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傳播學的三大學派(陳力丹,2007)傳播學經驗—功能學派傳播學技術—控制論學派結構主義符號—權力學派三大學派傳播學的三大學派(陳力丹,2007)傳播學經驗—功能學派傳播1傳播學經驗—功能學派一、傳播學經驗—功能學派的奠基者拉斯韋爾,美國政治學家。一戰(zhàn)期間協(xié)約國對同盟國宣傳的有效性引起了官方和社會對宣傳問題的關注,拉斯韋爾以此為課題開始了他對傳播學研究的涉足。自1923年起,拉斯韋爾對歐洲進行了實際考察,并訪問了與宣傳及一戰(zhàn)有關的部分官員和學者,同時查閱了大量文獻資料。在此基礎上寫成的博士論文《世界大戰(zhàn)中的宣傳技巧》,于1927年公開出版。從研究方法看,其對宣傳的研究是定性的,建立在內容分析的基礎上。就該研究對傳播學的貢獻看,“他開創(chuàng)了內容分析方法,實際上發(fā)明了定性和定量測度傳播信息的方法論”,同時,“他關于政治傳播和戰(zhàn)時宣傳的研究代表著一種重要的早期傳播學類型”。如前所述,他提出了傳播行為的“5W”經典過程模式,開辟了五大研究領域,開拓了經驗—功能學派的研究方向。傳播學經驗—功能學派一、傳播學經驗—功能學派的奠基者2傳播學經驗—功能學派拉扎斯菲爾德,美籍奧地利社會學家。20世紀30年代中期,廣播的發(fā)展給宣傳、廣告等政治和商業(yè)利益帶來新的挑戰(zhàn)。他領導了“廣播研究項目”,研究廣播的社會效果。在該項目中,他提出和運用了后來為傳播學普遍運用的“焦點訪談”方法,以及一系列資料分析的工具和方法,一次開創(chuàng)了媒體效果研究的傳統(tǒng)。1944年,他出版了《人民的選擇》一書,該書就1940年美國總統(tǒng)大選中媒體對選民的影響,提出了“輿論領袖”和“二級傳播”的概念和思想,發(fā)現(xiàn)了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的交互性影響,扭轉了媒體的強效果論。拉氏的研究充分利用了社會調查統(tǒng)計和社會心理學的手段,為經驗—功能學派的研究提供了方法論和學科視角。傳播學經驗—功能學派拉扎斯菲爾德,美籍奧地利社會學家。3傳播學經驗—功能學派當然,其他的學者也對這個學派后來的發(fā)展有所影響。心理學家霍夫蘭,二戰(zhàn)后期領導了美國陸軍的實驗,評估影片對新兵士兵士氣的影響,提出了信源對說服效果的影響以及效果過程中的“休眠效應”,并總結出一系列增強說服效果的傳播技巧。他將說服和實驗引入傳播學研究,開創(chuàng)了有關個人態(tài)度變化的微觀層次的學術傳統(tǒng);美籍德國心理學家萊文(舊譯勒溫、盧因等。陳力丹,2007),他在實驗中發(fā)現(xiàn):家庭主婦是家庭消費新食品的把關人。如果一個家庭主婦不打算烹飪牛下水的話,那么她的家庭就不會食用它。“這種情況不僅適合于食品系統(tǒng),而且適合于一條新聞通過某種傳播渠道在群體中的流通?!边@一“把關人”思想,后來為新聞學者懷特所擴展。20世紀40年代后期,對已有的傳播學經驗—功能學派的成果加以系統(tǒng)化和學科化的,是施拉姆。傳播學經驗—功能學派當然,其他的學者也對這個學派后來的發(fā)展有4傳播學經驗—功能學派二、傳播學經驗—功能學派的特點1、實證主義的研究方法在實證方法的創(chuàng)始人孔德看來,實證的就是科學的和可以驗證的。在具體操作上,實證主義方法論遵循以下原則:科學方法的程序設計應具有客觀性和可重復性,以便為后來的研究者提供驗證理論的手段,從而增強理論的有效性;研究者的首要任務不是苦思冥想,而是致力于收集大量的經驗材料;通過不斷的“假設-驗證”式的經驗研究,進行理論的建構和完善。傳播學經驗—功能學派二、傳播學經驗—功能學派的特點5傳播學經驗—功能學派經驗—功能學派主張從外部環(huán)境的變量出發(fā),來揭示事實和行為的原因或規(guī)律;依賴自然科學方法的精確性和客觀性,來研究滲透著人的主觀意識的社會現(xiàn)象和事實。其方法論有其合理性和一定程度的有效性,但其機械性也顯而易見。首先,社會現(xiàn)象和行為并不都具有可經驗性及觀察性,面對復雜的意識活動,經驗的方法顯得很無力;其次,主要依賴的問卷調查和控制實驗技術本身也存在局限,前者概論意義上的有效性不足以說明人的精神的復雜性,后者特定環(huán)境下的結論和社會實際環(huán)境存在差距;再次,經驗性研究所獲得的經驗材料可以解釋微觀事實或現(xiàn)象,但缺乏歷史的、宏觀的社會考察;最后,經驗性研究所推崇的自然主義的純客觀是一種虛妄,科學研究主體的影響無法避免。傳播學經驗—功能學派經驗—功能學派主張從外部6傳播學經驗—功能學派2、功能取向的學術立場所謂功能,總是意味著對某種需要的滿足。功能的思想契合了美國的民族精神,也符合當權者對社會整合有序的管理訴求。經驗—功能學派的研究通常得到私人企業(yè)或政府的贊助,把學術研究和政治利益、商業(yè)利益相結合。因而,它的要旨是通過實證研究找到社會管理傳播的技術,或經營傳播業(yè)的技巧。它的研究成果表現(xiàn)為客觀的話語,但是同時無形中塑造著通過傳播的社會認同、制度性秩序。它實際上尋找的不是客觀真理,而是不同傳媒的受眾的某種共同認同的東西,以便更充分地利用這種資源,達到最大限度的政治控制或最大限度的市場開發(fā)的目的,因而它的功能主義價值取向預設現(xiàn)存社會的合理性。傳播學經驗—功能學派2、功能取向的學術立場7傳播學技術—控制論學派一、傳播學技術—控制論學派的理論來源信息論與傳播學研究密切相關。1948年,申農發(fā)表了《通信的數(shù)學理論》,用以論證當時美國正在試驗的計算機原理。該論文被視為信息論的奠基之作。申農從通信的角度定義傳播,他寫道:“通訊的基本問題是通信的一端精確地或近似地復現(xiàn)另一端所挑選的消息。”他認為,信息就是能夠用來消除或減少不確定性的東西。為此,他提出一個機器對機器或人-機-人通信的傳播模式:信源譯碼信道編碼
信宿噪音申農的線性傳播模式傳播學技術—控制論學派一、傳播學技術—控制論學派的理論來源信8傳播學技術—控制論學派
該模式的啟發(fā)意義在于:傳播不是一個偶然的過程,而是涉及信息、信息傳遞、信道、編碼、解碼、再編碼、信息冗余、噪音等問題,在傳播的雙方或多方之間,存在由信道和噪音決定的制度性調節(jié)。噪音和信道都有可能成為權力的工具,一旦實現(xiàn)對其的獨占,他人的沉默無聲將可能變成一種制度性規(guī)范。傳播學技術—控制論學派該模式的啟發(fā)意義在于:9傳播學技術—控制論學派控制論思想在技術—控制論學派的理論中起著核心作用。
也是在1948年,申農的老師維納發(fā)表了《控制論或動物和機器的控制與通信》。這篇論文和他次年發(fā)表的《人有人的用處》奠定了控制論的理論基礎??刂普撝匾暤氖窃驅Y果的決定作用??刂普摰牧硪粋€概念是“系統(tǒng)平衡”。如果一個系統(tǒng)由于環(huán)境變化而導致正常狀態(tài)的嚴重偏離,那么它就需要信息的充分交流。對一個社會而言,社會反饋是社會控制的要義。傾向于穩(wěn)定的社會其實正是信息交流豐富的社會。這里的一個關鍵問題是,傳播者要對反饋做出積極的反應和調整,任何管理程序都包括這種不斷的反映和調整。傳播學技術—控制論學派控制論思想在技術—控制論學派的理論中起10傳播學技術—控制論學派
