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準格爾干縣小河五號墓地考古調查與發(fā)掘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11d8e92571ce31481408b80860f5320/811d8e92571ce31481408b80860f53201.gif)
![內蒙古準格爾干縣小河五號墓地考古調查與發(fā)掘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11d8e92571ce31481408b80860f5320/811d8e92571ce31481408b80860f53202.gif)
![內蒙古準格爾干縣小河五號墓地考古調查與發(fā)掘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11d8e92571ce31481408b80860f5320/811d8e92571ce31481408b80860f53203.gif)
![內蒙古準格爾干縣小河五號墓地考古調查與發(fā)掘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11d8e92571ce31481408b80860f5320/811d8e92571ce31481408b80860f53204.gif)
![內蒙古準格爾干縣小河五號墓地考古調查與發(fā)掘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11d8e92571ce31481408b80860f5320/811d8e92571ce31481408b80860f53205.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內蒙古準格爾干縣小河五號墓地考古調查與發(fā)掘
小河公墓位于羅布泊地區(qū)孔雀河下游河谷南約60公里的沙漠中,東距蘭芝市175公里,西距阿拉伯河36公里(圖1)。20世紀初,大概在1910~1911年間由羅布獵人奧爾德克首次發(fā)現。1934年瑞典考古學家貝格曼(F.Bergman)在奧爾德克的引導下,由雅丹布拉克之西沿孔雀河向南支出的一條小河道南行,這條無名小河道,貝格曼隨意稱之為“小河”。在小河之西約4公里處發(fā)現此墓地,貝格曼將這處當時人傳說“有一千口棺材”的墳地命名為“小河五號墓地”。1939年,他在斯德哥爾摩發(fā)表的《新疆考古研究》一書中,對小河流域考古調查及發(fā)掘工作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小河五號墓地宏大的規(guī)模、奇特的葬制以及所蘊含豐富的羅布淖爾早期文明的信息,引起了學者們的廣泛關注。貝格曼考察小河后,一直到20世紀末60多年間,再無任何后繼者能抵達。2000年底,深圳大唐影視廣告公司組織《中國西域大漠行》攝制組,借助地球衛(wèi)星定位儀(GPS)進入小河墓地。新聞媒體對此做了大量報道,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2002年,經國家文物局正式批準,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組成小河墓地考古隊,由伊弟利斯·阿不都熱蘇勒擔任隊長。于2002年12月抵達小河地區(qū),對小河墓地及周邊遺址進行了為期1個月的規(guī)范的考古調查和小范圍的發(fā)掘,取得了一定成果。這為今后小河墓地進一步的考古發(fā)掘、文物保護和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礎。本報告是此次小河墓地考古調查與發(fā)掘的全部資料。一、調查過程及調查問題的基本情況2002年12月25日,小河墓地考古調查隊驅車從鐵干里克出發(fā),經阿拉干越塔里木河北走。行至距小河墓地直線距離尚有15.6公里時,被連綿起伏的沙壟阻擋,原有的幾條石油物探所用測線也被掩埋在沙丘下,沙漠車無法行進。隨之設營,將考古隊全體人員分為三組,一組駐留此營;一組立即返回居民區(qū)尋租駱駝;一組徒步進入小河地區(qū)。徒步進入小河地區(qū)的工作人員于12月27日到達小河墓地,開始了初步調查。期間,該組又一分為二,一部繼續(xù)調查,一部往來營地與小河之間,承擔給養(yǎng)和引領駝隊的任務。12月30日全隊抵達小河墓地,展開了小河墓地較為詳細的調查工作,采得各類文物百余件。根據調查和參考貝格曼所做的工作,我們另擇墓地西木柵墻內一隅發(fā)掘了墓葬4座。二、關于東北風的立木遺跡墓地位于小河東4公里處的一個橢圓形沙山上。呈東北—西南向,這同羅布荒原盛行東北季風的方向一致。高出地表7.75米。東西長74米,南北寬35米。實測總面積達2500平方米(圖二)。墓地在四周平坦、低矮的沙丘簇擁下顯得特別高大,格外引人注目。可謂方圓4~5公里范圍內的明顯標志物。沙山表面密密叢叢矗立著的木柱十分醒目,多棱形、圓形和槳形的胡楊立木現存140根。它們大多高出地表2~4米,直徑多為20厘米以上。多棱形立木截面為6~20棱不等。部分立木的頂部變細,頂端尖銳。編號為41號立木高1.8米,直徑50厘米,截面為16棱形,當屬小河墓地立木中最粗的一個。在墓地中心另有一根高1.87米,中部截面為9棱形,頂部呈尖錐狀的立木,通體涂紅充溢著極其神秘的韻味。墓地中部偏東和西端各有一排保存相當完好的木柵墻。西端所置木柵墻低矮,是由62根直徑為8~20厘米的立木組成,形狀略呈弧形。東部木柵墻用木考究,67根排列整齊的立木直徑在20~25厘米之間,頂部均處在同一高度,雖部分立木已被黃沙掩埋,但仍能見到底部用葦草繩捆綁的水平木桿將柵墻立木連接、固定在一起(圖三;圖版三)。西木柵墻所處位置應該是墓地的最西邊緣。位于墓地眾多立木之中,橫跨山頂的東木柵墻,是墓地不同墓區(qū)的界域?還是為保護墓地封土而精心設計以阻擋春季強烈的東北風?在沒有全面考古發(fā)掘之前,難做定論。東木柵墻東側的立木,大多粗壯高大。部分呈有規(guī)律分布,編號為1、2、3、4、9、10、72、73號的立木構成一圈。它們一般高3~4米,直徑25~30厘米,柱頂部較細部分現長40~110厘米,柱體截面為8~11棱形,尤以9棱形具多。