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遲《黃山記》賞析_第1頁
徐遲《黃山記》賞析_第2頁
徐遲《黃山記》賞析_第3頁
徐遲《黃山記》賞析_第4頁
徐遲《黃山記》賞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最新資料推薦徐遲黃山記賞析這是當代寫景的杰作。表現(xiàn)對象是黃山。方圓千里, 三十六大峰, 三十六小峰, 云蒸霞蔚,氣象萬千,云情雨意,變幻多端;天光散彩,須臾莫辨,青松之壯,靈芝之奇,目不暇及。逢此大規(guī)模之自然景觀,一般作者,不取全面、系統(tǒng)之描繪,每每采取討巧辦法:以第一人稱感覺,以主觀有限之感受為意脈,凡我所深感,才力所及,詞能逮意者,多寫;凡我所未見,意難稱物者,不寫。這種主觀感受為意脈的寫法,是古典抒情散文常用的手法。這種辦法的好處是, 以情馭景, 以文字模寫山水之難度降低,文章風格精巧, 言簡意賅, 脈絡清晰。但是, 管中窺豹的辦法,畢竟是小角度,所能表達之景觀和作者之胸襟有限。在中國文

2、學史上,另有一種辦法,和這種辦法恰恰相反,那就是系統(tǒng)的、全方位的、從各個角度來表現(xiàn)山河之壯麗。 不以第一人稱視角為限, 以鋪開形容和陳述為主, 也形成了一種傳統(tǒng), 那就是“賦”?!百x”這一中國古代文體 ,盛行于漢魏六朝 ,是韻文和散文的綜合體 ,以敷陳富麗的詞匯為特點,通常用來寫景敘事 ,也有以較短篇幅抒情說理的。賦體在漢代曾經是主流文體,這種文體, 由于過分沉溺于場面的宏大和夸飾,以及華彩語言的排比,囿礙了思想情感的流暢,后世逐漸衰微。 但是,鋪陳的手法并未就此而滅亡,只是減少了通篇過度的夸飾和鋪張,而改為小幅度的排比。在文學史上,也留下了不算太多的杰作,如王粲的登樓賦,鮑照的蕪城賦,蘇軾的

3、赤壁賦和歐陽修的秋聲賦等等。徐遲對賦體有過研究。他認為,在現(xiàn)代和當代文學中創(chuàng)作,賦體不受重視,甚至被廢棄是不公正的。 因而他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有意運用賦體的手法來表現(xiàn)黃山的大全景。故在文章開頭,他說造物者,安排黃山勝境,是“大手筆”,可以把它看作是夫子自道。黃山記,實際上可以說是一篇黃山賦。當然,他沒有直接照搬古代賦體的句法上的排比和詞語上的鋪張,文章中對黃山重點景觀的描繪,是在多方位的、富麗堂皇的形容中展開的。先從黃山的山峰開始。一落筆,就是一個大全景:一百二十公里的周圍,一千公里區(qū)域,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這樣的全景圖,是一般游記作者回避的。因為這樣的地理統(tǒng)計數(shù)字,是很難有個人化的感性的。接

4、著,又是形狀的全貌:高峰下臨深谷,幽潭傍依天柱。三個主峰,高風峻骨,鼎足而立,撐起青天。然后是顏色的總體概括:這些朱砂的、丹紅的、紫靄色的群峰,前擁后簇,高矮參差。在一般情況下,這種概括而又繁復的描述,是很難討好的。但是,徐遲的冒險,并沒有引起讀者的煩膩。原因在于,這里的鋪張,并不是平面的,不是靜態(tài)的,而是動態(tài)的。徐遲不是把黃山當作現(xiàn)成的自然景觀來加以描繪,而是以現(xiàn)代作家的想象,改造了古典的手法,虛擬出造物主有計劃的安排。徐遲的筆力就集中在精心結構的過程之中,這樣就把空間的靜止地形與地貌, 變成時間的過程;同時也使地理的客觀描述變成了主觀感受和想象。就連黃山的懸崖絕壁,道路艱難,也被他想象作是

