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古典詩歌鑒賞古典詩歌中意象意象與意境在詩歌中的應用意象類別1、送別場所2、植物類3、動物類4、樂器類5、自然類概念:意象:是詩人的思想感情與客觀物象的融合。意象是局部的、具體的。意境:是詩人通過種種意象的創(chuàng)造和連綴所構成的充滿詩情畫意的藝術境界。意境是整體的空靈的。一、送別場所
南浦與長亭(借代)南浦:
在中國古代詩歌中,南浦是水邊送別的場所。屈原《九歌·
河伯》:與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別賦》:春草碧色,春水綠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古人水邊送別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長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為水邊送別之地的代名詞。長亭:是陸上的送別場所。李白《菩薩蠻》: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p>
柳永《雨零霖》: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钍逋端蛣e》: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p>
水仙子·
夜雨徐再思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后。落燈花,棋未收,嘆新豐孤館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憂,都上心頭,
這首散曲通過哪些意象表現(xiàn)怎樣的一種思想感情?
作者選擇了在中國詩詞中具有傳統(tǒng)表現(xiàn)力的兩樣事物——“梧葉”和“芭蕉”——來描繪雨景,表達愁思。梧葉飄零,表明秋已來臨,雨點打在芭蕉上,恰似打在心上,引起無限愁思。兩個“一聲”,極狀梧葉越飄越多,秋氣逼來之緊;兩個“一點”,形容愁思之多猶為雨點。因為思歸難以安寢,因為思歸棋盤懶收,客居孤館,夜雨添愁,無法排遣,只有長嘆了。愛妻可憐,二老可憂,凡此種種,一齊襲上心頭。二、植物類(比喻或象征)芳草、芭蕉、梧桐、梅花、松柏、菊花、牡丹、桃花、揚花芳草:在古典詩歌中比喻離恨樂府詩:青青河邊草,綿綿思遠道李煜: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白居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即以遠接天涯,綿綿不盡,無處不生的春草,來比喻離別的愁緒
芭蕉——凄苦之音(孤獨與憂愁)
芭蕉,常常與孤獨憂愁特別是離情別緒相聯(lián)系。南方有絲竹樂《雨打芭蕉》表凄涼之音。李清照曾寫過:“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卷有余情?!卑褌?、愁悶一古腦兒傾吐出來,對芭蕉甚為怨悱。吳文英《唐多令》:“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v芭蕉,不雨也颼颼?!备饎僦佟饵c絳唇》:“閑愁幾許,夢逐芭蕉雨?!庇甏虬沤侗緛砭蛪蚱鄲淼?,夢魂逐著芭蕉葉上的雨聲追尋,更令人覺得凄側芭蕉
芭蕉:常與孤獨憂愁凄涼特別是離情別緒相聯(lián)系。李清照: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卷有舍情。吳文英《唐多令》: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v芭蕉,不雨也颼颼。葛勝沖《點絳唇》:閑愁幾許,夢逐芭蕉雨。南方有絲竹樂《雨打芭蕉》表現(xiàn)凄涼之音。梧桐:表示凄苦白居易《長恨歌》: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李煜《相見歡》: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溫庭筠《更漏子》: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更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李清照《聲聲慢》: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梢娗镉甏蛭嗤?,別有一分愁滋味。梅花:寄托一種高潔的品格。陸游: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蘇軾:詩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綠葉與青枝。林逋:疏影橫斜水清淺,
暗香浮動月黃昏.松柏:象征孤直頑強《論語》:“歲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眲⒂礤a:后來富貴已凋落,歲寒松柏猶依然。另外:菊花象征高潔
桃花象征美人牡丹象征高貴揚花象征飄零
蟬虞世南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首托物寓意的小詩,是唐人詠蟬詩中時代最早的一首,很為后世人稱道。請分析它的思想內容。