系統(tǒng)論最早是由奧地利生物學家貝塔朗菲(1901-1972)提出的。正是系統(tǒng)論給予了控制論和信息論以整體大于各孤立部分之和的思想,把研究對象視為有動態(tài)反應的整體。找尋一種從整體上的理解,比僅僅從物理或智力現(xiàn)象上簡單分解更重要。在政治傳播、國際傳播研究中,系統(tǒng)論思想發(fā)揮了顯著的整合傳播現(xiàn)象的作用。20世紀70年代中期,索勒普爾(1917-1984)通過分析有線電視技術對組織社會政治生活的影響,進一步發(fā)展了系統(tǒng)理論。傳播學技術—控制論學派系統(tǒng)論最早是由奧地利生物學11傳播學技術—控制論學派該學派的社會意義:隨著傳播科技突飛猛進的發(fā)展,作為一種方法論學派,技術-控制論的思想在傳播學研究方面顯示出后繼勃發(fā)的態(tài)勢。從信息論出發(fā),20世紀40年代起出現(xiàn)了傳播通道理論,產生這種研究興趣的背景,是如何理解大眾傳媒和技術意義上的通信對時空跨越所產生的多樣化現(xiàn)象。傳播中時空關系和形式移位,通過申農的傳播模式得到了象征性表現(xiàn)。維納在談到申農的這個傳播模式時說:“媒體有助于改變時空關系的程度并不依從于它所攜帶的內容或‘信息’,而是依從于其形式和可再生產性?!眰鞑W技術—控制論學派該學派的社會意義:12傳播學技術—控制論學派二、傳播學技術—控制論學派的理論觀點循著由信息論、控制論和系統(tǒng)論啟發(fā)的傳播思想,傳播媒介形態(tài)的變化發(fā)展對人類社會的影響發(fā)展成為一個重要的傳播學研究領域。它從傳播媒介技術形態(tài)的角度研究傳播現(xiàn)象,被研究者稱為“技術主義范式”。該學派以以下幾位學者及其理論為代表:傳播學技術—控制論學派二、傳播學技術—控制論學派的理論觀點13傳播學技術—控制論學派英尼斯(1894-1952)相關媒介理論的代表性著作《帝國與傳播》(1950)、《傳播的偏向》(1951)英尼斯認為傳播媒介具有時空偏向性。易于長久保存卻不便遠距離運輸?shù)拿浇椋瑢儆跁r間偏向性媒介;便于遠距離傳送但長久保存性差的媒介,屬于空間偏向性的媒介。前者利于樹立權威,從而形成等級性社會體制;后者則不利于遠距離管理和控制,從而形成中央集權但等級性不強的社會體制。一個社會主流媒介的時空偏向性與文明的興衰密切相關。英尼斯以經濟史和文明史的角度,從縱向的歷史談到橫向的現(xiàn)實,反復論證了一個基本觀點:一種新的媒介(包括廣義的語言、文字媒介)的長處,將導致一種新的文明的產生。傳播學技術—控制論學派英尼斯(1894-1952)14傳播學技術—控制論學派麥克盧漢(1911-1980),加拿大學者,英尼斯的學生。20世紀60年代,麥克盧漢因在《理解媒介》等著作里提出一系列與眾不同的觀點而成為轟動一時的人物。他最主要的貢獻在于推翻了傳播內容高于內容載體的傳統(tǒng)認識,他要把人們“從對媒介影響的麻木狀態(tài)中喚醒”。他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訊息”等觀點,以及“地球村”的概念。傳播學技術—控制論學派麥克盧漢(1911-1980),加拿大15傳播學的三大學派課件16一般人將媒介看作物理的或技術的,麥氏認為媒介的形態(tài)比其傳遞的內容更重要,一種新媒介問世,不管傳遞了什么內容,媒介本身就會引發(fā)社會的某些變化。媒介是一種巨大的社會象征,不僅傳遞信息,而且告訴人們存在著什么樣的世界,通過改變我們使用傳感系統(tǒng)的比例來改變我們的性格。鑒于電子傳媒的普及,他認為整個地球的時空已經縮小成一個村莊,“產生一個人人參與的、新型的、整合的地球村”,盡管那時的傳播科技還遠沒有像現(xiàn)在這樣發(fā)達。傳播學技術—控制論學派一般人將媒介看作物理的或技術的,麥氏認為媒介17梅羅維茨(1953-),美國傳播學者。代表作:《消失的地域》(1985)。通過研究電視這種媒介形態(tài),論證了媒介本身如何成為一種環(huán)境。他說“電子媒介將許多不同類型的人帶到相同的‘地方’,于是許多從前不同的社會角色特點變得模糊了。由此可見電子媒介最根本的不是通過內容來影響我們,而是通過改變社會生活的‘場景地理’來產生影響?!睂τ诠妬碚f,了解世界上發(fā)生的事情或向往的名人,自己處在什么地方已經不重要了。傳播學技術—控制論學派梅羅維茨(1953-),美國傳播學者。代表作:《消失的地域》18萊文森(1947-),被稱為“媒介哲學家”,美國學者。代表作:《軟邊緣》(1997)。其觀點多少使傳播技術決定論的觀點走向折衷。他認為“人類發(fā)明的所有信息技術,沒有任何一種技術能夠和我們人類基本要素的語言中心相提并論,除非它是對語言的超越和通過某種方式所進行的替代。但是,這些技術還是在有限的層次上對我們的生存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眰鞑W技術—控制論學派萊文森(1947-),被稱為“媒介哲學家”,美國學者。代表作19傳播學的三大學派課件20詹姆斯·凱瑞(1934-2006),美國文化學家和新聞教育家。他關于傳播的傳遞觀和儀式觀的思想中,包含著對媒介技術形態(tài)和表現(xiàn)方式的深刻認識。他認為,人們對傳播的認識通常定位于信息在空間的傳遞和發(fā)布過程,達到對距離和接受者的控制。他強調,傳播的媒介技術和表現(xiàn)方式本身,表現(xiàn)為一種儀式?!皞鞑サ摹畠x式觀’并非直指訊息在空中的擴散,而是指在時間上對一個社會的維系;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行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媒介或媒介的表達方式成為一種“神圣典禮”?,F(xiàn)在看電視、上網,除了獲取信息外,已經成為一種生活的“儀式”,這類傳播行為已經在不經意中改變著社會結構。這正是技術—控制論學派的基本研究視角之一。不過,凱瑞的觀點是從人文批判的角度考察媒介形態(tài)和媒介的表達方式,克服了這個學派有時表現(xiàn)出來的技術至上的傾向。傳播學技術—控制論學派詹姆斯·凱瑞(1934-2006),美國文化學家和新聞教育家21評價:當媒介(機器)作為信息的載體越來越強大時,社會機器化,把人的行為按照機器活動的原理來理解或者努力讓機器擬人化,像人一樣思維和傳遞信息,人如何與機器對話,等等,這些暢想導致科學上的一些成果,諸如信息論、控制論、系統(tǒng)論等,它們從自然科學角度論證傳播現(xiàn)象,不僅為經驗—功能學派提供了傳媒功能的認識模式,也啟發(fā)了一批又一批人文-社會科學學者關注媒介(機器)本身如何影響社會和人的發(fā)展。這套思路構成了傳播學的又一個方法論學派。傳播學技術—控制論學派評價:傳播學技術—控制論學派22“三論”本身基本屬于自然科學的研究范疇,它們的出發(fā)點是承認非人的生物體、計算機、人類社會和思維之間存在相似性。從這樣的認識前提出發(fā)研究傳播,看重的是人機交流的物理功能設計和傳播過程的技術特性。此后幾十年,一部分工程技術人員循著這樣的理論,進一步發(fā)展了傳播的工程技術理論。廣義上,他們的研究屬于傳播學的一個很大的領域,但與人文社會科學距離較遠,而傳播學關于媒介形態(tài)對社會影響的研究,是“三論”關于傳播的觀點在社會科學領域的延伸。在新傳播技術急遽發(fā)展的當今,這種研究顯現(xiàn)出有力的生機,比如近些年關于Web2.0、手機新功能的研究。傳播學技術—控制論學派“三論”本身基本屬于自然科學的研究范疇,它們的出發(fā)點是承認非23這些研究開擴了一個重要的傳播學視角。但如果走極端,也會導致“電子烏托邦”和諸如“因特網帶來一個美好世界,迎來一個健康的、直接的民主時代”等幻想。這些觀點忽略了傳播科技以外的因素對社會的影響。在贊美“媒介即訊息”這個觀點的豐富內涵時,還要看到:各種傳媒形態(tài)是人創(chuàng)造的,大多數(shù)傳播活動是人有意識的信息行為,人是傳播的主體。認識到人類傳播系統(tǒng)事實上是一個復雜的、有適應性的系統(tǒng),我們就能看見所有形式的媒介都生活在一個動態(tài)的、互相依賴的宇宙中。當外部壓力產生、新技術革命被引入之后,傳播的每一種形式會受到系統(tǒng)內部自然發(fā)生的自組織過程的影響。