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學史4.ppt_第1頁
中國史學史4.ppt_第2頁
中國史學史4.ppt_第3頁
中國史學史4.ppt_第4頁
中國史學史4.ppt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四章 中國史學的繁榮隋唐五代時期,教材參考 白壽彝主編的中國史學史,北京師大出版社2009年第2版第8次印刷,第113161頁。 主要參考書 瞿林東著中國史學史綱(第2版),北京出版社,2005年10月 朱杰勤中國古代史學史(第1版),河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3月 王樹民著中國史學史綱要(第1版),中華書局,1997年9月 宋衍申等中國史學史綱要(第2版),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年5月,教學內容,第一節(jié) 隋朝修史的成就及失誤 第二節(jié) 唐初史館制度的確立及史書的修撰 第三節(jié) 劉知幾與中國第一部史學評論專著史通 第四節(jié) 杜佑與通典 第五節(jié) 后晉修舊唐書 第六節(jié) 譜牒、通史的復興和歷史筆記

2、 第七節(jié) 歷史思想領域的成就 第八節(jié) 歷史文獻學的成長,第一節(jié) 隋朝修史的成就及失誤,一、修史機構與史官的設置 隋在秘書省下設著作曹和太史曹。著作曹是主要的修史機構。設有著作郎二人、著作佐郎八人,煬帝時,佐郎增為十二人。佐郎負責史料的收集,著作郎負責史書的起草。而太史曹主要是掌天時星歷、推算和制定律歷,而不涉足于修史。煬帝時還設置起居舍人,執(zhí)掌起居注的編錄。 隋朝的修史,多由皇帝敕令大臣負責,并敕令組成修史班子。參與修史的并非都是史官?!捌溆胁趴白?,學綜文史,雖居他官,或兼領著作”。(史通史官建置),二、隋朝修史的成就,魏澹,字彥淵(深),澹父季景是魏收族叔。澹歷任北齊殿中死后、侍御史,北周

3、納言中士,入隋任太子舍人,后升為著作郎。 開皇中,文帝認為魏收魏書“褒貶失實”,“詔澹別成魏史”,澹書以西魏為正統(tǒng),東魏為僣偽,共92卷:十二紀、七十八傳,另加史論及例并目錄。據(jù)崇文總目,澹書僅存紀一篇。(太宗紀)今本收書太宗紀取自于澹書。,2、王劭作隋書、齊志,王劭,字君懋,太原晉陽人,歷仕北齊、北周、隋,入隋為著作佐郎。因母憂居喪在家,私撰齊書,被人所奏。文帝覽其書而悅之,任命其為員外散騎侍郎,修起居注。后遷著作郎。在著作曹近二十年,專修國史,撰成隋書八十卷,編年體齊志二十卷等。,3、牛弘修周史,牛弘字里仁。入隋任秘書監(jiān)、吏部尚書。著有隋朝儀禮百卷,周史十八卷(未最后成書)等。 劉知幾批評

4、道“夫以宇文之言,而動遵經典,多依史、漢,“雖文皆雅正,而事悉虛無”(雜說下) 此外尚有李德林齊史、杜臺卿齊紀、許善心梁史、姚察梁書等,這些史書為以后唐修諸史提供了基礎。,三、隋朝修史的失誤,1、隋禁私人修史。魏晉南北朝時期有史官,但對史學控制不嚴,齊設史館,但仍不限制私人修史,隋朝統(tǒng)一后設史館,禁止私人修史,開皇十三年(593)文帝下詔“人間有撰集國史,臧否人物者,皆令禁絕”。(隋書文帝紀)從客觀上扼殺了私家修史的積極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史學的繁榮。 2、官府修史不力,無切實宏大的修史計劃和明確的分工合作。 3、修史者多非其才。煬帝時網羅的人才中,多是以詞章見長的文士,如虞綽、王胄、庾自直

5、等。后人評價“隋煬帝雖好文儒,尤疾學者,前世史籍,竟無所成,數(shù)代之事殆將泯絕”(州府元龜)卷554國史部雖好文儒,然輕修史,這是事實。,第二節(jié) 唐初史館制度的確立及史書的修撰,一、唐初史館制度的確立 經過魏晉南北朝長期混亂以后,隋唐二代重新建立起封建統(tǒng)一大帝國。唐初,由于政治統(tǒng)一,經濟繁榮,社會秩序趨向穩(wěn)定,朝廷對于前代文化的整理開始重視。唐太宗時,正式設立史館,專修國史,又對唐以前諸朝史籍進行大規(guī)模的整理和改編。中國傳統(tǒng)的二十四部正史中,就有八部( 晉書、梁書、陳、北齊書、北周書、隋書、南史、 北史, 后二部乃李延壽私撰而由朝廷頒行)是在這時期修成的。,設館修史制度的確立,給我國史學的發(fā)展帶

