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行為分類_第1頁
法律行為分類_第2頁
法律行為分類_第3頁
法律行為分類_第4頁
法律行為分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淺談法律行為的分類依法律行為所含意思表示為單方還是雙方區(qū)分為單方法律行為和多方法律行為;以法律行為是否除意思表示以外尚需具備一定形式為標準區(qū)分為要式行為和不要式行為;以法律行為之效力發(fā)生于行為人生前或死后為標準區(qū)分為生存行為(又稱為生前行為)及死因行為;依法律行為是否直接使人受受有財產利益進行分為加力行為和非加力行為;依法律行為是否以支付標的物為成立要件區(qū)分為要物行為和諾成行為;依法律行為成立的給付關系有無對價進行分類可分為有償行為和無償行為;以關聯(lián)行為是否具有獨立性區(qū)分的主法律行為與從法律行為;依相關行為是否僅為他行為的一項要件進行分類為獨立行為和補足行為;法律基于一定的考慮設定了其認為系合理法律行為的標準以此區(qū)分生效的法律行為和不生效的法律行為;由北京銳得PPT論壇整理發(fā)布/我們還可以依其他方式來劃分法律行為,例如根據(jù)法律所屬的不同的法律領域來分類有債法上的行為;物權法上的行為;婚姻法上的行為;亦有以法律行為是發(fā)生或變動身份法律關系抑或財產法律關系之效果為標準區(qū)分為身份法律行為和財產法律行為等,以下即就學理上關于財產行為討論最多且最不易了解之重要分類—負擔行為、處分行為;債權行為、物權行為;有因行為、無因行為開展說明。負擔行為和處分行為基本概念民法理論將發(fā)生或變動財產法律關系的財產行為區(qū)分為負擔行為和處分行為。負擔行為指以發(fā)生債權債務為其內容的法律行為,亦有稱為債權行為或債務行為。負擔行為的主要特征在于因行為之作成,債務人負有給付之義務,債權人基于債之關系得向債務人請求給付,所謂給付,包括作為和不作為,且不以有財產價值者為限。例如物之出賣人負有交付其物于買受人并使其取得該物之所有權之義務;買受人對于出賣人有交付約定價金及受領標的物之義務。易言之,負擔行為使義務人受其行為之拘束,使其產生法律上之負擔—給付義務,但給付效果尚待履行。對此,德國學者梅迪庫斯亦指出:負擔行為產生一項或多項請求權,或者—在現(xiàn)金交易行為中—至少產生一項能夠保留給付的法律原因。負擔行為可以是單獨行為,例如捐助行為;也可以是契約,包括單務契約(例如贈與契約、保證契約),也包括雙務契約(例如買賣契約)、不完全雙務契約5(例如委任契約,委任人之費用償還義務不以相對給付為條件)。處分行為,指使某種特定權利直接發(fā)生、變更或消滅的法律行為,包括物權行為、準物權行為。物權行為是指現(xiàn)實變動物權關系的財產行為;準物權行為是指以債權或無體財產權作為標的之處分行為,例如債務免除、抵銷、債權讓與等。此類行為雖不已發(fā)生物權變動為其直接效果,但該行為之結果與將發(fā)生權利變動,頗與物權行為類似,學說遂將之稱為準物權行為或債權法上之處分行為。關于財產法律行為之概念分類可以做以下理解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的區(qū)分:兩行為區(qū)別之實益可分以下幾點說明:1.處分行為應適用所謂「標的物確定原則」或稱「特定原則」。即物權行為或準物權行為最遲于其生效時,其標的物須屬特定,并須就一個標的物作成一個物權行為或準物權行為(一物一權原則)。反之,負擔行為則不受此限制,在種類之債或金錢之債,用哪些具體客體來履行債務的問題可以暫時不予回答,負擔行為在債務具體化(集中化)為特定的對象之前就已有效6。2.有效的處分行為,以行為人有處分權為要件,無處分權而處分權利標的物者,為無權處分,其效力未定,須經有權利人之承認或事后取得處分權始生效力。(參照臺灣民法第118條)7反之,負擔行為則無此要件之要求,任何人只要具有相應的行為能力,都可以從事負擔行為。