(【美】菲德勒,2000)傳播學技術—控制論學派這些研究開擴了一個重要的傳播學視角。但如果走極端,也會導致“24結構主義符號—權力學派結構主義符號—權力學派25一般說來,經驗—功能學派和技術—控制論學派的論證前提較為相近,都有意無意地承認:人的思維和信息的傳播,受制于傳播的基本符號系統(tǒng)——語言,而每個族群、民族、國家成千上萬年形成的文化意識和傳統(tǒng),無形地積淀在語言中,通過語言系統(tǒng)的教育而內化為社會成員的集體心智。換句話說,任何傳播都早已被“結構”了。在這樣的認識前提下,不論論證何種傳播話題,都可以將研究對象的整體劃分為相互制約的不同部分,強調某個部分的意義受制于其他部分。持這樣思路的研究中,又以揭示傳播中符號背后的權力(政治的、意識形態(tài)的、經濟的和文化的權力)背景的居多?!敖Y構主義符號—權力學派”的稱謂由此而來。該學派有時也被稱為“傳播學批判學派”。一般說來,經驗—功能學派和技術—控制論學派的論證前提較為相近26一、德國法蘭克福學派法蘭克福學派,也稱“社會批判學派”,因德國城市法蘭克福而得名。1923年,由富商資助的社會研究所成立,該研究所形式上隸屬于法蘭克福大學,實際上獨立于政府和大學開展社會問題研究和馬克思主義研究。作為西方馬克思主義一脈的法蘭克福學派,繼承了德國哲學思辨的傳統(tǒng)。在被德國法西斯驅趕、流亡的過程中,他們對資本主義條件下的人、文明、技術統(tǒng)治、大眾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等方面的問題,進行了深刻的思考。一、德國法蘭克福學派法蘭克福學派,也稱“社會批判學派”,因德27阿多諾(1903-1969)
曾應邀參加由拉扎斯菲爾德主持、洛克菲勒基金會資助的廣播研究項目。并因此與拉氏發(fā)生根本分析,他在研究中批評廣播音樂墮落為日常生活的裝飾品,斥之為“欺騙快樂的樂觀藝術”,認為藝術已經被整合到一種權力系統(tǒng)中。此次合作以與經驗—功能學派分道揚鑣而告終,顯示出兩個學派在學術研究立場上的根本分歧。阿多諾(1903-1969)曾應邀參加由拉扎斯28馬爾庫塞(1898-1979),法蘭克福學派對資本主義統(tǒng)治下的異化的人的批判,集中體現(xiàn)在馬氏的《單向度的人》一書中。他認為處于西方“單向度社會”和“單向度思想”中的人是“單向度人”。單向度人與西方單向度社會和單向度思想同流合污,變成了失去了想象力、否定、批判、超越和創(chuàng)造力的人。批判學派要揭示出資本主義技術統(tǒng)治的本質,將單向度人解放出來,恢復人之本性的“多向度人”。馬爾庫塞(1898-1979),法蘭克福學派對資本主義統(tǒng)治下29傳播學的三大學派課件30本雅明(1892-1940),對技術統(tǒng)治的批判,以本雅明的《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為代表。本雅明認為機械復制破壞了藝術作品的“韻味”和“獨一無二的權威性”,使文藝流入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和商品之中。他在肯定機械復制對文藝生產的促進作用的同時,批判了其所蘊涵的意識形態(tài)?!八囆g作品的可機械復制性在世界歷史上第一次把藝術作品從它對禮儀的寄生中解放了出來。”“然而,當藝術創(chuàng)作的遠真性標準失靈之時,藝術的整個社會功能也就得到了改變。它不再建立在禮儀的根基上,而是建立在另一種實踐上,即建立在政治的根基上。”本雅明(1892-1940),對技術統(tǒng)治的批判,以本雅明的《31傳播學的三大學派課件32霍克海默(1895-1973),他和阿多諾一起創(chuàng)立了文化工業(yè)理論,全面批判被工業(yè)流程化了的大眾文化,認為它們都是技術理性的產物,像汽車的大規(guī)模生產或都市復興計劃一樣,經過有組織的策劃和管理生產出來,而技術理性就是統(tǒng)治本身。大眾文化的雷同扼殺了大眾的創(chuàng)造力和自主性,并具有一種強制力迫使讀者屈從和順從,使大眾認同文化工業(yè)的合理性,從根本上維護了資本主義統(tǒng)治。霍克海默33該派現(xiàn)在的代表人物哈貝馬斯通過一系列著作揭示了當代傳媒如何被注入商業(yè)模式,成為制造品牌輿論的工具,他把這個過程稱為傳媒的“再封建化”。他的三卷本《交往行動理論》,描繪了關于傳播的一種理想化的模式。該派現(xiàn)在的代表人物哈貝馬斯通過一系列著作揭示了當代傳媒如何被34傳播學的三大學派課件35傳播學的三大學派課件36評價:作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一支,法蘭克福學派對意識形態(tài)進行了較為集中的批判,并貫穿在上述有關對人、文明、技術、大眾文化等批判論域之中。該學派認為意識形態(tài)具有操縱功能、欺騙功能和辯護功能,這三大功能體現(xiàn)在阿多諾對大眾文化的評論中。他認為,大眾文化由意識形態(tài)操縱,這種操縱經由文化工業(yè)得以實現(xiàn)。文化工業(yè)掩蓋了繁華背后的控制本質,從而實現(xiàn)了對現(xiàn)存統(tǒng)治的維護和鞏固。評價:37二、英國文化學派和政治經濟學派二、英國文化學派和政治經濟學派38英國伯明翰大學于1964年成立文化研究中心,形成英國文化學派。該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斯圖亞特·霍爾(1932-)的《編碼/解碼》(1973)一書分析了傳媒產品制作、發(fā)行、傳播/消費和再生產的每一個階段,生產程序和形式,以及存在的條件。英國伯明翰大學于1964年成立文化研究中心,形成英國文化學派39他認為,傳媒扮演著意識形態(tài)的角色,傳媒產品生產的四個階段相互聯(lián)系,并受制度權力關系的制約。這個思路后來成為批判性分析電視傳播的理論前提?;魻柼岢鍪鼙妼ξ谋镜慕庾x有三種方式,即:優(yōu)先式解讀、妥協(xié)式解讀和對抗式解讀。受眾分析以此與文本制作者對文本賦予的意義進行“意義空間中的階級斗爭”。文化學派以文本分析和受眾調查為手段,揭示了大眾傳媒的利益、意識形態(tài)以及受眾符號解讀的多樣性和相對的主動性。20世紀70年代以來,該學派成為傳播學結構主義符號—權力學派中有影響的重要分支學派。他認為,傳媒扮演著意識形態(tài)的角色,傳媒產品生401966年,英國萊斯特大學成立大眾傳播研究中心,形成英國政治經濟學派。該學派的代表人物格雷厄姆·默多克(1946-)和戈爾丁(1947-)于1973年發(fā)表的《呼喚大眾傳播的政治經濟學》一文,被視為該派的綱領性文字。他們后來還合作編撰了兩卷本的《媒體政治經濟學》(1997)。他們從媒體的所有權和控制權入手分析,認為大眾傳媒是一種特殊的資本主義生產部門,統(tǒng)治階級獲取了對知識、信息和社會形象傳播的控制權,因此他們要通過媒體來保障利益和帶來這種利益的社會制度。從政治經濟學角度分析傳播的還有美國、加拿大等國的一些著名學者。他們的研究視角又可以劃分為自由主義、馬克思主義和制度經濟學等三大類型。1966年,英國萊斯特大學成立大眾傳播研究中心,形成英國政治41三、其他的多重研究視角在法國,從研究傳播符號來審視傳播成為一種傳統(tǒng)。馬克思主義理論家阿爾都塞(1918-1990)認為,概念、詞句在不斷的復制、重組過程中貫穿著意識形態(tài)(這里指人們有意無意中共同接受的規(guī)范、傳統(tǒng)和對社會關系的認識)。媒介是意識形態(tài)國家機器之一,促使人們以可以接受的方式自然地思考和行動,使話語的統(tǒng)治權力合法化。三、其他的多重研究視角在法國,從研究傳播符號來審視傳播成為一42法國結構主義思想家巴爾特(1915-1980)以對符號的研究,體現(xiàn)了這種泛意識形態(tài)的觀點。