古人認為蟬生性高潔,棲高飲露,故說“飲清露”。
“流響”狀蟬聲長鳴不已,悅耳動聽。梧桐是高樹,著一“疏”字,更見其枝干的高挺清拔。末兩句是全篇的點睛之筆,蟬聲遠傳,一般人往往以為是憑借秋風的傳送,詩人卻別有會心,強調這是由于“居高”的緣故。這種獨特的感受蘊含著一個真理:立身品格高潔的人,并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借,自能聲名遠播。三、動物類:杜鵑、烏鴉、大雁、青鳥蟋蟀、蟬、猿、燕……杜鵑:又名布谷、子規(guī)、杜宇古代有“望帝啼鵑”的傳說。在古詩詞中常與悲苦之事聯(lián)系在一起。李白《蜀道難》:又聞子規(guī)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杜鵑啼血猿哀鳴文天祥: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杜鵑啼叫聲象是“不如歸去,不如歸去”,它的啼叫容易引起人們的“鄉(xiāng)愁鄉(xiāng)思”。
烏鴉:按照迷信的說法,是一種不祥的鳥,它經常出現(xiàn)在墳頭等荒涼之處,在古詩詞中常與衰敗荒涼的事物聯(lián)系在一起。李商隱:于今腐草無螢火,終古垂柳有暮鴉秦觀: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馬致遠:枯藤、老樹、昏鴉……李密《陳情表》烏鳥私情大雁②春秋遷徙大雁、青鳥:在古代詩歌中是傳書的信使。李清照: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好把音書憑過雁,東萊不似蓬萊遠。李商隱: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李景: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蟋蟀:又名促織,表示惆悵。姜夔:哀音似訴,正思婦無眠,起尋機杼。曲曲屏山,夜涼獨自甚情緒。古詩十九首:明月皎皎光,促織鳴東壁蟬:棲于高枝,餐風露宿,不食人間煙火,比喻高潔的人品。駱賓王《在獄詠蟬》:無人信高潔……
猿啼:在古詩中象征著悲傷的感情。杜甫:風急天高猿嘯哀,酈道元: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李端:巴水天邊路,啼猿傷客情。燕:春天的象征表示喜慶.杜甫:自來自去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燕子:表現(xiàn)愛情的美好,傳達思念情人之切。也表現(xiàn)時事變遷,抒發(fā)昔盛今衰、人事代謝、亡國破家的感慨和悲憤(興亡之感)。燕子★★★語文網(wǎng)中網(wǎng)★★★四、器樂類:羌笛、胡笳
羌笛、胡笳:古代西部的一種樂器,它所發(fā)出的是凄切之音,唐代邊塞詩中經常提到,往往表示戍邊思歸。王之渙: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范仲淹: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天……
謫仙居劉長卿晴川落日初低,惆悵孤舟解攜。鳥向平蕪遠近,人隨流水東西。白云千里萬里,明月前溪后溪。獨恨長沙謫去,江潭春草萋萋。
注:此詞是作者由淮溪鄂岳轉運留后貶為睦州司馬,在赴睦州途經苕(音條)溪時所作,是寄給也在貶謫中的朋友梁耿的。①晴川:晴朗的原野。②解攜:與友人分手。③平蕪:雜草叢生的地方。④長沙:原指被貶為長沙太傅的賈誼,這里借指梁耿。問:詩人通過哪些意象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請分析這首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開頭兩句以回憶起筆,敘寫多年前與梁耿分手時的情景。紅日西沉,天色已晚,孤舟催發(fā),離愁別緒不禁油然而生。接著,由眼前自由飛翔的鳥兒想到自己反不如鳥,只能在海中聽憑命運的擺布。深切而含蓄地表現(xiàn)內心的酸楚和悲憤。五六兩句借白云明月寄托對梁耿的思念。白云飄忽不定,自己的思念之情也悄悄地隨著遠去的白云飛向天涯,詩人佇立溪畔,凝神遠望,不覺月亮已上,照徹前溪后溪。最后詩人借連綿不斷、延伸天涯海角的萋萋芳草寫自己竭力從離愁別恨中解脫出來而終于無法解脫出來的情狀??梢娭辔?、自然類白云、明月、水古代對月思人,望月懷人的詩句很多。李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蘇軾: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杜甫: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望云思友,見月懷人,是古代詩詞中常用的手法。杜甫: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云白日眠。
月亮的基本象征意義之二;月亮時晦時明,時圓時缺,周而復始,它既是運動的代表,又是永恒的象征,于是它總是引導人們對生生不已的哲學精神的禮贊,也啟示人們對宇宙永恒的思考,激發(fā)人們宏大的天問意識和人生喟嘆。
