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辭學的當代復興與語言哲學的復興_第1頁
修辭學的當代復興與語言哲學的復興_第2頁
修辭學的當代復興與語言哲學的復興_第3頁
修辭學的當代復興與語言哲學的復興_第4頁
修辭學的當代復興與語言哲學的復興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修辭學的當代復興與語言哲學的復興

一、語言哲學的視角哲學是寫作的搖籃。許多寫作理論都與哲學有關??v觀修辭學的發(fā)展歷程,作為中世紀西方人文三學科(1)之一,修辭學就與哲學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修辭學的當代復興更是從語言哲學那里找到突破口的。哲學的語言轉向(2)使語言成為20世紀以來西方哲學關注的焦點,以語言作為主要研究對象的修辭學深受語言哲學研究的影響,它促使人們超越傳統(tǒng)的勸說思想重新解釋修辭學,建構了當代修辭學的理論基礎。本文認為,語言哲學從三個方面影響了20世紀以來的當代修辭學,一是把修辭學植根于對語言或語詞意義的哲學描寫的基礎之上,二是假定修辭是知識產(chǎn)生的基礎和關鍵,三是假定話語的使用是人類生存的關鍵所在。本文通過尋找與考察當代西方修辭學與哲學共同關心的一些問題,展現(xiàn)修辭學中的哲學思維,探討哲學的語言轉向對修辭學的貢獻。二、理查茲意義理論的提出和傳播當代西方修辭學是一門“將語言作為社會行為,把目的和闡釋作為確定意義的決定性因素的理論”(Bizzell&Herzberg,1990:899),其開端是建立在對語言或語詞意義的哲學描寫的基礎之上的,這與當代哲學關于語言的觀點有著直接的聯(lián)系。西方哲學的語言轉向為人們認識語言提供了機會。20世紀早期,哲學家以及語言學家,如皮爾斯(C.S.Pierce)、莫里斯(C.Morris)、維特根斯坦(LudwigWittgenstein)、巴赫金(MikhailBakhtin)等人試圖闡述語言系統(tǒng)的規(guī)律并明確表達其運作過程,他們的理論都涉及到對當代修辭學影響重大的基礎問題,即語言與意義問題。英國修辭學家理查茲(I.A.Richards)的《修辭哲學》(PhilosophyofRhetoric,1936)一書清楚地展現(xiàn)了語言轉向在英美哲學中的影響,看到了將修辭學概念擴展到勸說之外的需要和可能。作為新修辭學的開創(chuàng)者,理查茲在著述中繼承了英美語言哲學的基本假說。他從兩個方面給修辭學下定義,一是要“研究詞匯在話語中如何發(fā)生作用”(Richards,2001:15),二是要“研究誤解及其糾正方法”(ibid.:1)。這個定義清楚地體現(xiàn)了他的修辭觀,首先是有關詞語意義的理論,即詞的意義是它在語境中的闡釋功能,然后是修辭學的使命,即分析誤解產(chǎn)生的原因,并創(chuàng)造有效的交際來促進更好的理解。意義即闡釋的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理查茲與奧格登(C.K.Ogden)合著的《意義的意義》(TheMeaningofMeaning,1923)一書中。他們用語義三角闡釋了意義理論,認為意義與符號之間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語言符號要有意義就必須闡釋,而符號的闡釋受到符號所經(jīng)歷情景的制約,因此,意義不是由詞語本身決定的,而是由詞語所處的環(huán)境決定的,或者說意義來源于符號在語境中的運用。詞匯的意義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一個詞從它過去使用的環(huán)境中獲得意義,伴隨著其他的詞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中出現(xiàn),所有的詞都在某種程度上受到環(huán)境的約束。