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黃岡市羅田縣2024-2025學年高一歷史上學期期中試題含解析_第1頁
湖北省黃岡市羅田縣2024-2025學年高一歷史上學期期中試題含解析_第2頁
湖北省黃岡市羅田縣2024-2025學年高一歷史上學期期中試題含解析_第3頁
湖北省黃岡市羅田縣2024-2025學年高一歷史上學期期中試題含解析_第4頁
湖北省黃岡市羅田縣2024-2025學年高一歷史上學期期中試題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16-湖北省黃岡市羅田縣2024-2025學年高一歷史上學期期中試題(含解析)一、選擇題(每題只有一個正確選項,共30題,每題2分)1.央視熱播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從最平凡的一鍋米飯,一個饅頭,到各種小吃,全方位展示了中國人的日常飲食。米飯,恒久都是江南餐桌上最終的主角。下列古人類中,有可能最早享用米飯的是A.元謀人 B.北京人C.山頂洞人 D.河姆渡人【答案】D【解析】【詳解】結合所學可知,在我國遠古時期,生活在長江流域的河姆渡人最早種植水稻,是能夠最早享有米飯的古人類,因此D選項正確。元謀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從事漁獵和采集,尚未過上農耕生活,不會種植農作物,其他選項錯誤。故正確答案為D選項。2.關于我國古代朝代更替的依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商朝→夏朝→西周B.夏朝→商朝→西周C.商朝→西周→夏朝D.西周→商朝→夏朝【答案】B【解析】【詳解】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夏朝;約公元前1600年,商湯滅夏桀,建立商朝;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之戰(zhàn)后滅商紂,建立西周。因此,這三個朝代正確排序為夏朝→商朝→西周。故本題正確答案為B,依據(jù)以上分析可知,選項A、C、D解除。3.西洋人論述中國史的著作通常自商朝開篇,主要是因為商朝A.青銅工藝極為發(fā)達B.考古資料極其豐富C.有完整國家機構D.有成熟的文字系統(tǒng)【答案】D【解析】【詳解】成熟的文字系統(tǒng),使得商朝成為信史,被西方史學家認為,商朝是中國的第一個王朝,選項D正確;選項A表述肯定,解除;考古資料豐富和西方人視商朝為中國第一個王朝無必定因果聯(lián)系,解除B;夏朝也有完整的國家機構,解除C。4.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土,士臣皂?!边@充分表明西周社會結構的基本特點是A.等級關系嚴格B.世卿世祿C.神化專制王權D.家國一體【答案】A【解析】【詳解】題干中“天有十日,人有十等”、“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體現(xiàn)了嚴格的等級序列,周天子正是通過分封制對各諸侯國實行有效的限制。通過層層分封,西周形成了統(tǒng)治階層內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森嚴等級。由題干中“十等”、“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等關鍵詞句可以看出西周形成了森嚴的等級序列,故A正確。題干只體現(xiàn)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森嚴等級,并未涉及選官制問題,故B項錯誤。通過壟斷神權強化王權是商朝的政治統(tǒng)治特點之一,材料中只體現(xiàn)西周的等級序列,未體現(xiàn)神權色調,故C項錯誤。題干中并未政權與族權相結合,故D項錯誤。5.