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都塞的深層閱讀模式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21/34/wKhkGWWAhdqAbDtmAAOc2HGVyoQ288.jpg)
![阿爾都塞的深層閱讀模式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21/34/wKhkGWWAhdqAbDtmAAOc2HGVyoQ2882.jpg)
![阿爾都塞的深層閱讀模式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21/34/wKhkGWWAhdqAbDtmAAOc2HGVyoQ2883.jpg)
![阿爾都塞的深層閱讀模式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21/34/wKhkGWWAhdqAbDtmAAOc2HGVyoQ2884.jpg)
![阿爾都塞的深層閱讀模式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21/34/wKhkGWWAhdqAbDtmAAOc2HGVyoQ2885.jpg)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阿爾都塞的深層閱讀模式
如果說問題的形式是阿爾杜西《馬克思》的主要法律邏輯單元,那么,閱讀不是“知識的閱讀”(symptic直接指的是閱讀和范疇,但在阿爾杜塞的討論語境中,這個詞主要指的是閱讀的方法和解釋的方法。雖然它比《字母閱讀》一詞少,但斯ymptic通常被翻譯成“癥狀閱讀”或“癥狀閱讀法”。阿爾都塞認為,由于問題式是一種隱性的理論構架,要把它從一個思想家的思想深處和文本中挖掘出來,一般的研究和閱讀法是絕對無效的,惟一的通道只能是“癥候閱讀法”。依我的看法,這個所謂癥候閱讀法也就是阿爾都塞的文本解釋學。在他的全部理論思想中,這一理論觀點的重要性僅次于問題式理論。一、直接閱讀:阿爾都塞p4阿爾都塞是在《讀<資本論>》一書的長篇序言《從<資本論>到馬克思的哲學》中專門闡釋癥候閱讀法的。一上來,他在告白一個道理,即問題式在閱讀中的作用。不過這一回他換了一種很文學化的說法:無辜的閱讀(innocentreading)與有罪的閱讀(guiltyreading)。這顯然與阿爾都塞關于問題式的看與“黑暗”的討論有聯(lián)系。通俗一些說,這里的無辜的閱讀(或者譯為清白的閱讀)是指日常生活經驗層面中那種理想化的直接閱讀。這種直接閱讀假設讀者在閱讀中是不加任何外來因素地直接看到作者所表達的全部東西。而按照阿爾都塞的問題式理論,這種單純的閱讀只能是一種神目觀式的天真。因為任何人的閱讀只是在一定的知識背景或生活閱歷中負載自己主觀投射的看,上升到理論研究中的文本解讀中來,就是一定的問題式統(tǒng)攝一定的解讀。“沒有一種閱讀不包含著(至少是含蓄地)決定閱讀性質的一種理論。”(P43)這個觀點非常接近漢森提出的理論負載說(theory-loaded)以來的科學哲學討論域。1在這個意義上,阿爾都塞明確提出,所有閱讀都將是有主體附加(“理論負載”之原罪)的,不可能是完全“清白”的2。所以,阿爾都塞的觀點是:凡閱讀必定“有罪”。這是第一層語境。依阿爾都塞的期冀,這樣一個時代正在到來:“人們作出最富戲劇性的和艱難困苦的嘗試,發(fā)現和領會最簡單的生存行為,如看、聽、說、讀的含義。這些行為使人們同他們的著作發(fā)生關系,而這些著作返回到人們自身,成為他們的‘沒有出現的著作’。”(P4)這似乎是一個解讀微觀生活話語的時代。微觀話語的破解,會使我們對思想家的文本產生新的解釋學景觀。按阿爾都塞的觀點,“我們只是從弗洛伊德才開始對聽、說(或沉默)的含義產生懷疑;這種聽、說的‘含義’在無辜的聽和說的后面揭示了完全不同的另一種語言即無意識的語言的明確的深刻含義”(P5)。這是說,只是從弗洛伊德開始,人們才注意到清白的聽說(或者無語)背后還壓抑著極為復雜的無意識的真實欲求和基始動因。由此可以看出,過去人們一直認定的意識層面上的聽與說具有的直接性和完全性,實際上是虛幻的。