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行為中的目的與委任_第1頁
翻譯行為中的目的與委任_第2頁
翻譯行為中的目的與委任_第3頁
翻譯行為中的目的與委任_第4頁
翻譯行為中的目的與委任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SKOPOS AND COMMISSION IN TRANSLATIONAL ACTION,翻譯行為中的目的與委任,Presented by:,Synopsis 提要,Skopos and translation 目的與翻譯,Arguments against the skopos theory 反對觀點,The translation commission 翻譯委任,Introduction of Hans J. Vermeer,1930 Feb. 4 .2010 德國翻譯目的學(xué)派的創(chuàng)始人 Prof. of University of Mainz & Heidelberg Universit

2、y,師從德國著名翻譯理論家, 功能主義翻譯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凱瑟琳娜 賴斯(Katharina Reiss),Introduction of Hans J. Vermeer,翻譯理論論文集 Aufsetze zur Translationstheorie, Heidelberg, 1983普通翻譯理論原理 Grundlegung einer allgemeinen Translationstheorie 目的與翻譯委任論文集Skopos und TranslationsauftragAufsetze,1989 翻譯目的理論:正論與反論A Skopos Theory of Translation: S

3、ome Arguments For and Against,1996,Introduction of Hans J. Vermeer,Introduction of Hans J. Vermeer,8/1/2020,1. Synopsis 提要 -翻譯是一種行為,目的論是翻譯行為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形式,翻譯行為,目標(biāo),譯者專家 (expert),Skopos,目標(biāo)文本 (target text ) 譯品 (translatum),(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該理論把翻譯視為翻譯行為的一個特別類型,源文本為基礎(chǔ)。(particular variety),S

4、kopos and translation 目的與翻譯,翻譯是一種有目的的行為,2.,源語與譯語文化間存在很大的差異,因此源語文本與譯語文本的功能也不同。,這就決定了翻譯不單單是一種代碼轉(zhuǎn)換。,從某種程度上說,一個譯者判斷源語文本的形式和功能基本上是根據(jù)譯入語文化的預(yù)期目的的。換而言之,翻譯都具有特定的目的。,很多理論家都認同翻譯是一種行為,而弗米爾把它稱作一種特殊的行為。,8/1/2020,除目的原則外,譯品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還包括 連貫原則(coherence rule) intra-textual coherence 忠實原則(fidelity rule) inter-textual cohe

5、rence,目的與翻譯,Skopos and translation 目的與翻譯,翻譯就是做事情:“寫出一篇譯文”、“把一篇德語文本譯成英語”等,都是一種行(Action),弗米爾指出action是一種特殊的行動方式。行為之謂行為,做出該行為的人必須(有可能)解釋他為什么這么做(雖然實際可能有出入),而行為的真實原因總是能從行為的目的或?qū)δ繕?biāo)的闡述中找到答案。,Kaspar:在這個意義上,目標(biāo)首先就是起因的反面,2.,3.Arguments against the skopos theory-反對觀點,具體闡述:三個層面理解目的 a. 在討論翻譯的過程時,它指過程中的目標(biāo) b. 在討論翻譯的結(jié)

6、果時,它指譯本的功能 c. 在討論翻譯的形式時,它指形式的意圖,對目的論所持的異議主要分為兩類 異議(1)并非所有的行為都有目標(biāo)。有些行為沒有目標(biāo)。文學(xué)文本就沒有目標(biāo),至少其中一部分是如此。,兩方面回應(yīng):根據(jù)行為的定義來回應(yīng)。如果行為沒有目標(biāo),那它就不再被認為是一種行為(任何一種言語行為都是由目的驅(qū)使的。這一觀點在古希臘已經(jīng)屢見不鮮),異議(1)的變體:認為只有藝術(shù)的文本才能稱為“文學(xué)”,而藝術(shù)無目標(biāo)、無意圖的,所以有目的意圖的作品便不是藝術(shù)。 在我看來,倒不如承認藝術(shù)(也包括文學(xué))無一例外都有其目的。事實上,當(dāng)下一個極端有爭議的問題就是,是否存在或者曾經(jīng)存在沒有目的的藝術(shù)。,針對異議(1)的

7、回應(yīng):如果一個行為在它的過程、結(jié)果或方式中沒有目標(biāo)、功能、意圖,那么從這個詞的理論意義上來說,它就不能被稱為行為。 文學(xué)方面的反駁。,L art pour lart movement -art for arts sake,c.認為譯者頭腦中沒有特定的讀者或讀者群,異議(2)是異議(1)的特殊變體。認為并非每個翻譯都有目的或者意圖,有的翻譯沒有目標(biāo)(這里所說的“翻譯”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以下從三個方面對異議(2)作深入討論,a.認為譯者頭腦中不一定有具體的目標(biāo)、功能或意圖,他只是將原文的內(nèi)容翻譯出來而已,b.認為具體的目標(biāo)、功能或意圖會限制翻譯的多種可能性,因此和原文相比,譯文的闡釋域會受到局限,

8、c.固然,在許多情況下,文本的作者、譯者不去考慮誰是具體的讀者,誰是具體的讀者群。但有的情況下譯文會指明,即使是全世界。問題不在于沒有受眾群,而在于它是不確定的、模糊的,回應(yīng):a.語用文體有針對性,其譯文亦然。 比如,廣告,說明書等。,b.有人認為,對文學(xué)作品賦予目標(biāo),將會限制其闡釋的可能性。筆者對此的解答如下:由于某些理解不是翻譯的目標(biāo),一個既定的目標(biāo)的也許會排除某些理解的可能性,但是它會保留原文理解的廣度。,潛在文本也有其特定目標(biāo)或受眾,另一種方式理解異議(2),潛在的文本(text as potential) 實現(xiàn)的文本(text as realization),如果目的論堅持認為任何文本都有其目標(biāo)、功能或意圖,也有假定的讀者群。那么異議(2)就可以理解為目的論適用于實現(xiàn)的文本。,a.文本有“累積的潛在性” potential in thesupersummativesense b.文本實際創(chuàng)作時,譯者頭腦中有設(shè)想的功能 c.譯文是持有“自身權(quán)利”的文本,有自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