6、來了重大影響,首先,開以后每一王朝都重視編寫前朝史的風氣。 其次,引起封建知識分子對史學的普遍關心。 第三,設局網羅各類專家集體撰述,各抒所長,對資料采擇可以比較周全,對體例和史學方法的探討也可以進一步的深入。,二、八部“正史”的修撰,(一)唐官修前五朝史(梁、陳、齊、周、隋) 唐太宗組織人寫前五朝史。 梁書(56卷)、陳書(36卷),指定姚思廉寫,因為其父姚察是隋朝的史官,寫了梁書、陳書,但沒有寫完,所以命思廉繼之。這兩部書寫得較好,記事較真,文筆較好,因姚氏父子于史學很有研究,且在文學上有地位。南北朝時流行駢體文,而姚察用散文寫史。,北齊書,50卷。包括東魏和北齊兩朝歷史。,指定李百藥寫,

7、其父李德林亦為隋史官,寫了一部分未完。命百藥繼之。寫得怎樣不好說,因現(xiàn)存的北齊書有許多是由北史補上的。 周書,50卷。指定令狐德棻寫的。內容豐富,有條有理,敘事有聲有色,北周的幾代統(tǒng)治者都是有作為的,所以有人認為此書寫得好,是因為當時的歷史事實就是動人的有價值的。,隋書,85卷。,該書總監(jiān)是魏征,同修的尚有房玄齡、顏師古、孔穎達、許敬宗等貞觀名臣。魏征主撰序論,顏師古主撰紀、傳。是唐設館修史以來第一部成于史館眾家之手的史書。 魏征主修,唐太宗時完成了紀、傳,唐玄宗時又召集史館的人寫了志,是“梁陳齊周隋”五朝的志(30卷)。隋書的志價值高,門類齊全,有十志,寫志時選用了專門的人才,天文志由精通天

8、文的人來寫,刑法志由精通刑法的人來寫。最有價值的是經籍志,因漢書以后沒有藝文志,故此為幾百年之第一部,不但是目錄,而且有很高的學術價值。,(二)唐官修晉書,宰相房玄齡監(jiān)修,也稱晉書為御撰,該書從晉武帝泰始元年(265)記起,訖于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凡156年歷史,共130卷。除帝紀、志、傳外,還增設了“載記”30卷。以記載各族統(tǒng)治者在北方建立的“十六國”史事。是研究五胡十六國極其寶貴的史料。(“載記”最初見于東觀漢記,用以記新市、平林等反對王莽諸人。),(三)李延壽著南史、北史,李延壽參加了唐時的官修史書的活動,同時耗十六年時間,還自己寫了南史(共80卷)、北史(共100卷)。其父李大師是

9、隋朝的史官,有志于南北史,太師說以前的南北史有偏見不真實,應寫一部統(tǒng)一以后的南北史,書未成而死,李延壽承之。李延壽下了很大功夫,寫了十六年才完稿。,家學是中國史學史的特點之一,李百藥父子、李延壽父子、姚思廉父子、司馬遷父子、班固父子等都是父子相繼修史。還有崔光崔鴻伯侄修魏國書,南宋李濤李垕父子,胡鈅胡三省父子,馬廷鸞馬端臨父子等。 南史、北史二史編撰的主要依據(jù)是南北八朝的史書。李延壽采用紀傳體通史的體例,對八部史書加以刪削、補充、整理和重新編排。使之連成一體。,南北史編纂方法,1、重新組合 2、刪削重復和繁冗 3、補充史料 4、秉筆直書,恢復歷史本來面目。如宋書武帝紀記晉恭帝自愿禪讓,宋武帝奉

