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互聯網使用與新一代農民工行為研究_第1頁
移動互聯網使用與新一代農民工行為研究_第2頁
移動互聯網使用與新一代農民工行為研究_第3頁
移動互聯網使用與新一代農民工行為研究_第4頁
移動互聯網使用與新一代農民工行為研究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移動互聯網使用與新一代農民工行為研究

一、數字鴻溝的形成過程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珠江三角洲,以電子信息技術為支撐的高科技制造公司越來越多。他們傾向于雇傭高學歷的年輕人,并在該地區(qū)短時間內聚集了大量年輕工人。這些年輕的農民工被學者們稱為“新生代農民工”或“第二代農民工”。新生代農民工身處于與第一代農民工完全不同的媒介環(huán)境之中,該群體的媒介接觸狀況引起了學者們的廣泛興趣。隨著近年來3G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以及手機上網率的普及,新生代農民工的互聯網使用條件發(fā)生了較大變化,這一現象引發(fā)研究者對科技發(fā)展與社會資源分配之間復雜辯證關系的思考:移動互聯網的出現是否有助于社會資源在不同社會階層之間更加平均地分配,或者新技術反而將階層間的落差越拉越大?美國學者蒂奇納等人提出的“知溝”假設(knowledgegaphypothesis)從根本上質疑了大眾傳媒工具所制造的“信息平等分配”的假象,認為“隨著大眾傳媒向社會傳播的信息日益增長,社會經濟地位高的人將比社會經濟地位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獲取信息,因此兩類人之間的知溝將呈擴大而非縮小趨勢”?;ヂ摼W是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而出現的一種新型媒介,它的兼容性、快捷性、無疆界性以及多向性決定了其與傳統(tǒng)大眾媒體在傳播模式上的巨大差異。在互聯網熱潮爆發(fā)的早期,很多專家對這項“更開放、更自由、包容性更強、進入壁壘更低”的新媒體技術寄予厚望,但期盼中的信息公平分配不但沒有出現,更嚴重的信息落差和知識分隔反而愈演愈烈;由于信息技術接受程度和使用水平的巨大不同,互聯網的出現進一步鞏固了原來的信息強者的強勢地位,讓“知溝”在信息時代有了新的版本———“數字鴻溝”,即“存在于數字化世界中的知溝”,它指“處于不同社會經濟水平上的個人、家庭、企業(yè)和地區(qū)之間在獲得信息通信技術(ICT)的機會,以及在對于互聯網的多種使用行為上所存在的差距”。如果從產生原因來分類,學術界常用“ABCD”來指代四種類型的數字溝:—A(Access,接入溝):指互聯網接入渠道,主要針對的是互聯網接入所需要的硬/軟件設施以及相關費用—B(Basicskills,技能溝):代表個體利用網絡信息所涉及到的基本技能,又稱為“信息智能”—C(Content,內容溝):泛指互聯網上不同語言的、不同媒體介質的優(yōu)質的網絡信息類產品—D(Desire,愿望溝):指個人上網的動機和興趣。這種四分法基本涵蓋了導致數字溝形成的宏觀和微觀原因,相較之下,A和C更偏重宏觀社會系統(tǒng)的視角,易于建立測量指標;B和D則更多的是從微觀個體生理或心理視角切入,故較難通過實驗或研究被觀測。上網群體遭遇數字鴻溝的順序邏輯上應符合D->A->B->C的過渡過程。