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中的人性問題_第1頁
心理學中的人性問題_第2頁
心理學中的人性問題_第3頁
心理學中的人性問題_第4頁
心理學中的人性問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心理學中的人性問題

“人性”的討論似乎是心理學的一個永恒主題。從亞里士多德的“靈魂階梯說”到超個人心理學的“靈性論”,無不透視著人類探索中的艱辛與卓越?!叭诵浴钡奶接懘俪闪诵睦砜茖W的繁榮與昌盛,卻也造就了心理學的支離與破碎?!翱茖W心理學”因其研究方法的客觀化、研究結(jié)果的可證實性而榮加“主流心理學”之美譽,卻也因其“貶低人之尊嚴,漠視、扼殺人之本性”而備受“非主流心理學”的批評與詰難!因此,如何研究人性,如何把握人性,似乎成了心理學內(nèi)部相互衡量的一把尺度,而在這方面,“非主流心理學”對人性的關注似乎更可取一些。一、發(fā)揮作用:“人之本質(zhì)”的光活動當西方心理學第一勢力行為主義以動物性否定人性而大張旗鼓的時候,精神分析心理學也因洞悉了“冰窟下的人之本能”而興奮不已。弗洛伊德曾斷言:“精神過程本身都是無意識的,有意識的心理過程不過是一些孤立的動作和精神生活的局部?!痹诟ヂ逡恋驴磥?通過無意識的精神活動來洞悉人之本能要遠比有意識的精神活動重要得多。于是,以此為契機,弗洛伊德付畢生之精力構(gòu)筑了他的宏大的、令世人足以瞠目的精神分析學說。(一)創(chuàng)造性自我的出現(xiàn)深受動物機能主義影響的弗洛伊德認為“人性”就是人的基本本能。雖然他關于人的基本本能的論述,在其理論的前后期有著明顯的變化,但其本質(zhì)并沒有發(fā)生根本性的改變。無論是其早期的自我本能與性的本能,還是后來的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都是建立在嚴格的生物學意義上的理論體系,都帶有鮮明的動物性色彩。尤其是,他的關于“里比多”這一動力源的論述,使其理論走向了濃厚的“泛性論”觀點。這一觀點,不僅遭致別的理論流派的強烈攻擊,就是他的虔誠的追隨者們也紛紛與之分道揚鑣。雖然他以“動物之本能取代了人之本性”、“以病態(tài)的人格觀來審視正常的人格”,犯了嚴重的生物還原論傾向,但其理論對“人性”的復活所起的作用是不容抹殺的。可想而知,若沒有弗洛伊德的開拓性研究,就難以促成榮格的“發(fā)展性人格觀”,而阿德勒的“創(chuàng)造性自我”似乎也是不可能的!榮格和弗洛伊德最大的分歧在于對“里比多”的解釋上。弗洛伊德認為里比多完全是性的潛力,而榮格則認為它是一種普遍的生命力,不僅表現(xiàn)于生長和生殖中,也表現(xiàn)于其他活動上。正是這種“普遍的生命力”的存在,促使人格不斷地向前發(fā)展。而阿德勒也強烈反對弗洛伊德把性本能作為人類行為的根本動力。他認為人格的形成和發(fā)展主要取決于社會,自我能夠按照社會的要求選定自己的獨特的生活風格。雖然榮格和阿德勒就弗洛伊德的“泛性論”做了不同程度的修改,但古典精神分析的“泛本能論”的宗旨還是引來了眾人的指責,并不可避免地促成了精神分析社會文化學派的誕生。當哈特曼設法使自我由伊底的奴隸下解放出來并賦予它“與自我環(huán)境相互調(diào)節(jié)功能”的時候,“人性”終于成功地邁出了古典精神分析的“冰窟”而開始擁抱太陽和生活!哈特曼認為,人的自我既不是本我的仆人,也不是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仆人,而是兩者的主人,自我能夠適應環(huán)境,甚至改造環(huán)境,它是一個沒有沖突的自我領域。艾里克森更是大膽地把“自我心理學分析重點從本能驅(qū)力的潛意識方面轉(zhuǎn)移到自我與社會之間相互作用的意識層面”。他認為自我是一種心理過程,是人的過去經(jīng)驗和現(xiàn)在經(jīng)驗的綜合,能把人在進化過程中的內(nèi)心生活和社會任務兩股力量結(jié)合起來,引導心理性欲向著合理的方向發(fā)展。這一成功的轉(zhuǎn)變使得精神分析學家涉足社會文化因素對人性的影響,成了天經(jīng)地義的事。社會文化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霍妮有過很好的評價:“我們首先得記住,關于文化影響人格的范圍和性質(zhì)的現(xiàn)代知識,在弗洛伊德制訂其心理學體系時還很難得到,其次,作為本能論者的方向,他不可能對文化因素作出正確的評價?!