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當代文學論文-作為文學批評家的弗雷德里克·詹姆遜.doc_第1頁
現(xiàn)當代文學論文-作為文學批評家的弗雷德里克·詹姆遜.doc_第2頁
現(xiàn)當代文學論文-作為文學批評家的弗雷德里克·詹姆遜.doc_第3頁
現(xiàn)當代文學論文-作為文學批評家的弗雷德里克·詹姆遜.doc_第4頁
現(xiàn)當代文學論文-作為文學批評家的弗雷德里克·詹姆遜.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現(xiàn)當代文學論文-作為文學批評家的弗雷德里克詹姆遜【中文摘要】在中國學界,弗雷德里克詹姆遜的名字總是與“馬克思主義批評家”“文化批評家”“后現(xiàn)代理論家”聯(lián)系在一起的。而本文作者通過對于詹姆遜著作的閱讀,談的則是作為文學批評家的弗雷德里克詹姆遜。本文認為盡管詹姆遜的學術研究跨越文學批評、文化研究、后現(xiàn)代主義理論研究等諸多方面,文學批評一直是詹姆遜批評理論和實踐的一個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本文論述了文學批評在詹姆遜批評理論和實踐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希望詹姆遜的文學批評理論及實踐能對當下中國的文化研究有所指鑒。“作為文學批評家,我認為我們任何時候都要從作品文本的句法分析開始評論?!备ダ椎吕锟苏材愤d: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弗雷德里克詹姆遜是誰?弗雷德里克詹姆遜的名字對于中國讀者并不陌生,他的多部代表性的著作在中國學界甚至可以說是風行一時?!榜R克思主義批評家”“文化批評家”“后現(xiàn)代理論家”,諸如此類的稱謂,連同他的數(shù)目眾多的書籍,使得弗雷德里克詹姆遜的名字似乎成了一個無所不包的代名詞。在這里,我無意去全面系統(tǒng)地羅列弗雷德里克詹姆遜的全部,只想從一個側面文學批評的層面談一談我對詹姆遜著作閱讀的感受,談一談我名目中的作為文學批評家的弗雷德里克詹姆遜。弗雷德里克詹姆遜從不諱言自己的文學研究出身,他的大學法國文學專業(yè)背景決定了他最初的從事文學批評的研究取向。從60年代初的薩特:一種分格的始源(1961年),到70年代的馬克思主義與形式(1971年)和語言的牢籠(1972年),詹姆遜都明確地表明了自己從事文學批評的立場。如他的馬克思主義與形式一書的副題就是“20世紀文學辨證理論”,在“序言”中他也開宗明義地指出,盡管這本書涉及到了阿多諾、本雅明、馬爾庫塞、席勒、布洛赫、盧卡契、薩特等法德語系帶有思辯哲學意味的理論家,但他關注的并不是他們的哲學思想,而是他們由哲學思想引發(fā)的辨證文學觀,所以他告戒自己的讀者“本書并非哲學,而是文學批評,或者起碼是對文學批評的一種準備。”在語言的牢籠一書中,他的首章是對索緒爾語言學的剖析,但此之后他就趕緊做出聲明:“在匆匆對索緒爾的理論做了一個概述之后,我們就要和正式的語言學告別了,我們從現(xiàn)在開始研究這一理論在其他知識領域的情況,特別是它作為一種模式和比喻在文學批評所產生的巨大影響?!辈粌H如此,在上述兩本書的正文部分,詹姆遜充分展示了他作為一為文學批評家的睿智和深厚功力:既堅持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一貫的宏觀審視的批評視野,又輔以批評對象審慎的細致的微觀分析。這樣的范例很多。比如他在語言的牢籠中對于俄國形式主義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陌生化”原則的分析。他指出“陌生化”作為一個純形式概念有三個明顯的長處:1“陌生化”起到了把文學與任何其他的語言使用形式區(qū)別開來的作用;2“陌生化”使文學作品內部得以建立一種等級;3“陌生化”揭示了一種新的文學史觀:它不是唯心主義歷史觀所持有的那種根深蒂固的傳統(tǒng)無限延伸的觀念,而是將歷史視為一系列的突變,既與過去的一系列短裂,其中每一種新的文學現(xiàn)實都被看成是與上一代占主導地位的藝術準則的決裂。