例如出賣他人之物,出賣人對標的物雖無處分權,其買賣契約仍然有效,至于標的物能否交付并移轉所有權,乃出賣人債務不履行的問題,與買賣契約之效力無關。根據(jù)德國民法典第306條、臺灣民法第246條,只有在行為人約定的給付自始客觀不能履行,該負擔行為才會無效。3.關于物權行為適用「公示原則」,即基于交易安全之維護,物權的變動須有一足由外界辨識之征表,,避免第三人遭受不測之損害。其公示方法,在不動產為登記,在動產為交付(移轉占有)。物權之存在及其變動既有此可由外界查悉的征表,法律順理承認了公信原則,即信賴此征表而有所作為者,縱令此征表與實質權利不符,其信賴應受保護,因而產生善意取得制度。8不過,準物權行為(例如債務承擔),欠缺公示方法,無善意取得制度之適用。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間之關系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間之聯(lián)系關系,學理上可歸納出以下幾種情形:1.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并存者。例如甲出賣某車給乙(買賣契約、負擔行為),并依雙方讓與所有權之合意交付之(物權契約、處分行為)。2.僅有負擔行為而無處分行為。例如:在雇傭、租賃契約,其債務之履行系屬事實行為,不發(fā)生處分行為之問題。3.僅有處分行為而無負擔行為。例如動產所有權之拋棄處分行為之重點—物權行為處分行為包括物權行為及準物權行為,尤以物權行為為主要,且物權行為與準物權行為之區(qū)別僅在于其標的一為物權一為債權或無體財產權,效力及特性上并無二致,故此僅就物權行為說明如下。一概念源起物權行為是現(xiàn)實變動物權關系的財產行為,亦即以物權的設立、變更或廢止為目的之法律行為。為對物權行為理論的概念有一完整的認識,首先我們必須對其源起的歷史背景有所了解。物權行為概念的提出應歸功于德國歷史法學派創(chuàng)始人薩維尼,在公元1815-1816年的冬季講學中,他開始對德國傳統(tǒng)取得權源與取得方式理論提出挑戰(zhàn)性的看法,他認為:“履行買賣合同或其它以所有權移轉為目的的合同的交付,并不是一個純粹的事實的履行行為,而是一個特別的導致所有權移轉的「物」的契約。”于其論著《現(xiàn)代羅馬法體系》一書中,他更清楚地表達了這種思想,他認為:“私法契約是最復雜最常見的,在所有法律制度中都可以產生契約……在物權法中,它們也同樣廣泛地應用著。交付10是一種真正的契約,它具有契約概念的全部特征:它包含著雙方當事人對占有物和所有權移轉的意思表示……僅該意思表示本身作為一個完整的交付是不夠的,因此還必須加上物的實際占有取得作為其外在的行為,但這些都不能否定其本質是契約。該行為的契約本質經常在重要場合被忽略,…比如一棟房屋買賣,人們習慣上想到它是債權契約,卻忘記了隨后而來的交付亦是一個契約,而且是一個與買賣完全不同的契約,的確,只有透過它才能成交?!倍兜聡穹ǖ洹返挠^念:《德國民法典》制訂時,德國法學界普遍接受了薩維尼的理論,發(fā)展并完善了物權契約和物權行為理論,并貫徹于民法典中。具體來說,物權行為理論擴展至以下內容:1.承認「分離原則」,即物權行為的獨立性。2.提出了「抽象原則」,即物權行為無因性之概念。3.物權變動的形式主義原則,即物權公示原則。三物權行為的構成物權行為理論在德國學說的鼓吹以及德國民法典的開展下,確立了分離原則、抽象原則、公示原則,已如上述。然而,應否承認物權行為理論,仍是學者間爭議的核心,不同見解不旦折射出學者對于物權變動立法模式上分歧的看法,更反映出法律觀念的差異。無論是否支持物權行為理論,首先都必須對物權行為的構成作一概念上的理解。關于物權行為的概念,1876年德國民法典第一草案的起草者曾采用了物權契約的概念,但隨即受到批評,負責制訂民法典的第二次委員會決定改以(物權的合意)代之,并表示是否為物權契約,是一項法律理論構成問題,應由學說予以決定。