因為,我們在一定時刻的聽和說不定都是被壓抑的他者——無意識的話語。后來拉康將其改寫為:無意識是他者的話語。接著,阿爾都塞話鋒一轉,進而指認道,“我們只是從馬克思開始,至少在理論上,才對讀和寫的含義產生懷疑”(P5)。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理論指認。由此,第一語境才引出阿爾都塞更深一層意蘊來。即無辜的直接閱讀又表現為一種理論文本的寫作和閱讀中的主體和本質(邏各斯)的完全在場。在后面,阿爾都塞將其稱之為“表現式的”閱讀(expressivereading)。在這種閱讀中,人們臆想在存在中直接完全地占有本質,阿爾都塞聲稱,從這種閱讀模式中我們會“隱約感覺到了關于耶穌顯靈的宗教幻想以及這種黑暗的享有特權的固定模式:邏各斯以及圣典(Scriptures)”(P29)這是什么意思?阿爾都塞為此舉了一個例子。比如青年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一書中,就試圖直接“透過本質的‘具體’存在讀出(在這個詞的真正意義上)‘抽象’的本質”。如果我沒有理解錯,這是指青年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反對古典經濟學對經濟現象的直接肯定,他試圖在這個現象性的經濟存在中憑借哲學直接讀出被異化了的工人的勞動類本質。在那里,雖經商品關系的重重遮蔽,但異化了的勞動類本質仍然是可以沖破迷障(揚棄異化和私有制)而直接在場的。阿爾都塞說,這種對本質的直接占有觀仍然是黑格爾絕對哲學的遺存?!昂诟駹柕慕^對知識,這個歷史的終點,表現為從存在中直接讀出本質,在這個模式中,天幕洞開,概念最終成為可以看得見的東西親自出現在我們中間,我們可以感覺到它的物質存在?!?P5)經過對世俗生活的否棄,通過精神現象學的剝離,本質透過物相而直接在場,神破解紅塵而完全現身。這是一種天真的神學幻想。“在黑格爾的著作中,最終在歷史的基礎上,集中了在一系列敘述中說話的一種聲音(LeLogos)的一切補充的宗教神話;黑格爾著作中所包含的絕對真理的神話;聽這些敘述的耳朵的神話,讀這些敘述的眼睛的神話,而耳朵聽和眼睛讀是為了在這些敘述中發(fā)現(只要耳朵和眼睛是單純的)他的每一句話中本來就包含著的真理?!?P6)阿爾都塞認為,這不過是“真理在這些幻想和神話中披上了字和詞的外衣”。第二語境中的直接閱讀,真是被戴上了很大很高的帽子。阿爾都塞還說,是斯賓諾莎第一個對這種意義上的讀和寫提出疑問(馬克思是在理論上第一次質疑),他第一次“提出歷史理論和直接物的不可知性”,“第一個用想象與真實的差別把閱讀的本質與歷史的本質聯(lián)系起來”(P6)。這是一種極高的理論評價。以安德森的看法,“阿爾都塞的馬克思主義中的幾乎所有的創(chuàng)新思想和重點,除了那些由當代各學科輸入者外,事實上都是直接來自斯賓諾莎”(P83)。在阿爾都塞的眼里,確認歷史性真理的黑格爾仍然是臣服于形而上學的奴仆,因為他的歷史性觀念被絕對的神正論窒息了。每一個邏輯學的思想片斷(歷史發(fā)生)中,絕對觀念都在直接呈現?!霸谶@個模式中,這個面包,這個軀體,這副面孔以及這個人都是精神?!?P5)上帝,永遠隨時在場??墒?如何才能消除這種直接閱讀的假象呢?阿爾都塞開出的良方是:“我們必須轉向歷史,才能把這種讀的神話消滅在它的巢穴中”。因為,從來就不獨立存在著寫作主體(作者)直接原創(chuàng)和閱讀主體直接閱讀,只有真實的被思維的歷史。“人們發(fā)現,在許多本書中包含的人的歷史,并不是一本書中所寫下的文字,而歷史的真實也不可能從它的公開的語言中閱讀出來,因為歷史的文字并不是一種聲音(LeLogos)在說話,而是諸結構中某種結構的作用的聽不出來、閱讀不出來的自我表白?!?P6)這是一段極其精到的文字。不是你在直接寫作,而是歷史結構的客觀作用在讓你寫、讓你說。這恐怕是后結構主義話語理論中“話在說我”之斷言最深刻的理論表述了。顯然,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原則也被嵌入到文本學的寫作與閱讀中去了。