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頁巖孔隙演化及模型構建_第1頁
泥頁巖孔隙演化及模型構建_第2頁
泥頁巖孔隙演化及模型構建_第3頁
泥頁巖孔隙演化及模型構建_第4頁
泥頁巖孔隙演化及模型構建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泥頁巖孔隙演化及模型構建

0泥頁巖孔隙度演化規(guī)律及其演化泥巖分布廣泛,約占沉積巖總體積的60%。這是油氣勘探和開發(fā)的重要研究對象。近年來,隨著美國頁巖氣、頁巖油等非常規(guī)資源勘探開發(fā)的高速發(fā)展以及中國非常規(guī)油氣的突破,泥頁巖孔隙大小及其演化規(guī)律,已成為當下非常規(guī)油氣工作者研究的熱點。目前,國內尚未建立泥頁巖孔隙度測試標準,對泥頁巖孔隙度演化規(guī)律與影響因素的探討非常必要。早在20世紀30年代,Athy就已經(jīng)指出,在正常壓實條件下泥頁巖孔隙度與埋深之間存在指數(shù)關系,之后人們在分析泥頁巖壓實程度時大都運用這個指數(shù)關系式。在擬合孔隙度與深度關系方面,許多學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1959年,Rubey等建立了指數(shù)關系模型,該模型在盆地模擬中廣泛應用;1978年,Selley收集整理了許多盆地中泥巖孔隙度與埋深關系的數(shù)據(jù),編制了孔隙度與埋深關系散點交會圖,該圖清楚地表明,埋深500m以淺地層孔隙度急劇降低,到深處3000m以深孔隙度變化很小;1985年,Baldwin等提出了改進型的指數(shù)模型;1989年,姚秀云等利用大慶油田16口井的資料擬合了正常壓實和欠壓實段泥巖孔隙度與深度的關系;1998年,Giles等建立了孔隙度與有效應力的關系式;2005年,Allen等認為孔隙變化受許多因素影響,包括巖性、巖相(顆粒大小、分選、泥質成分)、框架顆粒的組成、溫度(膠結作用、黏土礦物轉化和壓溶作用)和時間,很難用單一的關系表示,但是在某一深度階段可以用最簡單的線性關系表示。2007年,劉震等根據(jù)黏彈塑性體應力——應變模型推導出勻速埋藏條件下地層孔隙度是埋深和經(jīng)歷時間的雙元函數(shù)。在實驗模擬方面,1985年,貝豐等開展了典型干黏土的壓實實驗,建立了泥巖孔隙度隨壓力的變化過程;1989年,陳發(fā)景等分別對現(xiàn)代淤泥和古代泥巖進行壓實模擬實驗,再現(xiàn)了泥巖孔隙度隨埋深的變化規(guī)律。泥頁巖屬于非常規(guī)儲層,巖心取樣及孔隙度測試數(shù)據(jù)非常少,實驗測試的孔隙度精度較低,測井解釋的泥頁巖孔隙度誤差也較大,這阻礙了研究工作的深入開展。隨著成巖模擬實驗技術的發(fā)展,場發(fā)射掃描電鏡測試分辨率的提高,三維CT納米級測試技術的應用,特別是泥頁巖有機碳納米孔的發(fā)現(xiàn)[20,21,22,23,24,25,26],為建立更精確的泥頁巖孔隙度演化模型奠定了基礎。本文采用大量的測試數(shù)據(jù)、模擬數(shù)據(jù)、測井解釋數(shù)據(jù)及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進行對比和相互驗證,揭示泥頁巖在埋藏過程中的孔隙度演化規(guī)律。