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yè)學位論文】(Word原稿)茶氨酸生物合成研究天然產(chǎn)物生物化學碩士學位論文_第1頁
【畢業(yè)學位論文】(Word原稿)茶氨酸生物合成研究天然產(chǎn)物生物化學碩士學位論文_第2頁
【畢業(yè)學位論文】(Word原稿)茶氨酸生物合成研究天然產(chǎn)物生物化學碩士學位論文_第3頁
【畢業(yè)學位論文】(Word原稿)茶氨酸生物合成研究天然產(chǎn)物生物化學碩士學位論文_第4頁
【畢業(yè)學位論文】(Word原稿)茶氨酸生物合成研究天然產(chǎn)物生物化學碩士學位論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密級: 論文編號: 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 碩士學位論文 茶氨酸生物合成研究 on s 縮略詞 文縮寫 英文全稱 中文名稱 卞青霉素 苷三磷酸 基對 化乙錠 GA 氨酰胺酶 氨酰胺轉肽酶 氨酸鹽 氨酰胺 丙基硫代半乳糖苷 種培養(yǎng)基 密度 合酶鏈反應 基還原假單胞 摘 要 茶氨酸是茶葉中特 有的氨基酸,具有很高的醫(yī)用價值和商業(yè)價值,但由于從茶葉中提取高純度的茶氨酸,成本高昂。因此,開展茶氨酸的生物合成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篩選得到可合成茶氨酸的微生物菌株,并對該菌株的培養(yǎng)、生物合成茶氨酸的條件以及茶氨酸合成關鍵酶類的基因克隆和表達等進行研究,以期為今后利用微生物發(fā)酵和基因工程的方法工業(yè)化生產(chǎn)茶氨酸提供理論依據(jù)。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1. 從 6 種含有谷氨酰胺酶的微生物中篩選得到一株可以合成茶氨酸的微生物菌株硝基還原假單胞菌 ( 2. 培養(yǎng)研究表明,該硝基還原假單胞菌在豐富鹽離子培養(yǎng)基中 7 小時以后進入對數(shù)生長期,18 小時以后進入穩(wěn)定期。其最佳培養(yǎng)條件是:培養(yǎng)基 養(yǎng)溫度 30、 1葡萄糖為 C 源、 氨酸鈉為 N 源、自然通氣量、裝液量 30 40。該菌株 在傳代 10 次時基本保持穩(wěn)定,傳代 40 次時出現(xiàn)不穩(wěn)定性質 。 3. 搖瓶實驗結果表明,硝基還原假單胞菌生物合成茶氨酸的最佳條件為:底物濃度 氨酰胺 /胺、 細胞量 70mg/養(yǎng)溫度 30, 培養(yǎng)時間 24 小時。此時,茶氨酸的最大生成量為 。底物濃度 氨酰胺 /胺、 細胞量 70mg/養(yǎng)溫度 30, 培養(yǎng)時間 24 小時。此時,茶氨酸的最大生成量為 。發(fā)酵小試結果表明,該條件下發(fā)酵 15 小時,; 60 小時發(fā)酵終點時,發(fā)酵液中茶氨酸平均含量為 。 4. 試圖克隆硝基還原假單胞菌中谷氨酰胺酶的基因。由基因測序可知,克隆得到的基因序列與已 道的假單胞菌的谷氨酰胺酶基因序列同源性很低,其原因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5. 本實驗成功克隆、表達了 的谷胺酰氨轉肽酶基因 ;所得 基因工程菌 在 底物濃度 氨酰胺 /胺、 細胞量 70mg/養(yǎng)溫度 30,培養(yǎng) 24小時, 茶氨酸 的 最大 生成 量為 。 關鍵詞 : 茶氨酸,硝基還原假單胞菌,生物合成,谷氨酰胺酶基因克隆 , 谷氨酰胺轉肽酶基因克隆和表達 is a in It is to a So of is In a of of of as 1. a 2. 