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概論(第二版)課件 第二章 西方藝術_第1頁
西方文化概論(第二版)課件 第二章 西方藝術_第2頁
西方文化概論(第二版)課件 第二章 西方藝術_第3頁
西方文化概論(第二版)課件 第二章 西方藝術_第4頁
西方文化概論(第二版)課件 第二章 西方藝術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章

西方藝術

本章目錄第一節(jié)

在繼承中創(chuàng)新的古希臘羅馬藝術第二節(jié)

以宗教為主題的中世紀與文藝復興時期藝術第三節(jié)

巴洛克:古典主義時期的形式主義第四節(jié)

流派紛呈的19世紀藝術第五節(jié)

創(chuàng)新與怪誕:20世紀的西方藝術第一節(jié)在繼承中創(chuàng)新的古希臘羅馬藝術

希臘人創(chuàng)造“人”的意識逐步覺醒的文化。羅馬人雖然以武力征服了希臘,但是卻被希臘文化征服。希臘人為探求知識與美的平衡而創(chuàng)造神明;羅馬人把從希臘文明中汲取的智慧用于建構人間的天堂。從古希臘到古羅馬,“古典藝術”的內涵日漸豐富,匯聚成西方藝術的源頭。一、古希臘藝術(一)古希臘雕刻;(二)古希臘建筑;(三)古希臘繪畫二、古羅馬藝術(一)古羅馬建筑;(二)古羅馬雕刻;(三)古羅馬繪畫一、古希臘藝術

歷史:古希臘藝術可追溯到荷馬時期(前12世紀—前8世紀),因為其美術遺物主要是帶幾何紋飾的陶器和幾何造型的隨葬小雕刻品,該時期也被稱為“幾何風格時期”。但我們通常把古希臘藝術劃分為古風(前7世紀—前6世紀)、古典(前5世紀—前4世紀)和希臘化(前3世紀—前1世紀)三個發(fā)展時期。(一)古希臘雕刻

古風時期:古風的微笑(《荷犢的男子》)古典時期:和諧美的范本(《路德維希的寶座》)希臘化時期:自然主義的合唱(《拉奧孔》)(二)古希臘建筑

神廟建筑的基本結構原型是一種被稱為“麥加隆”的住宅建筑古希臘建筑前后發(fā)展了三種柱式這幾種柱式清晰反映了古希臘建筑由陽剛到秀美、由樸素到華麗、由單純到精致的變化線索古希臘劇場劇場既用于看戲,也用于舉行各種比賽和公民集會劇場規(guī)模大,實用性強,在希臘公共生活中的地位僅次于神廟古希臘建筑中的三種柱式古希臘的劇場(三)古希臘繪畫古希臘已經(jīng)發(fā)展有蠟畫、濕壁畫、鑲嵌畫等繪畫形式。通過文字記載,可知繪畫曾十分繁榮。但由于歷史變遷,壁畫和其他獨立的繪畫作品幾乎蕩然無存。幸運的是,古希臘各時代均有大量的陶瓶留存至今。繪在陶瓶上的圖畫為今人提供了了解希臘繪畫藝術的直接資料。希臘瓶畫的歷史相當漫長,可追溯到克里特和邁錫尼時期,也貫穿了整個希臘藝術的發(fā)展歷程。公元前8—前5世紀,希臘瓶畫先后出現(xiàn)了四種風格樣式:東方風格、黑繪式風格、紅繪式風格和白底線描式風格。其中黑繪式和紅繪式流傳甚廣,影響甚大。二、古羅馬藝術羅馬人盡管以武力征服了希臘,卻自覺地被希臘文化征服。羅馬人是希臘藝術的崇拜者和模仿者。在對希臘發(fā)動戰(zhàn)爭的過程中,他們不忘把大量希臘藝術品和希臘匠師帶回國,無論是共和制還是帝制的羅馬,都在燦爛的希臘藝術中窺見了一種可與其不斷擴大的地盤相匹配的文化夢想。這使得羅馬藝術首先是模仿希臘藝術的產物。但由于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和民族特點,羅馬藝術也有其不同于希臘美術的獨特之處。羅馬人不像希臘人那樣富于想象,他們沒有創(chuàng)作出像《荷馬史詩》那樣現(xiàn)實和幻想交織在一起的神話故事。羅馬人是一個冷靜、務實的民族,他們的藝術沒有希臘藝術那樣的浪漫主義色彩和幻想的成分,而更多表現(xiàn)出寫實和敘事性的特征。(一)古羅馬建筑

羅馬藝術首先通過城市和建筑顯示出來羅馬人致力于市政工程的建設——道路、橋梁、水道、公共浴場、廣場、劇場和競技場等,這些建筑都極好地反映了羅馬人熱愛世俗享樂的風氣古羅馬建筑廣泛采用埃及人、伊特魯里亞人曾經(jīng)用過的拱券結構,并綜合運用多利克式、愛奧尼克式和科林斯式等希臘柱式,進行系統(tǒng)性的多層疊加羅馬人學習伊特魯里亞人的技術,用石灰石和火山灰合成灰漿,并在奧古斯都時代發(fā)展出一種慢干的混凝土技術,引起了古代建筑技術的革命性變化。羅馬建筑首次明確了建筑的功能性概念。(二)古羅馬雕刻