另一組是6根立木構成一圓,編號分別為11、12、15、16、17、18號,高也在3~4米,直徑20~30厘米,柱頂部較細部分現長在60~100厘米,柱體截面除11號立木為9棱形外,其余均為10棱形。調查中發(fā)現,這些立木根部表面多有殘留的紅色,說明立木曾被染成紅色?!翱磥磉@座‘死神的立柱殿堂’曾籠罩在一片耀眼的紅色之中。人們將這些木質紀念物涂成紅色,緣于對魔法的敬畏肯定大于對美學的追求,紅色是血的顏色,即生命的顏色。制作顏料的材料是紅赫石”??磕緰艍χ胁科珫|,還見有一簇編為36號立木,共8個,僅高出地表少許,直徑6~10厘米,其作用不明(圖四)。東木柵墻西側分布的立木,不像東側立木那樣有一定規(guī)律,略顯隨意,高度、粗細及形狀有一定差異。墓地現存立木高度,粗細及形狀等見附表一(圖五;圖版四)。除上述外小河墓地還存在著一種形制類似船槳的立木,或為極度夸張的大槳,或類似芭蕉扇形等(圖版五;圖八)?,F立于地表的共10個,編號分別為J1~J10。另有37個被移動了原位,散落在山坡間。從貝格曼的發(fā)掘及此次發(fā)掘的情況看,槳形立木中那種大槳(圖六)和一種較小并接近于實際船槳(圖七)的是置于棺頭檔前部的立木,類似芭蕉扇形的大型立木很大程度上也是此種立木。在墓地最東部較為平坦的地方,聳立著一根編號為24號的立木,高198厘米,直徑為20厘米。柱體截面為8棱形,其上間隔17厘米刻有較深的陰弦紋,共8道。僅此一根(圖版四,2)。在當年也許還有幾根曾立于此,在它的不遠處還見有4根橫臥在山坡上類似的立木。例如:20XHMC:120號立木,高2.64米,直徑15厘米。柱體截面為圓形,其上間隔30厘米刻有較深的陰弦紋,共4道(圖九)。據《新疆考古記》,當奧爾德克首次發(fā)現小河墓地,24號立木所在這片平坦的地方曾有一座木屋,木板構成了小屋的墻、頂,屋頂上面覆以牛皮和黏土。小屋內壁涂紅,地面上有許多牛顱骨和牛皮。在小屋中部,奧爾德克曾挖出過一口棺材,內有一具女尸。我們在調查時,確實見到有較厚的木板、房屋的立柱及柱頭上的橫梁等木構件散置地表(圖一〇)。其中一塊木板上有紅黑相間的彩繪圖案。牛羊顱骨落于山坡之上。在這一區(qū)域,稍向下清理便見有一排呈線狀分布的立木板,板頂端鑿出凹狀柱頭,板下端有紅黑相間彩繪圖案(圖一一;圖版四,1),有可能是又一處木房式墓葬,或稱“居室墓”。在墓地我們采集到3件干裂發(fā)白的木雕人像(MC:117~119;圖一二、圖一三),每件都由一根胡楊木雕成,上段雕出人形,下段是細長的基柱,最底部是略為寬大的基座。3件的高度都在2米以上,最高的1件為3.05米。貝格曼在墓地也采集到3件人形雕像,雕像的高度均與真人類似,其中一件還保存著雕刻得相當逼真的雙足。貝格曼推測,這些雕像“可能被用來代替死者的某些親屬”。此次我們發(fā)掘的M2,所葬者便是一具完整的裹皮木雕人像。顯而易見,這種雕像是具體某一死者的替代品。而那種帶有基柱、基座的高大的木雕人像,很可能矗立在墓地,象征著某種特殊的靈魂,或充當墓地的守護神,或用于祭祀。小河墓地墓葬破壞相當嚴重,當年貝格曼見到的小河墓地已非“原生”狀態(tài),正如他在報告中所述“小山的表面,特別是在山坡上,有許多我從未見過的、彎曲的厚木板,不論走到哪里,腳下都會絆到久經歲月摧蝕的人骨、被肢解了的木乃伊和厚毛織物碎片”。根據我們此次調查統計:僅弧形棺板一項,總數就達278塊。不論是自然風蝕或人為盜掘,可以肯定的說,目前小河墓地已被破壞的墓葬當在140座以上。隨棺入葬的那些墓主及隨葬品也被拋出墓室,他們或仰臥、或俯身、或僅剩零星的軀干殘段與陪葬的毛織斗篷、草編簍、木別針、氈帽等散置墓地各處(圖一四)。在墓地地表共采集到各類文物147件。三、墓葬形制及質當年貝格曼在東木柵墻兩側發(fā)掘過12座墓葬。此次我們將發(fā)掘地點選定在西木柵墻與53、54號立柱之間的區(qū)域,發(fā)掘墓葬4座,編號為02XHM1~M4(圖一五;圖版六)。因有西木柵墻阻擋,流沙積聚,這里東西地勢近于平坦,南北則為斜坡。發(fā)掘前,53、54號立柱露出地表的高度不足60厘米。M1棺前立木露出地表近40厘米,M2棺前立木露出地表約10厘米。清除表層流沙,向下1米左右的沙層中夾雜大量毛織斗篷、箭桿、草編簍、翎羽飾等文物殘片以及尸體殘骸。在這一擾亂層下見M1、M3。兩墓位于同一層位,均被盜擾。距M1木棺底不足20厘米,下方見M4木棺頂,在與M4同一層位又有M2。在M2木棺下方發(fā)現下層墓葬棺檔前立木的頂端(圖一六)??梢?這一局部區(qū)域至少有三層以上的墓葬疊壓或打破(圖一七、圖一八)。因野外工作時間關系,對M2下層發(fā)現的這座墓葬未做發(fā)掘。從墓地四處散落的棺板和正式發(fā)掘墓葬出土的完整木棺看,迄今為止,小河墓地所見木棺形制基本統一,其構造極具特色。它是由兩塊制成弧形的胡楊木板相對并合,兩端在事先雕好的槽中楔以豎向擋板,蓋板由多塊小木板構成,木板寬度依棺截取。蓋板上再覆以帶毛牛皮。牛皮是將活牛屠宰剝皮后濕著蓋在棺上,所以它緊緊地箍著小塊木蓋板,使無底的木棺成為一體(圖一九)。從發(fā)掘的未被盜擾的墓葬看,入葬時,先平整沙地,形成很淺的沙室,然后將包裹好的死者放在適當位置,再依次拼合棺木,覆蓋蓋板、牛皮。棺檔前后豎立木、箭桿等,最后堆積沙土,掩蓋棺木,并使兩端立木得以固定。由于流沙直立性差,發(fā)掘過程中,很難確定最初淺墓穴的大小、形狀。棺檔外立木,特別是頭擋外立木,形制不一,不同性別的死者立木可能有所不同(圖二O)。因發(fā)掘墓葬數量有限,這一設置是否有規(guī)律可循,還需在今后的發(fā)掘中觀察。木棺內均葬一人,頭向大致向東,仰身直肢。頭戴氈帽,足蹬皮靴,腰著腰衣,身裹寬大的毛織斗篷。斗篷邊緣捆扎小包,內含麥?;蚵椴葜?。隨葬品十分簡單,除隨身衣物、項飾、腕飾外,每墓必備一草編蔞,其他如紅柳桿、羽飾、梳等也較常見。死者身體上大多覆蓋大量麻黃小枝。以下分別介紹保存完好的M2、M4及被盜擾的M1和M3。(一)m21.木棺和木棺位于M1下20厘米,西距M1不足20厘米。是一座保存非常完好的墓葬。距地表深度為130厘米。方向81°。棺的前后兩端置立木,棺前立木下又置冥弓及箭。清去填沙,棺表面覆以三張帶毛牛皮,棺正中牛皮上放細小紅柳枝若干。棺蓋板由10塊橫放的短木板構成,在短木板外側見黑色的弧線,這應是在墓主下葬、蓋板時不致將蓋板前后位置出錯所采用的一種最古樸的方法。側板弧形。棺長1.92米,中部寬56厘米,高36厘米。前檔高62.5厘米,寬11厘米,厚3.5厘米。