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應有格物致知精神_第1頁
14應有格物致知精神_第2頁
14應有格物致知精神_第3頁
14應有格物致知精神_第4頁
14應有格物致知精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有人說中國的孩子“高分低能”、“會讀書不會研究”、缺乏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動手能力。,問題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會給我們極大的啟發(fā)!,14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丁肇中( AFP PHOTO :美籍華裔物理學家。祖籍山東日照,1936年出生于美國,三個月后隨父母回到中國。在臺灣讀完中學和大學, 1956年到美國密執(zhí)安大學學習,1962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1976年因在電磁力探索上發(fā)現(xiàn)J/4 粒子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40歲。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任職。他曾多次回國探親,對祖國的科學事業(yè)極為關心。是中國科技大學客座教授。,丁肇中(1936 ),作者簡介,學習目標:,2理解真正

2、的格物致知的精神。,3理解文章的論證方法。,4. 聯(lián)系學習實際,培養(yǎng)科學實驗精神。,1理清課文結(jié)構,指出中國傳統(tǒng)教育的弊端 (以王陽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為例),分析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以研究竹子的性質(zhì)為例),分析在這種文化背景下中國學生的現(xiàn)狀 (以作者本人的經(jīng)歷為證),文章結(jié)構,提出問題: 中國學生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解決問題:,必須重視格物致知精神。(提出希望),中心論點: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主要論證方法:舉例論證 . 道理論證,為論證觀點,作者舉了哪些事例?這些事例之間有什么關系?,王陽明的事例 一種竹子的實驗 作者本人的經(jīng)歷 彼此聯(lián)系,互相對比,理解本文運用的擺事實、講道理的論

3、證方法 列舉事例 闡述道理 論述角度 明朝大理論家王陽明“格”竹子,苦思頭痛而失敗的事例。 傳統(tǒng)儒家對實驗的態(tài)度是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 反面事例 通過實驗了解竹子性質(zhì)的事例。 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有計劃的探測。正面事例(對比) 中國學生功課成績好,面臨研究工作束手無策的事例。 中國學生偏向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 反面事例 作者在美國大學念物理時,因事先沒有準備,做研究發(fā)現(xiàn)需要自己作主張出主意而恐慌的親身經(jīng)歷。 以埋頭讀書應付一切,對于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 正面事例,思考1:在大學里“格物致知”的含義是什么?,欣賞朗讀感知課文,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

4、格:推究。致:獲得。 :“格物致知”出自四書大學原文:“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币庵^推究事物,方能獲得事物的知識。,思考2:“格物致知”在大學里早已提到,這種精神在中國傳統(tǒng)教育里是否得到了大力傳揚?為什么?,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即自然科學的實驗精神。 以王陽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為例。(舉例論證) 原因是: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埋沒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思考3:傳統(tǒng)儒家“格物”“致知”的

5、途徑或態(tài)度是什么?這樣做的依據(jù)是什么?這種做法對中國一些讀書人繼續(xù)支配的具體表現(xiàn)是什么? (1)傳統(tǒng)儒家“格物”以“致知”的途徑是 (2)這樣做的依據(jù)是: (3)繼續(xù)支配中國一些學生的表現(xiàn)是,真理是由圣人領悟并傳給一般人,研究圣人之經(jīng)書即可得到真理。,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 偏向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思考4:實驗精神(“格物致知”精神)為什么很重要?應該怎樣進行實驗? 科學發(fā)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 你能舉一些例子嗎? 實驗的方法 1.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探測。 2.實驗不是毫無選擇

6、的測量,它需要有細致具體的計劃。,我們有句俗話說:“要知道梨的滋味就要親口嘗一嘗?!蹦敲磳娴恼J識就是通過親口嘗試得到的。古代的時候人們總以為天圓地方,麥哲倫的環(huán)球航行證實了地球是圓的,那么對地球形狀的正確認識則是通過麥哲倫的這次實踐之旅。,我國四大發(fā)明之一的印刷術最初使用的是雕版印刷,就是在一整塊木板上刻字后再進行印刷,后來畢升經(jīng)過一次次的實驗才發(fā)明了可以拆卸的活字印刷。,從這些鮮活的事例中,我們無疑都看到無論是對梨的認識,還是對地球的認識;無論是活字印刷術的發(fā)明,還是課本的不斷翻新,都體現(xiàn)著探究事物的一種方式,大家知道是什么嗎?,不斷的實踐,思考5: “為什么基本知識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