本文將對廣東新生代農民工的移動互聯網使用情況進行調查,以此來驗證數字鴻溝在該群體中的具體存在形式。二、深度訪談對象本研究從2011年4月開始,在廣東省的廣州、東莞、深圳三市,針對制造業(yè)新生代農民工移動互聯網使用情況展開了預調研活動。通過與超過50名新生代農民工為期兩周的接觸、了解和交談,在和諧、信任的伙伴關系之上,基于立意抽樣、配額抽樣和異常個案抽樣的樣本篩選原則,綜合考慮每一位被訪者的表達意愿和表達能力后,共選取了7名符合條件的深度訪談對象。7位被訪者的性別、年齡、籍貫、婚姻狀況等人口學特征以及學歷背景均體現了一定的異質性,職業(yè)分布包括技術員、質檢人員、普通操作員、小組長等多項工種,但就整體來說,被訪者在某些方面體現出較高的一致性:-出生年代/戶籍情況/工作時長:所有被訪者都被限定在“新生代農民工”這一概念框架之下;他們都在1980年之后出生,均來自農村或者城市周邊地區(qū),都擁有農村戶籍。他們每日的工作時長都大于9個小時。-經濟條件:在征求被訪者意見后,月收入情況一項沒有被詳細披露。7位被訪者的平均月薪約為3370元,高于2012年廣東省制造業(yè)在崗職工的平均工資(3039元)。-所有被訪者均租房住宿(包括租用單位宿舍),沒有人在工作的城市買房,每月互聯網總支出小于80元(含固定有線網絡費用以及手機流量費用)。2011年9月至2012年2月先后三次進行了為期四周的田野調查,具體研究方法包括深度訪談、參與式觀察和焦點小組訪談,在研究期間同時借助即時通訊工具和手機短信與被訪者進行各類非正式的交談,通過厚描法生動在現了被研究對象生活中使用互聯網的大量細節(jié),為后續(xù)的量化研究做了鋪墊。三、關于研究(一)被訪者對上網生活的認同度較高,但依賴在網上在中國,互聯網于本世紀初掀起了第一波熱潮,在這一時期,網民與非網民的劃分完全對應了中國當時社會結構中各階層社會經濟地位的差異,而對于數字鴻溝的觀察和研究也都基于對被研究對象簡單的二分法:網絡使用者與非使用者。就非網民群體不上網的原因來看,“不感興趣”或“上網沒有/不需要”是重要原因之一。近年來,持該觀點的非網民已逐年減少,據2012年最新一期調查,只有11.6%的非網民對上網不感興趣或覺得不需要上網。本研究中的7位被訪者均已上網,平均每周使用有線上網設備的時間超過9小時,大部分擁有個人電腦的被訪者表示自己在家時只要不睡覺都會掛在網上。當被要求給自己的“網絡依賴程度”打分時(10分滿分),有六人的分數超過6分,其中3人的分數超過8分。被訪的新生代農民工已經表現出了較強的網絡依賴性,有人甚至說自己“沒有網不知道做什么好”(魏)。陸:“只要給我一張床,有吃的,我可以一個月都掛在網上”。魏:“(問:如果不能上網你怎么辦)那我去網吧。(問:如果找不到網吧呢)怎么會找不到?找不到就繼續(xù)找啊”。由于“時間碎片”特性,移動互聯網每周平均使用時間較難統(tǒng)計,但被訪者對移動互聯網也表現出一定的依賴性。所有被訪者都表示自己會經常使用手機QQ,4人手機QQ一直保持在線狀態(tài)。移動互聯網是一種整合了大眾傳播、組織傳播和人際傳播在內的新的媒介技術,其中傳受雙方角色的模糊也為原本被動接受信息的弱勢群體提供了更好的“發(fā)聲”機會。同時由于無線網絡在人際溝通方面比固定有線網絡更加便捷、迅速、私人化,因此移動即時通訊在新生代農民工群體中擁有如此高的普及率也就不足為奇了。(二)“兩個態(tài)度”隨著收入水平的增長,我國居民在“休閑娛樂”方面的支出也呈直線上漲趨勢,今天只有少部分人是由于“缺少上網設備”(12.1%)或認為“上網費用貴”(2.9%)而不使用互聯網,因此經濟因素已經不再是互聯網普及的最大障礙。本研究的7位被訪者中有4位已購買筆記本電腦,1人已購買臺式電腦,2人與他人合用電腦。