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yè)學位論文】(Word原稿)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研究——以汕頭鄉(xiāng)土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fā)應用為例-優(yōu)秀教育碩士專業(yè)學位論文_第1頁
【畢業(yè)學位論文】(Word原稿)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研究——以汕頭鄉(xiāng)土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fā)應用為例-優(yōu)秀教育碩士專業(yè)學位論文_第2頁
【畢業(yè)學位論文】(Word原稿)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研究——以汕頭鄉(xiāng)土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fā)應用為例-優(yōu)秀教育碩士專業(yè)學位論文_第3頁
【畢業(yè)學位論文】(Word原稿)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研究——以汕頭鄉(xiāng)土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fā)應用為例-優(yōu)秀教育碩士專業(yè)學位論文_第4頁
【畢業(yè)學位論文】(Word原稿)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研究——以汕頭鄉(xiāng)土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fā)應用為例-優(yōu)秀教育碩士專業(yè)學位論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附件 1: 全國優(yōu)秀教育碩士專業(yè)學位論文 推薦表 單位名稱: 華南師范大學 填表日期: 2014 年 4 月 27 日 論文題目 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研究 以汕頭鄉(xiāng)土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fā)應用為例 作者姓名 論文答辯日期 學科專業(yè)方向 許樹然 2011 年 3 月 30 日 學科教學(歷史) 攻碩期間及獲得碩士學位后一年內獲得與碩士學位論文有關的成果 發(fā)表學術論文 (題目,刊名 ,時間,社會影響 ) 徜徉百年僑批,解讀潮人誠信 2010 年 12 月發(fā)表于僑批文化雜志( 13 期, 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辦 立足鄉(xiāng)土歷史,開展探究學習,拓展課程資源 ( 2012 年 7 月在中國教育學會歷史教學專業(yè)委員會 2012 年年會暨中學歷史教學方式變革研討會上交流) 論文所產生的實際影響 (對作者工作及所在單位工作 ) 1 本人在導師宋德華教授的悉心指導下,教育科研能力和教學水平獲得提升 。根據(jù)導師要求和論文答辯專家提出的方向, 本人 深入開展研究,并向廣東省教育廳申報廣東省中小學教學教研“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于 2011 年 5 月被確定為“重點課題”(編號 , 課題成果榮獲廣東 省第八屆普通教育 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2 論文及課題 成果引起了汕頭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科所的高度重視 , 并在全市進行經驗推介和交流研討, 大大推動了我校的課程改革 。 3 本人 于 2012 年 被汕頭市委市政府授予“汕頭市優(yōu)秀教育工作者”稱號 ; 2013 年 被聘任為汕頭市實驗學校副校長。 出版專著 (名稱、出版社、出版時間 ) 獲獎項目 (名稱、等級及時間) 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研究課題成果榮獲第八屆廣東省普通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2013 年 7 月;該獎項評選周期為 2011) 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 研究課題成果被廣東省教育廳推薦為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候選成果(全省排名第 98 位; 2014 年 3 月) 探究性學習研究成果( 數(shù)碼作品、論文、文章)均在廣東省 中學生“魅力嶺南” 作大賽中獲獎共 68 項(廣東省教育廳主辦,其中一等獎 17項、二等獎 21 項、三等獎 17 項,其它獎項 13 項, 2010) 中文論文摘要(論文選題的意義 ,論文運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主要研究成果 ,主要參考文獻 ) 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研究 以汕頭鄉(xiāng)土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fā)應用為例 專業(yè)名稱:學科教學(歷史) 申請人姓名:許樹然 導師 姓名:宋德華 中文 摘要 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 , 改變傳統(tǒng)以接受學習為主的學習方式,倡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是 我國第八 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點 和 亮點之一。