法國結構主義思想家巴爾特(1915-1980)以對符號的研究43在日常生活里,我們經常接觸許多非語言符號,它們無疑都能起傳遞訊息的作用,即符號學所說的意指作用。比如玫瑰作為符號,其能指是一種觀賞植物所開的花,其所指是愛的激情。當我們把玫瑰們用作符號的時候,實際上它們已經作為一種符碼進入所指的事物之中,成為把當事人以及這種文化交互過程連接起來的傳播渠道。依照索緒爾關于語言/言語的區(qū)分,巴爾特提出了一個與之相似的符碼(code)/訊息(message)關系。符碼相對于語言,訊息相對于言語。其間也存在著選擇(隱喻)與組合(轉喻)兩個軸線。如餐館的菜單,從組合軸上看有涼菜—熱菜—主食—水果等,在中國北方的文化傳統(tǒng)里,這個次序同“僧敲月下門”這個句子一樣不能胡亂顛倒;同時,從選擇軸上看,涼菜里有各種各樣的品種,葷的,素的,山里的,海里的,任你選擇(就像與“敲”相關的還有“推”、“拍”、“叩”等),同樣熱菜、主食等也是如此。在日常生活里,我們經常接觸許多非語言符號,它44巴爾特通過對各種生活符號的破譯向人們表明:我們置身其中的這個世界不是一個由純粹事實所組成的經驗世界,而是一個由種種符號所形成的意義世界,我們從一個符號系統(tǒng)到另一個符號系統(tǒng)不停地對這些符號進行編碼和譯碼,而全部人類的事務如衣食住行都滲透著編碼行為。所以,正如他所說的:符號學也許注定要深入到跨語言領域,其研究材料將時而是神話、敘事、報刊文章,總之所有以分節(jié)語言為第一實體的意指集成;時而是我們的文明的產物,只要它們被言說出來,如新聞報道、說明書、采訪、談話,也許還包括屬于幻想類的內心語言。巴爾特通過對各種生活符號的破譯向人們表明:我們45傳播學的三大學派課件46文化的宏觀表現(xiàn)形式也可以理解為廣義的符號,于是法國學者福柯(1926-1984)在他的一系列文化符號學著作中表達了這樣的觀點:任何權力的行使,都離不開知識的提取、占有、分配與保留。通過知識的制造和傳播,人們獲得了行使權力的權利。因而權力是具有說服效力的,人類科學產生出的知識和真理,在某種意義上是與權力聯(lián)系在一起的。這里的“權力”是指廣義的支配力和控制力。傳播中體現(xiàn)的權力與日常生活共存。傳播的話語規(guī)則體現(xiàn)了話語的社會結構,表明誰可以講話,可以講多少,可以講什么,以及在什么場合講。只要我們想想人們對電視“上鏡”的向往,對于影像中明星的渴望,就可以理解為什么說“傳播”是“權力認可的儀式”了。文化的宏觀表現(xiàn)形式也可以理解為廣義的符號,于是法國學者福柯(47傳播學的三大學派課件48荷蘭符號學家梵·迪克(1943-)對“新聞”這種媒體上最常見的信息進行了文本分析和語境分析。他的分析令人信服地感受到(甚至新聞作品的當事人也沒有意識到)新聞的深層“意識形態(tài)”成分。新聞話語的多層級結構特征,決定了受眾一般只能得出既定結構所提供的解釋框架,其他的解釋框架會被使用到反面的解釋中。“記者在以職業(yè)的新聞價值標準制作新聞時,實際上不斷地復制著社會的話語,無形中將與事實相關的政治、經濟和意識形態(tài)等方面的價值觀內涵其中了?!薄拔覀兊男侣?、新聞制作和報紙已深深地被他們有效地以一套固定程式收集每天新聞而編織的那張網所束縛了?!焙商m符號學家梵·迪克(1943-)對“新聞”這種媒體上最常見49傳播學的三大學派課件50法國社會學家布爾迪厄(1930-)提出了場域(field)的概念。他認為:“從分析的角度來看,一個場域可以被定義為在各種位置之間存在的客觀關系的一個網絡(network)或一個構型(configuration)?!焙喲灾?,用場域的概念進行思考,即從關系的角度進行思考。他還提出了“媒介場”(mediafield)的概念,進而分析電視的傳播行為。他認為,電視中的社會新聞,將公眾的注意力吸引到一些反常的事件或名人那里,同時還占用公眾的時間,將公眾行使民主權利所應該知道的嚴肅信息排斥出人們的視野。電視討論中存在一系列隱藏的審查機制,像采訪對象的選擇、時間的分配、討論者的確定甚至事先程序的策劃等都使得自由交流變得困難,剩下的只是陳詞濫調。借助電視的力量,一些學術“快思手”得到了無法從同行那里得到的認可。同時,電視以擴大觀眾為由,降低了進入某些場(比如學術場)的入場權,干預了這些場域的自治。電視新聞場的特殊之處在于,它比其他的場域更容易受外部力量的作用,甚至比政治場更容易受到市場、受眾的控制。法國社會學家布爾迪厄(1930-)提出了場域(field)的51傳播學的三大學派課件52結構主義符號—權力學派反對將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直接搬用到對人的傳播現(xiàn)象的研究上,承認傳播學研究的主體是有思想的和主觀能動性的人,把傳播和傳媒置于歷史、社會、文化的背景下研究,把傳媒視為有一定價值傾向的中介,因而視野廣闊,具有很強的理論思辨色彩。由于這個學派分散和個性化較強,其觀點帶有較多的個人生活背景和書齋學術的特征。結構主義符號—權力學派反對將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直接搬用到對人53該學派以頗為深刻和犀利的理論給人帶來多方面的啟發(fā),但也存在明顯的缺陷。首先,批判的目的不是為了消除某種弊病,也不是為了糾正傳播結構,而是進而懷疑現(xiàn)存秩序下人們所理解的所有有價值的東西,全然不相信社會由此建立起來并提供給每個社會成員的行為準則。只破不立,具有虛無主義傾向。其次,他們無視大眾傳播在技術和形態(tài)上發(fā)生的重大變化,較少對傳播的新環(huán)境做出新的有力論證。最后,他們的批判本身帶有明顯的片面性。該學派以頗為深刻和犀利的理論給人帶來多方面的啟發(fā),但也存在明54三個學派的簡單比較經驗—功能學派著眼于既定的政治、經濟目的,關注發(fā)現(xiàn)能夠切實解決具體傳播問題的方法,試圖對傳播現(xiàn)象做出精致的量化解釋。技術—控制論學派著眼于媒介機器與人的交流設計,關注不同媒介之間對社會影響的比較和新媒介對社會影響的前瞻研究。結構主義符號—權力學派著眼于“符號—認識—權力”之間的相互運作,關注傳播制度、傳媒意識形態(tài)性以及傳媒對人的異化的控制。三個學派的簡單比較55學派理論基礎研究核心研究方法研究視角研究立場經驗-功能實證主義傳播效果經驗主義微觀保守技術-控制論技術主義傳播技術與社會文獻與思辨宏觀激進結構主義批判哲學傳播與社會哲學思辨宏觀激進三個學派的特點比較如下表:學派理論研究研究研究研究經驗-功能實證主義傳播效果經驗主義微56在傳播科技發(fā)展的當今,傳播學的三大方法論學派已經開始交融,出現(xiàn)了后實證主義、解構主義、新傳播效果理論等融合各種研究方法的研究傳播學需要跟隨社會實踐的發(fā)展而更新,充分體現(xiàn)當代社會的信息化特征傳播關系成為社會關系,成為人們思考和解決社會問題的組織方式,甚至成為社會制度的一部分在傳播科技發(fā)展的當今,傳播學的三大方法論學派已經開始交融,出57
當我在寫這幾行字的時候,把視線從紙上移開,抬頭就可以看見夏威夷那犬牙交錯郁郁蔥蔥的群山。如果向水天相接的海岸線望去,可以看到可能是第一批島民登岸的地方。他們從石器時代走出來,在一千二百年前乘著用最簡陋的工具制作的獨木舟到達這里。他們從東南亞出發(fā),帶著信奉的神、孩子和食物,在浩瀚的大洋上,從一個島嶼飄伯到另一個島嶼,以我們今天無法想象的生存能力與風、水和泥土的自然環(huán)境相適應,似乎經歷了令人難以置信的五千年漫長歲月的旅程于一千二百年前來到夏威夷。他們在這個熔巖的島上登陸,撒下他們的種子,播下他們的文化,把這塊土地歸為己有。
當我在寫這幾行字的時候,把視線從紙上移開58