羅馬人保留了伊特魯里亞人為死者翻制面模的風俗,受此影響,肖像雕刻得到特別重視,也從整體上賦予了羅馬雕刻一種自然主義色彩。由于有希臘技術的幫助,羅馬雕刻將真實再現(xiàn)對象的能力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希臘雕刻為羅馬雕刻提供了技術支持和靈感源泉,但羅馬雕刻更注重情感表現(xiàn)和戲劇性效果。

浮雕是羅馬雕刻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既用于裝飾建筑也用于裝飾石棺,具有史詩般的容量、磅礴的氣勢和戲劇化的氛圍,并在技術上有所發(fā)展。帝國初期修建的奧古斯都和平祭壇,以皇室、元老、功臣和受檢閱的士兵隊伍組成祭祀行列,頗有希臘神廟飾帶浮雕的風味,但人物分層排列及環(huán)境表達卻可見透視的意圖,這是羅馬浮雕的藝術水平。奧古斯都和平祭壇的側面局部(三)古羅馬繪畫古羅馬繪畫保留了希臘繪畫的形式,濕壁畫和鑲嵌畫留存較多。羅馬人喜歡用壁畫來裝飾室內墻畫。這些畫幅制巨大,往往占滿整堵墻壁。畫面有邊,邊框有花紋。畫中填滿底色,常畫有建筑,并用陰影和直觀性透視表現(xiàn)立體感和空間感,造成一種“幻影式風格”,以幻覺的空間擴大了實際的空間。三、古希臘與古羅馬藝術特點比較

(1)希臘人重理想,藝術中喜歡抽象、概括的理念;羅馬人較現(xiàn)實,講究實際,喜歡具體實在的東西,沒有充滿理想的史詩,其藝術以寫實和敘事性為主要特點。(2)希臘藝術主要用于敬神,圍繞神廟和祭祀、紀念活動進行創(chuàng)作,帶有理想的色彩;羅馬藝術大多是給帝王歌功頌德和滿足羅馬貴族奢侈的生活需要。(3)希臘人創(chuàng)造了古代世界最偉大的雕塑藝術;羅馬人在肖像雕刻方面有獨特成就。(4)希臘藝術是理想主義的、簡樸的、強調共性的、典雅精致的;羅馬藝術是實用主義的、享樂的、強調個性的、宏偉壯麗的。(5)古希臘的人像雕刻往往采取裸體的形式并且在表現(xiàn)人體美上達到了一個難以比擬的高度,而古羅馬神像很少,裸體更少。第二節(jié)

以宗教為主題的中世紀與文藝復興時期藝術

一、中世紀藝術中世紀是處于古希臘羅馬與文藝復興兩座文明高峰之間的歷史低谷,被稱為“黑暗的一千年”。中世紀藝術依附基督教而發(fā)展,基督教文化占據(jù)絕對的統(tǒng)治地位,教會壟斷了知識,這一時期的藝術也就自然帶有濃烈的宗教色彩。在中世紀,一切造型藝術的最終目的都必須服從于宗教。基督教美術的作品不注重客觀世界的真實描繪,而強調所謂精神世界的表現(xiàn)。在內容上,它以宣傳基督教的教義和講解《圣經(jīng)》的故事為宗旨;在形式上,它以一種非寫實的、平面化的象征風格竭力營造宗教情緒和氣氛。盡管如此,中世紀的藝術仍然是豐富多彩的,是多種文化源流的匯合,并為近代歐洲文化藝術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歐洲中世紀藝術不能單純理解為宗教藝術,而是在東方文化、古希臘羅馬文化傳統(tǒng)和“蠻族”文化的基礎上融合而成的基督教藝術。(一)早期基督教藝術早期基督教藝術的主題來自《圣經(jīng)》,形式上為象征手法所主宰,充滿說教性質和概念化色彩,用以訓誨文盲教徒皈依教門。公元1—4世紀,基督教藝術處于從模仿“希臘—羅馬”樣式的不成熟作品向表達宗教需要的藝術形式過渡的時期,標志著藝術支持教會的開始以及基督教圖像學的形成?!睹滋m敕令》頒布后,禮拜儀式轉入公開,但由于羅馬帝國缺乏財力,無力給教會太多資助,教會就借用現(xiàn)有民用公共建筑,添上祭壇和耳堂,改造成一種丁字形布局的教堂,稱為“巴西利卡式”,奠定了基督教教堂的基本樣式。(二)拜占庭藝術

拜占庭的建筑主要繼承羅馬風格,早期教堂建筑主要沿用羅馬陵墓圓形或者多邊形的平面結構和萬神廟式的圓形穹頂。穹頂結構被加以變化,形成由大小不同的穹頂連續(xù)構成開闊高大的內部空間的特殊樣式。到拜占庭帝國的中后期,四邊側翼相連的希臘十字平面取代了圓形、多邊形的形式,成為教堂布局的主要模式。穹頂沿用下來,成為控制內部空間和外部形象的主要因素。

