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財政學》講稿
第一章財政概念和財政職能
一、財政的產生
(一)財政產生的過程。財政的產生通過了一個漫長的過程,簡化為:原
始社會一生產力水平極低一生產力水平進展一剩余產品顯現(xiàn)一私有制產生
一階級產生一階級斗爭顯現(xiàn)一國家產生一財政產生。
(二)財政產生的條件
財政的產生,需要同時滿足三個條件:
1剩余產品是財政產生的經濟基礎。這是因為:第一若沒有剩余產品,
就不可能有獨立于生產過程的財政專門機構;第二若沒有剩余產品,就沒
有可供財政分配的對象。
2國家的存在是財政產生的政治前提。財政產生的政治前提是國家
的產生和存在。如果沒有國家,就沒有財政分配的主體,也就沒有財政。
然而,由此產生了類似于“先有雞,依舊先有蛋”的爭議。實際上,
國家和財政的產生是一個漫長過程,從社會進展的歷史看,在國家產生初
期,由于政府和財政的規(guī)模小,財力上要緊是由一個或少數(shù)貴族家庭支持,
那時的財政實際是國王或皇帝的家庭財務。隨著社會經濟的進展,國家和
財政規(guī)模持續(xù)擴大,才使國家財政與皇家財務分離,財政部門的機構和職
能逐步完善。因此,能夠講,財政是隨著國家而產生的。但關于二者之間
的關系及產生時刻,應放在社會進展的漫長歷史中考察。
3財政產生的根源是公共需要
人類社會有兩大需求:私人需求和公共需求。私人需求要緊由私人商
品滿足;公共需求則由公共商品滿足。財政產生的根源在于私人部門不能
有效提供公共商品以滿足公共需求。緣故是公共商品的非排他性。公共商
品的非排他性使得所有消費者都可不能為消費公共商品付費(免費搭車),
使公共商品的成本得不到補償。而私人提供的商品不僅要求成本得到補償,
而且通過出賣商品為其帶來利潤。因此,市場機制不能有效提供公共商品。
公共需求只有通過非市場機制(要緊是政府)來滿足。在原始社會初期,盡管
也存在公共需求,但因沒有剩余產品因而不存在財政分配;在原始社會中
期,顯現(xiàn)了剩余,但由于沒有國家,也不存在財政;只有到了原始社會未
和奴隸社會初,一方面存在剩余產品,另一方面產生了國家,才顯現(xiàn)財政
分配。
二、政府與市場
(一)市場失靈和市場缺陷
市場不是萬能的,也有其弱點。單純的市場調劑不能實現(xiàn)資源的合理
配置。市場失靈,也稱作市場缺陷或市場失敗。是指由于市場機制本身的
缺陷和外部環(huán)境的限制,而使市場機制無法把資源配置到最佳狀態(tài)。市場
失靈要緊表現(xiàn)為:
1壟斷
市場機制的有效性以完全競爭為前提。但在現(xiàn)實中,由于規(guī)模效益的
作用使有些部門容易產生壟斷,從而破壞市場機制的功能。壟斷限制競爭
和生產要素流淌,扭曲價格,導致資源在不同部門、產業(yè)、產品上的不當
分配,并降低資源配置效率。
2市場信息不充分
具有充分信息是保持市場充分競爭的必要條件。但實際上市場主體不
可能對有關信息(如商品的需求、價格變動、生產技術等)有充分了解,
阻礙其最優(yōu)決策。如賣者與買者間的信息不對稱,往往是賣者比買者擁有
更多的信息,容易誘導成欺詐行為,降低資源配置效率。
3外部效應與公共物品
外部效應又稱外在性,是指在市場中沒有得到補償?shù)念~外成本或額外
收益。產生外部效應的要緊緣故是個體的行為阻礙了他人,卻沒有為之承
擔相應的成本費用,或沒有獲得相應的酬勞。外部效應分為正外部效應和
負外部效應。正外部效應是指個體帶給社會的收益大于其個體收益,即收
益外溢?;蛘呓o他人或社會帶來利益,獲利者不需要支付成本,這確實是
正外部效應。如修建水庫使下游的居民受益,但他們并沒有承擔水庫的投
資成本。負外部效應是指個體帶給他人或社會的成本及損害大于其直截了
當成本,即成本外溢。如污染者將本該由其承擔的治理成本轉嫁給了受污
染者,而后者又沒有從前者得到好處或補償。在外部效應的情形下,生產
者利潤最大化決策會遠離帕累托狀態(tài)。如果是收益外溢,由于生產者不能
通過市場將收益收回,其生產規(guī)模會小于社會需要的最優(yōu)規(guī)模;同理,如
果是成本外溢,私人一輩子產規(guī)模會大于社會需要的最優(yōu)規(guī)模。明顯,這
都不是資源的有效配置。
4不能有效提供公共商品
市場無法提供公共商品,這并非社會不需要公共商品,而是公共商品
的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決定市場不能對公共商品進行成本補償。第一,非
競爭性使得增加更多的消費者可不能減小公共商品的供給(牧人放一只羊
與放一群所耗成本是一樣的)。其次,非排他性使得每個人的受益無法準確
評估,難以對公共商品定價。即使能定出公共商品的價格,并能對個人消
費的公共商品進行量化,也會因排他技術上的困難或排他成本過高而不可
行。最后,提供公共商品要花成本,但成本無法通過市場得到補償。由于
上述緣故,這種只花成本但無收益的公共商品,市場無法提供。
(二)公共物品和公共需求
1公共物品與私人物品
不同性質的產品有不同的受益人,據(jù)此可把社會產品分成兩類:公共
物品和私人物品。公共物品是公眾共同受益的物品,是具有非競爭性和非
排他性的物品。非競爭性是指某人對這一產品的消費可不能阻礙他人對這
一產品的消費,受益者間沒有利益沖突。給定產品的數(shù)量,增加消費者使
產品邊際成本為零。如街上的路燈,增加行人數(shù)量可不能增加路燈的費用,
也不阻礙他人獲得路燈的好處。這確實是非競爭性。非排他性是指產品的
利益,不為某人專有,要將他人排斥在消費過程之外是不可能的,或者成
本過高。例如,排除空氣污染是能為人們帶來好處,要讓不人不享受新奇
空氣是不可能的。這項服務只要存在,它就必定會使大伙兒都得到利益,
這確實是非排他性。私人物品是與公共物品相對的概念,是指具有競爭性
和排他性的產品,競爭性確實是當某人消賽該產品時,其他人不能同時消
費這一產品。排他性確實是使某些人無法消費這一產品。生活中的大量產
品和服務都具有私人物品的性質。如食品、服裝、家電、住房等。
因此,區(qū)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標準為:排他性和非排他性;競爭
性和非競爭性。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競爭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
非競爭性。
2混合物品
在現(xiàn)實中,有些產品兼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性質,這類產品稱為
混合物品?;旌衔锲贩謨煞N情形:一是具有非競爭性和排他性的產品。例
如:高速公路和橋梁。當車輛在公路和橋梁上不擁擠的情形下,增加消費
者(行駛的車輛)可不能損害其他人利益,這時公路和橋梁具有非競爭性;但
要阻止某些車輛通過是能夠的,只要設一個關卡就能夠做到,因此,公路
和橋梁又具有排他性。二是具有不完全的非競爭性和排他性的物品。如家
庭院落的綠化,使房主享受了優(yōu)美的環(huán)境和空氣,這是內部效益;但鄰居
或路人也會得到一定好處,即外部效益。從內部效益來看,它具有競爭性
和排他性,只有房主能享受到這份好處。從外部效益看,它又具有非競爭
性和非排他性,過路人得到好處并可不能阻礙你的利益,而且你也無法阻
止他們享受這一切好處。因此,這一產品的部分利益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
他性;部分利益具有競爭性和排他性,兼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屬性。
(三)公共需要
人類社會的需要總體上能夠分為兩種:公共需要和私人需要。
1公共需要與私人需要
公共需求是指眾多個人作為整體所產生的共同需要。有三層含義:第
一,公共需要不是抽象的,它也是一種個人需要;第二,這種需要并非是
單個人的需要,而是在一定區(qū)域內(如一個國家、一個村落)多數(shù)人的需要;
第三,公共需要不是個人需要的數(shù)學加總,而是一種整體的共同需要。私
人需要是由單個人內在產生的,不依靠于他人而獨立存在的。如吃板是個
人的內在需要,但張三吃版不依靠于李四是否有這種需要,而且當張三吃
飯時,也不依靠李四或他人的這種需求是否能得以滿足。私人需要是人類
社會所存在的最普遍的現(xiàn)象。在現(xiàn)實中,個人有許多需要,私人需要多種
多樣,又有多個層次。個人需要的層次能夠從不同角度劃分:
(1)捷克斯洛伐克經濟學家奧塔?錫克把人的需要分為四種:物質需要、
運動需要、與不人關系的需要和文化需要.