所以,阿爾都塞很自信地寫道:“馬克思之所以成為馬克思就是因為他建立了歷史理論以及意識形態(tài)和科學之間的歷史差別的哲學,而這一切歸根結底是在破除閱讀的宗教神話的過程中完成的:《1844年手稿》時的青年馬克思一下子就透過人的本質的異化直接讀出了人的本質。相反,《資本論》卻保持著恰當的距離,即現實固有的間隔。”(P6)與現實的距離也就是與真實歷史的距離,這種距離將是永遠存在的。一俟這種距離被忽視和抹平,即“這些距離和間隔使它們自身的效果閱讀不出來并使對它們進行直接閱讀的幻想達到其效果的頂點:拜物教”。這里的閱讀拜物教的實質為,明明是有罪的閱讀,可你卻自以為是無辜的。閱讀與歷史性的距離客觀存在,不過是你無視這種距離,所以,無辜必是虛妄和自欺的。接下去,我們才可能理解阿爾都塞后面說的這樣一句話:“如果說不存在無辜的閱讀,那么這是因為每一種閱讀就其教義和規(guī)則而言只是反映了真正負有罪責的閱讀:認識的概念使閱讀成為它們是的東西,因為認識的概念是閱讀對象的基礎。”(P29)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認。即任何閱讀都是一定理論規(guī)范(認識概念)統(tǒng)攝之下的閱讀,“白板”式的無辜閱讀純屬子虛烏有,閱讀總是負載著一定理論構架——問題式的閱讀,這就是阿爾都塞所說的“有罪”。實際上說白一些,也就是閱讀總有理論先在這又是胡塞爾之后的解釋學情境。好了,假想的魔咒解除之后,阿爾都塞說,“既然不存在無辜的閱讀,那么我們就來談一談我們屬于哪一種有罪的閱讀”(P2)。比如我們閱讀馬克思的《資本論》,每個讀者都會通過不同問題式所達及不同的視域?!八鼈儾贿^是這種閱讀的個人的不同記錄:每篇報告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在《資本論》這個茫茫森林中為自己開辟道路?!?P2)阿爾都塞明確指認,他自己對《資本論》的閱讀就是一種有罪的哲學閱讀:“從哲學角度閱讀《資本論》和無辜的閱讀完全不同,這是一種有罪的閱讀,不過它并不想通過坦白來赦免自己的罪過,相反,它要求這種罪過,把它當作‘有道理的罪過’,并且還要證明它的必然性,以此來捍衛(wèi)它。因此這是一種特殊的閱讀,它向一切有罪的閱讀就它的無罪提出了一個簡單的問題,即‘什么叫閱讀?’正是這個問題撕掉了它無罪的面紗,而特殊的閱讀卻通過提出這個問題證明自身是合理的閱讀。”(P4)后面,阿爾都塞又具體地說道:“不借助馬克思主義哲學就不能真正閱讀《資本論》,而我們同時也應該在《資本論》中讀出馬克思主義哲學。如果這種雙重的閱讀,也就是不斷從科學的閱讀回復到哲學的閱讀,再從哲學的閱讀回復到科學的閱讀是必要的和有成效的,那么我們就有可能在這種閱讀中認識到馬克思的科學發(fā)現所包含的這一哲學革命的本質:一次開創(chuàng)了全新的哲學思維方式的革命?!?P80)到這里,我們算是初步知道了阿爾都塞問題式中的“什么是閱讀”。二、對“視覺主義”的批判阿爾都塞說,“如果我們回到馬克思,我們就可以發(fā)現,我們不僅通過他說的話,而且通過他做的事,可以準確地把握他的最初的閱讀觀念和閱讀實踐向新的閱讀實踐的轉換,會向我們提供一種新的閱讀理論的歷史理論過渡”(P7)。在上面的討論中,我們已經初步領教了阿爾都塞閱讀理論的復雜性。不過,我不想嚇唬讀者,這才只是開始。阿爾都塞讀馬克思的《資本論》,一上來就不是在簡單地面對文本。他說,我們閱讀馬克思,卻首先看到馬克思正在閱讀。這樣,我們是在閱讀另一種閱讀。真是精辟!并且,阿爾都塞所引領我們閱讀的馬克思的這種閱讀又是處在雙重閱讀之中的。這真是令人怯步的理論迷宮。阿爾都塞認為,馬克思的雙重閱讀“體現了兩種完全不同的閱讀原則”。首先,馬克思的第一種閱讀(我們不妨稱作閱讀I)是透過柵欄看的閱讀。“在第一種閱讀中,馬克思是通過他自己的話語(discourse)來閱讀他的先驅者(例如斯密)的話語的。這種閱讀就像是通過柵欄(grid)來閱讀一樣。在這種閱讀的過程中,斯密的文本通過馬克思的文本被看到并且以后者為尺度。這種閱讀的結果無非是一致性和不一致性的記錄,是對斯密的發(fā)現和空白、功績和缺陷、他的在場和不出現的總結。實際上,這是一種回顧式的理論的閱讀。”