那些最初的夏威夷人已經是靈巧的傳播者。他們能夠看懂天空中和海浪中的信息,利用這種信息來航海.他們已有發(fā)展得很好的語言,雖然能在圖畫和雕刻中記錄下來某些信息,但實際上還不能把語言寫下來。不過,他們利用口語作為有力的工具,用口說的語言建立了一個有效的政府和美滿的家庭生活。他們令人不可思議地表達了微妙的想法和關系。他們說服別人跟他們航海到很遠的地方去,在別人沮喪氣餒的時刻消除別人的疑慮。他們帶著所有的航海經驗知識,信仰、儀式以及他們想要保持和不用書寫的形式傳給子孫的生活習俗,他們在夏威夷登陸,感到地球的震動,看見山里的濃煙和火焰以后,他們得到了幫助他們認識“火之女神佩萊夫人”的信息,因此他們還知道了怎樣通過祈禱以及祭祀和舞蹈同女神交流?!勖溃菔├贰秱鞑W概論》那些最初的夏威夷人已經是靈巧的傳播者。他們能夠看懂天空中59
我們在五官所及的空間,生活在較為實在的世界,這個世界很??;而在五官難以直接觸及的廣大領域,從看不到的地平線外到整個地球,我們其實生活在傳媒為我們設定的世界。于是,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傳播被劃分為信息發(fā)送者、中介、信息接受者等三個環(huán)節(jié)。因而傳播學主要研究的就是實在的世界和傳媒的世界之間的關系,以及技術中介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傳播不是單純的技術過程,其中有可能存在著傳播的中介被利用來操縱自我意識和社會意識。所有現(xiàn)存的社會結構,都會致力于維護社會行動者的信息貧乏及無知或媒體的異化來維護穩(wěn)定。對此,是需要隨時警覺的。因而,三個方法論學派的任何一個,都難以充分闡釋如此豐富和復雜的傳播現(xiàn)象,需要在方法論上相互補充,組合的力量大于分散的力量之和。我們在五官所及的空間,生活在較為實在的世界,60
同時,從上面的闡述可以看到,傳播學的理論絕大多數(shù)來自相鄰的學科。因而,即使像施拉姆這樣的傳播學集大成者,也只是承認傳播學研究是一個領域(field)?,F(xiàn)在的情況與那時不一樣了,有很多人專業(yè)從事傳播研究,但傳播研究領域內的大部分理論仍然來自社會學、社會心理學、政治學、哲學、政治經濟學、文化學、符號學等領域。一些被傳播學視為本學科的代表人物的學者,其實是其他領域的學者,他們把傳播現(xiàn)象作為自己的一個研究課題來對待。同時,從上面的闡述可以看到,傳播學的理論絕大61傳播學的三大學派(陳力丹,2007)傳播學經驗—功能學派傳播學技術—控制論學派結構主義符號—權力學派三大學派傳播學的三大學派(陳力丹,2007)傳播學經驗—功能學派傳播62傳播學經驗—功能學派一、傳播學經驗—功能學派的奠基者拉斯韋爾,美國政治學家。一戰(zhàn)期間協(xié)約國對同盟國宣傳的有效性引起了官方和社會對宣傳問題的關注,拉斯韋爾以此為課題開始了他對傳播學研究的涉足。自1923年起,拉斯韋爾對歐洲進行了實際考察,并訪問了與宣傳及一戰(zhàn)有關的部分官員和學者,同時查閱了大量文獻資料。在此基礎上寫成的博士論文《世界大戰(zhàn)中的宣傳技巧》,于1927年公開出版。從研究方法看,其對宣傳的研究是定性的,建立在內容分析的基礎上。就該研究對傳播學的貢獻看,“他開創(chuàng)了內容分析方法,實際上發(fā)明了定性和定量測度傳播信息的方法論”,同時,“他關于政治傳播和戰(zhàn)時宣傳的研究代表著一種重要的早期傳播學類型”。如前所述,他提出了傳播行為的“5W”經典過程模式,開辟了五大研究領域,開拓了經驗—功能學派的研究方向。傳播學經驗—功能學派一、傳播學經驗—功能學派的奠基者63傳播學經驗—功能學派拉扎斯菲爾德,美籍奧地利社會學家。20世紀30年代中期,廣播的發(fā)展給宣傳、廣告等政治和商業(yè)利益帶來新的挑戰(zhàn)。他領導了“廣播研究項目”,研究廣播的社會效果。在該項目中,他提出和運用了后來為傳播學普遍運用的“焦點訪談”方法,以及一系列資料分析的工具和方法,一次開創(chuàng)了媒體效果研究的傳統(tǒng)。1944年,他出版了《人民的選擇》一書,該書就1940年美國總統(tǒng)大選中媒體對選民的影響,提出了“輿論領袖”和“二級傳播”的概念和思想,發(fā)現(xiàn)了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的交互性影響,扭轉了媒體的強效果論。拉氏的研究充分利用了社會調查統(tǒng)計和社會心理學的手段,為經驗—功能學派的研究提供了方法論和學科視角。傳播學經驗—功能學派拉扎斯菲爾德,美籍奧地利社會學家。64傳播學經驗—功能學派當然,其他的學者也對這個學派后來的發(fā)展有所影響。心理學家霍夫蘭,二戰(zhàn)后期領導了美國陸軍的實驗,評估影片對新兵士兵士氣的影響,提出了信源對說服效果的影響以及效果過程中的“休眠效應”,并總結出一系列增強說服效果的傳播技巧。他將說服和實驗引入傳播學研究,開創(chuàng)了有關個人態(tài)度變化的微觀層次的學術傳統(tǒng);美籍德國心理學家萊文(舊譯勒溫、盧因等。陳力丹,2007),他在實驗中發(fā)現(xiàn):家庭主婦是家庭消費新食品的把關人。如果一個家庭主婦不打算烹飪牛下水的話,那么她的家庭就不會食用它?!斑@種情況不僅適合于食品系統(tǒng),而且適合于一條新聞通過某種傳播渠道在群體中的流通?!边@一“把關人”思想,后來為新聞學者懷特所擴展。20世紀40年代后期,對已有的傳播學經驗—功能學派的成果加以系統(tǒng)化和學科化的,是施拉姆。傳播學經驗—功能學派當然,其他的學者也對這個學派后來的發(fā)展有65傳播學經驗—功能學派二、傳播學經驗—功能學派的特點1、實證主義的研究方法在實證方法的創(chuàng)始人孔德看來,實證的就是科學的和可以驗證的。在具體操作上,實證主義方法論遵循以下原則:科學方法的程序設計應具有客觀性和可重復性,以便為后來的研究者提供驗證理論的手段,從而增強理論的有效性;研究者的首要任務不是苦思冥想,而是致力于收集大量的經驗材料;通過不斷的“假設-驗證”式的經驗研究,進行理論的建構和完善。傳播學經驗—功能學派二、傳播學經驗—功能學派的特點66傳播學經驗—功能學派經驗—功能學派主張從外部環(huán)境的變量出發(fā),來揭示事實和行為的原因或規(guī)律;依賴自然科學方法的精確性和客觀性,來研究滲透著人的主觀意識的社會現(xiàn)象和事實。其方法論有其合理性和一定程度的有效性,但其機械性也顯而易見。首先,社會現(xiàn)象和行為并不都具有可經驗性及觀察性,面對復雜的意識活動,經驗的方法顯得很無力;其次,主要依賴的問卷調查和控制實驗技術本身也存在局限,前者概論意義上的有效性不足以說明人的精神的復雜性,后者特定環(huán)境下的結論和社會實際環(huán)境存在差距;再次,經驗性研究所獲得的經驗材料可以解釋微觀事實或現(xiàn)象,但缺乏歷史的、宏觀的社會考察;最后,經驗性研究所推崇的自然主義的純客觀是一種虛妄,科學研究主體的影響無法避免。傳播學經驗—功能學派經驗—功能學派主張從外部67傳播學經驗—功能學派2、功能取向的學術立場所謂功能,總是意味著對某種需要的滿足。功能的思想契合了美國的民族精神,也符合當權者對社會整合有序的管理訴求。經驗—功能學派的研究通常得到私人企業(yè)或政府的贊助,把學術研究和政治利益、商業(yè)利益相結合。因而,它的要旨是通過實證研究找到社會管理傳播的技術,或經營傳播業(yè)的技巧。它的研究成果表現(xiàn)為客觀的話語,但是同時無形中塑造著通過傳播的社會認同、制度性秩序。它實際上尋找的不是客觀真理,而是不同傳媒的受眾的某種共同認同的東西,以便更充分地利用這種資源,達到最大限度的政治控制或最大限度的市場開發(fā)的目的,因而它的功能主義價值取向預設現(xiàn)存社會的合理性。傳播學經驗—功能學派2、功能取向的學術立場68傳播學技術—控制論學派一、傳播學技術—控制論學派的理論來源信息論與傳播學研究密切相關。1948年,申農發(fā)表了《通信的數(shù)學理論》,用以論證當時美國正在試驗的計算機原理。該論文被視為信息論的奠基之作。申農從通信的角度定義傳播,他寫道:“通訊的基本問題是通信的一端精確地或近似地復現(xiàn)另一端所挑選的消息?!彼J為,信息就是能夠用來消除或減少不確定性的東西。為此,他提出一個機器對機器或人-機-人通信的傳播模式:信源譯碼信道編碼