后檔高59.5厘米,寬8.5厘米,厚3.5厘米。前后兩檔楔入木棺后高出棺蓋板10厘米和8厘米(圖二一;圖版七,2)。棺內葬一具裹皮木雕人像(M2:7),高1.35米,保存完整。雕像制作粗放,它是用一塊胡楊木簡單地雕出人的頭、軀干和下肢,軀干兩側各加一根略彎曲的細木棍作雙臂,面部隨意刻出細槽狀的雙眼、嘴和微隆的鼻子。用一張基本完整的去毛狗獾皮將木人從前向后牢牢包裹。主要接縫在頭頂至背部,用動物筋擰成的細繩綴縫。狗獾的兩前腿正好套裹木人的雙臂,帶棕黑色足趾的爪恰巧在木人手的位置,兩后腿皮包裹木人下肢,皮寬度不夠,又用動物筋繩連綴。面部皮上開有三孔,露出雕刻的雙眼和嘴,左眼植出細長的睫毛。頭部在前額和頭頂的位置穿綴一撮撮黑棕色毛發(fā)以表現發(fā)飾。這種木雕人像大概是某一死者的替代物,其葬式、葬俗及隨身衣物都與真人無異(圖版七,1)。木人除頭部外,整個身體包裹在一件灰棕色的長方形斗篷里。斗篷在腰部偏上的位置用1根細木別針固定,在靠頭部的位置斗篷右邊緣被捆扎出兩個小包,包內含麥粒等。斗篷外,木人右肩部外側置一草編簍。木人頭下枕墊毛皮。頭上戴棕色圓氈帽,帽顯得很寬大,幾乎罩蓋了整個面部。腰部圍一條深棕色帶飾穗的窄條形毛編腰衣。足蹬短腰皮靴,右手腕處纏繞兩圈毛繩,上綴一粒長方形蛇紋石玉。右“手”握一根細長紅柳棍。胸前見零星銅片。身下靠右側置一束羽箭。另有麥粒、粟、牛筋繩殘段和麻黃草枝散置木人身體上下(圖二二、圖二三、圖二四;圖版七)。2.立木不同織物組織M2:1,紅柳枝。出土于木棺中部、帶毛牛皮上。細枝,10根。未經加工。M2:2,帶毛牛皮。蓋于木棺蓋板上。系用一只整牛的皮,分成三張,緊箍著蓋板。M2:3,冥弓。出土時插在棺前立木旁。弓由紅柳枝桿削制成。并每隔1~4厘米在弓上纏繞筋線,共9道。弓弦殘剩一半,兩股牛筋細線捻成。弓長30.3厘米,弓弦殘長14.5厘米(圖二五,4)。M2:4,箭。共三支,保存均較完好,形制相同。出土時插于棺前立木旁。箭由桿、羽、括組成。箭桿前部為紅柳桿,并插入后部的葦稈之中。箭無簇,直接用紅柳桿削出前鋒成簇。括,木制,亦插入葦稈中。羽做三翼。用韌皮纖維或原色、或染成紅色纏繞加固各處(圖二五,2;圖三八,右2)。M2:4-1,長77.3厘米,直徑0.8厘米。前部紅柳桿長36.3厘米。括長0.8厘米。翼長5.4厘米,高1.2厘米。M2:4-2,長77.3厘米,直徑0.9厘米。前部紅柳桿長36厘米。括長0.8厘米。翼長5.5厘米,殘高0.7厘米。M2:4-3,長77.7厘米,直徑0.7厘米。前部紅柳桿長25.1厘米。括長0.6厘米。翼長5.4厘米,殘高1厘米。M2:5,立木,置于棺前,呈槳形。高153厘米(圖二〇,1)。M2:6,立木,置于棺后,紅柳桿截取而成,高110厘米。M2:8,毛織斗篷。出土時包裹在木尸身上。推測當時人們生前穿著的外套即是此種款式,長而寬綽,不經縫制,圍繞或披掛在身上。保存完整,長方形。經向長166厘米,緯向幅寬122厘米。斗篷底邊(即經尾)用經線結出稀疏的飾穗,上邊(即經頭)保留有細密的短繩套。兩幅邊用纏結的緯線構成繩狀邊緣??椢锊捎靡簧弦幌缕郊y組織。經、緯線均為原色羊毛紗。經線為白色,粗0.15厘米,Z拈,拈度較緊。緯線含灰白、淺棕、深棕三色毛紗,粗0.16~0.18厘米,Z拈,拈度較松。經緯密度5×10根/厘米。三色緯線分區(qū)使用,織物表面呈現緯向的寬帶紋。織物距經頭邊緣1.5厘米的寬度采用雙緯。距飾穗邊緣6厘米處以通經斷緯的方法織入4梭大紅色緯線,形成兩條很短的紅線條,自兩幅向中部延伸,分別長7厘米及7.5厘米。下緣飾穗的制作頗為講究,將經紗兩兩捻成一對,然后一個挨一個穿繞,每三對經紗為一組,合捻成一個個飾穗。穗長8.5厘米,粗0.4厘米,間距1.7~2厘米。幅邊寬1.5~2厘米,緯線穿繞過兩股幅經,然后截斷,每兩三根成一組,由經頭至經尾纏結形成繩狀邊緣。繩邊自身粗0.7厘米,緯線繞結寬度0.8厘米。M2:9,氈帽。出土時戴在木雕人像的頭上,后半部已朽。深棕色厚氈制成,氈厚薄不勻,帽檐處最厚,2~3厘米。幅左側插羽飾,由5根用黃毛線捆扎在尖木棍上的羽毛束構成,木棍下部用動物筋捆綁在特制的小橫木撐上。帽高約22厘米。M2:10,短腰皮靴。穿在木雕人像的腳上。靴底皮毛朝外,其余皮毛朝內。靴底為牛皮,毛呈棕色。其余皮毛經鑒定為狗獾皮,毛色白、棕相間。整個靴由靴底、靴面前部、靴后三塊皮子縫制。一條拼縫橫貫靴面后部并穿過靴腰上的開口處。一條加捻的灰白粗繩穿過靴口兩側孔洞,從腳后繞至前開口系扎。靴面正中涂紅線條一道,中部皮上并排穿兩束用紅毛線扎住的羽毛。靴底高20厘米,靴底長28厘米,前寬14厘米,后跟寬8厘米(圖二六)。M2:11,草編簍。以植物莖稈、根莖纖維為原料絞編而成。圜底,簍壁較直,近圓柱形。用帶光澤的草附加在緯草上,以一上一下平紋規(guī)律絞轉編結出水平條帶、連續(xù)三角紋、階梯紋??亢t口處和近底部各有一道寬1厘米的稍凸起的繩紋帶,采用二上一下方式斜絞而成。簍口處蓋一層灰白氈,二根合股的灰白毛繩穿在近口沿處兩側,作為提梁。簍內存少許干結的食物。簍高14厘米,最大徑12.5厘米(圖二五,5;圖版八,4)。M2:12,帶毛羊皮。出土時墊于木雕人像頭下。M2:13,木別針。出土時插別于毛織斗篷上。以紅柳枝刮削而成,前端出尖。長10.6厘米,直徑0.4厘米左右(圖二五,3)。M2:14,玉手飾。一根棕色粗毛繩穿過一方形的淡黃色蛇紋石玉珠,繩環(huán)在手腕處纏兩圈打結。珠長2.3、寬2.2、厚1.1厘米。M2:15,腰衣。著于木雕人像的腰上。窄條帶形。淺棕色毛線以二上二下斜編法編成,兩端延長出飾穗。腰衣長60厘米,寬2.3厘米,穗長20厘米。從小河墓地考古發(fā)現看,此類腰衣為男性下裝,雖形似腰帶,但并不用于系縛,其長長的飾穗垂于前襠部,有蔽體的作用,故稱“腰衣”。M2:16,銅器殘片。出土時置于木雕人像胸前。共2片,殘片較小,無法辨認器形。這是此次調查與發(fā)掘工作中惟一獲得的出土于墓葬中的金屬器殘片(圖二七)。M2:17,羽箭。一束共4支,出土于木雕人像右身下。將4支細紅柳桿在中部用原色毛線捆扎成束,前端直接出鋒,無羽、括。在毛線上端及置羽處另用韌皮纖維分別捆扎羽毛出纓。長71厘米,直0.5厘米(圖二五,1;圖版八,2)。M2:18,麥粒、粟粒。出土時散置于木雕人像身下、毛織斗篷內。M2:19,牛筋繩。出土時位于木雕人像腿間、毛織斗篷內。均為殘斷,以牛筋搓捻成繩。M2:20,麻黃草枝。出土時散于毛織斗篷內,木雕人像身體上下、兩臂周圍。M2:21,紅柳棍。出土時握于木雕人像右手。