鑲嵌畫在拜占庭藝術中占有特殊的地位,這種以小彩色玻璃和石子鑲嵌而成的建筑裝飾畫成為教堂內部裝飾的主要形式。它最早出現(xiàn)在公元前3000年蘇美爾人的藝術中,當時使用的是小塊石膏,在古希臘羅馬則使用大理石。拜占庭鑲嵌畫以玻璃為主要材料,這是因為它能反射出強烈的光彩,好像是小型的反射鏡一樣排列在一起形成一片非物質的閃光幕簾,達到一種虛無縹緲的效果。鑲嵌畫《榮耀基督》(三)羅馬式藝術

“羅馬式”藝術是10—12世紀盛行于歐洲的一種宗教藝術風格,隨11世紀的朝圣熱潮而興起。它基于古羅馬和敘利亞藝術,采用古羅馬的拱頂和梁柱結合的建筑體系,并用大量“紀念碑式”雕刻來裝飾教堂,將建筑和雕塑結合為一體。

“羅馬式”概念的含混性意味著羅馬式藝術與加洛林文藝復興、奧托王朝藝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此外,羅馬式藝術還有許多不太明顯的外來影響:古希臘時代的古典藝術、早期的基督教、伊斯蘭教、拜占庭和克爾特—日耳曼的傳統(tǒng)。所有這些風格在11世紀最終完全融合在一起。

羅馬式建筑由巴西利卡式演化而來,但是把丁字形布局改為拉丁十字形,并且廣泛運用拱券和交錯扶壁系統(tǒng)。教堂為石質屋頂,壁厚窗小,配有塔樓,形似城堡。后來,塔樓逐漸被固定于西面正門兩側,成為羅馬式建筑的標志。(四)哥特式藝術“哥特式”一詞原來是意大利文藝復興學者對從12世紀和13世紀到其所處時代之間的一種藝術風格的蔑稱,他們貶其為“蠻族”哥特人的劣等風格。其實,哥特式藝術代表了歐洲中世紀的最高成就。羅馬式渲染了宗教悲觀的方面,哥特式卻表現(xiàn)了基督的仁慈和圣母的柔情,是一種樂觀主義的宗教藝術。宮廷戀愛的觀念和“十字軍”傳奇,通過哥特式的風格,為基督教藝術帶來了從未有過的世俗性。巴黎圣母院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二、文藝復興時期藝術14世紀下半期到16世紀末,是歐洲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時期,黑暗的中世紀在日趨崩潰,新生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逐漸形成。新的資本主義經(jīng)濟在封建體制內部的萌芽,必將產生與之相適應的意識形態(tài),引起思想和文化體系的變革。當新興資產階級還沒有能力建立自己的政權時,為了在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擺脫封建專制的枷鎖,他們首先在思想文化領域進行變革,制造輿論,動搖舊的精神體系,這就形成了一個氣勢磅礴的革新運動,史稱“文藝復興”。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是形象的人文主義。雖然建筑、雕塑和繪畫仍然需要宗教提供立身之所,但是以人為本的觀念卻為之提供了源泉。藝術既作為反映現(xiàn)實的鏡子,又追求理想美的表達。藝術家以博學多才而受到稱贊,他們在創(chuàng)造“第二自然”的過程中實現(xiàn)了科學與藝術、真與美的平衡。在人文主義思潮的影響下,藝術創(chuàng)作發(fā)生了相應的變革,顯示出鮮明的時代特征。藝術已經(jīng)不再是宗教神學的奴仆,在題材上開始描繪世俗的人和人的現(xiàn)實生活,即使是宗教神話題材,也注入了人性和人的思想感情,把神變成世俗的人;在表現(xiàn)手法上提倡面向自然,以造化為師,對自然加以理性的解釋,引進科學的成就塑造藝術形象,透視學和解剖學成為文藝復興美術造型的兩大支柱。這一時期的美術家往往集工匠、科學家、建筑家、畫家于一身,這是一個產生巨人的時代,無數(shù)優(yōu)秀的藝術家宛如燦爛群星出現(xiàn)在歐洲的上空。(一)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藝術的輝煌早期文藝復興的繪畫14、15世紀,意大利繪畫是有發(fā)展的,代表畫家有喬托、馬薩喬、波提切利等。喬托作為文藝復興的先驅,不在于他跟拜占庭風格作了最終的決裂,而在于他發(fā)明了一套直接觀察自然、再現(xiàn)客觀現(xiàn)實的繪畫實驗方法,在于他的實驗精神,在于他精心開創(chuàng)的早期的科學時代。喬托的藝術創(chuàng)作對14世紀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影響極大,被文藝復興的大師推崇,包括后來的大師馬薩喬、達·芬奇、米開朗基羅等人都繼承了喬托的藝術,為繪畫領域的拓展做出了貢獻??梢哉f,正是因為有了這位藝術先驅,才有了文藝復興的輝煌成就。波提切利以其秀逸的風格、明麗絢爛的色彩和流暢的線條,在文藝復興諸家中獨樹一幟,被推崇為意大利文藝復興前期的大師。喬托作品波提切利作品盛期文藝復興三杰達·芬奇是盛期文藝復興美術的創(chuàng)始人,沒有人能超越他所到達的高度。達·芬奇注重明暗,對于色彩則退而求其次,畫面色彩不鮮艷,而是沉著穩(wěn)重,有時傾向單色。達·芬奇在人文主義思想影響下,著力表現(xiàn)人的感情。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1475年3月6日出生于意大利佛羅倫薩柏里斯鎮(zhèn),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繪畫家、雕塑家、建筑師和詩人,是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最高峰的代表。他一生追求藝術的完美,堅持自己的藝術思路。他的作品以人物“健美”著稱,即使女性的身體也描畫得肌肉健壯。拉斐爾在短暫的37年生命中創(chuàng)作了近300幅畫,其中以描繪圣母的畫幅占絕對優(yōu)勢,所以人們習慣上把拉斐爾與嬌美柔順的圣母形象聯(lián)系在一起。他完成了很多不朽杰作,享有羅馬教皇梵蒂岡宮廷畫家的最大榮譽,幾個世紀以來,被人歌頌為最偉大的天才畫家。他憑借那種洗練的畫技和高深的藝術修養(yǎng)取得了不斐的成就。(二)文藝復興時期的非意大利藝術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除了意大利在文化藝術諸方面成為先導者以外,在歐洲阿爾卑斯山以北的各個國家和地區(qū),以城市為中心也逐漸出現(xiàn)了新文化、新藝術的曙光。尼德蘭藝術:主要藝術成就是繪畫,這種繪畫細膩的作風同神秘的宗教情緒和地方色彩相融合,形成獨特的風格。德國藝術:德國藝術主要在建筑上體現(xiàn)出成就,設計師們最初在原有哥特式建筑的基礎上增添具有文藝復興建筑風格的構件與裝飾,如古典柱式、山墻、雕像等。具體代表建筑有海德堡城堡和海爾布隆市政廳法國藝術:分裂的地域;,法國早就在建筑上賦予宗教藝術最崇高的表現(xiàn)力,此時,盡管對意大利文藝復興的成就如醉如癡,藝術家們卻能不忘傳統(tǒng),熔法國、佛蘭德斯、意大利藝術的動人之處于一爐,產生出自己的杰作。第三節(jié)