30 ,1% 3. of 0mg/0 . he of 0mg/0 . A . of in 0 4. of in a 5. A . in It a . 目 錄 第一章 緒 論 . 1 究目的和意義 . 1 內外研究現(xiàn)狀 . 1 氨酸的特性 . 1 氨酸的生理功能、應用 前景 . 2 氨酸在茶樹體內的分布、合成、代謝途徑 . 5 氨酸的合成方法 . 10 究內容 . 12 第二章 合成茶氨酸的微生物菌株篩選 . 13 料與方法 . 13 株 . 13 器與試劑 . 13 養(yǎng)基 . 13 驗方法 . 14 種復壯 . 14 集培養(yǎng) . 14 氨酸生物合成反應 . 14 氨酸檢測方法 . 14 果與討論 . 15 第三章 硝基還原假單胞菌培養(yǎng)條件研究 . 17 料 與方法 . 17 料 . 17 法 . 17 果與討論 . 18 養(yǎng)時間對硝基還原假單胞菌的影響 . 18 硝基還原假單胞菌生長的影響 . 19 度對硝基還原假單胞菌生長的影響 . 19 源對硝基還原假單胞菌生長的影響 . 20 源對硝基還原假單胞菌生長的影響 . 20 氣量對硝基還原假單胞菌 生長的影響 . 20 液量對硝基還原假單胞菌生長的影響 . 20 基還原假單胞菌株穩(wěn)定性的研究 . 21 結 . 21 第四章 硝基還原假單胞菌生物合成茶氨酸的研究 . 22 料與方法 . 22 料 . 22 法 . 22 果與討論 . 23 應體系 茶氨酸合成的影響 . 23 細胞量對茶氨酸合成的影響 . 24 物濃度對茶氨酸合成的影響 . 24 化反應時間對茶氨酸合成的影響 . 26 氨酸發(fā)酵小試 試驗 . 26 第五章 谷氨酰胺酶基因克隆 . 28 料與方法 . 28 料 . 28 法 . 28 果與討論 . 32 基還原假單胞菌基因組 提 . 32 氨酰胺酶基因的克隆 . 33 組質粒測序 . 33 第六章 谷氨酰胺轉肽酶基因克隆、表達 . 37 料與方法 . 37 料 . 37 法 . 37 果與討論 . 41 氨酰胺轉肽酶基因的克隆 . 41 組質粒表達 . 45 氨酰胺轉肽酶活性測定 . 45 結 . 45 第七章 結論與展望 . 46 參考文獻 . 47 致 謝 . 52 作者簡介 . 53 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碩士論文 緒論 1 第一章 緒 論 究目的和意義 茶氨酸是茶葉中特有的氨基 酸,具有很高的醫(yī)用價值和商業(yè)價值,但由于從茶葉中提取高純度的茶氨酸,成本還非常昂貴,因此,有關它的生物合成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目前采用茶樹愈傷組織、懸浮細胞培養(yǎng)等方法雖然能生成天然 L 型茶氨酸,但由于運行成本過高,產(chǎn)品制率低,暫時還無法產(chǎn)業(yè)化。 微生物發(fā)酵法是目前工業(yè)化生產(chǎn)茶氨酸最成功的方法,日本太陽化學株式會社擁有該方法,而國內目前有關這方面的研究還未見有報道。 本研究試圖從微生物的大本營中篩選出可合成茶氨酸的微生物菌株,并對篩選得到的微生物菌株的培養(yǎng)、茶氨酸生物合成條件以及茶氨酸合成關鍵酶類的基因克隆和表達 等進行研究,以期為今后利用微生物發(fā)酵和基因工程的方法工業(yè)化生產(chǎn)茶氨酸提供理論依據(jù)。 內外研究現(xiàn)狀 氨酸的特性 茶氨酸 (茶葉中含有的一種特殊的非蛋白氨基酸,屬于次生代謝產(chǎn)物,在一般植物中比較罕見,被認為是茶葉的特征氨基酸。它與茶葉的滋味及香氣形成關系密切是構成綠茶品質的極重要的成分之一,甚至被作為鑒別真假茶葉的重要化學指標。