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種桑養(yǎng)蠶六年級_第1頁
科學種桑養(yǎng)蠶六年級_第2頁
科學種桑養(yǎng)蠶六年級_第3頁
科學種桑養(yǎng)蠶六年級_第4頁
科學種桑養(yǎng)蠶六年級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z科學種桑養(yǎng)蠶前言[教程介紹]在古代,一句“遍身綺羅者,不是養(yǎng)蠶人〞道出了養(yǎng)蠶人的辛酸。但是在現(xiàn)代,養(yǎng)蠶越來越被人們所推崇,也有很多人靠養(yǎng)蠶發(fā)家。種桑養(yǎng)蠶已經(jīng)漸漸成為人們創(chuàng)造財富的方式,但是,能夠增加效益的種桑養(yǎng)蠶方式是需要以科學的栽培和養(yǎng)殖技術(shù)作為依托的。蠶全身都是寶貝,都有很大的用處。蠶絲可做蠶絲被:蠶絲被具有防蟥、抗菌、抗過敏及親膚的特性。蠶沙可做蠶沙枕:蠶沙有性溫、味甘辛,燥濕祛風、健腦益智、安神降壓、調(diào)理睡眠,蠶沙也可入藥,祛風濕,蠶蛻的皮可入藥。蠶蛹可食用,蛋白質(zhì)含量極高。但養(yǎng)殖的時候,并不是太容易,因為很蠶很容易生病,甚至是傳染病,所以科學的養(yǎng)殖的方法非常重要。第一單元桑樹栽培技術(shù)一、桑苗繁育(有性繁殖)1、苗地的選擇及整理應選擇地塊平坦,土層深厚、質(zhì)地疏松、肥沃、排灌較好且光照充足的土地作苗圃地(不宜連作)。深耕,苗地翻犁后,每畝施腐熟有機肥3000~4000公斤,過磷酸鈣15~20公斤,呋喃丹2公斤,然后充分耙碎耙勻,起畦。畦床寬1~1.2米,高15厘米,畦溝寬30厘米。苗床四周要開好排水溝。2、播種時期及方法播種可春播或秋播以春播為主,清明前后是播種最適宜時間,秋播在9月中上旬進展。目前推廣的桑樹品種是桂桑優(yōu)12、桂桑優(yōu)62雜交桑。發(fā)芽率90%左右的種子,每畝播0.75公斤。方法:用細土和少量氯丹粉(3兩/畝)伴種后,均勻地撒播在苗床上,然后薄蓋一層細土,再蓋稻草淋足水。3、育苗管理播種后10天內(nèi)要保證苗床有充足的水份。7~10天長出兩片子葉時,選陰天或黃昏揭草。15~20天后長出4~5片真葉,要除草、追肥。每畝用尿素2公斤沖水施,隔7天一次。經(jīng)過4~6苗長至60厘米高以上,可根據(jù)需要出圃。二、桑園的建立1、桑地的選擇及整理桑樹是多年生的植物,其豐產(chǎn)年限達20年以上。桑樹適應性較強,對土壤的要求不高,但土地的肥脊等與桑葉產(chǎn)量和質(zhì)量有很大的關(guān)系,因此應選擇土質(zhì)肥沃、土層深厚、地面平整,能排能灌的土地,栽桑用地必須全耕、去除雜草,按行距80~90厘米開溝(深40厘米、寬35厘米),溝內(nèi)施足基肥(每畝施充分腐熟的有機肥5000公斤,鈣鎂磷肥或過磷酸鈣50公斤),然后回土拌肥,碎土填平,接著拉線劃行,以便栽植。種植要集中連片,與水稻、果樹、甘蔗等作物要有一定距離,以免噴灑農(nóng)藥時污染桑葉引起蠶中毒。