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醫(yī)院隔離技術規(guī)范1 范圍本標準規(guī)定了醫(yī)院隔離的管理要求、建筑布局與隔離要求、醫(yī)務人員防護用品的使用和不同傳播途徑疾病的隔離與預防。本標準適用于各級各類醫(yī)院。其他醫(yī)療機構參照執(zhí)行。 2 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標準的引用而成為本標準的條款。凡是標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后所有的修改(不包括勘誤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于本標準,然而,鼓勵根據(jù)本標準達成協(xié)議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于本標準。 GB 19082 區(qū)用一次性防護服技術要求 WS/ T 313 醫(yī)務人員手衛(wèi)生規(guī)范消毒技術規(guī)范衛(wèi)生部 3 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標準。
2、3. 1 感染源 source of infection 病原體自然生存、繁殖并排出的宿主或場所。 3.2 傳播途徑 modes of lransmission 病原體從感染源傳播到易感者的途徑。 3. 3 易感人群 sos臼ptible hosts 對某種疾病或傳染病缺乏免疫力的人群。 3.4 標準預防 staodard precaotion 針對醫(yī)院所有患者和醫(yī)務人員采取的一組預防感染措施。包括手衛(wèi)生,根據(jù)預期可能的暴露選用手套、隔離衣、口罩、護目鏡或防護面屏,以及安全注射。也包括穿戴合適的防護用品處理患者環(huán)境中污染的物品與醫(yī)療器械。標準預防基于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
3、整皮膚和勃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則。 3.5 空氣傳播 airborne transmission 帶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 (5m)通過空氣流動導致的疾病傳播。 3.6 飛沫傳播 droplet transmission 帶有病原微生物的飛沫核 ( 5m),在空氣中短距離(l m內)移動到易感人群的口、鼻教膜或眼結膜等導致的傳播。 3. 7 接觸傳播 contact lransmission 病原體通過手、媒介物直接或間接接觸導致的傳播。 3.8 感染鏈 infection chain 感染在醫(yī)院內傳播的三個環(huán)節(jié),即感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 3.9 個人防護用品 personal pr
4、otective equipment , PPE 用于保護醫(yī)務人員避免接觸感染性因子的各種屏障用品。包括口罩、手套、護目鏡、防護面罩、防水圍裙、隔離衣、防護服等 3.9. 1 紗布口罩 mask保護呼吸道免受有害粉塵、氣溶膠、微生物及灰塵傷害的防護用品。 3.9.2 外科口罩 s urgical mask WS/ T 311-2009 能阻止血液、體液和飛濺物傳播的,醫(yī)護人員在有創(chuàng)操作過程中佩帶的口罩。 3. 9.3 醫(yī)用防護口罩 respirator 能阻止經(jīng)空氣傳播的直徑5m感染因子或近距離 1m)接觸經(jīng)飛沫傳播的疾病而發(fā)生感染的口罩。醫(yī)用防護口罩的使用包括密合性測試、培訓、型號的選擇、醫(yī)
5、學處理和維護。 3. 9.4 護目鏡 protecti ve gJass 防止患者的血液、體液等具有感染性物質濺入人體眼部的用品。3. 9.5 防護面罩(防護面屏)face shield防止患者的血液、體液等具有感染性物質濺入人體面部的用品。3. 9. 6 手套gJov防止病原體通過醫(yī)務人員的手傳播疾病和污染環(huán)境的用品。3. 9. 7 隔離衣isolation gowns用于保護醫(yī)務人員免受到血液、體液和其他感染性物質污染,或用于保護患者避免感染的防護用品。根據(jù)與患者接觸的方式包括接觸感染性物質的情況和隔離衣阻隔血液和體液的可能性選擇是否穿隔離衣或選擇其型號。3.9.8 防護服 disposa