長37厘米。(二)s41.男根形立木棺與M2屬同一層位,南距M2號墓50厘米左右。M1北側板疊壓M4南側板。該墓保存完好。距地表深140厘米。除棺前立木、棺內墓主與M2有差異外。其墓葬形制、葬式、葬俗等基本相同。棺長2.26米,中部寬58厘米,高40厘米,前檔高43.5厘米,寬11厘米,厚3.5厘米。后檔高46.5厘米,寬11.5厘米,厚3.3厘米。兩檔楔入木棺后略高出棺蓋板。棺前立一涂紅的男根形立木(圖二八;圖版六)。棺內葬一成年女性,呈干尸狀。仰身直肢,頭東腳西。除頭腳外,整個身體用一棕色毛織斗篷包裹。斗篷裹尸時,上下顛倒,將有飾穗的底邊部分裹在了尸體頭部。斗篷靠胸部右側的位置用兩根木別針插別,此處斗篷右邊緣扎出三個小包,內填麥粒、麻黃草等。斗篷外棺內右側置草編簍。斗篷下又墊一殘斗篷。女尸頭戴淺棕色頂略尖的圓氈帽,帽上插羽飾,綴紅毛繩、伶鼬皮。腰部著毛織腰衣,腰衣下面飾穗長達膝部,兩端出系繩在右胯處打結。足蹬短腰皮靴。頸部戴綴石珠、玉片、纏羽毛的毛繩項圈。右手腕佩用毛繩綴玉的手飾。右臂內側置1根細長紅柳棍。右臀下見一涂紅雕花木梳。女尸身體上散置大量麻黃小枝。頸、腹及腿部見大大小小多塊乳白色塊狀物。尸體右側腰部麻黃草上放置木祖、皮囊、羽飾各1件。頸肩處堆放一些碎牛(羊)耳(圖二九、圖三O;圖版九)。女尸身長1.58米,皮膚呈灰白色,胸乳下垂明顯。頭面部保存最好,窄額,寬顴骨,眼窩深凹,依稀可見眼睫毛,鼻梁尖而小巧,嘴緊閉?;易厣^發(fā)自然中分,長至頸肩部。頭發(fā)表面似用膠狀物涂抹過,一縷縷粘結在一起(圖三一;圖版九)。2.織物、織物和皮囊M4:1,紅柳枝。出土于木棺中部,帶毛牛皮上。細枝,12根。未經加工。M4:2,帶毛牛皮。蓋于木棺蓋板上。為一只整牛的皮,宰殺后分為三張,蓋棺。M4:3,小氈包。出土木棺前部,帶毛牛皮上。毛線纏繞小氈或卷。較小,長分別為3.5厘米和4.5厘米。M4:4,立木。置于棺前。呈男根形。高1.46米,徑15厘米左右。為一不很規(guī)整的五棱形柱,頂端漸收成尖,并涂紅。距頂下25厘米處,有一草編豎桿被毛線繩纏繞在木柱上。毛線繩纏繞高度為13厘米(圖二O,2)。M4:5,立木。置于棺后。隨意取一根彎曲的紅柳枝插于腳部棺外,未做加工。殘高97厘米,直徑2.5厘米左右。M4:6,毛織斗篷。保存完好。長方形,長170厘米、幅寬117厘米。同M2:8斗篷一樣,在經尾處用經線結出飾穗,穗長12.5~13厘米。平紋組織。經線白色,粗0.2~0.3厘米,Z拈,緯線淺棕、深棕兩色,粗0.15厘米,Z拈,緯線拈度比經線松,經緯密度4×11根/厘米??椢锉砻嬉騼缮暰€分區(qū)使用,呈現隱隱約約的條紋??椢锷献詢煞蛑胁恳酝ń洈嗑暤姆椒ň~織出四對橘黃色的緯向條紋,最靠飾穗邊(距穗邊1.3厘米)的一對條紋最細最短,含4梭毛線,寬0.6厘米,長約10厘米。其余三對條紋分別在距飾穗邊緣33.5、53.5、78.5厘米處各織入9梭、13梭、9梭橘黃色毛線,線粗0.25厘米,條紋寬1.3~1.5厘米,長度約27厘米。皆采用二上二下緯重平組織。斗篷經頭部分將短繩套依次編結,形成平整的乳白色布邊,寬約0.5厘米。幅邊同M2:8亦呈繩樣邊,寬1.7~1.8厘米。繩粗0.5~0.6厘米,緯線繞結長度0.8~0.9厘米。M4:7,氈帽。出土時戴在女尸頭上。淺棕色厚氈制成,氈質粗而不勻,搟壓不實,厚約2厘米。圓帽,上部略尖。帽檐下兩側各穿縫一根加拈的棕色粗毛繩,于頸下系結。帽上縫綴兩排四組雙股的大紅毛線繩,合股線繩粗0.3~0.5厘米。帽略靠左,線繩之間用黃色毛線縫綴一條橫剖的長約21厘米完整的鼬鼠皮??p線分別繞過鼬鼠頭、腹、尾三處固定。鼬頭懸于帽前部。帽左側插兩根羽飾,每根長約16.5厘米,系用一端削尖的小木棍,以黃色毛線捆扎一束灰白色羽毛構成。毛線下方木棍上刻劃7道細弦紋。帽高25.6厘米(圖三二;圖版九,1)。經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谷景和、馬鳴先生鑒定,氈帽上的鼬鼠屬伶鼬。這種伶鼬分布于南北疆。通常以鼠穴、石縫等為巢,因身體瘦小,更易入鼠穴,捕食鼠類極為勇猛。羽飾所用羽毛系一種猛禽極可能是的腹部羽毛。M4:8,皮靴。穿在女尸腳上。牛皮制成,靴底棕色毛朝外,其他部位朝內。由靴底、靴面前部、靴后三塊皮子縫制。加捻的棕色毛繩,穿過靴口兩側孔洞,將靴腰系緊。靴面正中涂紅線條一道,中央皮上穿5股紅毛線,其中3股中捆扎羽毛。靴高19厘米,底長27厘米,前寬13厘米,后寬8厘米(圖版一O,2)。M4:9,草編簍。置于木棺內右側,墓主身旁。形制大體同M2:11草編簍,只是底部較平,簍壁向上漸寬。表面編結花紋極為清晰,紋樣與M2:11完全相同。靠口部和底部的亦各編出一道繩紋帶,分別寬1、1.5厘米。簍口處蓋一層棕色毛氈,用數道棕色毛線捆扎。一條棕色毛繩穿過簍壁作為提梁。簍高16.6厘米,最大徑15.3厘米(圖三五,5)。M4:10,毛皮。出土于墓主頭下。為帶毛羊皮。M4:13,玉手飾。出土時仍系在于墓主右手腕處(圖三六)。用數根細紅毛線繩合擰成一根粗毛線繩,穿過一扁橢圓形淡黃色蛇紋石玉珠,繩環(huán)在手腕處纏繞兩圈打結。珠長徑2.4、厚1厘米(圖三四,4;圖版一O,5)。M4:14,皮囊。在墓主腹部右側??诓繗?被壓扁,圓底,桶形。囊口用細毛繩束緊。囊身綴縫兩道合股紅毛線繩,粗約0.6厘米。囊身與囊底相接,用細紅毛線鎖縫。底徑4.5厘米(圖三四,2)。M4:15,羽飾。出土時置于墓主人腹部。將涂紅的刻有7道陰弦紋的尖狀細木插在褐色羽毛桿中。上纏繞紅色毛線,毛線繞至羽根、羽桿中部和羽端又加米黃色絨羽出纓。經鑒定,這類粗硬的羽毛屬雕等一類猛禽的飛羽(圖三五,2;圖三七)。M4:16,木祖。在墓主腹部右側,由兩個類似的半塊對扣成一體,內部掏空并填以筋繩、葦草及毛發(fā)。外部兩頭出棱,棱內纏繞棕黃色毛線繩,成為一個完整的器物長7.1厘米(圖三五,4;圖版一O,6)。M4:17,腰衣。著于女尸身上。短裙形,和男性腰衣式樣不同。平紋組織。經緯均采用原色羊毛紗,經緯棕、白兩色,緯線棕色,均為S拈的合股線。經線粗0.25~0.3厘米,緯線粗0.25厘米。經緯密度36×27根/10厘米。棕色經線在排列時,夾入了四組白色的經線,形成了前、后身各兩條的經向白色條紋,紋寬1.5厘米左右,間距12厘米。腰衣除上緣外,三面出穗。兩端飾穗由延長的棕色緯線構成,飾穗一分為二,合捻成兩對粗繩,于右胯處系結,一粗繩端部穿一條細黃毛線繩。腰衣下面的飾穗長而細密,由延長的棕色經線和間隔出現的四組白色經線構成,穗下端呈繩套形。