2、苗木的選擇和處理挖桑苗時要注意保護苗木的根系,按苗木大小分級,要求根頸部直徑0.3厘米以上,高達40厘米以上,下部弱小苗不宜使用。種植前過長、枯槁、受傷、有病害的苗莖剪除,過長的根系也應在近分叉處修剪,將根部浸漬泥漿后即可栽植。3、種植時期及方法以冬種為最好,其次是春種。按株距18~20厘米、行距80~100厘米,用鏟插法沿劃線栽植,種植深度以埋過青莖35厘米為宜,并用腳踩扎實,每畝種5000株左右,種后淋定根水,在離地面10厘米處剪去上部苗莖,如遇干旱還要淋水保苗。4、桑園管理(1)冬肥冬肥對桑樹全年生長和桑葉產(chǎn)量、質(zhì)量有重要作用,宜在冬伐后即冬至前后結(jié)合桑園冬耕時施入,冬肥應以堆肥、廄肥、土雜肥等有機肥為主,每畝3000~5000公斤,用塘泥、溝肥泥施在行間雍桑,效果也很好。(2)施追芽肥桑芽長至2~3片葉時施入,以施腐熟的人糞尿或尿素或復**等速效性氮肥為主。用量:尿素15公斤/畝,復**25公斤/畝。(3)造桑造肥即采一次葉施一次肥。用量:糞水50擔/畝或尿素25公斤/畝,宜水肥兼顧。在保證造桑造肥的情況下,夏伐后要增施一次有機肥。施肥方法常用溝施,在行間開溝,施后覆土保肥,施肥應與中耕除草結(jié)合。5、桑葉收獲及桑枝剪伐春秋蠶第一次采葉,需在新梢長有70厘米以上方可采收,并剪去下部其余弱小枝,每篼留3~4條壯枝。每次采葉要留枝條上部5~6片葉,下部葉片可全采。桑枝剪伐有冬伐和夏伐,冬伐在冬至前后,離地面30~40厘米處剪伐;夏伐在7月中旬進展,平地面剪去所有的枝條。6、桑園病蟲害防治桑園用藥要求高效低毒、殘留期短。1、蟲害常用藥:90%敵百蟲晶體2000倍,敵敵畏1000倍,普通樂果1000倍。2、病害常用藥:甲基托布津1000倍,多菌靈1000倍。第二單元養(yǎng)蠶簡要技術(shù)規(guī)程一、養(yǎng)蠶的根本設備及蠶藥1、蠶室養(yǎng)一*蠶需大蠶房20平方米,小蠶房10平方米,專用貯葉室等,以利于防病。2、蠶具包括溫度計、蠶匾、塑料薄膜、蠶網(wǎng)、方格簇、蠶筷、鵝毛、切桑刀、砧板、桑剪、黑布等。養(yǎng)一*蠶需蠶匾16~20個,方格簇160~200個,小蠶網(wǎng)14*。二、養(yǎng)蠶前的準備蠶房、蠶具消毒。養(yǎng)蠶前7天,將蠶房及蠶具清掃干凈后,用消殺精或1%漂白粉或強氯精液進展噴灑消毒,以每平方米用藥液半斤。噴藥后關(guān)閉門窗,密封24小時以上,同時應將蠶房周圍環(huán)境噴灑消毒。三、催青蠶種出庫第八天左右,可見到蠶卵一端有一小黑點,叫點青,一*蠶種有20%卵點青,就用黑布遮光,從點青之日算起,第三天早上5點鐘就除去黑布,開燈感光孵化。四、收蟻感光3~4小時后,于早上8~9點鐘左右,即可收蟻。室溫降至24℃,收完蟻后升溫。收蟻的方法為:把黃綠化第一展開鮮嫩葉切成0.5厘米小方塊,撒在墊有塑料薄膜的蠶匾上,用葉量不宜太多,一般為蟻量的5倍左右。采用拍打法,用手扯平蠶種紙,拿蠶筷用力均勻拍打蠶種紙背,使蟻蠶掉落蠶匾,然后用鵝毛刮蟻蠶,整理成圓形或正方形,即可喂葉。