以下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時代特征示意圖,圖示中“大變革”處的內容應是A.社會轉型B.文明起源C.政權分立D.國家產生【答案】A【解析】【詳解】據(jù)所學可知,春秋戰(zhàn)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大動蕩、大變革、大發(fā)展時期,也是我國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時期,即社會轉型。這一時期,諸侯爭霸斗爭頻繁,民族融合不斷,井田制日益瓦解,封建生產關系漸漸產生,分封制趨于崩潰,大國兼并小國,奴隸社會日益瓦解,封建社會的漸漸確立,故A符合題意。文明起源與“大變革”不符,故B錯誤?!罢喾至ⅰ辈环项}意“大變革”,故C錯誤。國家產生于夏朝,夏朝是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故D錯誤。6.記聽課筆記是歷史學習的好習慣,小張在筆記本中記錄了以下關鍵詞:城門立木取信、建立縣制、嘉獎軍功等。由此推斷,他學習的主要內容是A.齊桓公首霸B.商鞅變法C.郡縣制確立D.百家爭鳴【答案】B【解析】【詳解】立木取信典故來源于商鞅變法,故選B項;齊桓公稱霸和建立縣制無關,解除A;郡縣制與題干內容不符,解除C;材料未涉及思想方面內容,解除D。7.公元前113年,漢武帝下令禁止郡國和民間私鑄錢幣,指定特地官吏負責鑄造五銖錢,作為法定貨幣。這一舉措A.空前強化了君主專制B.首次實現(xiàn)了國家統(tǒng)一C.加重了百姓賦稅負擔D.有利于加強中心集權【答案】D【解析】【詳解】鑄幣權收歸中心與空前強化君主專制無關,解除A;次實現(xiàn)了國家統(tǒng)一的是秦朝,解除B;鑄幣權收歸中心不會加重了百姓賦稅負擔,解除C;材料“漢武帝下令禁止郡國和民間私鑄錢幣,指定特地官吏負責鑄造五銖錢,作為法定貨幣”可知,表明漢武帝鑄造貨幣的權力收歸中心,有利于加強中心集權,故D正確。8.《漢書》記載:“武帝施主父之冊,下推恩之令,使諸侯王得分戶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國自析?!睋?jù)此推斷漢武帝實行“推恩令”的目的是A.恩澤貴族B.實現(xiàn)民族交融C.增加稅收D.減弱王國力力【答案】D【解析】漢武帝時期為了加強中心集權,在政治上接受主父偃的建議,減弱諸侯國力力,加強了中心集權,因此本題選擇D選項。恩澤貴族只是手段特點,不是最終目的,故A項錯誤;材料中沒有涉及到民族問題,B選項錯誤;增加稅收的舉措是將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心,且推恩令的目的主要是政治目的而不是經濟目的,故C選項錯誤。點睛:A項是誤選項,沒有理解“推恩令”的真正含義?!巴贫髁睢笔菨h武帝為了加強中心集權,通過分封嫡長子以外的諸王子嗣,解決地方諸王權力及土地過于集中的問題。9.漢武帝元封六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這一時期刺史主要負責A.行政事務B.軍事管理C.監(jiān)察事務D.財政管理【答案】C【解析】【詳解】了強化監(jiān)察制度漢武帝將全國劃分為13個監(jiān)察區(qū)域,稱為“十三州部”,每個州設一個刺史負責監(jiān)察地方官員,并抑制和打擊地方豪強。這一時期刺史主要負責監(jiān)察事務。故選C;ABD不符合題意,解除。10.漢武帝時期,設立中心官學,培育《五經》博士。中心官學的建立A.推動了儒家思想正統(tǒng)地位的確立B.打破了依靠血緣壟斷官職的局面C.有利于學生思想創(chuàng)新和特性發(fā)展D.促進了百家爭鳴局面進一步發(fā)展【答案】A【解析】【詳解】從材料“漢武帝時期”“培育《五經》博士”并結合所學學問可知,中心官學的建立推動了儒學發(fā)展,有利于儒學正統(tǒng)地位的建立,故A項正確;中心官學不是選官制度,故B項錯誤;當時強調儒學的正統(tǒng)地位,而不是促進學生思想和特性的發(fā)展,C項錯誤;百家爭鳴是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D錯誤。