茶氨酸是 1950 年日本學者酒戶彌二郎首次從綠茶中分離得到的,它的化學名為 屬于酰胺類化合物,有的文獻中常稱作谷氨酸乙胺 ( 分子式為: 子量為 圖 1 茶氨酸分子結構 1. of 5自然界存在的茶氨酸均為 L 型,純品為白色針狀晶體,熔點 217 218 (分解),比旋光度 D=+居秀一 1952)。茶氨酸極易溶于水,而不溶于無水乙醇和乙醚,具有很強的茚三酮反應,可用醋酸汞和碳酸鈉沉淀(但不為中性硝酸汞沉淀),易于堿式碳酸銅生成淺紫色柱狀銅鹽,用 25%硫酸或 6 N 鹽酸水解,生成 此推 測茶氨酸是由乙胺和谷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碩士論文 緒論 2 氨酰胺為前導物質合成的,這一推測現(xiàn)已完全得到證實。茶氨酸水溶液呈微酸性( 具有焦糖香和類似味精的鮮爽味 , 味閥值為 茶氨酸是茶葉中游離氨基酸的主體部分 (趙和濤 1990)并大量的存在于茶樹的芽葉、嫩莖及幼根中。它的含量約占茶葉干重的 1 3,占總氨基酸的 50以上,它與綠茶品質呈正相關 。 在茶湯中,茶氨酸的浸出率可達 80,與茶葉滋味等的相關系數(shù)達 高檔綠茶 (成茶 )中含量最多,一般綠茶次之,紅茶較少 (破壞 ) 。自日本學者首次分離出茶氨酸以 來,已出現(xiàn)多種分析測定方法堿式碳酸銅沉淀法、強酸性陽離子交換樹脂層析法、茚三酮顯色法、紙層析、薄層層析、氣相色譜、氨基酸自動分析儀、高效液相及膠束電動氣毛細管色譜法等。氨酸的測定方法。隨著高效液相色譜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分析速度、靈敏度和自動化程度的不斷提高,該技術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氨基酸分析領域。李布青等 (1989)研究了用氨基酸分析儀測定茶氨酸 , 發(fā)現(xiàn)增加柱溫可以改善 分離,在 中增加乙醇量可以改善 分離。采用 25水和 5乙醇的 及、 G 為洗脫緩沖液,流量 溫 70 可達到茶氨酸的最佳分離效果。郭升華在 1996 年研究了 定茶葉中茶氨酸的方法,以異硫氰酸苯酯作衍生劑,醋酸鈉緩沖液與乙腈梯度洗脫,方法具有快速,精確,靈敏等特點。周光明等 (2002)研究了用高效液相色譜分離、抑制化學發(fā)光測定茶葉氨酸的分析方法。利用茶氨酸抑制 化魯米諾( 過氧化氫化學發(fā)光反應的性質測定茶氨酸的含量。在茶氨酸質量濃度為 0.2 g/L 時,茶氨酸抑制化學發(fā)光產(chǎn)生負峰的相對峰面積與其質量濃度之間的線性回歸良 好。朱小蘭 (2003)建立了未衍生化 定茶葉中茶氨酸含量的方法。采用 譜柱, (V: V)三氟乙酸水溶液為流動相,檢測波長 203茶氨酸質量濃度在 1g L 時,其濃度與峰面積呈良好的線性關系,最低檢出限為 收率為 除高效液相譜法之外 , 1988 年池谷賢次郎等用近紅外分光光度法對煎茶和抹茶中的茶氨酸進行了定量測定。 1990 年夏靜等研究了用生理體液法測定茶中的茶氨酸,該法能分開茶氨酸與谷氨酰胺,但試劑價格昂貴,檢測過程手續(xù)較繁瑣。隨著近年來分析技術和分析手 段的不斷提高 ,毛細管電泳技術和液質聯(lián)用技術也應用到了茶氨酸檢測領域。 等 (1996)報道了采用熱噴霧液質聯(lián)用儀分析茶葉中多酚類物質的方法,通過測定其準分子離子峰同時測定了茶葉中的兒茶素、黃酮醇糖甙、黃酮糖甙及咖啡因、可可堿和茶氨酸。 (2000)研究了用毛細管電泳儀同時進行兒茶素、茶氨酸、咖啡因及沒食子酸、抗壞血酸分析的方法。 氨酸的生理功能、應用前景 茶氨酸自發(fā)現(xiàn)以來,一直是被作為茶葉的主要品質成分廣為研究。直至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茶氨酸具有的一些特殊生理 功能不斷地被發(fā)現(xiàn),從而成為茶葉功能性成分合成和提取、應用的又一大熱點。