(2)恩格斯把人的需要分為對生存資料的需要,對進展資料的需要和對
享受資料的需要。
(3)斯大林把人的需要歸納為五大類,由低級到高級分為五個層次,生
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成就需要。
⑷馬斯洛的人類需要理論認為,當人的生理需要滿足后,就尋求安全、
社交、尊重等需要。這些需要滿足后,產生成就需要。人在低層次需要獲
得滿足后,才會進展到高層次的需要。但高層次的需要滿足后,低層次的
需要仍舊存在,只是對行為的阻礙作用減低而已。
2公共需要的特點
(1)滿足公共需要的產品或服務其效用具有不可分割性。它不是個人需
要的數(shù)學加總,而是社會整體的需要,它必須整體為每個社會成員享受。
(2)不具有排他性。社會公共需要應由社會成員共同享用,某人在享用
時,并不排斥其他社會成員的享用。
(3)非等價交換關系。社會成員享用社會公共需要時,無需付出代價或
只付少量費用。
(4)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物質來源只能是剩余產品或剩余價值。因此在
沒有剩余產品時,不可能顯現(xiàn)社會公共需要。另外并不是全部剩余產品都
用于滿足公共需要,只是從M中抽取一部分用于滿足公共需要。
3社會公共需要包括的范疇和內容
(1)典型的社會公共需要(純社會公共需要):是指保證執(zhí)行國家職能的
需要,包括政權職能和某些社會職能。如公安、司法、監(jiān)察、防務、外交、
行政治理等。
(2)半社會公共需要,又稱準社會公共需要:指介于公共需要與個人需
要之間,性質上難以嚴格劃分的一些需要。如高等教育。
(3)大型公共設施,包括基礎產業(yè)。這些屬于再生產的共同條件。馬克
思在《經濟學手稿》中指出:共同生產條件是指處于直截了當生產過程之
外的生產條件。直截了當生產過程是指單個資本的生產過程。共同生產條
件則是為每個企業(yè)直截了當生產提供的外部條件,是社會公共資本的生產
過程。公共資本是指鐵路、建筑物、農業(yè)改良、水利設施等固定資本。它
在使用上具有共同性的特點,它不能被單個企業(yè)獨占,也不能包括在某個
專門的生產過程中,而是具有廣泛的外部經濟效益,因而具有公共產品的
性質。
4社會公共需要是共同的,歷史的和專門的
公共需要是共同的是指,任何社會形狀下都存在社會公共需要,可不
能隨社會形狀的更迭而消逝。所謂歷史的,是指社會公共需要隨著社會的
進展而變化,但要緊表現(xiàn)為統(tǒng)治集團的需要。所謂專門的,是指公共需要
總是具體地存在于特定的社會形狀中,它是具體事物而不是抽象的東西。
(四)政府的經濟作用
1政府的經濟職能
政府職能是適應國家的全然目的而形成的政府活動的差不多方向和差
不多內容。具體講,政府介入和干預市場的手段或政府經濟作用要緊有三
個方面:
(1)行政、法律手段。即制定市場規(guī)則;制定進展戰(zhàn)略,制定經濟政策,
調劑經濟運行;如規(guī)定產品價格、實行公共管制、命令污染廠商停產或限
期治理等。
(2)組織公共生產。公共生產是指由政府出資(即由預算撥款)興辦的所有
權歸政府的工商企業(yè)和單位。按廣義的概念,即包括生產有形產品和服務
的工商企業(yè),也包括提供無形產品和服務的醫(yī)院、學校、文藝團體以及政
府機關和國防部門。
(3)財政手段。財政并不直截了當生產和提供公共物品,而是以稅收、
收費、國債等形式籌集收入,又通過投資、公共支出、補貼等形式形成支
出,并通過財政政策調劑經濟的運行。
2政府機制的缺陷和干預失效
自20世紀70年代,西方國家長期采取擴張性財政金融政策,卻導致
滯脹局面。中國及前蘇聯(lián)等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對經濟折干預和管制,幾
乎使經濟到了崩潰邊緣。這種由政府內在機制導致經濟顯現(xiàn)低效率的現(xiàn)象,
被稱為政府失效。政府失效有多方面,要緊有:(1)政治制度失靈。這是最
嚴峻的失效,其造成的效率缺失是任何市場失敗都無法相比的。(2)權力濫
用,使各級政府和部門試圖謀取本級政府或部門的預算,增加其自身利益。
⑶成本高,白費大,尋租普遍。公務人員通過工資外的收入擴大私人利益。
(4)官僚主義嚴峻,機構膨脹,效率下降。
(五)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經濟職能
由于市場缺陷和政府缺陷的存在,單純的市場或單純的政府都無法實
現(xiàn)理想目標。因此現(xiàn)代經濟是混合經濟。在這種經濟中,生產什么、如何
樣生產、為誰生產的咨詢題,部分由私人通過市場機制來解決,部分由政
府通過打算機制來解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作
用,政府發(fā)揮配置資源的調控作用。政府要緊提供具有外部效應的公共物
品,同時對市場缺陷進行政府干預,通過宏觀調控使國民經濟健康運行。
三、財政概念
(一)財政是國家(或政府)的經濟行為
財政學以經濟學理論為基礎,同時又是經濟學的一個專門分支,被視
為經濟學在財政領域中的應用。它又被稱為政府經濟學或公共經濟學。因
此財政學是一門經濟學科。但由于財政行為的主體是國家或政府。加之經
濟與政治是不可分的,因此財政是一種國家(或政府)的經濟行為。另從財政
起源上考察,財政是相伴國家的產生而產生。國家必須從社會收入中占有
一部分國民收入來堅持國家機構的存在,因此就產生了財政這種與國家緊
密相聯(lián)的經濟行為。
(二)財政的差不多特點
1階級性與公共性
國家歷來是階級統(tǒng)治的國家,因而財政是統(tǒng)治階級的工具,具有鮮亮
的階級性。但財政又具有鮮亮的公共性。這是因為:(1)國家或政府本身具
有公共性;(2)財政是為國家或政府執(zhí)行其職能提供財力的,屬于公辦,自
然具有公共性;
2強制性與無直截了當償還性
財政不遵循自愿原則,它是依據(jù)國家政治權力進行的強制分配。政府
行為一旦發(fā)生,參加者都要同意,無法選擇。例如政府對公民征稅,個人
必須交納。任何形式的拒稅差不多上違法的。這與市場機制不同,個人能
夠通過交換的方式退出。強制性是政治性集體行為的必定形式。
財政無直截了當償還性與其強制性有關。例如,國家征稅之后,稅收
即歸國家所有,不向納稅人付出任何酬勞。但從財政支出過程來看,稅收
具有間接償還性。
3收入與支出的對稱性(或平穩(wěn)性)
財政的運行過程確實是財政的收支過程,因此,收入與支出的對稱性
構成財政運行的一個重要特點。財政收入與支出之間存在著相互制約的關
系。收支是否平穩(wěn)構成財政運行的要緊矛盾。它反映政府和企業(yè)與居民之
間的利益關系,反映中央與地點政府之間的利益關系。因此,收支絕對平
穩(wěn)幾乎是不存在的。有時收大于支,有時支大于收。只要收支大體相等確
實是可行的。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財政
市場和打算差不多上經濟手段,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qū)不。
市場經濟下,資源配置的方式和主體由打算配置為主轉向市場配置為主。
市場是一種資源配置方式,財政也成為一種資源配方式,而且兩者有著明
確的分工。市場通過均衡價格和等價交換實現(xiàn)資源配置,而財政是政府行
為,通過財政收支實現(xiàn)資源的配置。在市場經濟條件下,GDP分配的起始
時期是由市場價格決定的要素分配或功能分配,然后才是在要素分配基礎
上形成的再分配。
(四)財政的概念
通過以上分析能夠簡單地認為,財政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國民生產總值
或國民收入的收支活動,或者講,財政是政府從事資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