被诖?社會文化論者就社會文化對人性的影響做了大量的實地研究和跨文化研究,并得出了許多有益的結(jié)論。沙利文認為:“人格的形成和發(fā)展是人與人之間相互作用的結(jié)果,人是社會的動物?!备チ_姆則更是認為“人性不是抽象的東西,它有各種具體的需要,以及在需要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各種體驗”、“要真正理解人,必須深挖理性背后的人類的基本動力。人的需要能否滿足,人的情感是否健康,這對于個人精神是否健全,甚至對社會是否健全,都是至關重要的”。他的這一論述,無疑對心理學的第三勢力——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誕生有著深遠意義。(二)如何解及其進一步的“罪犯”精神分析的整個理論大廈是建立在其“潛意識”理論基礎之上的。弗洛伊德認為,“潛意識”構(gòu)筑了人格的整個方面,它包括原始的本能沖動以及與本能沖動有關的各種欲望。這些本能沖動因不為社會風俗、道德、習慣所容納,而被壓抑在“潛意識”領域內(nèi),平時不易為人們所覺察。因而精神分析學家們所要做的就是,如何找到一條有效的通往“潛意識”的途徑,通過分析那些不為社會所允許的“骯臟”的東西,來達到揭示人性的目的。基于上述理念,像自由聯(lián)想、夢、口誤、筆誤、常見的遺忘、生活中的疏忽、字詞聯(lián)想等不為其他心理學家們所啟齒的研究方法,卻備受古典精神分析心理學的青睞。而后來的精神分析學家們,更是在此基礎上把社會文化的研究方法成功地運用到精神分析中來。這些方法的運用對于全面、深入地了解人性,是有著積極意義的,但其鮮明的還原論傾向和濃厚的主觀性色彩,又使其在探索人性的道路上設下了難以逾越的羈絆,而不避免地走向了以變態(tài)看常態(tài)、以特殊等同于一般的形而上學的道路。二、人性是“人性”的解放人本主義心理學是20世紀50—60年代在美國興起的一種心理學理論,是對行為主義人性機械論傾向和精神分析人性悲觀論傾向的超越,是對“人性”的解放。在眾多的心理學理論中,人本主義心理學第一次毫無掩飾地、系統(tǒng)地對人性進行了剖析。“人性”理論構(gòu)建了人本主義心理學體系的核心。正如馬斯洛所言:“所有的人類關系,所有的人類制度,以及整個人類文化,都是以人性為依據(jù)的。我確信,過去曾嘗試過的各種價值體系,……它們的失敗,主要是由于它們是建立在錯誤的人性和社會概念之上的?!?一)人性的自我成長人本主義心理學對行為主義的機械決定論和精神分析的本能決定論進行了嚴厲的抨擊。在他們看來把人和動物等量齊觀,把人性物化,簡直是對人性的侮辱,是對人性的泯滅和人類尊嚴的降低!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戈布爾指出:行為主義者們把人僅僅視為一個動物種類,與其他動物無本質(zhì)區(qū)別,都有著破壞性、反社會的傾向。而精神分析的病態(tài)的人性觀更是對人性的扭曲!正如馬斯洛所言:如果一個人只潛心研究精神錯亂者、神經(jīng)癥患者、罪犯、越軌者和精神脆弱者,那么他對人類的信心勢必越來越小,他會變得越來越“現(xiàn)實”,尺度越放越低,對人的指望也越來越小……因此,對畸形的、發(fā)育不全的、不成熟的和不健康的人進行研究就只能產(chǎn)生畸形的心理學和哲學。這一點已經(jīng)是日益明顯了。一個更普遍的心理科學應該建筑在自我實現(xiàn)的人的研究上?;谏鲜隼砟?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獨辟蹊徑,高揚心理學研究人性的旗幟,使心理學在當代新的歷史條件下回歸于人性的科學。在人本主義看來,人性就是人的內(nèi)在本質(zhì),即人的獨特的本體論存在狀態(tài)。它既不能還原為物質(zhì)的存在,也不能單純地還原為精神的存在,它是物質(zhì)實體和精神的有機結(jié)合。精神生活應當是人的本質(zhì)的一部分,它是人性的一個基本的特征,沒有它,人性就不是充分的人性,就不是飽滿的人性,就會失卻人性的統(tǒng)一。在論述完人性的整體性之后,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們懷揣著柏拉圖、康德、盧梭等人的“人性具有潛在的善性”的經(jīng)世格言,開始興致勃勃地建構(gòu)他們的人性“自我成長”理論。