信宿噪音申農的線性傳播模式傳播學技術—控制論學派一、傳播學技術—控制論學派的理論來源信69傳播學技術—控制論學派
該模式的啟發(fā)意義在于:傳播不是一個偶然的過程,而是涉及信息、信息傳遞、信道、編碼、解碼、再編碼、信息冗余、噪音等問題,在傳播的雙方或多方之間,存在由信道和噪音決定的制度性調節(jié)。噪音和信道都有可能成為權力的工具,一旦實現(xiàn)對其的獨占,他人的沉默無聲將可能變成一種制度性規(guī)范。傳播學技術—控制論學派該模式的啟發(fā)意義在于:70傳播學技術—控制論學派控制論思想在技術—控制論學派的理論中起著核心作用。
也是在1948年,申農的老師維納發(fā)表了《控制論或動物和機器的控制與通信》。這篇論文和他次年發(fā)表的《人有人的用處》奠定了控制論的理論基礎??刂普撝匾暤氖窃驅Y果的決定作用。控制論的另一個概念是“系統(tǒng)平衡”。如果一個系統(tǒng)由于環(huán)境變化而導致正常狀態(tài)的嚴重偏離,那么它就需要信息的充分交流。對一個社會而言,社會反饋是社會控制的要義。傾向于穩(wěn)定的社會其實正是信息交流豐富的社會。這里的一個關鍵問題是,傳播者要對反饋做出積極的反應和調整,任何管理程序都包括這種不斷的反映和調整。傳播學技術—控制論學派控制論思想在技術—控制論學派的理論中起71傳播學技術—控制論學派
系統(tǒng)論最早是由奧地利生物學家貝塔朗菲(1901-1972)提出的。正是系統(tǒng)論給予了控制論和信息論以整體大于各孤立部分之和的思想,把研究對象視為有動態(tài)反應的整體。找尋一種從整體上的理解,比僅僅從物理或智力現(xiàn)象上簡單分解更重要。在政治傳播、國際傳播研究中,系統(tǒng)論思想發(fā)揮了顯著的整合傳播現(xiàn)象的作用。20世紀70年代中期,索勒普爾(1917-1984)通過分析有線電視技術對組織社會政治生活的影響,進一步發(fā)展了系統(tǒng)理論。傳播學技術—控制論學派系統(tǒng)論最早是由奧地利生物學72傳播學技術—控制論學派該學派的社會意義:隨著傳播科技突飛猛進的發(fā)展,作為一種方法論學派,技術-控制論的思想在傳播學研究方面顯示出后繼勃發(fā)的態(tài)勢。從信息論出發(fā),20世紀40年代起出現(xiàn)了傳播通道理論,產生這種研究興趣的背景,是如何理解大眾傳媒和技術意義上的通信對時空跨越所產生的多樣化現(xiàn)象。傳播中時空關系和形式移位,通過申農的傳播模式得到了象征性表現(xiàn)。維納在談到申農的這個傳播模式時說:“媒體有助于改變時空關系的程度并不依從于它所攜帶的內容或‘信息’,而是依從于其形式和可再生產性?!眰鞑W技術—控制論學派該學派的社會意義:73傳播學技術—控制論學派二、傳播學技術—控制論學派的理論觀點循著由信息論、控制論和系統(tǒng)論啟發(fā)的傳播思想,傳播媒介形態(tài)的變化發(fā)展對人類社會的影響發(fā)展成為一個重要的傳播學研究領域。它從傳播媒介技術形態(tài)的角度研究傳播現(xiàn)象,被研究者稱為“技術主義范式”。該學派以以下幾位學者及其理論為代表:傳播學技術—控制論學派二、傳播學技術—控制論學派的理論觀點74傳播學技術—控制論學派英尼斯(1894-1952)相關媒介理論的代表性著作《帝國與傳播》(1950)、《傳播的偏向》(1951)英尼斯認為傳播媒介具有時空偏向性。易于長久保存卻不便遠距離運輸?shù)拿浇?,屬于時間偏向性媒介;便于遠距離傳送但長久保存性差的媒介,屬于空間偏向性的媒介。前者利于樹立權威,從而形成等級性社會體制;后者則不利于遠距離管理和控制,從而形成中央集權但等級性不強的社會體制。一個社會主流媒介的時空偏向性與文明的興衰密切相關。英尼斯以經濟史和文明史的角度,從縱向的歷史談到橫向的現(xiàn)實,反復論證了一個基本觀點:一種新的媒介(包括廣義的語言、文字媒介)的長處,將導致一種新的文明的產生。傳播學技術—控制論學派英尼斯(1894-1952)75傳播學技術—控制論學派麥克盧漢(1911-1980),加拿大學者,英尼斯的學生。20世紀60年代,麥克盧漢因在《理解媒介》等著作里提出一系列與眾不同的觀點而成為轟動一時的人物。他最主要的貢獻在于推翻了傳播內容高于內容載體的傳統(tǒng)認識,他要把人們“從對媒介影響的麻木狀態(tài)中喚醒”。他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訊息”等觀點,以及“地球村”的概念。傳播學技術—控制論學派麥克盧漢(1911-1980),加拿大76傳播學的三大學派課件77一般人將媒介看作物理的或技術的,麥氏認為媒介的形態(tài)比其傳遞的內容更重要,一種新媒介問世,不管傳遞了什么內容,媒介本身就會引發(fā)社會的某些變化。媒介是一種巨大的社會象征,不僅傳遞信息,而且告訴人們存在著什么樣的世界,通過改變我們使用傳感系統(tǒng)的比例來改變我們的性格。鑒于電子傳媒的普及,他認為整個地球的時空已經縮小成一個村莊,“產生一個人人參與的、新型的、整合的地球村”,盡管那時的傳播科技還遠沒有像現(xiàn)在這樣發(fā)達。傳播學技術—控制論學派一般人將媒介看作物理的或技術的,麥氏認為媒介78梅羅維茨(1953-),美國傳播學者。代表作:《消失的地域》(1985)。通過研究電視這種媒介形態(tài),論證了媒介本身如何成為一種環(huán)境。他說“電子媒介將許多不同類型的人帶到相同的‘地方’,于是許多從前不同的社會角色特點變得模糊了。由此可見電子媒介最根本的不是通過內容來影響我們,而是通過改變社會生活的‘場景地理’來產生影響?!睂τ诠妬碚f,了解世界上發(fā)生的事情或向往的名人,自己處在什么地方已經不重要了。傳播學技術—控制論學派梅羅維茨(1953-),美國傳播學者。代表作:《消失的地域》79萊文森(1947-),被稱為“媒介哲學家”,美國學者。代表作:《軟邊緣》(1997)。其觀點多少使傳播技術決定論的觀點走向折衷。他認為“人類發(fā)明的所有信息技術,沒有任何一種技術能夠和我們人類基本要素的語言中心相提并論,除非它是對語言的超越和通過某種方式所進行的替代。但是,這些技術還是在有限的層次上對我們的生存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眰鞑W技術—控制論學派萊文森(1947-),被稱為“媒介哲學家”,美國學者。代表作80傳播學的三大學派課件81詹姆斯·凱瑞(1934-2006),美國文化學家和新聞教育家。他關于傳播的傳遞觀和儀式觀的思想中,包含著對媒介技術形態(tài)和表現(xiàn)方式的深刻認識。他認為,人們對傳播的認識通常定位于信息在空間的傳遞和發(fā)布過程,達到對距離和接受者的控制。他強調,傳播的媒介技術和表現(xiàn)方式本身,表現(xiàn)為一種儀式。“傳播的‘儀式觀’并非直指訊息在空中的擴散,而是指在時間上對一個社會的維系;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行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媒介或媒介的表達方式成為一種“神圣典禮”?,F(xiàn)在看電視、上網,除了獲取信息外,已經成為一種生活的“儀式”,這類傳播行為已經在不經意中改變著社會結構。這正是技術—控制論學派的基本研究視角之一。不過,凱瑞的觀點是從人文批判的角度考察媒介形態(tài)和媒介的表達方式,克服了這個學派有時表現(xiàn)出來的技術至上的傾向。