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設計--鋼筋混凝土結構單向板肋梁樓蓋課程設計_第1頁
課程設計--鋼筋混凝土結構單向板肋梁樓蓋課程設計_第2頁
課程設計--鋼筋混凝土結構單向板肋梁樓蓋課程設計_第3頁
課程設計--鋼筋混凝土結構單向板肋梁樓蓋課程設計_第4頁
課程設計--鋼筋混凝土結構單向板肋梁樓蓋課程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鋼筋混凝土結構單向板肋梁樓蓋課程設計課程設計誠信聲明教育之本在于立人,針對近年來課程設計環(huán)節(jié)中出現(xiàn)雷同現(xiàn)象與抄襲行為,必須弘揚誠信精神,抵制抄襲行為,以保證我校良好的學風和聲譽。為此,在課程設計中,本人自愿做出如下聲明:1. 保證遵守北京交通大學海濱學院相關規(guī)定和紀律,自覺接受管理。2. 鄭重聲明能為自己的誠信負責,能夠獨立完成課程設計工作,不抄襲其他同學的課程設計內容與成果,同時不許他人抄襲自己的課程設計成果,注意成果保密。3. 如果自己的課程設計出現(xiàn)雷同和抄襲,自愿承擔相應后果。聲明人: 1003 班 宋利軍 2012 年 12 月目 錄1、設計任務書-(3)2、設計計算書-(5)3、平

2、面結構布置-(5)4、板的設計-(5)5、次梁的設計-(7)6、主梁的設計-(10)7、施工說明-(14)鋼筋混凝土單向板肋梁樓蓋課程設計任務書一、 設計題目設計某多層工業(yè)建筑(某生產車間)的中間樓面如圖所示,其中縱向尺寸56m,橫向尺寸35.4m;(采用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單向板肋梁樓蓋) 圖1 樓面平面示意二、 設計內容1、結構平面布置圖:柱網、主梁、次梁及板的布置2、板的強度計算(按塑性內力重分布計算)3、次梁強度計算(按塑性內力重分布計算)4、主梁強度計算(按彈性理論計算)5、繪制結構施工圖(1)、結構平面布置圖(1:200)(2)、板的配筋圖(1:50)(3)、次梁的配筋圖(1:50;1:

3、25)(4)、主梁的配筋圖(1:40;1:20)及彎矩M、剪力V的包絡圖(5)、鋼筋明細表及圖紙說明三、 設計資料1、Ly和Lx尺寸(見設計分組表)樓蓋平面軸線尺寸示意圖如圖2所示.6.0m6.0m6.0m6.0m6.0m5.4m5.4m5.4m圖2 樓面平面軸線尺寸2、生產車間的四周外墻均為承重磚墻,其中縱墻厚370mm,橫墻厚度240mm,采用MU10燒結普通磚、M5混合砂漿砌筑。內設鋼筋混凝土柱,其截面尺寸為350mm×350mm。3、荷載(1)、樓面活荷載,單位為6(見設計分組表)(2)、樓面面層:水磨石地面(3)、樓蓋自重:鋼筋混凝土自重標準值(4)、平頂粉刷: 4、材料板

4、:C25;梁:C25 板:HRB400;梁:HRB500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單向板肋梁樓蓋設計計算書一、 平面結構布置:、確定主梁的跨度為,次梁的跨度為,主梁每跨內布置兩根次梁,板的跨度為,因此按單向板設計。、按高跨比條件,當時,滿足剛度要求,可不驗算撓度。對于工業(yè)建筑的樓蓋板,要求,取板厚3、次梁的截面高度應滿足 ,考慮到樓面可變荷載比較大,取 ,截面寬度取。4、主梁的截面高度應該滿足,則,取。二、 板的設計(按塑性內力重分布計算):1、荷載計算:板的恒荷載標準值: 取1m寬板帶計算: 平頂粉刷 水磨石面層 80mm鋼筋混凝土板 恒載: 活載: 恒荷載分項系數取1.2;因為工業(yè)建筑樓蓋且樓面活荷載