(P8)用我們已經了解的東西來通俗一點表述,就是說在閱讀I中,馬克思是用自己看的視域來座架斯密的視域,馬克思看的視域是“尺度”和“柵欄”,在相同的觀察與分析中,斯密的視域中就呈現出眾多的空白來。如斯密對價值、勞動和資本的不完全理論論說,或者將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混為一談”的失誤。斯密論說中的空白,馬克思通過自己的閱讀已經生產性地“填補上了”?!榜R克思往往用斯密的不注意,確切地說,就是斯密的不出現來解釋這些空缺:斯密沒有看到在他面前已經清楚地呈現出來的東西,他沒有把握已經在身邊的東西?!瘪R克思比斯密多看到了東西。這大約真是我們傳統(tǒng)馬克思主義史學研究中的套路。請注意,阿爾都塞并沒有對這第一種閱讀有太多的肯定,反倒認為由此形成的“看”的線性通道并非值得被確定為馬克思閱讀方法的全部。因為這樣,“認識借以完成的概念體系的任何缺陷都可以歸結為‘看’的心理學上的缺陷。如果說‘看’的空缺造成了‘疏忽’,那么同樣必然的是,看的存在和目光敏銳的看就會說明被看到的東西:全部被看到的認識”(P9)。于是,這里的看見與疏忽的關系會表現為一種認識論邏輯:“把全部認識的工作歸結為看(sighting)的簡單的關系的再認識;把認識對象的全部本質歸結為客觀存在的簡單條件”。這是一種“看”的弱智與高明。斯密因為看的視力缺陷(有缺陷的問題式)而不能看到,馬克思因為看的目光神力(完美的問題式)看到了。阿爾都塞批評說,這還是一種“認識的自映的神話”。因為它沒有超出那種線性的直接性認識邏輯,我們“把認識當作對某一對象和對某一著作的閱讀從來都是明明白白的事情(由于盲目而造成的全部罪惡以及明察秋毫的美德,理所當然都歸因于看,歸因于人的眼睛)”(P9)。應該指出,阿爾都塞的這種分析中有著他的老師巴什拉的影響。巴什拉始終拒絕一種他稱之為“視覺主義”的東西。在他看來,傳統(tǒng)的“看”的現象學設定主體對客體的觀察,“意識與某種意向結合起來,被人們夸張地置于中心,成為一切研究的出發(fā)點”。主體的看成為世界的中心。人們把“目光投向事物,把它們從外界背影中分離出來,于是,在哲學這個以眼睛為工具的職業(yè)中,人們開始意識到背景的存在,哲學家在自我的對面設置了非我”(P37)。巴什拉堅決反對這種以視覺為中心的直接“看”的哲學,反對“再現”、反映論以及表象、表層與本質的現實結構。巴什拉倒是承認實踐與能動性。這很可能是阿爾都塞此處討論的支援背景。所以,在青年阿爾都塞關于《黑格爾哲學中的內容概念》一文中,他曾經轉述過巴什拉的這種對直接視覺觀的拒斥。他認為,真理實際上是不能直接達及的,視覺觀的直觀拒絕“彎路”(媒介論),它理想化地認為人們可以沒有距離、不經過繞道和挫折迂回就能直通真理。其實,“真理是盲目的。它正好像睜開眼睛就能看到的太陽那樣的東西。睜開眼睛的哲學就是閉上眼睛的哲學。只有盲人們才直接看太陽”(P70)。所以,那種看的直接認知模式就是“盲人”的認識。今村仁司有一句畫龍點睛的評注:“只睜開眼睛看,就等于閉上眼睛”。因為,用看的直觀模式是不可能來考慮深層理論結構的。由此,馬克思與斯密的閱讀差別就成了看的是否全整的“簡單差別”,“馬克思借以思考他在理論上始終與斯密不同的那種歷史距離和理論距離也就消失了。我們最終只能屈服于同一種看的命運:我們注定在馬克思的著作中只能看到馬克思已經看到的東西”(P9)。顯然,這第一種閱讀并不是癥候閱讀!阿爾都塞對閱讀I的疑問是,馬克思有沒有看見看不見的東西?或者更直接一些說,我們能不能看到馬克思沒有看到的東西?其次,阿爾都塞讓我們更加關注的是在馬克思《資本論》中還存在的“第二種完全不同的閱讀方法”(閱讀II)。他說,在閱讀I中,只是確定了直接視域中的“出現”和“不出現”,或者說是直接看到和忽視,可是,這種閱讀恰恰沒有注意到“看與忽視(oversight)的相互聯(lián)系的問題”。這個問題在直接視域中的“不在場”,正是由于它“只是作為看不到的東西才能被看到,只是因為它所涉及的完全不是既定的客體”。因為同一可見視域中既定對象的看見與忽視只是讀者視力強弱導致的結果,而這里的問題是可見領域與不可見領域之間必然但卻是隱匿的關系。阿爾都塞所指認的在馬克思那里存在的閱讀II,就是要非視覺地看到隱匿的東西。這真是很過分的要求。它會讓人很快想到后來克里斯蒂娃的雙重文本說??