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學5-呼吸._第1頁
生理學5-呼吸._第2頁
生理學5-呼吸._第3頁
生理學5-呼吸._第4頁
生理學5-呼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第五章 呼吸 第一節(jié) 概述 一、呼吸的概念和意義: 概念:機體與外界環(huán)境之間進行氣體交換的過程。 意義:攝取氧氣,并將生物氧化產生的二氧化碳排出體外,以保持機體新陳代謝的進行和內環(huán)境的穩(wěn)定。 二、互相過程:包括3個相互聯系的環(huán)節(jié): (一)外呼吸:包括2個連續(xù)過程: 1、肺通氣:外界氣體通過呼吸道與肺內氣體間進行的氣體交換。 2、肺換氣:肺泡氣與肺毛細血管內的血液間的氣體交換。 (二)氣體運輸:氣體在血液中運行的過程。 (三)內呼吸:血液與組織細胞間的氣體交換。,.,2,肺靜脈,肺動脈,.,3,主要進行氣體交換;此外有嗅覺、進食、發(fā)音、內分泌等功能。 組成:傳導部呼吸道,包括鼻、咽、喉、

2、氣管、支氣管及其分支。其中,鼻、咽、喉為上呼吸道;氣管、支氣管為下呼吸道。主要作用是輸送氣體進出肺。 呼吸部主要由肺泡組成,還有肺內的呼吸性細支氣管、肺泡管、肺泡囊等。功能是容納氣體和進行氣體交換??梢?,肺即包括全部呼吸部,也包括一部分傳導部。,.,4,.,5,.,6,肺通氣的動力,呼 氣,肺內壓大氣壓,縮 小,肺 臟,吸 氣,肺內壓大氣壓,胸 廓,呼 吸 肌,縮 小,收 縮,舒 張,擴 張,原動力:呼吸運動是肺通氣的原動力。 直接動力:肺內壓與外界大氣壓間的壓力差。,擴 張,.,7,2、平靜呼吸和深呼吸: (1)平靜呼吸:成人:1218次/分, 嬰兒:6070次/分。 平和吸氣:由膈肌和肋間

3、外肌收縮所致,是主動過程。 平和呼氣: 是吸氣肌舒張所致,為被動過程。 (2)深呼吸:比平靜呼吸明顯加強的呼吸動作。 深吸氣:吸氣?。跫『屠唛g外?。┦湛s比平靜吸氣時加強且輔助吸氣肌(胸鎖乳突肌、胸大肌也參加)收縮。 深呼氣:不僅吸氣肌舒張,而且有呼氣肌收縮和輔助呼氣肌(腹壁肌等)收縮,因而是主動過程。 主要由肋骨和胸骨運動產生的呼吸稱胸式呼吸。 主要由膈肌舒縮產生的呼吸運動稱腹式呼吸。 成年女子多以胸式呼吸為主,輔以腹式呼吸;嬰兒和男子則多以腹式呼吸為主,輔以胸式呼吸。,.,8,.,9,3、呼吸時肺內壓和胸內壓的變化: (1)肺內壓及其變化:肺內壓指肺泡內的壓力。無呼吸運動時肺內壓與外界大氣

4、壓相等。 平靜吸氣初:肺內壓 大氣壓(+0.3+0.4kPa)氣出肺 平靜呼氣末:肺內壓 = 大氣壓氣流停 用力呼吸時:肺內壓的升降變化有所增加。,.,10,(2)胸內壓及其變化:胸內壓是指胸膜腔內壓力(而非胸腔壓)。習慣上常用它低于大氣壓的負值表示,稱胸內負壓(胸內負壓=胸內壓-大氣壓 = -肺的回縮力)。 胸內負壓的存在,使肺泡內壓力總大于胸內壓,使肺經常保持一定的擴張狀態(tài),使肺不論在吸氣還是在呼氣時都不塌陷,對肺的通氣和氣體交換有重要生理意義。促進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11,胸內負壓的產生:是出生后發(fā)展起來的,由于胸廓發(fā)育快,而肺被動擴張,而肺的回縮力的存在,使肺擴張有限,造成胸內壓