兩位尚未擁有個人電腦的被訪者均有較強烈的購買意愿,對與他人合用電腦的狀態(tài)感到不適,期待能夠通過“擁有自己的電腦”建立完全私人的虛擬空間。王:“電腦放在我姐的房間,她男朋友一下班就窩在那兒,我總不能叫他讓吧”?!八麄?如果)要睡覺了我只能走(指離開電腦)了”。“一直想買(電腦)啊。(問:為什么沒買呢?)因為沒想好買電腦(指臺式機)還是買筆記本”。邵:“手機上網很好的一點就是你不用擔心別人會偷窺你的生活”。移動互聯網在填平地域性數字溝方面有自己獨到的成本及技術優(yōu)勢,能夠讓較為落后的國家、地區(qū)或社會族群較快實現數字脫貧。移動互聯終端設備的發(fā)展進一步降低了網絡的準入門檻:手機價格不斷走低,千元左右的智能手機大量涌入市場,促成了普通手機用戶向移動互聯網用戶的轉變。對于新生代農民工來說,智能手機已經幾乎成為了他們的“固定裝備”,但有被訪者對于手機的待機時間表示不滿意:“一用手機上網,每天都要充電”(陳),也有人覺得手機顯示屏面積不夠、不夠清晰:“畢竟沒有電腦看的清楚,有時候按一個鍵(這里指網上超鏈接)要試老半天”(王),這說明對被研究群體來說,移動終端設備的性價仍然不盡如人意。手機的流量資費也是困擾被訪者的一大障礙:介于偏高的流量資費,那些需要較大數據流量支持的溝通或娛樂功能,如在線音樂、網上視頻、微博、微信、手機在線游戲、SNS社區(qū)等應用均未能在農民工群體內鋪開。(三)線網的移動互聯網應用功能德國學者歌登施泰恩(Goldenstein)認為,中國近年來上網人數激增的現象一方面與經濟發(fā)展有關,另一方面也得益于網絡瀏覽器易用性持續(xù)的改善。簡單易用的操作系統(tǒng)大大降低了上網難度。移動互聯網操作系統(tǒng)雖然較大程度地受困于硬件發(fā)展的局限,但友好的操作界面、便捷舒適的用戶體驗仍然受到了廣大農民工群體的歡迎。在CNNIC最新的一期《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中,手機已經超越臺式電腦成為我國網民的最常用終端設備。就本次研究結果來看,移動互聯網的社交和在線閱讀是新生代農民工最熟悉的功能。手機QQ成了每位被訪者網上生活的重心之一,因為與固定有線網相比,移動網絡具有更大的便攜優(yōu)勢和時間碎片特性,能夠幫助新生代農民工在機械、繁重的工作之余抓緊每一刻的休閑時光。另一項受歡迎的應用是電子書,共有5位被訪者經常在休息過程中在線閱讀小說,小說題材主要為科幻、偵破、歷史、懸疑和穿越類故事。反觀移動互聯網的商務功能,包括手機炒股、手機錢包、郵件、電子二微條形碼等,對被研究群體來說都是“離自己生活很遙遠的新玩意”(鄧小姐)。本科計算機專業(yè)出身的鄧先生是被訪者中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一位,但對于網上購物和電子銀行這樣的城市青年已駕輕就熟的互聯網應用,鄧先生仍然表現出對自己操作能力的不信任感以及對相關服務的高度謹慎態(tài)度。鄧(先生):“我?guī)缀醪粫诰W上買東西,更不會用手機買東西。(問:為什么)因為第一覺得沒那個必要,第二我覺得太麻煩了,試過一次,弄不好,就不用了。(問:哪些方面讓你覺得麻煩)比如網上付賬啊,我沒有辦網銀。經常都聽人說網銀帳號要被偷,別人會把你的錢全部轉走。我寧愿貨到付款”。而就移動互聯網最重要的信息咨詢功能而言,大部分被訪者仍然未擺脫被動接受信息的習慣,過分依賴移動平臺的新聞推送功能,缺少利用移動網絡主動尋找信息的能動性以及精確查找信息的技術;關注信息的類型也多限于娛樂、體育、星座、奇聞怪談等。