11.《史記》記載,西漢前期,從事農牧業(yè)、采礦業(yè)、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的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才智而致富,“大者傾郡,中者傾縣,下者傾鄉(xiāng)里者,不行勝數(shù)”。這反映了當時A.義利觀發(fā)生根本變更B.經濟得到復原和發(fā)展C.朝廷注意提高工商業(yè)者地位D.地方豪強勢力限制了郡縣【答案】B【解析】【詳解】材料內容沒有涉及當時人們思想觀念的變更問題,而且“義利觀發(fā)生根本變更”說法過于肯定,故A錯誤;漢初通過“養(yǎng)精蓄銳”政策使經濟得以復原和發(fā)展,故“大者傾郡,中者傾縣,下者傾鄉(xiāng)里者,不行勝數(shù)”,故B正確;漢代推行重農抑商的政策,故C錯誤;材料并未涉及地方豪強限制郡縣的問題,故D錯誤。故選B?!军c睛】本題解題的關鍵是正確理解材料關鍵信息“西漢前期,從事農牧業(yè)、采礦業(yè)、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的人……大者傾郡,中者傾縣,下者傾鄉(xiāng)里者”,學生可以結合所學學問從漢初社會經濟復原和發(fā)展的角度動身,即可解除不符合材料信息和史實的選項,進行正確推斷。12.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我國歷史發(fā)展的主流特征是A.旺盛開放的社會風貌B.政權分裂與文化停滯C.中外溝通與經濟發(fā)展D.民族交融與區(qū)域開發(fā)【答案】D【解析】【詳解】結合所學內容可知,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長期分裂動蕩的時期,這一時期北方戰(zhàn)亂頻繁,少數(shù)民族南下,出現(xiàn)民族融合。北方人民大量南遷,南方得到開發(fā),故D項符合題意;旺盛開放、文化停滯和中外溝通不符合此一時期的時代主流特征,解除ABC項。13.唐太宗曾說:“至于隋煬帝暴虐,臣下鉗口,卒令不聞其過,遂至滅亡”“(朕)但思正人匡諫,欲令耳目外通,下無怨滯”。以下唐太宗實踐這一言論的措施是A.輕徭薄賦B.虛懷納諫C.勸課農桑D.戒奢從簡【答案】B【解析】【詳解】依據(jù)材料“至于隋煬帝暴虐,臣下鉗口”“(朕)但思正人匡諫,欲令耳目外通”可知隋煬帝暴政,大臣不敢進諫,唐太宗則虛懷納諫,答案為B;ACD不符合材料內容,解除。14.唐詩《田家》中寫道“倚床看婦織,登垅課兒鋤?!边@反映了A.農村商品經濟的發(fā)達B.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C.家庭手工業(yè)規(guī)模擴大D.重農抑商的經濟政策【答案】B【解析】材料“倚床看婦織,登垅課兒鋤?!狈从车氖悄懈椀淖匀唤洕蔅項正確;材料中沒有體現(xiàn)出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故A項解除;材料反映出家庭手工業(yè)的狀況,但沒有反映出規(guī)模的擴大,故C項解除;材料中沒有體現(xiàn)出經濟政策,故D項解除。15.兩漢實行州郡舉薦,朝廷考試任用的察舉制;經魏晉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化為自由投考,差額錄用的科舉制??婆e制更有利于A.解除世家子弟入仕B.鑒別官員道德水平C.提升社會文化水平D.選拔最優(yōu)秀的官吏【答案】C【解析】【詳解】結合所學學問可知,科舉制的選拔標準是考試成果,在肯定程度上有利于促進社會向學風氣,提升社會文化水平,C選項符合題意;科舉制并不解除世家子弟入仕,A選項解除;科舉制下選拔的官員道德水平不肯定高,B選項解除;D選項說法過于肯定,解除。16.北魏孝文帝說:“北人謂土為拓,后為跋。魏之先出于黃帝以土德王,故為拓跋氏。夫土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材料說明孝文帝A.