收支活動,并通過收支活動調劑社會總需求和社會總供給并使它們相和諧,
達到優(yōu)化資源配置、公平分配以及經濟穩(wěn)固和進展的目標。
四、財政職能
(一)財政職能的含義
財政職能,是指財政在一定經濟模式下客觀上固有的功能,是財政本
身所具有的屬性,是財政本質的具體體現(xiàn)。財政職能有如下含義:
1財政職能是客觀存在的和自身固有的。只要存在財政,其功能就可
不能消逝。然而,固有的不是不變的。財政職能要依靠一定的經濟條件。
當經濟條件發(fā)生改變,財政職能也隨之變化。如我國打算經濟體制下的財
政職能與今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財政職能就不同。
2財政職能只是表明政府會對經濟生產阻礙,這種阻礙可能是正向
的,也可能是負向的。財政職能發(fā)揮得好,對經濟起促進作用;反之可能
阻礙經濟進展。因此,財政職能和財政作用是有區(qū)不有,財政作用是財政
職能運用的結果,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東西。
3以政府與市場關系為差不多立足點。離開那個差不多立足點,既不
可能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財政概念,也不能準確地概括財政的
職能。
(二)財政職能的界定
財政職能取決于政府職能。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職責的差不多領
域,是在愛護國家機器正常運轉的前提下,滿足市場不能解決的社會公共
需要。一方面要使市場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另一方面,政府必須對
市場配置的缺陷進行調劑和補償。
(三)資源配置職能
1資源配置的含義。資源配置是指通過對現(xiàn)有人、財、物等資源的合
理調配,實現(xiàn)資源結構合理化,使各種資源獲得最大經濟和社會效益。在
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源配置要緊通過市場完成,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
作用。然而,市場并不是完美的,完全競爭條件難以滿足。因此,在市場
經濟條件下,需要國家從社會的整體利益動身,運用財政配置手段,克服
市場失靈,提供市場無法提供的公共商品。財政資源配置職能是基于市場
經濟的,因此也應符合市場效率原則。在理論上常用帕累托效率來判定一
國是否實現(xiàn)了其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20世紀70年代,美國數(shù)理經濟學家德布
羅用嚴謹?shù)臄?shù)學方法,證明了帕累托最優(yōu)與完全部分市場條件的等價性。
而現(xiàn)實經濟生活中完全競爭條件難以滿足,存在著市場機制的缺陷。這意
味著帕累托最優(yōu)只是是理想化的狀態(tài)。但這并不阻礙我們在實踐中向這種
狀態(tài)靠近。一些經濟學家用次優(yōu)理論來確定財政資源配置的目標函數(shù)。即
如果能使得者所得大于失者所失,確實是可行的選擇。這表明財政資源配
置的結果不可能使人人都中意。
2財政資源配置職能的要緊內容
(1)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政府職能,確定社會公共需要的范
疇,確定財政支出占GDP的合理比例,從而符合高效的資源配置原則。
(2)優(yōu)化財政支出結構。財政支出結構也確實是財政資源內部的配置比
例,如生產性支出與非生產性支出比例,購買性支出與轉移性支出比例等。
(3)合理安排政府投資規(guī)模、結構、保證國家重點建設。
(4)通過政府投資、科收和補貼,調劑社會投資方向,提升社會投資整
體效率。
(5)提升財政配置本身的效率。
(四)收入分配職能
1收入分配的含義。財政的收入分配職能是指實現(xiàn)公平分配。國民收
入分配分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初次分配是在直截了當?shù)纳a過程中實現(xiàn)
的,它按照效率原則進行,社會財寶被以工資、利潤和利息等形式分配給
生產要素的所有者。由于初始條件的不同,初次分配會導致不公平。再分
配由政府(財政)進行,通過稅收和財政支出進行再分配,以校正市場的初始
不公。
由于公平是一種主觀價值判定,含有歷史、道德的因素,在經濟學界
至今尚未有一個一致認同的公平定義。公平包括兩方面含義:一是對所有
社會成員參與經濟活動的資格都一視同仁,所有社會成員都按同一規(guī)則參
與經濟活動,按照其對生產的奉獻份額獵取相應的收入即機會均等,又稱
經濟公平。這種均等,實際上遵循的是市場原則,屬于市場公平。市場公
平體現(xiàn)市場效率的要求。二是強調勞動成果在分配上的均等,這種均等是
遵循道德準則,屬于社會公平。社會公平不是收入分配的平均主義,而是
把收入差距操縱在各階層能夠容忍的范疇內。在市場經濟中,阻礙收入分
配的因素要緊有兩個:一是經濟主體擁有的要素(如勞動力、知識、資本、
自然資源等)的數(shù)量,又稱為資本稟賦,它取決于先天繼承和后天積存;二
是這些生產要素在市場上的價格。如憑借勞動力獲得工資,憑借資本獲得
利潤,憑借土地獲得地租等。但在競爭中,有許多不公平的因素阻礙市場
機制決定的分配格局。由于要素擁有水平和市場價格水平的差異,勞動所
得和資本所得之間及其內部會產生極大的差不。例如,人的出生是無法選
擇的,但出生地、家庭的貧富阻礙到個人今后的教育及擇業(yè)機會,以及他
在市場體系中能夠獲得的收入。人們也存在天份上的差異,有的天生殘疾,
全然無法提供勞動,因而也無法獲得收入??梢姡谑袌鲶w系中,每個人
獵取收入的機會是不均等的。收入過分懸殊被社會認為不公平。若任其進
展會給社會帶來危害。因此,政府必須出面干預,緩解收入分配上的不平
等,愛護社會的穩(wěn)固和整體、長遠的利益。
要調劑收入分配關系,就要了解收入的差異狀況。個人收入差距一樣
用基尼系數(shù)來測量?;嵯禂?shù)是在洛倫茲曲線的基礎上運算的。洛倫茲曲
線反映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然而,家庭財寶中還包含有專門多非貨幣因
素。洛倫茲曲線只統(tǒng)計了貨幣收入,忽略了許多對經濟福利而言專門重要
但又難以量化的因素。此外,該曲線并沒有解決哪種收入分配方式更好的
咨詢題。
2財政收入分配職能的要緊內容
(1)通過稅收調劑收入分配。如征收個人所得稅、社會保證稅等,把資
金從那些較富的人手里征集起來,縮小個人收入差距;通過征收財產稅、
遺產稅和財產與稅調劑財產分配狀態(tài)。
(2)通過轉移支出,如社會保證支出、救濟支出、補貼等,改善低收入
階層和喪失勞動能力的居民的生活狀況,提升事實上際收入與福利。
(3)完善社會福利制度。興建公共福利設施,開展福利事業(yè),提升生活
質量,這也可縮小個人收入差距。
(4)建立統(tǒng)一的勞動力市場,促進城鄉(xiāng)間人口的合理流淌。打破人口流
淌壁壘,使勞動者能夠通過以足投票獲得最大效用,是遏制城鄉(xiāng)差距和地
區(qū)差距的有效途徑。
(五)經濟穩(wěn)固與進展職能
1經濟穩(wěn)固的含義。經濟穩(wěn)固包括以下三方面含義:
(1)充分就業(yè)它是指有工作能力且情愿工作的勞動者能找到工作。就
業(yè)是指一切用自己的勞動堅持生存的活動。但充分就業(yè)并不意味著100%的
人都就業(yè),而是指就業(yè)率(已就業(yè)人口占全部應就業(yè)人口的比率)達到了社會