理查茲的意義理論,尤其是建立在這種理論基礎之上的言語交際理論,深深地影響并建構了當代西方修辭學的理論基礎。美國哲學家皮爾斯的普遍符號學理論為理查茲的意義理論提供了哲學基礎。符號三元理論認為,構成一個符號的基本成分應該包括符號代表項(representation)、指涉對象(object)和解釋項(interpretant),三者合一構成不可分割的符號化過程。符號需經(jīng)由解釋項才能代表指涉對象,符號起作用并具有意義是通過講話者和聽話者在一定的語境中使意義歸屬于它。也就是說,符號代表項并不一定或不完全代表指涉對象的意義,要得到指涉對象的真實或全部意義必須經(jīng)過符號使用者的解釋,也就是通過認知主體的人的認知和闡釋。美國哲學家莫里斯繼承了皮爾斯的符號理論,明確提出符號學研究的三個層面:語形學、語義學和語用學。莫里斯首次將語用關系提升到和傳統(tǒng)的語形和語義關系同等重要的地位。這一區(qū)分隱含了符號所包含的三種關系,即符號之間的關系、符號與所指對象的關系、符號與人的關系。他特別強調符號的解釋者,即接受一個符號并對該符號的解釋作出反應的人,對形成符號意義的作用。俄國哲學家兼批評家巴赫金的對話理論與理查茲關于意義的理論如出一轍。他深受皮爾斯的影響,不同意在封閉的文本中尋找意義,他的文本是開放的,意義不是來自語言本身,而是要根據(jù)歷史環(huán)境、思想目的、語言習慣在社會條件下作出解釋。在《馬克思主義與語言哲學》(MarxismandthePhilosophyofLanguage,1929)一書中,他深入探索了哲學與語言學之間的關系問題,堅持認為語言的生命在于話語,話語的生命在于價值,價值產(chǎn)生于對話,因此,語言只能理解為對話,話語只能在社會交往中發(fā)生作用,對話才是真正的意義所在。語言及其形式只有理解為對話,詞語才能被適當?shù)乩斫?詞語產(chǎn)生于構筑或部分地構筑它們的社會環(huán)境。奧地利哲學家維特根斯坦的語言游戲說(languagegame)中的使用決定意義理論也同樣認為,語言的準確意義存在于應用之中。他的著名定義:“一個詞的意義就是它在語言中的用法”(維特根斯坦,1988:167)一直被哲學家和語言學家們引用。語言伴隨著人的一切活動而發(fā)揮作用,維特根斯坦強調話語的環(huán)境和習慣方面,對話語與人類的相互行為、話語與社團的潛在價值之間的關系問題表現(xiàn)出極大的關注。他認為,哲學的任務應該是對日常語言的使用問題進行研究,考察詞和句子在不同語境中的用法,根據(jù)用法確定它們的意義。語詞的意義不在于把語詞和所指聯(lián)系起來,語詞處于環(huán)境中和生活形式中。邏輯分析不再被當作確定語詞和語句意義的有效手段,未經(jīng)使用的語言表達式是我們的交際工具,其意義只能在使用中由言語交際雙方賦予。只有在特定語境中的語言游戲中,語句和語詞的意義才能被確定,才能掌握詞的用法,從而正確把握詞的意義。一個詞的意義就是它在語言中的使用,語言的意義在于它的使用。皮爾斯的符號學理論、莫里斯的符號學三層面理論、維特根斯坦的語言游戲說和巴赫金的對話理論極大地影響了理查茲修辭學思想的形成,形成了20世紀當代修辭學復興的開端。理查茲認為,從亞里士多德以來,傳統(tǒng)修辭學理論存在的基本問題是圍繞為如何有效地說和寫制定一套規(guī)則展開,未能提供關于語言使用的根本規(guī)律的知識。理查茲的修辭學研究打破了傳統(tǒng)修辭學的心理描寫,是對語言運用的哲學描寫。傳統(tǒng)修辭學的勸說對他來說僅僅是話語的一個目的,修辭學的研究應當關注語言的意義,因此,修辭學的范圍得以擴展到包括話語的目的在內的所有領域。三、修辭與知識的生成修辭學與認識論的關系問題是當代修辭理論持久討論的熱點之一,對修辭本質的認識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修辭學家司各特(RobertL.Scott)的《論修辭的認知性》(“OnViewingRhetoricasEpistemic”,1967)一文開創(chuàng)性地概述了修辭學這一新概念。