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第2節(jié)(第1章).ppt_第1頁
高中生物第2節(jié)(第1章).ppt_第2頁
高中生物第2節(jié)(第1章).ppt_第3頁
高中生物第2節(jié)(第1章).ppt_第4頁
高中生物第2節(jié)(第1章).ppt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2節(jié) 細胞的多樣性和統(tǒng)一性,1.顯微鏡的結構與使用,1.顯微鏡的結構,目鏡,通光孔,聚光器,反光鏡,粗、細準焦螺旋,鏡筒,鏡臂,鏡座,壓片夾,載物臺,目鏡,物鏡,聚光器,光源,鏡臂,粗、細準焦螺旋,電源及亮度調節(jié),壓片夾移動手輪,載物臺、壓片夾,轉換器,(4、 10、 40、 油100),Motic顯微鏡結構圖,2.顯微鏡的使用方法(用于細胞的觀察),(1)取鏡與擺放:雙手,偏左側,桌沿10cm。,(2)對光:低倍鏡,光源,聚光器。,(3)低倍鏡觀察:,(5)油鏡觀察:油鏡頭與玻片間滴加香柏油,觀察細菌用。,(6)顯微鏡還原:取下玻片,清潔鏡頭、機身,還原到使用前狀態(tài)。,3.顯微鏡使用中的問

2、題,(1)鏡頭識別 與放大倍數(shù),(2)視野亮度問題,目鏡,物鏡,4:最短,口徑最大、最明亮,10:短,口徑大、亮,40:長,口徑小,暗,100:最長,最小,最暗(油),5:最長,口徑最大、最明亮,10:長,口徑大、亮,16:短,口徑小,暗,光源問題:,聚光器問題:,物鏡問題:,(4)視野污物的判斷,(3)成像特點與放大倍數(shù),(C)放大倍數(shù):物鏡目鏡,長、寬,(B)物像移動:反向移動,(A)物象方向:上下倒置,左右反向,(C)物鏡:,(B)玻片:,(A)物鏡:,(D)聚光鏡:,(D)倍數(shù)與視野:倍數(shù)大,視野小、 視野暗,高倍物鏡與低倍物鏡的比較,大,小,少,多,暗,亮,近,遠,小,大,3.透明玻

3、片上的“96”,用顯微鏡觀察到的是( ) A96 B69 D96,D,1.用顯微鏡觀察生物體的基本結構,所要觀察的生物材料必須是 ( ) A形態(tài)規(guī)則的 B薄而透明的 C干凈的 D經(jīng)過染色的,B,2.使用顯微鏡時,對光的正確方法和順序是( ) 轉動轉換器,使高倍鏡對準通光孔 左眼注視目鏡,右眼睜開 調節(jié)反光鏡,看到白亮的視野 轉動轉換器,使低倍鏡對準通光孔 用較大的光圈對準通光孔 A B、 C、 D,B,4.顯微鏡的目鏡有5和10兩種,物鏡有8和40兩種,要使視野中觀察到的細胞體積最大,應選擇的目鏡是 ,物鏡是 。 在圖B中,要使圖像從視野變?yōu)橐曇暗臓顟B(tài),應將裝片向 移動;要使圖像從視野變?yōu)橐曇?/p>

4、的狀態(tài),應轉動 ,換成高倍物鏡;要使圖像從視野變?yōu)橐曇暗臓顟B(tài),應用 進行調節(jié);觀察過程中若光線變暗,可調整圖A的 。,10 40,右下,轉換器,細準焦螺旋,5和8,圖A,圖B,4.注意事項:,2.防污染:光學部件切忌用手觸摸,切忌接觸藥品等,應用擦鏡紙擦拭。,3.防機械損壞:必須要熟悉顯微鏡的結構部件和使用方法,操作時動作要輕柔。,規(guī)范,輕柔,1.規(guī)范操作:嚴格遵守顯微鏡的操作規(guī)程。,肉眼觀察,光學顯微鏡觀察,電子顯微鏡觀察,R.虎克在17世紀中期制做的復式顯微鏡,19世紀中期的顯微鏡,20世紀初期的顯微鏡,帶自動照相機的光學顯微鏡,掃描電子顯微鏡,超高壓透射電子顯微鏡,2.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

5、,口腔上皮細胞,蛙紅細胞細胞,動物細胞,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主要結構?,核糖體等細胞器,人(哺乳動物)血細胞,神經(jīng)元細胞,紅細胞:無核,血小板:無核,白細胞,樹突,胞體,軸突,不同細胞形態(tài)、結構不同的原因?,生物進化、細胞的分化的結果,蠶豆葉下表皮細胞,洋蔥表皮細胞,植物細胞,細胞壁,細胞質:,細胞核,細胞膜,核糖體、液泡、葉綠體,1.動、植物細胞結構與比較,有,有,含葉綠體、液泡,有,有,植物細胞,有,有,無葉綠體,有,無,動物細胞,細胞核,細胞質,細胞膜,細胞壁,大腸桿菌(電鏡照),原核細胞,細胞壁,細胞質:,細胞膜,細胞都有細胞核嗎 ?,僅核糖體,細胞核?,真核(電鏡照),大腸桿菌