認可的比率,例如95%、97%等等,這是考慮到季節(jié)性和磨擦性等因素后
的就業(yè)。一樣認為,就業(yè)率在97%以上為充分就業(yè),95%左右為一樣就業(yè)。
在充分就業(yè)的情形下,一國資源配置處于相對合理狀態(tài),人、財、物得到
了充分利用。如果一個國家存在大量失業(yè),則表明該國的人力資源存在龐
大白費,也表明該國的物力和財力資源配置顯現(xiàn)了嚴峻咨詢題。大量失業(yè)
會阻礙社會的安定,破壞經濟穩(wěn)固??傊罅渴I(yè)對社會經濟運行構成威
逼,導致收入分配不公和社會動亂。據(jù)估量,美國在20世紀7、80年代停
滯時期,因高失業(yè)率造成的缺失在1萬億美元。因此,要保證社會經濟的
正常運轉,就必須解決失業(yè)咨詢題。各國政府的經濟政策,往往把充分就
業(yè)放在首要位置。
(2)物價穩(wěn)固它是指堅持物價總水平差不多穩(wěn)固。物價穩(wěn)固并不意味
著物價不變。在紙幣流通的條件下,即使在正常時期,物價也有慢慢上升
的趨勢。但只要物價上漲的幅度操縱在一定的范疇內,例如3%以下,即可
視為物價穩(wěn)固。
(3)國際收支平穩(wěn)它是指一國在進行國際經濟交往時,其經常項目和
資本項目的收支大體保持平穩(wěn)。由于一國的國際收支同國內收支是緊密聯(lián)
系的,國際收支會平穩(wěn)會破壞國內經濟均衡;反之,國際收支平穩(wěn)是穩(wěn)固
國內經濟的一個杠桿。經濟穩(wěn)固要求國際收支不顯現(xiàn)大的逆差和順差。但
由于經濟周期的更替、經濟結構調整及貨幣供求的變化等因素會導致國際
收支不平穩(wěn)。如在固定匯率制度下,一國國際收支顯現(xiàn)逆差,會造成貨幣
緊縮、利率上升、投資和消費大幅度減少,經濟萎縮。如果一國國際收支
顯現(xiàn)順差,又會導致國內貨幣投放擴大,物價上漲,通貨膨脹。
2經濟穩(wěn)固與進展的關系
經濟穩(wěn)固是指以經濟進展為基礎的穩(wěn)固,即保持一定增長率。經濟穩(wěn)
固為經濟進展提供必要的社會條件。如果沒有經濟穩(wěn)固,國民經濟也難以
實現(xiàn)連續(xù)、穩(wěn)固、和諧的進展。按照馬克思的一樣原理,生產決定分配,
但分配又反過來阻礙生產。經濟進展體現(xiàn)著社會生產的提升,是最具全然
意義的事項,而財政分配能夠促經濟更快進展。
3財政穩(wěn)固和進展職能的內容
①要實現(xiàn)經濟的穩(wěn)固增長,關鍵是要實現(xiàn)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平穩(wěn)。
供求平穩(wěn)是宏觀經濟的差不多咨詢題,如果總供求保持平穩(wěn),物價總水平
總是差不多穩(wěn)固的,經濟增長率也是適度的,充分就業(yè)也可實現(xiàn)。財政調
劑總供求,確實是通過財政收支分配,來矯正微觀經濟主體的分散活動所
形成的不利結果。在這方面,預算收支起到杠桿作用。國家預算收入代表
可供國家支配的物資量,是社會供給總量的一部分,而國家預算支出會形
成貨幣購買力,是社會需求總量的一部分。按照各時期供求總量的變動狀
況可采取不同的預算政策:
當社會總需求>社會總供給時,財政能夠減少支出和增加稅收,實行
財政的緊縮政策。
當社會總供給>社會總需求時,財政能夠增加支出和減少稅收的適度
放松的政策,即主動財政政策。
在社會供求總量大體平穩(wěn)時,應采取預算平穩(wěn)的中性政策。
②通過制度性安排,讓財政在經濟中發(fā)揮自動穩(wěn)固器作用。在稅收方
面,體現(xiàn)在累進所得稅上。當經濟處于繁榮期時,需求擴張,收入上升,
納稅人收入適應更高級次的累進稅率,從而使稅收自動增加,使個人可支
配收入相對減少,因此稅收對高漲的經濟起平抑作用,防止經濟過熱;當
經濟處于蕭條時,需求疲軟,收入銳減,個人收入適用較低稅率,稅收數(shù)
額自動減少,使個人可支配收入相對增加,因此形成對消費、投資需求的
刺激,促進經濟復蘇。
自動穩(wěn)固器在支出方面要緊表現(xiàn)為社會保證支出。在經濟繁榮時期,
人們收入增加,同意救濟的人減少,政府救濟支出相應減少,從而減緩消
費需求的增長;在經濟蕭條時期,失業(yè)人數(shù)增加,收入減少,同意救濟的
人增加,政府的救濟支出也相應增加,從而增加個人收入,刺激消費需求
和經濟回升。
③通過投資、補貼和稅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農業(yè)、能源、交通運輸、
郵電通信等公共設施的進展,排除經濟增長中的瓶頸,保證國民經濟穩(wěn)固
與高的最優(yōu)結合。
④財政應切實保證非生產性的社會公共需要,為經濟和社會進展提供
和平的、安定的環(huán)境。
第二章財政支出的差不多理論
一、政府與公共物品的提供
(一)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公共物品是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
產品。如果通過市場交換來提供公共物品,人們可不能付鈔票去購買。因
為不管他買依舊不買,他都能消費這一產品。他不付鈔票購買,并不是不
需要,他只是想讓其他人來承擔這一產品的成本,而自己坐享其成。市場
提供公共物品所顯現(xiàn)的這種情形,被稱為“搭便車”,它使得公共物品的提
供量遠遠低于公共物品有效配置的數(shù)量。
通過市場來提供公共物品并不意味著公共物品的提供量必定為零。緣
故之一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些人樂于為他人做好事。例如,有人自愿為
社區(qū)綠化義務勞動,有人愿為社區(qū)的公共娛樂設施捐款;緣故之二是,當
某種公共物品的邊際成本低于某一個消費者從這一產品得到的邊際效用
時,那個消費者為了實現(xiàn)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會自己承擔成本,從而
提供一定量的公共物品。例如,某個人擁有較大規(guī)模的船隊,為了保證自
己船只航行的安全,他可能會在這些船只經常通過的地點建筑燈塔,盡管
這燈塔也會給過往的他人船只帶來好處。但必須講明的是,私人主動承擔
公共物品的成本可能會增加公共物品的供給。但數(shù)量不可能滿足資源配置
的要求。因此,公共物品由市場提供將造成龐大的效率缺失。因此,公共
物品要緊由政府通過無償征稅來提供。也即是講,市場只適于提供私人產
品和服務,對提供公共物品是失效的,而提供公共物品恰恰是政府活動的
領域,是政府的職責。
(二)混合物品的提供方式
混合物品是兼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性質的產品和服務。因此,它能
夠采取公共提供方式,也能夠采納混合提供方式?;旌衔锲芬阅軌蚍譃閮?/p>
類:一是具有非競爭性同時具有排他性的物品;一是由外部效應引起的物
品。
1、具有非競爭性又具有排他性混合物品的提供。假定有座橋梁,其成
本可通過兩種方式來補償:一是由政府通過稅收來籌集資金,以補償橋梁
成本,而橋梁完全免費使用,也確實是講采取公共提供的方式;二是向車
輛收取過橋費來補償,這是市場提供方式。我們所要分析的咨詢題是,這
種混合物品是公共提供好,依舊市場提供好?
我們明白,建筑和愛護橋梁是需要花費成本。如果這座橋梁采取公共
提供方式,該橋的成本只能通過征稅來補償,在征稅過程中會發(fā)生兩項成
本:一是稅收成本,即為了征稅而耗費的資源;二是稅收的效率缺失。為
了補償該橋梁的成本就要征稅,而征稅使社會福利受到缺失,這種福利缺
失也是該橋梁公共提供的成本。因此,這一橋梁給社會帶來的凈效益就等
于消費效益扣除生產成本、稅收成本以及稅收的效率缺失之后的余款。即
公共提供的社會凈效益=消費效益一生產成本一稅收成本一稅收的效率缺
失.