腰衣長70厘米,寬10.5厘米,兩端粗繩長30余厘米,下面飾穗長33厘米(圖三四,1;圖版一O,3)。M4:18,毛織斗篷。出土時疊放在墓主身下。經向殘長160厘米,緯向殘寬95厘米。平紋組織。經線白色,粗0.1厘米,緯線含深棕、灰白、灰黃三色毛紗,粗0.07~0.15厘米。經緯密度4×8~22根/厘米,緯密因紗線粗細不同而有變化。粗細不同的三色毛紗相間織出道道條紋,條紋通幅織出或以通經斷緯的方法緙織。經尾結出飾穗,穗殘斷?;鼐曅纬珊唵蔚姆?寬0.8厘米,幅經雙根。M4:19,木梳。位于墓主身下。5根長齒固定在一根毛向內卷的皮革上,又用毛線繩再次縱向纏繞。梳長21.5厘米。梳齒上部扁平狀,涂以紅色。寬7~13厘米,厚2~4.5厘米。正面每齒上刻5組三角紋裝飾帶。下部未涂色,打磨精細,截面呈圓形,齒尖尖銳(圖三五,1;圖版一〇,4)。M4:20,牛筋繩。出土于墓主身下,毛織斗篷內。均為殘斷,以牛筋搓捻成繩。M4:21,牛(羊)耳。出土于墓主人頸肩處。將牛(羊)耳的前端部割剪出三角形,隨葬于棺內。M4:22,紅柳棍。出土于墓主人右臂內身下。長70厘米,直徑0.8厘米。截取一較直的紅柳枝,去皮隨葬。M4:23,乳白色塊狀物。出土于墓主人頸肩、腹及腿部。類似乳制品,質地有待進一步鑒定。M4:24,毛線繩。出土于墓主人身下。兩根土黃色毛線以S拈合股。線繩粗0.3厘米。(三)c11.牛肉的含量、規(guī)格位于西木柵墻中部偏東1.2米處,是一座已被盜擾的墓葬。據地表深88厘米。方向90°。棺的前后兩端分別栽有立木,立木旁置箭。中部蓋板及上覆牛皮被擾亂、損壞?,F剩棺木蓋板10塊和蓋板上的部分牛皮。兩塊側板以整木制成,略呈弧形。棺長2.4米,中部寬60厘米,高38厘米。前后兩檔,前檔高46厘米,寬8.5厘米,厚4.5厘米。后檔高44厘米,寬7.5厘米,厚5厘米。兩檔楔木棺后高出棺蓋板10厘米和8厘米。棺內已被盜空,殘留少許帶毛皮革。在清理黃沙時,位于棺西側,距棺蓋板上10厘米處和棺后檔東北部出土有手臂和腳等肢體殘部,可能是棺內墓主的部分肢體。2.擋墻下鏡前立木旁M1:1,帶毛牛皮。出土時仍蓋在棺蓋板上。共計為4小塊。M1:2,立木。置于棺前,由上下兩部分構成,上部涂黑為不規(guī)則四棱形,頂部成尖錐狀,經歷風吹蝕、烈日暴曬而劈裂。高152厘米。棱寬10~13厘米。下部圓柱,直徑9厘米。M1:3,箭。共3支。保存較好,形制相同。出土時插于棺前立木旁。箭由桿和括組成,簇由前端紅柳直接削制或四棱或出鋒。無羽。箭桿前部為紅柳桿,并插入后部的葦稈之中。括木制,也插入葦稈中(圖三八,左2;圖三九)。M1:3-1,長79.3厘米,直徑0.8厘米。前部紅柳桿長26.3厘米。前端制出四棱簇,長3.4厘米。與葦稈結合部用韌皮纖維纏繞。括長1.1厘米。M1:3-2,長75.5厘米,直徑0.8厘米。前部紅柳桿長19.9厘米,前端出鋒成鏃。與葦稈結合部用韌皮纖維纏繞。括長0.8厘米。M1:3-3,長77.1厘米,直徑0.9厘米。前部紅柳桿長27.3厘米。前端制出四棱簇,長3.3厘米。括殘,長0.9厘米。M1:4,羽箭。一束共4支。非實用器,用于隨葬。出土時插立于腳部立木旁。形制、制法、結構與M2:17類同。長67.5厘米,直徑0.5~0.7厘米。M1:5,立木。置于棺后。高92厘米。截取直徑約4.2厘米的胡楊枝插立于腳部棺外,未進行任何加工。(四)p31.木棺的制作東距M1號墓1米左右,與M1屬同一層位,也是一座被盜擾的墓葬。距地表深度為110厘米。方向88°。木棺形制、結構等與M1相同。棺前后立木,立木旁置箭。木棺蓋板僅剩前后擋處的一塊和少許毛皮。棺長1.32米,中部寬40厘米,高24厘米。是一副小孩棺木。前后兩檔尚存,前檔高45厘米,寬13厘米,厚2厘米。后檔高40.5厘米,寬13.5厘米,厚2厘米。兩檔楔入棺后高出蓋板5厘米。棺內僅乘小孩頭顱(M3:1)居木棺中部,很明顯已移去原位。人體其他部位均無。頭呈干尸狀,張嘴,眼、鼻、耳保存較好。頭戴淺棕色氈帽,氈質粗而不勻,搟壓不實,厚約2厘米。帽圓,上部略尖。帽檐下兩側各穿毛線繩系于頸下打結。2.高聚物質營造棺,《胡楊枝墓》圖4M3:2,毛皮。出土時蓋在僅剩的兩塊棺板上,似羊皮。M3:3,箭桿。共3支,均為插入葦稈的前部,紅柳質。M3:3-1,殘長25.9厘米,直徑0.6厘米。遺存少許葦稈,前部插入其中又以紅色韌皮纖維纏繞。前端直接削成四棱并出鋒成簇。M3:3-2,殘長25.2厘米,直徑0.7厘米。完整的前桿部分,前端直接出鋒成簇。M3:3-3,殘長27.8厘米,直徑0.7厘米。前端直接出鋒成簇。M3:4,立木。置于棺前。殘段長28厘米,直徑5厘米左右。胡楊枝制。M3:5,立木。置于棺后。殘段長32厘米,直徑2.5厘米左右。胡楊枝制。四、保護遺址墓地采集文物總計147件。有眾多的毛織物、草編簍以及包括木雕人像、木祖、刻花木箭桿、木別針、梳、木桿羽飾等在內的大量木器。(一)織物的結構、織物數量多,其中形狀可辨或具有某些特點的織物計44件。包括斗篷、腰衣、氈帽、毛繩等。斗篷共35件。根據墓葬出土毛織斗篷的各種特征,經仔細觀察鑒別,我們將大部分利用經線在底邊結出飾穗的織物定為斗篷。這些斗篷主色調均為羊毛原色,有白、灰、淺棕、深棕等色。一般采用一上一下平紋為基礎組織,不少織物通幅或局部用通經斷緯的方法平緙或繞緙出本色、紅色、橘黃色緯向條紋,這部分組織除一上一下平紋組織外,還有二上二下緯重平組織(圖四〇,1、2)。這種斗篷作為當時人的服飾,盡管形制簡單,但規(guī)格基本上依人、依需要而定。寬大的斗篷長2米多,寬1.5米以上,窄小的長僅60余厘米,寬不足半米。此外還有規(guī)格更小的非實用的斗篷式冥衣。MC:1,毛織斗篷。原白色中部殘,四邊保存完好,規(guī)格為長238厘米、幅寬126厘米。經線粗0.11~0.15厘米,緯線粗0.15~0.2厘米,均Z拈,經線拈度大于緯線。經緯密度4×10根/厘米。經頭呈繩套形,長2.5厘米。經尾結出整齊的飾穗,穗長10~15厘米,粗0.4~0.5厘米,穗距1.5厘米??椢锷线?.8厘米、下邊2厘米的寬度采用雙緯。幅邊寬1厘米,纏繞成繩狀。繩粗0.45厘米,緯線繞結寬度0.6厘米。距經頭29厘米處,由上而下繡縫四道與幅邊平行的經向紅色條帶,每道條帶由5對紅色毛線一前一后交叉繡縫而成,寬約1.5厘米,繡線針腳長1.5~6厘米,條帶間距25厘米左右。條帶下端編結成穗,和底邊飾穗并列。距飾穗邊緣9厘米處,自兩幅向中部,各夾織5梭紅色緯線形成兩條細紅線,長16厘米左右。