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大學》格物致知思想新探
“大學”最初被稱為“明智的美德”、“新民”和“至善”(通常被稱為“三計劃”)。然后,它被稱為“對象”、“知識”、“誠實”、“正直”、“修身”、“家庭團結”、“管理國家”和“世界和平”(通常被稱為“八元素”1)。“八個元素”是“三個構成”的進一步發(fā)展,“三個構成和八個元素”的最終實踐改進在“物質(zhì)知識”上。因此,理解“大學”的關鍵是在“物質(zhì)知識”上。宋代理學興起,《大學》成為學者們闡發(fā)義理的重要文本依托;尤其是程朱理學興起以來,對“格物致知”理解的分歧成為《大學》爭論的焦點。明末劉宗周《大學雜說》曰:“格物之說,古今聚訟有七十二家”2,而實際的數(shù)量恐怕還要多。在“格物致知”上的分歧,往往涉及到《大學》文獻問題。然而,文獻問題的背后其實是思想的爭論。一“格物致知”思想的古本和古本在《大學》詮釋史上,對“格致”思想詮釋最系統(tǒng)、影響最大者當屬朱子和王陽明。而陽明之說在很大程度上是對朱子學的反動。朱子認為《大學》由“經(jīng)”和“傳”兩部分構成,“未之有也,此謂知本”之前為“經(jīng)”一章,“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之后的部分為“傳”十章,系“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1。朱子又認為《大學》存在“錯簡”和“闕文”。所謂“錯簡”就是傳文部分與經(jīng)文部分不是一一對應的關系,因此對《大學》原文的順序進行調(diào)整,使得傳文與經(jīng)文部分的“三綱八目”一一對應。然而,在“經(jīng)”、“傳”對應時,朱子發(fā)現(xiàn)原文中沒有專門對“格物致知”的解釋,遂認定有“闕文”,在綜合前人之說的基礎上作“格致”補傳,“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里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此謂物格,此謂知之至也?!?這個“補傳”言簡意賅,表達了朱子“格物致知”思想的核心觀點。經(jīng)過朱子整理之后的《大學》,即通常所謂《大學》新本。新本《大學》有其自身的意義和學術價值,在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說新本《大學》的影響力超過了古本《大學》,但從朱子之義不必與古本相符。首先,朱子對“經(jīng)”、“傳”的劃分和對應本身并無充分的根據(jù),對此學者一直存在質(zhì)疑。王陽明力推古本《大學》,說“舊本析而圣人之意亡矣。”3清儒崔述認為:“玩通篇之文,首尾聯(lián)屬,先后呼應,文體亦無參差,其出一人之手明甚??植坏梅侄病!?汪中也反對“經(jīng)”、“傳”的劃分,“周秦古書,或一篇述數(shù)事,必先詳其目,而后乃備言之?!穸榻?jīng)傳,以為二人之辭,而首末相應,實出一口,殆非所以解經(jīng)也。”5朱子對“經(jīng)”、“傳”的劃分雖然有其自身的價值,但是古本《大學》本身體例完備,并無區(qū)分“經(jīng)”、“傳”的必要。所謂“經(jīng)”部分,其實可以算是全篇的“總論”,而“傳”部分則是“分說”?!翱傉摗迸c“分說”的區(qū)分和“經(jīng)”、“傳”的劃分是不同的:如果是“經(jīng)”、“傳”關系,前后必須一一對應,“傳”部分是對“經(jīng)”部分的闡述;但是“總”、“分”之說則不同,“總”、“分”之別只是為了著述說理的方便,“總論”部分綱舉目張,一目了然,然后在“分說”部分詳細闡述其理。如此,“分說”部分并不必然與“總論”部分一一對應,而是自有其內(nèi)在理路。