巴洛克:古典主義時期的形式主義一、社會背景17世紀上承文藝復興,下啟18世紀的啟蒙運動和浪漫主義運動,處于兩個偉大的全歐思想文化運動之間,是一個充滿變革的時代,封建社會面臨解體,資本主義正在興起。此時歐洲各國社會面臨重重矛盾,主要體現(xiàn)在資產階級和封建貴族、倡導宗教改革的新教和羅馬天主教、資產階級和廣大民眾之間的矛盾。雖然各國發(fā)展態(tài)勢并不平衡,但總體而言,資本主義已經(jīng)萌芽并逐漸強大起來。第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在荷蘭建立。英國繼續(xù)保持海上霸權并最終建立了資本主義社會。法國實行高度集中的專制制度,確立了君主專制政權,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但借助地中海到北歐過境貿易而賺取大量商業(yè)資本。新興資產階級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要求在思想和精神上打破中世紀以來的神學觀,改變原有的各種封建制度。同時,封建貴族也試圖通過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來顯示自己的財富和權勢。因此,封建貴族和新興資產階級追求極度奢華的生活,講究盛大奢侈的排場、注重壯麗高貴的風格成了其生活中的一部分,并延伸至建筑、繪畫、雕塑、音樂、文學、服飾等各個領域?!鞍吐蹇孙L格”便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應運而生。二、巴洛克的定義及特征

關于“巴洛克”(Baroque)一詞的來源和含義的兩種說法:(一)、源于葡萄牙語“Barroco”或西班牙語“Barrueco”,原義指“不圓的珍珠”。(二)、來自意大利語“Barocco”,有怪誕、變形、令人目眩之義,后進入法語,再轉而進入英語。17世紀末葉以前,用于藝術批評,18世紀用于貶斥17世紀出現(xiàn)的那些缺乏古典主義均衡性的作品和違反古典藝術標準的藝術風格。人們通常將17世紀稱為巴洛克時期。隨后,“巴洛克”風格逐漸式微,在法國發(fā)展為“洛可可”(Rococo)藝術風格,并對之后的浪漫主義和現(xiàn)代主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定義:瑞士批評家海因里?!の譅柗蛄挚梢暈閷Α鞍吐蹇恕边@一藝術風格進行理論研究的重要代表。在其《文藝復興與巴洛克》一書中,“巴洛克”一詞被規(guī)定為:“運用動勢——不管是實際的(如波形的墻面、噴射形狀不斷變化的噴泉),還是含蓄的(被描繪成充滿活力的動作或有動作趨勢的人物);力圖表現(xiàn)或暗示無窮感(伸向地平線的道路,展現(xiàn)無際天空幻覺的壁畫,運用變換透視效果使其變得撲朔迷離的鏡面手法);強調光在藝術作品構思中的效果及其造成的最終影響;追求戲劇性、夸張和透視效果;不拘泥于各種藝術形式之間的界限,將建筑、繪畫、雕塑等藝術形式融為一體。”巴洛克風格的特點首先,與古典主義藝術注重理性、嚴肅等截然不同,巴洛克風格注重華麗、繁復、精致,視覺上具有強大的沖擊力,追求空間感和立體感,富有動感和激情。其次,巴洛克風格體現(xiàn)出較強的宗教性,宗教題材在巴洛克藝術中占有重要位置。最后,巴洛克風格具有藝術創(chuàng)作形式與手段的綜合性。巴洛克風格重視各種藝術形式的融通性與綜合性,將建筑、雕塑、繪畫、文學、服飾、戲劇、音樂等藝術形式有效結合起來,以打破各種藝術形式之間的界限。三、巴洛克建筑