5、降低。 胸內壓=肺內壓(大氣壓)-肺的回縮力(彈性張力+肺泡內表面液膜的表面張力) 胸內負壓=胸內壓-大氣壓 = -肺的回縮力 胸內負壓的變化:平和吸氣之未,胸內負壓最大(-5-10mmHg)。平和呼氣之未,胸內負壓最?。?3- -5mmHg)。故平靜呼吸時胸內壓始終為負壓。 胸內負壓的存在,使肺泡內壓力總大于胸內壓,使肺經常保持一定的擴張狀態(tài),使肺不論在吸氣還是在呼氣時都不塌陷,對肺的通氣和氣體交換有重要生理意義。,.,12,(二)肺的通氣功能:包括肺容量和肺通氣量兩個參數, 1、肺容量:肺伸展到最大時所容納的氣體最。成年男性為5000ml,女性為3500 ml,包括4個部分。,.,13,2

6、、肺通氣量:單位時間內入肺或出肺的氣體量。 (1)每分通氣量和最大通氣量 每分通氣量=呼吸頻率X潮氣量。安靜時成年為68l/min ;運動時男子100l/min,女子80 l/min 最大通氣量:當肺全部通氣能力得到充分發(fā)揮時的每分通氣量。即反映了肺活量的大小,亦反映了胸廓和肺組織是否健全以及呼吸道是否通暢。 (2)無效腔與肺泡通氣量: 成人無效腔容積約150ml,其內的氣量稱無效腔氣量。 進入肺泡的通氣量稱肺泡通氣量,能夠與血液進行氣體交換,也稱有效通氣量。 每分肺泡通氣量=(潮氣量-無效腔氣量)X呼吸頻率。,.,14,人工呼吸:用人工的方法,使胸廓有規(guī)律地擴大與縮小,以維持肺的通氣機能。適

7、用于溺水、觸電、煤氣中毒等呼吸驟停。 1、作用:(1)暫時維持肺通氣,糾正全身缺氧狀況。 (2)促進自發(fā)性呼吸的恢復。 2、方法:(1)器械人工呼吸法:人工呼吸機加壓法、膈神經刺激法。 (2)徒手人工呼吸法:徒手進行。 舉臂壓法: 口對口法:效果好。,.,15,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擠壓示意圖,.,16,.,17,.,18,二、氣體交換:氣體交換分別發(fā)生在肺泡和組織部,二者分別與該處的毛細血管內血液進行交換,附合物理學上氣體交換的原理。 (一)氣體交換的動力:肺泡、血液和組織都可看作是氣體的容器,且由于肺泡和毛細血管壁很薄,氣體可以自由交換。O2和CO2在這三種容器中的分壓是不同的,故存在交換的動

8、力。,.,19,(二)氣體交換的過程,.,20,(三)影響氣體交換的因素: 1、肺泡膜的厚度和擴散面積: (1)肺泡膜厚度:氣體擴散速度與肺泡膜的厚度成反比。肺纖維化、肺水腫、運動時、可出現低氧血癥。 (2)擴散面積:單位時間內氣體的擴散量與擴散面積成正比??偯娣e達60-100m2, 安靜狀態(tài)下擴散面積有40 m2,運動時可達70 m2。因肺本身疾病、肺毛細血管關閉和堵塞而減小。 2、通氣/血流值:常溫常壓下,常人的比值為0.9,最適為0.8-1.0。在此范圍內,肺泡-血液間同等量的O2和CO2所必需的肺泡通氣量和血流量是最小的。 比值大于1,則表明血流量不足或通氣量過大。 比值小于0.8,則