10、表陳讓,封晉恭帝為零陵王,令食一郡,絕不見有逼奪之跡。南史武帝本紀記宋武帝指示兵士“進藥于(零陵)王,王不肯飲,乃以被掩殺之”,直言不諱。經李延壽的筆削和重新編纂,南、北二史遠遠勝過了原有的八史,因此受到好評。,第三節(jié) 劉知幾與中國第一部史學評論專著史通,唐朝出現(xiàn)了史學史上著名史學家劉知幾,他寫了史學評論著作史通。梁啟超說,有了左丘明、司馬遷才有了歷史,有了劉知幾才有了史學。,(一)劉知幾(661年721年)的生平,劉知幾,字子玄,徐州彭城人。從十一歲讀左傳始對史學發(fā)生興趣,十七歲以前讀完了唐朝以前的歷史。二十歲中進仕,任為獲嘉縣主簿,管文字檔案。做此小官,不求升遷達十九年,一心研究史學。官位

11、雖未升,學術成就越來越高。三十九歲調京城長安,與編三教珠英,一千三百卷。四十二歲任著作佐郎,始為史官,后又任著作郎,從此至卒。,(二)史通的內容與特點,史通原有五十二篇,失傳三篇,現(xiàn)存四十九篇,其中內篇三十六篇,外篇十三篇,全書共八萬三千多字正文和原注九千多字,總共不到十萬字。內篇是其著作的主要內容,有系統(tǒng),各篇之間有關聯(lián)。外篇是無系統(tǒng)的,各篇間無關聯(lián),似雜論。,內篇主要講歷史編纂學,1史著源流。如六家。 2體例。如二體、本紀、世家、列傳、表、志等。 3類別。分正文、雜史,雜史有十種。 4史書的內容。 5史料的搜集和鑒別。 6敘述方法,如敘事等。 7著作態(tài)度。等等。 史通的主要貢獻在內篇,主要

12、論述歷史編纂學。,外篇講史官和史書的沿革,雜評過去史書的優(yōu)劣得失。,史通的特點 :清朝黃叔琳評史通曰:“上下數(shù)千年,貫穿數(shù)萬卷。心細而眼明,舌長而筆辣?!?1評論有據(jù)。每篇都有實例,都是從讀書中總結出來的。 2兼指得失。對任何史家史書都不感情用事,對班固和司馬遷的缺點也不忌諱,對公認的壞的史書也指出其缺點,有人形容劉知幾為史學界的法官,似“老吏斷獄”。 3批評尖銳。對許多史家不真實地記載史事予以痛斥,罵一些人為“奸賊”、“兇人”。 4主張明確。不僅評淪別人,還要提出自己的主張。史通的這些特點是一般的史論書所難以做到的。,(三)劉知幾對于史學的貢獻,1第一次對中國史學作了比較全面而詳細的總結。

13、2表彰“直書”,指斥“曲筆”。 3批判了盲目崇拜古代,迷信圣人的觀念。 4對歷史編纂學提出了許多重要的建議。 5指出了史家須具備的條件。在唐書本傳中有記載,禮部尚書鄭惟忠問劉知幾為什么自古以來文士多史家少?劉知幾回答說,做史家難,因為須具備才學識。才是敘述史事的能力;學是指讀書搜集史料的學問;識是見解,對史事的見解。,第四節(jié) 杜佑與通典,尚書的禹貢和洪范是最早記典章制度的著作。禹貢主要記貢賦和地理,洪范(譯成現(xiàn)代文曰大法)主要記政治經濟制度,也有天文、歷法、五行,從史記后成為紀傳體的一部分“志”,記載政治、經濟、文化、天文、地理等,因以記政治制度為主,故稱典章制度史。但唐以前都無獨立之書。,典

14、章制度史的發(fā)展,唐朝劉秩政典三十五卷,專記自古以來的政治制度,如官制、兵制、刑志等,但僅限于政治制度,不合理。唐朝杜佑通典是中國第一部典章制度的通史,對學術界影響很大,與鄭樵的通志、馬端臨的文獻通考形成三通。北宋王溥寫唐會要、 五代會要,南宋徐天麟寫西漢會要、東漢會要,北宋南宋官修宋會要等,都是斷代的典章制度史。 典章制度史的發(fā)展在于獨立成書,重大成就在于三通。自典制體通史出現(xiàn),對典章的沿革方明了。修史最困難的是修典章制度史。江淹有言,修史難在修志。,杜佑一生有兩個特點,杜佑,字君卿,京兆萬年(西安)人。杜牧的祖父。生于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卒于唐憲宗元和七年(812年)。主要活動事