巴洛克建筑風格是在17—18世紀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隨后很快遍及歐洲各國。巴洛克建筑風格起源于教堂的建造。由焦孔莫·維尼奧拉和焦孔莫·波爾塔設計建造的羅馬耶穌會教堂成為巴洛克教堂的原型。巴洛克建筑從追求夸張怪異的手法過渡而來。羅馬耶穌會教堂被視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巴洛克建筑的特點為追求動感和自由的表現(xiàn)手法,多用曲面和橢圓形,與傳統(tǒng)僵化的古典主義形成鮮明的對照。歐洲各國的巴洛克建筑風格體現(xiàn)出各自的特點。巴洛克風格的代表性建筑作品有圣·卡洛爾教堂、羅馬圣彼得大教堂的華蓋、西班牙巴塞羅那的神圣家族大教堂、威尼斯圣瑪利亞教堂、羅馬波波洛廣場等。主要建筑雕刻藝術家包括貝爾尼尼(GiovanniLorenzoBernini,1598—1680)、馬代爾諾(CarloMaderno,1556—1629)、波羅米尼(Borromini,1599—1667)、瓜里尼(GuarinoGuarini,1624—1683)等神圣家族大教堂四、巴洛克音樂巴洛克音樂是指巴洛克時期獨特的音樂形式與風格。盡管有學者對將17世紀歐洲音樂的各種形式與發(fā)展概括為巴洛克音樂持有很大異議,但毫無疑問,這一時期音樂的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其他藝術形式的影響,體現(xiàn)出一定的巴洛克風格,在音樂內容、形式、演奏媒介等方面與之前的文藝復興時期相比都有較大的創(chuàng)新和突破。這一時期音樂呈現(xiàn)出以下特點。首先,內容題材的廣泛性。這一時期的音樂既涉及宗教內容,又涉及民眾生活,既修飾富麗堂皇的宮廷生活,又描繪清新自然的田園風光,既關注社會政治,又關注神話娛樂,基本上涵蓋了一切主題和內容,涉獵極廣。其次,音樂體裁上的創(chuàng)新。很多聲樂形式都在這一時期誕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歌劇、清唱劇、康塔塔,還有協(xié)奏曲、奏鳴曲、變奏曲等其他形式的聲樂。歌劇在這個時代誕生了,宗教音樂也擺脫之前刻板生硬的風格變得更加世俗化,更加具有旋律性,二者開始出現(xiàn)大型化與戲劇化的趨勢。器樂的高使用率也成為巴洛克時期音樂的重要標志。五、巴洛克繪畫17世紀歐洲的繪畫也體現(xiàn)出明顯的巴洛克特征,通常被稱為巴洛克繪畫。17世紀之前,“模仿法”始終在規(guī)范著藝術和確定它的本質,人們一直沉浸在理性的分析中,追求穩(wěn)定均衡,追求清晰,擯棄含糊,迷戀事物的表象;而巴洛克藝術喚起的是非理性的覺悟,它使藝術的革命性和精神性都得到了升華。之前的“模仿法”不再占據(jù)主導的地位。這一時期的繪畫在色彩、透視、明暗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突破。它振奮、熱烈、生機勃勃,出于人的表現(xiàn)本能,違背理性思維原則,直接引導人們的思維透過物象進入本質,比古典主義更能使觀眾亢奮;繪畫作品開始從追求實體的真實轉變到追求視覺的真實,這在西方繪畫史上是一個重大突破。這一時期著名的繪畫藝術家有意大利畫家卡拉瓦喬(1571—1610)和佛蘭德斯畫家魯本斯(1577—1640)。魯本斯的畫作卡拉瓦喬的作品第四節(jié)流派紛呈的19世紀藝術一、新古典主義二、浪漫主義三、現(xiàn)實主義五、象征主義四、印象主義一、新古典主義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ism)源于18世紀歐洲的建筑設計,是對之前巴洛克主義和洛可可主義的一種反叛,并以期通過模仿古希臘、古羅馬的藝術理念,恢復端莊高雅的古典藝術特色。新古典主義推崇藝術的理性,主張排斥主觀情感的體現(xiàn),注重嚴肅、崇高的精神,追求藝術的完整與和諧性。新古典主義并非一味地模仿和追隨,其“新”在于其借助古典主義的藝術形式和題材,結合現(xiàn)實內容,以滿足當下的現(xiàn)實需求。18世紀下半葉法國的資產階級為了取得革命斗爭的勝利,需要從意識形態(tài)上給民眾灌輸反封建的思想,號召人們起來為革命獻身。古代希臘羅馬的英雄成了資產階級所推崇的偶像。在這樣的歷史環(huán)境下,產生了借用古代藝術形式和古代英雄主義題材的新古典主義。新古典主義對文學、音樂、雕塑、建筑及美術等領域都有明顯影響,其代表人物包括巴利、卡諾瓦、富拉克斯曼等。新古典主義美術由大衛(wèi)到安格爾是一個轉折,在內容上由革命的、與時代相關的事件轉向了脫離現(xiàn)實的神話和純藝術的表現(xiàn);在形式上由嚴格的古典主義風格走向了帶有華麗東方色彩的古典主義。二、浪漫主義浪漫主義于19世紀席卷歐洲各國,是新興資產階級個性表達的需要。德國的唯心主義和空想社會主義為其奠定了理論基礎。浪漫主義借助想象、夸張等技巧,使用熱情奔放的措辭,注重個人情感的抒發(fā)和內心世界的刻畫,強調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自由和天才靈感以及人性的解放。這是浪漫主義的總體特征。但它在不同的國家和藝術家身上又表現(xiàn)為積極浪漫主義和消極浪漫主義之分。積極浪漫主義者敢于面對現(xiàn)實,用熱情斗志揭露社會的黑暗和不公,同封建勢力作斗爭;而消極浪漫主義者面對令人不滿的現(xiàn)實則選擇逃離現(xiàn)實,懷念過去。例如消極浪漫主義在當時的德國和19世紀初的法國尤為盛行。浪漫主義雖然起源于文學創(chuàng)作領域,但其不僅反映在文學領域,還在繪畫、音樂、雕塑等藝術領域有明顯的表現(xiàn),形成了浪漫主義畫派和音樂。浪漫主義繪畫與音樂浪漫主義繪畫的特征:首先是藝術對象的具象性與藝術手法的多樣性。浪漫主義畫家反對運用抽象的表現(xiàn)手法,同時借助比喻、象征、夸張等技巧,主張將藝術形象生動地描繪出來,例如對繪畫中對比手法的重視和運用。其次強調藝術創(chuàng)作者的個性與情感的表達。浪漫主義音樂:浪漫主義音樂的某些元素雖然在18世紀的音樂中早已出現(xiàn),但現(xiàn)在人們還是將19世紀時期產生于歐洲的具有獨特風格的音樂視為浪漫主義音樂。