他的學說被稱為認知修辭觀,強調“修辭是一種了解事物的方式;它是認知性的”(Scott,1967:17),人類在使用修辭的過程中生成與創(chuàng)造知識。司各特回到古希臘詭辯論的本體論懷疑主義,認為知識并不是先于行為而存在的,而是通過行為建立的。所有論辯都是以過去的經(jīng)驗為證據(jù)或支撐,任何論辯都不可能產(chǎn)生肯定的結論,因而,不應把修辭看作是傳遞真理的方法,應把它看作是產(chǎn)生真理的過程。人類運用修辭的過程是知識產(chǎn)生的過程,是創(chuàng)造知識的過程。傳統(tǒng)哲學的認識論目標已被一種用修辭學術語,如“論辯”、“聽眾”、“敘述”、“比喻”等來描述知識的探索所取代。理想真理的概念被打破,人類沒有直接的途徑通向理想的真理,修辭學為產(chǎn)生和理解知識、真理及現(xiàn)實提供了最好的模式,是負責建構人類全部真理的主要實踐(Lucaites,1999:129)。這也是為什么有的修辭學家將修辭稱為一門“生成的藝術”(Hart&Daughton,2005:9)。這一觀點涉及到知識的建構這一重要的哲學問題,認識論轉向之后的哲學對語言的洞察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語言被認為與知識密切相關,能夠阻礙或促進知識的發(fā)展。關于知識的形成有三種觀點:邏輯實證主義的觀點認為,知識是存在于世界之中的事實、真理,獨立于人卻能被人的頭腦所反映,是靜態(tài)的、不變的;解釋主義的觀點認為,知識可以是事實、情感、認知等,真理有不同的說法;建構主義的觀點認為,知識是創(chuàng)造出來的,不是外在之物,也不是頭腦中的內在之物,而是存在于主觀與客觀相互作用之中。修辭學的知識論觀點顯然是受到建構主義哲學觀點的影響,認為知識產(chǎn)生于修辭的互動之中。修辭學的當代定義,即修辭是誘發(fā)合作或調節(jié)社會關系的符號行為,也明顯地體現(xiàn)了修辭行為的互動性,這也是區(qū)別于傳統(tǒng)修辭學單向的勸說行為的重要方面。這一定義假定修辭行為發(fā)生的前提是修辭參與的兩個實體之間有一定的區(qū)別,合作和交流才有可能性,修辭者運用多種能力預測聽讀者的心理,運用恰當?shù)牟呗哉T發(fā)合作?;邮钱敶揶o學與哲學的一個交叉點,修辭互動成為知識產(chǎn)生的一種途徑,知識是在修辭互動中逐漸建構起來的。當代哲學家不僅認為修辭與認知有聯(lián)系,而且認為哲學離不開修辭。哲學論辯本質上是修辭的,約翰斯通(HenryW.Johnstone)在《哲學論辯中的有效性與修辭》(ValidityandRhetoricinPhilosophicalArgument,1978)中認為,哲學上的真理就是論辯的結論,修辭是“體現(xiàn)人性的最好方式,也是知識存在的最好方式”(從萊庭、徐魯亞,2007:78)。這一修辭觀的核心是強調修辭是了解事物、認識事物的方法,修辭的過程是知識產(chǎn)生的過程,也就是說,修辭是認知性的,修辭生成知識。知識不是固有的、等待人們去發(fā)現(xiàn)的外在之物,而是通過修辭論辯交際實體之間所達成的共識,修辭的論辯性為探求共享的真理提供了理論基礎(Gage,1984:154)?!爸R通過論辯生成,意識形態(tài)和權利通過話語得以延伸”(Bizzell&Herzberg,1990:899)。這也正符合修辭學的當代定義,修辭學的目的是運用符號去影響(勸說)他人,以達成合作性的共識。古典修辭學和當代修辭學中的論辯理論都為知識的生成提供了相應的模式。亞里士多德的修辭三段論(enthymeme)(3)體現(xiàn)了知識生成的過程,首先作者和讀者之間在某方面具有共同點,這個共同點可以是信仰、價值、態(tài)度等,前提所表達的就是雙方共知的或觀點一致的地方,結論往往體現(xiàn)了雙方相同或相似的觀點、態(tài)度、信念等,而這種結論是建立在或然性(probability)基礎上的,也就是說,修辭三段論的前提是可辯的,從其得出的結論只是推測性的。這意味著修辭三段論的前提和結論之間沒有必然的隱含與被隱含的關系,它們之間是一種由此及彼、由已知通往未知的關系,新的知識在論辯中產(chǎn)生。