在此基礎上,討論超壓、有機質納米孔和溶蝕作用對孔隙度的影響,并建立3段式的正常壓實模型、欠壓實模型以及有機質納米孔校正模型,提出了有機質面孔率的估算模板。應用實例證明這些模型具有實用價值。1泥巖埋劑中的空隙發(fā)育趨勢1.1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分析1.1.1孔隙度的測定為了清楚地了解孔隙度演化過程,首先需要確定原始孔隙度(習慣稱泥頁巖地表孔隙度,一般用符號φ0表示)。泥頁巖地表孔隙度一般用未埋藏的淤泥、沉積物、黏土或淺層的泥巖等樣品的實測孔隙度來代替,其值分布在45%~80%之間,平均值為60.5%。國內學者測試或采用的數(shù)值偏低,在45%~62%之間,平均值為55%(表1);國外學者測試或采用的數(shù)值較高,平均值為64.4%(表1)。以上結果說明,不同類型泥頁巖的地表孔隙度雖然變化較大,但其值集中在60%附近。1.1.2孔隙度的變化國外大量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表明,泥頁巖在埋藏過程中孔隙度隨深度增加而變小(圖1)。圖1的18條曲線中,第16條比較具有代表性(接近平均值)。以該曲線為例,泥頁巖在埋藏較淺時孔隙度隨深度增加而快速變小,在1000m時,平均孔隙度已從地表時的60%降到27%,約每100m下降3.3%;在2000m時,平均孔隙度已下降到16%,約每100m下降1.1%;在3000m時,平均孔隙度已下降到11%,約每100m下降0.5%。在4000m以深,孔隙度變化緩慢。為了對比國內外泥頁巖孔隙度演化規(guī)律,本文按東部(渤海灣盆地沙河街組)、中部(四川盆地須家河組和鄂爾多斯盆地延長組)和西部(準噶爾盆地平地泉組)統(tǒng)計泥頁巖巖心實測孔隙度,按東部(東營凹陷、板橋凹陷和滄東—南皮凹陷)、南部(鶯歌海盆地)和西部(準噶爾盆地)統(tǒng)計泥頁巖測井解釋孔隙度(圖2),統(tǒng)計結果揭示國內與國外具有相似的規(guī)律,其中曲線3(準噶爾盆地東部泥巖)具有代表性,在1000m、2000m和3000m處,孔隙度分別為25%、13%和6%。相比圖1的第16條曲線,曲線3的孔隙度下降更快些。將國內外代表性2條曲線折中,在1000m、2000m、3000m、3500m和4000m處,孔隙度分別為26%、14.5%、8.5%、7%和6%??傊?從沉積開始到壓實、成巖、生烴與排烴等過程中,泥頁巖孔隙演化趨勢是由大變小,在某個特殊階段可能會有所變大,但在這之后會繼續(xù)變小或保持穩(wěn)定。1.1.3下方最大壓實邊界為了更好地解釋它們的差異,將圖1分上、下2個區(qū):上區(qū)屬于正常地層、正常壓實泥頁巖的孔隙度變化區(qū);下區(qū)屬于厚層、欠壓實泥頁巖(多數(shù)為優(yōu)質烴源巖)的孔隙變化區(qū)。圖1中16號曲線為2區(qū)的分界線,左上方的紅色虛線為上區(qū)的外分界線,它代表孔隙度變化速率最快的泥頁巖的壓實曲線——最大壓實界限;右下方紅色虛線為下區(qū)的外分界線,代表孔隙度變化速率最慢的泥頁巖的壓實曲線——最大欠壓實界限。圖1和圖2中2條紅色虛線(最大壓實界限和最大欠壓實界限)揭示了泥頁巖孔隙度變化的另一個特點,即不同地區(qū)、不同地層泥頁巖的孔隙度變化速率差別很大,導致同一深度孔隙度相差很大,如在3000m處,孔隙度最小值為2.3%,最大值為17%,相差7.39倍。