研究者對探究性學習的概念、理論基礎及國內外研究情況進行深入研究,開展了基于汕頭鄉(xiāng)土歷史文化資源應用開發(fā)的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活動。 本研究旨在激發(fā) 學生的 探究性 學習興趣, 引導學生 “ 為思維而學 ” 。我通過整合開發(fā)汕頭鄉(xiāng)土歷史文化資源,建構起一個充滿本土 特色的 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 平臺 ,從中培養(yǎng) 學生收集史料、研討史料、整 合 史料等 學科 學習能力,促使學生掌握 基本的史學觀點和學術 態(tài)度, 培育學生的歷史思維 能力 、學術研究方法 , 從而 全面提高 學生 的人文素養(yǎng)和綜合素質 。 本研究的 第一階段 ,我 針對常規(guī)課堂教學 ,指導學生開展 探究性學習個案研究 ,從生活中認識歷史,從身邊認識歷史,有效地把歷史課堂與鄉(xiāng)土資源結合起來 ;第二階段 ,我組織 開展 “ 魅力汕頭 ” 歷史 探究 活動,充分開發(fā)應用 汕頭 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以數(shù)碼影視進行寫實性記載和專題研究, 學生從探究性學習中獲得了成功體驗,創(chuàng)作了大量 品和研究感悟文章。 從 結果看, 本研究成果斐然。學生的探究性學習 作品 和教師的相關理論文章均在全省中學歷史 賽中獲得大獎 , 引起 史學界、 教育界 、文化界 的高度重視 。人民網(wǎng)、中國日報網(wǎng)、汕頭電視臺等 新聞媒體 進行了專題報道 , 引起了各界的 廣泛關注 , 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影響,大大超出了實驗預期。 研究 初步實現(xiàn)了 “ 四個有利于 ” :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 自主 探究和 思維 創(chuàng)新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嚴謹治學和終身學習的學術態(tài)度,有利于促進學生歷史學力與人格修養(yǎng)的同步發(fā)展,有利于推動學校課程資源和校本課程的拓展建構 。 本研究經汕頭市教科所推薦,已申報 為 廣東 省中小學教學教研 “ 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 ” 。 我們將在兩年內 持續(xù)、 深入 開展 相關研究, 預期結題成果為 20 萬字的專著 歷史文化視角下的汕頭 ,從而完成開發(fā) 探究性學習 的 校本課程 ,豐富初中歷史學科課程資源 。 關鍵詞:初中歷史 鄉(xiāng)土歷史文化 探究性學習 學習方式 主要 參考文獻: 1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 S教基 2001 17 號 ,2001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驗稿) M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3鐘啟泉 M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9. 4葉瀾 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1. 5施良方 M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6蔡元培 自俞玉滋、張援編著:中國近現(xiàn)代探究性學習論文選 M海教育出版社, 1999. 7聶幼犁 M 林出版社, 1999 8于友西 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9王濺波主編 . 汕頭的變遷 M頭大學出版社 ,10趙克禮 M 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5: 7411莫雷主編 M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12趙亞夫 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13郅庭瑾 M 教育科學出版社, 2010. 14宋德華 J 社會科學版 ), 2007(5): 18. 15 美 約翰 杜威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16德 雅斯貝爾斯( M京:三聯(lián)出版社, 17美 霍華德 加德納( M北京:新華出版社, 1999. 注 另有參考文獻 49 項,限于篇幅,恕不一一列出,謹此致謝!詳見學位論文。 專家推薦理由 專家簽字: 單位推薦意見 學位評定委員會分會主席(簽章): 單位公章 年 月 日 說明:學科專業(yè)方向包括教育管理、教育技術、小學教育、學前教育、特殊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科學與技術教育和學科教學,其中學科教學要說明具體方向,如學科教學(數(shù)學)。本表可復印、附頁。 附頁 : 1.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研究被列為廣東省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重點課題(編號 : 2.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研究課題成果榮獲第八屆廣東省普通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3.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研究課題成果被廣東省教育廳推薦為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候選成果 4.初中歷史探究性學 習研究課題成果 獲得 汕頭市教育局教研室 的肯定推廣 證明材料 5.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研究 數(shù)碼影像( 成果集 6.