死锼沟偻拊谧约旱囊庵阜治鲋袇^(qū)分了現象文本(pheno-test)和生成文本(g6notext),前者是指文本的現象層面,是文本中可見的具體語言;后者則是超符號學的意指系統(tǒng)的生成過程。這兩種不同的文本似乎正是阿爾都塞不同閱讀的異質性對象??梢姷淖x與讀不可見。而斯道雷還將其過于簡單地指認為“顯性文本”與“隱性文本”(P161)。與第一種柵欄式的閱讀I相比,“古典政治經濟學沒有看到的東西不是它沒有看到的東西,而是它看到的東西;不是沒有出現在它面前的東西,恰恰是出現在它面前的東西;不是它忽視的東西,而恰恰是它沒有忽視的東西”。不是因為眼睛不亮看不見,而是看見了面前的東西而不識不知。這就是“視而不見”!因此,如果這里有某種疏忽,那么這種疏忽不是沒有看到,而是“沒有看人們看到的東西。疏忽與對象無關,而與看本身有關。疏忽是與看相關而言的疏忽,而沒有看是看所固有的,是看的一種形式,因此同看必然聯(lián)系在一起”(P12)。因此,閱讀II不是直接看的閱讀,馬克思不是看到了斯密一李嘉圖沒有看到的東西,他在經濟學中實現的理論革命的實質是對“從來沒有被提出來的問題的正確回答”(P13)!這是畫龍點睛式的說明。阿爾都塞為此舉了一個著名的例子,即古典經濟學關于勞動的價值的說明。他說,在馬克思的眼里,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的回答可以這樣表述:“勞動()的價值等于維持和再生產勞動()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這有兩個“空白”(blank)。按阿爾都塞的意見,這兩處空白并不是馬克思從外部附加的東西,而是“古典文本本身告訴我們它所沉默的東西:它的沉默是它特有的詞語”(P13)。馬克思并不是在原有的問題中去完善古典經濟學的這個定義,而是發(fā)現了“問題就是它的空缺本身”。馬克思提出了古典經濟學沒有表述出來的問題。換一種說法,“政治經濟學沒有看到的東西正是它正在做的東西:它生產了一個新的、沒有相應問題的回答,同時生產了一個新的、隱匿在這個新的回答中的問題”。馬克思的做法是:“在僅僅表述以未表述出來的形式存在于回答的空白中的概念的同時,這一概念存在于這一回答中,因而馬克思在回答中把這些空白本身當作一種存在的空白生產出來,并且表現出來”。這就是產生出勞動力的概念,這也就形成一個全新的問題:“什么是勞動力的價值”?依據一種文本中并不能直接捕捉的征候(空白和沉默),更深地捕捉到文字和一般言語之后的理論問題式,這就是馬克思的第二種閱讀,即癥候閱讀法。簡單說,“癥候”這個術語是阿爾都塞直接從拉康的語義學中借來的,再尋下去最終又是來自弗洛伊德。3弗洛伊德在解析夢中的象征和各種無意識的語誤中,提出要依據表層的癥候來發(fā)現深層心理中隱匿的無意識結構。拉康則認為,“沒有直接顯現出來的東西”和看得見的東西一樣重要,甚至比表層現象更重要。指向深層結構的癥候分析成為拉康哲學的一道獨特理論風景。在拉康的影響下,阿爾都塞將癥候分析延伸到文本的閱讀中來,就形成了這個所謂“癥候閱讀法”,并以此作為審視馬克思著作的獨特解讀方式。他提出,在讀馬克思的《資本論》時,不僅要看到馬克思寫下的文字,還要注意依據各種癥結(空白、無和沉默)來把握馬克思的問題式(深層理論框架)。用后來的話來說,就是捕捉到文本中的隱性話語。在說明這種閱讀方法本質的時候,阿爾都塞提高了嗓門說:“必須徹底改變關于認識的觀念,摒棄看和直接閱讀的反映的神話并把認識看作是生產。”(P15)認識(閱讀)不是直接性的線性反映,而是一種生產,用時興一些的話語來說,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建構。這是極其關鍵的一個經典表述。這里我們明顯能看到法國結構主義“太凱爾”(TelQuel)學派的影響,20世紀60年代初,他們已經在關注文本的自動“能產性”,文本甚至成了生產字詞的某種隱秘的作用場。阿爾都塞這里干脆直接說,認識就是生產性的。后來哥德曼的發(fā)生的結構主義和馬什雷所謂文學生產理論都是由此再生產的。當然,這里的生產是特指閱讀活動中認識的生產,這種生產“意味著把隱匿的東西表現出來”。