斗篷中間略向上靠近一側幅邊的地方,用繩捆扎出兩個小包,內盛麥?;蚵辄S枝(圖版一一,1、3)。MC:2,毛織斗篷。長180厘米,幅寬166.5厘米。經線淺棕色,緯線白色,經線粗0.18~0.2厘米,緯線粗0.07~0.1厘米。經線稀,緯線密,白色緯線完全覆蓋了棕色的經線。經頭繩套編結成一道寬0.5厘米的棕色布邊(圖四一,1)。經尾棕色飾穗長9.5厘米,粗0.2厘米,穗多殘斷。回緯形成幅邊,與繩狀幅邊明顯有別,幅經由兩根合股的相并經線構成,寬約0.4厘米(圖四二,1)??椢镒詢煞蛑胁炕蛑辉谥胁恳砸簧弦幌缕郊y組織緙織出一道窄條紋,條紋粗細不一,所用毛線比地部緯線粗,徑0.17~0.18厘米(圖版一一,2)。MC:4,毛織小斗篷。這應是一件幼兒用的斗篷。長67厘米,幅寬46厘米。經、緯線均為原白色,經線粗0.17厘米,緯線粗0.2厘米,均Z拈。經緯密度5×9根/厘米。經頭呈繩套形,長1.7厘米。經尾結出飾穗,穗長5.5厘米??椢锷线?.5厘米、下邊4厘米的寬度采用雙緯。繩狀幅邊寬1厘米,繩粗0.3厘米,緯線繞結寬度0.5厘米(圖四三)。MC:124,毛織斗篷,殘存斗篷左半部分,可知斗篷完整長度130厘米,殘寬50厘米。經線白色,粗0.13~0.16厘米,緯線深棕色,經線拈度大于緯線拈度。經緯密度5×6根/厘米,經緯密度相差不多,織物表面呈現棕白點相雜的效果。經頭呈繩套狀,長2.5厘米。經尾殘存幾根白色飾穗,飾穗未捻成一股,散開呈長繩套形,長的9厘米。繩狀幅邊寬1.2厘米,繩粗0.4厘米,緯線繞結長度0.5厘米。距飾穗邊緣7厘米處夾織4梭紅毛線,線條寬1.2厘米,長1.5厘米,自幅邊向中部延伸,一上一下平紋組織。MC:9,斗篷式冥衣。殘存上半部分,從保存的經頭、兩側繩狀幅邊判斷,此件完全按照實用斗篷的織法、款式織造。幅寬僅20厘米,殘長16厘米。經緯線均為白色,經緯密度7×16根/厘米。經頭繩套長1.3厘米,繩狀幅邊寬1厘米。距經頭邊緣1.1厘米的寬度采用雙緯。織物表面自經頭開始由上而下繡縫與幅邊平行的四道細、兩道寬的紅色條帶(圖四〇,3)。兩寬帶居中,兩旁各兩條細條帶。細條帶由2~4對不等的紅毛線、寬條帶由15、18對紅毛線一前一后交叉繡縫,繡線針腳長1.1~1.7厘米,粗細條帶分別寬3.2、0.25厘米。在小斗篷的右上角用紅毛線捆扎出一個小包,已破損(圖版一二,4)。除上述標本外,其余斗篷殘片或疑為斗篷的織物,基本數據及特征見附表二。腰衣2件。MC:5,一截腰衣的中段。平紋組織。經線紅、白兩色,緯線白色,均為S拈的合股羊毛紗。經線粗0.25厘米,緯線粗0.4厘米,單根紅色經線、雙根白色經線與雙根白色緯線交織,經緯密度25×16根/10厘米。腰衣表面形成紅白相間的經向寬帶紋,紋寬約3~5厘米。腰衣下的飾穗由延長的白色經線構成,紅色經線下部則無飾穗。腰衣寬11.5厘米、殘長53厘米、飾穗最大長度15厘米。MC:7,幼兒腰衣。窄條帶形。合股的原白色毛線以二上二下斜編法制成,兩端延長出飾穗。毛線粗0.2厘米,腰衣長32、寬3.6、穗長24厘米(圖版一一,4)。氈帽4件。MC:15,白色氈帽。殘存一半。圓帽,頂略尖。氈厚約1.5厘米。表面殘存橫向縫綴的數道加拈的合股淺紅毛線繩,繩粗約0.3厘米。這些線繩原分四組倒針成排縫綴,現已殘存不多。一小段伶鼬皮綴在一根紅繩上。帽沿用淺紅色毛線鎖縫牙邊,線腳寬1.5~2厘米。帽上插兩根尖木棍,上面的羽毛已脫落,一根棍上殘留纏繞的紅毛線,兩根棍靠近尖端的地方都刻有五道細陰弦紋。帽殘高27厘米(圖四四)。MC:16,淺棕色氈帽。殘破,圓頂帽。表面橫向縫綴30余道加拈的合股紅毛線繩,繩粗約0.4厘米。原為四組,現僅存一組。毛線繩上掛有一小塊伶鼬皮件。帽沿用紅色毛線鎖縫牙邊,線腳寬1~2厘米。帽殘高26厘米(圖四五,1;圖版一二,2)。MC:17,深棕色氈帽。殘存一半。圓帽。氈厚約1.3厘米。表面曾縫綴四組成排的黃毛線繩,現僅存不全的2組。上懸小塊伶鼬皮。帽沿用土黃色毛線鎖縫牙邊。底邊處縫一根粗毛線繩系于頸下。帽殘高18厘米。MC:18,深棕色氈帽殘片。殘片,氈極厚,厚2.5~3厘米。帽上僅存兩豎排縫在氈上的紅毛線頭。帽殘高24厘米。毛編織物1件。MC:19,一組4件。用加拈的細毛繩將淡黃色動物鬃毛像編簾一樣編結起來。從C:19-1,用紅、棕色五道毛繩編結。毛最長34厘米、編結寬度14厘米(圖版一二,4)。毛線繩1件。MC:20,四根原白色S拈的合股毛線,相并為一束,長60余厘米。中段約6厘米的長度用同樣顏色的毛線密密纏繞,然后一分為兩組纏繞。毛編帶1件。MC:21,原白色Z拈毛線以二上二下斜編法編制。寬1.2厘米,殘成兩段,長者45厘米,一端存留系結。氈片1件。MC:111,灰白色氈,上纏灰白色繩數道,這是草簍的蓋。(二)草編使用的紋形11件。從小河墓地發(fā)掘的墓葬看,草編簍是每座墓葬都必備的隨葬品,內盛食品,現已干結,應是當時人們普遍使用的食具。它以植物莖稈為經,草和植物柔韌的根莖纖維為緯,采用古老的絞編技法編制而成。具體方法:首先將5至12根不等的兩組經草正交固定,其間空隙隨時加入新的經草填滿。緯草以平紋規(guī)律一上一下編結(圖四七,1)。在草編簍近底部和口沿處利用三根為一組的緯草以二上一下方式各斜絞出一條繩紋條帶(圖四七,2)。簍壁上附加帶有光澤的緯草,絞轉編結出精致的裝飾性花紋,常見有水平條紋、三角紋、階梯紋等。所有草編簍都有一道毛繩提梁。舉7例。MC:22,草編簍。保存完好,簍壁較直,向上略收,圜底。表面編結出條紋、連續(xù)的三角紋、階梯紋??谘靥幒徒撞扛饔幸坏览K紋條帶,分別寬0.6、1厘米。簍口蓋一層灰氈,外扎十余道灰毛繩。一條合股的灰毛繩提梁穿過口沿下方兩側,提梁被灰氈壓在下面。簍高16.6厘米,最大徑12厘米(圖四六,4)。MC:24,草編簍。保存較好,簍壁向上漸寬,底部顯得小而尖。表面紋樣大體同MC:22。上下兩道繩紋條帶較寬,分別為3.5、4厘米??拷谘貎商幐鳉埩舸┻^簍壁的提梁繩殘段。簍高22厘米,最大徑16.6厘米(圖四六,1;圖四八)。MC:25,草編簍形制同MC:22。只是底部小而平。表面水平條紋、階梯紋、三角紋等仍顯光澤,特別清晰。上下繩紋帶細窄,分別為0.6、1.1厘米。簍口部蓋白色毛氈,氈已破,外捆六七道白色毛線。穿過簍壁的白毛繩提梁尚存。簍高14.8厘米,最大徑10.6厘米(圖四六,2)。MC:29,草編簍。鼓腹,圜底,形體較大。紋飾亦為條紋、階梯紋等。上下兩繩紋帶均較寬,約為4.6厘米。一條白色加拈粗毛線繩作為提梁固定在簍壁外側豎向草編耳環(huán)中。簍高23.5厘米,直徑16.9厘米。