先秦古書多有此例,如《大戴禮記·曾子立孝》開篇說:“君子立孝,其忠之用,禮之貴也”,之后通篇都圍繞“以忠與禮來行孝道”展開論說;再如,郭店竹簡《性自命出》篇開篇說:“凡人雖有性,心亡奠志,待物而后作,待悅而后行,待習而后奠”,下文又對此進行解釋:“凡動性者,物也;逢性者,悅也……習也者,有以習其性也”6,通篇大部分內(nèi)容與詩書禮樂對人性情的教化有關。皆是其例證。然而,朱子對“八條目”的認識及其對“闕文”的判定,根本上還取決于他對《大學》思想脈絡之把握。所謂“八條目”的關系在《大學》中是這樣表述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朱子或多或少認為文中的“而后”不僅僅是邏輯關系,還是“工夫次第”上的時間先后關系7;這是把“八條目”理解為一種直線性的關系,這種思路尤其影響了他對“格物致知”與“誠意”關系的理解。朱子認為“意誠”是“物格”、“知至”以后之事,但實際上,《大學》的“格物致知”與“誠意”、“正心”是同一道德實踐活動的不同面向?!案裎镏轮钡暮x其實蘊含在對“誠意”、“正心”的解釋之中8?!洞髮W》并不缺少對“格物致知”的義理闡述,古本《大學》是一篇完整的論文,亦具有嚴謹?shù)乃枷塍w系。二“致知在格物”,物格即致知按照“八條目”的表述次序,《大學》在“總論”部分結束之后,似乎應該先對“格物致知”作詳細闡述,但是《大學》原文卻直接對“誠意”進行詳細申說。這是因為“誠意”、“慎獨”是《大學》工夫核心宗旨所系?!鞍藯l目”最終落實于“格物致知”,但是“誠意”、“慎獨”的工夫?qū)嶋H是“格物致知”的保證。若不以“誠意”為基礎,“總論”部分所說的目標次第將無法落實9,所以“總論”部分之后,即是對“誠意”作進一步說明?!洞髮W》本身并不缺少對“格物致知”的義理闡釋,對于“格物致知”的義理解釋實際上蘊含于對“誠意”、“正心”的解釋之中。從上下文語境推論,在《大學》作者的時代,“格物”一詞大概是無須解釋的?!案裎铩敝案瘛?鄭玄曰“來”,朱子曰“至”,陽明曰“正”,在《大學》作者的時代這些意思也許都有,因為字義的分化是一個歷史的過程,在此分化過程之中,這些含義未必劃分得十分清晰?!案裎铩倍诌B言在先秦典籍中并不多見,但是二字都是常用字。“格”在《尚書》中出現(xiàn)頻率頗高10,“格”之本意為“度量”?!拔铩?從鄭玄到朱子皆解為“事”,諸家無異論。此“事”并不是指客觀存在的物體,而是指以人為中心而成立的價值事實11。所謂“格物”,是指人對事的判斷、處理?!案裎铩痹凇洞髮W》作者的時代大概意思相當于今語所謂“應接事物”、“處理事情”之義。大部分人從生至死都在與“事”交接,從“事”相上來說,可以說人人都在“格物”,因此是不必別加解釋的。章太炎從《樂記》中的“物至知知”來理解《大學》“格物致知”說,認為“云物至知知者,所謂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格者,來也。致者,送詣也。物來而知詣之,外有所觸,內(nèi)有所受,此之謂致知在格物”,強調(diào)“本記舉‘格物、‘致知’、‘誠意’,皆泛論心法自然,不待告教,不督以施功,督施功自‘慎獨’始,猶《樂記》言施功始于反躬”12。按照章太炎的意思,“格物”、“致知、“誠意”,指的都是人認知外物的自然過程(所謂“心法自然”),并不涉及學者主動的修養(yǎng)工夫,主動的修養(yǎng)是從“慎獨”開始的。章太炎說“格物”是人認知外物的自然過程,認為道德修養(yǎng)的工夫自“慎獨”開始,此皆真知灼見。但是說“致知”、“誠意”也是自然認知過程則不符合《大學》本意。因為“誠意”即所謂“惡惡如惡臭,好善如好好色”1,顯然有道德修養(yǎng)的意義,而“慎獨”是達到“意誠”的工夫?!案裎铩睙o須解釋,那么“致知”為何亦無解釋?朱子認為,“格物致知”是一事之兩面,他說:“致知是自我而言,格物是就物而言”13,“致知格物只是一事,非是今日格物明日又致知?!?3“致知”是“格物”發(fā)生的主觀效果,“格物”是實現(xiàn)“致知”的客觀途徑。朱子說:“致,推極也。知,猶識也。推極吾之知識,欲其所知無不盡也。格,至也。物,猶事也。