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研究( 重要階段性研究成果匯編 附件 1: 附件 2: 附件 3: (來源:廣東省教育廳網(wǎng)站) 附件 4: 附件 5: 附件 6: 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研究 ( 重要階段性研究成果 成 果 名 稱 作者 形式 字數(shù) 完成年月 出版單位或發(fā)表刊物名稱、 刊號 獲獎、轉載、引用、應用情況 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研究學習成果 19件 課題組師生 數(shù)碼影像( 010- 2013年 廣東歷史教學網(wǎng) 廣東省 中學生“魅力嶺南”歷史 作大賽獲獎,其中一等獎 6 項 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研究論文成果 39篇 課題組師生 論文 文章 6 萬字 2010- 2013年 廣東歷史教學網(wǎng) 廣東省 中學生“魅力嶺南”歷史 作大賽獲獎,其中一等獎 11 項 徜徉百年僑批,解讀潮人誠信 許樹然 論文 2010 年 12月 僑批文化雜志( Q) 1125)第13 期 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辦 中國人的情和義 潮汕僑批拍后感 周博宇 文章 2010年 同上 同上 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研究 許樹然 碩士學位論文 5 萬字 2011年 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碩士學位論文 答辯優(yōu)秀 用 述潮汕風情系列 余洋 吳奕珊 教學案例 2011年 11月 省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優(yōu)秀課例評比三等獎 廣東省教育廳 徜徉 界,開發(fā)鄉(xiāng)土資源 陳海珊 論文 2012年 教育信息技術雜志( 4) 2012年第 7 期 廣東省電化教育館主辦 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研究 許樹然 階段性總結 2012年 汕頭市實驗學校超越??偟?00 期 第 2 版 立足鄉(xiāng)土歷史,開展探究學習,拓展課程資源 許樹然 論文 2012年 7月 中國教育學會歷史教學專業(yè)委員會 2012年年會暨中學歷史教學方式變革研討會 交流 “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研究”中期研究報告 陳海珊 論文 1 萬字 2013年 3 月 廣東省教育研究院重點課題中期檢查研討會交流 初中 歷史探究性學習研究 許樹然 余 洋 陳海 珊 吳奕珊 周洪生 綜合研究成果 文15 萬字 2013年 7月 第八屆廣東省普通教育教學成果獎 廣東省教育廳 分類號 學校代碼 密 級 學 號 2008040484 育 碩 士 學 位 論 文 題 目: 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研究 以汕頭鄉(xiāng)土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fā)應用為例 學位申請人: 許樹然 專業(yè)方向: 學科教學 歷史 所在院系: 歷史文化學院 導師姓名及職稱: 宋德華教授 論文提交時間: 2011 華南師范大學學位辦公室 目 錄 中文摘要 緒論 1 一、問題的 提出及研究的意義 2 二、研究概況 3 三、研究的理論依據(jù) 4 第一章 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 研究方案 9 一 、研究的目的和原則 9 二、研究的階段和主要內容 9 三、 研究的方法和要求 11 第二章 鄉(xiāng)土歷史文化資 源 的收集 13 一、鄉(xiāng)土史料的收集 13 二、鄉(xiāng)土遺址的考察 15 三、歷史專家的訪談 15 第三章 鄉(xiāng)土歷史文化 資源 的研討 17 一、鄉(xiāng)土史料與教材知識的建構 17 二、鄉(xiāng)土史料與學習技能的建構 19 三、鄉(xiāng)土史料與學生價值觀的建構 20 第四章 鄉(xiāng)土歷史文化 資源 的整合 23 一 、學生 的 統(tǒng)整知識與創(chuàng)作作品 23 二、 學生探究成果的 發(fā)表 27 第五章 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的 研究效果及反思 33 一、研究的效果 33 二、幾點反 思 38 參考文獻 42 附錄 45 后記 58 I 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研究 以汕頭鄉(xiāng)土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fā)應用為例 專業(yè)名稱:學科教學(歷史) 申請人姓名:許樹然 導師姓名:宋德華 摘 要 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 , 改變傳統(tǒng)以接受學習為主的學習方式,倡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是 我國第八 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點 和 亮點之一。研究者對探究性學習的概念、理論基礎及國內外研究情況進行深入研究,開展了基于汕頭鄉(xiāng)土歷史文化資源應用開發(fā)的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活動。 本研究旨在激發(fā) 學生的 探究性 學習興趣 , 引導學生 “ 為思維而學 ” 。