在第二次喂葉前要用“小蠶防病一號〞薄薄地撒一層進展蠶體消毒,10分鐘后才能喂葉。五、小蠶的飼養(yǎng)1、1~3齡稱為小蠶,小蠶要求的環(huán)境為高溫多濕。1~2齡適宜溫度為27~28℃,干濕差2~2.5℃。為了保濕,1~2齡小蠶用全防干育即上面蓋塑料膜,3齡用半干防育即只蓋不墊。2、小蠶的用葉。1齡:自頂芽數(shù)下第三片,葉色黃中帶綠,一*蠶種用葉1公斤;2齡:自頂芽數(shù)下第四片,葉色綠中帶黃,用葉3公斤;3齡:自頂芽數(shù)下第5~6片,葉色嫩綠色,有光澤,用葉11公斤。3、喂桑次數(shù)及時間:每天喂4次,時間分別為:上午7點、中午11點、下午4點、晚上10點。4~5齡大蠶一樣。小蠶生長發(fā)育快,每次喂桑要結(jié)合擴座。4、小蠶眠前、眠中、眠起處理①眠前除沙:小蠶體色變?yōu)榘咨?,身體縮短、體表緊*發(fā)亮,此為催眠特征,應立即加網(wǎng)給桑進展眠前除沙。②提青:如出現(xiàn)一局部蠶已睡眠,一局部蠶未眠,應再次加網(wǎng)給桑,把未眠蠶引上來,移到另一蠶匾中繼續(xù)飼養(yǎng)至眠定。③眠中處理:眠的前期蠶座要干,應在蠶座上撒石灰粉,后期室內(nèi)宜濕,如濕度不夠可在地面撒水補濕。④眠起處理:當一批蠶中有95%以上的眠蠶已蛻皮,頭部由灰白色轉(zhuǎn)為淡褐色,頭部明顯變大,蠶兒爬動尋食,這時可餉食。應注意各齡蠶餉食前先進展蠶體消毒,方法為:用紗布袋裝“小蠶防病一號〞撒放10分鐘后再餉食,在給第二回桑前提網(wǎng)除沙。六、加強蠶期的防病消毒1、做到“三洗手、二換鞋〞,即進入蠶室先洗手,采桑、給桑前要洗手,除沙后要洗手,進入蠶室、貯桑室要換鞋。2、堅持藥物添食防病:添食氯霉素,對防治由細菌引起的蠶病效果較好,添食方法,取氯霉素一支加水一斤,噴灑10斤桑葉,于三、四、五齡餉食第二口桑添食一次,五齡中期再添食一次。已發(fā)生蠶病的每天添食一次,且氯霉素、紅霉素交替使用。3、及時淘汰弱小病蠶,并挖坑集中用石灰粉覆蓋掩埋。不能用以喂家禽或倒至魚塘,以免病毒傳播。七、大蠶的飼養(yǎng)4~5齡蠶稱為大蠶,適溫為25℃,干濕差3℃。通常在五齡餉食給第二口葉后,移蠶下地。蠶下地前,先清掃消洗地面,并用漂白粉進展消毒,待干后,地面撒一層石灰粉,然后移蠶下地,飼養(yǎng)大蠶要做到透風良好,加強消毒,每天用石灰粉消毒蠶體蠶座一次(給桑前),采葉不要采黃葉、泥葉、煤煙葉、蟲咬葉。大蠶食量大,要做到良桑飽食,一*蠶種用葉量500公斤。五齡大蠶經(jīng)過6~7天便開場成熟,蠶成熟的特征為:停頓食桑,排出大量綠色軟糞,胸部透明,身體略軟而縮短,呈蠟黃色;頭部左右擺動,這時是上簇的適期。方格簇的上簇方法為:選4~5塊方格簇交替重疊水平放好,然后把熟蠶均勻地撒到簇上,待蠶爬定后將簇鉤掛起來。上簇期間要保持通風良好,一般春蠶上簇后六天,夏秋蠶上簇后4~5天即可采繭出售。第三單元上簇及采繭、售繭第一節(jié)上簇前準備、上簇的方法一、上簇前準備上簇是養(yǎng)蠶勞動力最集中的時候,工作非常繁忙。