如果市場提供,由于該橋梁的使用具有排他性,因此能夠向過橋車輛
收費,用收費來補償橋梁的成本。由于收費要有人治理,還要必要的收費
設施,因而要付出收費成本。也確實是講,收費會使社會缺失一部分消費
效益,這種缺失被稱為收費的效率缺失。社會凈效益為消費效益扣除生產
成本、收費成本和收賽的效率缺失后的余款。即市場提供的社會凈效益=消
費效益一生產成本一收賽成本一收費的效率缺失??梢?,社會凈效益大小
取決于:是稅收成本和稅收的效率缺失大,依舊收費成本與收費的效率缺
失大。但值得指出的是:在稅收成本和稅收的效率缺失既定的情形下,這
類混合物品選擇公共提供依舊市場提供,還要考慮該項產品或服務收費治
理的難度以及它的需求彈性。難度越大,彈性越大就越適合于采納公共提
供的方式;反之,則應采納市場提供方式。
2、具有外部效應的混合物品的提供方式。在外部效應的情形下,市場
提供與公共提供的效率缺失,專門大程度上取決于該產品外部效應的大小。
如果該產品外部效應大,市場提供的效率缺失就專門大,而公共提供的效
率缺失就小。當外部效應專門大時,這種產品應當公共提供(如基礎科研
成果)??梢?,政策選擇的關鍵在于判定外部效應的大小。
(三)公共生產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的方式有兩種:私人一輩子產和公共生產。私
人一輩子產具有專門大的盲目性,這種盲目性源于信息不靈。而生產者的
盲目性會損害生產效率,是私人一輩子產者自身無法克服的。公共生產是
指由政府出資(即由預算撥款)興辦的所有權歸政府所有的工商企業(yè)和單
位。按廣義的生產概念,既包括生產有形產品的工商企業(yè),也包括提供無
形勞務的部門。按狹義生產概念明白得的公共生產,確實是國有企業(yè)。國
有企業(yè)可分為競爭性與不完全競爭性兩類,不完全競爭性企業(yè)又分為基礎
產業(yè)和自然壟斷性行業(yè)。對不同性質的企業(yè),改革措施也不一樣。
二、財政支出的公平與效率
(-)公平與效率的含義
1、公平的含義。概括地講確實是規(guī)則公平(又稱為經濟公平)、起點
公平(又稱為機會均等)和結果公平(又稱為社會公平)。
規(guī)則公平認為,經濟活動由所有社會成員參與,競爭規(guī)則必須公平。
關于各社會成員是統(tǒng)一的,所有的人都遵循同一規(guī)則參與經濟活動。各人
的收入與他的奉獻相一致確實是公平。
起點公平是對規(guī)則公平進行補充。不僅競爭過程公平,而且競爭的起
點也應該公平。但人們參與競爭的起點是不等的。有的人出身于富裕家庭,
可接收大量遺產;有的人出身貧寒,身無分文;有的人具有某些天賦,而
有的人不具備這些條件。因此,參與競爭的起點不一致。起點公平強調在
起點一致條件下的規(guī)則公平。
結果公平,強調分配結果的均等,強調社會成員之間所擁有的收入份
額相等。從結果公平的觀念看,貧富差距確實是不公平,縮小貧富差距就
促進了公平,而理想的公平則是平等分配。明顯,結果公平是對規(guī)則公平
的否定,不管一個人的奉獻大小,他的收入份額應與他人相等,至少差距
不能過大。
財政學將結果公平作為理想狀態(tài)。因為規(guī)則公平實際上主張以交換的
方式來進行收入分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這種公平與效率是一致的,它
是效率的必要條件,因此它不構成效率之外的獨立目標。起點公平介于規(guī)
則公平和結果公平之間,但從實質上看,它只能歸于結果公平。只有結果
公平才能夠形成與效率并列的一個獨立的評判標準。
對公平的衡量要緊有兩種方法:一種是貧困指數(shù),另一種是吉尼系數(shù)。
貧困指數(shù)是指處于貧困線下以下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要將某一個收入
水平定為貧困線。貧困指數(shù)越大,講明貧困者越多,也就越不公平;反之,
則越公平。用貧困指數(shù)來衡量公平有兩個缺陷:第一,如何確定貧困線沒
有一個客觀標準。通常人們以滿足差不多生活水平所需要的收入來作為貧
困的標準。但差不多生活水平又如何樣確認?若把貧困線定高一些,貧困
指數(shù)反應的實際公平程度就會降低,若把貧困線定低一些,就會使人感到
收入分配狀況變好了。其次,貧困指數(shù)對收入分配狀況變動的反應不敏捷,
甚至包含著一些武斷的因素。
衡量公平程度的另一種方法是吉尼系數(shù)。運算吉尼系數(shù)需要將各社會
成員從低收入至高收入進行排列,然后將人數(shù)與其對應的收入分不逐個相
加,算出這些人的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以及這些人數(shù)占總人數(shù)的比例。
一樣情形下,吉尼系數(shù)的取值總是在0到1之間。其數(shù)值越小,收入分配
就越公平,反之,則越不公平。
需要指出的是,以吉尼系數(shù)表示的公平,是結果公平。它不反應社會
總收入或個人收入絕對額的大小,只反應個人收入之間的相對關系。如果
社會總收入增加了一倍,每個人的收入也增加一倍,只要個人收入之間的
相對比例關系不發(fā)生變化,吉尼系數(shù)就可不能有任何改變。
2、效率的含義。效率實質上是指勞動生產率。即通過優(yōu)化生產要素組
合,把有限的社會資源進行最優(yōu)配置,以獲得更大的社會經濟效益。經濟
活動也是人參與的活動,只有充分調動勞動者的主動性,優(yōu)化社會資源的
配置才能實現(xiàn)高效率。效率原則是經濟生活中一條最重要、最普遍的原貝限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效率是以投入產出比來計量的。高效率總的講來自兩個方
面:一是從分配上充分調動勞動者的主動性;二是社會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
3、公平與效率的關系
公平與效率之間存在聯(lián)系,也存在矛盾。解決二者之間的矛盾,是經
濟治理者和經濟理論者持續(xù)追求的目標。
〈1〉公平與效率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要緊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第一,公平是
效率的前提。因為只有重視勞動者的差不多權益和利益,保持收入公平,
才能激發(fā)勞動者的主動性,提升效率。第二,效率是公平的基礎。只有提
升效率,才能使社會財寶持續(xù)增加,從而為公平分配提供物質來源。
〈2〉公平與效率之間存在的矛盾。如果過分地強調效率,就會對社會