15、跡在安史之亂以后,自三十四歲至六十九歲經三十六年,寫成通典。 1勤奮好學,自幼開始讀書以來至“位極將相手不釋卷”。他在軍事方面做到節(jié)度使,政治上做到宰相,一生七十八歲,讀書不下于七十年。 2政治經驗豐富,無此則通典之質量不會如此之高。政治經驗豐富使他對典制理解深。他從低級官吏到中級官到高級官,九品到一品都做過,地方官到中央官都做過。所掌有財經、刑法、運輸、軍事等各方面工作。不到二十歲就做官,做到七十多歲,實際經驗豐富。他的政治生活與通典有關,通典除記史外,還有古人的議論和自己的見解,這也是富有經驗才能做得到的。,通典的內容,從黃帝到唐玄宗天寶末年,天寶末年有變化的作為附注寫成。共二百卷,分食貨

16、、選舉、職官、禮、樂、兵、刑、州郡、邊防共九門。其內容有兩方面特點: 1將食貨列于首位,以前的多把天文志或禮志放首位,他繼承管仲的經濟為重的思想。而在食貨中又首列田制,重視農業(yè)。他說:“農者有國之本也,谷者國之司命也。” 2沒有天文、歷法、五行、藝文等志,他認為這些內容與他寫“征諸人事,將施有政”的著述目的無關,所以不載。 3各部分的編排先后次序有其特定的用意,體現(xiàn)其對政治的觀點,所以不是一般的書生單純記史。,通典的價值,1全面掌握資料,從經史子集所有著作中廣泛收集,還把唐政府的檔案公文都作為資料,把經史子集以外零散的文章也收集起來,所以資料豐富。 2杜佑對每個制度沿革發(fā)展都有研究,所以敘述有

17、條理,對各項制度的利弊談得深刻。 3把過去人物對典制的議論也收在書中。所以此書不僅資料豐富,還有研究成果。與其同時的人李翰為之作序說:“不出戶知天下,未從政達人情,罕更事知時變。”后人對此書的評價是很高的。,第五節(jié) 后晉官修舊唐書,五代時期,繼承了唐代史館修史、宰相監(jiān)修實錄和國史的制度,但沒有修出一部本國的國史。后晉修成的舊唐書,卻是現(xiàn)存最早的系統(tǒng)記錄唐代歷史的一部史籍。 一、舊唐書的編纂過程及編纂人 舊唐書修成于后晉開運二年(945),即唐亡國后39年。是官修書。舊唐書的修撰,從籌集史料,到全書完成,經歷了梁、唐、晉三代,歷時25年。 200卷。題劉昫等撰 。,二、舊唐書的價值,1、保存了大

18、量原始材料: 舊唐書撰完第二年(946),契丹大舉南下,攻取開封及河南諸州,后晉隨之滅亡。而此時舊唐書已成,保存了許多史料。廿二史札記卷16有“舊唐書前半全用實錄國史舊本”條。 2、唐末五朝本紀記事甚詳,較之新唐書更有價值; 唐末宣、懿、僖、昭、哀五朝無實錄,其史料基本靠訪求而來,記載甚詳。比如哀帝紀舊書約一萬三千字,而新書只有1000字,因此說后五朝本紀較新書更有價值。 舊唐書寫得很好,因為監(jiān)修和纂修都有學問,司馬光編資治通鑒時主要參考了舊唐書。,三、存在的問題,1、編撰草率: 舊唐書前半部分,對史料不加考證和篩選,完全照抄原文,出現(xiàn)許多錯誤。比如職官志稱唐為皇朝、皇家,經籍志稱唐為我朝。甚

19、至再現(xiàn)重復為某人立傳的現(xiàn)象,如有兩個楊朝晟傳,兩個王求禮傳。 2、依據(jù)舊史,多所回護: 如穆宗以下諸帝,皆宦官所立,而本紀絕不書。田神功傳不載其先為安祿山兵馬使之事。,第六節(jié) 譜牒、通史的復興和歷史筆記,一、唐代官修譜牒 唐代跟魏晉南北朝一樣,是門閥地主占統(tǒng)治地位的時代。重視譜牒和禮書,是這個時代的兩個特點。氏族志100卷,唐太宗時高土廉、岑文本等撰。姓氏錄200卷,唐高宗時孔志約、楊仁卿等撰。姓族系錄200卷,唐玄宗時柳沖、陸蒙先、徐堅、劉知幾等撰。這是盛唐時最重要的三部全國總譜。,二、通史撰述的復興,在史記以后的數(shù)百年間,通史撰述甚為寥落,而斷代史的皇朝史撰述則風靡一時。 南北朝時,梁武帝