但同時也指出什克洛夫斯基“陌生化”原則:“什克洛夫斯基把文學變化當成一種一成不變的機制,認為它在任何時間任何場所都始終如一,最終將歷時性變成僅僅是一種表面現(xiàn)象,破壞了對形式變遷的任何真正的歷史意識。”進入20世紀80年代,詹姆遜推出了確立其在文學批評界重要地位的著名論著政治無意識(1981年)。如果說詹姆遜以前的文學批評論著給人的是多少帶有的正統(tǒng)專業(yè)意味的印象的話,或者確切地說他是一位小心翼翼、學養(yǎng)豐富的文學批評史專家的話,那么,隨著政治無意識的出版問世,詹姆遜大膽提出了具有詹氏烙印的文學批評觀。在本書的前言部分,詹姆遜指出在文化領域存在兩種研究:一種是對某一特定文化文本的客觀結構的本質的研究,研究其形式和內容的歷史性,其各種語言可能性出現(xiàn)的歷史時刻,及其美學的特定環(huán)境功能。另一種是對文化文本進行闡釋性研究。這種研究與其說是研究文本本身,毋寧說是闡釋和利用文本,具體地說就是把文本視作政治性的寓言,而文化研究的使命就是揭示隱藏在文化文本背后的政治影象。詹姆遜坦言不管好壞,自己都堅定地選擇第2條道路,并充滿自信地為自己的研究思路辯護:“本書將論證文學文本進行政治闡釋的優(yōu)越性。它不把政治視角當作某種補充方法,不將其作為當下流行的其他闡釋方法精神分析或神話批評的、文體的、倫理的、結構的方法的選擇性輔助,而是作為一切閱讀和一切闡釋的絕對視域?!敝档米⒁獾氖牵M管詹姆遜點出他所反對的第1種研究是以美英新批評為代表的形式主義文本分析。但我個人依然認為,他在政治無意識中反對的第1種研究實際上也應包括他先前在馬克思主義與形式和語言的牢籠中對文學作品“形式”的細致分析(因為他在馬克思主義與形式中這樣表述:“一種現(xiàn)代的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應該能在形式本身之中證實它的機制?!保┩瑫r還應注意的是,盡管詹姆遜本人在政治無意識一書的前言中提出了“文化研究”的主張,但政治無意識的主體部分借助的依然是對巴爾扎克、吉辛、康拉德等文學文本的闡釋。政治無意識并未脫離文學批評的范疇。不過“文化研究”的提出,已經表明詹姆遜不甘囿于文學文本的藩籬將批評對象由文學文本擴展至文化文本的企圖,所以政治無意識既是詹姆遜文學批評的一部帶有總結性的著作,同時也預示了詹姆遜從文學批評向文化批評的轉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詹姆遜轉向了文化研究。1985年詹姆遜在中國的北京大學做了長達一學期的文化學術講座。有意思的是,詹姆遜本人在作自我介紹時,盡管提及了自己的文學學術背景,但刻意強調的卻是自己的文化學者身份:“我是搞法國文學的,并不是研究美國的專家,我注意的是世界范圍內的后現(xiàn)代主義文化的發(fā)展,因此可以說是個文化批評家。我講的并不局限于文學理論?!蓖瑫r他在給中國學生開列閱讀材料再次說明:“我選擇了阿多諾、本雅明、盧卡契、弗洛伊德、阿爾圖塞的作品,并不一定是作為文學批評來讀,而是作為文化批評的材料,”并引證了英國文化學者雷蒙威廉斯的話:“文學教師必須把他們研究的對象當作一種文化的產物,這樣才有可能認識作品的意義和本質?!痹趯嶋H的授課過程中,詹姆遜就文化講了這樣幾個話題:引論:文化與文化分期;文化生產方式(第1章);文化宗教(第2章);文化意識形態(tài)(第3章);文化研究敘事分析(第4章);后現(xiàn)代主義文化(第5章)。但即便如此,詹姆遜的文化研究并沒有派斥他原先一以貫之的對于文學文本的解讀與分析。比如他在北大的這次文化講座盡管象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摩爾根的古代社會、列維斯特勞斯的野蠻人的心靈等非文學的文化文本占據(jù)了不少的篇幅,但他仍然在課堂上重點討論了三部文學文本:德萊塞的嘉麗妹妹、艾略特的荒原和托馬斯品欽的萬有引力之虹。