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蓖蹶柮鲃t認為,“致知”即是“致良知”,“格物致知”即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后人對于朱、王兩家的“格”、“致”義,爭論最多。但是從核心觀念上來看,朱、王思想相通之處恐怕大于其分歧,所以會產(chǎn)生很多爭論,主要是后人囿于文字表述而不知會通。受西方哲學思維影響的現(xiàn)代學者,尤其容易對朱子所謂“知識”產(chǎn)生誤解14。此處所謂“知識”并非現(xiàn)代語境中客觀的物理知識,而是“知”(側重對道理的了解)和“識”(側重對運用道理對價值事實的判斷能力)的合稱,主要是人道德理性的認識能力和判斷能力。王陽明“致良知”的說法則明白得多,“良知”顯然并非某種相對心靈的對象性的知識,而是一種關乎道德判斷能力的情意之“知”。在“致知”的內(nèi)容上,兩者實際上并無差別,然而王陽明所言“致良知”則不容易讓人誤解。此情意之“知”,可由“知”、“情”、“意”三個面向來理解其作用?!爸钡囊幻嫫赜谟X照、思維和知識運用,“情”、“意”則偏重于感受和價值判斷15。就《大學》本文來說,“致知”是“格物”的效果,二人對“致知”的最終目的并無異議16。此“致知”之“知”是就人心應物之處、與“物”對應而言的。人心如何應物?其中有情感、有認知,亦必有價值判斷。此“知”乃是一種人心應物的情意之“知”。中國傳統(tǒng)哲學特別重視情感與意志,而并不重視認知之“知”,認為認知之“知”不過是附加于情意之上,或者說被情意運用的覺照、思維和知識的工具。所以,此“知”一定要落實到后面的“誠意”和“正心”來講,若脫離“誠意”與“正心”(“正心”章實際上是講“情”),“知”則僅僅成為認知之“知”,顯然不合乎《大學》“致知”的內(nèi)涵。簡單而言,脫離了誠意之“意”和正心之“情”則無“知”可致。必須立足于此傳統(tǒng)儒學心性論的基本觀念,才能恰當把握《大學》“格物致知”的工夫內(nèi)涵?!洞髮W》在“總論”部分結束之后,即開始對“誠意”思想作詳細說明,因為“誠意”、“慎獨”是《大學》徹上徹下的工夫,從修身至治國、平天下,“誠意”、“慎獨”之工夫并非從無間斷,而對于“致知”的解釋即蘊含于對“誠意”和“正心”的解釋之中。“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敝熳釉啤耙庹?心之所發(fā)也”1,又對“情”和“意”進行了區(qū)分17?!耙狻蹦酥鲗?nèi)心情感之方向者,即今語所謂意志?!罢\”者,實也?!罢\其意”即讓人以其真實的意志作為人心應物之主宰。既云“誠其意”,其言下之意則說明真實的意念或者說意念的真實狀態(tài)本來是向善的,只有意念之真實狀態(tài)是向善的,那么“誠意”才有道德意義18。但是現(xiàn)實人的意念卻并非總是如此,而是常常偏離或者背叛其本然的好善、惡惡狀態(tài),從而表現(xiàn)為一種“自欺”。所謂自欺,就是明明知道是善,但是不能真心地“好”;明明知道是惡,卻不能真心地厭惡。所謂“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就是這種狀態(tài)。綜上,“誠其意”這個命題其實有兩層含義:第一,“意”的本來的或者說真實的狀態(tài)就有一定的道德方向,即好善而惡惡,否則“誠其意”就沒有了道德價值。第二,現(xiàn)實人的意念往往是偏離了“意”的本真狀態(tài),即所謂“自欺”,否則“誠其意”就沒有了必要?!叭绾煤蒙?如惡惡臭”,此系打比方,何者為“如好好色,如惡惡臭”呢?即“好善如好好色,惡惡如惡惡臭”(朱子注:“使其惡惡則如惡惡臭,好善則如好好色?!?9)。好好色,惡惡臭,這種好惡本于人血氣生命而發(fā),可以稱為“自然意欲”。自然意欲是人的生理本能,是促使人維系其生命的直接動因?!昂蒙茞簮骸薄獙ι频闹鲝垺旱木芙^——可以說是一種“道德意志”,是人類社會道德倫理得以建立的根源。但是就現(xiàn)實人的情感生活而言,心的意欲方向一般僅會趨于一隅。也就是說,人不會同時具備兩個意志,道德意志和自然意欲乃是人情感生活之中的兩個層面而已,兩者是本源統(tǒng)一的。