公平產生一定損害。例如要刺激效率增長,必定要拉開收入差距,擴大了
貧富差。相反,如果過分強調公平,又會弱化利益刺激對效益的促進作用。
例如征收過高的個人所得稅,盡管有助于縮小貧富差距,但又會產生工作
閑暇,從而阻礙效率的提升。
〈3〉解決公平與效率之間矛盾的途徑。解決二者矛盾,采取犧牲效率
或是犧牲公平的極端做法都不妥當,合理的方法是力求和諧二者的統(tǒng)一。
公平與效率的內在聯(lián)系講明二者在一定條件下是統(tǒng)一的。一方面,我們執(zhí)
行按勞分配的原則,使勞動奉獻大的社會成員能夠取得較多的收入,以促
進效率;另一方面按效率原則,對社會奉獻大的人得到更多的物質利益,
也實現(xiàn)了公平分配。因此和諧公平與效率的矛盾,必須兼顧公平與效率。
我國是一個進展中國家,應堅持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的原則。
資源配置的組合是在民間部門和財政部門之間進行。如書中圖示:用Z
表示社會總資源,X表示民間部門配置的資源,Y表示財政部門配置的資
源,則2=乂+丫。從圖中可知,資源配置存在著各種比例的組合(X/2*100%,
Y/2*100%),如果公眾期望的配合點在A,那么,實際的資源配置組合點又
恰好落在A點,現(xiàn)在,便達到了一項社會均衡的資源配置,公眾的個人需
求與社會公共需求均能夠獲得滿足。如果公眾期望的組合點在A點,而實
際的資源配置組合點在B點或C點上,則預示著公眾的期望未能實現(xiàn),社
會資源的配置處在非均衡點上。
從理論上來講,實現(xiàn)社會資源在財政部門與民間部門的合理配置,就
必定要求:用于財政部門的資源使用的邊際效益(指企業(yè)出售額外一單位
產品所獲得的收益的增量,用公式表示確實是:MR=TR/Q,式中TR表示總
收益,Q表示銷售量)應等于該資源用于民間部門時取得的邊際效益,則
表明能夠增加對公共部門的使用;反之,則減少對財政部門的資源使用。
(三)財政支出公平。是指通過財政支出,對市場的初次分配,進行
有效的再分配,以求得個人和企業(yè)在國民收入分配中能夠實現(xiàn)機會均等,
使社會受益具有普遍性。因為在受市場調劑的初次分配中,需要利用利益
機制拉開收入差距,刺激效率。因而市場調劑形成的收入初次分配,可能
不令人中意,這就需要通過政府的財政再分配手段,改變初次分配的狀況,
實現(xiàn)社會公平。社會公平與財政的轉移支付緊密有關,轉移支付使社會成
員之間對GDP的占有份額和收入差距保持在社會可容忍的范疇內,不致于
引起劇烈的利益沖突。
三、財政支出效益分析
(一)財政支出效益及其意義。財政支出的效益,是財政支出的核心
咨詢題。效益是人們在有目的的實踐活動中,“所費”與“所得”的關系。
提升財政支出的效益,確實是要盡可能的降低成本取得盈利;對非生產性
支出來講,確實是少花鈔票,多辦事。需要講明的是,由于政府處于宏觀
調控的主體地位,財政支出效益與微觀經濟效益相比,有明顯的差不。第
一,運算效益的范疇不同。微觀經濟主體只運算直截了當發(fā)生在企業(yè)內部
的所費與所得;但政府除了要運算直截了當?shù)乃M與所得外,還要考慮長
期的,間接的和無形的所費與所得。第二,衡量效益的標準不同。微觀主
體的支出在于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財政支出要緊是追求社會效益最
大化,即使某項支出會顯現(xiàn)局部虧損,但如果社會能取得較大的社會效益,
這項支出也是必要的。第三,效益的表現(xiàn)形式不同。微觀主體效益的表現(xiàn)
形式是單一的,只采納貨幣價值形式。而財政支出效益的表現(xiàn)形式是多樣
的,除用價值形式外,還可用其他形式表現(xiàn)。如社會治理、國家安全、科
教文衛(wèi)等支出,其效益通過政治、社會、文化等多種形式表現(xiàn)出來。
財政支出的千差萬不,使支出效益的衡量方法也是多樣的。有些項目
其投入產出能夠用貨幣計量,因此能夠采納“成本一效益”法進行分析。
有些支出的投入可用貨幣計量,但效益卻無法用貨幣計量(如安全、教育
等),而且不能進入市場交換,此類支出效益,用“最低費用選擇法還
有一些項目如公路,郵電等,投入易衡量,但效益難運算,其提供的商品
或勞務,可部分或全部進入市場交易。此類項目,可通過收費或公共定價
法來衡量其效益。
(二)"成本一效益”分析法
“成本一效益”分析是西方國家于20世紀40年代,把私人投資的分
析法運用到財政領域,為財政支出決策而使用的方法?!俺杀疽恍б妗狈治?/p>
的原理是,按照國家確定的建設目標,提出各種方案,對這些方案運算出
各方案的全部預期成本和效益的比率,確定優(yōu)先采納的次序。這種方法適
用于財政支出中的投資性項目的分析。如下表:
某防洪工程的成本效益分析表單位:萬元
打算項目成本C效益B凈效益B/C(B-C)/C按比率的排列次序
(或方B-C
案)
150010005002.01.02
23755251501.40.44
32504001501.60.63
41253001752.41.41
56257501251.20.25
675075001.006
7875787.5-87.50.90.17
對上表列舉的七個項目,分不算出每個項目的成本與效益之后并算出
它們的成本一效益比。其中B/C的值低于1,在經濟上是不可取的。另一比
率是凈效益即B-C/C,凡顯現(xiàn)負值的項目是不可取得。按照兩種比率之和,
排出項目的優(yōu)劣次序。在該表中,項目4最優(yōu),1次之,7最劣。在編制上
述備選方案中,會遇到以下三個咨詢題。
第一,如何歸納成本與效益。以防洪工程為例,其成本與效益可分兩
大類:實際成本效益和金融成本效益。在實際成本效益中又可分成直截了
當成本效益和間接成本效益;中間成本效益和最終成本效益;內部成本效
益和外部成本效益。其中對直截了當成本與效益和間接成本與效益,還可
進一步劃分為有形和無形成本與效益。
第二,如何運算成本與效益。成本與效益的計量,通常是價值形式(貨
幣)。但如果市場價格受到了非經濟因素的人為阻礙,就要用影子價格來計
量出方案的成本與效益。影子價格是指某種資源得到合理利用的結算價格。
最為困難的是對無形成本與效益的計量,因為它們難以用貨幣運算。為此,
通常用一些替代方法進行間接估算。例如我們估算防洪工程對美化環(huán)境和
人民健康所產生的效益時,就可用當?shù)匦l(wèi)生防疫費用和醫(yī)療費用的減少額
來替代,因此這只能求得近似值。
第三,貼現(xiàn)率的確定。如果貼現(xiàn)率過高,投資項目可能會趕忙產生效
益,而貼現(xiàn)率過低,會導致初始成本相當高,這都阻礙項目的正確評判。
例如,如果選定的貼現(xiàn)率為5%,1年5元的效益流,其10年的現(xiàn)值為38.