5、造物者有意“把通入人間勝境的道路全部切斷”。有意讓讀者不是被動地接受地形的介紹,而是領略創(chuàng)造(安排、布置)的匠心。接下來寫黃山的云,賦體的鋪張就更為突出了:它打開了它的云庫, 撥給這區(qū)域的, 有倏來倏去的云, 有撲朔迷離的霧, 綺麗多彩的霞光,雪浪滾滾的云海被雪浪拍擊的山峰,或被吞沒,或露頂巔,沉浮其中。這里很明顯有賦體的鋪張和夸飾,但是,又不完全像。原因在于,在賦體里,鋪張和夸飾,是整齊的排比句法,而在這里,則排比是局部的,在排比中(倏來倏去撲朔迷離、綺麗多彩、雪浪滾滾),又交織著錯綜 (“被雪浪拍擊的山峰,或被吞沒” ,則是另一種句法) 。參差的句法在描述云海的文字中更為突出:大自然把紫紅

6、的峰,雪浪云的海, 虛無縹渺的霧,蒼翠的松,拿過來組成了過場的幻異的景。云海上下,有三十六源,二十四溪,十六泉,還有八潭,四瀑。1最新資料推薦文章以賦體的狀物為務, 但是,并不是對黃山的一切風物皆給以同樣的筆墨, 寫得最為最為充分的,當是黃山之云霧。 作者對云霧的處理,辦法相當奇特,不是一次以賦體之大筆濃墨寫盡,而是,一次寫完一種形態(tài),為其它景觀所吸引,忽略又感不足,又一次重新展示新的特質:只見云氣氤氳來,飛升于文殊院、清涼臺,飄拂過東海門,彌漫于北海賓館、白鵝嶺。如此之漂泊無定,若許之變化多端,毫秒之間,景物不同,同一地點,瞬息萬變。一忽兒陽光泛濫,一忽兒雨腳奔馳。卻永有云霧,飄去浮來;整個

7、的公園,藏在其中。幾枝松,幾觀松人,溶出溶入。對于景觀的描繪,如果只有一副筆墨,就不能說是真正懂得賦體的三味,徐遲在這里表現(xiàn)了他把賦體當代化的才華。光是寫云霧,就有幾副筆墨。前面的云是遠望山嶺間的、浩淼的云;此處的云,是近察身邊的云、精致的云。前面的云,是宏觀的,就云本身寫云;此間的云,是在陽光中變幻,在雨腳中飄忽的,樹和人在其中“溶出溶入”的云。徐遲的詞匯是豐富的,但是, 不像劉白羽那樣,習慣于用四字成語式的,他好像有意回避這樣的現(xiàn)成的宿構,往往更加追求隨意的,以即興追隨瞬息萬變的云霧:這舞松之風更把云吹得千姿萬態(tài),令人眼花繚亂。這云霧或散或聚;群峰則忽隱忽現(xiàn)。剛才還是傾盆雨、 迷天霧, 而

8、千分之一秒還不到,它們全部散去了。莊嚴的天都峰上收起了哈達,俏麗的蓮蕊峰頂,揭下了蟬翼似的面紗云海滾滾,如海寧潮來,直拍方殊院賓館前面的崖岸。 朱砂峰被吞沒;桃花峰到了波濤底,耕云峰成了一座小島;鰲魚峰游泳在雪浪花間。波濤平靜了,月色耀銀。這可以說是第三副筆墨了。這里的筆墨不像形狀那樣追求色彩的對比,而是突出形態(tài)的變幻,集中在一切有形態(tài)的碩大的山峰,都因形態(tài)不穩(wěn)定的云的變幻而發(fā)生反差極大的變幻。文章從開頭到這里, 已經好幾千字, 不斷表現(xiàn)變幻, 用了這么多的詞匯, 但是,卻沒有重復、繁冗之感,關鍵就在于豐富。不但是詞匯的豐富,而且是觀察角度的豐富,還有形態(tài)的、色彩的豐富。而這一切,正是徐遲發(fā)揮