6、ble gowns 臨床醫(yī)務人員在接觸甲類或甲類傳染病管理的傳染病患者時所穿的一次性防護用品。應具有良好的防水、抗靜電、過濾效率和無皮膚刺激性,穿脫方便,結合部嚴密,袖口、 腳踝口應為彈性收口。3.10 隔離 isolation 采用各種方法、技術,防止病原體從患者及攜帶者傳播給他人的措施。3.11 清潔 clean area 進行呼吸道傳染病診治的病區(qū)中不易受到患者血液、體液和病原微生物等物質污染及傳染病患者不應進入的區(qū)域。包括醫(yī)務人員的值班室、衛(wèi)生間、男女更衣室、浴室以及儲物間、配餐間等。3.12 潛在污染區(qū) potentially contaminated area 進行呼吸道傳染病診治
7、的病區(qū)中位于清潔區(qū)與污染區(qū)之間,有可能被患者血液、體液和病原微生物等物質污染的區(qū)域,包括醫(yī)務人員的辦公室、治療室、護士站、患者用后的物品、醫(yī)療器械等的處理室、內走廊等。3.13 污染區(qū) contaminated area 進行呼吸道傳染病診治的病區(qū)中傳染病患者和疑似傳染病患者接受診療的區(qū)域,包括被其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物品暫存和處理的場所。包括病室、處置室、污物間以及患者入院、出院處理室等。3. 14 兩通道 two passages進行呼吸道傳染病診治的病區(qū)中的醫(yī)務人員通道和患者通道。醫(yī)務人員通道、出人口設在清潔區(qū)一端,患者通道、出人口設在污染區(qū)一端。 3. 15 緩沖間 buff
8、er room進行呼吸道傳染病診治的病區(qū)中清潔區(qū)與潛在污染區(qū)之間、潛在污染區(qū)與污染區(qū)之間設立的兩側均有門的小室,為醫(yī)務人員的準備間。 3. 16 負壓病區(qū)(房) negative pressure ward(room)通過特殊通風裝置,使病區(qū)(病房的空氣按照由清潔區(qū)向污染區(qū)流動,使病區(qū)(病房 )內的壓力低于室外壓力。負壓病區(qū)房)排出的空氣需經(jīng)處理,確保對環(huán)境無害。 3. 17 床單位消毒 bunit disinfeetion對患者住院期間、出院、轉院、死亡后所用的床及床周圍物體表面進行的清潔與消毒。 3. 18 終末消毒 tenninal disinfection 傳染源離開疫源地后,對疫源地
9、進行的一次徹底的消毒。如傳染病患者出院、轉院或死亡后,對病窒進行的最后一次消毒。 4 隔離的管理要求 4. 1 在新建、改建與擴建時,建筑布,并應具備隔離預防的功能,區(qū)域劃分應 明確、標識清楚。4.2 應根據(jù)國家的有關法規(guī),結合本醫(yī)院的實際情況,制定隔離預防制度并實施。 4. 3 隔離的實施應遵循“標準預防” 和“基于疾病傳播途徑的預防”的原則。4.4 應加強傳染病患者的管理,包括隔離患者,嚴格執(zhí)行探視制度。 4.5 應采取有效措施,管理感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和保護易感人群。4.6 應加強醫(yī)務人員隔離與預防知識的培訓,為其提供合適的、必要的防護用品,掌握常見傳染病的傳播途徑、隔離方式和防護技術,
10、熟練掌握操作規(guī)程。4.7 醫(yī)務人員的手衛(wèi)生應符合WS/T313。4.8 隔離區(qū)域的消毒應符合國家有關規(guī)定。5 建筑與布局隔離要求5. 1 醫(yī)院建筑分區(qū)與隔離要求5.1.1 醫(yī)院建筑區(qū)域劃分,根據(jù)患者獲得感染危險性的程度,應將醫(yī)院分為4個區(qū)域。5. 1.1. 1 低危險區(qū)域 包括行政管理區(qū)、教學區(qū)、圖書館、生活服務區(qū)等。5. 1. 1.2 中等危險區(qū)域 包括普通門診、普通病房等。5.1.1.3 高危險區(qū)域 包括感染性疾病科(門診、病房)等5.1.1.4 極高危區(qū)域 包括手術室、重癥監(jiān)護病房、器官移植病房等。5.1.2 隔離要求5.1.2.1 應明確服務流程,保證潔、污分開,防止因人員流程、物品流