開創(chuàng)了民族融合的新時代B.意在為學習漢文化找尋歷史依據(jù)C.旨在進一步神化封建皇權D.力圖爭取鮮卑貴族的擁護與支持【答案】B【解析】【詳解】從材料中可以看出,孝文帝認為黃帝以土德之瑞稱王鮮卑族謂“土”為“拓”謂“后”為“跋”故以“拓跋”為姓,稱拓跋氏,意即黃帝的后代,這反映出孝文音為改革姓氏找尋依據(jù),進而學習漢族文化,故B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到民族融合和神化皇權,故AC項解除;材料沒有提出孝文帝與鮮卑貴族之間的關系,故D項解除。17.對以下兩幅魏晉壁畫解讀合理的是A.經濟重心南移 B.農業(yè)生產復原C.民族交融加強 D.社會分工擴大【答案】C【解析】【詳解】依據(jù)材料中信息可知,這反映了北方內遷少數(shù)民族從事農業(yè)耕種,北方邊疆漢民族也從事放牧,北方少數(shù)民族和漢族之間相互學習和溝通,體現(xiàn)了民族交融的增加,因此C選項正確。A選項錯誤,魏晉時期經濟重心尚未南移;B選項錯誤,材料中體現(xiàn)了農具的運用和放牧的信息,并未體現(xiàn)農業(yè)生產的復原;D選項錯誤,材料并未涉及社會分工。故正確答案為C選項。18.唐太宗“以天下為家”,“惟賢是與”。既用“西北驍武之士”,又用“東南儒生”;既用秦王府舊人,也用東宮舊仇;既用高祖遺臣,也提拔寒微士人、任用少數(shù)民族精英。材料表明,貞觀之治得益于()A.宗法制的深遠影響B(tài).統(tǒng)治者的革新魄力C.統(tǒng)治集團的開放性D.科舉制的發(fā)展完善【答案】C【解析】【詳解】材料“以天下為家”、“惟賢是與”,說明唐太宗治國任人唯賢,不拘一格,故C符合題意;材料“惟賢是與”說明用人并非單憑血緣關系,故A不符合題意;材料突出唐太宗用人不拘一格,但沒有涉及唐太宗革故鼎新,故B不符合題意;材料沒有涉及科舉制的信息,故D不符合題意。19.秦漢時期設立了朝議制度,凡遇軍國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議”于群臣;而唐代設立三省制,“置中書、門下以相監(jiān)察,中書詔敕或有差失,則門下當行駁正?!逼湎嘞褡饔檬茿.大幅提高了行政效率B.有效解決了皇權與相權的沖突C.限制、監(jiān)督了皇權D.有利于皇帝決策時集思廣益【答案】D【解析】【詳解】題干中皇帝“下其議”于群臣,再由宰相上奏議定結果至皇帝,供皇帝裁決。由此可知,這種朝議制度有利于皇帝決策時集思廣益。故D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xiàn)出行政效率是提高還是降低,故A項錯誤。材料說明的是軍國大事先由大臣議定,再由皇帝裁決,并沒有體現(xiàn)皇權與相權沖突的解決。故B項錯誤。軍國大事都必需由皇帝裁決,皇帝掌有最高決策權,朝臣的看法只能作為參考,不能限制和監(jiān)督皇權。故C項錯誤。20.唐太宗在詔令中明確規(guī)定,道士女冠位在僧尼之前;唐高宗追尊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把《老子》《莊子》等書列為科舉考試的項目;甚至唐朝好幾個皇帝把道士請到皇宮里煉丹。這些舉措A.沖擊了儒學的統(tǒng)治地位 B.使道教成為唐正統(tǒng)思想C.使道教勢力超過了佛教 D.使儒學被統(tǒng)治者所摒棄【答案】A【解析】【詳解】依據(jù)材料中信息可知,唐朝統(tǒng)治者大力推崇道教,使儒學的統(tǒng)治地位受到沖擊,因此A選項正確。B選項錯誤,唐朝時期正統(tǒng)思想仍是儒學;C選項錯誤,唐朝實行三教并行,不分先后的政策,依據(jù)材料信息無法得出這些措施使道教勢力超過了佛教;D選項錯誤,唐朝統(tǒng)治者并未摒棄儒學。故正確答案為A選項。21.下圖為敦煌莫高窟最為精致的藝術代表作。據(jù)此可知,莫高窟被稱為世界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是基于A.石窟建筑年頭久遠 B.保存了大量唐詩作品C.