關于這一點,杰拉斯有一段很到位的評論:區(qū)別于直接性的閱讀,“通過‘癥候閱讀法’,即把明確的論述與那些欠缺部分、空白點和沉默之處結合起來讀。后者是一種‘未曾言明的論述’,它們正是潛藏在原文中未被人意識到的問題式的許多癥候。正確地理解和實踐的讀法,也像一切知識那樣,不是想象力,而是理論性的勞動和生產”。(P322)這是正確的詮釋。對此,阿爾都塞甚至還說:“理解馬克思的哲學就是理解生產出對馬克思哲學的認識借以完成的運動本身的本質,也就是說把認識理解為生產?!?P29)不用說,這已經是一種很高的理論定位了。三、被所固有的“內在質量”接下去,我們要著重理解的問題是,這里癥候閱讀法中的認識生產是如何發(fā)生的?阿爾都塞說,資產階級經濟學家之所以在理論上盲目,歸根到底是“因為它總是抱著它的舊的問題,并且總是把它的新的回答同舊的問題聯(lián)系起來,因為它總是局限于它的舊的‘視域’(horizon)。從這個視域出發(fā),新問題是‘看不見的”(P16)。阿爾都塞終于把問題的關鍵點破了,與那種線性反映式的看的閱讀不同,癥候閱讀法的發(fā)生,正是著眼于問題式的閱讀。所謂生產性的閱讀,實際上只能是新的問題式中的視域突現。馬克思的經濟學理論革命是他觀察資本主義經濟現實與理論的問題式在總體上發(fā)生的變革。在此,阿爾都塞有大段有關問題式與理論視域關系的論述。比之于《保衛(wèi)馬克思》一書,這里關于問題式的研究顯然又深入了一步。結合到我們這里的具體討論,阿爾都塞所指認的癥候閱讀法呈現了斯密一李嘉圖與馬克思在同一問題域中完全不同的理論視域。也就是說,像“勞動力價值”這樣的對象和問題,在資產階級經濟學家舊的理論視域中是“必然看不見的”,“因為它們不是這一理論的對象,因為它們是被理論拒絕的東西,因而必然是與這個問題式所規(guī)定的看得見的領域沒有必然聯(lián)系的對象和問題”,它們的看不見和被忽視不是因為視力弱化,而是由于它們“在這一領域的瞬間出現(就它們在完全特定的征候條件下可能出現而言)不知不覺地消失,并且在真正意義上成為不可覺察的空缺,因為領域的全部職能恰恰在于不看到這些對象和問題,阻止看到它們”(P18)。這是阿爾都塞的問題式決定理論對象觀點的具體運用。嚴格地說,不再是主體的眼睛(精神的眼睛)去看理論問題式所決定的領域中存在的東西,而是這個領域本身在它所決定的對象或問題中自己看自己,因為看不過是領域對它的對象的必然反思(由此也就可以理解古典哲學對看的“誤解”,古典哲學陷入了窘境,不得不同時說,看的光是來自眼睛又來自對象)(P18)。在這里,阿爾都塞第一次直接援引福科《精神病史》(即《瘋癲與文明》)。他說,問題式(??颇抢锸恰爸R型”)決定著一定的理論視域。首先,這也就意味著,理論性的在場與缺席不是某種外在的東西,用一種空間式的比喻來說,“看不見的東西不是簡單地處于看得見的東西之外的東西,不是排斥物的外在的黑暗,而恰恰是看得見的東西本身所固有的排斥物的內在黑暗(innerdarrknessofexclusion),因為排斥物是由看得見的東西的結構決定的”(P19)。今村仁司說,阿爾都塞這里的所謂“看”,雖然是視覺性比喻,但它卻已經是用來說明“思維”的,即當立足于問題式時,這種“看”的行為已經完全不是人的主體的“看”的行為,而是其相反。“看”即“思維”,就是問題式本身,這是結構之“看”,人的主體思維只是這種結構功能的“承載者”。傳統(tǒng)的思維結構在這里被徹底顛倒了:結構(問題式)把主體(人)作為手段進行思考。這樣,“看得見什么,或看不見什么的問題,是不能用主體視覺的敏銳性,視野的開闊性來決定的問題。只憑與思維結構意思相同的‘問題式’,就能夠分辨出可見的東西與不可見的東西。它可以說是一種‘開關’。主體的‘頭’是被問題式‘五花大綁’著的”。(P158)這種比喻固然有些粗陋,但卻精要。所以,這個“看得見一定東西的結構”就是閱讀中的問題式,一定的問題式規(guī)定著讀者(思想家)看得見和看不見的東西,可是,這種特定視域的呈現與遮蔽并不是一條邊界橫隔開的光明與黑暗,用海德格爾的話語,這種光明同時就是黑暗。所以,阿爾都塞將其稱為可視域本身固有的“內在黑暗”。