11、程交叉導致污染。5. 1. 2. 2 建筑布局分區(qū)的要求,同一等級分區(qū)的科室相對集中,高危險區(qū)的科室宜相對獨立,宜與普通病區(qū)和生活區(qū)分開。 5. 1.2.3 通風系統(tǒng)應區(qū)域化,防止區(qū)域間空氣交叉污染。5. 1. 2. 4應按照WS/T313的要求配備合適的手衛(wèi)生設施。5. 2 呼吸道傳染病病區(qū)的建筑布局與隔離要求 5.2. 1 適用于經(jīng)呼吸道傳播疾病患者的隔離。5.2. 2 建筑布局應設在醫(yī)院相對獨立古怪蝴動油潺泊在潛在污染區(qū)和污染區(qū),設立兩通道和三區(qū)之間的緩沖|間。緩沖間兩側的門不應同時開啟,以減少區(qū)域之間空氣流通。經(jīng)空氣傳播疾病的隔離病區(qū),應設置負壓病室,病室的氣壓宜為一30 Pa,緩沖間
12、的氣壓宜為一 15Pao。5.2.3 隔離要求 5.2.3.1 應嚴格服務流程和三區(qū)的管理。各區(qū)之間界線清楚,標識明顯 5.2.3.2 病室內應有良好的通風設施。 5. 2.3.3 各區(qū)應安裝適量的非手觸式開關的流動水洗手池。5.2.3.4 不同種類傳染病患者應分室安置。 5.2. 3. 5 疑似患者應單獨安置。 5. 2.3.6 受條件限制的醫(yī)院,同種疾病患者可安置于一室,兩病床之間距離不少于 1.lmo 5. 3 負壓病室的建筑布局與隔離要求 5.3. 1 適用于經(jīng)空氣傳播疾病患者的隔離。 5. 3. 2 建筑布局 應設病室及緩沖間,通過緩沖間與病區(qū)走廊相連。病室采用負壓通風,上送風、下排
13、風;病室內送風口應遠離排風口,排風口應置于病床床頭附近,排風口下緣靠近地面但應高于地面 lOcm。門窗應保持關閉。 5. 3. 2. 1 病室送風和排風管道上宜設置壓力開關型的定風量閥,使病室的送風量、排風量不受風管壓力波動的影響。 5.3. 2.2 負壓病室內應設置獨立衛(wèi)生間,有流動水洗手和衛(wèi)浴設施。配備室內對講設備。 5. 3.3 隔離要求 5. 3.3. 1 送風應經(jīng)過初、中效過濾,排風應經(jīng)過高效過濾處理,每 h換氣 6次以上。 5.3.3.2 應設置壓差傳感器,用來檢測負壓值,或用來自動調節(jié)不設定風量閥的通風系統(tǒng)的送、排風量。病室的氣壓宜為 30Pa,緩沖間的氣壓宜為15Pa。 5.3
14、. 3.3 應保障通風系統(tǒng)正常運轉,做好設備日常保養(yǎng)。 5. 3.3. 4 一間負壓病室宜安排一個患者,無條件時可安排同種呼吸道感染疾病患者,并限制患者到本病室外活動。 5.3. 3. 5 患者出院所帶物品應消毒處理。 5. 4 感染性疾病病區(qū)的建筑布局與隔離要求 5. 4. 1 適用于主要經(jīng)接觸傳播疾病患者的隔離。 5. 4.2 建筑布局應設在醫(yī)院相對獨立的區(qū)域,遠離兒科病房、重癥監(jiān)護病房和生活區(qū)。設單獨入、出口和入、出院處理室。 5. 4.3 中小型醫(yī)院可在建筑物的一端設立感染性疾病病區(qū)。5. 4. 4 隔離要求 5. 4.4. 1 應分區(qū)明確,標識清楚。 5.4. 4. 2 不同種類的感
15、染性疾病患者應分室安置;每間病室不應超過4人,病床間距應不少于1.1m.。 5. 4.4. 3 病房應通風良好,自然通風或安裝通風設施,以保證病房內空氣清新。 5. 4.4. 4 應配備適量非手觸式開關的流動水洗手設施。 5. 5 普通病區(qū)的建筑布局與隔離要求 5. 5. 1 建筑布局 在病區(qū)的末端,應設一間或多間隔離病室。 5. 5. 2 隔離要求 5.5. 2. 1 感染性疾病患者與非感染性疾病患者宜分室安置。 5. 5.2. 2 受條件限制的醫(yī)院,同種感染性疾病、同種病原體感染患者可安置于一室,病床間距宜大于 0.8m。 5.5. 2. 3 病情較重的患者宜單人間安置。 5. 5. 2.
16、4 病室床位數(shù)單排不應超過 3床 ;雙排不應超過 6床。5.6 門診的建筑布局與隔離要求 5. 6. 1 建筑布局 5. 6. 1. 1 普通門診應單獨設立出人口,設置問訊、預檢分診、掛號、候診、診斷、檢查、治療、交費、取藥等區(qū)域,流程清楚,路徑便捷。 5. 6. 1. 2 兒科門診應自成一區(qū),出入方便,并設預檢分診、隔離診查室等。 5. 6. 1. 3 感染疾病科門珍應符合國家有關規(guī)定。 5. 6.2 隔離要求 5. 6.2.1 普通門診、兒科門診、感染疾病科門診宜分開掛號、候診。 5.6.2.2 診室應通風良好,應配備適量的流動水洗手設施和/或配備速干手消毒劑。5. 6. 2.3 建立預檢