茶氨酸的主要生理功能有: (1)緩解神經(jīng)緊張、焦慮作用。 等 (1999)的 動物實驗表明,口服茶氨酸后通過腸道吸收后,能迅速進入血液,再通過血液循環(huán)輸送到各個組織器官。 1 小時后,血清、肺、腦中濃度明顯增加,之后血清和肺中濃度逐漸下降,但腦中濃度持續(xù)增加,至 5 小時達最高; 24 小時后,血清、肺、腦等組織均未檢出,說明茶氨酸主要受體是腦。由于茶氨酸能通過腦中的特殊調節(jié)機構 (非特定物質不能通過 )屏障進入腦部,從而能調節(jié)腦神經(jīng)機能 ,具有許多獨特的生理功能。 等 (1998)研究發(fā)現(xiàn) , 茶氨酸在進入腦后使線粒體內神經(jīng)傳達物質多巴胺顯著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碩士論文 緒論 3 增加。多巴胺是腎上腺素及去腎上腺素的前驅體,是對傳達腦神經(jīng)細胞興奮起重要作用物質。 (2)抑制咖啡因引起的興奮。 (1998)等研究表明茶葉有 提神興奮作用, 但 飲茶后,卻不會產(chǎn)生飲用等量咖啡因的興奮作用。茶氨酸能消除小鼠因攝入咖啡因所引起的自發(fā)運動,說明茶氨酸為咖啡因的拮抗物,具有明顯安神、減少緊張和松弛神經(jīng)等作用。當茶氨酸用量達 1,740 mg/,可顯著抑制咖啡 因所引起神經(jīng)系統(tǒng)興奮;咖啡因可縮短由環(huán)己巴比妥導致的睡眠時間,而茶氨酸可抑制咖啡因這種作用。 (3) 增強腦中的 波的強度,使人產(chǎn)生輕松感,提高學習能力和記憶力。 等 (1998)研究表明 在不同精神狀態(tài)下,腦部會產(chǎn)生不同電流頻率的腦波。腦波按其頻率 (同,可分為四種,熟睡時為 波時、打盹時為 4 7 波、松弛時為 8 13 波興奮時為 14上的 波。曾對 50 名 18 20 歲女學生進行精神焦慮狀態(tài)檢查 (方 法共分五級, 級為高度焦慮狀態(tài), 級為低度焦慮狀態(tài) )。選 級和 級各四名進行試驗,給予 5000 20000氨酸,服用后用腦波儀測定前 30后30結果為在 級中低濃度時影響不大,高濃度時后 30 波明顯大約前 30在 級中,無論是服用低濃度還是高濃度的茶氨酸,均使腦部 波的強度都明顯大于對照 (0約為 。測試后,詢問服用 200 氨酸受試者,服用時均無嗅、無味異常感覺。高焦慮組中服用茶氨酸后有手、足、指尖暖和感覺,說明末端血管得到擴張;同時 ,茶氨酸 有輕松、愉快、心情舒暢、放松感覺(楊志博等 2000)。另有 據(jù) (2001)報道,茶氨酸作為鎮(zhèn)靜的有效成分,可提高大腦功能,促進大腦對學習和記憶功能。 (4) 降血壓作用。 H (1995)研究報道 , 茶氨酸對原發(fā)性高血壓大鼠 (降壓作用。對每組 5 只體重在 300授茶氨酸 05001,000 1,5002,000mg/配入 授 7ml/口授前和口授 60測定 壓和心搏率得出,隨著授予量增加,各項血壓均隨之下降,尤其當授予量達 1,5002,000mg/,可下降血壓30且這樣降壓作用對血壓正常的大鼠 (用不明顯。另外兩組 者的飼與量均為2,000mg/始平均收縮壓為 果顯示出,茶氨酸能降低收縮壓、平均血壓和舒張壓約 40 谷氨酰胺卻無效。 (5) 預防血管性老年癡呆癥。 (1996)研究知道 隨著年齡的增 長,腦栓塞等腦障礙的發(fā)病率也呈上升趨勢。由此引起的短暫腦缺血常導致缺血敏感區(qū)發(fā)生延遲性神經(jīng)細胞死亡,最終引發(fā)老年癡呆癥。在沙土鼠的實驗中,投給 10度為 50 500 茶氨酸后 , 并使其處于 3缺血狀態(tài),發(fā)現(xiàn)腦中完好的神經(jīng)細胞數(shù)目比對照群多,并且保護效果隨茶氨酸用量的增加而提高,茶氨酸 125 時神經(jīng)細胞的存活率為 60, 500 時神經(jīng)細胞的存活率為 90。