我通過整合開發(fā)汕頭鄉(xiāng)土歷史文化資源,建構起一個充滿本土 特色的 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 平臺 ,從中培養(yǎng) 學生收集史料、研討史料、整 合 史料等 學科 學習能力, 促使學生掌握 基本的史學觀點和學術態(tài)度, 培育學生的歷史思維 能力 、學術研究方法 , 從而 全面提高 學生 的人文素養(yǎng)和綜合素質 。 本研究的 第一階段 ,我 針對常規(guī)課堂教學 ,指導學生開展 探究性學習個案研究 ,從生活中認識歷史,從身邊認識歷史,有效地把歷史課堂與鄉(xiāng)土資源結合起來 ;第二階段 ,我組織 開展 “ 魅力汕頭 ” 歷史 探究 活動,充分開發(fā)應用 汕頭 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以數(shù)碼影 視進行寫實性記載和專題研究, 學生從探究性學習中獲得了成功體驗,創(chuàng)作了大量品和研究感悟文章。 從 結果看, 本研究成果斐然。學生的探究性學習 作品 和教師的相關理論文章均在全省中學歷史 賽中獲得大獎, 引起 史學界、 教育界 、文化界 的高度重視 。人民網(wǎng)、中國日報網(wǎng)、汕頭電視臺等 新聞媒體 進行了專題報道 , 引起了各界的 廣泛關注 , 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影響,大大超出了實驗預期。 研究 初步實現(xiàn)了 “ 四個有利于 ” :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 自主 探究和 思維 創(chuàng)新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嚴謹治學和終身學習的學術態(tài)度,有利于促進學生歷史學力與人格修養(yǎng)的同 步發(fā)展,有利于推動學校課程資源和校本課程的拓展建構 。 研究經汕頭市教科所推薦,已申報 為 省中小學教學教研 “ 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 ” 。 我們將在兩年內 持續(xù)、 深入 開展 相關研究, 預期結題成果為 20 萬字的專著 歷史文化視角下的汕頭 ,從而完成開發(fā) 探究性學習 的 校本課程 ,豐富初中歷史學科課程資源 。 關鍵詞:初中歷史 鄉(xiāng)土 歷史文化 探究性學習 學習方式 on of ne of of is to is to of a of of of on of I at of to By an is of I to of to as as I to I to I V of By IV as as in of a of As be on in V of by s V of of to a is to of to up of to of to of by to be of 2In to it well to a on to of a 00,000 中歷史探究性學習研究1 緒 論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各國的趕超發(fā)展,人才競爭、 綜合 國力競爭對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為了在百舸爭流、千帆競發(fā)的激烈競爭中掌握主動,贏得先機,我國 啟動了作為國家規(guī)模的第八 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國家召開 全國教育工作會議, 制定了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 2010),這 標志著我國教育事業(yè)改革發(fā)展跨入了新的征程。 胡錦濤總書記指出: “ 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戰(zhàn)略主題,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時代要求。 ” 所以,用更大的力度、更大的智慧,推動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載體和教育技術創(chuàng)新,深入實施以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在培育國家未來杰出人才上闖出一條新路子,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已經逐漸成為我們基礎教育歷史教師共同的教育理想和 教學 追求。 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 ( 2001 年) 提出了課程改革目標: “ 改變課 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xiàn)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 相應的, 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 “ 歷史課程改革應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勇于提出問題,學習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改變學生死記硬背和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 ” , 要求全體學生 “ 注重探究式學習,勇于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問題,學習解決歷史問題的一些基本方法 ;樂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討 問題,交流學習心得;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學習運用歷史的眼光來分析歷史與現(xiàn)實的問題,培養(yǎng)對歷史的理解力。 ” 這些論述實際上闡明了歷史探究性學習的內容、要求和方法, 培育學生探究性的 學習思維和行為模式, 使學生樂于探究,從 “ 要我學 ” 變成了 “ 我要學 ” ,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充分體現(xiàn)。 