因此,在上簇前應根據(jù)飼養(yǎng)蠶種數(shù)量,有方案的做好簇室、簇具等一切準備工作?!惨弧炒厥覝蕚浯厥疫x擇地勢高、房屋枯燥,便于補溫、排濕、通風、換氣、光線明暗均勻的房屋為宜。〔二〕蠶簇的種類:方格簇、塑料折簇。方格簇:使用方格簇,節(jié)約簇室,通風良好,上繭率高,解舒好,繭色好,可減少柴印、雙宮、黃斑等次下繭。并且繭形大、均勻、繭層厚薄均勻,多橫營繭,方格簇能屢次使用,消毒容易,經(jīng)濟效益高,180片/*。塑料折簇:50個/*,用塑料折簇,易營雙宮繭、柴印繭、黃斑繭,上繭率低,根據(jù)實際情況,不做推廣使用。二、上簇的方法〔一〕適時上簇:發(fā)育正常的蠶繭,到5齡末期,食欲減退,體軀縮短,胸部透明,身體發(fā)軟,并排出綠色軟糞,前半身昂起,左右擺動,這是蠶熟的特征,稱為適熟蠶,應及時上簇。此后,體軀更加透明,肥短,行動呆滯,稱為過熟蠶。〔二〕上簇密度:熟蠶上簇,要掌握適當密度。上簇頭數(shù)多少,對繭質(zhì)的好壞影響很大。如上簇過密,營繭位置少,濕度過大,雙宮、柴印、黃斑等次下繭都會增多,繭質(zhì)下降,影響上繭率?!踩成洗胤椒?、方格簇自動上簇〔1〕方格簇的準備與捆扎:每*蠶種需方格簇180-200片左右。用竹片2片,長130cm,要直,竹片寬度與方格簇邊寬一樣,能提高方格簇的使用壽命。捆扎方法:把兩小片方格簇捆扎到一起,用細鐵絲,在方格簇兩端各留2cm處進展捆扎,竹片兩端各留5cm,便于穿掛和上、下翻動簇具,上簇前,用太陽對方格簇進展暴曬,也可以用老桑葉切碎加水搓成汁過濾或用白酒加水對方格簇進展噴霧,三種方法任選一種,目的是排除異味,便于熟蠶盡快入孔吐絲結(jié)繭。(2)每*蠶種需用樟腦丸(俗稱衛(wèi)生球或臭蛋)一袋20粒左右,搗爛加水與細石灰粉調(diào)成糊狀,用刷子涂抹于竹片上端和蠶臺四周,即可預防熟蠶向上或四周亂爬。(3)方格簇熟蠶入孔技術(shù)要求較高,要求熟蠶適時偏老整齊,當有5%-10%的熟蠶時,將兩層蠶臺合并為一層,并除去上一層的蠶沙,留一層不除,當蠶臺內(nèi)有85-90%的熟蠶時,稍后在蠶座內(nèi)加少量的干凈稻草或麥桿草覆蓋蠶體,便于吸濕,然后再在上面覆蓋一*蠶臺網(wǎng),即可在蠶臺上放好方格簇讓蠶自動上簇,蠶臺與蠶臺之間不低于10—15cm,方格簇與方格簇之間不低于lOcm(一拳頭),當熟蠶入孔率達85-95%時或12小時以后(可上、下翻動一次)撿去上面的浮蠶或青蠶,另行上簇,同時,應注意蠶室內(nèi)的光線,保持均勻偏暗,調(diào)節(jié)好溫、濕度,溫度由高到低(76—79°F),干濕差2—3°F,三天以后保持73—75°F,早、晚翻開門窗,排濕、通風換氣,保持室內(nèi)空氣新鮮,三天以后可除去蠶臺和蠶沙、病死蠶、爛繭。2、方格簇旋轉(zhuǎn)架上簇:首先把簇片捆好固定。把熟蠶集中起來,放入捆好的方格簇片上。將旋轉(zhuǎn)簇架立起,每塊簇片大約放熟蠶05—06公斤。10—15分鐘待熟蠶分散后,將放有熟蠶的旋轉(zhuǎn)架平放掛起,讓其自動旋轉(zhuǎn)。