7、”?“為什么歷史上學術的進展只靠很少數(shù)的人關鍵性的發(fā)現(xiàn)”? 答:原因是,大多數(shù)人缺少完成一個成功的實驗所需要的眼光、勇氣和毅力。,思考6:既然實驗精神如此重要,當今的中國學生是否很重視它了呢?為什么? 1.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思維而不愿動手。 2.誤以為埋頭讀書可以應付一切,結(jié)果對實際毫無幫助。 以自己的經(jīng)歷為例(舉例論證),思考8:格物致知真正的意義是什么?(用課文原話回答。),這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惟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袖手旁觀,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計劃的探索。,思考7:格物致知精神僅僅應用于自然科學研究嗎? 不論是研究自然科

8、學,研究人文科學,還是在個人行動上,都不可缺少。,思考9:討論:大學里講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這個目的與丁教授講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樣不一樣?,歸納: 目的是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不一樣。丁教授講的目的是通過實驗得到新知識。,思考10:討論第4段舉王陽明“格物”失敗的例子證明了什么?,歸納:王陽明的“格物”實是“格已”,而不是研究萬物的道理,這是無用的,不能適用于現(xiàn)在的世界的。,思考11:討論:第8段舉研究竹子的例子證明了什么?,歸納:舉研究竹子證明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動手栽種、研究生長過程、科學的觀察。,思考12:中國學生的現(xiàn)狀是什么樣的?11段,歸納。中國學生

9、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 思維而不愿動手,功課成績很好不會做研究。,思考13:討論:第12段舉我個人的經(jīng)驗證明了什么?這是什么論證?,歸納:舉我個人的經(jīng)驗證明光“用功”埋頭讀書,對于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屬于舉例論證。,思考14:討論:為什么說當今社會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歸納: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學術中不可缺少,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huán)境中也是不可少的。,質(zhì)疑問難,合作交流,我們?nèi)绾卧谌粘I钪袑W習這種格物致知精神?,大家都知道富蘭克林的風箏實驗吧?就是利用放風箏來捕捉雷電,之后便有了避雷針的發(fā)明。愛迪生的電燈實驗大家不陌生吧,之后鎢絲就成了經(jīng)久耐用的制燈材料。就連居里

10、夫人的鐳不也是在不斷的實驗中發(fā)現(xiàn)的嗎?,我們今天學習的科學,那么多元素、化合物的性質(zhì)難道不是通過前人一次又一次的實驗得來的嗎?小到青霉素,大到登月的飛船,哪個不是經(jīng)過一次又一次地探索實驗得到的?本文的作者丁肇中先生在物理上的重大發(fā)現(xiàn)也是在實驗過程中得來的。,伽利略的斜塔實驗、萊特兄弟的試飛實驗,一次次的實驗帶來了一次次的發(fā)明創(chuàng)新。這一次次的實驗不僅提升了自己的認識,同時也何嘗不是對自我的超越呢?敢于實驗便用于創(chuàng)新,勇于創(chuàng)新便敢于超越自我。大家還知不知道這樣的事例呢?,伽利略 - 自由落體實驗 不受任何阻力,只在重力作用下而降落的物體,叫“自由落體”。如在地球引力作用下由靜止狀態(tài)開始下落的物體。

11、地球表面附近的上空可看作是恒定的重力場。如不考慮大氣阻力,在該區(qū)域內(nèi)的自由落體運動是勻加速直線運動。,你還能舉一些“通過實驗來獲取新知識”的例子嗎?,拓展延伸,體驗反思,談到對外界的探察,我想到了這樣一首詩。北宋詩人蘇軾的曾就名僧惠崇之畫作“鴨戲圖”題了一首惠崇春江晚景,大家一起來回憶一下,“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簍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贝蠹抑滥木湓娬f明了正確的認識是來自對外界的探察嗎?,“春江水暖鴨先知?!?我們要知道竹子的性質(zhì),就要特地栽種竹子,要把葉子切下來拿到顯微鏡下觀察。”,詩的第二句說道,初春時節(jié),那在岸邊期待了整整一個冬季的鴨群早已按捺不住,搶著下水嬉戲了。

12、“暖”是水的溫度,“知”是鴨的知覺,所以春江的水暖是鴨子們自己探知來的。回到我們的王先生,大家現(xiàn)在應該很清楚他要格的是什么了吧!對象是找準了,但不是隨隨便便的就可以把竹子格清的,它還要講究以各策略。那么作者認為的正確的格竹的方法是什么?竹子應該怎樣格呢?,我們要知道竹子的性質(zhì),就要特地栽種竹子,要把葉子切下來拿到顯微鏡下觀察。”,本文就中國學生的現(xiàn)狀,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義,希望我們這一代要培養(yǎng)實驗的精神。文章用擺事實、講道理和對比論證等論證方法論證了中心論點應有格物致知的精神。這是一篇著名科學家對學習自然科學的經(jīng)驗之談的議論文。,小結(jié):,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 墨子 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 劉向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陸游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