傳播學技術—控制論學派詹姆斯·凱瑞(1934-2006),美國文化學家和新聞教育家82評價:當媒介(機器)作為信息的載體越來越強大時,社會機器化,把人的行為按照機器活動的原理來理解或者努力讓機器擬人化,像人一樣思維和傳遞信息,人如何與機器對話,等等,這些暢想導致科學上的一些成果,諸如信息論、控制論、系統(tǒng)論等,它們從自然科學角度論證傳播現(xiàn)象,不僅為經驗—功能學派提供了傳媒功能的認識模式,也啟發(fā)了一批又一批人文-社會科學學者關注媒介(機器)本身如何影響社會和人的發(fā)展。這套思路構成了傳播學的又一個方法論學派。傳播學技術—控制論學派評價:傳播學技術—控制論學派83“三論”本身基本屬于自然科學的研究范疇,它們的出發(fā)點是承認非人的生物體、計算機、人類社會和思維之間存在相似性。從這樣的認識前提出發(fā)研究傳播,看重的是人機交流的物理功能設計和傳播過程的技術特性。此后幾十年,一部分工程技術人員循著這樣的理論,進一步發(fā)展了傳播的工程技術理論。廣義上,他們的研究屬于傳播學的一個很大的領域,但與人文社會科學距離較遠,而傳播學關于媒介形態(tài)對社會影響的研究,是“三論”關于傳播的觀點在社會科學領域的延伸。在新傳播技術急遽發(fā)展的當今,這種研究顯現(xiàn)出有力的生機,比如近些年關于Web2.0、手機新功能的研究。傳播學技術—控制論學派“三論”本身基本屬于自然科學的研究范疇,它們的出發(fā)點是承認非84這些研究開擴了一個重要的傳播學視角。但如果走極端,也會導致“電子烏托邦”和諸如“因特網帶來一個美好世界,迎來一個健康的、直接的民主時代”等幻想。這些觀點忽略了傳播科技以外的因素對社會的影響。在贊美“媒介即訊息”這個觀點的豐富內涵時,還要看到:各種傳媒形態(tài)是人創(chuàng)造的,大多數(shù)傳播活動是人有意識的信息行為,人是傳播的主體。認識到人類傳播系統(tǒng)事實上是一個復雜的、有適應性的系統(tǒng),我們就能看見所有形式的媒介都生活在一個動態(tài)的、互相依賴的宇宙中。當外部壓力產生、新技術革命被引入之后,傳播的每一種形式會受到系統(tǒng)內部自然發(fā)生的自組織過程的影響。(【美】菲德勒,2000)傳播學技術—控制論學派這些研究開擴了一個重要的傳播學視角。但如果走極端,也會導致“85結構主義符號—權力學派結構主義符號—權力學派86一般說來,經驗—功能學派和技術—控制論學派的論證前提較為相近,都有意無意地承認:人的思維和信息的傳播,受制于傳播的基本符號系統(tǒng)——語言,而每個族群、民族、國家成千上萬年形成的文化意識和傳統(tǒng),無形地積淀在語言中,通過語言系統(tǒng)的教育而內化為社會成員的集體心智。換句話說,任何傳播都早已被“結構”了。在這樣的認識前提下,不論論證何種傳播話題,都可以將研究對象的整體劃分為相互制約的不同部分,強調某個部分的意義受制于其他部分。持這樣思路的研究中,又以揭示傳播中符號背后的權力(政治的、意識形態(tài)的、經濟的和文化的權力)背景的居多。“結構主義符號—權力學派”的稱謂由此而來。該學派有時也被稱為“傳播學批判學派”。一般說來,經驗—功能學派和技術—控制論學派的論證前提較為相近87一、德國法蘭克福學派法蘭克福學派,也稱“社會批判學派”,因德國城市法蘭克福而得名。1923年,由富商資助的社會研究所成立,該研究所形式上隸屬于法蘭克福大學,實際上獨立于政府和大學開展社會問題研究和馬克思主義研究。作為西方馬克思主義一脈的法蘭克福學派,繼承了德國哲學思辨的傳統(tǒng)。在被德國法西斯驅趕、流亡的過程中,他們對資本主義條件下的人、文明、技術統(tǒng)治、大眾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等方面的問題,進行了深刻的思考。一、德國法蘭克福學派法蘭克福學派,也稱“社會批判學派”,因德88阿多諾(1903-1969)
曾應邀參加由拉扎斯菲爾德主持、洛克菲勒基金會資助的廣播研究項目。并因此與拉氏發(fā)生根本分析,他在研究中批評廣播音樂墮落為日常生活的裝飾品,斥之為“欺騙快樂的樂觀藝術”,認為藝術已經被整合到一種權力系統(tǒng)中。此次合作以與經驗—功能學派分道揚鑣而告終,顯示出兩個學派在學術研究立場上的根本分歧。阿多諾(1903-1969)曾應邀參加由拉扎斯89馬爾庫塞(1898-1979),法蘭克福學派對資本主義統(tǒng)治下的異化的人的批判,集中體現(xiàn)在馬氏的《單向度的人》一書中。他認為處于西方“單向度社會”和“單向度思想”中的人是“單向度人”。單向度人與西方單向度社會和單向度思想同流合污,變成了失去了想象力、否定、批判、超越和創(chuàng)造力的人。批判學派要揭示出資本主義技術統(tǒng)治的本質,將單向度人解放出來,恢復人之本性的“多向度人”。馬爾庫塞(1898-1979),法蘭克福學派對資本主義統(tǒng)治下90傳播學的三大學派課件91本雅明(1892-1940),對技術統(tǒng)治的批判,以本雅明的《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為代表。本雅明認為機械復制破壞了藝術作品的“韻味”和“獨一無二的權威性”,使文藝流入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和商品之中。他在肯定機械復制對文藝生產的促進作用的同時,批判了其所蘊涵的意識形態(tài)?!八囆g作品的可機械復制性在世界歷史上第一次把藝術作品從它對禮儀的寄生中解放了出來?!薄叭欢?,當藝術創(chuàng)作的遠真性標準失靈之時,藝術的整個社會功能也就得到了改變。它不再建立在禮儀的根基上,而是建立在另一種實踐上,即建立在政治的根基上?!北狙琶鳎?892-1940),對技術統(tǒng)治的批判,以本雅明的《92傳播學的三大學派課件93霍克海默(1895-1973),他和阿多諾一起創(chuàng)立了文化工業(yè)理論,全面批判被工業(yè)流程化了的大眾文化,認為它們都是技術理性的產物,像汽車的大規(guī)模生產或都市復興計劃一樣,經過有組織的策劃和管理生產出來,而技術理性就是統(tǒng)治本身。大眾文化的雷同扼殺了大眾的創(chuàng)造力和自主性,并具有一種強制力迫使讀者屈從和順從,使大眾認同文化工業(yè)的合理性,從根本上維護了資本主義統(tǒng)治?;艨撕D?4該派現(xiàn)在的代表人物哈貝馬斯通過一系列著作揭示了當代傳媒如何被注入商業(yè)模式,成為制造品牌輿論的工具,他把這個過程稱為傳媒的“再封建化”。他的三卷本《交往行動理論》,描繪了關于傳播的一種理想化的模式。該派現(xiàn)在的代表人物哈貝馬斯通過一系列著作揭示了當代傳媒如何被95傳播學的三大學派課件96傳播學的三大學派課件97評價:作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一支,法蘭克福學派對意識形態(tài)進行了較為集中的批判,并貫穿在上述有關對人、文明、技術、大眾文化等批判論域之中。該學派認為意識形態(tài)具有操縱功能、欺騙功能和辯護功能,這三大功能體現(xiàn)在阿多諾對大眾文化的評論中。他認為,大眾文化由意識形態(tài)操縱,這種操縱經由文化工業(yè)得以實現(xiàn)。文化工業(yè)掩蓋了繁華背后的控制本質,從而實現(xiàn)了對現(xiàn)存統(tǒng)治的維護和鞏固。評價:98二、英國文化學派和政治經濟學派二、英國文化學派和政治經濟學派99英國伯明翰大學于1964年成立文化研究中心,形成英國文化學派。該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斯圖亞特·霍爾(1932-)的《編碼/解碼》(1973)一書分析了傳媒產品制作、發(fā)行、傳播/消費和再生產的每一個階段,生產程序和形式,以及存在的條件。