人的道德意志通過人血氣生命的意欲能力而發(fā)用,并且這種主宰作用滲透于血氣生命的情感生活之中。自然意欲本身“即知即欲”,知覺此好色、惡臭,當下就發(fā)起“好”與“惡”的情欲沖動,從而直接貫徹于行動,因為這種意欲是本于人的血氣生命而存有的。若就其本身而言,它是依于自然律而活動,外物刺激人的自然感官,從而產(chǎn)生相應的意欲;但是就人之現(xiàn)實的情感生活而言,此種意欲之中并非沒有主宰和方向。有時候,人看到美色也并不“好”,聞到惡臭也并不“惡”,從根本上說,是因為人的情感生活之中,總是貫通著道德意志的價值方向。道德意志本身是有價值方向的,即“好善惡惡”。但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往往明明知道善的事情,而不能喜好,見到惡的事情,往往也不能厭惡,因此也就不能貫徹或落實于行動之中。其原因在于道德意志在通過本乎血氣生命的意欲而發(fā)用時,現(xiàn)實的意欲方向總是受到自然欲望的牽引,從而偏離道德意志的主宰方向。然而,此時道德意志對內(nèi)心情感之統(tǒng)攝作用并未完全泯滅,即表現(xiàn)為“不安”、“厭然”之情。相反,內(nèi)心情感若能完全服從道德意志之規(guī)定,真心好善惡惡,則內(nèi)心便表現(xiàn)為一種自得之樂,即所謂“自謙”。自謙即是“好善如好好色,惡惡如惡惡臭”。也就是說,人的道德意志能夠完全主宰和駕馭本乎自然生命而有的情感生活,持之既久,從而超越了生理欲望的束縛,進而對其生命實存產(chǎn)生轉(zhuǎn)化意義,即所謂“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亦即通常所謂身心一體。然而,要讓道德意志成為人之情感生活的主宰,從而達到身心一體之境界,就必須于人心應事接物處,對發(fā)于心的意念有深度的省察,反思其是否符合一種純粹的道德意志。此即所謂“慎獨”工夫?!罢\意”章對“君子必慎其獨”凡再稱,足見其重要性。經(jīng)學史上對“慎獨”的理解經(jīng)過了較為曲折的過程20?!吨杏埂粪嵭?“慎獨者,慎其閑居之所為。”21朱子注曰:“人所不知而己獨知之之地?!?按鄭注,“獨”為獨居無人的狀態(tài)。朱子之說對鄭注有繼承。然而,解“獨”為獨居無人的狀態(tài),于理未洽。人在獨處無人之時慎其所為、潔身自好,這固然重要;但在群體生活之中,敢于堅持內(nèi)心的道德主張,不為常見所動,有時則更加有意義。所以,僅僅把“獨”解為獨處無人的生活狀態(tài),含義偏窄。劉宗周解“獨”為“意”,即今語所謂“動機”,此說契合《大學》本義。帛書和竹簡《五行》篇的出土,佐證了劉說的正確性。結合對出土文獻的解讀22,現(xiàn)代學者把“慎獨”理解為“珍重意念之所發(fā)”,是較為妥當?shù)慕忉?0。為什么《大學》等文獻把發(fā)于心的意念、動機稱為“獨”呢?李景林先生認為,此“獨”代表了一種充分的個體化和內(nèi)在化,意味著一種內(nèi)在精神世界的開拓23。李先生從主觀精神世界的角度理解“獨”的含義是非常恰當?shù)??!蔼殹敝⒚?是本于一種對道德意志的真切體驗?!蔼殹睉撚袃闪x,一為“絕對”,二為“無對”,這兩者又是統(tǒng)一的。道德意志本身即是絕對的“善”,借用康德的話說,僅僅因為意志而善,并不因為其意志的內(nèi)容(或說質(zhì)料)而善24。如上所說,此道德意志不以向外逐取物欲為目的,而以實現(xiàn)其自身——善——為目的。對此道德意志之絕對性的體認,則以“獨”稱之。此絕對的“善”,即以愛人利物為動機,在此之上產(chǎn)生出無私的情感25,因而遂對天地萬物產(chǎn)生“無限的善待之、成就之”的一體感通之情,與天地萬物感通為一,此即“無對”之境界?!敖^對”與“無對”乃是究竟上的“獨”的含義。然而,道德意志并非是一盲目之意志沖動,而是有附加于其上的明覺。即人心之意念純?yōu)榈赖乱庵局l(fā)用時,覺照亦與之為一體,僅僅是對其當下行為的自覺而已,此時所謂“惟精惟一”。