春江花月夜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水:在古代詩歌里和綿綿的愁絲連在一起李煜: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歐陽修: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化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流水與離愁詩作有的詞人寫水,正如一滴水珠可以反射太陽的光芒,他們的作品卻反映了一個時代。水是愛情和友情等柔情的象征
水性柔和,而人世間山長水遠的友情和如魚得水的愛情,也使人在友情愛情與水之間,常常不免一線相牽,更何況舟船是古人的主要交通工具,津口與渡頭,常常成了友人或情人揮手長勞勞相望各依依的場所。同時,流水又象征著韶光飛逝永不回頭,而人生易老,相見難期,因此,許多抒寫友情或愛情的宋詞,就更是與水結下了不解之緣。水意象,在這種題材的詞作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樹之于山,如花之于樹。
意象與意境的關系思鄉(xiāng)、羈旅詩、閨怨詩邊塞詩、懷古詩山水田園詩
悲慨、凄清雄渾、蒼涼恬淡、典雅、二、理解意境㈠談談意境意:是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境:是詩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意境: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與詩詞中描繪的生活圖景有機融合形成的一種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意象+意象=意境意境的范圍比較大,通常指整首詩,幾句詩,或一句詩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不過是構成詩歌意境的一些具體的、細小的單位。意境與意象的關系1、相關意象組合構成特定意義的意境。2、意象是細小的、具體的單位,意境范圍大而抽象。㈡如何分析詩歌的意境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提問變體: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這首詩描寫了什么樣的景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答題步驟】
①描繪詩中展現(xiàn)的圖景畫面。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意象),用自己的語言再現(xiàn)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于原詩,二要用適當?shù)穆?lián)想和想像加以再創(chuàng)造,語言力求簡潔優(yōu)美。②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jié)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yōu)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準確地體現(xiàn)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么而“感傷”。一般表達式
“本詩通過描寫……等景物,營造了……氛圍(描繪出一幅……的圖畫),表達了……的感情?!碧貏e提示:題目中如要求結合詩句作簡要分析,一定注意結合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度退休人員兼職合同模板
- 2023-2024學年大連理工版小學信息技術五年級下冊奇妙的編碼(教學設計)
- 2023-2024學年滬科版(2019)高中信息技術必修一3.4《分析歷史氣溫數(shù)據(jù)-設計批量數(shù)據(jù)算法》教學設計
- 10青山處處埋忠骨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五年級下冊語文統(tǒng)編版
- 餐廳股權合同范本
- 甜品批發(fā)合同范本
- 5 我愛我們班 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統(tǒng)編版
- 2 百分數(shù)(二)成數(shù) 第二課時(教學設計)-2023-2024學年六年級下冊數(shù)學人教版
- 24“諾曼底號”遇難記 教學設計-2023-2024學年四年級下冊語文統(tǒng)編版
- 店面貸款合同范本
- 2025年度產業(yè)園區(qū)建設項目委托代建服務協(xié)議
- 2025年湖南水利水電職業(yè)技術學院高職單招職業(yè)適應性測試近5年??及鎱⒖碱}庫含答案解析
- 鄉(xiāng)鎮(zhèn)機關考勤管理制度
- 人體解剖生理學(第2版) 課件 第二章 細胞
- 教務主任在教務管理經驗大會上發(fā)言稿
- 自動體外除顫器
- 《腦出血護理》課件
- 水手課件教學課件
- 《微生物學發(fā)展史》課件
- 網(wǎng)約車司機安全培訓
- DB52T 1566-2021 托幼機構消毒衛(wèi)生規(guī)范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