有大量精致的壁畫和塑像 D.存有大量唐朝書法名家真跡【答案】C【解析】【詳解】結合所學可知,莫高窟被稱為世界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的緣由窟內有大量精致的壁畫和塑像。這些泥塑造像,主要以佛教故事為主,生動地呈現(xiàn)出敦煌藝術的奇妙神韻和無窮魅力,因此C選項正確。年頭久遠、存有唐詩作品和唐朝書法名家真跡不是莫高窟自身被稱為藝術寶庫的緣由,其他選項錯誤。故正確答案為C選項。22.北宋初年,為加強中心集權,宋太祖實行的措施有①把主要將領兵權收歸中心②文官擔當?shù)胤介L官③地方賦稅大部分轉運中心④在地方設置節(jié)度使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A【解析】【分析】北宋初年加強中心集權的措施一是削減地方官的權力,另設“通判”以牽制之,二是分割宰相的權力,三是限制軍隊,四是發(fā)展科舉制度,五是依據(jù)“守內虛外”的政策進行軍事部署,故①②③均符合題意,D項正確。④錯在“節(jié)度使”,應為“通判”故④不符合題意,解除BCD項?!驹斀狻空堅诖溯斎朐斀猓?3.宋初,三司(戶部、鹽鐵、度支)獨立駕馭全國財政,王安石變法時期將三司重新組織起來并統(tǒng)一到一個新的機構里。這一措施的主要意圖是A.進一步加強中心集權制度B.增加中心政府的財政收入C.提高處理經濟事務的效率D.消退宋初加強皇權的弊端【答案】C【解析】王安石變法將戶部、鹽鐵和度支三司統(tǒng)一到一個新的機構,是為了提高處理經濟事務的效率。相對于原來三個機構之間的分工制衡,一個機構處理事務更為高效。故答案為C項。這一措施不是針對地方實行,不能反映加強中心集權,解除A項;這一措施本身與財政收入的增減沒有關系,解除B項;D項不是這一措施的用意,王安石變法沒有加強或減弱皇權的目的,解除。24.北宋建立后,將地方精兵編為禁軍,拱衛(wèi)京師,還實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較為優(yōu)厚,應募者以此養(yǎng)家糊口,兵員最多時達120多萬人。這一制度A.提升了邊疆防衛(wèi)實力B.提高了文官和士人地位C.加劇了社會貧富分化D.加重了政府的財政負擔【答案】D【解析】【詳解】募兵制使北宋政府駕馭了大量軍隊,而且兵士待遇較為優(yōu)厚,這對于政府來說是不小的財政負擔,故D符合題意;北宋積貧積弱,在與少數(shù)民族政權的軍事斗爭中處于劣勢,故A不符合題意;材料與提高文官和士人地位無關,故B不符合題意;募兵制并不能加劇社會貧富分化,故C不符合題意。25.“紹興十年,金軍再度南侵,受到南宋軍隊的重挫。南宋軍隊先后取得了順昌、郾城、柘皋等戰(zhàn)役的成功。但此時,南宋尚不足以戰(zhàn)勝金國?!边@一史料可以佐證A.紹興和議是宋金雙方力氣趨于均衡的結果B.紹興和議是南宋統(tǒng)治集團無能的結果C.南宋前期的失利與高宗的倒戈路途有關D.南宋崇文抑武的國策已經發(fā)生轉變【答案】A【解析】【詳解】材料表明金軍不能有效南侵,同時南宋不足以戰(zhàn)勝金國,此后一年,紹興和議簽訂,因此可以說明紹興和議是宋金雙方力氣趨于均衡的結果,故選A項;“南宋軍隊先后取得了順昌、郾城、柘皋等戰(zhàn)役的成功”不能說明南宋統(tǒng)治集團無能,故B項錯誤;材料沒有體現(xiàn)出南宋前期的失利,故C項錯誤;崇文抑武是宋朝的基本國策,沒有發(fā)生轉變,且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項錯誤、26.金代海陵王時,廢猛安謀克制下的萬戶一級為路,使其置于京府和節(jié)鎮(zhèn)州之下,其地位與防衛(wèi)州、縣等,并納入官員品級制的系統(tǒng)之中。這一改革A.廢除了猛安謀克制度B.解決了“冗官”問題C.推動地方官制的統(tǒng)一D.實現(xiàn)了官制的女真化【答案】C【解析】【詳解】猛安謀克制是女真民族特色的政治制度,材料表明海陵王將該制度下其中的一級改為了漢官系統(tǒng),這就推動了地方官制的統(tǒng)一,故選C項;這只是取消該制度下的某一級,并沒有廢除整個制度,故解除A項;材料看不出官員設置會削減,而且材料也沒有反映金朝的冗官問題,故解除B項;這是漢化,弱化民族性,故解除D項。