17、分診制度,發(fā)現(xiàn)傳染病患者或疑似傳染病患者,應到專用隔離診室或引導至感染疾病科門診診治,可能污染的區(qū)域應及時消毒。 5. 7 急診科(室)的建筑布局與隔離要求 5.7. 1 建筑布局 5.7. 1. 1 應設單獨出人口、預檢分診、診查室、隔離診查室、搶救室、治療室、觀察室等。 5.7.1. 2 有條件的醫(yī)院宜設掛號、收費、取藥、化驗、X線檢查、手術室等。 5.7. 1. 3 急診觀察室床間距應不小于 1. 2m。5.7. 2 隔離要求 5.7.2. 1 應嚴格預檢分診制度,及時發(fā)現(xiàn)傳染病患者及疑似患者,及時采取隔離措施。 5. 7. 2.2 各診室內應配備非手觸式開關的流動水洗手設施和/或配備速
18、干手消毒劑。5.7.2.3 急診觀察室應按病房要求進行管理。 6 醫(yī)務人員防護用品的使用 6. 1 防護用品應符合國家相關標準,在有效期內使用。6.2 口罩的使用 6. 2. 1 應根據(jù)不同的操作要求選用不同種類的口罩。 6.2.2 一般診療活動,可佩戴紗布口罩或外科口罩;手術室工作或護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進行體腔穿刺等操作時應戴外科口罩,接觸經(jīng)空氣傳播或近距離接觸經(jīng)飛沫傳播的呼吸道傳染病患者時,應戴醫(yī)用防護口囂。 6.2.3 紗布口罩應保持清潔,每天更換、清潔與消莓,遇污染時及時更換。 6.2.4 應正確佩戴口罩,具體方法及注意事項見附錄A。6.3 護自鏡、防護面罩的使用 6.3. 1 下列
19、情況應使用護目鏡或防護面罩 :a)在進行診療、護理操作,可能發(fā)生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等噴濺時。 b )近距離接觸經(jīng)飛沫傳播的傳染病患者時。c)為呼吸道傳染病患者進行氣管切開、氣管插管等近距離操作,可能發(fā)生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噴濺時,應使用全面型防護面罩。 6.3.2佩戴前應檢查有無破損,佩戴裝置有元松懈。每次使用后應清潔與消毒。 6.3.3 護自鏡、防護面罩的戴摘方法見附錄 B。6.4 手套的使用 6.4. 1 應根據(jù)不同操作的需要,選擇合適種類和規(guī)格的手套. 6.4. 1. 1 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嘔吐物及污染物品時,應戴清潔手套。 6.4. 1. 2 進行手術等無菌操
20、作、接觸患者破損皮膚、粘膜時,應戴無菌手套。 6.4.2 應正確戴脫元菌手套,具體方法及注意事項見附錄C。 6.4.3 一次性手套應一次性使用。6.5 隔離衣與防護服的使用 6.5.1 應根據(jù)診療工作的需要,選用隔離衣或防護服。防護服應符合GB 19082的規(guī)定。隔離衣應后開口,能遮蓋住全部衣服和外露的皮膚。 6.5.2 下列情況應穿隔離衣 a)接觸經(jīng)接觸傳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如傳染病患者、多重耐藥菌感染患者等時。 b )對患者實行保護性隔離時,如大面積燒傷患者、骨髓移植患者等患者的診療、護理時。 c)可能受到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噴濺時。 6.5.3 下列情況應穿防護服: a) I臨床
21、醫(yī)務人員在接觸甲類或按甲類傳染病管理的傳染病患者時。b )接觸經(jīng)空氣傳播或飛沫傳播的傳染病患者,可能受到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噴濺時。 6.5.4 應正確穿脫隔離衣和防護服,具體方法及注意事項見附錄 D 。6. 6 鞋套的使用 6.6. 1 鞋套應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并一次性應用。 6.6.2 從潛在污染區(qū)進入污染區(qū)時和從緩沖間進入負壓病室時應穿鞋套。 6.6. 3 應在規(guī)定區(qū)域內穿鞋套,離開該區(qū)域時應及時脫掉。發(fā)現(xiàn)破損應及時更換。 6. 7 防水圍裙的使用 6.7. 1 分為重復使用的圍裙和一次性使用的圍裙。 6.7.2 可能受到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及其它污染物質噴濺、進行復用醫(yī)