這說明茶氨酸能抑制短暫腦缺血引起的神經(jīng)細胞死亡。興奮型神經(jīng)傳達物質谷氨酸過多也會引起神經(jīng)細胞死亡,這通常是老年癡呆的 病因。茶氨酸與谷氨酸結構相近,能競爭細胞中谷氨酸結合部位,從而抑制神經(jīng)細胞死亡。用鼠的大腦皮層細胞做試驗中 400 濃度的茶氨酸可抑制 50 L 谷氨酸引起的神經(jīng)細胞死亡。這些結果使茶氨酸有可能用于對腦栓塞、腦出血、腦中風、腦缺血以及老年癡呆等疾病的防治。 (6) 增強腫瘤藥物的效果。 (1996)研究表明茶氨酸本身雖無抗腫瘤活性,卻能提高多種抗腫瘤藥物的療效。茶氨酸與抗腫瘤藥物一起使用時,不但提高藥物活性,而且還提高其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碩士論文 緒論 4 抑制腫瘤轉移活性,并且茶氨酸不增加藥物在正常組織中的濃度。其 原理均為防治藥物從腫瘤細胞中流出,從而提高了藥物在腫瘤細胞中的濃度 ( et 999 ; et 2002)。對于藥物從腫瘤細胞內往外流,研究認為谷氨酸鹽進入細胞后生成谷胱苷肽,谷胱苷肽會與藥物結合而被泵出細胞外。而茶氨酸能減少細胞對谷氨酸的吸收,使細胞中谷胱苷肽的生成量減少,從而抑制了藥物流出。這些研究將使腫瘤治療有了新的發(fā)展,利用茶氨酸來減少毒性強的抗腫瘤藥物的劑量,減少其副作用,使腫瘤治療變得更有效并且安全。 (7) 抑制肝癌細胞浸潤。在癌細胞的生長過 程中,原生部的癌細胞會通過對周圍組織的浸潤進行局部擴散,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抑制癌細胞的浸潤是延長患者生命的一個有效手段。用大鼠腸道的中皮細胞培養(yǎng)基中,觀察肝癌細胞浸潤狀況的實驗中,添加 25 茶氨酸時,癌細胞的浸潤開始受到抑制,此抑制作用在 25 400 濃度之間隨著茶氨酸濃度的增加而增強。并且在空腹一夜的大鼠胃中投入茶氨酸后,其血清也有抑制癌細胞浸潤的作用,在 1 小時采制血清檢測結果表明抑制作用最強。此時浸潤的癌細胞數(shù)減少了約 30,此后抑制作用逐漸降低。這與茶氨酸被吸收到體內后在血液中的 濃度變化相關,血液中茶氨酸濃度高,其阻礙癌細胞浸潤的能力也就強 ( et 998; et 000)。 (8)減肥作用。用混有 氨酸的飼料喂養(yǎng)小鼠 16 周后,其體重比對照群有明顯減少,腹腔脂肪減少到對照群的 58,同時血壓中脂肪級膽固醇減少了 28。因此,茶葉的減肥作用是指茶葉中包括茶氨酸在內的多種成分共同作用的結果。 研究發(fā)現(xiàn) 茶氨酸尤其對減少體內膽固醇有效 。 (9) 改善經(jīng)期綜合癥。經(jīng)期綜合癥(簡稱 女性在月經(jīng)前 3 到 10 日中出現(xiàn)的精神及 身體上的不舒適的癥狀。 等 (2001)考察了茶氨酸對 改善作用,讓 24 名女性每日服用茶氨酸 200 個月后 狀有明顯改善。具體有頭痛、腰痛、胸部脹痛、無力、易疲勞、精神無法集中、煩躁等癥狀得到改善 i。其機理還需進一步調查,可能與茶氨酸的鎮(zhèn)靜作用有關。 (10) 提高免疫力,防御病毒。 2003 年 5 月美國國家科學院進度報告發(fā)表了哈佛大學研究人員 (2003)就茶氨酸在人體肝臟分解為乙胺和谷氨酸后,前者調動了 伽瑪 這種人體血液 免疫細胞作出抵御外界侵害的反應,成為抵御放大細菌、病毒因子的第一道防線。繼而 T 型細胞促進干擾素的分泌量激增 5 倍,對細菌的殲滅反應提高 10 倍,可是喝咖啡者的免疫細胞的干擾素分泌量沒有變化。這種調節(jié)機體免疫系統(tǒng)的功能使茶中的 可制成藥物以提高體內的抗傳染能力 (1999)。 美國的科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茶氨酸可以讓人體對疾病的抵抗力提高五倍。