受朝廷派遣出訪西洋,而材料二“敕奉差諸官員共二萬七千四百一十一員”也表明鄭和是受命于朝廷;材料一“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和材料二“公干教化諸番王等無不祗順(尊敬)”都表明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宣揚國威,示中國富強,出于政治目的而非經(jīng)濟目的;材料一“將士卒二萬七千八百余人”和“復自福建五虎門揚帆,首達占城,以次遍歷諸番國”、材料二“敕奉差諸官員共二萬七千四百一十一員,又撥寶船六十三丈,大船長四十四丈,闊一十八丈;中船長三十七丈,闊一十五丈”都表明鄭和船隊的規(guī)模很大,航程很遠。其次小問不同之處,首先明確《明史》為官方修史,而《家譜》則是站在鄭氏家族的立場上;“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表明《明史》記載鄭和下西洋除了宣揚國威以外還有找尋建文帝的目的,而家譜中“又乃稱和公之德而揚和公之行”則表明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宣揚教化于海外;《明史》作為官方修史傾向于客觀的記錄鄭和下西洋這一歷史事務,對下西洋的路途、航程和規(guī)模都做了具體的記載,而《家譜》則傾向于歌頌鄭和的功績,贊揚鄭和所作出的貢獻,產(chǎn)生了光耀門楣的作用,對鄭和到達的具體國家和地區(qū)都有明確的記載。第(2)問首先明確《明史》是官方修史,從國家層面對鄭和下西洋的目的、路途、人員和規(guī)模的記載較為客觀真實,因為《明史》是從國家的層面動身進行客觀闡釋,因此記載更為精確,是探討鄭和下西洋的基本史料,參考性較強,真實性較高;而《家譜》則屬于文獻史料中的族譜,代表的是氏族的發(fā)展歷程和榮辱興衰,是私人編撰的產(chǎn)物,因此具有肯定的主觀性,其中能夠和正史相互印證的部分更能證明歷史事務的真實性,可以對正史起到補充說明的作用,但是不能成為獨立的史料支撐。答案:(1)相同:鄭和受朝廷派遣出訪西洋;政治目的為主;遠航船隊的規(guī)模大,航程遠。(4分)不同:《明史》指出找尋建文帝下落為鄭和下西洋目的之一;家譜主要宣揚教化于海外。《明史》注意對鄭和功績的表述,家譜對鄭和的才能有更多的贊揚?!睹魇贰酚涗浟藙由砺吠镜?,家譜主要記載了到達的國家和地區(qū)。(4分)(2)價值:《明史》屬于文獻史料中的官修史書,記載了鄭和下西洋的目的、路途、人員、規(guī)模等,具有權威性,史實記述較為精確,是探討鄭和下西洋的基本史料。(4分)《鄭和家譜》屬于文獻史料中的族譜,是私人編纂,能夠印證正史中關于鄭和下西洋的記載,補充正史中的缺失和細微環(huán)節(jié)。但由于是私人修訂,帶有肯定的主觀性,須要和其他史料相互印證。(4分)14.解析:本題屬于“合理說明類”,就“背景”來說,依據(jù)材料導入語中“雍正八年(1730年),曾任臺灣總兵、浙江水師提督的陳倫炯經(jīng)過實地查訪和多方收集資料,寫成《海國聞見錄》。”我們可以推知其背景如下:自明中后期起先,中國海防起先出現(xiàn)危機;明末清初的西學東漸,使得西方地理學問傳播到中國;到康熙時統(tǒng)一臺灣,加強了對東南沿海的管理;康雍時期,國家統(tǒng)一,國力強盛;清朝成為周邊國家的宗主國;農(nóng)耕經(jīng)濟高度發(fā)展,東南沿海海外貿易興盛。就“內容”來說,依據(jù)《海國見聞錄》“上卷”所記載的內容,我們可以做出如下闡釋:以中國為中心,遠及歐洲、非洲;對東半球有初步了解;重點關注周邊地區(qū),對東亞、東南亞的地理認知更為豐富和精確等??偟恼f來,18世紀前期中國人對外國地理的認知有明顯的進步。同時也應當看到該書的不足之處,依據(jù)其“下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