22、療器械清洗時,應穿防水圍裙。 6.7.3 重復使用的圍裙,每班使用后應及時清洗消毒。遇有破損或滲透時,應及時更換。 6.7.4一次性使用圍裙應一次性使用,受到明顯污染時應及時更換。6.8 帽子的使用 6.8. 1 分為布制帽子和一次性帽子。6.8.2 進入污染區(qū)和潔凈環(huán)境前、進行無菌操作等時應戴帽子。 6.8.3被患者血液、體液污染時,應立即更換。 6. 8. 4 布制帽子應保持清潔,每次或每天更換與清潔。6.8. 5 一次性帽子應一次性使用。7 不同傳播途徑疾病的隔離與預防 7. 1. 1 在標準預防的基礎上,醫(yī)院應根據(jù)疾病的傳播途徑(接觸傳播、飛沫傳播、空氣傳播和其它途徑的傳播),結合本院
23、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隔離與預防措施。7.1.2 一種疾病可能有多重傳播途徑時,應在標準預防的基礎上,采取相應傳播途徑的隔離與預防。7.1.3 隔離病室應有隔離標志,并限制人員的出入,黃色為空氣傳播的隔離,粉色為飛沫傳播的隔離,藍色為接觸傳播的隔離。7.1.4 傳染病患者或可疑傳染病患者應安置在單人隔離房間。7.1.5 受條件限制的醫(yī)院,同種病原體感染的患者可安置于一室。7.1.6 建筑布局符合第五章中相應的規(guī)定。7.2 接觸傳播的隔離與預防 接觸經(jīng)接觸傳播疾病如腸道感染、多重耐藥菌感染、皮膚感染的患者,在標準預防的基礎上,還應采用接觸傳播的隔離與預防。7.2. 1 患者的隔離 7. 2. 1
24、. 1 應限制患者的活動范圍。 7.2. 1. 2 應減少轉運,如需要轉運時,應采取有效措施,減少對其他患者、醫(yī)務人員和環(huán)捷表面的污染。7.2.2 醫(yī)務人員的防護 7.2.2.1 接觸隔離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質時,應戴手套;離開隔離病室前,接觸污染物品后應摘除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手上有傷口時應戴雙層手套。 7. 2.2. 2 進入隔離病室,從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時,應穿隔離衣;離開病室前,脫下隔離衣,按要求懸掛,每天更換清洗與消毒;或使用一次性隔離衣,用后按醫(yī)療廢物管理要求進行處置。接觸甲類傳染病應按要求穿脫防護服,離開病室前,脫去防護服,防護服按醫(yī)療廢物管理要求進行處置
25、。 7.3 空氣傳播的隔離與預防接觸經(jīng)空氣傳播的疾病,如肺結核、水癥等,在標準預防的基礎上,還應采用空氣傳播的隔離與預防。7.3. 1 患者的隔離 7. 3. 1. 1 無條件收治時,應盡快轉送至有條件收治呼吸道傳染病的醫(yī)療機構進行收治,并注意轉運過程中醫(yī)務人員的防護。 7.3. 1. 2 當患者病情容許時,應戴外科口罩,定期更換,并限制其活動范圍。 7.3. 1. 3 應嚴格空氣消毒。 7.3.2 醫(yī)務人員的防護 7.3.2.1 應嚴格按照區(qū)域流程,在不同的區(qū)域,穿戴不同的防護用品,離開時按要求摘脫,并正確處理使用后物品。具體流程與操作見 7.9.2.3。7.3.2.2 進入確診或可疑傳染病
26、患者房間時,應戴帽子、醫(yī)用防護口罩;進行可能產生噴濺的診療操作時,應戴護目鏡或防護面罩,穿防護服,當接觸患者及其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質時應戴手套。7.3.2.3 防護用品使用的具體要求,應遵循第6章的規(guī)定。7.4 飛沫傳播的隔離與預防 接觸經(jīng)飛沫傳播的疾病,如百日咳、白喉、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腮腺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等,在標準預防的基礎上,還應采用飛沫傳播的隔離預防。7.4.1 患者的隔離7. 4. 1. 1 遵循7.1的要求對患者進行隔離與預防。7.4. 1. 2 應減少轉運,當需要轉運時,醫(yī)務人員應注意防護。7.4.1.3 患者病情容許時,應戴外科口罩,并定期更換。應限制患者的活動