浪漫主義音樂在音樂形式、題材及創(chuàng)作手法上都實現(xiàn)了很大的突破,創(chuàng)作了無數(shù)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培育了許多杰出的音樂家,包括莫扎特、海頓、貝多芬、韋伯、肖邦等。雖然每個音樂家的創(chuàng)作特色因人而異,并且浪漫主義音樂很難用幾個簡單的詞語來概括,但它們還是表現(xiàn)出一定的共性。首先,和其他浪漫主義藝術形式一樣,注重情感的表達。其次,重視民間音樂。浪漫主義音樂是在歐洲民族解放運動的背景中產生的。三、現(xiàn)實主義現(xiàn)實主義作為一種文藝運動源于19世紀的法國,在歐洲各國資產階級革命勝利的社會背景下發(fā)展起來。西方現(xiàn)實主義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羅馬時期,其表現(xiàn)手法上不同程度地借鑒吸收了之前的啟蒙運動和浪漫主義。但不同于浪漫主義注重想象和情感抒發(fā),現(xiàn)實主義力求藝術創(chuàng)作的逼真性與準確性,強調再現(xiàn)現(xiàn)實的本來面目,注重理性而排斥理想主義和情感表現(xiàn)?,F(xiàn)實主義文學是西方文學史上最重要的文學流派之一,并產生了一大批現(xiàn)實主義作家,例如巴爾扎克、福樓拜、薩克雷、莫泊桑、狄更斯等。巴爾扎克更是自稱為“法國社會的書記員”,并且將其影響不斷擴大至其他藝術領域,比如現(xiàn)實主義畫派就是在這樣的影響下產生發(fā)展起來的。現(xiàn)實主義畫派主張盡力展現(xiàn)客觀世界,細致入微地刻畫人物和生活,注重塑造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F(xiàn)實主義畫派的首要特征便是追求真實性,要求畫家再現(xiàn)生活的真實面目,而不去描繪精神幻想層面的畫面。再者,注重細節(jié)的描繪。四、印象主義印象主義(Impressionism)源于19世紀下半葉的法國,所涉及的領域包括美術、音樂、文學等。其名稱源于對《印象·日出》等類似繪畫風格的調侃——被稱為“印象派”,因此,印象主義也被稱為“印象派”。此藝術流派的畫家試圖突破古典主義的種種清規(guī)戒律,同時也嘗試克制如浪漫主義般在繪畫中過多表露情感。他們的繪畫創(chuàng)作不再以題材內容為中心,而是將重心轉移至諸如色彩和線條等表現(xiàn)元素上,以創(chuàng)造出一種強烈的視覺效果。印象主義是西方藝術史上重要的繪畫藝術流派,其代表畫家包括莫奈、馬奈、畢沙羅、雷諾阿等。他們試圖突破古典傳統(tǒng)的繪畫規(guī)則,努力擺脫學院派的限制,藝術家主觀感受的表現(xiàn)成為繪畫的重要目標。他們突破了傳統(tǒng)的繪畫模式和色彩觀念,創(chuàng)立了以光源色和環(huán)境色為核心的現(xiàn)代寫生色彩學,建立起一套新的色彩觀和繪畫表現(xiàn)手法,并引出新印象派、后印象派等藝術流派,由此影響到整個藝術觀念的轉變,最終促使現(xiàn)代藝術產生。印象主義音樂印象主義音樂產生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法國,此時是轉向現(xiàn)代音樂的重要過渡期。印象主義音樂試圖超越現(xiàn)實而更多地關注音樂中感覺的傳達?!坝∠笾髁x音樂將音響與音色作為其追求的目標,認為音樂藝術只能以暗示或者提供一種意象的手法來表現(xiàn)其魅力,主張用織體、色彩和力度來取代由浪漫派音樂家完善了的調式原則、和聲進行規(guī)范和音樂結構模式,因而形成了印象主義音樂所特有的一種纖巧、稀薄、朦朧、飄逸的音樂風格”,印象主義音樂在曲式編排、結構、節(jié)奏、音色、樂器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創(chuàng)新。德彪西和拉威爾是印象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阿希爾·克勞德·德彪西(1862—1918)為印象主義音樂的領軍人物。阿希爾·克勞德·德彪西(1862—1918)新印象派與后印象派新印象派開始于19世紀80年代主張將印象派的技巧與科學研究和實踐相結合又被稱為“點彩派”后印象派突破傳統(tǒng)強調將主觀情感融入藝術客體中梵高、塞尚五、象征主義象征主義(Symbolism)為19世紀末出現(xiàn)于法國等歐洲國家的一種文藝思潮,與當時的自然主義運動相對。詩人讓·莫雷亞斯在其發(fā)表的《象征主義宣言》中首次使用此名稱,標志著此藝術流派的誕生。象征主義藝術家包括詩人波德萊爾、音樂家瓦格納等。象征主義強調主觀印象,重視個人情感的抒發(fā),通過怪異神秘的形象表達內心的感受。象征主義追求一種藝術上的模糊性,讓人在似懂非懂的狀態(tài)中體會藝術作品背后所蘊含的深意,反對在創(chuàng)作中如實地反映客觀現(xiàn)實,強調直覺、神秘、以丑為美的病態(tài)感,作品中多充斥著一種壓抑的情緒,有很強的主觀唯心主義傾向。象征主義與自然主義所主張的純客觀截然相反,它不注重客觀世界的描寫,而是重視通過暗示、象征、夸張等手法再現(xiàn)主觀世界。象征主義早在浪漫主義時期就有所發(fā)展,與消極浪漫主義有某些相似之處。象征主義繪畫與戲劇象征主義繪畫致力于表現(xiàn)主觀世界而不重視外在客觀世界,通過運用隱喻、想象等技巧揭示一種似是而非的夢幻感和虛無縹緲感,有時甚至晦澀難懂。象征主義繪畫大師包括莫羅、夏凡納、雷東、高更、克里姆特等。象征主義的影響在19世紀末擴展至戲劇領域,其主要代表為梅特林克、易卜生等。諾貝爾獎獲得者莫里斯·梅特林克(1862—1949)在象征主義戲劇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在戲劇實踐及理論上都有著深刻的見解。梅特林克的戲劇不在于表現(xiàn)人物的曲折經(jīng)歷或奇特幻想,而是呈現(xiàn)人物內心情感的變化,因此他的戲劇通常被稱為“靜態(tài)戲劇”。他認為戲劇創(chuàng)作應擺脫現(xiàn)實世界,通過刻畫人物的內心變化而非外在行動,揭示隱藏在生活表象后面的神秘的真實,人們應該靜心領會這種真實。高更作品莫羅作品第五節(jié)