61元(即5元/5%2+5%3+……5%10),而1年1元的效益流,其50年的現(xiàn)值為1
8.26元。如果選定貼現(xiàn)率為10%,則這兩種效益流分不為30.72和9.91元。
貼現(xiàn)率為5%時,時刻較短的效益流是時刻較長的效益流的2.11倍,而貼現(xiàn)
率為10%時,時刻較短的效益流是時刻較長的效益流的3.10倍。在實踐中
恰當?shù)拇_定貼現(xiàn)率十分重要。但理論界爭辯較大。在我國貼現(xiàn)率的選定應
考慮:一是貼現(xiàn)率應當至少等于舉借外債的利率;二是貼現(xiàn)率也應低于國
有企業(yè)因政府增加資本投入而取得的收益率。綜上所述,運用“成本一效
益”分析法,需通過如此幾個步驟:(1)政府按照經濟進展的要求,確定
若干備選項目和方案;(2)運算各備選方案的成本效益及其比率,排出優(yōu)
劣次序;(3)其備選方案中選一個最佳方案;(4)恰當?shù)拇_定貼現(xiàn)率。
(三)最低費用選擇法,是指對每個備選方案進行分析時,只運算有
形成本,而不計量社會效益,并以成本最低為擇優(yōu)標準。換言之,就選擇
那些使用最少的費用就能夠達到相同目標的方案。該方法要緊適用于軍事、
政治、文化、教育、衛(wèi)生等支出項目。最低費用選擇法的操作步驟與“成
本一效益”分析法大體相同,由于不運算支出的無形成本與效益,因此運
用起來比較簡單。但需要指出的是,許多財政支出項目都含有政治因素、
社會因素等,如果只是以費用最低來決定方案取舍,也不妥當。這就要在
綜合分析的基礎上,進行擇優(yōu)選擇。
(四)公共定價法。由于政府也提供大量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市場
性物品”,那么這些物品也涉及到價格的確定,即公共定價。公共定價包括
兩方面:一是純公共定價,即政府直截了當操縱的自然壟斷行業(yè)的價格;
二是管制定價,即政府規(guī)定競爭性治理行業(yè)(如金融、農業(yè)、教育、保健
等行業(yè))的價格。政府通過公共定價,目的不僅在于提升社會資源的配置
效率,也是為了提升財政支出的效益。公共定價方法包括平均成本定價法、
二部定價法和負荷定價法。
1、平均成本定價法。是指政府在保持企業(yè)收支平穩(wěn)的情形下按平均成
本定價,盡可能使經濟福利最大化。由于價格與平均成本相等,企業(yè)能夠
獲得正常利潤。但產品的產出量未能使邊際成本等于邊際效益用,因而存
在效率缺失。人們傾向于平均成本定價法,一是由于稅收具有扭曲性;另
一方面是出于對公平的考慮。邊際成本定價意味著政府要向一樣公眾收稅
來補貼這一產品,在不能確信要緊消費者是低收入者的情形下,補貼是不
公平的。若采納平均成本定價,產品的消費者自己承擔產品的全部成本,
它在收入分配上是中性的。
2、二部定價法。是由兩種要素構成的定價體系,包含兩部分:一是與
使用量(購買量)無關的、按月或按年支付的“差不多費用”,不論消費量
多少,要交一個固定費用;二是按使用量支付的“從量費”,(合每一單位
產品一個價格,按使用費收賽)因此,二部定價法實際上是按定額收費與
從量收費的合一定價體系。如電話費。
3、負荷定價法。是指對不同時段不同的價格。在電力、煤氣、自來水、
電話等行業(yè),按需求的高峰和非高峰期,制定不同價格。在需求高峰時,
收費高;而低峰時收費低。
第三章財政支出規(guī)模與結構
一、財政支出分類與組成
(一)按財政功能劃分,財政支出可分為經濟建設費、行政治理費、
國防費、文教衛(wèi)生費和其他費用。分不用于滿足國家的經濟職能、政治職
能和社會進展職能。
(二)按財政支出的價值構成劃分,財政支出可分為補償支出、積存
支出和消費支出。
(三)按財政支出購買的商品劃分,財政支出可分為投資支出和消費
支出。其中投資支出又分為重置投資和凈投資。
(四)按財政支出的性質劃分,財政支出分為購買支出和轉移支出。
購買支出指財政支動身生的同時相伴對商品和勞務的購買,意味著財政支
出的過程直截了當產生交換行為。轉移支出指財政支出時,不發(fā)生交換和
購買活動,是財政資金的單方面轉移。購買支出與轉移支出對經濟的調劑
功能和作用不同,通過比較購買支出與轉移支出的差異,能夠對財政支出
的作用方向和作用程度進行分析,從而有利于財政治理和調控。二者的差
異要緊表現(xiàn)在:
功能不同:購買支出通過購買活動,要緊在于調劑資源流淌,實現(xiàn)資
源配置,提升效率;而轉移支出通過收入單方面轉移,在于進行收入分配,
實現(xiàn)公平。
對市場的供求關系阻礙不同:購買支出由于直截了當參與交換,可直
截了當阻礙市場供求關系,從而阻礙物價變動;而轉移支出不直截了當形
成交換,對價格的阻礙是間接的。
對微觀主體的約束不同:購買支出使政府和企業(yè)間直截了當發(fā)生購買
活動,實際上形成了一種交易合同關系,政府為實現(xiàn)財政支出的目標,必
定要對所購買的產品進行選擇,做到少花鈔票多辦事,而企業(yè)要得到政府
定單,必定要改進企業(yè)行為,通過提升產品質量獲得政府定單。因此對企
業(yè)行為形成一種約束。而轉移支出是財政資金的單方面轉移,不存在購買
行為,也沒有對等的合同來確定雙方的權益義務,因此對微觀主體的約束
弱,表現(xiàn)在支出過程中,對同意資金的個人實際經濟狀況不了解,個人專
門容易隱瞞真實情形得到政府的補助,形成“會哭的小孩有奶吃”局面。
針對上述差異,政府要合理安排購買支出和轉移支出。
二、財政支出規(guī)模分析
(一)財政支出規(guī)模界定。財政支出規(guī)模大小不是用絕對額、而是用
相對額即財政支出占GDP比重來衡量的。它能剔除國家間因幣值差異、人
口、經濟、自然條件等方面的差異,較準確地比較一個國家的財政規(guī)模大
小。以該指標為基礎,又形成了幾個動態(tài)指標,綜合反映一個國家財政支
出規(guī)模的變動情形,要緊有:財政支出增長率,財政支出增長彈性系數(shù),
財政支出邊際增長傾向。
(二)財政支出規(guī)模變動趨勢。按照大量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財政支出規(guī)模表
現(xiàn)為持續(xù)擴張的趨勢。在經濟進展水平低的時候,財政支出規(guī)模較小,隨
著進展水平的提升,財政支出規(guī)模持續(xù)增大。即進展中國家的財政支出規(guī)
模小,發(fā)達國家財政支出規(guī)模大。這種變動趨勢是由什么緣故造成的呢?
不同學者從不同角度對此做了講明。
瓦格納認為,導致財政支出規(guī)模增長的因素是經濟因素和政治因素。
由于經濟進展,經濟糾紛的增加,需要國家通過法律和治理建立經濟規(guī)則,
導致財政支出增加;同時由于人口增加和都市進展,社會治理和公共設施
的需求增加,政府需要加大社會秩序的穩(wěn)固,也導致財政支出的擴大。
皮考克認為財政支出的擴張是由財政支出的剛性帶來的。財政支出只
能升不能降。在危機時期,為保證戰(zhàn)勝危機,必定加大財政支出。但危機
過去后,財政支出會仍舊保持慣性增長,導致財政支出擴大。另外,在西
方的選舉制度下,每界總統(tǒng)候選人都對選民承諾增加收入和就業(yè),一旦當
選即實行擴張性政策,這也導致財政支出的持續(xù)擴張。
馬斯格雷夫從不同經濟進展時期的公共需要角度,也講明了財政支出
擴張的緣故。他將一個社會的進展過程分為三個時期:初期、中期和進展
時期。不同時期對公共需要形成不同需求,導致財政支出也持續(xù)增長。在
進展初期,政府的職能要緊在政治穩(wěn)固方面,不干預經濟和社會,由于國
家職能少,公共需要少,財政支出也較少。進入進展中時期,政府干預經
濟的力度增加,專門是政府要提供公共基礎設施,使得財政支出加大。到
了發(fā)達時期,公共需要更多地體現(xiàn)在愛護社會公平與正義方面,由此形成
了社會保證、社會福利和社會公平方面的龐大投入,使得財政支出規(guī)模進
一步擴大。
通過上述不同角度的分析,我們能夠總結出阻礙財政支出規(guī)模擴張的
緣故要緊是經濟緣故、政治緣故和社會緣故。
三、我國財政支出規(guī)模變動情形分析
我國財政支出規(guī)模變動狀況有專門性,與國際上一樣表現(xiàn)有所不同。
表現(xiàn)為,隨著社會經濟進展水平的提升,財政支出規(guī)模有所起伏,表現(xiàn)為
由高到低、再由低到高。財政支出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30%,下降
到1995年的10%,此后緩慢回升,到2006年上升到21%。這是我國經濟
轉軌時期的專門情形造成的。在改革初期,我們提出“放權讓利”的改革
思路,相伴權力下放,打算操縱的力度減弱,物質利益向企業(yè)和個人傾斜,
客觀導致財政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下降。其次,政府職能轉變,政府直
截了當投資經濟的支出減少,專門多事物由政府治理變?yōu)橛缮鐣薪闄C構