5、標準值大于,所以活荷載分項系數取1.3。于是板的設計值總值: = ,近似取值=8.922、板的計算簡圖:按塑性內力重分布設計。次梁截面為,板的計算邊跨: ,中間跨: 板為多跨連續(xù)板,對于跨數超過五跨的等截面連續(xù)板,其各跨受荷相同,且跨差不超過10%時,均可按五跨等跨度連續(xù)板計算。取1m寬板帶作為計算單元,計算簡圖如下:293、彎矩設計值不考慮板拱作用截面彎矩的折減。由表11-1可差得,板的彎矩系數分別為:邊支座1/16,邊跨中,1/11;離端第二支座,-1/11;中跨中,1/16;中間支座,1/14。故4、正截面受彎承載力計算環(huán)境類別一級,C25混凝土,板最小保護層厚度c=15mm。假定縱向鋼

6、筋直徑d為10mm,板厚80mm,則界面有效高度板寬b=1000mm。C25混凝土,;HRB400鋼筋,。板配筋計算的過程列于下表。截面A1B2C彎矩設計(kN/m)03.61-4.592.89-3.2400.0840.1070.0660.67600.08790.113<0.350.0680.079<0.338計算配筋()0174.3224.1134.9156.7實際配筋()0計算結果表明,支座截面的均小于0.35,符合塑性內力重分布原則;,此值大于,同時大于0.2%,滿足最小配筋率的要求。三、次梁設計(按塑性內力重分布計算):根據本車間樓蓋的實際使用情況,樓蓋的次梁和主梁的可變荷

7、載不考慮梁從屬面積的荷載折減。1、荷載設計值: 由板傳來永久荷載: 次梁肋自重: 次梁粉刷重 恒載: 活載: 設計值總值: = 2、計算簡圖按塑性內力重分部設計。主梁截面為。計算跨度:邊跨mm中間跨:mm因跨度相差小與10%,可按的跨連續(xù)梁計算。次梁計算簡圖見下圖3、內力計算由表11-1、表11-3可分別查得彎矩系數和剪力系數。彎矩設計值: 剪力設計值:4、承載力計算(1)正截面受彎承載力正截面受彎承載力計算時,跨內按T形截面計算,翼緣寬度取、三者的較小值,故取=1160mm。除支座B截面縱向鋼筋按兩排布置外,其余截面均布置一排。環(huán)境類別為一級,C30混凝土,梁的最小保護層厚度c=20mm。假

8、定箍筋直徑10mm,縱向鋼筋直徑20mm,則一排縱向鋼筋,二排縱向鋼筋。C30混凝土,;縱向鋼筋采用HRB400鋼,。正截面承載力計算過程列于表中。經判別跨內截面均屬第一類T形截面。截面A1B2C彎矩設計值(kN/m)069.0887.92-67.8859.40 000.020.219<0.350.0230.126<0.35或0503.4755.0426.8495.1選配鋼筋()0計算結果表明,支座截面的均小于0.35,符合塑性內力重分布的原則;,此值大于,同時大于0.2%,滿足最小配筋率要求。(2)斜截面受彎承載力斜截面受彎承載力計算包括:截面尺寸復核、鋼筋計算和最小配箍率驗算。

9、驗算截面尺寸:,因,截面尺寸按下式驗算:截面尺寸滿足要求。計算所需腹筋:采用6雙肢箍筋,計算支座B左側截面。由,可得到箍筋間距調幅后受剪承載力應加強,梁局部范圍內將計算箍筋的面積增加20%或箍筋間距減小20%?,F(xiàn)調整箍筋間距,截面高度在300-500mm的梁,最大箍筋間距200mm最后取箍筋間距。為方便施工,沿梁長不變。 驗算配箍率下限值:彎矩調幅時要求配箍率下限值為:,實際配筋率,滿足要求。三、 主梁設計主梁按彈性方法設計。1、 荷載設計值為簡化計算,主梁自重亦按集中荷載考慮。 次梁傳來的荷載: 主梁自重: 主梁粉刷重: 恒載:恒載設計值:活載設計值:2、 計算簡圖因主梁的線剛度與柱線剛度之