他們相信,人性并不是一個靜態(tài)的東西,而是一個動態(tài)的發(fā)展過程?!白晕页砷L”是人性的根本特點。人的最佳狀態(tài)就是自主地、有選擇地、持續(xù)不斷地成長。在成長的過程中,人類有機體有能力進行自我指導,能夠?qū)ψ约旱拇嬖诜绞截撠?。在自我實現(xiàn)動機的驅(qū)使下,在提供了適當?shù)某砷L和自我實現(xiàn)的環(huán)境和機會下,人性就能不斷地向著健康的方向發(fā)展。馬斯洛認為:“人的成長過程就是自我實現(xiàn)的過程。實現(xiàn)的過程既有文化的緯度,也有心理學的緯度。一方面,人種所特有的人體潛能是由家庭、教育、環(huán)境和文化塑造的;另一方面,它們又是由人自己決定的,受其選擇、意志和決策決定的。”羅杰斯也認為:“有機體都有一種有方向的形成傾向。它的內(nèi)心深處都有一種想保存、提高和再造自己的傾向。它也希望擺脫外界的控制而獨立,成為自我支配的,甚至超越自己的本性?!笨傊?人本主義心理學對人性持一種樂觀、建設的態(tài)度,“人是一種正在成長過程中的存在”,人性的顯著特點是“持續(xù)不斷地成長”,而且,在成長的過程中,人性是自主的,是能夠進行自我選擇的。人性成長的動力在于“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和現(xiàn)實上人性的不完善之間的差距,這種差距促使個體不斷的發(fā)展和完善。誠然,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人性觀在反對傳統(tǒng)心理學的非人化傾向,促使心理學回歸于人性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但其在人性的界定上,還是有其缺陷的。馬斯洛在否定了精神分析的人性本能論之后,卻以“似本能”的方式又把它呈現(xiàn)出來,這樣在無形當中,夸大了人性中遺傳因素的作用,而忽視了社會環(huán)境對人性的影響,使其人性論具有了鮮明的“先驗論”特色。同時人本主義人性論中“人性本善”的語調(diào),則讓其人性觀由具體的人性而走向了抽象的人性論。(二)馬斯洛的整體觀行為主義理論家把意識看成是一種副現(xiàn)象,他們由刺激直接推論反應,由環(huán)境直接推論行為,這種機械性的研究方法實際上抹殺了人性的存在。精神分析心理學雖然給人的“本能”以合法的地位,卻由于研究對象的畸形而使其方法凸顯形而上學的特點。作為以人性為研究根基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在研究方法的選擇上,必然反映著他們的強烈的“人性主義”色彩!馬斯洛認為,人是一個有機的統(tǒng)一整體,人類的經(jīng)驗和人的主觀世界是作為一個整體發(fā)揮作用的。人的自我實現(xiàn)的傾向也是趨向于更加完整。因此,必須對人類特有的心理現(xiàn)象進行整體的分析研究。羅洛·梅的存在分析治療理論更加注重對病人進行整體的心理治療,既要考慮到病人的過去因素對致病所造成的影響,又要從發(fā)展的方向洞察病人的未來傾向,也就是了解他的全部存在,探討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對他所具有的意義的聯(lián)系。而要達到這一目的,現(xiàn)象學的整體分析和存在主義的經(jīng)驗描述無疑是最好的!當然在肯定了這兩種研究方法后,對于心理學研究中其他有效的研究方法,人本主義心理學也并不持排斥的態(tài)度。因為人本主義心理學方法論的基本特征,就是反對方法中心主義,主張以解決問題為中心,把客觀實驗方法和主觀經(jīng)驗方法整合起來,以便更準確、有效地描述人性、挖掘人性。所以說,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方法論不僅是批評行為主義和精神分析的理論武器,而且也是創(chuàng)建人本主義心理學人性觀的理論支柱。三、、對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反思開始形成人本主義心理學通過對行為主義物化論和精神分析本能論的批判,成功地實現(xiàn)了向健康人性的回歸。這對于人性的張揚其意義無疑是巨大的!