27、范圍。7.4. 1. 4 患者之間、患者與探視者之間相隔距離在1m以上,探視者應戴外科口罩。7.4.1.5 加強通風,或進行空氣的消毒。7.4.2 醫(yī)務人員的防護7.4.2.1應嚴格按照區(qū)域流程,在不同的區(qū)域,穿戴不同的防護用品,離開時按要求摘脫,并正確處理使用后物品。具體流程與操作見9.9.2.3.7.4.2.2與患者近距離(1米以內)接觸,應戴帽子、醫(yī)用防護口罩;進行可能產生噴濺的診療操作時,應戴護目鏡或防護面罩,穿防護服;當接觸患者及其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質時應戴手套。防護用品使用的具體要求應遵循第6章的有關規(guī)定。7.5 其他傳播途徑疾病的隔離與預防 應根據(jù)疾病的特性,采取相應
28、的隔離與防護措施。7.6 常見傳染病傳播途徑、隔離預防要求,見附錄E。7.7 常見傳染病潛伏期、隔離期和觀察期,見附錄。 7.常見多重耐藥菌感染患者的隔離,應按照7.2采取有效的隔離措施,常見多重耐藥菌感染患者的隔離要求參見附錄。7.9 急性傳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隔離。7. 9. 1 患者的隔離 7.9. 1. 1將患者安置于有效通風的隔離病房或隔離區(qū)域內,必要時置于負壓病房隔離。 7. 9. 1. 2 嚴格限制探視者,如需探視,探視者應正確穿戴個人防護用品,并遵守手衛(wèi)生規(guī)定。 7.9. 1. 3 限制患者活動范圍,離開隔離病房或隔離區(qū)域時,應戴外科口罩。 7.9. 1. 4
29、 應減少轉運,當需要轉運時,醫(yī)務人員應注意防護。 7.9. 2 醫(yī)務人員防護 7.9.2.1 醫(yī)務人員應經(jīng)過專門的培訓,掌握正確的防護技術,方可進入隔離病區(qū)工作。 7.9.2.2應嚴格按防護規(guī)定著裝。不同區(qū)域應穿不同服裝,且服裝顏色應有區(qū)別或有明顯標志。 7.9.2.3 醫(yī)務人員防護用品穿脫程序 7.9.2. 3. 1 穿戴防護用品應遵循的程序a)清潔區(qū)進入潛在污染區(qū):洗手戴帽子戴醫(yī)用防護口罩穿工作衣褲換工作鞋后進入潛在污染區(qū)。手部皮膚破損的戴乳膠手套。b) 潛在污染區(qū)進入污染區(qū):穿隔離衣或防護服戴護目鏡/防護面罩戴手套穿鞋套進入污染區(qū)。 c) 為患者進行吸痰、氣管切開、氣管插管等操作,可能被
30、患者的分泌物及體內物質噴濺的診療護理工作前,應戴防護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護器。 7.9.2.3.2 脫防護用品應遵循的程序 a) 醫(yī)務人員離開污染區(qū)進入浴在污染區(qū)前:摘手套、消毒雙手摘護日鏡/防護面屏脫隔離衣或防護服脫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進入潛在污染區(qū),洗手或手消毒。用后物品分別放置于專用污物容器內。 b) 從潛在污染區(qū)進入清潔區(qū)前:洗手和/或手消毒脫工作服摘醫(yī)用防護口罩摘帽子洗手和/或手消毒后,進入清潔區(qū)。 c) 離開清潔區(qū)沐浴、更衣離開清潔區(qū)。 7.9. 2.4 穿脫防護用品的注意事項 7.9.2.4. 1 醫(yī)用防護口罩的效能持續(xù)應用 6h8h,遇污染或潮濕,應及時更換。 7.9.2. 4.
31、2 離開隔離區(qū)前應對佩戴的眼鏡進行消毒。 7.9.2.4.3 醫(yī)務人員接觸,多個同類傳染病患者時,防護服可連續(xù)應用。 7.9.2. 4.4 接觸疑似患者,防護服應每個患者之間進行更換。 7.9.2.4.5 防護服被患者血液、體液、污物污染時,應及時更換。 7.9.2.4.6 戴醫(yī)用防護口罩或全面型呼吸防護器應進行面部密合性試驗。 7.9.3 隔離區(qū)工作的醫(yī)務人員應每日監(jiān)測體溫兩次,體溫超過 37.5 及時就診。 7.9.4 醫(yī)務人員應嚴格執(zhí)行區(qū)域劃分的流程,按程序做好個人防護,方可進入病區(qū),下班前應沐浴、更衣后,方可離開隔離區(qū)。 7. 9.5 空氣與物體表面的消毒應遵循消毒技術規(guī)范。 WS/
32、T 311-2009 附 錄 A(規(guī)范性附錄)口罩的佩戴方法 A.1 外科口罩的佩戴方法A. 1. 1 將口罩罩住鼻、口及下巴,口罩下方帶系于頸后,上方帶系于頭頂中部,如 圖A. l A. 1. 2 將雙手指尖放在鼻夾上,從中間位置開始,用手指向內按壓,并逐步向兩側移動,根據(jù)鼻梁形狀塑造鼻夾。A. 1. 3 調整系帶的松緊度。 A. 2 醫(yī)用防護口罩的佩戴方法 A. 2.1 一手托住防護口罩,有鼻夾的一面背向外,如圖 A. 2。 A.2.2 將防護口罩罩住鼻、口及下巴,鼻夾部位向上緊貼面部,如圖 A. 3 。A.2.3 用另一只手將下方系帶拉過頭頂,放在頸后雙耳下,如圖 A.4。A.2.4 再