創(chuàng)新與怪誕:20世紀的西方藝術20世紀的西方社會經(jīng)歷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戰(zhàn)后,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人類文明也隨之邁入了嶄新的階段。流派紛呈的19世紀藝術在西方藝術史上創(chuàng)造了前所未有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然而,越來越多的藝術家試圖在此基礎上有所突破,以期以不同的方式來展示現(xiàn)實和傳達情感。西方藝術史的發(fā)展歷經(jīng)了以下四種藝術觀念:“再現(xiàn)藝術、表現(xiàn)藝術、形式藝術和觀念藝術四種,每一種藝術觀念都試圖從不同角度對藝術進行本質的把握,每一種藝術觀念都適合解釋特定樣式的藝術”。作為20世紀的現(xiàn)代西方藝術,其創(chuàng)作傾向與特點中體現(xiàn)出來的藝術觀念則更趨向于后兩種。雖然頗受爭議,但是這些新的藝術形式還是獲得了很大的成功。因此,20世紀的西方藝術可謂精彩紛呈,現(xiàn)實主義、現(xiàn)代主義和后現(xiàn)代主義等藝術流派并行發(fā)展,構成了獨特的藝術景觀。盡管20世紀的各藝術流派,包括表現(xiàn)主義、原始主義、立體主義、象征主義、存在主義等有其各自的獨特性,但還是呈現(xiàn)出共同獨特的藝術特征。一、20世紀西方藝術的特點