就“獨”作為一種主觀的精神境界而言,從其意念的角度說,“意”是純善而無惡的;從其“情”的面向說,“情”是與“物”感通為一的;從其“知”的面向說,“知”是明覺而常照的。此時,道德意志亦完全作為情感生活之主宰,即所謂身心合一;情感通于萬物,是故能達于人我一體;知覺能夠明察覺醒,是以能夠?qū)ν庠谥畠r值事實作出分別判斷,即能夠處萬事而得宜。情感與意志并非判然分離的,而是人內(nèi)心情感生活的不同面向?!洞髮W》言“誠意”,其本身表明“好善惡惡”乃是“意”之本真取向,然而,人心之現(xiàn)實動機常常為血氣生命之自然意欲所干擾,從而偏離道德意志之規(guī)范和主宰。因此,必須要經(jīng)過“慎獨”、“格物”之工夫來恢復“意”之本真狀態(tài)?!洞髮W》曰:“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又曰“意誠而后心正”?!罢\意”、“正心”本身并非分離的兩個過程,而是在“以情應物”之修養(yǎng)過程之中深淺不同的兩個工夫?qū)哟巍!耙狻奔仁乔楦蟹较蛑鲗?那么“正心”的工夫?qū)嶋H上落實于“誠意”,更具體地說是落實于“慎獨”。《大學》對修身、正心的討論謂:“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彼^忿懥、恐懼、好樂、憂患即所謂“情”,“心”之現(xiàn)行內(nèi)容為“情”?!罢摹奔词怯谌诵膽陆游锾?能夠矯正“情”之偏頗和執(zhí)著,從而使發(fā)而中節(jié)。此處言,身有此四者則不得其正,并非是說要絕去四種“情”,而是說不執(zhí)著于四者。憤怒、憂患、恐懼等,這是偏重于“情”中的感受性而言,而“意”則是此情感中的方向性和主導者。人心接物,情感未著之時,對“物”之動機已經(jīng)萌生:“我”心以什么目的與此物交接者?此動機即決定了“我”與“物”之間的價值關系。動于私欲,必是人心牽扯于物而動也,在此發(fā)動之幾上,已經(jīng)以逐外物為目的(比如占有欲、征服欲、嫉妒心等,此皆所謂逐物),此意自然不能自作主宰?!耙狻鄙l(fā)為“情”,憤怒、憂患、好樂、恐懼之“情”則是以“物”之能否遂“我”之“欲”而變化,如此則不能因任當下價值事實本有之尺度而發(fā)用,而為偏頗的情緒所牽引,如此則心不得其正。如前所言,人情的本真狀態(tài)是通達而不隔、自足而常樂的,在應“物”之中,更強調(diào)其通性和對“物”之親愛的感情。此通性和親近之感,乃是人以“情”應“物”之心靈底色,但是現(xiàn)實中的人其情多已經(jīng)失其本然。從根本上說,常人為私欲束縛、奴役,緣其意欲之發(fā)動處,即以逐物為趨向。若要回歸于心靈本然的狀態(tài),工夫即在于慎獨。于意念之發(fā)動處,自作省察,讓心念隨純粹的道德意志而動,如此則“情”自然由獨體(劉宗周曰“意根”)而發(fā)出,生生不已,與“物”感通,自然能應“物”得宜。圣人以“情”應“物”,一體感通之“情”乃是其心靈底色,而必在此底色之上,對外物之不同的價值判斷和處置則是“知”的功用。圣人并非無喜怒哀樂也,而是喜怒哀樂之發(fā)皆能因任當下正在發(fā)生的價值事實。大程子所謂“圣人之喜怒不系于心而系于物”26,說的正是此意。其對于“物”之喜怒,并非因為其個人利益之得失而產(chǎn)生,其喜怒之“情”亦皆以愛人利物之心為前提。圣人之忿懥,怒物之不得其正也;圣人之憂患,恐其物之不遂其生也;圣人之好樂,好物之得其時也;圣人之恐懼,畏天命或懼己之過也??傊?圣人之“以情應物”實際是以“善”為標準,所謂“好善而惡惡”也。《大學》說:“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薄把伞?即“此”也,指當下正在發(fā)生的事。所謂“心不在焉”,即“心”不能在當下所應之“物”。“意”若純善無私,則應事亦專一,因無他物牽引故。若有他物牽引,則“意”不能自我主宰。綜上可知,《大學》“格物致知”與“誠意”、“正心”乃是同一道德實踐工夫的不同面向?!