鐘 啟泉教授曾經指出,探究技能是各個學科都具有的。自 18 世紀以來,探究學習 胡錦濤 L 教育部 驗稿) M 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1: 2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研究2 在西方被大規(guī)模地倡導過三輪。第一 輪 發(fā)生于 18 世紀末到 19 世紀歐洲的啟蒙運動中,第二 輪 發(fā)生于 19 世紀末到 20 世紀初進步主義與改造主義 思想指導下的美國 ; 第三 輪 發(fā)生于 20 世紀 50 70 年代,曾經在世界范圍興盛一時,包括了歐美諸國和亞洲的日、韓等國 。 特別是 從 20 世紀中期專家提出探究性學習后,這種學習方式 就更加 倍受各國重視。 一、問題的提出及研究的意義 (一) 問題的提出 鄉(xiāng)土歷史就是家鄉(xiāng)的歷史。鄉(xiāng)土歷史是以地域為范圍,記述該地域內以往的人物和事件的歷史,它是一個國家歷史的有機組成部分。古人曾稱地方志 “ 為國史羽翼 ” 、 “ 為國史取裁 ” ,所以在中國通史教學中適當使用鄉(xiāng)土歷史資料,可以補充其缺略,訂正其錯誤。 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告訴我們,每個人在成長 過程中都離不開與社會環(huán)境的長期交往,這種長期交往,致使人們對自己熟悉或親近的地點、環(huán)境、人物、事物較其他東西更為注意,這就是地理上的接近性和情感上的接近性。鄉(xiāng)土歷史同樣具備這兩種接近性,因此,開展基于鄉(xiāng)土歷史的探究性學習,可以大大縮短過去遙遠的歷史和今天青少年之間的距離,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加深對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規(guī)律的認識與理解,培養(yǎng)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的感情 ,并真切體會家鄉(xiāng)與國家的血脈相連 。 北大錢理群教授認為,在全球化趨勢下的人們逐漸表現(xiàn)出一種逃離 “ 生于斯,長于斯 ” 的傾向,而這種傾向會造成危機 :年輕一代對養(yǎng)育自己的土地,和這片土地上的歷史文化,以及土地上的人民產生了認識上的陌生感,情感和心理上的疏離感。而區(qū)域歷史文化知識的普及其實就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尋找我們民族國家的根,建立學生和鄉(xiāng)土(包括區(qū)域歷史文化及鄉(xiāng)村的普通百姓、父老鄉(xiāng)親)的精神血緣聯(lián)系。這是國家在全球化挑戰(zhàn)下的策略性回應。 很明顯,地域文化是地區(qū)居民的重要標志,了解地域歷史,感悟地域文化的深厚底蘊,有利于促進文化的繼承發(fā)展。但是目前地域 歷史 文化教育沒有形成科學合理的教學體系,鄉(xiāng)土歷史文化教育有被扼殺的危險。而且,從各地中考的安排看,各省市 鮮有將鄉(xiāng)土歷史列入考試大綱的。就是說,受應試教育的沖擊,鄉(xiāng)土歷史教育確實受到忽略,情況令人擔憂 。 因而,開展基于鄉(xiāng)土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fā)應用的探究性學習 應該引起教育部門的 重視 。 鐘啟泉等主編 行)解讀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1: 45. 趙克禮 陜西師范大學 出版社 ,2005: 74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研究3 (二) 研究的意義 本研究指向文科教育(鄉(xiāng)土歷史),關注人文素養(yǎng)(鄉(xiāng)土文化 ) ,因而賦予其特別的研究價值。中央教科所袁振國教授認為,文科教育除了要傳授知識,也為人們提供一種生活的工具,同時也是情感人格的陶冶過程。師生要把教學變成欣賞的過程,變成體驗生命價值的活動,變成展現(xiàn)自由精神的舞臺,特別是使學生獲得愉悅,獲得對人生價值的感悟,獲得精神的 自由,獲得了人文精神。 研究者所處的廣東省汕頭市,本身具備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和獨特的魅力, 從 2004年以來 ,不但將歷史列入 初中畢業(yè)考試及高中階段招生考試( 中考 )的 必考科目,還特別賦分 8%專門考查鄉(xiāng)土歷史文化知識 , 這為我們在初中歷史教學中 整合 鄉(xiāng)土歷史文化教學奠定了良好的根基。 綜合以上分析,本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于鄉(xiāng)土歷史文化資源的初中生探究性學習研究,將有利于豐富本學科教學理論、學習理論的研究, 促進包括研究者在內的教師團隊的探究性教學、歷史研究及專業(yè)發(fā)展,培育學生初步 的學術研究的基礎 。 于鄉(xiāng)土歷史文化資源的初中生探究性學習研究,構建了一種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注重學生的興趣、知識、思維、技能、能力、態(tài)度、情感等全方位的發(fā)展,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積極、主動探究的學習習慣、學習方式、創(chuàng)新精神和探究實踐,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還可以提升其學習能力及創(chuàng)新能力,為高中階段開展研究性學習打下基礎。 于鄉(xiāng)土歷史文化資源的初中生探究性學習研究,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健全人格、人文精神和時代視覺,有利于推動地方的文化建設,引起人們對歷史文化遺產的重 視和保護,有利于啟發(fā)其他城市的初中歷史教師,共同推動更大區(qū)域性的歷史文化學習和研究。 