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向板肋梁樓蓋的截面設計與構造.ppt_第1頁
單向板肋梁樓蓋的截面設計與構造.ppt_第2頁
單向板肋梁樓蓋的截面設計與構造.ppt_第3頁
單向板肋梁樓蓋的截面設計與構造.ppt_第4頁
單向板肋梁樓蓋的截面設計與構造.ppt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掌握單向板、次梁和主梁的配筋計算要點;2.掌握單向板、次梁和主梁的結構要求。單向板肋梁樓蓋的截面設計和結構,教學目標:單向板、次梁和主梁的結構要求。單向板、次梁和主梁的計算要點。一般來說,工業(yè)與民用建筑整體樓板中的板和次梁通常采用塑性內力重分布法計算內力,而主梁仍采用彈性理論法計算。1.單向板的計算要點a .板的計算步驟:計算單元、荷載計算、內力計算和配筋計算。(1)單向板的設計要點和配筋結構;b)在荷載作用下,與整個梁相連的:板的跨中下部和支座上部會出現(xiàn)裂縫,使板的實際軸線呈拱形。由于軸承不能自由移動,板在垂直載荷下會產(chǎn)生橫向推力,從而降低板的內力。因此,中跨和中支座的中跨截面彎矩可減

2、少20%。一般來說,c板可以滿足斜截面抗剪承載力的要求,因此在設計中不需要驗算抗剪承載力。d、采用彎曲配筋法,在選擇配筋時,相鄰跨度和支座配筋的直徑和間距應相互協(xié)調。(1)、板中的鋼筋,通常為HPB235級和HRB335級。應力鋼筋有兩種:板表面的負鋼筋和板底部的正鋼筋。鋼筋直徑通常為6、8、10毫米等。為防止負鋼筋在施工過程中被踩下,板面上負鋼筋的直徑一般不小于8毫米,鋼筋間距不應小于70毫米。綁扎鋼筋時,當板厚為h150mm毫米時,間距不應大于200毫米;H150mm毫米,間距不應大于1.5h;每米寬度不得少于3。進入支座的鋼筋間距不應大于400毫米,且截面面積不得小于鋼筋截面面積的1/3

3、。當端承為簡支時,板下部伸入端承的鋼筋長度不應小于5d。為了施工方便,在板中選擇正負鋼筋時,一般宜使其間距相同,直徑不同,但直徑不應超過兩個。所選鋼筋的實際面積與計算面積之差不應超過5%,有困難時不應超過10%,以確保安全和節(jié)約鋼材。連續(xù)板中受力鋼筋有兩種配筋方式,即彎曲型和分離型,分別如圖328(a)和(b)所示。2.單向板的加固結構;3.分離式鋼筋的鋼筋錨固稍差,用鋼量稍高,但設計和施工方便,是目前最常用的加固方法。當板厚超過120毫米且動載荷較大時,不宜采用單獨加固。(2)分布鋼筋在板內施工。分布式鋼筋的主要作用是:一、澆筑混凝土時固定受力鋼筋的位置;Ii .承受混凝土收縮和溫度變化引起

4、的內力;Iii .承受并分散由板上的局部載荷產(chǎn)生的內力;Iv .承受計算中未考慮的其他因素引起的內力,如承受板沿長跨的實際彎矩。分布鋼筋垂直于受力鋼筋,平行于單向板的大跨度,并置于正負受力鋼筋內。分布鋼筋的截面積不應小于受力鋼筋截面積的10%,每米寬度不應少于3根。分布鋼筋也應布置在受力鋼筋的彎曲處。板的鋼筋,垂直于主梁的附加短負鋼筋當板的受力鋼筋平行于主梁時,上部結構r2.截面尺寸:不需要檢查撓度和裂縫寬度,以滿足此高跨比(1/181/12)和寬高比(1/31/2)的要求。3。次梁的載荷包括次梁的自重和板傳遞的載荷。當計算板傳遞的載荷時,假設二次梁兩個側板上載荷的1/2傳遞給二次梁。4.由于

5、次梁和次板為整體澆筑,正截面計算為跨中的丁字截面和支座中的矩形截面。滿足高寬比(1/141/8)和高寬比(1/31/2)的要求,一般不需要檢查撓度和裂縫寬度。主梁主要承受次梁傳遞的集中荷載。為簡化計算,主梁的自重可轉化為集中荷載,并假設其在次梁位置與次梁的荷載共同作用(見下圖)。主梁的計算步驟選擇截面尺寸,根據(jù)彈性理論計算荷載,分別根據(jù)正截面和斜截面的承載力條件計算內力,由縱筋、箍筋和彎筋確定結構配筋。主梁截面尺寸:c .主梁主要承受從次梁傳來的集中荷載。為了簡化計算,主梁的自重可以轉化為集中荷載,并假設它與次梁的荷載一起作用在次梁上(見下圖)。梁截面形式,梁與板澆筑在一起時,梁跨截面按丁字截

6、面受彎構件進行加固,翼緣寬度按表37選擇;承重截面的混凝土翼緣處于受拉區(qū),因此應視為矩形截面,如圖331所示。梁截面的有效高度,靠近主梁支撐,板的頂部鋼筋,次梁和主鋼筋相互重疊(如圖332所示),這降低了主梁截面的有效高度。此時,主梁的有效高度取值如下:一排鋼筋為h0=h(5060),兩排鋼筋為h0=h(7080)。當次梁在次梁和次梁的相交處承受正彎矩時,情況也是如此。(1)鋼筋束的鋼筋通常為HRB335和HRB400。梁的加固方式有兩種:連續(xù)加固和分離加固。(2)主次梁鋼筋的彎曲和截斷原則上根據(jù)內力包絡圖確定。但是,當均布活載與恒載之比為p/g3時,可根據(jù)結構要求布置鋼筋,如圖333所示。豎