服務,也使財政支出規(guī)模下降;第三,由于稅收征管力度減弱,制度真空
的存在,導致一部分財政利益流失,也使財政支出規(guī)模下降。但98年以后,
隨著制度的完善,專門是稅收征管力度的加大,財政支出規(guī)模也顯現(xiàn)復原
性上升的局面。因此,我國轉軌過程中顯現(xiàn)的這一現(xiàn)象,并不能否定“財
政支出擴張趨勢”的一樣規(guī)律。
第四章購買性支出一一社會消費性支出
一、社會消費性支出的性質
(一)、社會消費性支出的構成。社會消費性支出的項目有:行政治理
費,國防費,文教、科學、衛(wèi)生事業(yè)費,工交商農等部門的事業(yè)費等。這
些支出是執(zhí)行政府的政治職能和社會職能的保證,也是政府取得公民支持
和承認的前提,并使政府取得了合法性的基礎。不同時期的社會消費性支
出的規(guī)模是不同的。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強調自由競爭,政府社會消費支出
占GDP的規(guī)模較小。隨社會的進展和政府職能的擴展,社會消費性支出項
目持續(xù)擴大,并呈上升趨勢。
(二)、社會消費性支出的性質。社會消費性支出與投資性支出同屬于
購買性支出。兩者不同之處在于社會消費性支出是非生產的消耗性支出,
其滿足的是純社會共同需要,它所提供的服務為全體公民享受,具有明顯
的外部效應,因此商品的等價交換原則有所不同。在財政支出安排上,第
一要保證這些項目的支出。這是財政工作的差不多程序。
二、行政治理費和國防費
(一)行政治理費和國防賽的性質。行政治理和國防費是用以實現(xiàn)國
家的政治職能。國家一經產生,對內要穩(wěn)固社會秩序(設置公安司法、治
理等機構),對外要防備外敵侵犯,保衛(wèi)國家安全(建立軍隊和國防)。失
去了對內對外兩種職能,國家也不復存在。從行政治理費和國防費非生產
性考查,這兩類費用純屬社會財寶的“虛耗”,但從財寶生產的社會條件看,
國防愛護了社會的安全,行政活動堅持了社會生活秩序,因而這兩類費用
又不是“虛耗”社會財寶。而且從社會經濟的循環(huán)周轉看,這兩類支出構
成了社會消費的一部分。當社會的消費需求不足時,增加行政治理費和國
防費,可刺激消費,促進生產;當社會的消費需求超過產出時(供給不足),
增加行政治理費和國防費則會造成通貨膨脹。
(二)行政治理費行政治理費分類。⑴行政支出:黨政機關經費、行政業(yè)
務費、干部訓練費及其他行政費等。⑵公安支出:各公安機關經費、公安
業(yè)務賽、警察學校和公安干部訓練學校經費及其他公安經費等。(3)國家安
全支出:安全機關經賽、安全業(yè)務經費等。⑷司法檢查支出:司法檢查機
關經費、司法檢查業(yè)務費、司法學校與司法檢查干部訓練經費及其他司法
檢查費等。⑸外交支出:駐外機構經費、出國賽、外賓招待費和國際組織
會議費等。
三、行政治理費支出規(guī)模的經濟分析
(一)行政治理支出的趨勢分析。公共支出持續(xù)增長是一個事實,見
各國歷年行政支出表
國不19801985198919911992199319941995年均增
長率%
中國66.7130.5261.343.6424.5533.7729.4872.618.69
美國3475128931193131314011441154710.48
韓國657140122763472435746305715288810.37
印度1132504787128108891075126317.46
英國57048718137318000195911940220219207819
3
從上表看出:進展中國家的行政支出增長迅速。我國從1980至1995
年,行政支出從66.79億元增加到872.68億元,增長了12倍,年均增
長18.69%。同期印度行政支出的年均增長率為17.46%,韓國1980—199
4年行政支出的年均增長率為16.7%o1995年由于韓國削減行政支出,使
其增長率為10.37%。而發(fā)達國家的政府行政支出增長較為平緩。美國19
80—1995年行政支出年均增長10.48%,同期英國為9%。低于進展中國
家。
形成進展中國家與發(fā)達國家的行政支出增長率差異的要緊緣故有以下
兩點:
第一、基數(shù)的差異。進展中國家由于經濟比較落后,其支出起點較低。
而發(fā)達國家經濟進展水平高,其行政支出起點也較高。發(fā)達國家行政經費
的增長壓力,比進展中國家要小得多。因而進展中國家行政支出增長快于
發(fā)達國家。
第二、政府作用的差異。每一國家的行政支出有其特定成因,與該國
經濟進展格局和制度安排有直截了當關系。關于進展中國家,由于經濟進
展較為落后,各進展中國家不僅要介入“市場失效領域”,而且肩負著實現(xiàn)
本國經濟騰飛的任務。專門是關于我國,在由打算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
過程中,各經濟主體間的關系逐步復雜,就要求政府制定出“游戲規(guī)則”,
完善法律,健全制度。相應增加了國家機關的經費開支。關于發(fā)達國家來
講,他們的市場規(guī)則差不多比較完善,政府的活動范疇一樣被限制在“市
場失效”領域,政府職能要緊是補償市場缺陷及對宏觀經濟調控。使發(fā)達
國家行政支出增長較進展中國家平緩。如圖:
阻礙行政支出規(guī)模的因素
行政治理費的阻礙因素要緊有經濟增長水平、財政收支規(guī)模、政府職
能及其行政效率,前兩個因素與行政治理費規(guī)模應呈正有關關系;否則對
資源配置和收入分配都將產生不利的阻礙。
國名中國印度韓國泰國美國荷蘭英國澳大利亞
行政支出占1.491.1490.8221.7082.134.6672.9692.482
GDP比重(%)
這顯示了一個國家的非經濟費用支出的負擔水平。從上表看出,行政
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高的一樣為發(fā)達國家,進展中國家這一比重較低。
按照瓦格納“政府活動擴大”法則,隨著經濟的進展,人們對社會公共服
務的需求將持續(xù)提升,提供“公共產品”所耗占GDP比重也將逐步上升。
我國1995年這一指標為1.49%,與其他國家相比處于中下等水平。
國不中國印度韓國泰國美國荷蘭英國澳大利亞
行政支出872.681263288870015472972078111741
財政總支出6823.7217432623206585159073228292652129818
行政支出/財12.797.24.6310.6310.259.27.109.04
政支出(%)
該指標講明行政治理費在國家財政總支出中的份額。從靜態(tài)上看,199
5年我國行政治理費用占財政總支出比重為12.79%,與其他國家相比是
最高的。同期這一指標,印度為7.2%、韓國為4.63%、美國為10.63%、
荷蘭為9.2%、英國為7.10%、澳大利亞為9.04%o從動態(tài)上來看,我
國行政支出占財政總支出比重的上升幅度比其他國家快。行政支出占財政
總支出比重我國1980年為5.44%,同當時的美國較為接近。從1980年至
1995年15年間,我國這一指標上升了7.35個百分點,年均上升0.49個
百分點。而同期這一指標美國年均上升①26個百分點,印度年均上升0.0
65個百分點,英國年均上升0.0433個百分點。1980年至1995年,我國
行政支出占財政總支出比重的年均增長速度分不為美國、印度、英國的1.8
8、7.5、11.13倍。
我國行政支出占財政總支出比重較高的緣故有:一是我國財政收入占G
DP比重較低同時逐年下降,但公共支出持續(xù)擴大,行政支出的剛性增長有
關于財政收入的下降,迫使緊縮其他支出以堅持行政支出的剛性,故使得
行政支出占財政支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數(shù)字信號處理-基于數(shù)值計算》課件-第2章
- 《氧化還原反應預習》課件
- 合同備注無效最簡單三個步驟
- 投資花卉種植項目合同模板
- 工程施工合同實例
- 2025年涼山州貨運從業(yè)資格證考試卷
- 2025年寧夏貨運從業(yè)資格證考試題庫
- 2025年福建貨運從業(yè)資格證模擬考試題答案大全
- 《氧化還原用》課件
- 《城市交通特性》課件
- 國企紀檢監(jiān)察培訓課件
- 宮腔鏡可行性報告
- 預付式消費監(jiān)管服務平臺建設方案
- 2024年應急管理部宣傳教育中心招考聘用筆試歷年難、易錯考點試題后附答案帶解析
- 《瘋狂動物城》全本臺詞中英文對照
- 第三小學花樣跳繩校本教材(一至六年級通用)
- 手持電動工具操作規(guī)程
- 《美容皮膚學》考試復習題庫(含答案)
- 七年級數(shù)學德育滲透工作總結
- 崗位調動確認書
- 學習活動二運用有效的推理形式(導學案)高二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