9、了賦體的敷陳體物的功能的效果。接下去, 徐遲以相當?shù)钠鶎懙饺粘觥?這時,他收斂起了宏觀的視角,把個人的自我感覺調動了起來:當我在靜靜的群峰間,暗藍的賓館里,突然睡醒,輕輕起來,看到峰還只有明暗陰陽之分時,黎明的霞光卻顯出了紫藍青綠諸色。初升的太陽透露出第一顆微粒。從未見過這鮮紅如此之紅;也從未見鮮紅如此之鮮。“從未見過這鮮紅如此之紅;也從未見鮮紅如此之鮮?!边@樣的句子,奇就奇在作者的剎那心境上,從方法來說,和前面的寫法,又別是一種境界。接下去:一剎間,火球騰空,凝眸處彩霞掩映。光影有了千變萬化;空間射下百道光柱。萬松林無比絢麗,云谷寺豪光四射。忽見琉璃寶燈一盞,高懸始信峰頂。奇光異彩,散花塢

10、如大放焰火。焰火正飛舞,那喑嗚變色、叱咤的風云又匯聚起來。這顯然是在色彩的變幻和對比中做文章,全部力量都強調其強烈的光焰萬丈。除了最初和房間中的明暗的對比外,幾乎全部是鮮艷的紅色。如果拿這些和前面寫日出的經典散文相比,可能顯不出優(yōu)勢。至少在色彩上,多多少少有點單調之感。幸而,徐遲不僅僅有相當?shù)睦L畫修養(yǎng)。(他曾經用非常內行的語言,寫過常書鴻在敦煌的事跡)他似乎力圖從聽覺上表現(xiàn)日出的另一種美感:竹管齊鳴,山呼谷應。風急了。很可惜的是, 這幾筆, 嘎然而止, 又回到了視覺境界中去。所寫仍然以畫圖性的景觀為主。這樣,美感就仍然在原來的平面上滑行。雖然,接著作者又以賦體寫高瞻遠矚的山景:“天都山突兀而立

11、,如古代的將軍。緋紅的蓮花峰迎著陽光,舒展了一瓣瓣含水的花瓣?!鄙踔?最新資料推薦用長江與之襯托: “遠處白練一條浮著的,正是長江。 ”,仍然不見醒目,只是在最后出現(xiàn)了彩虹:這時彩虹一道,掛上了天空。七彩鮮艷,銀海襯底。彩虹并不遠,它就在目前,就在觀察臺邊。不過十步之外,虹腳升起,跨天都,直上青空,至極遠處,仿佛可以從這長虹之腳,拾級而登,臨虹款步,俯覽江山。而云海之間,忽生寶光。松影之陰,琉璃一片,閃閃在垂虹下,離我只二十步,探手可得。它光彩異常,它中間晶瑩。它的比彩虹尤其富麗的鏡圈內有面鏡子。攝身光!攝身光!這是何等的公園!這是何等的人間!全篇極勝富麗堂皇的詞語, 表現(xiàn)宏大的景觀, 處處顯

12、得極致, 處處又能峰回路轉, 用余光中的話來說就是, 五步一樓, 十步一閣,步步蓮花。作者的才華每一步都受到一次極限的挑戰(zhàn),每一次又都逢兇化吉。賦體文章,全靠腹笥之廣、修養(yǎng)之深、詞語積累之豐富。徐遲這樣反復渲染,一唱三嘆,有如油畫,多層油彩疊加。這樣的風格,也潛藏著風險,那就是堆砌。 也許是意識到了這一點, 作者在大全景式的渲染贊嘆之中, 不時插入敘事: 個人的好奇感和出行,和採藥人、氣象工作者的交談等等。雖然,在文章中,不見精彩,但,在構思上的作用,就是打破大全景式的渲染,以免其陷入單調。要不然,全文連綿不斷地描寫、形容,會造成繁復,難免會令讀者疲倦。自古到今, 山水游記就很為人們鐘愛, 在