事實上,詹姆遜的文化研究對于文學文本的關注并不僅止于此,除了上面提到的三部文學作品之外,還涉及了對包括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堂吉訶德、意大利作家卜加丘十日談、中國作家茅盾的春蠶、子夜、林家鋪子等再內的眾多的作家和作品的闡釋和分析。詹姆遜為什么要將文學批評擴展至文化?在政治無意識中,他已經表明文學的本質是一種社會的象征性行為,文學研究的根本不應在文學文本內部結構里打轉轉,而是透過對于文學文本的闡釋去揭示社會的本質,而文學文本顯然不應是顯現(xiàn)社會本質的唯一載體,所以越出文學文本進入更大的文化文本來全方位地揭示社會本質就成為詹姆遜探尋社會本質的邏輯必然。但應該注意的是,從更大的文化文本絕不意味著文學文本的必然缺失。事實上,詹姆遜在將批評的對象由文學文本擴展至文化文本從未放棄對于文學文本的關注。我想這其中至少有這樣兩個原因:其一是詹姆遜本人固有的文學研究的背景使然;其二是文學文本是文化文本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當我們談及詹姆遜的文化研究轉向時,不能忽略文學文本在他的整個文化研究中的不可或缺的作用。此外,在詹姆遜的文化研究轉向中有一個情況不能不提,這就是他對于電影這種非文學文本的關注,在詹姆遜看來,電影在現(xiàn)代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與文學在傳統(tǒng)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極其相似,電影集中體現(xiàn)了“文化工業(yè)”的特征,是現(xiàn)代社會特別是后現(xiàn)代社會重要的“文化文本”,理應引起批評的重視,這實際上打開詹姆遜從事后現(xiàn)代研究的大門。眾所周知,詹姆遜對于后現(xiàn)代主義的解讀受惠于比利時經濟學家恩內斯特曼德爾對于資本主義發(fā)展階段的三分法。在晚期資本主義一書中,曼德爾將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市場資本主義,第二階段是帝國主義下的壟斷資本主義,第三階段是晚期資本主義。詹姆遜在此基礎上對于資本主義進行了文化分期,依次是現(xiàn)實主義、現(xiàn)代主義和后現(xiàn)代主義,并特別指出我們所處的當下社會也即人們通常所說的晚期資本主義所置身于其中的文化語境正是后現(xiàn)代主義。盡管詹姆遜一再宣稱后現(xiàn)代主義文化文本已經與以往時代的文化文本發(fā)生了深刻的“斷裂”,他在解讀后現(xiàn)代主義文化文本時著重的是電影、繪畫和建筑這樣的非文學文本,但文學文本在詹姆遜的后現(xiàn)代主義文化表述中同樣沒有缺席。關于這一點,我想指出下面兩點:1詹姆遜本人明言,他對現(xiàn)實主義、現(xiàn)代主義和后現(xiàn)代主義所做的文化分期采用的是文學用語;2詹姆遜對于后現(xiàn)代主義文化特征所做的經典概述如消解中心、缺乏深度、復制拼帖等同樣得益于他對文學文本的解讀。他的時間的種子(1994年)里對于俄國作家普拉東諾夫切文古爾鎮(zhèn)的解讀以及在布萊希特與方法(1998年)對于德國作家布萊希特及其作品的精彩解讀,就是很好的例證。最后我對自己的發(fā)言做些總結。在我看來,盡管詹姆遜本人的研究領域存在著由文學批評向文化研究的轉向,但他對文學文本的關注是始終如一的,文學批評是詹姆遜批評理論和實踐重要的不可分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想詹姆遜文學批評的理論和實踐至少可以給我們如下兩個啟示:1文學研究固然不能在文本內部形式里故步自封,文學研究要達致對于文學本質的探尋需要越出文本之外尋求更廣闊的社會、文化上的關聯(lián)才可奏效,但尋求文學研究的廣闊視野必須決不能是以舍棄文學研究本身作為代價的。2理論與現(xiàn)實的有機結合和互動。理論的建構歸根結底是要解決現(xiàn)實的問題,一味地在理論里轉圈圈是沒有多少益處的。這一點對于當代中國方興未艾的后學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