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稱論文]初中物理教學論文 知錯就改 迎接中考_第1頁
[職稱論文]初中物理教學論文 知錯就改 迎接中考_第2頁
[職稱論文]初中物理教學論文 知錯就改 迎接中考_第3頁
[職稱論文]初中物理教學論文 知錯就改 迎接中考_第4頁
[職稱論文]初中物理教學論文 知錯就改 迎接中考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知錯就改 迎接中考 進入中考復習,很多同學還被各種錯誤困擾,列舉如下。 一、受數學知識干擾,對密度理解出錯 例 1 對密度定義式 的下列幾種理解中,正確的是( ) A密度與物體的質量成正比 B密度與物體的體積成反比 C密度與物體的體積成正比 D密度是物質本身 的一種特性,與物體的質量和體積無關 【錯解】受數學知識的影響,選 A 或 B 【解析】對于物質的密度,可以通過兩個途徑理解。一是密度是由物質本身決定的,同種物質密度相同,不同物質密度一般不同。一桶水與一滴水密度相同,所以密度與質量、體積無關。二是從公式理解,從公式 看,好象密度與質 量、體積有關。但我們知道,對同種物質,其質量與體積成正比,如兩個鐵塊,如果大的質量是小的 2 倍,則大的體積也是小的 2 倍,它們的質量和體積的比值是一樣的,即密度一樣。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出物理公式與數學表達式的區(qū)別,即物理公式中每個符號都代表著相應的物理量,其大小要受另一個物理量制約,不可以像數學符號那樣隨意改變。 【正解】 D 【說明】 是定義密度的公式,是測量密度大小的公式,而不是決定密度大小的公式。相似的公式還有: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公式 ,燃料的熱值公式 ,物質的比熱容公式 。 二、對決定因素理解不清,判斷摩擦力大小出錯 2 例 2 如圖 1 甲所示,用一拉力傳感器(能感應力大小的裝置)水平 向右拉一水平面上的木塊, A端的拉力均勻增加, 0-tl時間木塊靜止,木塊運動后改變拉力,使木塊 t2后處于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計算機對數據擬合處理后,得到如圖乙所示拉力隨時間變化圖線,當用 F=5.3 牛的水平拉力拉靜止的木塊時,木塊所受摩擦力大小為 牛;若用 F=5.8 牛的水平拉力拉木塊,木塊所受摩擦力大小為 牛。 【錯解】 5.3 5.8 【解析】 題目涉及兩種摩擦:靜摩擦和滑動摩擦。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的大小都必須根據二力平衡來判斷。當用 F=5.3 牛的水平拉力拉木塊時,由于木塊靜止,摩擦力與拉力平衡,所以木塊所受摩擦力大小為 5.3 牛。由圖乙可知,木塊處于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時的拉力為 5.1 牛,此時的滑動摩擦力應等于 5.1 牛。若用 F=5.8 牛的水平拉力拉木塊,木塊受到的也是滑動摩擦力,此摩擦力的大小只能為 5.1 牛而不是 5.8 牛。這是因為決定摩擦力大小的 不是拉力,而是壓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正解】 5.3 5.1 【說明】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不能直接測量,只能通過測量拉力的方法間接測量?;瑒幽Σ亮Φ拇笮〔皇强偟扔诶Υ笮 V挥邪盐矬w放在 水平 支持面上,讓彈簧測力計沿 水平 方向 勻速 拉動物體時,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才等于彈簧測力計示數?;瑒幽Σ亮Υ笮〉臎Q定因素是接觸面間的壓力和接觸面粗糙程度,與接觸面積大小無關,與運動速度的大小無關,與是否做勻速直線運動無關,與拉力的大小等因素無關。 