20、曾命史學家吳均等撰通史600卷,北魏元暉也曾召集史學家崔鴻等撰科錄270卷。這兩部書都是通史,但都沒有流傳下來。 隋末陸從典試圖“續(xù)司馬遷史記,訖于隋”(陳書陸瓊傳),但他未實現(xiàn)著述計劃。 唐史學家虞世南撰帝王略論5卷(已佚,今有殘卷兩種:一為敦煌本;一為日本鐮倉時代抄本),這是一本歷史通論,是中國歷史上較早的歷史評論專書。,中晚唐時期通史撰述有了很大發(fā)展,其新成就有三個特點,一是體裁多樣; 二是出現(xiàn)了有影響的著作; 三是開拓了歷史撰述的新領域。 這不僅是唐代史學上的重要成就,也是中國史學發(fā)展過程中有轉變風氣之重大意義的成就。 參見教材第9091頁。,三、歷史筆記的勃興,劉知幾史通雜述篇說:“

21、偏記小說,自成一家。而能與正史參行,其所由來尚矣?!彼f的“偏記小說”,包含10項,其中“小錄”、“逸事”、“瑣言”、“別傳”、“雜記”等,近于歷史筆記一類的作品。這類作品,近于漢書藝文志所謂“小說家者流”,而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又有了新的發(fā)展,故劉知幾說是“其由來尚矣”。至于說它們“能與正史參行”,應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從內容上看可以補充正史,二是從形式上看可以豐富史書的體裁。劉知幾的高明處,是他已經認識到這類作品在史學發(fā)展上的價值。,現(xiàn)存的唐代歷史瑣聞筆記,劉餗的隋唐嘉話3卷,記南北朝至開元間事;張鷟的朝野僉載6卷,主要記唐初至開元時事,而以記武則天時事最多;李肇的國史補3卷,記開元至長慶年間事

22、;趙璘的因話錄6卷,記玄宗至宣宗朝事;張固的幽閑鼓吹1卷、范攄(shu)云溪友議3卷或12卷、高彥休唐闕史2卷等書記唐末事。 如上所講,這些書的作者不少都具有為正史拾遺補缺的意識,從而增強了記事的嚴肅和真實性。,第七節(jié) 歷史思想領域的成就,一、神滅論與興亡論 針對佛教的盛行和有神論思想的泛濫,南朝齊、梁之際的無神論思想家范縝曾與齊竟陵王蕭子良作不信因果的辯論 。范曄,“常謂死者神滅,欲著無鬼論”,認為“天下決無佛鬼” 。沈約,在梁武帝發(fā)動“王公朝貴”60余人撰文圍攻范縝時,連續(xù)寫出了神不滅論、難范縝神滅論等文 。把無神論思想真正推進到歷史思想領域的,是唐代文學家、思想家、史論家柳宗元。,興亡論

23、也是這個時期思想領域討論的大問題。,三國魏人曹冏的六代論, 西晉陸機的辯亡論, 東晉史家干寶的晉紀總論。 北宋李昉等所編文苑英華,其中有三卷為“興亡”論,所收論議都是隨唐人的撰述。 朱敬則在武則天時著十代興亡論。,二、封建論與民族論,秦漢以后,怎樣看待“封建”即分封制。始終是一個重大的問題。班固略述了西漢分封的歷史,但他并沒有作出明確的評論。陸機撰五等論,極言秦、漢不尊古制之弊,認為分封制是“治”的保證,郡縣制是“亂”的根源。唐太宗時,令群臣議封建,大致有三種意見:贊成的,反對的,還有主張“分王諸子,勿令過大”的。魏徵、李百藥、于志寧、馬周、長孫無忌等都持反對意見。最后,唐太宗終于罷封建事。,

24、柳宗元撰封建論,封建論的理論價值在于,它提出了“不初,無以有封建”和“封建,非圣人意也”這兩個前后相關聯(lián)的論點。柳宗元反復論證,殷周時代實行分封制帶有必然的趨勢。同樣,自秦而下,廢分封而設郡縣,也是一種必然的趨勢。這樣,柳宗元就接近了把歷史進程看作是一個自然發(fā)展過程之認識的邊緣,從而達到這個時期歷史思想領域里的最高成就。封建論在當時的現(xiàn)實意義,是為了唐憲宗從政治上和軍事上對藩鎮(zhèn)勢力進行斗爭提供了歷史的參照和理論的根據(jù)。,民族論和民族關系論,西晉江統(tǒng)著徙戎論; 唐太宗時,在對待東突厥的安置上引起一場爭論:一種主張是“含育之道”,“請于河南處之”;一種主張是強調華夷之辨、族類之別,重申江統(tǒng)“徙戎”