有許多因素影響孔隙度的演化過程。1.2實驗模擬為了更深入地了解泥頁巖孔隙變化規(guī)律,特別是生烴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超壓對孔隙度演化過程的影響,本文開展了現(xiàn)代淤泥成巖實驗模擬。1.2.1充填礦物模擬實驗樣品分別采自南京市附近的湖泊淤泥(0724-1~0724-7)和長江淤泥(0824-1~0824-7)各7個樣品。前者黏土礦物總量平均為45%,以伊蒙混層和伊利石黏土為主,其他礦物以石英為主,平均含量為48%;后者黏土礦物總量平均為43%,以伊蒙混層為主,其他礦物以石英為主,平均含量為46%。為了能更真實地反映演化過程,本文模擬突出以下幾個特點:(1)實驗時間較長,最長達319h;(2)溫度高,最高溫為441℃;(3)壓力大,最大達到132MPa;(4)考慮水巖反應的需要,留少量孔隙水;(5)實驗過程為封閉系統(tǒng)。每組實際測試6個樣品,測試結果見表2,其中0724-3號和0724-6號樣品做實驗時破碎,未能測得孔隙度數(shù)據(jù)。1.2.2在同一深度上的對比貝豐等和陳發(fā)景等是我國干泥巖和現(xiàn)代淤泥壓實模擬實驗開展較早、成效較好的學者,他們的實驗結果被后人廣泛引用。本文成巖實驗與前人實驗相比,區(qū)別在于:(1)前者為封閉系統(tǒng),后者為開放系統(tǒng);(2)前者既加壓又加溫,后者只加壓;(3)前者有生油、氣量出現(xiàn),后者沒有;(4)在同一深度(如4000m處),前者孔隙度為26%,后者為8%,兩者相差18%。以上區(qū)別最終體現(xiàn)在圖3:本文的實驗為壓實→生烴→超壓的欠壓實過程,孔隙度曲線位于下側(欠壓實區(qū)一側);前人的實驗為壓實→脫水的正常壓實過程,孔隙度曲線位于上側(正常壓實區(qū)一側)。因此,前人的實驗為正常壓實過程的實驗;本文的實驗為生烴、超壓與欠壓實過程的實驗。1.2.3實驗地質時間和實驗過程的選取劉震等認為,時間對孔隙度影響較大。圖3中實驗得到的孔隙度曲線明顯偏下側,這說明實驗時間確實影響了孔隙度的變化過程。壓實實驗時間是用天計算的,而地質時間是用百萬年計算的,兩者相差巨大。實驗時間不夠,壓實不徹底,巖石固結不緊,易疏松,造成實測孔隙度偏大。正常壓實過程的孔隙度曲線應該位于上區(qū)的中部,欠壓實曲線應該位于下區(qū)的中下部。按這樣的折中方法校正,經(jīng)過時間校正后的實驗曲線見圖3,即時間校正后的孔隙度約為原來的60%~80%,絕對值相差在4%~14%之間。2儲頁巖孔隙度研究發(fā)現(xiàn),富含有機質的烴源巖在生烴階段孔隙度往往比其他泥頁巖孔隙度大,這與大量生油氣階段形成的超壓、有機質納米孔以及有機酸引起的溶蝕作用有關。2.1儲層孔隙度演化過程超壓的成因很多,除了生烴作用以外主要還有差異壓實作用、構造應力和水熱作用等,相比之下,生烴作用和差異壓實作用是最主要的2種成因。富含有機質泥頁巖在生烴期間,引起的超壓與欠壓實,使孔隙度減少損失。典型泥巖層孔隙減少損失量可以達到5%~17%(表3),這一結果與本文的實驗結果較一致,可見欠壓實對孔隙變化影響很大??偨Y前人的研究成果,用圖4來解釋正常壓實泥頁巖層和欠壓實泥頁巖層的孔隙度演化過程。正常壓實的孔隙度演化過程是:A→B→C→D,即快速壓實、緩慢壓實和停滯壓實3個過程。