故物權行為的意義,學說上始終存有兩種對立的見解,5兩說爭議之處主要就是圍繞在究竟登記和交付應視為物權行為的特別成立要件抑或特別生效要件,所謂物權行為,即是指由當事人使物權法律關系發(fā)生變動的意思表示(包括物權的合意)與物權變動的外部征表(于不動產乃登記,于動產乃交付)相結合的法律行為。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薩維尼提出物權行為之概念并認為其應與債權行為區(qū)分,確立了債權行為物權行為分離的原則。其后,在此基礎上,他更進一步指出,物權行為必須抽象化(無因化),使之與作為基礎的債權行為分離。債權行為因錯誤而撤銷、不成立、無效均不影響物權行為的效力,因有效物權行為喪失所有權的人,僅能依不當?shù)美囊?guī)定請求返還。此一概念雖然受到部分普通法學者的反對,但因薩維尼的強大影響力,以及諸多學者的推廣,終形成德國普通法學說的通說,并現(xiàn)實地反映于德國民法典之制訂。繼受德國民法的臺灣,雖然法條尚未明文規(guī)定,但法院判決均肯定物權行為之無因性19,學者間亦多承認物權行為無因性是臺灣現(xiàn)行民法之一項基本原則20。由北京銳得PPT論壇整理發(fā)布/法律行為,視其行為之作成,是否予他人以利益或其它財產上之利益,致其財產有所增益,得分為給與行為、非給與行為。而給與行為中,根據(jù)給與原因是否與法律行為結合不可分離,又可區(qū)分為有因行為、無因行為。至于非給與行為,例如社團設立行為、形成權之行使等,因其行為之作成,當事人所欲實現(xiàn)之經濟上或社會上意義,已然達成,無待法律上原因之探求,故無所謂有因無因的問題。不過,非給與行為中,代理權及其它法律權能之授予行為,具有特殊性,介于給與行為與非給與行為之間,依德國之多數(shù)說,其基礎關系縱因基礎行為不生效力而有欠缺,代理權授予行為不因而影響其存續(xù),亦具有無因性。有因行為、無因行為所謂「給與」,系指因法律行為之作成,致他人之財產有所增益者而言。任何人之所以愿意減少自己的財產而增益他人的財產,都是企圖達成特定的目的;這個目的就是給與的緣由,而第一個目的常成為第二個目的的手段。給與所欲實現(xiàn)的之目的,除個人主觀上之目的(例如感恩、同情……等)屬于行為動機的范疇外,在每一個給與,都有其所企圖實現(xiàn)之典型交易目的。這些典型的交易目的也就是給與所欲實現(xiàn)的法律效果,而這些法律效果也就決定了給與之法律性質以及對其所應適用之法規(guī)。因此,所謂法律行為之原因,系指給與所欲追求之典型交易目的,或是基于此種交易目的而欲實現(xiàn)的法律效果。學理上關于有因行為、無因行為之討論,主要是針對給予行為展開的,而欲了解法律行為有因、無因的問題,首先必須明了「給與」的意義。有因行為(要因行為),指法律行為與其原因相互結合不可分離,以原因為其內在構成要件;法律行為是否成立,依原因是否有效而定。債權行為,尤其是法律上之有名契約,例如買賣、租賃、使用借貸等,均為有因行為。在這些行為之中,給與行為之生效,是屬于原因之實現(xiàn)或雙方當事人對原因之有效合意。無因行為,指行為與原因可以分離的法律行為。無因行為并非沒有原因,只是原因從法律行為中抽離,使原因不成為法律行為之內容,原因超然獨立于法律行為之外,不以原因之欠缺或不存在,致法律行為受其影響。整體上來講,負擔行為(債權行為),原則上系屬要因行為,但亦有例外,例如票據(jù)行為;且學者通說認為此僅是任意規(guī)定,基于契約自由原則,于不違背公序良俗的范圍內,當事人間自得成立類如德國民法所定之債務拘束或債務承認等不要因契約。對此,臺灣學者陳自強教授有不同的看法,于其后的論述中再作介紹,茲先圖標如下:無因行為之無因物權行為自薩維尼提出物權行為應與作為原因關系之債權行為分離,不受其效力之影響的觀點以來,法學界對物權行行為的無因性產生廣泛的討論,。物權行為必須抽象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