二、研究概況 借助 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及中國優(yōu)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以 “ 歷史教學 ” 為關鍵詞盡可能全面地收集 1979 年以來至 2010 年 5 月 31 日已公開發(fā)表的研究成果和學位論文,并對其進行分析整理。排除重復收錄的學術論文,共收集論文 8392 篇;以 “ 探究性學習 ” 為關鍵詞,共收集論文2175 篇,其中以此為主題并評為優(yōu)秀學位論文者有 97 篇,但屬于歷史學科的,僅見之 袁振國 育科學出版社 ,2007: 46. 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研究4 于遼寧師范大學 2007 屆胡茹海的 高中歷史學科的探究性學習與課外教學實踐,研究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的優(yōu)秀學位論文未見;擴展全部學位論文,研究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的學位論文僅有 2 篇。較之其它學科探究性學習研究之勃興,歷史學科顯得非常薄弱,需要引起中學歷史教師的重視。再以 “ 鄉(xiāng)土歷史 ” 為關鍵詞,僅收集論文 105 篇,以 “ 文化遺產 ” 為關鍵詞,則收集論文多達 4370 篇,但與教學有關的論文僅為 19 篇、學位論文 1 篇。 文獻檢索結果表明,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并未受到較大的重視,研究成果數(shù)量偏少。關于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研究方面的文章多發(fā)表于 2006期間,約占四分之三。這說明在課程改革背景下,中學歷史探究性學習研究日益受到重視 。 從 研究成果看,已知的歷史探究性學習研究著眼點在于探究性學習現(xiàn)狀、價值及探索等,其研究重點放在課程改革背景下推進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學習方式的轉變。但整個歷史探究性學習的理論體系并未形成,需要學科教師多方位進行建構。而且,有關立足本土、體現(xiàn)鄉(xiāng)土特色的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研究未見,以此作為校本課程的主題研究也未見,這為本課題提供了較好的研究空間,也賦予本研究的新意和后續(xù)研究潛力。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強調以培養(yǎng) 學生的 “ 主動探索和研究精神 ” 及 “ 主動獲得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 的探究性學習方式被世界各國普遍視為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并成為當前國內外教育改革中的熱點。 2001 年 6 月我國教育部頒發(fā)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了課程功能的改革目標: “ 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 在此推動下,有關歷史學科的探究性學習研究方興未艾地開展。2002 年上海市靜安區(qū)教育學院張揚老師在教學研究發(fā)表了 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研究 的論文,是 較早對此問題進行關注的學者; 2003 年 華東師范大學聶幼犁教授、上海市教學研究室於以傳老師在歷史教學發(fā)表了 中學歷史課程研究性學習理論與目標綱要(討論稿),此后三年,歷史教學雜志就此組織了系列探討 ; 2005 年陜西師范大學趙克禮教授在其主編的歷史教學論一書中提出了有關探究性學習和鄉(xiāng)土歷史學習的觀點 。以上 專家學者和學科教師,對歷史學科探究性學習進行詳細探討,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開展了探究性學習實踐, 對歷史探究性學習在提高學生素質方面的積極作用進行評價。 關于國外歷史探究性學習的研究情況,鑒于水 平所限,僅從 李稚勇 、 陸正東 的 美國探究性學習歷史教科書論析 獲知部分內容。 三、研究的理論依據(jù) 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研究5 探究的思想,源遠流長。關于探究,我國漢語大詞典的解釋是指 “ 探索和研究 ” ?!?探 ” 指探本求源,探求真理; “ 究 ” 指利用研究和研討的方法去追求本源,尋求答案。無論是古希臘哲學蘇格拉底 “ 助產術 ” 透射 出來的探究 學習 特征、美國教育家杜威(五步教學 法 、布魯納( 發(fā)現(xiàn)學習 (抑或皮亞杰( 建構主義、加德納( 多元智能理論等 ,都從不同角度強調設置問題,發(fā)現(xiàn)學習,解決問題。 1964 年, 美國芝加哥大學教育 學 教授施瓦布 ( 紐約市立大學教育心理學教授奧蘇貝爾 ( 在討論中第一次 使用 “ 探究性學習 ” (一 術語 ,并對探究性學習做了 了定 義 。他認為探究性學習就是這樣一種學習活動: “ 兒童自主地參與獲得知識的過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須的探究能力;同時形成認識自然的基礎 科學概念;進而培養(yǎng)探究實際的積極態(tài)度。 ” 這個定義實際上并未揭示探究學習的內涵,而是說明通過探究學習達到科學素養(yǎng)的教育目的。 20 世紀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 ,探究性學習因此在美國掀起了 “ 教育現(xiàn)代化運動 ” ,孵化 了 理科教學的基本模式,并對文科教學產生了深遠影響。 我國學者 也 對探究 性 學習作出界定,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肖川博士認為是從學科領域或現(xiàn)實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一種類 似于學術(或科學)研究的情景,通過學生自主獨立的發(fā)現(xiàn)問題。