25、之論。唐太宗采納了前一種意見。(貞觀政要安邊),在史家思想和史書編著上的反映,隋唐之際,李大師已不滿于“南書謂北為索虜,北書指南為島夷”的修史情況,主張“編年以備南北”。(北史序傳) 唐修晉書對“徙戎”的主張并不采取附和態(tài)度。 杜佑通典邊防序所論,具有更高一層的理論價值。他指出:華夏、夷狄本無根本的差別。,三、人物志與帝王論,品評人物,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風氣的重要特點之一。這同東漢末年“月旦評”的遺風有關,而更重要的原因是當時“九品官人法”的需要。一方面是“名節(jié)”、“家風”的提倡,一方面是選官任使的要求。這兩點,使人們格外看重品評人物,也推動了品評人物理論的發(fā)展。這方面的代表性著作,一是三國

26、時魏人劉邵所著人物志。,人物志3卷20篇。,本書兼有儒、道、名、法、陰陽諸家思想,是一部系統(tǒng)品鑒人物才性的縱橫家著作,也是一部研究魏晉學術思想、心理學、人才學的重要參考書。 人物志對于史學的密切關系,是它第一次從理論上有系統(tǒng)地分析了歷史活動中的主體在才性上的種種差異,以及認識這種差異的社會實踐意義。書中講述的識鑒人才之術、量能用人之方及對人性的剖析,對于今天的人們,仍然頗具借鑒價值。,虞世南所撰 帝王略論,該書是一部記帝王之事略、論帝王之賢愚的著作,其價值不在于“略”,而在于“論”。它在評論歷代君主方面或由此而涉及到對其他歷史問題的評論方面,不論在見解上還是在方法上,都有理論上的意義。 第一,

27、提出了關于“人君之量”的見解。 第二,分別肯定一些君主的歷史作用。 第三,著意于成敗得失的總結。 第四,重人事而斥天命。 參見教材第149153頁。,帝范12篇,唐太宗所撰帝范12篇,是專給太子閱讀的政治讀本,它包含了豐富的歷史見解,涉及到歷代君主治國安邦的得失,因而也是一本根據(jù)歷史事實寫成的帝王論。,第八節(jié) 歷史文獻學的成長,一、史書部類趨于定型 隨著史學的發(fā)展以及史學跟社會生活關系的更加密切,人們加強了對于歷史文獻的整理、研究和使用,從而推動了歷史文獻的進步。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歷史文獻成長起來了。這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史書部類趨于定型,另一個方面是史注取得了巨大成就。,史書部類

28、趨于定型標志,一是看它在整個文獻中所占據(jù)的部位,一是看它本身內部分類的發(fā)展。 漢書藝文志以史書附于“六藝略”春秋之后,史書在整個文獻分類中尚無獨立的位置,更不曾有內部的分類。,史部發(fā)展從專門的目錄書中加以考察。,在漢書藝文志以后,直到隋書經籍志問世以前,諸家“正史”都沒有藝文、經籍之志。史書部類的變化、發(fā)展,可以從專門的目錄書中加以考察。,史書在文獻體分類上位置的確定,最早的目錄書是三國時的魏國鄭默所著中經(亦稱魏中經簿)。西晉荀勖在此基礎上著中經新簿(亦稱魏中經簿),特點是“分為四部,總括群書”。四部,是甲、乙、丙、丁;其丙部書,有史記、舊事、皇覽簿、雜事。它在文獻分類上,已不同于七略和漢書

29、藝文志,這是一大變化。另一大變化,是史書獨立為四部之一,這是史書與其他文獻在分類上的里程碑。東晉李充著晉元帝書目,因荀勖四部之法,“換其乙丙之書”,史書升為第二位,“自是厥后,世相祖述”(阮孝緒七錄序,見廣弘明集卷三)。自此,史書在文獻體分類上的位置就確定下來了。,七錄和七林為史書分類定型,提供了重要的成果。,南朝宋、齊間人王儉著七志,梁人阮孝緒著七錄,以及隋朝許善心著七林。都是對文獻作的七種分類。七志對于史書分類,沒有多少意義。七錄作者阮孝緒因“今史家記傳,倍于經典”的事實,特“分出眾史,序記傳錄為內篇第二”(七錄序)。他說的“內篇”,是指經典、記傳、子兵、文集、技術等五錄;“外篇”,是指佛