欠壓實的孔隙度演化過程是:1→2→3→4→5,即快速壓實、平穩(wěn)壓實、較快壓實和緩慢壓實4個過程。隨著埋深的加大、生烴的結束以及長時間的壓力釋放,欠壓實現(xiàn)象逐漸消失,孔隙演化逐步回到正常壓實趨勢。因此,欠壓實的影響范圍(深度)有限。2.2有機質納米孔泥頁巖孔隙主要由粒間孔、有機質納米孔和溶蝕孔3部分構成。有機質納米孔是指干酪根向油氣的熱轉化過程中,在有機體內殘留的納米級孔隙。由于泥頁巖中有機質含量(TOC)是以重量百分比來表示的,它的體積百分比大約是重量百分比的2倍。Jarvie等認為,對于6.41%質量的TOC平均值,如果有機質的密度為1.18g/cm3,那么TOC的體積百分比大約是12.7%。當熱成熟度處于生干氣窗時(RO=1.4%),有機質分解大約可產(chǎn)生4.3%的體積孔隙度。對于Barnett頁巖,Sondergeld測試了9個樣品,有機質納米孔平均為2.2%,最小為1.5%,最大為3.2%;Loucks等測試結果是,納米孔隙直徑分布在5~750nm之間,平均為100nm,孔隙體積為5%。2009年,Wang等根據(jù)假設的納米孔占有機質體積為10%,估算了Barnett、Marcellus和Haynevill這3套不同頁巖的平均有機質納米孔孔隙,分別為1%、1.2%和0.7%。我國四川盆地威遠地區(qū)和長寧地區(qū),泥頁巖有機質納米孔也比較發(fā)育。統(tǒng)計結果揭示:(1)有機質納米孔占泥頁巖總孔隙平均為31.74%,占巖石體積平均為1.8%;(2)有機質納米孔與TOC含量和RO值成正比,TOC值大于3%,RO值大于1.3%是形成有機質納米孔的有利條件(表4)。2.3巖性礦物孔隙結構生烴過程產(chǎn)生的有機酸對泥頁巖中碳酸鹽巖、長石等易溶礦物起到溶蝕作用。四川長寧龍馬溪組長芯1井23個樣品統(tǒng)計結果得到:(1)脆性礦物占68.8%,脆性礦物內的孔隙度約2%,脆性礦物內的孔隙占泥頁巖體積約1.3%。(2)脆性礦物內的孔隙占泥頁巖總孔隙26.7%(表5)。總體看,有機酸的生成以及相應的溶蝕作用對總孔隙的影響不大,對泥頁巖孔隙增大貢獻比預想的小。原因是泥頁巖內的孔隙比常規(guī)儲層內的孔隙小,且滲透性差,流體交換不明顯,溶蝕作用、交代作用等成巖作用不如常規(guī)儲層內強烈。3預測的粘土嵌入過程中的空隙發(fā)育模型3.1正常壓層壓和不充分壓層的分解模型3.1.1地表孔隙度變化模型圖1、圖2和圖3基本反映了泥頁巖正常壓實過程的孔隙度隨埋深變化規(guī)律,即淺部(<2000m)快速壓實,中部(2000~3500m)緩慢壓實和深部基本停止壓實。根據(jù)圖4,孔隙度變化模型可按埋深分3段表示:式(1)中:φ為孔隙度,%;φ0為地表孔隙度,%;φs為該曲線延長到地表時的孔隙度,%;h為埋深,m;c1、c2為壓實系數(shù),km-1;a為直線斜率,m-1;b為直線截距,無量綱。3.1.2欠壓實模型對于厚度大于25m且富含有機質的泥頁巖——優(yōu)質烴源巖,在壓實過程中由于有機質熱演化與生烴,常形成超壓與欠壓實,因此需要采用欠壓實模型。根據(jù)圖4,前3段的孔隙度變化模型為:式(2)中符號意義同式(1)中,但參數(shù)數(shù)值大小不同。上2式中,c1、c2和φs均為回歸系數(shù),不同地區(qū)有不同的數(shù)值。3.1.3油氣巖情況調查法滄東—南皮凹陷位于黃驊坳陷南部,發(fā)育古近系孔店組、沙河街組、東營組及新近系館陶組、明化鎮(zhèn)組和第四系。