其次,阿爾都塞還說,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問題式所產生的許多自身問題的發(fā)展也會“導致現有問題式的可見領域內不可見方面的瞬時的出現,那么這種瞬時的出現本身也只是不可見的”。就拿古典經濟學來說,他們離真理常常是一步之遙,在他們的論域中,真理不時地流露出來,但始終又被視而不見的。斯密一李嘉圖用舊的問題式所發(fā)射的視域之光(lightofvision)“盲目地掠過”勞動價值問題域,卻沒有對其進行認真的反思,“看不見的東西”即勞動力的價值,“作為理論上的失誤,不出現,空缺或征候隱匿了。看不見的東西表現為它所是的東西,即理論所看不見的東西。這正是造成斯密‘忽視’的原因”(P20)。阿爾都塞在這里沒有直接指明,古典經濟學家的這種“看不見”,正是資產階級意識形態(tài)問題式所決定的。為了看見這種看不見的東西,為了看到這種“忽視”,為了在完整的文章中證明這種空缺,在細心寫作的文章中證明這些空白,我們所需要的不是敏銳的注意的目光,而是另一種構形的目光(informedgaze),新的目光,這種目光本身是馬克思借以說明問題式轉換的“場所變換”(changeofterrain)對看的行為進行思考的產物(P20)。這里我想引述杰拉斯關于評論阿爾都塞這一問題的一段分析:“問題式在確定其范圍內所包含的內容時,也就必然確定了它相應排斥的內容。因此,被排斥的概念(欠缺部分、空白點)和沒有充分提出的問題(半沉默之處,漏洞)或根本沒有提出的問題(沉默之處),便與那些被提出的概念和問題一樣,構成問題式的一部分。由于這個原因,人們對原文中明確的論述簡單地從字面來理解或者進行直覺的閱讀,就很難理解它。相反,要掌握它就必須通過‘癥候閱讀’,即把明確的論述與那些欠缺部分、空白點和沉默之處結合起來讀。后者是另一種‘未曾言明的論述’,它們正是潛藏在原文中未被人意識到的問題式的許多癥候。正確地理解和實踐的讀法,也像一切知識那樣,不是想象力,而是理論性的勞動和生產?!?P244)阿爾都塞重申了一個重要的觀點,即問題式的非主體性問題。問題式變革所產生的場所變換是一種客觀機制,不是認知主體目光(視力)的自主變化,而是客觀理論結構生產出一種全新目光。這也是說,認知主體以及新的看的目光是被重新生產出來的。阿爾都塞說,這是反對認識論中的唯心主義。“這種‘場所變換’絕對不可以歸結為關于改變‘視點’(view-points)的精神決定這種唯心主義的神話;‘場所變換’開始了一個不是由主體的看引起、而是主體在它所處的場所進行反思的過程;在認識的生產資料的實際變換過程中,無論是‘構成主體’(constitutivesubject)還是看的主體都無權對可以看得見的東西的生產提出承認自己的作用的要求;所有這一切都是在理論結構變化的辯證危機中發(fā)生的,在這種變化中,主體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它自認為起到的作用而是過程的機制賦予它的作用?!?P20)這恐怕是癥候閱讀法最重要的認識論本質,也是一個認識論中的無主體過程的確認。四、征候的“表征”與“三種形式”至此,阿爾都塞界定道,“所謂征候讀法(symptomatic)就是在同一運動中,把所讀的文章本身中被掩蓋的東西揭示出來并且使之與另一篇文章發(fā)生聯(lián)系”(P21)。在前一種看的閱讀中,也是兩篇文章的互讀,但那還是一種柵欄式的看到的多少,而在癥候閱讀法中,“第二篇文章從第一篇文章的‘失誤’中表現出來”。這種失誤正是一定問題式必然的理論沉默,可是,它在閱讀I的柵欄中并不呈現出來。我們已經知道,只有一種理論問題式的客觀場所改變產生出一種同樣客觀的全新提問和結果。這種全新的提問不是直接地“看”,而通過內在的反思從第一篇文章中種種征候中發(fā)現它的理論沉默。所以,“在某些時候,在某些表現出征候的地方,這種沉默本身在論述中突然出現,并且迫使這種論述不自覺地像閃電一樣產生出真正的但是在字面上卻是看不見的理論上的缺陷”(P94)??墒?什么是阿爾都塞所說的癥候呢?以我之見,阿爾都塞這里所講的癥候正是由一定的問題式統(tǒng)攝所形成的深層語言之空無,它甚至就是字句的沉默。這是一種理論無意識。在這種無意識的不在場中,問題式卻向反思呈現出來。柯林尼可斯解釋說,這是因為“一個理論問題式中復雜和矛盾的,包含著不同層面的錯亂。