27.閱讀以下的“宋朝賦稅結構變更表”。表格能夠說明年頭農業(yè)稅(萬貫)非農業(yè)稅(萬貫)農業(yè)稅∶非農業(yè)稅至道末年(997年)2408.11567.360∶40天禧末年(1021年)264123874.040∶60熙寧十年(1077年)2024.35117.228∶72A.商稅收入已經成為政府的重要財源B.北宋時期紙幣成為市場流通的貨幣C.宋代加強農村契約租佃關系的管理D.邊疆榷場貿易促進了北方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答案】A【解析】【詳解】從表中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農業(yè)稅收所占比例下降,非農業(yè)稅收比例上升。非農業(yè)稅收包括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稅收。手工業(yè)生產技術提高,產品大量銷售,瓷器大量出口,干脆增加了商稅的收入,故A項符合題意;北宋出現(xiàn)紙幣,但同時鑄幣量也較前代增加,還有金銀等在市場流通,元朝時紙幣才是國家發(fā)行的主幣。農村契約租佃關系說明人身依附關系放松了,榷場貿易是民族政權間的邊疆貿易,通過互市交換地區(qū)特產。表中無法反映運用貨幣的狀況,也看不出人身依附關系的狀態(tài),也沒有明確是城市貿易、邊疆榷場貿易還是海外貿易從而導致非農業(yè)稅收的增加,故BCD不符合題意。28.《宋史》記載:“國家根本,仰給東南”和民間諺語“蘇湖熟,天下足”。這兩段材料所反映的現(xiàn)象主要說明白A.東南沿海地區(qū)農夫賦稅負擔重B.蘇州和湖州成為人才匯合之處C.江南廣泛種植原產美洲的作物D.江南地區(qū)已成為全國經濟重心【答案】D【解析】【詳解】兩段材料說明國家賦稅主要來自南方,以蘇州和湖州為代表的江南地區(qū),經濟地位上升,故D符合題意;材料無法推斷東南地區(qū)的農夫賦稅負擔是否沉重,且賦稅比重要看國家征收的賦稅占農夫生產總量的比例,故A不符合題意;材料沒有反映蘇州和湖州成為人才匯合之處,故B不符合題意;我國種植原產美洲的農作物是在明清時期,時間上不符,故C不符合題意。29.《元史百官志七》記載:“掌國庶務,統(tǒng)郡縣,鎮(zhèn)邊鄙,與都省為表里……凡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國重事,無不領之?!薄芭c都省為表里”的地方行政機構是A.三司B.行中書省C.中書省D.宣政院【答案】B【解析】【詳解】元朝中心中書省是最高的行政機關,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代表中書省管理地方事務。行省由中心派出機構變成常設機構。因此,行中書省與中心的“都省”,即中書省互為表里,故解除C,B符合題意;三司是宋代設置的駕馭財政賦稅的機構,宣政院是元朝中心設置的專管吐蕃地區(qū)事務的中心機構,故AD不符合題意。30.下圖為“隋朝大運輸河和元朝大運輸河比較”圖。大運輸河河道的變遷是A.經濟重心南移的結果 B.經濟形態(tài)變革的標記C.中心集權強化的要求 D.政治中心轉移的影響【答案】D【解析】【詳解】依據(jù)材料信息可知,與隋朝大運輸河相比,元朝大運輸河河道截彎取直,不再經過洛陽。結合所學可知,出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的主要緣由是隋朝時期以長安為都城,以洛陽為東都,而元朝以大都為都城,這體現(xiàn)的政治中心轉移的影響,因此D選項正確。A選項錯誤,元朝大運輸河不再經過洛陽與經濟重心南移無關;B選項錯誤,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始終以小農經濟為經濟基礎,沒有實現(xiàn)經濟形態(tài)的變革;C選項錯誤,中心集權是相對與地方分權而言,其特點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沒有獨立性,必需嚴格聽從中心政府的吩咐一切受控于中心,元朝大運輸河河道不經過洛陽與中心集權強化無關。