古近系巖性以湖相砂、泥巖為主,其中孔店組二段、沙河街組三段及沙河街組一段的湖相泥巖、油頁巖為主要生油巖。據(jù)40多口井的測井數(shù)據(jù)分析,生油巖普遍存在超壓和欠壓實現(xiàn)象。女28井是其中1口典型井,在2100m以淺為正常壓實,在2400~2800m之間欠壓實最明顯,在3200m以深又趨于正常壓實。用分段正常壓實與欠壓實模型式(1)和式(2)分別擬合孔隙度與深度的關系,得到圖5,圖5中各曲線的關鍵參數(shù)見表6。3.2有機納米孔三維模型3.2.1有機質納米孔隙度的表征富含有機質的泥頁巖中,干酪根轉化成烴類的過程中形成有機質納米孔,根據(jù)體積守恒原則,有機質納米孔隙度可用以下經(jīng)驗公式表示:式(3)中:φm為有機質納米孔隙度,%;TOC為有機質重量百分含量,%;p為有機質面孔率,即有機質納米孔隙面積占有機質面積的比例,%。3.2.2型干結構干結構的表征通過對四川盆地、鄂爾多斯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張家界野外露頭頁巖有機質納米孔鏡下觀測,初步建立有機質面孔率與干酪根類型、有機質成熟度關系(表7)。有機質面孔率與干酪根類型、有機質成熟度、上覆蓋層厚度等因素有關:(1)同等條件下,Ⅰ型干酪根比Ⅱ型和Ⅲ型干酪根有更高的面孔率,Ⅲ型干酪根面孔率很低(表7);(2)有機質成熟度RO值小于1%時,面孔率很低,大于1.3%時才有較高的面孔率出現(xiàn),即成熟度越高,面孔率就越大(表7);(3)壓實作用可使納米孔隙受到影響,在相同的成熟階段,上覆蓋層厚度越小,保留的孔隙越大、越多,面孔率也越高。另外,沉積物源及成巖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有機質面孔率的發(fā)育,如生物硅質物源容易形成格架,可以減緩對有機質的壓實影響,有利于有機質孔的保存。3.2.3培育平臺yd2-45細胞系統(tǒng)模型選取實例樣品共12塊,涵蓋有機質類型包括Ⅰ類、Ⅱ類和Ⅲ類3種,成熟度RO最低值為0.8%,最高值為2.6%(表8)。有機質納米孔估算模型采用式(3),其中有機質面孔率采用經(jīng)驗值(表7)。模型估算孔隙度絕對誤差平均為0.19%,相對誤差平均為16%??傮w看,絕對誤差在較合理范圍,但相對誤差較大。隨著測試數(shù)據(jù)的積累,表7中的參數(shù)值還將不斷改進。相對誤差較大的樣品具有以下共同特點:(1)成熟度低,RO值小于1.0%;(2)有機質類型為Ⅲ型;(3)現(xiàn)今埋深大,如塔里木盆地YD2-45樣品埋深大于4600m;(4)有機質面孔率低,一般小于5%。因此,該模型比較適用于有機質類型為Ⅰ型和Ⅱ型、RO值大于1.0%、現(xiàn)今埋深小于5000m的泥頁巖。4儲頁巖孔隙度(1)根據(jù)國外18位作者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結合我國東部、中部、西部和南部海域盆地的巖心實測數(shù)據(jù)與測井解釋數(shù)據(jù)表明,泥頁巖在埋藏過程中孔隙度隨深度增加而變小,淺層快速變小,深層緩慢變小。在1000m、2000m、3000m、35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