英國伯明翰大學于1964年成立文化研究中心,形成英國文化學派100他認為,傳媒扮演著意識形態(tài)的角色,傳媒產品生產的四個階段相互聯(lián)系,并受制度權力關系的制約。這個思路后來成為批判性分析電視傳播的理論前提?;魻柼岢鍪鼙妼ξ谋镜慕庾x有三種方式,即:優(yōu)先式解讀、妥協(xié)式解讀和對抗式解讀。受眾分析以此與文本制作者對文本賦予的意義進行“意義空間中的階級斗爭”。文化學派以文本分析和受眾調查為手段,揭示了大眾傳媒的利益、意識形態(tài)以及受眾符號解讀的多樣性和相對的主動性。20世紀70年代以來,該學派成為傳播學結構主義符號—權力學派中有影響的重要分支學派。他認為,傳媒扮演著意識形態(tài)的角色,傳媒產品生1011966年,英國萊斯特大學成立大眾傳播研究中心,形成英國政治經濟學派。該學派的代表人物格雷厄姆·默多克(1946-)和戈爾丁(1947-)于1973年發(fā)表的《呼喚大眾傳播的政治經濟學》一文,被視為該派的綱領性文字。他們后來還合作編撰了兩卷本的《媒體政治經濟學》(1997)。他們從媒體的所有權和控制權入手分析,認為大眾傳媒是一種特殊的資本主義生產部門,統(tǒng)治階級獲取了對知識、信息和社會形象傳播的控制權,因此他們要通過媒體來保障利益和帶來這種利益的社會制度。從政治經濟學角度分析傳播的還有美國、加拿大等國的一些著名學者。他們的研究視角又可以劃分為自由主義、馬克思主義和制度經濟學等三大類型。1966年,英國萊斯特大學成立大眾傳播研究中心,形成英國政治102三、其他的多重研究視角在法國,從研究傳播符號來審視傳播成為一種傳統(tǒng)。馬克思主義理論家阿爾都塞(1918-1990)認為,概念、詞句在不斷的復制、重組過程中貫穿著意識形態(tài)(這里指人們有意無意中共同接受的規(guī)范、傳統(tǒng)和對社會關系的認識)。媒介是意識形態(tài)國家機器之一,促使人們以可以接受的方式自然地思考和行動,使話語的統(tǒng)治權力合法化。三、其他的多重研究視角在法國,從研究傳播符號來審視傳播成為一103法國結構主義思想家巴爾特(1915-1980)以對符號的研究,體現(xiàn)了這種泛意識形態(tài)的觀點。法國結構主義思想家巴爾特(1915-1980)以對符號的研究104在日常生活里,我們經常接觸許多非語言符號,它們無疑都能起傳遞訊息的作用,即符號學所說的意指作用。比如玫瑰作為符號,其能指是一種觀賞植物所開的花,其所指是愛的激情。當我們把玫瑰們用作符號的時候,實際上它們已經作為一種符碼進入所指的事物之中,成為把當事人以及這種文化交互過程連接起來的傳播渠道。依照索緒爾關于語言/言語的區(qū)分,巴爾特提出了一個與之相似的符碼(code)/訊息(message)關系。符碼相對于語言,訊息相對于言語。其間也存在著選擇(隱喻)與組合(轉喻)兩個軸線。如餐館的菜單,從組合軸上看有涼菜—熱菜—主食—水果等,在中國北方的文化傳統(tǒng)里,這個次序同“僧敲月下門”這個句子一樣不能胡亂顛倒;同時,從選擇軸上看,涼菜里有各種各樣的品種,葷的,素的,山里的,海里的,任你選擇(就像與“敲”相關的還有“推”、“拍”、“叩”等),同樣熱菜、主食等也是如此。在日常生活里,我們經常接觸許多非語言符號,它105巴爾特通過對各種生活符號的破譯向人們表明:我們置身其中的這個世界不是一個由純粹事實所組成的經驗世界,而是一個由種種符號所形成的意義世界,我們從一個符號系統(tǒng)到另一個符號系統(tǒng)不停地對這些符號進行編碼和譯碼,而全部人類的事務如衣食住行都滲透著編碼行為。所以,正如他所說的:符號學也許注定要深入到跨語言領域,其研究材料將時而是神話、敘事、報刊文章,總之所有以分節(jié)語言為第一實體的意指集成;時而是我們的文明的產物,只要它們被言說出來,如新聞報道、說明書、采訪、談話,也許還包括屬于幻想類的內心語言。巴爾特通過對各種生活符號的破譯向人們表明:我們106傳播學的三大學派課件107文化的宏觀表現(xiàn)形式也可以理解為廣義的符號,于是法國學者福柯(1926-1984)在他的一系列文化符號學著作中表達了這樣的觀點:任何權力的行使,都離不開知識的提取、占有、分配與保留。通過知識的制造和傳播,人們獲得了行使權力的權利。因而權力是具有說服效力的,人類科學產生出的知識和真理,在某種意義上是與權力聯(lián)系在一起的。這里的“權力”是指廣義的支配力和控制力。傳播中體現(xiàn)的權力與日常生活共存。傳播的話語規(guī)則體現(xiàn)了話語的社會結構,表明誰可以講話,可以講多少,可以講什么,以及在什么場合講。只要我們想想人們對電視“上鏡”的向往,對于影像中明星的渴望,就可以理解為什么說“傳播”是“權力認可的儀式”了。文化的宏觀表現(xiàn)形式也可以理解為廣義的符號,于是法國學者??拢?08傳播學的三大學派課件109荷蘭符號學家梵·迪克(1943-)對“新聞”這種媒體上最常見的信息進行了文本分析和語境分析。他的分析令人信服地感受到(甚至新聞作品的當事人也沒有意識到)新聞的深層“意識形態(tài)”成分。新聞話語的多層級結構特征,決定了受眾一般只能得出既定結構所提供的解釋框架,其他的解釋框架會被使用到反面的解釋中?!坝浾咴谝月殬I(yè)的新聞價值標準制作新聞時,實際上不斷地復制著社會的話語,無形中將與事實相關的政治、經濟和意識形態(tài)等方面的價值觀內涵其中了?!薄拔覀兊男侣?、新聞制作和報紙已深深地被他們有效地以一套固定程式收集每天新聞而編織的那張網所束縛了。”荷蘭符號學家梵·迪克(1943-)對“新聞”這種媒體上最常見110傳播學的三大學派課件111法國社會學家布爾迪厄(1930-)提出了場域(field)的概念。他認為:“從分析的角度來看,一個場域可以被定義為在各種位置之間存在的客觀關系的一個網絡(network)或一個構型(c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任務三 制作簡單動畫 說課稿 -2023-2024學年桂科版初中信息技術八年級上冊
- 二零二五年度房產交易擔保責任與違約責任追究條款3篇
- 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2024年-2025年小學六年級語文)統(tǒng)編版開學考試((上下)學期)試卷及答案
- 2025版合伙人新材料研發(fā)與產業(yè)化合同2篇
- 貴州理工學院《工程管理與法規(guī)》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貴州經貿職業(yè)技術學院《建筑給水排水工程實驗》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2024年防水修補服務具體協(xié)議條款版
- Unit 4 My home Part B Let's talk Let's learn大單元整體說課稿表格式-2024-2025學年人教PEP版英語四年級上冊
- 2024年電力線路通道保護協(xié)議3篇
- 2023年靈芝項目構思建設方案
- 小學三年級下冊英語(牛津上海一起點)全冊語法知識點總結
- 2024秋期國家開放大學《建筑工程項目管理》一平臺在線形考(作業(yè)1至4)試題及答案
- 臨床5A護理模式
- 2025屆高考英語一輪復習讀后續(xù)寫說課課件
- 潔柔形象升級與整合內容營銷方案
- 2025屆高考數(shù)學一輪復習建議 概率與統(tǒng)計專題講座
- 廣東省公務員考試筆試真題及答案
- 吸入療法在呼吸康復應用中的中國專家共識2022版
- 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體系培訓考試題參考答案
- 信息科技課程標準測(2022版)考試題庫及答案
- 部編版二年級下冊語文第四單元教學設計含語文園地四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