10、比大于5豎向荷載下主梁內力近似按連續(xù)梁計算,按彈性理論設計,按彈性理論設計,計算跨度取支撐中心線之間的距離,。主梁計算簡圖見下圖。3、 內力設計值及包絡圖(1) 彎矩設計值彎矩 式中系數、由附表6-2相應欄查得。(2)剪力設計值剪力 式中系數、附表6-2查得(4)彎矩包絡圖第一、三跨有可變荷載,第2跨無可變荷載由附表6-2知支座B或C的彎矩值為在第一跨內:以支座彎矩,的連線為基線,作,的簡支梁彎矩圖,得第一個集中荷載和第二個集中荷載作用點彎矩值分別為:(與前面計算的接近)第二跨內:以支座彎矩,的連線為基線,作,的簡支彎矩圖,得集中荷載作用點處的彎矩值: 第1、2跨有可變荷載,第3跨無可變荷載第

11、1跨內:在第一跨內以支座彎矩,的連線為基線,作,的簡支彎矩圖,得第一個集中荷載和第二個集中荷載作用點彎矩值分別為在第2跨內.以支座彎矩,的連線為基線,作,的簡支梁彎矩圖,得第1個集中荷載和第2個集中荷載作用點彎矩值分別為:第2跨有可變荷載,第1、3跨沒有可變荷載第2跨兩集中荷載作用點處(與前面計算的接近)第1、3跨兩集中荷載作用點處的彎矩分別為彎矩包絡圖如圖所示()圖1(5)承載力計算正截面受彎承載力主梁跨中按T形截面計算,因跨內設有間距小于主梁間距的次梁,翼緣計算寬度按和中較小值確定,取。主梁混凝土保護層厚度的要求以及跨內截面有效高度的計算方法同次梁,支座截面因存在板、次梁、主梁上部鋼筋的交

12、叉重疊,截面有效高度的計算方法有所不同。板混凝土厚度15mm、板上部縱筋10mm、次梁上部縱筋直徑18mm。假定主梁上部縱筋直徑25mm,則一排鋼筋時,;二排鋼筋時,??v向受力鋼筋除B支座截面為2排外其余均為1排。跨內截面經判別都屬于第一類T形截面。B支座邊的彎矩設計值。正截面受彎荷載計算過程列于下表截面1B2彎矩設計值()0263.28147.08-48.39或000.7020.9820.96502052.8773.7259.1選配鋼筋()0主梁縱向鋼筋的彎起和切斷按彎矩包絡圖確定。斜截面受剪承載力驗算截面尺寸:,因,截面尺寸按下式驗算截面尺寸滿足要求。計算所需腹筋:采用鋼筋不需要配置玩起鋼

13、筋驗算最小配箍率:,滿足要求。次梁兩側附加橫向鋼筋的計算:次梁傳來的集中力,附加箍筋布置范圍。取附加箍筋雙肢,則在長度s內可布置附加箍筋的排數,排,次梁兩側各布置3排。,滿足要求。 因主梁的腹板高度小于,無需在測量設置構造鋼筋,四、繪制施工圖樓蓋施工圖包括施工說明、結構平面布置圖、板配筋圖、次梁和主梁配筋圖。1、 施工說明施工說明是施工圖的重要組成部分,用來說明無法用圖來表示或者圖中沒有表示的內容。完整的施工說明應包括:設計依據(采用的規(guī)范標準:結構設計有關的自然條件,如風荷載、雪荷載等基本情況以及工程地質簡況等);結構設計一般情況(建筑結構的安全等級、設計使用年限和建筑抗震設防類別);上部結構選型概述;采用的主要結構材料及特殊材料;基礎選型;以及需要特別提醒施工注意的問題。詳見下圖。2、 結構平面布置圖樓蓋平面布置圖見圖,圖中柱、主梁、次梁、板的代號分別為“Z”“KL”“L”和“B”表示,主次梁的跨數寫在括號內。3、 板配筋圖板配筋采用分離式,板面筋從支座邊伸出長度。板配筋圖見圖。4、 次梁配筋圖次梁支座截面上部的第一批切斷點要求離支座邊,現(xiàn)取;切斷面積要求小于總面積的二分之一,B支座切斷,C支座切斷,均滿足要求:B支座第二批切斷,離支座邊,剩余兼做架立筋。端支座上部鋼筋伸入主梁長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