13、歷代的文學作品中享有很高的地位, 如柳宗元的永州八記,蘇軾的赤壁賦 ,歐陽修的醉翁亭記等。這些作品雖經千年風雨,卻久傳不衰。究其原因,無非是文美情切。而今人徐遲先生的黃山記,相比之下也毫不遜色。文章辭采華美自不用說,尤其是立意、構思更令人嘆絕,筆者讀后幽思難忘,提筆寫下此文與大家共享?!久鲾喟道m(xù),獨出機杼】黃山,歷來有 “震旦國中第一奇山”之稱。它兼?zhèn)涮┥街靶?”,嵩山之 “峻”,華山之 “險 ”,廬山之 “秀 ”,以奇松、怪石、云海、溫泉“四絕 ”聞名于天下。歷來文人墨客描寫黃山的詩文甚多,其構思或是以行蹤為線索,或是以時空為脈絡,或是以畫卷的幅始圖終為順序。而黃山記 的作者徐遲不落前人的

14、窠臼, 獨出機杼,采用了明斷暗續(xù)的結構。如果按一般游記寫法,開頭總是以作者自己如何不畏險阻,而后最終登頂成功為線索。 然而作者卻沒有這樣寫,而是宕開筆墨, “異峰突起 ”,從 “鴻蒙以后多少年 ”落筆,追述神話傳說中的登山故事以及古人的登山歷史, 然后才按游山的路徑轉入自己登天都峰的記敘。但是到第四部分, 這種以游蹤為線索的寫法突然中斷,改為按時間順序,分為第一天觀云霧, 次日晨觀日出, 然后穿行于云海,最后在光明頂歡呼攝身光等四個部分來寫,末尾以峭拔的兩句贊語:“這是何等的公園!這是何等的人間!”收束全文。這樣,作者就把人類對自然的神往、追求 從開天第一圣人到當今的石工,前仆后繼冒險攀登的事

15、; 以及自己視覺的 “千姿百態(tài) ”、“奇光異彩 ”;聽覺的 “笙管齊鳴 ”“山呼谷應 ”;感覺的 “飄去浮來 ”、 “載沉載浮 ”;還有那種怦然心動,歡呼雀躍的心靈感受都表現(xiàn)出來了。清人劉熙載在藝概中說“章法不難于續(xù)而難于斷”, “明斷,正取暗續(xù)也”。怎樣做到 “明斷暗續(xù) ”呢?劉熙載又說:“好比刺繡,拋鍼擲線,全靠眼光不走。 ”所謂眼光不走,是指行文始終不離文章主旨,本文部分與部分之間的“明斷 ”,正是由“黃山的景象美在奇”這一主旨 “暗續(xù) ”起來的。 劉熙載還說:(這)又好比馳馬, “注坡驀澗,全仗韁轡在手 ”。所謂韁轡在手,是指部分之間的敘述線索表面 “明斷 ”,而卻有一種內在線索把它

16、“暗續(xù) ”起來。 如第一部分的結尾, 寫大自然 “封了山 ”,第二部分的開頭寫古人登天都,第三部分結尾寫自己登上天都后縱目遠眺、傾情抒發(fā)游覽的感受。雖然每一部分起句突兀,3最新資料推薦其實卻有一條內在的意念線索把它們連接起來。這種章法上的 “明斷暗續(xù) ”就使全文處處有新的景象,處處有新的境界?!咎搶嵪嗌瑒屿o相宜】清人劉大櫆在論文偶記中評古人寫山水,他說:“柳州記山水,從實處寫景,歐公記園亭,從虛處生情。 ”描寫黃山這座奇妙的山水公園,徐遲兼用了這兩種筆法。徐遲筆下的黃山“高峰下臨深谷,幽潭傍依天柱 前擁后簇,高矮參差”,“三個主峰(蓮花峰、光明頂、天都峰)高風峻骨,鼎足而立,撐起青天”。這樣