一時間,人性、自由、價值、尊嚴、自立、自我接納、自我肯定、自我成長等術語開始充斥美國人的文化生活,人們開始逐漸沉溺于自我發(fā)展、自我實現(xiàn)的“自私”文化氛圍中!這種現(xiàn)象如此嚴重,以至于維茨大聲疾呼:“人本主義心理學已經(jīng)變?yōu)樽诮獭旧鲜亲晕页?。”這使得一些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開始反思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局限性。他們逐漸認識到人本主義心理學并不是走錯了道路,而是人本的范式對于人性的理解還不夠充分,需要一種比人本主義心理學更廣闊更開放的范式,正如蘇蒂奇回憶的那樣:“我感到人本的取向欠缺一點什么,它未能充分地綜合理解文化對‘內(nèi)在的個人’領域所開拓的深度,也不夠重視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我越來越意識到一個特殊的問題,就是自我實現(xiàn)的概念已不足以包容一切……我常與馬斯洛討論他理論中的種種問題及局限,而我對神秘體驗的心理學方法的長期的興趣不斷使我對人本主義的基本理論產(chǎn)生懷疑?!庇纱丝梢?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僅僅局限于個人或自我范圍內(nèi)的問題,僅是對人性的“日常生活”作剖析,還不能涵蓋超越個體水平的心理和意識,還不能夠使整個有機體和宇宙密切聯(lián)系,使“人性”和自然融合共生!而在這方面,超個人心理學似乎更能說明問題。(一)人類社會“人性”的超個人心理學超個人心理學是在反思人本主義心理學“小我”人性觀的過程中,融合了東方文化智慧及現(xiàn)代西方科學的優(yōu)秀成果的基礎上而誕生的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它以超自我、超時空的心理現(xiàn)象為研究對象。正如超個人心理學家們說的那樣,“超個人心理學關注對人性的最高潛能的研究”、“它是以宇宙為中心,超越人類和人性的心理學”、“超個人心理學主要研究超常的心理健康和人類幸福問題,即以超越個人中心、自我封閉和自我滿足的意識狀態(tài)的研究為重點”。從上述論述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超個人心理學從更高更廣闊的視角來理解人和人性,它不僅要研究人本主義心理學現(xiàn)實中的“人性”,而且更大膽地提出以“超人性為中心”,研究追求時空限制的心理健康與人生幸福的人,研究與世界協(xié)同的人,研究以“大我”為中心的人性的真我實現(xiàn)!為此,為了實現(xiàn)對“人性”的真正超越,超個人心理學不僅在心理學研究中恢復了“超越性(靈性)”的合法地位,而且人性中的“非理性”層面也被視為是可取的!超個人心理學的出現(xiàn),彌補了人本主義心理學在追求“人性”終極潛能上的不足,使“人性”上升到一個更高的研究領域。與此同時,由于其語言的含混、思想的晦澀以及理論的神秘與虛幻,又使其在追求“人性”的真諦上,缺乏可信的科學根據(jù),而人們在憧憬中不免有幾分失落!(二)“超覺靜態(tài)”有利于探索新的研究方法超個人心理學作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其理論正處于起步和建設階段,所以還沒有完善的理論體系,相應的其研究方法也還沒有系統(tǒng)地建立起來。一方面在借鑒、吸取其他心理學研究方法的優(yōu)點的同時,也在積極地發(fā)展自己獨特的研究方法。“超覺靜坐”便是其企圖建立自己研究方法的最好例證?!俺X靜坐”是參照印度的瑜伽功和中國的禪坐而發(fā)展起來的,適合于西方人非宗教需要的一種意識訓練形式。超個人心理學家把其看作是調(diào)節(jié)注意、擴大知覺、自我系統(tǒng)審查的一種有效的方法。目前,這種理論正經(jīng)歷著實證方法的探索和驗證??傊?超個人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傾向于個人體驗為主,追求個體和環(huán)境、宇宙的融合共生,對于個體人性的超越,開創(chuàng)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