這種物質具有調動免疫細胞活力的功能,從而使肌體可以更好地抵抗細菌、病毒、真菌等,可以預計未來有一天會把這種物質轉化成治療藥物。尤其在 間,國內 外專家都提出,飲用綠茶有助于增起人體免疫力,預防傳染病。美國的最新研究,這些可能均與茶氨酸的作用有關,哈佛醫(yī)學院布考斯基博士通過對志愿者進行測試,證明茶氨酸可以通過調節(jié)免疫細胞來增強人體的免疫系統(tǒng),抵抗致病微生物如病毒、細菌、真菌的入侵 (林智 2003) 。 早在 1985 年,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 認可了茶氨酸,并確認人工合成茶氨酸是一種公認安全的物質( 在使用過程中不作限制用量的規(guī)定。其安全性實驗表明,茶氨酸的大鼠急性毒性在 5g/上;連續(xù)服用 28 天(每天 2g/氨酸的亞急性實 驗中,大鼠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碩士論文 緒論 5 未見任何毒性反應;在致突變實驗中也沒有發(fā)現(xiàn)茶氨酸的任何誘變作用;細菌恢復突變實驗也證明未導致基因變異。因此,可以說茶氨酸是一種十分安全的,無毒的茶葉天然產(chǎn)物,可廣泛應用于食品和醫(yī)藥行業(yè)。茶氨酸可廣泛應用于下列行業(yè) (杜榮茂 2002): (1)可作為飲料,食品的品質改良劑、風味的添加劑,改善茶葉中咖啡堿和茶多酚的苦澀味,添加到咖啡,巧克力,布丁,果凍,口香糖,啤酒等食品中 (2)功能食品的添加劑,來緩解神經(jīng)緊張,提高記憶力和益智等; (3)降血壓和抗腫瘤的輔助藥物; (4)癌癥治療的輔助藥物 (5)可研制增強 人體免疫力,抵抗致病微生物的新藥 ; (6)減肥的有效成分,添加到食品、保健品中。 (7)凈化飲用水、及除臭劑的有效成分,目前日本以擁有這兩項專利。 氨酸在茶樹體內的分布、合成、代謝途徑 氨酸的分布 發(fā)芽前的種子中主要的氨基酸和酰胺是茶氨酸;發(fā)芽后,茶樹子葉仍以茶氨酸和精氨酸為主。但是,根中的茶氨酸占氨基酸總量的 80左右,精氨酸占 10左右。當茶樹幼根和莖葉開始生長時,他們所含的茶氨酸是由子葉運輸而來的 (宛曉春, 1979;沈同和王鏡巖, 1981)。不久,幼苗即將開始分化,于是根 部開始吸收無機氮合成氨基酸。茶氨酸分布在茶樹各個組織的含量差異較大,以第一葉、子葉含量,明顯較其他組織高。此外,茶氨酸在各個組織中的相對含量還受茶樹的生育階段、營養(yǎng)狀況的影響。茶樹新梢開始萌發(fā)以后,主根和成葉中貯藏的氮開始趨于減少,而莖、枝、新梢中貯存的含氮量遞增。隨著新梢的生長發(fā)育,氮素不斷的往新梢運輸,根部吸收的氮則大量的運送給葉部。楊賢強 (1982)研究表明 茶樹因施肥種類不同,對其氨基酸、酰胺等的分配和積累亦有明顯差異,施用銨態(tài)氮肥初期,茶樹體內谷胺酰氨的濃度急劇上升,茶樹根部茶氨酸、精氨酸和谷氨酰胺 的濃度葉呈直線上升,但不久除茶氨酸的濃度仍繼續(xù)提高外,其他氨基酸都有所下降。這時,地上以精氨酸為主,根部主要是茶氨酸。硝態(tài)氮肥的用量與根部氨基酸類化合物的濃度不呈現(xiàn)上述關系。茶氨酸的積累和分布與其轉移速度和利用速度有關(楊賢強, 1981;陳昕, 1999)。茶樹氨基酸中以谷氨酸利用最快,而茶氨酸貯存期長,因為茶氨酸由根部轉移到葉部的速度和葉部利用速度都比谷氨酸慢,新梢中的茶氨酸從萌發(fā)開始就具有較高的含量,隨著新梢的生長一直保持較高的水平。 氨酸的體內合成、代謝途徑 佐佐岡啟等 (1963)用同 位素 記的谷氨酸和乙胺的方法飼喂茶籽幼苗,發(fā)現(xiàn)谷氨酸和乙胺是茶氨酸合成的直接前導物,并且隨著減少乙胺的飼喂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