17、描寫主次分明,從形到神,用極簡省的筆墨寫出了黃山群峰的巍峨峻傲,尤其是三大主峰如摯天柱般的雄姿,讀后令人過目不忘。黃山的水, “有三十六源,二十四溪,十六泉,還有八潭、四瀑”。黃山的水那么多,文中一句就概括了。 但山與水是不宜分開的, 峻傲的山和靈動的水結合在一起,才能繪出最美的山水畫卷。請看作者的神筆: “雨過天又青,天都突兀而立,如古代將軍。緋紅的蓮花峰迎著陽光,舒展了一瓣瓣含水的花瓣。輕盈的云海隙處,看得見山下晶晶的水珠。休寧的白岳山,青陽的九華山,臨安的天目山,九江的匡廬山。遠處如白練一條浮著的,正是長江。”這種細膩加粗獷的描繪, 不僅寫出了雨后黃山的俊朗嫵媚,更使人目光放遠, 看到江

18、南各座秀山簇擁著黃山,如眾星烘月一般,突出了黃山的首領地位,令人深信黃山天下奇。用這種大手筆寫山水, 雖然是實景描寫,卻寫出了黃山那種銜遠山、吞長江的氣勢,讓人們在領略黃山之美的同時,油然而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于虛處生情,情景交融,相得益彰。如果說寫山是靜態(tài),寫水是動態(tài),那么寫黃山的云海則是動靜結合,因地制宜了。靜的是黃山公園,它把自己的真面目隱藏在云霧之中,而云霧卻變幻莫測、瞬息不定:“它們盤入巖縫,它們修剪華蓋,它們展開了翼翅,它們如苔蘚,披覆住巖石;它們如天女,亭亭而玉立?!眴问强丛旗F,已令人眼花繚亂,再加上舞松之風,風起云涌,更使黃山諸峰千姿百態(tài):“云海滾滾,如海寧潮來 朱砂峰

19、被吞沒, 桃花峰到了波濤底,耕耘峰成了一座小島,鰲魚峰游泳在雪浪花間。 ”讀著這文字,尤如海潮撲面而來,聽,如海濤雷鳴,使人精神振奮;看,如蓬萊仙景,使人目不暇接。云天霧海之中,真讓人有一種不識黃山真面目的感覺了。更妙的是,作者用幻覺來寫自己的感受:“排云亭前,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我多么想從這里揚帆出海去,我穿上密林小徑,奔上左數(shù)峰,上有平臺,可以觀海。海上蓬萊,尤為詭奇。我又穿過更密的林子,翻過更奇的山峰,蛇行經過更險的懸崖,踏進更深的波浪。一葦可航,我來到了海心的飛來峰上?!弊髡哒驹诟呱缴?,有如徜徉在大海中,虛實之間,大象無形。正如劉海粟大師所說的 “海到盡處天是岸,山登絕頂我為峰?!薄疽?/p>

20、情綴文,卒章顯志】徐遲自己說過 “散文不是只善于抒發(fā)情懷的,不是只善于描繪山水的, 不是只善于絮語不已,娓娓不倦的。散文家必須是思想家。”作者在黃山記里,展現(xiàn)了對祖國河山、對我們時代的深沉真摯的熱愛之情。這感情, 首先是寓于兩個偉大的形象 自然與人類。 這一對超凡脫俗的偉大戀人, 依從一種投桃報李的依戀規(guī)律 自然的誘惑。 自然誘惑于人類, 人類鐘情于自然。 你看,“崇高卓越而美的 ”大自然 “煞費心機 ”地 “創(chuàng)造 ”、“安排 ”雄渾峻傲的 “深谷 ”、“幽潭 ”、“群峰 ”;情薰意暖地 “打開 ”綺麗多彩的 “云 ”、“霧 ”、“霞光 ”;又毫不慳吝地 “賜予 ”、“散下 ”黃山各種的珍貴植物;還“格外賞賜 ”極罕見的 “攝身光 ”。于是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