MC:23,草編簍。小平底,形制、紋飾同MC:22。上下繩紋帶分別寬0.8、1.9厘米。簍口蓋氈,有提梁繩穿過簍壁。簍高12.8厘米,最大徑16厘米(圖四六,3)。MC:27,草編簍。形體較大,形制、紋飾同MC:24。上下繩紋節(jié)分別寬4、1厘米。殘斷的粗提梁繩固定在簍壁外側豎向草編耳環(huán)中(圖版八,1)。(三)回采回采礦,為置石,開腹刀,身份證號,尺寸高,形態(tài)豐富,設計了理想的采集技術—木器木雕人像3件。因風蝕、暴曬多已開裂。由人像、基柱和基座組成。圓雕人像站立于基柱上,頭、頸、軀干和四肢的雕鑿線條流暢。面部五官及腳未做雕刻?;孛婢鶠榉叫?基座多有缺損,其中MC:119未置基座。MC:117,位于墓地北150米處采集。在兩小腿近腕處見三道凸弦紋。通高3.05米。人像高1.67米?;?.16米,寬18厘米左右,厚13厘米左右。基座高22厘米,寬36厘米,厚20厘米(圖四九,1;圖一二)。MC:118,位于墓地南150米處采集。從膝關節(jié)處折斷為兩節(jié)。通高2.97米。人像高1.6米?;?.2米,寬19厘米左右,厚12厘米左右?;?7厘米,殘寬25厘米,殘厚16厘米(圖四九,2;圖一三)。值得一提的是,1934年貝格曼曾發(fā)現了這具木雕人像,由于當年該木雕人像已斷至兩節(jié),故貝格曼將上部人像部分當作一個殘缺的木雕人像,下部則作為一種“難于歸類的木雕”。MC:119,位于墓地北坡采集。人像未雕刻出雙臂和小腿。通高2.22米。人像高0.82米,基柱高1.4米,寬16厘米,厚15厘米(圖四九,3)。木雕人面像2件。MC:93,人面像長8.7厘米,面寬5.1厘米,厚6.1厘米。鼻高3.6厘米,鼻梁5.2厘米,鼻寬2.4厘米。嘴長3.5厘米(圖五〇、圖五一、圖五二;封底)。以浮雕的手法,夸張地雕刻出五官。在橢圓形涂紅的臉上顯示突出的眉弓,深陷的眼窩,高聳的大鼻,露齒的長嘴以及在前額(1條)和面部、鼻梁上的(7條)毛線繩的裝飾。雖極度夸張,但處理得當,是件珍貴的藝術品。另外,在前額和面部邊緣,見有鉆孔并系毛線繩,可能是為固定人面雕像所設。背面正中又有橫向的一組陰刻弦紋共7條。另據《日本的美術》7(2002年7月15發(fā)行)一書中見與MC:93類似的木雕人面像3個,其中一個藏東京國立博物館、兩個藏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均為大谷光瑞考察團自新疆所獲。據報告出土地為吐魯番,時代5~7世紀,均有誤。應是大谷光瑞考察團在若羌時,獲得小河墓地的遺物。MC:94,以浮雕手法在橢圓形臉上雕刻出眉、眼和鼻等,由于歷經風蝕、暴曬,保存不十分完好,表面有多處裂紋。在前額和面部邊緣見有鉆孔。背面平。人面像長8.1厘米,面寬4.5厘米,厚2厘米,鼻高0.6厘米(圖五三,3)。木祖2件。MC:37,這是兩個類似的半塊對扣組成木祖的一半。內部掏挖成槽,外部兩端出棱。長7厘米(圖五四,左1)。MC:38,似涂黑。形制與MC:37基本相同。長15.5厘米(圖五三,4;圖五四,右1)。冥弓2件。弓由紅柳枝削制。上纏繞筋線,弓弦亦由牛筋細線捻成。MC:40,弓上纏繞筋線12道,弓弦殘。弓長34.2厘米,弓弦殘長11厘米(圖五三,7)。MC:41,弓上纏繞筋線8道,弓弦殘剩少許,弓長27.5厘米(圖五三,6)。刻花木箭桿30余件。均以紅柳枝為材料。保存情況不一,有的完整,有的只存很短的一截。完整的箭桿最長的77.2厘米,一般都在70厘米左右,最粗的直徑1.3厘米,最細的只有0.5厘米。箭桿上都帶有兩束羽毛,用紅或黃色毛線捆扎,一束在尾部,一束在中部略偏后的部位。羽毛都被修剪過,長度通常在7~8厘米。據鑒定,這種灰白色羽毛多為潛鴨的體羽。所有箭端部削尖,但尾部都無搭弦的括,可以肯定它們并非實用箭。箭桿上大多雕刻出橫向排列的小三角紋,三角形內涂以紅色,花紋呈條帶形排列,每一條帶包括兩組相對排列的三角紋,四或五條這樣的條帶為一組。一根完整的箭桿上通常雕刻出四或五組這種橫向的裝飾帶。大多箭桿在橫向花紋組之間,再雕刻以縱向、斜向或螺旋形排列的三角紋帶。也有一些箭桿的雕刻花紋十分簡單(圖五五;圖版八,5)。MC:51,木箭桿。帶兩束羽毛,表面刻四組橫向三角紋,橫向紋飾帶之間刻斜向排列的兩條三角紋。三角形內涂紅。箭桿長71厘米,直徑0.7厘米(圖五六,1)。MC:66,木箭桿。殘中部彎曲。表面橫向紋飾帶中三角紋細長,稀疏。橫向紋飾帶之間雕雙螺旋線。箭桿殘長36厘米,直徑0.6厘米(圖五七,1)。MC:57,箭桿殘,有兩束羽毛。表面刻三角紋,橫向裝飾帶一組由四條相對的三角紋帶構成,豎向裝飾帶長度較短,其中三角細小。箭桿長44厘米,直徑1.1厘米(圖五七,2)。MC:54,箭桿。彎曲,存中部羽毛,表面刻四組橫向裝飾帶。其間的豎向裝飾帶較長。箭桿長71厘米,直徑0.65厘米(圖五六,6)。MC:73,箭桿殘。彎曲,存一束羽毛,表面雕刻三角紋,呈橫向及螺旋向排列。箭桿殘長23厘米,直徑0.8厘米(圖五七,3)。MC:78,呈細錐狀。上刻7組涂紅的三角紋裝飾帶。長20.4厘米,頂徑0.9厘米。MC:79,表面刻7組涂紅的三角紋裝飾帶。細錐狀木針端部殘斷。殘長16.5厘米,柱體長9.6厘米,徑1.1厘米。MC:80,表面刻7組涂紅的三角紋裝飾帶。長19.1厘米,柱體長8厘米,徑1.67厘米。木梳1件。MC:84,5根長齒固定在一根毛向內卷的皮革上。梳齒上部為半圓形(由木棍從中劈開)。下部經打磨,截面圓形。齒尖尖銳。梳長13厘米。木梳齒3件。MC:81,表面刻有5組涂紅的三角紋裝飾帶。下部梳齒截面圓形,似在原梳齒中部經二次斜削成現在的齒尖。長10.3厘米。上部為扁平狀,寬0.7厘米,厚0.5厘米。MC:82,形制和所刻裝飾帶與MC:81類同。長9.1厘米。MC:83,形制與MC:81類同。上部扁平,兩面均見橫向陰刻弦紋。下部梳齒打磨光滑。長14.7厘米。木桿羽飾纏毛羽飾每組4根,共兩組。取黑鳶、雕、鷲一類猛禽的飛羽,將尖狀細木棍插入粗硬的黑色羽毛中,再用紅、黃色毛線通身緊密纏繞,僅位于端部顯露少許羽尖。毛線繩S拈。4根在一端相互連接成組。MC:86-1,2根略弧,兩根呈弓形。長22~29厘米,直徑0.5~1.1厘米。MC:86-2,4根均略弧。長26~42厘米,直徑0.7~1厘米。MC:87,為帽上羽飾,三束灰白色短羽毛用紅毛線纏在尖木棍上,再將木棍用毛繩捆扎在一特制的小橫木撐上。三木棍上都刻有七道細弦紋。最長的羽毛束23厘米(圖四五,3;圖版一二,6)。MC:88,羽飾一組,6根。