關注公共事務信息(政治、經濟、教育、科技、法制等)能夠幫助公民更好地融入社會、參與政治,也是促進公民個人發(fā)展的一劑良方,對轉型期的中國來說,了解和熟悉公共事務信息對農民工群體從“農民”到“市民”的身份轉換過程有重要的助力作用。新生代農民工所表現出的高度的網絡依賴性與其功能應用方面的局限性和單調性在本次研究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如果位于較低社會經濟層次的受眾更多地把媒介當作消遣娛樂的工具,過長時間的沉溺其中,而不善于利用媒介提供的其他類別的功能來改善自己的生活環(huán)境,實現自我的完善和發(fā)展,將會導致不同社會地位的群體更嚴重的兩極分化,并且可能進一步激發(fā)社會矛盾和沖突。(四)不同階段的信息需求差異威爾(Weir)仿效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設計出“信息需求行為等級圖(Hierarchyofinformation-seekingbehavior)”,用以回答“為什么有的人沒有更多介入尋求知識的活動”這一問題。他將人的信息需求分為5個層次(存活和安全、維持和營養(yǎng)、知識追求、充實與發(fā)展、隨意瀏覽),只有在一個層次的信息需求得到滿足后,人們才會致力于尋求更高層次的信息。威爾的模型從側面很好地解釋了中國新生代農民工對公共信息的漠然態(tài)度:當一個群體現階段還僅限于滿足自己生存和安全方面的信息需求時,很難提起興趣去關注更高層次的知識內容。較之第一代農民工,新生代農民工雖然在受教育程度上有所提高,相應的閱讀能力和知識貯備也有所增強,但如果將其與同年齡段的城市人群作橫向比較,仍能發(fā)現兩者間顯著的傳播技能差異和信息儲備差異。該群體中極少有人關注那些與自身利益切實相關的公共信息,對政策法規(guī)的敏感度不夠;大部分人缺乏主動尋找能帶來實際利益的知識的動力和興趣,對信息基本上仍滯留在“被傳播”的層面。但我們的研究發(fā)現,少部分學歷高、薪資水平較好且擁有較強烈的自我實現愿望的年輕農民工已經開始嘗試從各個渠道收集有關繼續(xù)教育培訓、獨立創(chuàng)業(yè)、返鄉(xiāng)惠農政策等方面的咨詢和信息,但總體上仍然缺乏系統(tǒng)的引導和幫助。一直計劃著回鄉(xiāng)種植果樹的陳在訪談過程中多次向我們談起他的創(chuàng)業(yè)夢想以及為此而付出的種種努力,但對于他來說,創(chuàng)業(yè)不僅僅缺少資金上的支持,專業(yè)技術的缺乏,適用的法律、管理、物流、市場類知識的貧瘠,以及對政府幫扶政策的不了解是制約他個人發(fā)展的巨大阻礙。新生代農民工不知道從哪些網絡渠道獲得專業(yè)知識和公共信息,也不知道怎樣有效率的學習和利用信息。如何根據農民工這種社會結構中的信息弱勢群體的需求來設計信息類產品,以幫助他們完成身份轉化、自我實現的夢想;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便攜、即時、易使、時間碎片等特性,讓相關信息在不同的社會階層中得到均衡分配,這才是下階段針對“數字鴻溝”的研究的真正主旨所在。四、信息社會的構成的變化移動互聯網的普及雖然進一步降低了互聯網之于新生代農民工群體的準入難度,但該群體對相關功能的使用還僅限于溝通交流和休閑娛樂方面。換言之,就本研究所觀察到的結果而言,絕大部分新生代農民工已經完成了對移動互聯網的興趣接入,部分完成了物質接入及技能接入,但在內容接入的過程中存在較嚴重的障礙。艾特瑪和克萊因提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