9、表明血流量過大或通氣量不足。,.,21,三、氣體在血液中的運輸: 運輸形式: 物理溶解:氣體直接溶解于血漿中。 特征:量小,起橋梁作用; 溶解量與分壓呈正比: 化學結合:氣體與某些物質進行化學結合。 特征:量大,主要運輸形式。 以物理溶解方式運輸的量較少,但卻是化學結合所必需的一個中間環(huán)節(jié),二者密切聯系,以保持該氣體在血液中的含量及分壓的動態(tài)平衡。,.,22,.,23,(二)CO2的運輸: 1、物理溶解:占6%(3ml CO2/100ml血液)。 2、化學結合:占94%,有2種形式: (1)HCO3-形式:占88%。反應式如下: 碳酸酐酶 H2O+CO2 =H2CO3 = H+HCO3- (2

10、)氨基甲酸血紅蛋白(Hb.NHCOOH)形式:占6%。 Hb.NH2+ CO2=Hb.NHCOOH= H+ Hb.NHCOO-,在肺部由于PO2很高,O2把NHCOO-中的- COO-排擠出來,而O2則可結合上去,形成氧合血紅蛋白HbO2。,.,24,【附】氧離曲線:表達血紅蛋白氧飽和度與血液氧分壓之間關系的曲線。氧飽和度:氧含量氧容量的% 比。 上段:Po2(6040mmHg)平坦。表明:PO2變化大時,血氧飽和度變化小。 意義:保證了肺部高PO2狀況下,O2與Hb更好地結合,不致發(fā)生明顯的低血氧癥。 中段: Po2(6040mmHg)坡度較陡。表明:PO2降低能促進大量氧離,血氧飽和度下降

11、顯著。 意義:維持正常時組織的氧供。,下段:坡度很陡。表明: PO2略有降低則氧飽和度迅速下降,即可促使較多的O2解離出來。 意義:有利于組織部低PO2的狀態(tài)下O2的釋放,維持活動時組織的氧供。,.,25,第三節(jié) 呼吸運動的調節(jié) 一、呼吸中樞與呼吸節(jié)律的形成:分布于從脊髓到大腦皮層的各高級中樞,主要位于腦干,尤以延髓為主。 1、延髓的呼吸中樞:延髓內有產生節(jié)律性呼吸的基本中樞。分布在孤束核、疑核、網狀結構中。 (1)吸氣中樞:是位于延髓腹側的吸氣運動元群,位于孤束核和疑核中。刺激后引起持續(xù)的吸氣動作。 (2)吸氣中樞:是位于延髓背側的呼氣運動元群,位于孤束核背側。刺激后引起持續(xù)的呼氣動作。 這

12、2組神經元的分布相互重疊,又相對集中。且功能相互拮抗,它們在H+或CO2的刺激下交替發(fā)生興奮和抑制,使吸氣和呼氣動作交替進行。 僅由這兩個中樞控制的呼吸節(jié)律不規(guī)則,呼氣時間長,吸氣突然發(fā)生又突然終止喘式呼吸。,.,26,2、腦橋的呼吸中樞: 保證正常節(jié)律的形成。 (1)長吸中樞:興奮延髓吸氣中樞,產生長吸式呼吸。 (2)呼吸調整中樞:抑制延髓吸氣中樞和腦橋長吸中樞的活動,促使吸氣向呼氣轉化,調整呼吸的深度和頻率。 3、高位腦的調控:使不隨意的呼吸運動控制變得完善。 下丘腦:體溫調節(jié)中樞受到刺激而間接作用于腦干各呼吸中樞,使呼吸變淺,頻率加快,以加速水汽蒸發(fā),促進散熱。 邊緣系統:當情緒緊張或激

13、動時,呼吸常隨心血管活動的加強而加快加深,這與邊緣系統的興奮有關。 大腦皮質:在日常生活中,呼吸頻率和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大腦皮質的隨意控制,而且還可建立起呼吸條件反射,如運動員進入場地后呼吸會加深加快。,.,27,(二)呼吸節(jié)律的形成-吸氣切斷機制: 1、吸氣活動發(fā)生器:位于延髓,在H+、CO2 等作用下興奮并引起: 向下興奮延髓吸氣N元脊髓吸氣肌運動N元吸氣;向上興奮腦橋呼吸調整中樞; 興奮吸氣切斷機制N元。,.,28,2、吸氣切斷機制:當接受到吸氣活動發(fā)生器、延髓吸氣N元、腦橋呼吸調整中樞和肺牽張感受器的沖動,興奮總和達到某一閾值,反饋抑制延髓吸氣N元,切斷吸氣,從而使吸氣轉化為呼氣。如