首先,20世紀的西方藝術體現(xiàn)出很強的解構性。西方現(xiàn)代派藝術是對古典藝術規(guī)則的“解構”。中古時期和文藝復興時期所注重的藝術品的完整性與統(tǒng)一性原則被打破,藝術家們盡其所能追求藝術創(chuàng)作上的新奇其次,對形式的重視。20世紀的西方藝術觀趨向于形式藝術論,將形式置于高于內容的位置。并且認為形式本身就是內容,色彩、光線等形式元素具有和內容一樣的意義。再者,以藝術家或作品為主導,注重對人內心世界的挖掘與開發(fā),過分追求藝術的感性層面,注重藝術的情感表現(xiàn),依靠直覺體現(xiàn);或者走向另一端,過分注重藝術的理性層面。最后,較強的技術性。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藝術地位、創(chuàng)作與傳播的模式。二、20世紀西方主要藝術流派

(一)立體主義立體主義(Cubism)于20世紀初起源于法國,是西方藝術史上一個重要流派,對后來的表現(xiàn)主義、未來主義等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由著名藝術家喬治·布拉克和畢加索創(chuàng)立。立體主義起源于繪畫和雕塑,通過使用變換不同的幾個視角、線條等呈現(xiàn)出二維空間感的特色。藝術家將不同視角的物體形象繪置于一幅畫中重新組合,呈現(xiàn)出錯綜復雜的破碎感。它向觀眾展示了一個完全不同于現(xiàn)實世界的畫面。三個階段:1907—1909年的早期立體主義,也稱為塞尚時期1909—1912年的分析立體主義時期之后幾年的綜合立體主義時期(二)表現(xiàn)主義表現(xiàn)主義(Expressionism)是現(xiàn)代西方藝術的重要流派之一,20世紀初起源于德國,開始于繪畫等領域,后傳播至文學、音樂、建筑、雕塑等領域,不注重對客觀事物的模仿,旨在通過夸張扭曲的形象表達藝術家內心焦躁不安的情感。表現(xiàn)主義尤其注重藝術家自身視角的呈現(xiàn),以表達情感和知覺,體現(xiàn)出明顯的表現(xiàn)藝術觀。三個時期:僑社時期,代表人物包括黑格爾、米勒。注重主觀情感的表達,試圖在創(chuàng)作中融入生活青騎士社,代表人物包括表現(xiàn)主義繪畫大師康定斯基等。這一社團的藝術作品具有很強的非理性和抽象特征。新客觀社,代表人物包括格羅斯、迪克斯等。與前兩個社團有所不同,新客觀社主張細節(jié)性的刻畫,旨在揭露丑惡黑暗的現(xiàn)實(三)未來主義未來主義起源于20世紀初的意大利,還發(fā)展至英國、俄國等其他國家。未來主義藝術家在各個領域實行其藝術主張,包括文學、繪畫、雕塑、戲劇及室內設計等。未來主義對后來的超現(xiàn)實主義、裝飾藝術等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未來主義藝術家對技術、現(xiàn)代工業(yè)等情有獨鐘,喜歡年輕和暴力,認為人類科技的發(fā)展征服了自然,高度贊頌科技文明。再者,未來主義還贊成戰(zhàn)爭,主張男權主義。其發(fā)起人馬里內蒂將未來主義稱為“一次反文化、反哲學的運動”。宣言、作品和展覽是未來主義運動的三個要素。貝特·波丘尼(1882—1916)是未來主義畫派的主要代表,于1910年發(fā)表了《未來主義繪畫宣言》,主張繪畫表現(xiàn)“現(xiàn)代生活的旋渦——一種鋼鐵的、狂熱的、驕傲的、疾馳的生活”,強調物體的運動和變化。其代表作包括《美術館里的騷動》《城市的興起》等。圣·埃利亞(1888—1916)為未來主義建筑的領軍人物,強調將現(xiàn)代工業(yè)成果運用到建筑中去,通過使用新材料來最大限度實現(xiàn)建筑的功能性。在建筑的裝飾方面,他認為“唯一的裝飾是它的線條和凸出部分的固有的美,以它機械簡單、非常丑陋而美”(四)達達主義達達主義(Dada)為20世紀初產生于法國等歐洲國家的一種藝術流派?!斑_達”一詞源于法語,原指“搖木馬”,有“糊涂、無所謂”之義。幾個流亡于蘇黎世的青年隨意翻開一本詞典,碰巧翻到此詞,便將其作為團體的名稱。達達主義由此得名,由此可見此藝術流派所倡導的隨意性。達達主義最明顯的特征便是其反抗性與否定性,包括反政府、反藝術、反傳統(tǒng)、反審美、反道德等,反對一切現(xiàn)有標準和既有模式。達達主義藝術家“一方面破壞著現(xiàn)存的秩序和制度,另一方面也涉及了人的創(chuàng)造行為的一個未知領域”,達達主義的悖謬在于它雖然極力提倡反藝術,但它自身卻成了一種獨特的藝術。馬塞爾·杜尚為達達主義主要代表之一,對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的西方藝術有著深遠的影響,其代表作包括《蒙娜麗莎》《泉》等。杜尚的《泉》《蒙娜麗莎》(五)超現(xiàn)實主義超現(xiàn)實主義(Surrealism)源于達達主義,并受到19世紀浪漫主義和象征主義的影響,由作家布列頓和阿波利奈爾發(fā)起的藝術運動,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流行于歐洲各國,甚至日本等亞洲國家。“超現(xiàn)實”一詞由作家阿波利奈爾首用。布列頓《超現(xiàn)實主義與繪畫》是超現(xiàn)實主義的重要宣言。此藝術流派深受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的影響,注重人類潛意識心理世界的刻畫,以再現(xiàn)最真實的客觀世界。它記錄人們的思想,不受任何道德和規(guī)則的限制。超現(xiàn)實主義企圖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