將尖狀細木棍插在粗硬的黑色、灰色羽毛桿中,上纏繞紅毛線,最長者24厘米。據鑒定,這類粗硬的羽毛屬黑鳶、雕、鷲一類猛禽的飛羽。立木3件。MC:121,呈芭蕉扇形,扇面中部起脊。高151厘米(圖五九,2)。MC:122,這是一件極度夸張的大槳。上部呈橢圓形,下部方柱,在方柱上部橫向刻出7道陰弦紋。是目前所見最大的立木。高202厘米(圖五九,1)。MC:123,呈槳形,與02XHM2:5類似。高152厘米(圖五九,3)。不明用途的木制品。MC:35,形似馬或牛腿。上前前緣有“V”字形槽。下部末端被雕刻成蹄形。背面平,有燒痕和7條橫向陰刻線。長24.1厘米(圖六〇,左1)。據貝格曼《新疆考古記》載:“這類器物是由兩個類似的半塊構成物體,平的一面合在一起,并用兩段線繩將其捆住”。由此這件木制品應是這類器物其中的一半。MC:36,同MC:35一樣,是這類器物中的一半。平的背面仍橫刻7條陰線,未見燒痕。長24厘米(圖六O,右1)。MC:39,與MC:35屬一同類器物。下部末端的蹄形殘失,殘長18.5厘米(圖五三,5)。MC:34,尖狀木桿。殘段,由圓形木桿和錐頭的前端組合而成。用途不詳。殘高25厘米,木桿直徑2.2厘米,錐頭前端長9厘米(圖五三,1)。MC:90,纏毛線木桿。一束。先用紅毛線將羽毛纏繞在木桿上,再將三根羽桿用紅毛線捆扎成束。長22厘米。MC:91,纏毛線紅柳桿。一束。用紅色毛線繩將三根未經加工的紅柳枝捆扎成束。紅柳枝最長75厘米。MC:92,木桿。弓形。以胡楊木通體加工而成。中部截面為橢圓形。長64厘米,橢圓長徑1.8厘米,短徑1厘米。MC:95,木牌。似人形(圖五三,2)。以薄胡楊木板削制而成。上端削出類似的人頭形和頸部,頸部以下略呈三角形,底邊中部有倒“V”字形槽。在其兩邊另有小凹槽2~4個。高31厘米,頸處寬2.2厘米,底邊通寬6厘米。厚1.2厘米。MC:96,木牌。用胡楊木薄板將兩側削挖出波紋邊。用途不詳。部分已殘損。長55厘米,最寬8厘米,板厚1.2厘米左右。MC:97,木牌。胡楊木薄板制成,一端削制出尖,一端對鉆成孔。用途不詳。長39.2厘米,寬4.5厘米,厚1.2厘米。MC:98,木牌,長條形,略弧。通體砍削而成。長32厘米,寬4厘米左右,厚2厘米左右。MC:105,木器。取胡楊木薄板斜削出尖。用途不詳,長12厘米,寬5厘米,厚1.2厘米左右。MC:99,錐形木樁。直徑為12.1厘米的胡楊木砍削成圓錐狀,高24厘米。MC:102,木樁。截取一段不規(guī)則胡楊木,在一端砍削出尖。長20厘米,直徑3.7厘米左右。MC:100,木樁。與MC:102類同。長31.5厘米,直徑4厘米左右。MC:101,木樁。以直徑為2厘米的細直胡楊棍將一端砍削出尖。長21.3厘米。MC:103紅柳束。取紅柳枝若干,以辮狀草繩纏繞成束。用途不詳。通長44厘米。MC:104,麻黃枝束。共4束。取麻黃草若干,將根桿部切齊,枝稍理順后成束,在中段以草或雙色毛線繩纏繞。其中一束在麻黃草與毛線繩間又填加羽毛出纓。束高9~15厘米,徑2.2~3.6厘米。(四)織物、織物、皮囊MC:113,玉珠。呈鼓狀,白色,有棱面但不明顯,穿孔。高1厘米,直徑1.1厘米,孔徑0.36厘米。根據鑒定為蛇紋石玉。MC:114,玉珠。珠扁平呈橢圓形,青色。對鉆成孔,孔內殘留毛線繩。與M2、M4墓主右手腕所戴玉手飾屬一類器物。高2厘米,長徑1.8厘米,短徑1厘米??讖?.6厘米左右。根據鑒定為蛇紋石玉(圖版一二,5右)。MC:115,串珠。灰白色,共66顆。圓形,穿孔,可串起做項飾之用。高0.1~0.3厘米,直徑0.3~0.6厘米,孔徑0.1~0.3厘米。經鑒定質地分別為泥質巖、大理石、黏土燒結物(圖版一二,5左)。MC:116,串珠。共45顆。白色,圓形,穿孔。部分仍穿系在細毛線上。高0.1~0.3厘米,直徑多為0.4厘米,孔徑0.1~0.2厘米。經鑒定為蛇紋石玉。MC:110,卵形石。共6件。大小、形狀不一。長2.9~7.5厘米。MC:109,銅片。出土于M1的上層擾土。殘留部分太小,不知是何器物殘片。MC:106,牛頭骨。共2只,均為牛角及少許腦顱部分。在腦顱部見有整齊的切割痕跡。一只表面涂紅。MC:107,山羊角。僅剩角及少許腦顱部分,并在腦顱部見有明顯的切割痕跡。MC:108,牛耳。為一只較完整的牛的左耳。在耳前端另見一處被割去少許的痕跡。皮囊MC:33,已干扁。囊口部殘,囊身原為桶狀,圓底。囊身盤繞三道粗約1厘米的紅毛繩,每道毛繩每隔2厘米處用白色粗毛繩穿過皮囊固定,白毛繩系結,呈纓穗狀,垂掛于囊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現代科技助力白水泥行業(yè)財務風險管理
- 衛(wèi)浴潔具國慶節(jié)活動方案
- 環(huán)境藝術設計與室內設計的審美互動
- 生產工藝流程中的質量控制與安全管理
- 現代服務業(yè)在商業(yè)地產中的價值挖掘
- 物流技術與管理教育的新模式
- Unit 4 Plants around us Lesson 6(說課稿)-2024-2025學年人教PEP版(2024)英語三年級上冊
- 7《可愛的動物》(說課稿)2023-2024學年統編版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下冊
- Unit 2 Whats your name (Story time)(說課稿)-2024-2025學年譯林版(三起)(2024)英語三年級上冊001
- Unit 4 A glimpse of the future 說課稿-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英語外研版(2019)選擇性必修第三冊001
- 腹腔引流管的護理常見并發(fā)癥的預防與處理規(guī)范
- 工地試驗室質量手冊
- 信息資源管理(馬費成-第三版)復習重點
- 郵輪外部市場營銷類型
- GB/T 42460-2023信息安全技術個人信息去標識化效果評估指南
- 05G359-3 懸掛運輸設備軌道(適用于一般混凝土梁)
- 工程與倫理課程
- CKDMBD慢性腎臟病礦物質及骨代謝異常
- 潮汕英歌舞課件
- 田字格模版內容
- 第一章 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論與框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