7、向鋼筋和腰部鋼筋的直徑d與梁的跨度l有關:d10mml6m時;4ml6m,d8mm。腰椎鋼筋,又稱縱向結構鋼筋,主要是通過考慮忽略扭矩、混凝土收縮和溫度應力的影響而設置的。當梁高為h700mm時,應沿梁側每300400mm設置一根直徑不小于10mm的鋼筋。箍筋的形式是封閉和開放的,通常是封閉的。箍筋肢數(shù):有單肢、雙肢、四肢等。一般采用雙肢。四肢箍用于以下情況:梁寬400毫米,有計算壓桿,一排有3個以上;一排有4根以上的拉桿。箍筋直徑d:當梁高為h250mm,d4mm;250毫米和800毫米,d 8毫米。和(d壓力是壓縮鋼筋的計算直徑)。箍筋間距:梁中最大箍筋間距要求見表310。當梁中有計算好的

8、壓桿時,箍筋間距應滿足綁扎骨架s15d、焊接骨架s20d(d為壓桿最小直徑)、同時滿足s400mm的要求。箍筋的最小配筋率:表310梁中箍筋的最大間距(mm)、縱筋的錨固長度和受力的縱筋必須有一定的錨固長度,以避免粘結和錨固破壞。因此,應滿足以下要求:縱數(shù)局部應力引起的主拉應力可能導致梁腹產(chǎn)生斜裂縫(圖3-34)。為了防止這種局部損傷的發(fā)生,應在主梁和次梁相交處的主梁上設置附加箍筋或吊桿(圖3-34),并優(yōu)先設置附加箍筋。在s2h13b長度范圍內設置附加橫向鋼筋,主梁附加箍筋和吊桿的總面積按下式計算,即f、f、f梁集中荷載;每個吊桿的Asb面積(公式中的“2Asb”指2個截面);Asv,單肢附

9、加箍筋面積,m,n分別為附加箍筋數(shù)量和肢數(shù)。主梁主次梁連接處的附加鋼筋、梁板鋼筋(1)縱向鋼筋、彎鋼筋、箍筋、立筋等。通常布置在構成鋼骨架的梁的加強梁中。梁鋼筋圖:1。鋼筋骨架、梁鋼筋骨架、梁鋼筋骨架、縱向受力鋼筋的作用:受拉區(qū)縱向受力鋼筋主要用于承受梁內彎矩產(chǎn)生的拉力,受壓區(qū)縱向受力鋼筋用于補充混凝土受壓能力的不足。直徑:直徑應適中,過厚不宜加工,與混凝土附著力差;太多的規(guī)則增加了根的數(shù)量,這使得在截面上難以布置,甚至降低了抗彎承載力。常用梁的縱向鋼筋直徑d=1225mm毫米。h為h300mm毫米時,D8毫米;當h為300 mm時為D10mm:梁中受拉鋼筋的數(shù)量不應少于2根,最好不少于34根

10、??v向鋼筋應盡可能排列成一層。當一層不能貼合時,可分兩層布置,但應盡量避免兩層以上的鋼筋,以免過多影響截面的受彎承載力。梁配筋圖:梁板配筋關系,縱向結構配筋設置條件:梁腹板高度hw450mm,混凝土保護層厚度功能:一是保護鋼筋不受腐蝕,保證結構的耐久性;二是保證鋼筋與混凝土之間的粘結;第三,萬一發(fā)生火災等。避免鋼筋過早軟化。尺寸:縱向受力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不應小于鋼筋的公稱直徑,并應符合規(guī)范要求。在實際工程中,一類環(huán)境中梁板混凝土保護層厚度一般取為:當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20時,梁為30毫米,板為20毫米;當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25時,梁為25毫米,板為15毫米。通過鋼筋的彎鉤、錨固和連接來保證鋼

11、筋與混凝土之間的粘結力的措施:(1)材料措施:選擇合適的混凝土強度等級,采用粘結強度較高的異形鋼筋;(2)構造措施:保證足夠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和鋼筋間距,保證受力鋼筋有足夠的錨固長度,在光滑鋼筋端部設置彎鉤,保證綁扎鋼筋的接頭有足夠的搭接長度,并在搭接范圍內加密箍筋。鋼筋的彎鉤設置條件:在鋼筋骨架中綁扎抗拉光面鋼筋。標準彎鉤結構:鋼筋錨固的定義:在鋼筋混凝土構件中,如果鋼筋想要在某一部分發(fā)揮其強度,它必須從該部分向前延伸一段長度,以通過鋼筋和混凝土之間的粘附力將鋼筋錨固在混凝土中,該長度稱為錨固長度。鋼筋的錨固長度取決于鋼筋和混凝土的強度,并與鋼筋的形狀有關??估^固長度計算公式:在計算中充分利用鋼筋的抗拉強度時,普通抗拉鋼筋的錨固長度按以下公式計算:fy普通鋼筋和預應力鋼筋抗拉強度設計值、鋼筋焊接連接(閃光對焊)、鋼筋焊接連接(電渣壓力焊)、鋼筋機械連接(鐓粗鋼筋直螺紋連接)、機械連接,適用范圍:軸向拉伸和直徑較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