6、(電鏡照),大腸桿菌的“細胞核”:,無核膜、核仁,僅有環(huán)狀DNA,2.真核、擬核?,真核:有核膜包圍的細胞核,還含有核仁。 擬核:沒有核膜,也沒有核仁。,真核細胞、原核細胞?,3.真核細胞、原核細胞及病毒的比較,真核細胞:具有真核(核膜、核仁)的細胞。 原核細胞:沒有真正的細胞核的細胞。,動物,植物、真菌,3菌3體:細菌、藍細菌、放線菌;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氏體,RNA或DNA病毒,生物類群,都有細胞結構:細胞膜、細胞質、核糖體;都有遺傳物質DNA。,有遺傳物質,相同點 (統(tǒng)一性),真核:有核膜、核仁、DNA和蛋白質結合成染色質(染色體),擬核:不是真正的細胞核。無核膜、核仁,僅有環(huán)狀DNA

7、,細胞核,有核糖體等多種細胞器 植物還有葉綠體等細胞器,僅有核糖體,細胞質,無,有,纖維素和果膠,有,肽聚糖,無細胞結構,細胞壁,較大(10-100um) 低倍鏡或高倍鏡觀察,較?。?-10um),油鏡觀察,20-400nm 電鏡觀察,大小,不同點,動物細胞,植物細胞,真核細胞,原核細胞,病毒,比較項目,藍細菌(藍藻),自養(yǎng)生物:葉綠素、藻藍素、藻紅素,綠色植物,自養(yǎng)生物:葉綠素、類胡蘿卜素,水華:淡水水體中藍藻、綠藻等藻類大量繁殖,使水體呈現(xiàn)藍色或綠色的的一種生態(tài)現(xiàn)象。,赤潮:在特定的環(huán)境條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爆發(fā)性增殖的生態(tài)現(xiàn)象。,原因:大量氮、磷進入水體引起富營養(yǎng)化。

8、,影響:堵塞魚類的鰓、藻體死亡腐敗消耗大量氧、藻體產(chǎn)生毒素。,細胞的多樣性:,不同的細胞形態(tài)、結構、功能多樣。,細胞的統(tǒng)一性:,不同生物的細胞結構基本一致(細胞膜、細胞質、核糖體),都有遺傳物質DNA。,總結,3.細胞學說及其建立,請大家?guī)е缦聠栴}自學,3.細胞學說內容中有些觀點是不準確的,如果你是科學家請將其進行修正。,5.你能從中領悟到科學發(fā)現(xiàn)具有哪些特點?,4.細胞學說主要闡明了細胞的多樣性還是統(tǒng)一性?,6.恩格斯給予細胞學說很高的評價,請你說說你對之的理解?,1.第一位發(fā)現(xiàn)并命名細胞的科學家是誰?,2.細胞學說的建立者是誰?主要觀點有哪些?,細胞學說的主要內容:,(1)細胞是一個有機

9、體,一切動植物都由細胞發(fā)育而來,并由細胞和細胞產(chǎn)物所構成。 (2)細胞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單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對與其他細胞共同組成的整體的生命起作用。 (3)新細胞可以從老細胞中產(chǎn)生。,未考慮非細胞結構生命(病毒)的繁殖,細胞分裂產(chǎn)生新細胞 所有細胞都來源于先前存在的細胞,1858年 魏爾肖(德),未上升到理論水平,發(fā)現(xiàn)細胞的產(chǎn)生 是細胞分裂的結果,19世紀40年代 耐格里(德),未搞清細胞來源的過程,整個植物和動物都是細胞的集合體施萊登、施旺創(chuàng)立細胞學說,1839年 施旺 (德國),未與動物界聯(lián)系,細胞是構成植物體的基本單位,1838年 施萊登(德國),未用細胞描述,用光學顯微鏡觀察到細菌

10、、紅細胞、精子等活細胞,1674年 列文虎克(荷蘭),觀察的是死細胞,用光學顯微鏡觀察木栓組織,發(fā)現(xiàn)并命名“細胞” (細胞水平),1665年 羅伯特虎克 (英國),未深入到細胞水平,解剖人的尸體(器官水平) 把人的組織分成21種,1543年 維薩里 比利時 比夏(法國),不足,過程與貢獻,年代、科學家,(1)科學發(fā)現(xiàn)是很多科學家的共同參與,共同努力的結果。 (2)科學發(fā)現(xiàn)的過程離不開技術的支持。 (3)科學發(fā)現(xiàn)需要理性思維和實驗的結合。 (4)科學學說的建立過程是一個不斷開拓、繼承、修正和發(fā)展的過程。,5. 你能從中領悟到科學發(fā)現(xiàn)具有哪些特點?,6.恩格斯給予細胞學說很高的評價,請你說說你對之的理解?,(1)揭示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