案裎铩北旧聿槐厝挥械赖滦摒B(yǎng)的意義,“致知”之“知”乃是一種本于道德理性的情意之“知”,此“知”之內(nèi)容必須落實于誠意之“意”和正心之“情”才能得到恰當?shù)睦斫?。《大學》言“誠意”,實際上認為“意”的本真狀態(tài)是“好善惡惡”,“慎獨”工夫即是要求人心接物處,通過深度的省察,從而對自己之本真的善良意志有所自覺,并且由此善良意志作為情感發(fā)用的方向主宰和理智運用的價值基礎。三“人”、“物”與“心”在中國學術史上,對《大學》“格致”思想解讀的文獻爭議,實際上多是思想的分歧。而理解《大學》“格致”思想的關鍵,在于理解由此問題而涉及到的心性思想?!洞髮W》沒有形式上獨立的心性論,“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皆是實踐工夫,然而,此工夫論主張卻建立于對人之心性的洞見之上。或者說《大學》的心性論實際蘊含在工夫論之中,這尤其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儒學“即工夫即本體”的學術精神。從根本上說,傳統(tǒng)儒家的心性論是一種形上學,而非現(xiàn)代意義上的心理學。儒家的心性之學并非把人的心性作為客觀的對象加以觀察和分析,亦不是以社會學的態(tài)度通過對人的心理現(xiàn)象的統(tǒng)計而得出見解,而是在主體之道德實踐的過程中,經(jīng)反省與體驗而探究道德實踐及其超越性價值的形上學根據(jù),因此儒家之心性論必然突出一種道德的主體性27?,F(xiàn)代人由于受到西方哲學思維方式的影響,往往把“心”、“物”關系理解為一種認知關系,這必然導向?qū)Α案裰隆彼枷氲恼`讀。中國古人何以不重視認知之“知”,而把“心”的內(nèi)容統(tǒng)括理解為一種情意之“知”呢?此與中國古代的基本的世界觀有直接關系。所謂世界觀,即是人對待世界的基本態(tài)度。自古希臘以來,西方哲學主流的世界觀皆建立在主客二分的對象性思維基礎之上。人是認識主體,世界是被認識的客體,主體重視通過思辨理性把握的概念和邏輯推理等方式,對世界作靜態(tài)的、抽象的分析,人對物是一種客觀認知的態(tài)度。但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對待世界的態(tài)度則與此不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金融行業(yè)會議室翻新合同
- 20256噸鍋爐移裝拆爐施工合同協(xié)議
- 地質(zhì)災害治理樁基工程協(xié)議
- 公路建設挖機租賃合同
- 物業(yè)公司裝修協(xié)議
- 研發(fā)實驗室安全員聘用合同
- 農(nóng)業(yè)運輸設備租賃合同
- 電力系統(tǒng)電力安裝施工合同
- 燃氣管道架空工程合同
- 促進現(xiàn)代化教育強市建設的實施方案與戰(zhàn)略路徑
- 眼科延續(xù)護理
- 初中語文++第21課《小圣施威降大圣》課件+統(tǒng)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
- 服裝修改行業(yè)市場需求變化帶來新的商業(yè)機遇分析報告
- 幼兒園小班語言《點點點》課件
- 0-3歲嬰幼兒營養(yǎng)與健康智慧樹知到期末考試答案章節(jié)答案2024年杭州師范大學
- 2025屆新高考物理熱點精準復習:高中物理6大模塊計算題思路總結
- 八年級道法上冊第一學期期末綜合測試卷(人教版 2024年秋)
- 2025屆江蘇省期無錫市天一實驗學校數(shù)學七年級第一學期期末達標檢測試題含解析
- UG基礎培訓課件
- 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共30張課件】
- 鋼結構設計智慧樹知到期末考試答案章節(jié)答案2024年山東建筑大學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