比利時哲學家佩雷爾曼(ChaimPerelman)在《新修辭學:論論辯》(TheNewRhetoric:ATreatiseonArgumentation,1969)中認為,論辯是研究可能性、可行性和不確定性的,知識本身以論辯為基礎。“修辭學的目的是要揭示所有的話語都是修辭性的,沒有一種論斷或主張是不證自明的”(Bizzell&Herzberg,1990:915)。英國哲學家圖爾明(StephenToulmin)(4)關于論辯的基本模式也為修辭生成知識的論斷提供了佐證。圖爾明認為:“論辯是一種運動(movement),從已接受的事實(data)出發(fā)通過理由(warrant)到達主張(claim)”(Brockriede&Ehninger,1993:250),進行一場論辯就像完成一次旅行一樣。圖爾明的論辯模式由三個基本成分所組成:事實(data)、理由(warrant)和主張(claim)。事實是論題的基礎,是一些真實的材料,常被稱作證據(jù)(evidence),是旅行的起點。理由是指那些能使人合乎情理地從事實中得出主張的論題,理由是一道橋梁。主張是指論題的結論,從事實和理由中得出的結論,是旅行的終點。事實一般是讀者已知的信息,理由是作者認為與讀者的態(tài)度、價值觀、信仰相符合的存在于雙方大腦圖式中的東西,往往不必清楚地表述出來,根據(jù)事實讀者可以推導出論題的主張或結論,使雙方達成共識。需要指出的是,圖爾明的論辯模式也是建立在或然性的基礎上,借此使其模式與形式邏輯相區(qū)分。圖爾明的論辯模式強調修辭者的推理運動,強調結論得出過程中的推理過程。由此可見,圖爾明的論辯模式是認知性的,知識是言語交際雙方共同建構的結果,修辭是知識建構的過程。四、是使用符號的動物的觀點語言哲學將語言的本體論視為理解人類、人類關系以及社團潛在價值的中心。伯克把他的修辭學建立在本體論的前提之上,將人定義為“使用符號的動物”(Burke,1989:56),將修辭學定義為“研究用語言這種符號手段誘使那些本性上能對符號作出反應的動物進行合作”(Burke,1969:43)。伯克的這種觀點是將話語的使用視為人類生存的關鍵,將修辭學定位為對符號,特別是語言符號的研究。人生活在語言符號中,語言符號可以用來影響他人,調節(jié)社會關系,修辭學“主要關注影響的實施”(Hauser,1991:30)。人是使用符號的動物的觀點意味著人是動物,具有和其他動物相同或相似的特點。和其他動物一樣,人有欲望并受欲望的驅使去采取一些行動。這一觀點超越了亞里士多德的人為理性動物的定義,人作為符號的使用者,不僅是理性的,還具有動機與情感,不但能運用理性理解世界,而且還對世界有自己的觀念和愛好。人類運用符號傳遞經(jīng)驗,符號不直接與現(xiàn)實相連,而是依靠人為動因,取決于使用符號的人的有意識的選擇。人是使用符號的動物的觀點還意味著人的生存離不開語言的存在。人生活在語言之中,主要是通過語言來改變態(tài)度并誘發(fā)行動,而人一旦運用語言就不可避免地進入修辭環(huán)境,因此,修辭環(huán)境是永遠存在的。修辭不是一種可有可無的東西,它隱含于所有的人類交際中。這種修辭環(huán)境的普遍性有別于傳統(tǒng)修辭學的修辭環(huán)境的有限性,傳統(tǒng)修辭學的修辭環(huán)境是公眾演說場合,修辭者精心設計勸說及言辭手段以勸說聽眾接受真理和正義,演說結束了,修辭環(huán)境也就不存在了。傳統(tǒng)修辭學由于局限在演講上,不能解釋語言使用的許多問題,多種言語交流甚至日常交流被排除在修辭學的視野之外,這顯然不符合當代修辭研究的需要。當代修辭學中人是使用符號的動物的觀點則使修辭環(huán)境恒久存在,正像約翰斯通指出:“倘若人想要避免修辭,那么就得離開他的社團到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去生活?!?鄧志勇,2007:70)只要有人存在的地方,就有修辭的發(fā)生。有人認為:“修辭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