14、果是深呼吸,則吸氣中樞抑制的同時,呼氣中樞受高位中樞興奮而活動加強,使呼氣肌收縮,產生主動呼氣動作。,.,29,二、呼吸的反射性調節(jié): (一)肺牽張反射:由肺擴大或縮小所引起的反射性呼吸變化。 感受器肺牽張感受器,發(fā)放沖動抑制吸氣中樞的活動,使吸氣終止而呼氣。只有在深呼吸時才起一定作用。 (二)化學感受性呼吸反射:血或腦脊液中的O2、H+、CO2。 1、外周化學感受器:即頸動脈體和主動脈體。刺激延髓呼吸中樞,從而引起呼吸加快、加深和通氣量增加;當血液中PO2突然升高時,又可使化學感受器發(fā)生抑制。 2、中樞化學感受器:在延髓腹外側淺表部位,對腦脊液中的H+變化特別敏感。 H+升高,使呼吸加強。,

15、.,30,(三)呼吸肌本體感受性反射:當呼吸道阻力增加時。 感受器呼吸肌的肌梭。如在吸氣時增加阻力,則吸氣肌收縮加強;在呼氣時增加阻力,則呼氣肌收縮加強。除去阻力,呼吸恢復原狀。 (四)防御性呼吸反射:呼吸道黏膜受到有害刺激時。 1、咳嗽反射:在異物、刺激性氣體或呼吸道粘膜分泌物刺激呼吸道黏膜內的感受器時,引起一系列的協調而又有次序的動作(氣流被強力驅出,并帶出異物或過多分泌物)。 作用:清潔、保護和維持呼吸道的的暢通。 2、噴嚏反射:異物刺激鼻粘膜時,引起類似咳嗽的噴嚏反射。不同的是,使氣流主要從鼻孔中沖出。,.,31,三、高級神經中樞對呼吸運動的調節(jié) 腦干對呼吸運動的控制屬于不隨意的自主控

16、制,大腦皮層通過皮層-脊髓束和皮層-紅核-脊髓束直接控制呼吸肌的活動,可隨意控制呼吸運動,使呼吸運動與其他軀體運動相協調,完成諸如發(fā)聲、講話、唱歌等動作。 但這種控制是有一定限度的。 睡眠呼吸暫停(sleep apnea) 1.中樞性:特征是呼吸運動完全消失,膈N無放電活動。 2.阻塞性:是上呼吸道塌陷阻塞(舌大、懸雍垂大、軟腭松弛者)所致,因而有呼吸運動但無氣流.覺醒是中斷睡眠呼吸暫停的主要原因。打鼾是上呼吸道阻塞的早期表現。,.,32,.,33,.,34,第三節(jié) 呼吸運動的調節(jié) 一、呼吸中樞與呼吸節(jié)律的形成:分布于從脊髓到大腦皮層的各高級中樞,主要位于腦干,尤以延髓為主。 (一)呼吸中樞: 1、脊髓呼吸運動神經元:位于脊髓頸胸段灰質側角,發(fā)出運動纖維支配呼吸肌的運動。包括2類: (1)脊髓吸氣肌運動神經元:位于2個部位:頸髓3-5節(jié)發(fā)出膈神經,興奮后支配膈肌收縮;胸髓1-11節(jié)發(fā)出肋間神經,興奮后支配肋間外肌收縮。二者引起吸氣運動。 (2)脊髓呼氣肌運動神經元:也位于胸髓1-11階段,發(fā)出肋間神經,興奮后引起肋間內肌收縮,引起呼氣運動。 脊髓呼吸運動神經元本身無自動節(jié)律性能力,是延髓呼吸中樞的節(jié)律性興奮使之產生節(jié)律性活動。試驗證明,從脊髓與延髓交界處離斷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