實驗、操作、調查、收集與處理信息、表達與交流等探究活動,獲取知識的技能,情感與態(tài)度的發(fā)展,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 。而廣西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徐學福副教授認為,所謂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為獲得科學素養(yǎng),以類似科學探究的方式所開展的學習活動。 從而 獲得知識與技能,情感與態(tài)度的發(fā)展,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 筆者據(jù)此認為:歷史探究性學習就是這樣一種學習方式,由學生帶著問題,以類似于史學家的 治學方式,學會探究遺存,博覽史書,收集史料,篩選史料,研討史料,整理史料,從而習得歷史知識,掌握學習技能,發(fā)展探究能力,獲得情感體驗,為培育學術精神和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一) 相關理論 論 建構主義由皮亞杰( 結構觀點發(fā)展而來。建構主義認為,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但對于世界的理解和賦予意義卻 是由每個人自己決定的。個體是以自己的經緯 肖川 J 2002(3): 26. 徐學福 J 2000(6): 34. 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研究6 為基礎來建構現(xiàn)實,或者 解釋現(xiàn)實。他們更為關注學習者如何以原有的經驗、心理結構和信念為基礎來建構知識。建構主義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情境性。建構主義作為一種學習理論,對教學和學習都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解釋 : 知識觀:知識不是對現(xiàn)實世界的絕對正確表征,不是對現(xiàn)實的純粹客觀反映,而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一種解釋、假設。它不是問題的最終答案。真正的解釋也只能是由學習者在自己經驗的基礎上建構起來的。 學習觀:學習不是教師由外向內將知識傳輸給學生的過程,而是學生自己在教師的幫助引導下基于自己的知識經驗進行意義建構的過程。學生不是被動接受信息,而是主動建構知識的意義。 學生觀:學生不是空著腦袋進入學習情境的,他們己經形成了有關的經驗。原有的經驗是新知識的生長點。學生具有利用 現(xiàn)有知識進行推論的智力潛能。 教師觀:教師是學生建構知識的忠實的支持者、積極的幫助者和引導者,而不是知識的傳遞灌輸者。因此,探究性學習的建構主義模式,就要求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究、主動發(fā)現(xiàn)、自主地建構和完善自己的認知結構。 該理論產生于 20世紀 50年代后期,是指根據(jù)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和教育現(xiàn)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過啟發(fā)、引導受教育者內在的需求,創(chuàng)設和諧、寬松、民主的教育環(huán)境,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規(guī)范各種教育活動,把他們培養(yǎng)為自主地、能動地、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認知和實踐活動的社會主體。 各國曾經涌現(xiàn)出了一批代表現(xiàn)代教育思想的流派和學說。如布魯納的 “ 發(fā)現(xiàn)法 ” 、洛扎 的“ 主體性教育 ”、 凱諾夫的 “ 暗示教學 ” 等 , 他們無不是把發(fā)展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促進教育教學過程的民主化、個性化放在中心地位。因此,主體性教育是一種培養(yǎng)和發(fā)展受教育者主體性的社會實踐活動。主體性教育著重強調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發(fā)展學生的主體能力和塑造學生的主體人格。主體意識的滲透是歷史認識的主要特征。歷史認識是認識主體使用各種研究方法,通過史料中介,重構歷史過程,揭示歷史本質,以不斷追求達到歷史存在的終極目標。 “ 對歷史學科來 說,不論是歷史認識的中介史料,還是認識得出的結論或概念,都不免打上認識主體的思想烙印,而且不管認識主體是成年人,還是小學生,是知識淵博的名人,還是普通的社會成員。 ” 初中生雖然知識經驗、認知水平有限,但在學習歷史時,依然具有歷史認識的基本特征。他們會從自己己有經驗出發(fā),對歷史問題作出合乎自己認知邏輯的解釋。 該理論由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霍華德 加德納( 1993 年提出 ,對于課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啟發(fā)意義。加德納在大量科學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認知上的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研究7 一個新理論 多元智能理論 。他認為:人類至少具有七種以上智能 言語 樂 輯 覺 體 知 往 此,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只是在于知識的傳授 ,應該進行全面教育,開發(fā)每個人身上的七種智能,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潛能。 這一理論也最終促使了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