33、將上方系帶拉至頭頂中部,如圖 A. 5。A.2.5 將雙手指尖放在金屬鼻夾上,從中間位置開始,用手指向內按鼻夾,并分別向兩側移動和按壓,根據(jù)鼻梁的形狀塑造必夾,如圖 A.6。A.3 注意事項 A.3.1 不應一只手提鼻夾。 A. 3. 2 醫(yī)用外科口罩只能一次性使用 。A. 3. 3 口罩潮濕后、受到患者血液、體液污染后,應及時更換。 A. 3. 4 每次佩戴醫(yī)用防護口罩進入工作區(qū)域之前,應進行密合性檢查。檢查方法將雙手完全蓋住防護口罩,快速的呼氣,若鼻夾附近有漏氣應按 A. 2. 5調整鼻夾,若漏氣位于四周,應調整到不漏氣為止。 A.4 摘口罩方法 A. 4.1 不要接觸口罩前面(污染面。
34、A. 4. 2 先解開下面的系帶,再解開上面的系帶,如圖A . 7。A. 4. 3 用手僅捏住口罩的系帶丟至醫(yī)療廢物容器內,如圖A. 8。附 錄 B(規(guī)范性附錄)護目鏡或防護面罩的戴摘方法 B. 1 戴護目鏡或防護面罩的方法戴上護自鏡或防護面罩,調節(jié)舒適度,如圖 B. 1, B. 2 摘護目鏡或面罩的方法捏住靠近頭部或耳朵的一邊摘掉,放入回收或醫(yī)療廢物容器內,如圖 B.2。 附 錄 C(規(guī)范性附錄)無菌孚套戴脫方法 C. 1 戴無菌手套方法C. 1. 1 打開手套包,一手掀起口袋的開口處,如圖C. 10 C. 1.2 另一手捏住手套翻折部分(手套 ,如圖C. 20 C. 1. 3 掀起另一只袋
35、口,以戴著翻邊內面,將手套戴好。然后將手套的翻轉處套在工作衣袖外面, 圖C.1 圖C.2 圖C.3 圖 C.4C.2 脫手套的方法C.2.1 用帶著手套的手捏住另一只手套污染面的邊緣將手套脫下。C.2.2 帶著手套的手握住脫下的手套,用脫下手套的手捏住另一只手套清潔面(內面)的邊緣,將手套脫下。C.6 C.2.3 用手捏住手套的里面丟至醫(yī)療廢物容器內,如圖C.7C. 3 注意事項 C. 3. 1 診療護理不同的患者之間應更換手套。 C.3.2操作完成后脫去手套,應按規(guī)定程序與方法洗手,戴手套不能替代洗手,必要時進行手消霉。 C. 3. 3 操作時發(fā)現(xiàn)手套破損時,應及時更換。 C. 3. 4 戴
36、無菌手套時,應防止手套污染。 附 錄 D(規(guī)范性附錄)隔離衣與防護服穿脫方法 D.1 隔離衣穿脫方法 D. 1. 1 穿隔離衣方法D. 1. 1. 1 右手提衣領,左手伸入袖內,右手將衣領向上拉,露出左手,如圖D. 1, D. 1. 1. 2 換左手持衣領,右手伸入袖內,露出右手,勿觸及西部,如圖 D. 2, D. 1. 1.3 兩手持衣領,由領子中央順著邊緣向后系好頸帶,如圖 D.3。 D. 1. 1. 4再扎好袖口,如圖 D.4, D. 1. 1. 5 將隔離衣一邊(約在腰下 5cm)處漸向前拉,見到邊緣捏住,如圖 D.5, D. 1. 1. 6 同法捏住另一側邊緣,如圖 D.6, D.
37、1. 1. 7 雙手在背后將衣邊對齊,如圖 D.7。 D. 1. 1. 8 向一側折疊,一手按住折疊處,另一手將腰帶拉至背后折疊處,如圖D. 8。 D. 1. 1. 9 將腰帶在背后交叉,回到前面將帶子系好如圖 D.9, 圖D.1 圖D.2 圖D.3 圖D.4 圖D.5 圖 D.6 圖D.7 圖D.8 圖D.9D. 1.2 脫隔離衣方法 D. 1.2.1 解開腰帶,在前面打一活結,如圖D. 10。 D. 1. 2. 2 解開袖帶,塞人袖拌內,充分暴露雙手,進行手消毒,如圖D. ll。 D. 1. 2. 3 解開頸后帶子,如圖D. 12 , D. 1. 2. 4 右手伸入左手腕部袖內,拉下袖子過
38、子,如圖 D.13, D. 1. 2. 5 用遮蓋著的左手握住右手隔離衣袖子的外面,拉下右側袖子,如圖 D.14, 12 D. 1. 2. 6 雙手轉換逐漸從袖管中退出,脫下隔離衣,如圖 D.15。 D. 1. 2. 7 左手握住領子,右手將隔離衣兩邊對齊,污染面向外懸掛污染區(qū);如果懸掛污染區(qū)外,則污染面向里。 D. 1.2.8 不再使用時,將脫下的隔離衣,污染面向內,卷成包裹狀,丟至醫(yī)療廢物容器內或放入回收袋中,如圖 D. 160 D. 2 防護服穿脫方法 D. 2. 1 穿防護服 聯(lián)體或分體防護服,應遵循先穿下衣,再穿上衣,然后戴好帽子,最后拉上拉鎖的順序。 D. 2.2 脫防護服 D.