30、、道二錄。繼承了李充列史書于第二位的分類法,同時又擴大了荀勖對于史書內部分類的范圍,分史書為12類,是史書分類上的又一里程碑。 七林是仿七錄而作,它的特點是:“各為總敘,冠于篇首。又于部錄之下,明作者之意,區(qū)分其類例焉?!保ㄋ鍟S善心傳) 七錄和七林,在史書分類方法和文獻思想方面,為史書分類更加完備和走向定型,提供了重要的成果。,形成經史子集新的文獻分類格局,隋書十志(即五代史志)修成,其中經籍志是七略、漢書藝文志以來最重要的目錄書,是對兩志之間目錄的總結性成果。七錄已有經、史、子、集的文獻分類思想,隋書經籍志把前人的四部分類法和按經、史、子、集的文獻分類思想結合起來,形成了新的文獻分類格局。

31、隋書經籍志已超出一般目錄書的價值而具有學術史雛形的意義,其史部則具有史學史雛形是意義。至此,史書分類不論在與相關文獻之關系的部次上,還是在內部分類的格局上,都基本定下來。歷史文獻學在廣義的文獻學領域里,已卓然自立。,二、史注的突出成就,首先,許多重要的歷史著作這時都有了注或新注。左傳,有西晉杜預的春秋左氏經傳集解;國語,有三國吳人韋昭的國語解;史記,有南宋人裴骃的“集解”、唐代司馬貞的“索隱”和張守節(jié)的“正義”,習慣上統(tǒng)稱為“史記三家注”;漢書,主要有唐代顏師古注;后漢書紀傳,有唐代李賢等注;續(xù)漢書志,有南朝梁人劉昭注;三國志,有南宋人裴松之注。此外,南朝宋人劉義慶所撰世說新語,有梁人劉孝標注

32、;三國佚名氏所撰水經,有北魏酈道元注等。,其次,是出現(xiàn)了多種注史派別和注史方法,補充史事。裴松之三國志注和劉孝標世說新語注,還有唐人李善文選注,是這方面的名著。這三種注,被認為是“六朝唐人書注最浩博者”(葉德輝世說新語注引用書目題記)。,訓釋史文。,杜預春秋左氏經傳集解、史記三家注、漢書顏師古注、后漢書李賢等注,是這種注史流派的代表作。它們的特點,是重在訓釋史文,疏通原著。劉知幾稱贊這種史著有“開導后學,發(fā)明先義”的作用,又便于“古今傳授”(史通補注)。,以著為注。酈道元水經注在這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著者自注。自注是著者自注己書,劉知幾史通補注篇稱為“子注”。自注是著者在撰述中對于歷史文獻

33、的一種特殊的處理方法。這大致有兩種情況:一是行文中由此及彼,旁及相關事物,不便書入正文而又可以烘托正文所記者,北魏楊衒之的洛陽伽藍記屬于這種情況;一是為簡省正文而對正文所作的補充或說明,唐杜佑的通典屬于這種情況。,三、文獻整理、總集和類書,一是西晉初年對汲冢出土的古文獻的整理、研究,其中紀年12篇在歷史文獻上具有重要價值,它說明早在戰(zhàn)國時代,中國已有略具雛形的編年體通史的撰述。(先秦已述),二是關于總集和類書編纂。,總集以蕭統(tǒng)編的文選最有價值 。 類書,輯錄各門類或某一門類的資料,并依內容或字、韻分門別類編排供尋檢、征引的工具書。以門類分的類書有二:兼收各類的,如藝文類聚、太平御覽、玉海、淵鑒類函等;專收一類的如小名錄、職官分記等。以字分的類書,亦有二:齊句尾之字,如韻海鏡源、佩文韻府等;齊句首之字,如駢字類編。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話文章分類:“唐志:類事之書,始於皇覽。,北堂書鈔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類書,類書有隋末唐初虞世南編的北堂書鈔,唐高祖武德年間歐陽詢等編的藝文類聚、唐玄宗開元年間徐堅等編的初學記,今三書皆存。北堂書鈔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類書,原有174卷,今存160卷。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