3、塑料折簇上簇法(1)人工拾取法:有5%熟蠶時,用手拾取集中起來,將蠶簸或蠶臺內(nèi)放一層蠶沙及稻草。拾取的熟蠶放在蠶沙、稻草上,蓋上一*大蠶網(wǎng),再放上兩根桑條或小竹,最后把折簇放上。當蠶營繭24小時后,著去浮蠶,除去蠶沙和稻草,繭簇端在蠶架上。(2)自動上簇法:是利用熟蠶向上爬的習性,在蠶座上放上蠶簇,熟蠶就會自動上簇,自動上簇方法是先拾去熟蠶,當有30-40%熟蠶時,先給一次桑,然后用大蠶網(wǎng)蓋上,將蠶簇直接放在蠶座上。當蠶營繭24小時后著浮蠶另上。除去下面的蠶沙即可。第二節(jié)簇中保護、不良繭的形成和防止方法一、簇中保護從上簇到采繭這一時期的保護簇,稱簇中保護。簇中保護環(huán)境的好壞與蠶繭質(zhì)量有密切關(guān)系,假設簇中環(huán)境不良,蠶繭質(zhì)量下降。因此,我們要掌握熟蠶上簇結(jié)繭的規(guī)律,創(chuàng)造適宜環(huán)境,提高蠶繭質(zhì)量。(一)溫度:溫度主要影響蠶的營繭速度和繭絲質(zhì)量,溫度應保持75—76°F。(二)濕度:熟蠶上簇后要排泄大量糞尿,造成簇中多濕,必須翻開門窗通風排濕,減少不良繭的形成。(三)空氣:上簇當時,不宜強風直吹,以防熟蠶向無風方密集,只宜進展通風換氣。上簇一晝夜后,蠶已根本定位營繭,應把門窗翻開,加強通風排濕。遇低溫多濕天氣,要求對簇室進展升溫排濕。(四)光線:要求簇室光線均勻偏暗。要求上簇頭二天,溫度保持在75-76°F,干濕差4-5°F,光線均勻,注意開窗排濕。繭子見白后,溫度保持75°F??傊洗貞撟龅健笆煨Q老熟均勻不偏生、上簇稀密均勻不偏密、上簇光線均勻不偏光〞。二、不良繭的形成和防止方法(一)雙宮繭:由兩頭蠶共營一個繭,叫雙宮繭。形成原因:熟蠶過熟,簇峰分布不勻,上簇過密,光線不均勻,溫度過高,強風直吹。防止方法:防止陽光直射和強風直吹、簇中溫度過高、上簇過密。(二)柴印繭:在繭層上印有簇峰痕跡,稱為柴印繭。形成:簇峰過密、上簇過密、結(jié)繭位置狹小。防止:改進簇具、上簇勿過密。(三)黃斑繭:被熟蠶排泄的糞尿或被爛繭所污染的繭稱黃斑繭。形成:生熟混上,上簇過密,濕度大,簇室無對流窗。防止:防止生熟混上,加強簇中通風排濕,上簇不宜過密。(四)畸形繭:凡繭形特殊,而成畸形的稱畸形繭。形成:上簇過密,族峰分布距離過狹,微量農(nóng)藥中毒。防止:簇峰排列均勻,防止過密和接觸農(nóng)藥。(五)綿繭:繭層膠著力小,縮皺不明而呈輕浮狀態(tài),稱綿繭。形成:簇中高溫枯燥。防止:控制簇室溫度,防止簇室過份枯燥。(六)穿頭繭:在繭的一端或兩端,繭層極薄以至穿孔的蠶繭,稱為穿頭繭。形成:光線直射,偏光。防止:光線要均勻,不偏光。(七)薄皮繭:繭層很薄,彈性微弱稱薄皮繭。形成:食桑缺乏,葉質(zhì)差,蠶體虛弱,上簇過遲。防止:要注意5齡蠶充分飽食,上簇要及時。(八)內(nèi)印繭:繭層內(nèi)有蛹汁及病蠶留液污染,稱內(nèi)印繭。形成:采繭過早、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