故正確答案為D選項。二、非選擇題3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據(jù)載,在周公攝政時就分封了71國,其中大部分都是周的同姓子弟。分封時要實行隆重的冊封儀式,天子“授民授疆土”,將某地區(qū)的土地連同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封賜給諸侯,由他們去建立國家。諸侯要對天子擔當鎮(zhèn)守疆土、屏藩王室、繳納貢物、朝覲述職、發(fā)兵從征等義務。周朝的分封則主要是由統(tǒng)治部族對被折服地區(qū)主動進行的武裝拓展,大大加強了王室對全國疆域的限制,鞏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即所謂“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幾詮埛吨袊糯喪贰?1)依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學問,說明西周建立分封制度的內容與影響。材料二戶籍相伍與集鄉(xiāng)聚為縣兩事,是秦國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轉折點??h既由基層的鄉(xiāng)聚組成,鄉(xiāng)聚以下又有什伍之組織,這樣一來,就將過去血緣關系的氏族組織,改造成為從戶起先經什伍到鄉(xiāng)聚再到縣的嚴密的地緣關系組織,形成了完成意義上的基層地方行政組織體系。從秦統(tǒng)一天下后將縣的幅員定為“大率方百里”的原則看來,在商鞅集小鄉(xiāng)聚為縣時,必定也已有某種分劃的原則。同時每一縣都由國君任命的縣令擔當長官,也標記著官僚制的完善。——摘編自周振鶴著《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2)依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學問,指出秦國地方行政制度的變更并說明其對秦國加強統(tǒng)治的意義?!敬鸢浮?1)內容:以分封同姓諸侯為主;分封要實行儀式,天子對諸侯“授土授民”;諸侯要對天子擔當鎮(zhèn)守疆土、繳納貢物、朝覲述職、發(fā)兵從征等義務。影響:加強了對全國疆域的限制,鞏固了周天子的統(tǒng)治地位(鞏固了周天子的天下共主地位);確立了分封制的程序和等級制度。(2)變更:在地方建立縣制,加強對地方的統(tǒng)治;基層實行什伍連坐;確立了劃分縣的原則。意義:秦國建立了基層地方行政體系,加強了對人民的限制;地方官吏由國君任命,加強了君主的統(tǒng)治,完善了官僚制度?!窘馕觥俊驹斀狻浚?)內容:依據(jù)材料一中“其中大部分都是周的同姓子弟?!薄ⅰ胺址鈺r要實行隆重的冊封儀式,天子‘授民授疆土’”、“諸侯要對天子擔當鎮(zhèn)守疆土、屏藩王室、繳納貢物、朝覲述職、發(fā)兵從征等義務。”等信息結合所學可概括得出西周建立分封制度的內容。影響:依據(jù)材料一中“大大加強了王室對全國疆域的限制,鞏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信息結合所學從加強了對全國疆域的限制、鞏固了周天子的統(tǒng)治地位、確立了分封制的程序和等級制度等方面說明西周建立分封制度的影響。(2)變更:依據(jù)材料二中“戶籍相伍與集鄉(xiāng)聚為縣兩事,是秦國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轉折點?!?、“形成了完成意義上的基層地方行政組織體系?!?、“在商鞅集小鄉(xiāng)聚為縣時,必定也已有某種分劃的原則?!钡刃畔⒔Y合所學可從郡縣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