39、2. 2.1 脫分體防護服時應先將拉鏈拉開(圖 D. 17)。向上提拉帽子,使帽子脫離頭部(圖 D. 18)。脫袖子、上衣,將污染面向里放入醫(yī)療廢物袋(圖 D. 19)。脫下衣,由上向下邊脫邊卷,污染面向里,脫下后置于醫(yī)療廢物袋(圖 D. 20、圖 D. 2 1)。D. 2. 2. 2脫聯(lián)體防護服時,先將拉鏈拉到底(圖 D. 22)。向上提拉帽子,使帽子脫離頭部,脫和11子(圖 0. 23、圖 D. 24) ;由上向下邊脫邊卷(圖D. 2日,污染面向里直至全部脫下后放入醫(yī)療廢物袋內(圖 D.26)。 D. 3 注意事項 D. 3. 1 隔離衣和防護服只限在規(guī)定區(qū)域內穿脫。 D. 3.2 穿前應
40、檢查隔離衣和防護服有無破損;穿時勿使衣袖觸及面部及衣領 發(fā)現(xiàn)有滲漏或破損應及時更換;脫時應注意避免污染。 D. 3. 3 隔離衣使用一次后即更換的穿脫方法 D. 3. 3 . 1穿法同D. 1.1.D. 3.3.2 脫法按D. 1. 2. 1和 D. 1. 2. 2的操作后,消毒雙手,解開頸后帶子,雙手持帶將隔離衣從胸前向下拉。右手捏住左衣領內側清潔面脫去左袖。左手握住右側衣領內側下拉脫下右袖,將隔離衣污染面向里,衣領及衣邊卷至中央,放入污衣袋清洗消毒后備用。 D. 3. 4 隔離衣每天更換、清洗與消毒,遇污染隨時更換。 附錄E(資料性附錄)常見傳染病傳染源、傳播途徑及隔離預防疾病名稱傳 染
41、源傳 播 途 徑隔 離 預 防 空氣飛沫接觸生物媒介口罩帽子手套防護鏡隔離衣防護服鞋套病毒性肝炎甲型、戊型潛伏期末期和急性期患者乙型、丙型、丁型急性和慢性病人及病毒攜帶者麻疹麻疹患者流行性腮腺炎早期患者和隱性感染者脊髓灰質炎患者和病毒攜帶者蒼蠅、蟑螂流行性出血熱嚙齒類動物、貓、豬、狗、家兔狂犬病患病或隱性感染的犬、貓、家畜和野獸傷寒、副傷寒患者和帶菌者細菌性痢疾患者和帶菌者霍亂患者和帶菌者猩紅熱患者和帶菌者白喉患者、恢復期或健康帶菌者百日咳患者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腦患者和腦膜炎雙球菌攜帶者鼠疫肺鼠疫感染了鼠疫桿菌的嚙齒類動物和病人鼠蚤腺鼠疫感染了鼠疫桿菌的嚙齒類動物和病人鼠蚤炭疽患病的食草類動物
42、和病人流行性感冒患者和隱性感染者肺結核開放性肺結核 SARS患者HIV患者和病毒攜帶者l手足口病患者和病毒攜帶者梅毒患者和病毒攜帶者l淋病患者和病毒攜帶者n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禽、健康帶毒的禽注1:在傳播途徑列中, + :其中傳播途徑之一;+主要傳播途徑.注 2:在隔離預防一列中,+:應采取的防護措施士工作需要可采取的防護措施;#:為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而傳播;l 為性接觸或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而傳播;n 為性接觸或接觸也者分泌物污染的物品而傳播. 附 錄F (資料性附錄)常見傳染病潛伏期、隔離期和觀察期疾病名稱潛伏期(天)隔離時間密切接觸者觀察常見最短最長病毒性肝炎甲型30 1545 自發(fā)病日起隔離4周甲、戊型,急性乙、丙型肝炎密切接觸者醫(yī)學觀察6周乙型70 30180 隔離至肝功能正常,并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屆廣西玉林市博白縣物理高二第二學期期末監(jiān)測模擬試題含解析
- 2025屆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示范初中物理高一下期末學業(yè)水平測試試題含解析
- 四川省綿陽市江油中學2025屆物理高一第二學期期末統(tǒng)考模擬試題含解析
- 湖南省2025年物理高一下期末調研試題含解析
- 巡察組結對共建管理辦法
- 重慶保安管理辦法細則
- 桐鄉(xiāng)市燃氣瓶管理辦法
- 縣新型經(jīng)營主體管理辦法
- 漢臺區(qū)涉案賬戶管理辦法
- 2025屆陜西省寶雞市眉縣高一物理第二學期期末質量跟蹤監(jiān)視模擬試題含解析
- 學霸提優(yōu)第四單元《我們講文明》重難點梳理 課件
- 安徽青碩建設有限公司招聘筆試真題2024
- 公司適用法律法規(guī)標準清單2025年08月更新
- 2025年4月自考00077金融市場學試題
- 國家開放大學機考答案 5個人與團隊管理2025-06-21
- 大慶師范學院《跳高》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2025年廣元市中考語文試卷真題(含標準答案)
- 幸福與健康課件
- 火龍罐綜合灸技術課件
- 大海(張雨生)原版五線譜鋼琴譜正譜樂譜
- 有限空間作業(yè)實操評分標準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