三、研究對象分不清,有關滑輪問題出錯 例 3 如圖 2 所示,重為 80N 的物體 M,在 30N 的拉力 F 作用下,以 0.2m/s 的速度在水平面上做勻速直線運動,此時彈簧秤的示數為 N,拉力 F 在 5s 內做的功 W= J,拉力的功率P= W。(不計滑輪重,不計繩重,不計繩與滑輪之間的摩擦) 3 【錯解】 40 30(或 60) 6(或 12) 【解析】做第一個空時,認為使用動滑輪能省一半力,所以彈簧秤的示數為物體重力 80N 的一半為 40N。實際上此時因為是水平拉動物體,拉力與摩擦力有關,與物體重力無關。另外圖中拉力作用在動滑輪的軸上,彈簧秤的示數應該是拉力的一半,即為 15N。做第二空時,可以先計算物體移動的距離為 1m,誤認為拉力作用點移動的距離與物體相等,也有不少同學認為拉力作用點移動的距離是物體的二倍,導致功和功率計算錯誤。實際上,拉力作用點移動的距離是物體的一半。 【正解】 15 15 3 【說明】 1使用滑輪或滑輪組時,拉力不一定與物體重力有關。當豎直裝配時,拉力與物體重力有關系;如果水平裝配,拉力與摩擦力有關。 2使用動滑輪不一定省力。動滑輪正常使用時(即物體掛在軸上,拉力在輪上)能省力;當物體在輪上,拉力在軸上(如本題中的情況)時,要費力。 3拉力移動的距離與物體移動的距離不同。動滑輪省力使用時,要費一半距離;動滑輪費力使用時,能省一半距離。關于后一條這里介紹兩種方法幫助大家理解:拉力 F 移動的距離 s1肯定與動滑輪移動的距離相同。假設動滑輪向右移動 s1,則繞在其上的每股繩均應向右移動 s1,即物體 A應向右移動 2s1。用功的原理幫助理解。拉力 F 對動滑輪做的功為 Fs1,動滑輪對物體 A 做的功為fs2(其中 f 為物體 M 受到的摩擦力,易知 f=30N; s2為在拉力作用下,物體 M 移動的距離),由功的原理知: Fs1=f2,又 F=2f ,所以, s2=2s1。 四、概念理解不準,判斷機械能轉化出錯 例 4 過山車是一項非常驚險刺激的娛樂休閑活動。過山車時而從軌道的最低端上升到最高端,時而從最高端飛馳而下(圖 3)。不計能量損失,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a 點機械能小于 b 點機械能 B a 點動能最大, b 點勢能最大, c 點機械能最大 C由 a 到 b 的過程中,動能減少,勢能增大,機械能不變 D由 b 到 c 的過程中,動能增大,勢能減少,機械能變大 4 【 錯解 】 選 A、 B 或 D 【解析】錯選的原因是不能正確理解動能、勢能和機械能的概念。從圖上看出 a 是軌道最低端,b 是最高端, c 是下一個軌道的最高端。當 過山車從軌道的最低端 a 上升到最高端 b 時 ,速度變小而高度增大。所以此過程中,動能減少,勢能增大。由于不計能量損失,減少的動能全部變?yōu)樵龃蟮膭菽埽詸C械能不變。 【正解】 C 【說明】 1動能和勢能統(tǒng)稱為機械能。動能和勢能之間可以相互轉化,動能轉化為重力勢能的 標志是速度減小,所處的高度增加;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的標志是所處的高度減小,速度增大。 2判斷機械能是否變化的方法:在動能和勢能相互轉化的過程中,如果沒有機械能與其它形式的能之間的轉化,即沒有空氣阻力和摩擦等原因造成的機械能的損失,機械能的總量是保持不變的。在動能和勢能相互轉化的過程中,如果存在空氣阻力和摩擦等,機械能的總量減小。由“機械能 =動能 +勢能”判斷,若速度和高度不變,質量減小,則動能減小,勢能減小,機械能也減?。蝗糍|量和速度不變,高度減小,則動能不變,重力勢能減小,機械能減小。 五、受生 活經驗干擾,判斷力與運動的關系出錯 例 5 如圖 4 所示,小漢沿水平方向用力推靜止在水平地面上的小汽車,但小車仍保持靜止,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小漢對車的推力大于車受到的阻力 B小漢對車的推力等于車受到的阻力 C小漢對車的推力小于車受到的阻力 D小漢對車的推力與車受到的阻力的大小關系不能確定 【錯解】 C 【解析】憑生活經驗,小車推不動,當然是用的力太小,再加大些推力車可能就動了。但這個“大”只能與原來較小的推力比較的結果,與車受到的阻力相比,誰大誰小,只憑生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