這些矛盾以空白、失誤、沉默、缺失等方式,作為一個復雜結構的癥候被反映在作品的表面上來”(P47)。對此,今村仁司有一段很棒的解釋,他說:“語言有空虛的時候,這空虛的場所就叫作‘征候’。讀懂這征候就是征候性解讀。這種讀法,使語言表層的連續(xù)性解體,或者是被朝兩個方向撕開的語言狀態(tài)表面化,從而診斷并解讀空無和空虛的征候。”(P292)理論上的沉默和空白,在字面上彰而不顯,但在新的問題式的統(tǒng)攝中被癥候式地發(fā)現了。請注意,征候性解讀并不直接破解空無,它只是把某種理論癥候作為把握問題式的入口,其中,理論“痕跡(常常采取充實的形式的空隙、空白等)作為暗號來解讀”(P164)。也是在這個意義上,“問題式的概念,就是征候論、痕跡論。它分析在特定情況下所給的顯在的言說=主題,并解放蘊涵于其中的不可見的潛在的主題=言說,以及它所體現的新的‘問題式’”。今村仁司甚至認為,德里達解構主義的解讀,是痕跡論的征候論式的解讀的展開。(P165)這倒是個有些意思的觀點。我們再來看阿爾都塞自己的一段說明:“單純的字面上的閱讀在論證中只能看到文本的連續(xù)性(thecontinuityofthetext)。只有采用“征候讀法”才能使這些空白顯示出來,才能從已說出的文字中辨別出沉默的話語(thediscourseofthesilence),這種沉默的話語,由于突現在語詞的話語(verbaldiscourse)中,因而使文字敘述出現了空白,也就是說喪失了它的嚴格性或者說它的表達能力達到了極限?!?P94)這個極限是指一定問題式結構對它的追問要素的功能作用,是一定理論視域的最后邊界。這就像庫恩一拉卡托斯科學理論結構在常規(guī)運作中的最后張力,或者說是馬克思所說一定的生產方式所包容的生產力的最后水平。這也是一種雙重話語新舊交替。問題式變革導致的場地轉換,原有問題域中的沉默在一個全新的視域中被顯露和揭示。這倒也是一種話語連續(xù)性的斷裂,新的話語在舊的話語斷裂處突現出來。但是阿爾都塞并沒有對征候本身作具體的分析。這一點,遠不如他對問題式的分析。阿爾都塞要求我們“力圖把那種‘征候讀法’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7紀昌學射(說課稿)2024-2025學年四年級上冊語文統(tǒng)編版
- 5《走近我們的老師》說課稿-2024-2025學年道德與法治三年級上冊統(tǒng)編版
- Unit4 Then and Now(說課稿)-2024-2025學年譯林版(三起)英語六年級上冊
- 2024年六年級品社下冊《走出國門》說課稿 山東版
- 4我們的公共生活(說課稿)-2023-2024學年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下冊統(tǒng)編版
- 2025產品技術轉讓合同范本
- 2025電力工程勘察設計合同示本
- 2024年四年級英語下冊 Unit 3 My day第1課時說課稿 譯林牛津版
- 2025住宅租賃合同偏向甲方
- 14《荷塘月色》《我與地壇》群文閱讀說課稿2024-2025學年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
- 外賣星級(商家評分)計算表
- 《火力發(fā)電廠汽水管道設計規(guī)范+DLT+5054-2016》詳細解讀
- 幕墻施工成品及半成品保護措施
- 2024年執(zhí)業(yè)醫(yī)師考試-醫(yī)師定期考核(口腔)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
- 宮頸癌后裝治療及護理
- 2024年度-IATF16949運行培訓課件
- 理解師生關系的重要性
- 統(tǒng)編版語文八年級下冊第7課《大雁歸來》分層作業(yè)(原卷版+解析版)
- 2024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政治試卷(含答案)
- 零售企業(yè)加盟管理手冊
- 設備維保的維修流程與指導手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